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设施选址问题研究综述

离散设施选址问题研究综述
离散设施选址问题研究综述

第!"卷第"期运筹与管理#$%&!",’$&" ())*年!)月+,-./01+’2.-2-/.34/’56/’/7-6-’0231-’3-+89&())*

离散设施选址问题研究综述

王非!,(,徐渝!,李毅学!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西安;!))*!)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设施选址问题百年发展历史,认为其研究经历了零散研究、系统研究、不确定性研究三

个阶段。离散选址问题包括中值问题、覆盖问题、中心问题、多产品问题、动态问题、多目标问题、路径选址问题、网络中心选址问题A个子问题。最后作者讨论了选址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设施;选址;综述;算法

中图分类号:B((<&=文章标识码:/文章编号:!));:=((!(())*))":))*<:)*

!"#$"%&’()*$+$,-.&*),$&’/&0"+1

C/’7B D E!,(,F GH I!,J1H E:K I D!

(!!"#$%%&%’()*)+,-,*.,/0’)*10)%.%*+2*03,450.6,/0’)*;!))<@,7$0*);(!89-)*

:,+4);$6<*5.0.9.,,/0’)*=%4,0+*<)*+9+,5<*5.0.9.,,/0’)*;!))*!,7$0*))

231,4)*,:1L9M D N O N D P Q D P D R E D Q S O8E%E9T%$8O9E$L P D U D O P8MQ E9M$R D P!)):T D O P M E U9$P T O L V N P$N$U D9M D V D R D%$N: W D L9$S S O8E%E9T%$8O9E$L M O U9M P D D U9O X D U&5E U8P D9D S O8E%E9T%$8O9E$L N P$Y%D W U E L8%I V DW D V E O L,8$R D P E L X,8D L9D P,W I%9E:8$W W$V E9E D U,V T L O W E8,W I%9E:$Y Z D89E R D,P$I9E L X%$8O9E$L O L V M I Y%$8O9E$L N P$Y%D W U&

5"-%&401:S O8E%E9T;%$8O9E$L;P D R E D Q;O%X$P E9M W U

)引言

选址问题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从城市、产业带、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国经济集团分公司到机场、水利设施、人类居住区、销售网点以及仓库、配送中心等的区位决策都是选址问题研究的范畴,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管理、心理及工程地质等多门学科。设施选址是众多选址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所研究的设施是指与生产、商业流通及人类生活有关的用地规模相对较小的具体网点、场所,如工厂、仓库、消防站、变电站、污水处理中心,加油(气)站等。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运筹学、拓扑学、管理学等计量方法,这是设施选址与其他选址问题的重要区别。

设施选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经典的问题,古代的选址决策往往以经验、制度甚至迷信思想为依据,缺乏科学性。!@)@年德国学者韦伯第一篇选址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设施选址问题进入到科学研究的时代[!]。在其发展的百年历史中,各时期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按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零散研究阶段(!@)@!!@*)’U)。该阶段研究侧重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内容零散,经济学者在此阶段早期有突出贡献。早在!@)@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S P D VC D Y D P)在其工业区位论文中研究如何使单个仓库到不同客户总距离最短。该文是最早的设施选址论文。另一位早期设施选址问题研究学者4$9D%%E L X在其!@(@年发表的论文中考虑两个竞争供应商在一条直线上的区位选择并构建选址模型。随后2W E9M E D U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专项基金()<7!!);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王非(!@;(:),男,西安人,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研究;徐渝(!@<*:),女,青岛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与项目管理研究;李毅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库存金融研究。

用,包括产品销售网点的分布与设计(!"#$%&’()与*"#+#&’(,)、消防设施选址(-./01#23

&’(()、垃圾处理厂选址(4+5#.1+6./7&’89)、电话网络程控交换设备选址(:.;;

&’89)、铁路货运编组站选址(*.1#<0+/=与4+01&’(,)等。(9)系统研究阶段(&’8>’#!&’,>’#)。?.20@0于&’8)年发表的关于网络多设施选址的论

文是设施选址问题发展为一个系统、科学理论的里程碑。此后,选址问题被引入一个更宽广的领域,包括

生产中心选址(A 0/"1+6./7&’B &)、交通枢纽选址(405.#01C

%+与4.6+5#&’,))、变电站选址(?"$%D .E @&’,9)等等。研究方法也更集中于运筹学、拓扑学,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少。(F )不确定性问题研究阶段(&’,>’#至今)。进入上世纪,>年代,随着市场变化加剧,实际生产、生活中运输时间、需求量、需求空间分布以及设施建造成本等输入变量不确定性加强,以往静态、确定性选址模型与方法已不能适应选址研究的发展。随机选址问题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E G +.E H (&’,8)、*05$%.1=.10+6./(&’,()、4+.G +5与I %E 5$%(&’,F )等学者在对不确定中值问题研究时均将运输时间与需求设为随机变量。J +5@.1与K ="10(&’,9)、J +5@.1与!+D /.1$(&’,)

)将运输时间或运输成本设为不确定系统变量研究随机网络的交通问题[9]。

国外关于设施选址研究综述的文献已有很多,但国内尚无此类文章发表(国内只有关于某一具体选址问题的综述性文章)。鉴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国外选址文章进行综述,目的旨在介绍上世纪8>年代以来国外设施选址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特点并对其进行分类。离散选址问题又主要包括中值问题、覆盖问题、中心问题、多产品问题、动态问题、多目标问题、路径选址问题、网络中心选址问题,个子问题。

&离散选址问题研究

离散选址问题即设施点被选址点的区位是离散的。此类问题往往设定设施点与需求点都位于在网络节点上,需求点区位确定,需求点与其他一些节点作为设施被选点,需求点与设施被选点之间有连线(交通线路、网线)相连。离散选址问题纷繁复杂,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主要的离散选址问题有:中值问题、覆盖问题、中心问题、多产品问题、动态选址问题、路径选址、多目标选址与网络中心选址问题。!7!中值问题?.20@0(&’8))最早提出中值问题,中值问题的目标是使所有需求点到设施的平均权重距离最短(距离也可用交通、运输时间表示)。其文章假设每个节点是需求点同时也是设施的被选点,网络中的线路表示

交通线路。作者提出对于任一给定设施数;,总存在至少一个最优解使得总距离最小[F ]。I "";

+5的模型不仅在网络中选择设施区位,而且确定设施在网络中的服务范围。L "/=@.1研究在树状网上如何选择一

个设施点的中值问题[)],具体方法为首先任选一个节点,计算该点的权重是否超过所有权重一半,如果是

则为中值点。如果不是则该点权重被计算在相邻点上,直到找到中值点为止。M +/012.[(]

证明在无权重的

树中,树的中值与质心相同。N .50G 和?.20@0则证明了在有权重的树中,

中值与质心相同[8]。:+-+//+.1=O P .01(&’B >)建立了Q R *+=0.1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B ]

。中值问题模型可描述为:

@01!!

!"

#!$!"%!"

!为需求点序号;"为设施被选点序号;#!为需求点!的需求;$!"

