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合集下载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全称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贫,故能广大;不尚功,故能成器;不欲独,故能有德;不为大,故能成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此为《道德经》的前三章,全文共有81章。

)注释:- 第一章注释:此章主要讨论道的概念,指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道的真谛,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第二章注释:引导人们理解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比,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无为而治者,不为功利而行事。

- 第三章注释:提出不攀附于财富、权力,不过分追求功名,不独善其身而忽视他人的思想,主张守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时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源头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于是丑恶就产生了。

人们都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于是恶劣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音的和谐,前后的跟随,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务时,不事而治,行动中不言教;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做事自然而然地完成,功绩完成而不自居。

唯独不自居,所以永不离去。

第三章不崇尚贫穷,所以能够广大;不崇尚功劳,所以能够成就器物;不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能够具备德行;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有名声。

多言多语是有限度的,不如守中而安静。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网上可以粘贴复制一些《道德经》非常高大上的介绍放在这里,可是那些文字对的朋友来说一不实际二不实用,所以这里我想安排一些劝人好好读读《道德经》的文字。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由81章组成,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下面是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析及通俗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法被言语所定义的思想。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亲,无欲无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奥妙。

而人们对于道的认知有时是模糊的,难以言表,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变化来领悟。

通俗译文: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道,因为它超出了言语的范畴。

宇宙的开始没有名字,万物的来源有一个名字。

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东西,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对于美和善的思考。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与丑恶相对比而产生的,对于善的认识是通过与恶相对比而产生的。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行事无为,不言教,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功成而炫耀。

圣人不张扬自己的成就,所以永远不会离去。

通俗译文:大家都知道美是美的,所以就会对丑恶感到厌恶。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就会对不善感到厌恶。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做事情无为,不说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为此而存在。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本文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是超越言语和称谓的,天地万物的始原没有名字,名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不断地无欲,以观察道的奥妙;不断地有欲,以观察道的表现。

这两个方面虽然是同出一源,却因为表现出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玄妙的道理。

这种玄妙深奥无尽,是通往众妙的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刑,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世间人都知道美丽之为美丽,就会产生丑陋;都知道善良之为善良,就会产生恶劣。

所以,有无相生相继,难易相成相生,长短相对比出现,高下互相依存,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跟随。

圣人处理事情追求无为,实行无言的教化;所有万物都做事情而不自告奋勇,生长而不具有所有权,行动而不自吹自擂,成就而不停止。

唯独不停止,所以永不被淘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提倡贤能,使百姓不争竞;不重视难以得到的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示可追求的对象,使百姓心境不混乱。

圣人治国,空虚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生活保障,减弱自己的私欲,强健自己的骨气。

常常让百姓没有欲望和无知,使那些聪明人不敢有欲望。

实行无为,就没有事情不能处理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深远,而用之或不尽。

道广,而用之或不久。

道圣,而用之或不足。

故有馀而弗能也。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道是匍匐而涌动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穷尽;它是深远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广大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圣洁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取尽。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第一章···原文:1、道,可道,非恒道;2、名,可名,非恒名。

3、无,名天地之始;4、有,名万物之母。

5、故:6、常无,欲以观其妙;7、常有,欲以观其徼。

8、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恒久之道;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恒久之名。

3、无,名隐天地形成的开始;4、有,名显衍生万物的母体。

5、因此:6、常返过去的无中,可以捕获道之奥妙;7、常往未来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范畴。

8、若两者同出无碍,万物名虽各异但道相通。

9、坚持不懈的玄修,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

第二章···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祸根。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驻,所以永远不会失去。

第三章···原文: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6、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1、不标榜圣贤,使世人不起争念。

2、不稀罕珍宝,使世人不生盗意。

3、不诱发邪欲,使世人不乱其心。

4、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里谦卑,腹中饱足,精神内守,筋骨强壮。

5、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求而知、无欲而得的益处,使他们知晓不可妄为的道理。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一)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

“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

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

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

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

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道”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

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当然,男女都需要进步。

^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是几乎不可能认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和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在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听者对你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封起de日子道德经释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释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释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三章释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释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五章释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第六章释义》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释义》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释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九章释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第十章释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注解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注解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注解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道德经开篇便讲明真理无法被言语所表达,因为真理本身是无名无形的,无法被人类理智思维所理解。

只有超越表象的境界,才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个世界的奥妙。

玄妙无穷,而玄妙之门便在于超越了名与欲的束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这个章节讲的是相对地位的概念,也就是指“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对立的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互相成就的,而不像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是对立的。

因此,理解这个世界必须超越常人的思维认知,圣人行事处于无为,而行为就是他的言传身教,万物都是凭空生长而不让人类去把持和支配。

圣人不会固守功勋而过分自信,他不着意于成功而更不会让功成名就定格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他总是不变的、永恒的、独立的。

知(zhī)我者,谓(wèi)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求(qiú)者得之未必喜,舍(shě)者若(ruò)失之。

