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 生物学特性: G+的芽孢杆菌,具鞭毛,可运动。最
适生长温度为35 ℃。
• 中毒症状:该菌引起毒素性食物中毒,肉毒毒素是一
种较不耐热的蛋白质,100 ℃360分钟可完全消除。 100 360 该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病死率在30~80%
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食品腐败变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细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 志贺氏菌 炭疽病 布鲁氏杆菌病 结核病 病毒病(脊髓灰质炎、肝炎) 伤寒和副伤寒 霍乱和副霍乱
食物中毒
传播人畜共患病
食物中毒
• 概念:凡是经口摄入正常数量“可食态” 含有致病菌、生物性或化学性以及动植 物性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以急性感染 或中毒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为食物中 毒。 • 从中毒的原因可将其分为细菌性食物中 毒和真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 生物学特性:G-,短杆菌,无芽孢和荚膜,周生鞭
毛,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
• 中毒症状:该菌为感染型食物中毒,一般中毒食物
的菌数含量达10-8/ml, g 10-8/ml, g,主要表现为急性肠胃炎症 状,病死率一般是0.5~1%。
• 中毒源:该菌对热的抵抗力很弱,60℃经20~30分
• 中毒源:报道的中毒事件发生的食物有蔬菜、鱼类、
豆类、乳类等含有蛋白质多的食品。
病原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 生物学特性:病原性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肠道正常
菌群大肠杆菌属于不同的血清型,但一般生物学特性 相同。
Hale Waihona Puke • 食物中毒症状:引起感染性食物中毒,发病症状为
第十章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第十章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3学时)一、判断题1.食物中毒指涉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食物中毒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急性食品中毒和慢性食品中毒。
3.沙门氏菌可引起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52.6-60%。
4.饲料、昆虫也可作为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原料的媒介。
5.沙门氏不产生外毒素,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6.由于肠毒素不耐热,牛乳在饮用前经煮沸就能使肠毒素破坏,一般认为含乳食品中菌数达106--107个/克时,就可产生足以引起中毒的肠毒素。
7.多数金色葡萄球菌菌株能产生溶血性毒素,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圈。
8.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9.肉毒梭菌是专性厌氧菌,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在血板上具溶血性。
10.因肉毒梭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如鱼、肉、豆制品、乳制品及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蔬菜。
11.对一般可疑食品,在食用前应加热处理,在100℃条件下处理5~10分钟,各型毒素均可被破坏。
12.病原性大肠杆菌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不随粪便排出体外。
13.预防病原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措施基本上与预防沙门氏食物中毒相同,因特别强调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
14.黄曲霉毒素性质不稳定,在150℃条件下容易分解,15.用气调贮藏手段来防霉亦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可以用来防治黄曲霉菌。
16.在黄曲霉毒素中,各种毒素的毒性有很大差别,以B3的毒性最强。
17.黄曲霉毒素是本世纪6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发现的一类真菌毒素,由于最初是从被黄曲霉污染而发生霉变的玉米中分离出,所以定名为黄曲霉毒素。
二、选择题1. 食物中毒的定义是()A. 由于食用含大量活菌及其毒素而引起的急性疾病B. 食用有化学毒物混入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疾病C. 食用毒蕈而引起的急性中毒D. 食用非可食状态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疾病E. 食用了“有毒”食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食品微生物-第十章-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自学)
常由鼠伤寒沙门氏菌、猪 霍乱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 氏菌引起。
b. 病原大肠杆菌 最常见为大肠杆菌O157:H7。曾多次污染汉堡
包的牛肉馅,导致食物中毒;1997年在日本导致 近万人食物中毒。
c. 肉毒梭菌 严格厌氧菌,可污染肉类,尤其是罐装肉制
品,产生毒性很强的肉毒毒素,引起以神经麻 痹为主要症状且病死率很高的食物中毒。
d. 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