为需求点!与设施被选点"的距离;当!需求点被设施点"满足时%!"为&,否则为>。对于一个有&个节点的一般网络,从中选取’个点作为设施点,是典型的&’完全问题,可在多项式时间内求出最优解。当’为变量,此问题转变为S Q T

?.5=问题,

只有使用复杂的算法才能有效地求解[,]。在上世纪B >年代末以前,绝大多数学者构建的中值问题模型都为确定型,即客户需求、运输时间、建设成本等系统变量为确定值,这一假设与实际情况往往不符。而后很多学者将确定性模型拓展为不确定模型,假设上述系统变量为随机变量,以随机需求与运输时间的研究为主。中值问题随机模型主要可分为

概率模型、排队模型与情景模型三类。(&

)概率模型。概率模型可分为需求随机模型与交通运输随机模型两类。"需求随机模型。I .5D "1+[’]

研究需求不确定的公共设施选址问题。该文假设需求是多变量正态

分布,利用非线性确定性方程的多变量分析结果,构造了机会约束规划($%.1$+R $"1#65.01+=;5"C

5.@)。*05$%.1=.10[&>](&’,>

)用马尔可夫随机过程对无能力限制的仓库区位进行研究,供给与需求及运输时间都是随机变量。J +.1[&&]

(&’’9)以*.11+的模型为基础,

研究需求随机增长情况下的设施生产能力扩张问题。此模型假设需求是非线性的布朗运动或是非马尔可夫生灭过程,用确定性需求替代随机需求,将随机

方程转化为确定性方程,同时不允许定单押后的情况出现。!"E G +.E H 与Q ++6+5#[&9]

(&’’)

)研究有能力限(

8第(期

王非,等:离散设施选址问题研究综述

制的设施的随机需求选址问题,在第一阶段用二元变量、第二阶段用连续变量构建了随机线性整数规划,

并用分枝定界法求解。!交通运输随机模型。!"#$%&’(&’"与)(*’"[+,](+-.-)在/&0"1"的模型基础上研

究具有离散概率交通线路的随机网络模型,不仅证实/&0"1"在随机网络中也存在选址最优解的命题为真,而且证明当运输时间的效用方程为凸时($*’234),在无方向的随机网络上至少有一个最优集。5%6#$%

与73&23#[+8](+-9,)用线性整数规划与拉格朗日松弛变量计算)(*’"构建的模型。:3#1&’与)(*’"

[+;](+-9<)扩展了!"#$%&’(&’"和)(*’"的模型。根据运输时间的变化,网络上的设施可以重新选址。(<)情景模型。情景模型是研究在一系列具有发生概率的情况下的设施可靠区位的选址问题。有些文献假设所有情景发生的概率是相等的,一些文献中的情景概率需要计算得出。通过比较情景条件下的最优值与可

靠值(#*=6>?)得出遗憾值(#3@#3?)。A *623B ">与C 6[+D ]

研究在树状网络上的一个设施点的区位问题,节点需求与线路长度随时间线性变化,同时作者假设所有情景概率相等,目标函数求最大遗憾值的最小值。

E 23#=&0%与:3#1&’[+.]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将网络树扩展为一般网络并提供了一个多项式算法。F &@

6G ’&[+

9]利用情景模型研究基于时间的背包问题,模型分两阶段求解,第一阶段为递推动态规划,第二阶段用最短路径求解。(,)排队模型。概率模型中的一些参量引进排队模型理论。F &#>*’[+

-]

首先将排队论应用在选址模型中,主要研究紧急救助组织的车辆区位与服务范围。作者假设区内、区际间呼救时间呈H *">G

>*’概率分布、服务时间服从指数分布,构建了一个多服务者排队系统。:#&’(3&6与5%"6[

施的随机排队区位问题,考虑排队与交通时间延迟情况下服务客户的最短反应时间。!!"覆盖问题中值问题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以降低总运输成本(总距离)作为目标不太适宜。例如城市的消防车、医疗急救车辆要求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此类设施点必须布置在与需求点特定

距离之内才能满足特别的需要。对覆盖问题的研究分两类:完全覆盖问题与最大覆盖问题。

[<]我们首先介绍完全覆盖,其目标方程求在给定时间(距离)内满足所有需求的最小设施建设成本。如果每个设施建设费用相同,那么目标方程求修建设施的最小数量。

1"’!"

#$%"

(+)>6=J 3$??*:!""&$

%

"#+$$,(<

)%""{I ,+}$

"(,)目标方程(+)求设施最小建设费用,#"

为设施建设成本。限制条件(<)要求所有需求都必须被特定距离内的设施满足。如果在"点修建设施,%"为+,否则为I 。应该注意的是此方程没有考虑需求的规模,不论需求多大都可以被设施点满足。另外,如果边缘的节点有非常小的需求量,那么建造此类设施的投入产出比非常低。鉴于上述情况,有些学者研究最大覆盖问题。当决策者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满足所有的需求时,他们不得不寻求变通的方法,即在给定建设投入(设施数量)、特定距离条件下,最大化所能满足的需求。最大覆盖模型可描述为:

1&4!$

’$($

(+)>6=J 3$???*K )$%!""&$

%"$

$,(<)!"

%"%*(,

)’$为需求点

$的需求;当节点被覆盖时,(为+,否则为I 。目标方程(+)求有限资源条件下所能覆盖的最大需求量。约束条件(<)确定设施为哪个在特定距离内的需求点提供服务。约束条件(,)限定设施数量小于等于*。完全覆盖与最大覆盖问题都假设网络上设施被选点是有限的,但即使网络上的被选点是

连续(无限),该问题也可转化为有限被选点问题研究[<+]。在忽视各节点需求规模情况下,最大覆盖问题

目标方程就被简化为最大化需求点数量。最早对最大覆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是L 323B B 3、7%"?3与

5&>3[<

<]

。一些研究假设设施提供服务的能力是无限的,即不管需求规模有多大,设施均能满足。后来56##3’?与M ?*#=3$0[<

,]

探讨与实际情况更为相符有能力限制问题,但是他们的文章均没有说明哪些需求点应该被覆盖,哪些点不被覆盖。对于一些公共部门,如消防队、紧急救护中心,应为所有需求提供服务,不论这些点是否超出了特定距离+。H "#06B 与M $%"B B "’@将以往有能力限制的最大覆盖模型的约束条件放

宽为,解决了一般最大化覆盖模型不能满足所有需求的问题。N &>0"’与M ?3#’[<

8]

将覆盖模型扩展为支援D

D 运筹与管理

覆盖模型(!"#$%&#’()*"+

),’-))研究美国./0系统车辆服务。针对已经派出车辆不能对该设施服务区的需求再提供服务这一实际问题,支援模型允许其他在可接受距离内的设施对新增需求提供服务。

1"2$34与05)*4建立了一个多等级目标方程,

首先最小化能满足需求的车辆数量,然后最大化这些车辆能多重覆盖的范围。!!"中心问题完全覆盖问题目标方程求在特定距离(时间)内满足所有需求应修建的最小设施数。与此不同,中心问题虽然也要求满足所有需求,但设施数是给定,求任一需求点到与它最近设施的最小最大距离,即最小最大化问题。该问题描述为:

,34"(6

)"!"#

$%#&%##

%(7

)$%#

为需求点%与设施点8的距离。目标方程(6)求需求点与最近设施距离1的最小最大距离。约束条件(7)限定了任何需求点%与最近设施8的最大距离。当点%需求被设施8满足,&%#为6,否则为9。中心问题包括无权重与有权重问题两种。如果各需求点需求规模相同,为无权重中心问题。否则为有权重

中心问题。:)-)543),3等[7

;]

在一个无权重网络中选择一个设施点,他们设计了时间界为<(4)算法解决此类问题,被称为规范回归表达式,比:"$3,3的<(4=)算法快很多。此外>’2)45"?、0?"5)*[7

@]等人对无权重单一设施选址问题都有过研究。如果A 值给定,

用多项式算法就可评估所有可能的设施区位。如果A 值是变量,此问题就转化为’(完全类问题[7B ]

。!!#多产品问题需求点对服务与产品的需求往往不是单一的,零售商通常要提供多种产品才能满足顾客或企业的正常需要。C )’D D *3’4与C *"()2建立了多产品的二级选址模型,

即不同产品从工厂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需求点)的物流过程

[7E ]。模型如下:,34"%

"#

)%*#F "#

$+,#"-$."%$

/"-%&%()

#0"-$."1$2"#$+"%$

/3-1#%4-1#%(6)2%G 8)#55’"%$/"#$

+4-1#

%%5-1#1$2;#-$.(7

))#

表示设施建设成本,,%表示在分销商(设施点)的可变单位装卸成本,"-%表示零售商%对产品-的需求,3-1#%表示将商品-从工厂1运送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的平均单位运输成本,4-1#%表示将商品-从工厂1运送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的产品数量,5-1表示工厂

1生产产品-的能力。作者利用!)4-)*2分解法对模型求解。A 3*$%?与H "I

"*","4[7J ]

将C )’D D *3’4与C *"()2的二级多产品模型扩展为三级模型,即产品由工厂送至分销商至零售商最后到顾客。在该模型中,决策者不仅要选择分销商的区位,还要选择工厂区位使得总运行成本最小(包括运输成本、建设成本、装卸成本)。作者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用基

于拉个朗日松弛变量的遗传算法求解。研究多产品问题的还有K ))[=9],/"L L ’?"与M ))G )[=6],!"**’2[=

7]

。!!$动态选址问题一般而言,分销中心、配送中心、消防站、急救中心等设施一旦修建要服务很长时间。但影响选址决策的因素如需求、运输成本等是变化的,再次规划、建设新的设施点成本太高,动态选址问题应运而生。!"?N

?’%在于6

J @E 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动态选址问题文章,文章假设在不同时段内设施可重新选址。他利用动态规划确定了一系列潜在的最优仓库区位,这些仓库区位能最大化其服务区域。1*)L 4)*与

O )2’?’P 2$I [==]的研究侧重于城市人口的变化对设施区位的影响,

作者假设随时间变化的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可预测的(但是用确定性的方法),目标方程求为特定区域服务的单设施最小期望建设成本,同时检验了不同时期重新布置设施点的概率。文章不仅重新选择设施区位,而且确定重新选址的时间。上述模型都

研究网络中单设施区位问题,后来很多学者考虑多设施选址的动态规划。0#’55[=

Q ]

研究问题为在每个时段内布置一个设施点,一旦设施点被选定,它只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服务。O )2’?’P 2$$I 与R

*%2#’55[=;]

扩展了上述模型,决策者可根据预测的需求变化重新布置设施点。作者构建了整数规划模型,在约束条件中加上

了一个时期内可重新选址的次数。0S )&&"*-[=@]

从更广泛的时间与空间领域对动态选址问题进行研究。他的模型不仅要确定多个设施的区位,而且确定设施的规模,还要确定修建设施的时间与扩建时间。.*N

?)4$’55)*[=

B ]的文章侧重于算法,他比较了几种启发式算法求解动态规划的有效性,认为不同的启发式算法相结合对多阶段选址问题求解是非常有效的。研究动态选址问题的学者还有T *"45L )2$"$32[=E ]

、0S %?N

,"4[=

J ]等。B

@第;期

王非,等:离散设施选址问题研究综述

!!"多目标选址问题通常情况下,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企业,囿于资源所限,设施选址都不会只设定单一目标,经常将运输(交通成本)、投资成本(建设成本)、客户服务水平(在特定时间、距离为客户提供服务)、设施能力的“平衡利用”等目标综合考虑。构建此类模型最常用的方式是将成本最小化作为总目标,将要实现的目标

做为限制条件。!"##"$(%&’&

)研究医疗服务设施的中值问题,平均运输成本最小已不是唯一目标,同时必须在特定时间内为病人提供服务。(")"##"与*+,

-$."[/0]

所构建的模型中有两个目标:最小化成本与特定时间内最大程度满足需求。!!#路径选址问题路径选址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寻找最佳的车辆安排时间表、路径同时确定设施数量与区位。其目标就是使货物处于连续、不间断地运输中,并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最早进行路径选址问题概念性研究的是

1-23-)"2."$等,虽然早期的研究是对综合路径选址问题的研究,但将选址和运输问题隔离开来。*+."$和

4--,

"$认识到运输—选址问题主要是找到供应商的最佳位置和从源头到目的地的最小的运输成本,5+,6"$-综合了有关时间的复杂因素,建立了运输—选址模型,使该项研究更精确、更深入。7+.8-29:+2;<

和=->$2是最先在运输—选址问题框架内考虑多仓库车辆路径种类的学者,

在其模型中增加了巡回的任务,使路径选址问题求解比一般求解更复杂[/%!/?]。

!!$网络中心选址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中心选址问题也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网络中心选址问题可描述为在无向网络中所有节点集合为",网络中心为一个子集,另一子集为终端(非网络中心),所有终端与网络中心相连。任何一条边如果有信息流通过,则这条边的端点至少有一个为网络中心。与中值问题相似,此类模型目标寻求平均距离(时间)最短。与中值问题区别在于信息流在网络中心之间的传输费用与其在网络中

心与终端间的传输费用不等。@#62A "B 6A C [//],D $28.与@$68>2+E --$.><[/F ]与#$%&’和($)*&’[/G ]研究无能力限制网络中心选址问题的算法。H

行研究。

L 结论与展望

在选址问题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研究内容与方法都有明显改变。在以信息网络化、生产协作化、交通运输便捷化、需求多样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这种变化发展仍将继续。我们认为设施选址问题在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两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首先在构建模型上,构建更符合生产与生活实际活动的模型:(%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学者可结合现代经营理念与思想构建模型。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为设施选址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与契机。与过去选址文章只考虑单方利益不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整条链”的运营成本,在“链与链”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研究人员可结合库存论、供应链利益协调机

制,建立多级的选址模型[/&]。

(L

)对模型的假设应多样化。关于不确定性选址的文章有很多,但绝大多数模型均假设需求为正态分布。在很多情况下,需求是指数分布或是离散分布,如一些服务系统的需求为指数分布。对于交通运输时间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学者假设运输时间为离散概率分布,这种假设使研究对象理论化、抽象化,便于计算,但缺乏精确性。

(?