是故无(wú)为者多(duō)欲,有(yǒu)为者多(duō)劳。

夫(fú)奚(xī)以知(zhī)此,可以(kě yǐ)得乎?有(yǒu)道(dào)者明(míng),无(wú)道(dào)者暗(àn)。

显(xiǎn)道(dào)者有(yǒu)容(róng),德(dé)道(dào)者备(bèi)至(zhì)。

失(shī)之者,亡(wáng)之;希(xī)之者,得之;众(zhòng)之者,遗之。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亦作如此停顿: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miǎo;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另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无名无形,所以不可说。

但道运行万物,又可以解释,但解释出来的道,只是一部分,不是那个涵盖一切的“常道”。

无生有,道生一。

于是就有了形,可以名了。

但一也不是“恒名”,他会发展变化而滋生万物,它是万物之母,万物也会消亡。

我们去看无名无形的道,就能感觉到它的微妙,如果我们去探究有名有形的“一”与由道生出的万物,寻根溯源,就能找到它的源头,理解道生万物的规律。

道是无,“一”以至万物,是有,有和无,是相生的,是同出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我们就称之为玄,理解这个玄,这是万物变化是奇妙的规律,理解它,就能得道。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解释:解释即非解释,无解释,错解释。

天下,指不懂道的侯王。

美丑,善恶,是人为的相对概念,老子不取,所以倡导善,倡导美,那就跟倡导丑,倡导恶无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两解:一是,人们知道那是美的,因为有丑存在;知道那是善的,有恶存在。

是丑显现了美,是恶显现了善。

二是:天下人皆去追求所谓的美,那是恶的,都去追求所谓的善,那是不善的。

意思是,不是为追求什么才去达到,而是要发自自然。

反对“有为”,提倡“无为”之意。

)接着列举许多相对的事物,它们都是相生的,相毁的,又是合一的,均非,均无,无须理会的。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上篇:《道经》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i:四声),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o:二声)龠(yue:四声)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读〗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四声)。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读〗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读〗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读〗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ci:一声)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e:二声),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读〗11.三十辐,共一毂(gu:三声),当其无,有车之用。

道德经 原文和注解

道德经 原文和注解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经·第一章作者:李耳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门。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译文“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 “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李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 万wù物zhī之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iān 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iānɡ相shēnɡ生,nán难yì易xiānɡ相chénɡ成,chánɡ长duǎn短x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ià下x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hēnɡ声xiānɡ相hé和,qián前hòu后xiānɡ相suí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一)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就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就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就是它真正的名字。

“道”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没有名字的,它就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就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

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瞧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

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就是都就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就是一个混沌。

认识到混沌就是客观事实与客观存在,就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就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就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

右脑就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道”与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

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当然,男女都需要进步。

^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与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就是几乎不可能认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与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就是精确的道,也不就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就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就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您现在的心情,您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不?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听者对您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您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您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您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就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就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由老子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一章开篇即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名无形的特性。

道虽无名,称之为“常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众之所从生也”。

世间的名目则是有形之物的象征,不能完全描绘道的本质。

而且,只有没有欲望,跳出俗世的纷扰,才能够真正了解道。

这种摆脱欲望的状态被称为“玄”,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指的是对于道的真正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对于世俗的善恶、美丑、难易等二元对立的概念,老子并不认同,认为这些概念是相对的,呈现出了一种统一的规律。

圣人懂得顺应这种规律,不过分强调善美之为善美,也不苛求恶丑之为恶丑,做到了处事不为的境界。

圣人的行为,看似没有动静,没有迹可寻,实则无往而不年,无为而不成,不以功成而居功自傲。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弗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离道。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老子认为,不过分追求贤人,不过分珍爱难得之物,不过分放纵可欲之物,才能够使人心不乱。

所以圣人执政时,要能够让民众保持简朴的心态,不虚浮应酬,而实际上又能得到应有的补充,避免民众的争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一)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

“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

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

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

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

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道”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

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当然,男女都需要进步。

^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是几乎不可能认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和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在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听者对你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语言的价值,老子也没有贬低语言的价值,只是客观说明情况。

高手的话,可以神似地用语言表达事物,《易经》、《道德经》这些,就是用语言文字神似地描述道的作品,否则,得道高人老子也不会采用语言的方式给我们这样的经典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世人不依据道,而主观形成的所谓优秀的概念,事实真相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不依道而主观认为的良好的形式,未必就是有效。

相辅相成的规律,是永久的法则。

圣人做符合客观规律事情,违反规律的事情不做,教导别人的东西能够对实践有积极意义,能够抓住本质和根源性的东西教给别人;付出努力但不贪天功为己有,创造事物而不带着贪念过多占有,作出贡献但不骄傲。

只有他不骄傲不带着贪念,他才能保存自己的努力成果。

深入探讨:这里也表明了“道”的一种辨证形态,一种波浪哲学的提出。

波浪线是美丽的,而不是硬邦邦走极端的直线,极端就是错误,而波浪线,更有着哲学的意味,从某层面来看,我们的世界就是一种波浪的哲学形态,大波浪套着中波浪,中波浪套着小波浪,构成复杂的世界。