e. 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葡萄球菌的一些菌株,
污染肉品,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与食品中毒有 关的肠毒素。肠毒素的耐热性很高,可引起急 性肠炎症状。
② 可通过肉品传播的人兽共患疾病病原菌
常见有: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 菌、沙门氏菌、病原性链球菌、致病性葡 萄球菌、钩端螺旋体等。
中酸性食品:pH=5.3~4.5,包括 蔬菜、瓜类等食品;
酸性食品:pH=4.5~3.7,包括水 果类等食品;
高酸性食品:pH<3.7,包括酸菜、 果酱等食品。
不同罐头食品的成分及腐败微生物类型
罐头食品类型
原料成分
引起腐败的微生物类型
低酸性
动物性食品原料为 能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 主,富含蛋白质
中酸性 酸性 高酸性
罐头的杀菌温度是根据肉毒梭 菌的耐热能力制定,一般条件为 中心温度121℃ 5~6min,杀菌后 的罐头中一般可能只有嗜热芽孢 菌残存。
(二)罐藏食品中的微生物学
1. 罐藏食品概论
罐藏食品:指食品原料经过预处理、装罐、密封、杀 菌之后而制成的食品。
罐藏食品 分类(按pH)
低酸性食品:pH>5.3,包括谷类、 豆类、鱼、肉、乳和蔬菜等食品;
细菌
能分解碳水化合物的细菌较少。主要为 芽孢杆菌属、八叠球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 中的一部分菌种。
第10章 食品中毒与食源性病源微生物 PPT课件
有关。一般进食后不久发病,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
表现。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测出有关化学毒
物。在处理化学性食物中毒时应突出一个“快”字!及时处理
不但对挽救病人生命十分重要,同时对控制事态发展,特别是
群体中毒和一时尚未明化学毒物时更为重要。
10.2导致食物中毒的病原性微生物
一、食物中毒的细菌
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
剩饭等。
1. 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并不是人吃了细菌污染的食物就马上会发生食物
中毒,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
河豚美味而有毒
4.植物性食物中毒
发芽土豆是常见食物中毒因素
主要有3种。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 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桐油、 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②在食品的 加工过程中,将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 分的植物当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 仁等;③在一定条件下,不当食用大量 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食用鲜黄花菜、 发芽马铃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烧熟 的扁豆等造成中毒。一般因误食有毒植 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 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发芽土豆是常见食物中毒因素 引起。
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才
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发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
因就是贮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
食品中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
前彻底加热,杀死病原菌的话,也不会发生食物中毒。
微生物课后习题题目及答案汇总
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2、在微生物学发展历史列文虎克(AnthonyvanLeeuwenheek荷兰)、巴斯德(L.Pasteur法国)、科赫(R.Koch德国的贡献。
第二章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形态与结构1、微生物主要分为哪三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2、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哪些?3、怎样表示细菌大小?描述细菌大小所用的单位是什么?4、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分别主要包括哪些?5、细胞壁的功能是什么?6、细胞壁的基本骨架是什么?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肽聚糖层结构有何区别?7、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有哪些?其机理如何?8、G+细胞壁磷壁酸功能有哪些?9、G一菌细胞壁包括哪些结构?10、细胞膜结构特点是什么?其生理功能有哪些?11、名词解释:原生质体、原生质球、L一细菌、脂多糖、鞭毛、菌毛、糖被(荚膜)、芽弛、伴抱晶体、菌落、菌苔、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蛭弧菌、黏细菌、模式种、菌株12、细菌群体特征包括哪些方面?液体培养特征包括哪些方面?13、细菌和放线菌的主要繁殖方式有哪些?14、生命三域学说建立的依据是什么?此方法的优点何在?15、放线菌菌落特征有哪些?1、简述细菌细胞壁的生理功能。
2、简述细菌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3、实验室有三支斜面培养物失去了标签,分别是大肠杆菌、枯草芽抱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如何使用实验方法将三支斜面培养物区分开来?请说明理由。