)模型系统参量内涵应更具体、明确。有些模型系统参量内涵过于宽泛,一个变量表示运输成本、装卸成本、生产成本等多项内容,虽简化了模型,但和实际情况不太吻合。

其次,算法设计的进一步研究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现有的算法远不能满足求解某些复杂选址问题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提供有效的快速算法。鉴于纯数学的算法通常要较长的计算时间,因此,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采用专家系统,降低对寻优精度的要求,从而提高速度,是一种现实的途径。

(L

)在积极寻找其他研究方法的同时,继续对算法复杂性进行研究,构造快速算法。选址问题很多是M N 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更具一般性的、高效的启发式算法。本文在大量文献基础上,将已有百年历史的选址问题分为零散研究、系统研究、不确定性问题研究三个阶段。与已往国外此类综述性文章不同,作者将选址问题分为连续选址问题与离散选址问题两大类,进

G 运筹与管理

L 00G 年第%F 卷

而将离散选址问题分为中值问题、覆盖问题、中心问题、多产品问题、动态问题、多目标问题、路径选址问

题、网络中心问题八个子问题并介绍了各子问题研究内容与特点。最后作者认为如何构建更贴近实际的选址模型与设计更为快速、有效的启发式算法是今后学者关注的研究方向。参考文献:

[!]"#$%&’$()*+(,-%./’#/+’0.1#’2#’3’%4$4+/’2#.56’73+%6.8$4+.%#’3’$#8*[9],:$%$;’7’%4<8+’%8’,!=>=,(?@):A B A C A @D ,[D ]E 0’%F $3G +%,<4#$4’;+81$8+6+4H 6.8$4+.%:$#’/+’0[9],I (#.2’$%9.(#%$6.1E 2’#$4+.%$6#’3’$#8*,!==>,(!!):B D ?C B B J ,[?]K $G +7+,E 24+7(76.8$4+.%3.130+48*+%;8’%4’#3$%&4*’$53.6(4’8’%4’#3$%&7’&+$%3.1$;#$2*[9],E 2’#$4+.%3L ’3’$#8*,!=A B ,(!D ):B @M C B @=,[B ]N .6&7$%,E 24+7$68’%4’#6.8$4+.%+%3+726’%’40.#G 3[9],O #$%32.#4$4+.%<8+’%8’,!=J !,(@):D !D C D D !,[@]P ’6+%G $,:’&+$%3$%&2’#+2*’#+$%3.14#’’3[9],-#8*:$4*,!=A >,>J C =@,[A ]Q $#+/K $G +7+,-%$6;.#+4*7+8$22#.$8*4.%’40.#G 6.8$4+.%2#.56’73[9],-226H +%;:$4*’7$4+83,!=J =,(?J ):@?=C @A M ,[J ])*(#8*L ’R ’66’,O *’.#’4+8$6$%&8.72(4$4+.%$66+%G 35’40’’%4*’2C 7’&+$%6.8$4+.%3’4C 8./’#+%;$%&4*’7$S +7$68./’#+%;6.8$4+.%2

#.56’7[9],N ’.;#$2*+8$6-%$6H

3+3,!=J A ,(B M ):A C B !@,[>]9.*%3.%N $#’H ,).72(4’#3$%&+%4#$84$5+6+4H :$;(+&’4.4*’4*’.#H .1T U C 8.726’4’%’33[:],!=J =,T ’0V .#G :W #’’7$%,[=])$#5.%’,U (56+81$8+6+4+’3(%&’#34.8*$34+8&’7$%&[9],X T W E L ,!=J B ,(!D ):D A !C D J M ,[!M ]:+#8*$%&$%+,Y .8$4+.%$6&’8+3+.%3.%34.8*$34+8%’40.#G 3[9],N ’.;#$2*+8$6-%$6H 3+3,!=>M ,(!D ):!J D C !>?,[!!]"’$%K +;6’<7+4*,)$2$8+4H ’S 2$%3+.%(%&’#34.8*$34+8&’7$%&3[9],E 2’#$4+.%3L ’3’$#8*,!==D ,(B M ):D !M C D !A ,[!D ]Y .(/’$(S ,U ’’4’#3,-&($6C 5$3’&2#.8’&(#’1.#34.8*$34+81$8+6+4H 6.8$4+.%[9],.2’#$4+.%3#’3’$#8*,!==D ,(B M ):@A B C @J =,[!?]:+#8*$%&$%+,E &.%+,Y .8$4+.%3.17’&+$%3.%34.8*$34+8%’40.#G 3[9],O #$%32.#4$4+.%<8+’%8’,!=J =,(!?):>@C =J ,[!B ])*(#8*Z ’$/’#,).72(4$4+.%$62#.8’&(#’31.#6.8$4+.%2#.56’73.%34.8*$34+8%’40.#G 3[9],O #$%32.#4$4+.%<8+’%8’,!=>?,(!J ):!A >C !>M ,[!@]"’#7$%E &.%+,Y .8$4+%;7.5+6’1$8+6+4+’3.%$%’40.#G0+4*:$#G ./+$%2#.2’#4+’3[9],T ’40.#G 3,!=>D ,(!D ):J ?C >A ,[!A ]Q .(/’6+3V (,L .5(34&+38#’4’.24+7+[$4+.%$%&+43$226+8$4+.%3[:],F .#&#’8*4:Q 6(0’#-8$&’7+8U (56+3*’#3,!=>=,[!J ]-/’#5$G *"’#7$%,:+%+7$S #’;#’4#.5(347’&+$%6.8$4+.%.%$%’40.#G (%&’#(%8’#4$+%4H ,0.#G +%;2$2’#,!==J ,[!>]Y $;(%$,-226H +%;#.5(34.24+7+[$4+.%4.8$2$8+4H ’S 2$%3+.%.1.%’6.8$4+.%+%4’6’8.77(%+8$4+.%30+4*&’7$%&(%8’#4$+%4H [9],:$%$;

’7’%4<8+’%8’,!==>,(B B ):!M !C !D M ,

[!=]Y $#3.%,-*H 2’#8(5’\(’(+%;7.&’61.#1$8+6+4H 6.8$4+.%$%&#’&+34#+84+%;+%(#5$%’7’#;’%8H 3’#/+8’3[9],).72(4’#3$%&E 2

’#$4+.%3L ’C 3’$#8*,!=J B ,(!):A J C =@,

[D M ]"#$%&’$()*+(,-(%+1+’&1$7+6H .13+%;6’C 3’#/’#\(’(+%;6.8$4+.%7.&’63[9],E 2’#$4+.%3L ’3’$#8*,!==M ,(?>):!M ?B C !M B B ,[D !])*(#8*:’$&.03,Y .8$4+.%7.&’6+%;(4+6+[+%;7$S +7(73’#/+8’&+34$%8’8#+4’#+$[9],N ’.;#$2*+8$6-%$6H 3+3,!=J =,(!!):?@>C ?J ?,[D D ]U +#G (6<8*+66+%;,O *’7$S +7$68./’#+%;6.8$4+.%2#.56’70+4*8$2$8+4+’3.%4.4$60.#G 6.$&[9],:$%$;’7’%4<8+’%8’,!==!,(?J ):D ??C D B A ,[D ?])(##’%4<4.#5’8G ,)$2$8+4$4’&8./’#+%;7.&’63[9],I %/+#.%7’%4$%&U 6$%%+%;,!=>>,(!@):!@?C !A B ,[D B ]F $3G +%<4’#%,-*+’#$#8*+8$6.5]’84+/’3’48./’#+%;7.&’61.#’7’#;’%8H 7’&+8$63’#/+8’/’*+86’&’26.H 7’%4[9],O #$%32