老子一下子举出了几个例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充分展示了波浪哲学。

而这样的波浪哲学,贯穿《易经》全书,也贯穿《道德经》全书。

笔者同时发现,这个波浪哲学,能广泛用于音乐、表演、心理等等的理论,很多时候,它们都能体现波浪哲学。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译:不推崇虚伪的道德化身和道德制高点,使人们没有人斗人的工具;不用资本来衡量物品的价值,使人们没有盗取之心;不让什么是需要争夺才能获取的,使社会风气不乱。

圣人这样的哲人王来治理天下,使民众不带着贪念,能实现温饱,身体能健康。

令到人们相对的地无知无欲,即是一个社会不必要有太多偏离道的东西要学,此为相对的“无知”(例如潜规则这些东西,就是垃圾,不好的社会,人们就得去学习这样的“知识”,就是“多知”,不是相对的“无知”);民众不带着贪念,做好自己的本分,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寻找生命价值和意义,这是相对的无欲。

同时让狡猾的人不能想入非非。

做的事情除了符合道的之外就不做,则没什么难题不能解决。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意译:“道”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它的作用又是那么的无穷无尽。

深远啊!就好像是万物的宗主的感觉,但是又不能直接这样说和类比,只能说是“好像”。

它消磨了自己的锐气,消除了纷扰,不露锋芒;它调和自身的光辉,混同于俗世。

它是那样的深远无形啊,又好像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创造的,但它肯定是超越人类头脑里面的“帝”这样的级别,在“帝”这样的地位之上,但不能直接这样说和类比,只能说好像这样。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译:天地没有虚伪的仁义道德,它对待万物就像人类对待牛羊猪狗等牲畜一样,人类对待畜生,符合我们实质性要求的就疼爱,天地的境界高于人,但也类似,不论是什么,符合道的事物天地才会对其爱戴;圣人也是类似的,平等地对待每一百姓,不因为某些人有虚伪的仁义道德但无实质而偏爱,不论是谁,只有言行符合道的百姓才得到圣人的支持。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看不见但并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运动的绝对性。

太多的规范,太绝对化走极端会加速失败,不如发展相对性的概念。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意译:生育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久的,它是玄妙的母性。

玄妙母性的生育之产门,就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

它孕育万物生生不息。

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译:天地长久地存在着。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不将自己的贪念带入局中,将自己的私心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这样反而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译: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且不带着贪念,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有着服务的价值。

向善的人,处于像水一样的地方,心胸像水一样渊博,和人相处能有像“道”一样的仁德,说话像“道”一样有实质,为政能从服务者的态度去治理,处事能有按规律办事的能力,行动能够按照规律寻找合适的时机。

因为不带着贪念去生活,所以没有多余的忧虑。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译: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过度持有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成就功业之后,不贪恋名利,不贪天功为己有,对人不带着贪念,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是为玄德。

意译:心里谨守着道,就能不离开道吗?调气做到最柔和,能像婴儿一样柔顺吗?心如明镜,能做到无不良的习惯吗?治国安民,能做到只按规律办事而不节外生枝吗?茅塞顿开时,依然可以做到像雌性那样守而不躁动吗?明白了包容性大的哲学原理,可以海纳百川而不必学多余的偏离“道”的知识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主宰它们,不要带着贪念过分要求它们。

这才是最深远的德。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译:三十根辐条共用一个轴,在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车有用之处,才能发挥载人的作用。

用粘土做成器皿,在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器皿有用之处,才能放东西。

做房屋门窗有了房间,在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房屋有用之处,才能住人。

所以相对的“有”之所以能够带给人很多的便利,是因为相对的“无”发挥了“有”的作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译: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最后一定眼花缭乱,视觉迟钝;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最后一定听觉不灵;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最后一定食不知其味,味觉丧失;过分放纵地骑马打猎,追逐鸟兽,最后一定无法集中精神,魂不守舍;过分追求金银珠宝,最后一定行为堕落,身败名裂。

圣人不屈从于感官的诱惑,在感官方面只需要最基本的要求,而追求内心心灵的闲适和恬淡,所以他们相对地放弃前者而求取后者。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译:宠辱若惊,重视私利就像大祸害一样。

什么是宠辱若惊?得宠(本质上)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什么是重视私利好像大祸害一样?人之所以有祸害,是因为人有私利,有不合理的要求,带着贪念,如果人没有私利,则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私利这个东西能够转化为了实现天下的福祉而服务的动机,贵天下就像他没转变观念之前贵其身一样,则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将私利这个东西能够转化为了实现天下的福祉而服务的动机,爱天下就像他没转变观念之前爱自己一样,并以这种态度去处理事情的人。

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译:看但看不见,曰夷;听但听不见,曰希;摸但摸不到,曰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