.#4$4+.%<8+’%8’,!=>!,(!@):!?J C !@D ,

[D @]K ’&’4%+’7+’4$6,Y +%’$#$6;.#+4*731.#1+%&+%;4*’9.#&$%8’%4’#$%&2$4*8’%4’#.1$4#’’[9],O #$%32.#4$4+.%<8+’%8’,!=>!,(!@):=>C !!B ,[D A ]O $%3’6W #$%8+3,Y .8$4+.%.%%’40.#G 3:$3(#/’H [9],:$%$;’7’%4<8+’%8’,!=>?,(D =):B >D C B =A ,[D J ]F $3G +%,T ’40.#G $%&&+38#’4’6.8$4+.%:7.&’63$6;.#+4*73$%&$226+8$4+.%3[:],T ’0V .#G :Z +6’H ,!==@,[D >]N ’.11#+.%N #$/’3,:(64+8.77.&+4H &+34#+5(4+.%3H 34’7&’3+;%5H 5’%&’#3&’8.72.3+4+.%[9],:$%$;’7’%4<8+’%8’,!=J B ,(D M ):>D D C >B B ,[D =]U +#G (69$H $#$7$%,-7(64+C 8.77.&+4H ,7(4+C 26$%4,8$2$8+4$4’&1$8+6+4H 6

.8$4+.%2#.56’7:1.#7(6$4+.%$%&’11+8+’%4*’(#+34+83.6(4+.%[9],).72(4’#3^.2

’#$4+.%$6#’3’$#8*,!==>,(D @):>A =C >J >,[?M ]Y ’’)V ,-%$6;.#+4*71.#$40.C 34$;’&&+34#+5(4+.%3H 34’70+4*/$#+.(34H 2’3.1&+34#+5(4+.%8’%4’#3[9],X T W E L ,)$%$&+$%9.(#%$6.1E 2

’#$C 4+.%$6L ’3’$#8*$%&X %1.#7$4+.%U #.8’33+%;

,!==A ,(?B ):!M @C !!J ,[?!]:$[[.6$T ’’5’,Y $;#$%;+$%C #’6$S $4+.%C 5$3’&3.6(4+.%2#.8’&(#’31.#$7(64+2#.&(848$2$8+4$4’&1$8+6+4H 6.8$4+.%2#.56’70+4*8*.+8’.11$8+6+4H

4H 2’[9],I (#.2’$%9.(#%$6.1E 2

’#$4+.%$6L ’3’$#8*,!===,(!@):D >@C D ==,[?D ]"$##.3F ’G G ’#,<8*.64’%,-40.C 6’/’6%’40.#G 1.##’8H 86+%;3$%&:-8$3’34(&H [9],I (#.2’$%9.(#%$6.1E 2

’#$4+.%$6L ’3’$#8*,!==>,(!!M )!==C D !B ,[??]F #’[%’#Z ’3.6.03G H ,W $8+6+4H 6.8$4+.%0*’%&’7$%&+34+7’&’2’%&’%4[9],T $/$6L ’3’$#8*Y .;+34+83,!==!,(?>):J A ?C J J J ,[?B ]<8.44,F H %$7+86.8$4+.%C $66.8$4+.%3H 34’73:<.7’5$3+826$%%+%;34#$4’;+’3[9],I %/+#.%7’%4$%&U 6$%%+%;,!=J !,(?):J ?C >D ,[?@]Z ’3.6.03G H O #(38.44,O *’7(64+2’#+.&6.8$4+.%C $66.8$4+.%2#.56’70+4*#’6.8$4+.%.11$8+6+4+’3[9],:$%$;’7’%4<8+’%8’,!=J A ,(D D ):@J C A @,[?A ]<*’22$#&,-8.%8’24($61#$7’0.#G 1.#&H %$7+86.8$4+.%C $66.8$4+.%$%$6H 3+3[9],I %/+#.%7’%4$%&U 6$%%+%;,!=J B ,(A ):@B J C @A B ,[?J ]I #6’%G .44’#,-8.72$#$4+/’34(&H .1$22#.$8*’34.&H %$7+86.8$4+.%2#.56’73[9],I (#.2’$%9.(#%$6.1E 2

’#$4+.%$6L ’3’$#8*,!=>!,(A ):!??C !B ?,[?>]W #$%4[’3G $G +3,Z $43.%C N $%&H )FO ,O *’(3’.134$4’32$8’#’6$S $4+.%1.#4*’&H %$7+81$8+6+4H 6.8$4+.%2#.56’7[9],-%%$63.1E 2

’#$4+.%3L ’C 3’$#8*,!=>=,(!>):!>=C D !D ,

[?=]<*(67$%-,-%$6;.#+4*71.#3.6/+%;&H %$7+88$2$8+4$4’&26$%46.8$4+.%2#.56’730+4*&+38#’4’’S 2$%3+.%3+[’3[9],E 2

’#$4+.%3L ’3’$#8*,!==!,(?=):B D ?C B ?A ,

[B M ]L ’R ’66’Y $2.#4’,O *’26$%46.8$4+.%2#.56’7:T ’07.&’63$%&#’3’$#8*2#.32’843[9],E 2’#$4+.%3L ’3’$#8*,!==A ,(B B ):>A B C >J B ,[B !]F +]G 34#$,-%.4’.%40.2#.56’73+%8.%%’S +.%0+4*;#$2*3[9],T (7’#,:$4*,,!=@=,D A =C D J !,[B D ]<6’$4.#O $#]$%,-7.#4+[’&’11+8+’%8H .16+34(2&$4’$%&2$;+%;#(6’3[9]).77(%+8$4+.%3.14*’-):,!=>@,(D >):D M D C D M >,[B ?]O $2+’#.,%$;(#%’H $%%$,&.%;9(%’[*$%;F +%;,$3(226H 8*$+%%’40.#G ’\(+6+5#+(77.&’6[9],O #$%32.#4$4+.%L ’3’$#8*,D M M D ,(?>):D >!C ?M ?,[B B ]Q 6+%8’0+8[,-&($6$6;.#+4*71.#4*’(%8$2$8+4$4’&*(56.8$4+.%2#.56’7[9],Y .8$4+.%<8+’%8’,!==A ,(B ):!J ?C !>B ,[B @]I #%34,Q #+3*%$7..#4*H ,-%’S $843.6(4+.%$22#.$8*5$3’&.%3*.#4’34C 2$4*31.#4*’2

C *(57’&+$%2#.56’73[9],X T W E L :<9.(#%$6.%).7C 2(4+%;,!

==>,(!M ):!B =C !A D ,[B A ]:$H ’#Z $;%’#,K (56.8$4’#:$%’S $843.6(4+.%7’4*.&1.#4*’7(64+26’$66.8$4+.%*(56.8$4+.%2#.56’7[9],).72(4’#3^E 2

’#$4+.%3L ’3’$#8*,D M M D ,(D =):J !@C J ?=,

[B J ]-H G +%,Y $;#$%;+$%#’6$S $4+.%5$3’&$22#.$8*’34.8$2$8+4$4’&*(5C $%&C 32.G ’%’40.#G &’3+;%2#.56’7[9],I (#.2’$%9.(#%$6.1E 2

’#$4+.%$6L ’C 3’$#8*,!==B ,(J =):@M !C @D ?,

[B >]Q #+3*%$7..#4*H ".6$%&,O *’8$2$8+4$4’&7(64+26’$66.8$4+.%*(56.8$4+.%2#.56’7:W .#7(6$4+.%3$%&$6;.#+4*73[9],I (#.2’$%9.(#%$6.1E 2

C ’#$4+.%$6L ’3’$#8*,

D M M M ,(!D M ):A !B C A ?!,

[B =]T .[+8GO (#%\(+34,-40.C ’8*’6.%+%/’%4.#H $66.8$4+.%$%&&+34#+5(4+.%8’%4’#6.$8$+.%$%$6H 3+3[9],O #$%32

.#4$4+.%L ’3’$#8*,D M M !,(?J ):B D !C B B !,=

A 第@期

王非,等:离散设施选址问题研究综述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在做了各方面的准备之后,综合实践活动就面临着开题的问题了。怎么样开题呢?其实开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写开题报告,写好了开题报告,开题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什么是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我们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写开题报告了。第一是标题的拟定:我们的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当然拟题得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一是标题不能太长,要简洁明了;二是要准确朴素,不能为了好看而搞得花里胡哨的,反而让人不知所云;三是用语要规范,有些人为了哗众取宠,有意在标题里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汇,或者干脆现搬一些口号式的新名词,结果弄得文不对题。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 “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物流配送最优路径规划

物流配送最优路径规划

关于交通运输企业物流配送最优路径规划的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摘要:本文综述了在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配送领域最优路径规划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和算法在运输网中选取最短或最优路径;从而达到路径、时间最优和费用最优;以及物流配送网络优化、车辆系统化统一调度的发展。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绿色物流,运输系统及时性和准确性研究等。 关键词:物流配送;最优路径;路径规划 Overview of scheme on Shortes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Route i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Student: Wan Lu Tutor: Chen Qingchun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of the optimal path planning about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problems and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enterpris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Main research results include using various mathematical model and algorithm selection or optimal shortest path in the network. So we can achieve the optimal path, the shortest time and minimum cost. At the same tim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network optimization, the vehicl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unified scheduling are the research issues.The main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green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system accurately and timely research and so on. Key words: Logics Distribution; Optimal Path; Path Planning 引言 物流业在我国的新兴经济产业中占据了重要了地位,称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加速器”。而物流配送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环节,影响着物流的整个运作过程以及运输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物流配送路径的优化,是物流配送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国内外均有大量的企业机构、学者对物流配送中最优路径选择的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从早期车辆路径问题研究,到根据约束模型及条件不断变化的车辆最优路径研究,以及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而推出的针对物流配送路径最优化的模型和算法等方面,都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但是对于绿色物流配送的研究仍然不足。鉴于物流配送最优路径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对我国物流配送的效率水平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把握,有必要对现有成果进行统计和归纳。本文尝试对我国运输企业物流配送最优路径规划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做更深人和全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和分析思路。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1.1.1 主要研究的问题

课题文献综述

《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课题研究 文献综述 课题立项编号: 课题研究单位:鹿寨县四排镇第二小学 文献综述作者:梁桂连 摘要:之前,我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养成课前备好课的习惯,课堂教学不讲究策略,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随意性大,故教学质量上不去。针对我校现状,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参加《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研究,各课题组成员努力反思、自查、自省,积极参与研究、学习,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写教学反思;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认真研究,相互学习,收效良好。 关键词:教学现状;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成果 一、前言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2017年春开始我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立项并开始研究,在全体组员的共同研究下,我们组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了不少,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理论学习上还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正文 (一)历史发展 2017年春,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在鹿寨县级课题立项,我们马上对我校的部分老师及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课前制定教学目标的意义,不懂得课堂教学策略,很多老师们平时无暇去研读课标,即使有的老师去看一下课标,也是囫囵吞枣,对课标中的理念理解也不到位。有的老师得到教学内容,首先想到的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不愿意自己设计,有的教师没有信心或能力去设计。教师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去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的目标,很多都不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上完一节课,结束的仅仅是时间,不知道所谓的目标,更谈不上是否达成目标。针对老师们的现状,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真的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于是我们开始进行课题研究,首先理解课题,我们向从鹿寨县实验小学来我们学校支教的邹文英老师和韦东丽老师请教。从她们那我们开始了解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教学重点可以摘自教学目标中,而教学难点则根据教材、根据学情而定,不一定出自教学目标。有了她们的帮助,顿时我们脑海里的概念清晰多了,我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设施选址问题综述

1、设施选址问题的提出 选址问题(Location Problem)是组合优化中一类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广泛实际背景的问题,其实质是寻求对需求完成分配任务的合理安排以得到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结果。它在网络设施的安放、网格服务点的分布、核电站的建址等诸多方面有着大量的应用。同时,它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离散组合数学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几十年来,选址问题得到了运筹学、工程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并且随着对经典选址问题研究的日趋深入,大量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新问题不断涌现。设施选址是众多选址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所研究的多层工厂选址问题与多产品选址问题都属于其范畴中。研究方法主要依靠组合优化、运筹学等计量方法,这是设施选址与其他选址问题的重要区别。 设施选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经典的问题,古代的选址决策往往以经验、制度为依据,缺乏科学性。1909年德国学者韦伯第一篇选址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设施选址问题进入到科学研究的时代[1]。在其发展的百年历史上,各时期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按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1)零散研究阶段(1909-1960年)。该阶段研究侧重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内容零散。早在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在其工业区位论文中研究如何使单个仓库到不同客户总距离最短。该文是最早的设施选址论文。另一个早期设施选址问题研究学者Hotelling在其1929年发表的论文中考虑两个竞争供应商在一条直线上的区位选择并构建选址模型。随后Smithies(1941)、Stevens(1961)对此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上世纪50年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偏重于设施选址的实际应用,包括电话网络程控交换设备选址(Rapp1962)、网络服务网点的分布与设计、铁路货运编组站选址等。(2)系统研究阶段(1960-1980)。Kakimi于1964年发表的关于网络多设施选址的论文是设施选址问题发展为一个系统、科学理论的里程碑。此后,选址问题被引入一个更宽广的领域,包括生产中心选址(Eilon et al.1971)、交通枢纽选址(Wirasinghe与Waters1984)、变电站选址(Hochbaum1982)等等。研究方法也更集中于数学分析、运筹学等。(3)不确定性问题研究阶段(1980至今)。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变化加剧,实际生产、生活中运输时间、需求量、需求空间分布以及设施建造成本等输入变量不确定性加强,以往静态、确定性选址模型与方法已不能适应选址研究的发展。随机选址问题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Louveaux (1986)、Mirchandani et al(1985)、Weaver与Church(1983)等学者在对不确定中值问题研究时均将运输时间与需求设为随机变量。Berman与Odoni(1982)、Berman与Leblanc(1984)将运输时间或运输成本设为不确定系统变量研究随机网络的交通问题[2]。 2、选址问题的分类与特点 离散选址问题即设施点被选址的地点是离散的。此类问题往往设定设施点与需求点都位于在网络节点上,需求点区位确定,需求点与其他一些节点作为设施被选点,需求点与设施被选点之间有连线相连。离散选址问题纷繁复杂,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主要的离散选址问题有:中值问题、覆盖问题、中心问题、多产品问题、动态选址问题、路径选址、多目标选址与网络中心选址问题。 (1)中值问题 Hakimi(1964)最早提出中值问题,中值问题的目标是使所有需求点到设施的平均权重距离最短(距离也可用交通、运输时间表示)。其文章假设每个节点是需求点同时也是设施点,网络中的线路表示交通线路。作者提出对于任一给定设施数p,总存在至少一个最优解使得总距离最小。Cooper的模型不仅在网络中选择设施区位,而且确定设施在网络中的服务范围。Goldman研究在树状网上如何选择一个设施点的中值问题,具体方法为首先任选一个节点,计算该点的权重是否超过所有权重一半,如果是则为中值点。如果不是则该点权重被计算在相邻点上,直到找到中值点为止。 (2)覆盖问题 中值问题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以降低总运输成本(总距离)作为目标不太适宜。例如城市的消防车、医疗急救车辆要求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此类设施点必须布置在与需求点特定距离之内才能满足特别的需要。对覆盖问题的研究分两类:完全覆盖问题与最大覆盖问题。 (3)中心问题 完全覆盖问题目标方程求在特定距离(时间)内满足所有需求应修建的最小设施数。与此不同,中心问题虽然也要求满足所有需求,但设 施数是给定的,求任一需求点到与它最近设施的最小最大距离,即最小最大化问题。 (4)多产品问题 需求点对服务与产品的需求往往不是单一的,零售商通常要提供多种产品才能满足顾客或企业的正常需要。Geoffrion与Graves建立了多产品的二级选址模型,即不同产品从工厂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需求点)的物流过程[3]。 (5)动态选址问题 一般而言,分销中心、配送中心、消防站、急救中心等设施一旦修建要服务很长时间。但影响选址决策的因素如需求、运输成本是变化的,再次规划、建设新的设施点成本太高,动态选址问题应运而生。Scott[4]研究问题为在每个时段内布置一个设施点,一旦设施点被选定,它只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服务。Wesolowskky与Truscott[5]扩展了上述模型,决策者可根据预测的需求变化重新布置设施点。作者构建了整数规划模型,在约束条件中加上了一个时期内可重新选址的次数。研究动态选址问题的学者还有Frantzeskakis[6]、Shulman[7]等。 (6)多目标选址问题 通常情况下,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企业,囿于资源所限,设施选址都不会只设定单一目标,经常将运输(交通成本)、投资成本(建设成本)、客户服务水平(在特定时间、距离为客户提供服务)、设施能力的“平衡利用”等目标综合考虑。构建此类模型最常用的方式是将成本最小化作为总目标,将要实现的作为限制条件。Heller(1989)研究医疗服务设施的中值问题,平均运输成本最小已不是唯一目标,同时必须在特定时间内为病人提供服务。Revelle与Laporte[8]所构建的模型中有两个目标:最小化成本与特定时间内最大程度满足需求。 3、设施网络选址的方法 (1)启发式方法(Heuristics) 启发式方法只寻找可行解,而不是最优解。负荷距离法中的重心法就是一种启发式方法。有许多计算机化了的启发式方法,可解决m,n达几百、几千的问题。早在6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用启发式方法解决大型设施选址问题。今天,启发式方法已经广泛在很多场合应用。 (2)模拟方法(Simulation) 模拟是试图通过模型重现某一系统的行为或活动,而不必实地去建造并运转一个系统,那样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或根本没有可能实地去进行运转实验。模拟方法有许多种应用,在选址问题中,模拟可以使分析者通过反复改变和组合各种参数,多次试行来评价不同的选址方案,模拟方法可描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比运输表法有更大的实用意义。这种方法还可进行动态模拟,例如,假定各个地区的需求是随机变动的,通过一定时间长度的模拟运行,可以估计各个地区的平均需求,从而在此基础上确定流通中心、生产中心的分布,还可通过需求的变动模拟出库存的变动水平,用于帮助决定生产规模、生产、运输、仓储费用等。这种方法常用来求解较大型的、无法手算的问题。例如,某公司有137个需求中心,5个地区性的配送中心,4个生产工厂,通过动态模拟计算分析得出的结论时,如果把现有的5个配送中心归并成3个,可使总成本最小,该方案得到了实施,实施后每年可节约13万美元。这是70年代的一个真实事例。 (3)优化方法(Optimization) 运输表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优化方法,虽然只是某一方位问题的最优。这种方法求出的不是可行解、满意解,而是最优解,即:在所有可能的方案中,不会有比它更好的了。但是由于这种方法要从理论上证明是最优,所以它在使用上有两大局限性:1)模型必须较抽象、较简单,否则得不出解。但由此而使模型的描述距实际较远;2)很多定性因素被忽略掉了,因此不可能得出在考虑定性条件下可能得出的很多结论。总之,在设施选址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设施选址的方法更加多样化了,但这些方法仅只是用来支持决策,使决策更方便也更节省时间、费用,不可能完全依赖之。 (4)简单的中线模式法 简单的中线模式法是一种厂址选择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这种方法只假设坐标上最优的点(即是使总的运输距离最短的点)是一个可行的建厂点,并不考虑在那里现在是否有道路,也不考虑自然地形、人口密度,以及其他许多在布点时应考虑的重要事项。 4、结束语 本文对目前几类经典的设施选址问题进行了介绍,并归纳了各问题的特点以及运筹学领域目前普遍采用的求解 设施选址问题综述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谭素平易斌 [摘要]选址问题是组合优化领域中的一类重要问题,它是对于一些网络服务器、核电站或者物流中心等有限且重要的资源进行选 址决策,在生产管理与调度,网络通信,理论计算机科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目前几类经典的设施选址问题进行了介绍,通 过对比、分析,对几类经典设施选址问题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不同模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后,能有利于后 续研究者针对不同特点的问题模型提出不同的启发式算法。 [关键词]选址问题算法 (下转第133页)科技信息 — —132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优化【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物流管理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优化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WTO的延伸,市场竞争已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世界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节约物流成本,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现代物流作为第三种利润和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外对物流选址问题的研究己经有60余年的历史,在应用离散型模型配送中心选址的研究方面,代表性的方法有整数规划法、鲍姆尔一沃尔夫法、库恩一汉姆布格尔法、反盯氏法、逐次逼近模型法等。AikenS给出了线性规划、O一1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九种基本形式的选址模型。Taniugchi 采用双层规划求解了高速公路交叉口附近运输网络中公共物流转运站点的选址问题。HomlbergK考虑了非线性运输费用的选址问题,并用分枝定界法进行了求解。Francisoc B等用混合整数规划建立了仓库选址模型,除考虑选址的固定费用、运输费用外,还考虑了库存费用。 2.国内研究动态 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配送中心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WTO的加入,市场竞争已越来越激烈,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10年时间里,物流管理、配送中心选址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有关物流与企业发展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然而对具体到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研究的论述较少,涉及到配送中心选址的少之又少。 朱超才,在2009年8月发表的《供应链中配送中心选址模型的研究》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双层规划选址模型,针对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环境,通过对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在串通的双层目标的基础上,讲竞争问题加入到配送中心的选址中来,建立一种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法。 周德玲,国际贸易学硕士,在2010年7月发表了《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选址研究》,期中论述了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选址原则、配送中心选址考虑因素及其不同类型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选址的发放和要求等。 沙丹,许建修,在2010年9月发表了《基于最小费用/可靠性比值路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

研究论文文献综述的写法详细介绍

一、何谓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3.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4.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5.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三、综述的内容要求 6.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7.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8.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如何写文献综述和文献翻译

第一讲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 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 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二、文献综述的作用 一方面佐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和研究思路 另一方面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三、文献综述的撰写 文献综述的格式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①综述题目;②作者单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主题;⑦总结;⑧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

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部分要写清: (1)写作的目的。 (2)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咱学院论文最大缺陷在于这个部分缺失。 几种前言模式: 请看案例一: 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媒介审判”现象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改革的深入,我国司法与媒体的博弈日益凸显,“媒介审判”现象一直被广大新闻传播界和法律界的专家开始所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也叫“报刊裁判”(trail by newspaper),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而对被告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在我国的第一本新闻传播法教程里可以看到“媒

关于物流设施选址的问题综述

关于物流设施选址的问题综述摘要:物流设施选址研究在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现实意义出发,物流设施选址研究不仅直接利于物流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更好地推动物流业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而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又有利于物流设施选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以后的设施选址研究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借鉴的参考资料。所以,对物流设施选址问题及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字:物流设施,选址 正文 在物流系统中,物流设施地址的选择,是物流系统优化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物流设施是整个物流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是连接上游和下游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些大型设施的建设与运营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因此,这些设施的选址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设施选址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物流网络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提供优质服务,是实现集约化经营、建立资源节约型物流至关重要的一步。 1.物流设施选址问题的起源与发展 许多关于物流选址问题的早期理论是由土地经济学家和区域地理学家提出的,譬如,杜能、阿尔弗雷德#韦伯、爱德加#胡佛、沃尔特#艾萨德等等。运输成本在选址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是贯穿所有这些早期研究的共同主题"杜能1认为,任何经济开发活动能够支付给土地的最高地租或利润是产品在市场内的价格与产品运输到市场的成本之差"韦伯o认识到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对选址的影响"胡佛?观察到,运输费率随着距离的增加,增幅下降"。 一般认为,最早的选址问题是由韦伯(Weber)于1909年提出的,他当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一个仓库位置,使仓库与各处客户之间总的运输距离最短"经济学家霍特灵(H.Hotening)于1929年提出在一条直线上进行两个竞争供应商的选址"艾萨德(Isard)于1956年结合了工业选址,土地使用和相关问题对运输距离进行了重新研究"随后,许多人都在研究设施布置和设计问题"洛施(Luoshi)和莫斯(Moss)认为经济因素与生产中心选址是有关系的"米赫尔(Mihr)则研究使网络内的连接长度最小化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选址理论的研究工作是在几个不相关的领域内展开的,因此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随着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的普及,哈基米(Hakimi)对选址问题进行了更加理论化的研究"他假设一个网络中选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使得总距离或设施与点之间的最大距离最小"此时,选址理论已有了很大发展,并扩展到很多实际应用中。"Min等从算法的发展和模型复杂性方面对以往的选址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物流选址问题日渐被人们所重视,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如模糊综合评判法、AHP层次分析法以及结合分析法的模糊排序方法等"许多模型方法己被用来解决物流管理中选址的实际问题1,比如精确重心法模型、网格法(GridMethod)属于单设施选址法、而多重心法、模拟法、鲍姆尔-沃尔夫法、混合-整数线性规划、启发式方法等属于多设施选址。这些方法的共同特征是考虑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费用,在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平下,根据不同的算法和模型求出物流成本最低的最优解或满意解,获得选址方案。 2.物流设施选址应注意的几大问题 2.1资源分布状况 一切产品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资源所在地同产品的产地与市场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产品原料在生产加工与配送销售过程中是增重还是减轻等,都会彩响到物流设施的选址。

文献综述-配送中心选址

课题名称:基于QFD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姓名:樊竹 __ 学号: 080750601 指导教师:刘泳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文献综述 基于QFD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 1、配送中心的概念及种类 1.1、配送中心的概念 一般来讲,配送中心是接受并处理末端用户的订货信息,对上游运来的多品种货物进行分拣,根据用户订货要求进行拣选、加工、组配等作业,并进行送货的设施和机构。是从供应者手中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倒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要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 同时,日本《市场用语词典》对配送中心的解释“是一种物流结点,它不以贮藏仓库的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而是发挥配送职能的流通仓库,也称作基地、据点或流通中心。配送中心的目的是降低运输成本、减少销售机会的损失,为此建立设施、设备并开展经营、管理工作”。 1.2、配送中心的种类 1.专业配送中心 专业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属于某一专业范畴,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配送,例如多数制造业的销售配送中心,我国目前在石家庄、上海等地建的配送中心大多采用这一形式。专业配送中心第二个含义是,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基本不从事经营的服务型配送中心,如《国外物资管理》杂志介绍的“蒙克斯帕配送中心”。2.柔性配送中心 在某种程度上和第二种专业配送中心对立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不向固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向能随时变化,对用户要求有很强适应性,不固定供需关系,不断向发展配送用户和改变配送用户的方向发展。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选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选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王彩霞1张益2 (1. 中国固废网 2. 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是工程建设的难点和公众关心的焦点。本文阐述了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基本原则,分析了选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垃圾处理垃圾处置选址填埋焚烧 前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膨胀,使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管理和控制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了5亿多平方米土地,造成全国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已经处于超前污染的状态。如此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若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处理,将对城市生态环境及周边的水体、大气、土壤等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也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近年来,为解决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规范、标准等,指导、支持、鼓励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步伐,各级政府在推行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或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但是由于垃圾处理处置设施既是环保设施,同时也是一个潜在污染源,伴随着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风险隐患可能随之产生,加上人们对垃圾普遍厌恶的情绪,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选址时周边居民反映十分强烈,阻力较大。 然而,作为改善环境质量、落实污染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场址的正确与否,会对环境和人群产生直接或潜在的长期影响。因此,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场址的合理选择,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第一步,也是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 1.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其规划必须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考虑城市土地利用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功能,包括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影响,选址是否满足配套设施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等。此外,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选址还涉及垃圾处理资源化的经济因素、垃圾处理无害化的环境因素、垃圾处理减量化的社会因素,垃圾的处理处置需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达到这三个效益的最佳配置。 影响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选址的具体因素包括水污染、运输成本、大气污染、垃圾处理补贴费用和上网电价、固体废弃物污染、对周边居民影响、垃圾数量和质量、对生态景观影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对周围土地污染、运营费用、供水供电通讯情况、土地价格、建设费用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