4、试述革兰染色的步骤、机理及意义。
5、对比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何不同?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结果。
6、根据原生质体的特点说明细胞壁的生理功能。
7、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例,试述细菌的细胞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
8、一种圆形或近圆形的微生物颗粒,可能是细菌体、芽抱、霉菌絕子或者酵母,请你根据已掌握的微生物学知识和技术,设计一套实验方案,确定其属于其中哪一种。
9、绘图说明酿酒酵母(S.cerevisiae)的生活史,并说明其各阶段的特点。
第10章-01改-食物中毒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类型 中毒机制 沙门氏菌 活菌感染 +内容物 葡萄球菌 肠毒素 致病性大 活菌或 肠杆菌 肠毒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副溶血性 活菌感染 弧菌 +肠毒素 潜伏期(h) 临床特点 污染食物 6-12 高热、黄绿色 动物性食品 水样便 1-6 呕吐明显, 乳制品 水样便 肉类、剩饭 4-48 发热、米泔水样或 各类食品 脓血便,里急后重感 12-36 肌肉麻痹 自制发酵 神经功能不全 食品、罐头 2-40 发热明显,脐部阵发 海产品 性绞痛,血水样便 咸菜
④水产品通过水源被污染,使淡水鱼、虾有时带菌。
带菌人的手、鼠类、苍蝇、蟑螂等也可污染。
2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病原
食物中毒原因、机理与症状
引起中毒的食品及污染途径
病原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与食物中毒有关的重要菌种
形态与染色特性
G+球菌,直径为0.5~1.5μm,堆积呈葡萄状排列。无芽 孢、无鞭毛,有时形成荚膜或粘液层。 致病性葡萄球菌一般较非致病性菌小。
第一节 抗原与抗体
一、抗原(Antigen)
1.概念: 抗原性 免疫原性
反应原性
2.Ag的性质:异物性;具有一定分子量和化学结构的物质; 特异性;完整性; 3.Ag的种类: 完全Ag
不完全Ag
二、抗体(antibody) 1.概念: 2.性质:球蛋白(IgG、M、A、E、D );特异性;
斜面/底层 产气/H 2S
, ( )/+(-) ( ) / ( )
/
/
抗原构造
抗原构造复杂,主要由菌体(O)抗原、鞭毛(H) 抗原、表面(K)抗原。 O抗原:存在于菌体表面,为多糖-类脂-蛋白质复合 物(脂多糖),多糖决定O抗原的特异性。O抗原具 耐热性,100℃耐受2.5h。 H抗原:存在于鞭毛中,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加 热或用乙醇处理均被破坏。 H抗原有两个相 。 表面抗原:包括Vi抗原、M抗原和5抗原。Vi抗原又称 毒力抗原,不耐热的聚-N-乙酰-D-半乳糖醛酸的酸性 多糖聚合物 。
食品毒理学 第十章 食物中毒与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
1受 及 % 4我 离 星 安 报09这大以国到的全告O体险毫一土09多6-种阪上于报重O》无米般壤的年-1人病、的道大1,害、寄和病5691发,宽生污原7菌冈都。科2月85大0但约在水。8病袭山道根技7,0肠年千牛中OO病1,扰、府据专“杆- -年从分 、 ,毒感造岐县项《O菌11之 羊 它在出,55染-成阜,行科:一 等 会77江血以者1大大 是食、造动技毫 动 释苏性5后多肠一超物广成项部米 物 放7、结陆数杆种”过中岛目的 的 的8“肆安肠大菌长人续9大 肠 毒毒、可十虐徽0炎肠却约死在肠 道 素的东行五0日杆是千等患亡杆内,国0患京性”本菌一分人地者菌以感,内者等研食对种之列。。及染暴中有遍究8品人危二岛据发分0零。 统 的计肠者,出出最血现脱近性水十大腹多肠泻年杆或,菌出日O血-本腹1每泻5,年7食高约烧物有,中2并0毒0, 多 造人成引受1起7到并7人发感症死染,亡。如,尿中血毒、人脑数功超能障过碍2万等。人。
肠型炭疽:经口摄入病畜肉类以及被炭 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等引起的,表现 为起病急,呕吐,腹胀,大便血样,很 容易造成败血症引起死亡。
皮肤型炭疽:皮肤伤口直接接触病畜的 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皮、 毛、骨粉,引起皮肤炭疽。
肺炭疽: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尘埃引起。
炭疽病古时也称痈、或拣毛工病。炭疽 病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煤炭, 因典型性皮肤炭疽的黑痂而得名。最早 记载关于炭疽病的流行发生于公元80年, 当时罗马因此而死亡近50 000人之众。 16世纪,炭疽病困扰着整个欧洲,造成 大批人和动物死亡。1613年,南欧发生 大流行,死亡人数超过6万。然而,对其 病因的真正研究则始于19世纪。
沙门氏菌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性细菌性食物中 毒,是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 中毒症状:该菌为感染型食物中毒,一般中毒食物
的菌数含量达10-8/ml, g 10-8/ml, g,主要表现为急性肠胃炎症 状,病死率一般是0.5~1%。
• 中毒源:该菌对热的抵抗力很弱,60℃经20~30分
钟即被杀死,在水、乳及肉类中能生存1~3个月。食 物中毒的常见食品为:鱼、肉、禽、蛋和乳。该菌主 要来自患病的动物和人,以及动物和人的带菌者。
食物中毒
传播人畜共患病
食物中毒
• 概念:凡是经口摄入正常数量“可食态” 含有致病菌、生物性或化学性以及动植 物性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以急性感染 或中毒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为食物中 毒。 • 从中毒的原因可将其分为细菌性食物中 毒和真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 生物学特性:G-,短杆菌,无芽孢和荚膜,周生鞭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 生物学特性: G+的芽孢杆菌,具鞭毛,可运动。最
适生长温度为35 ℃。
• 中毒症状:该菌引起毒素性食物中毒,肉毒毒素是一
种较不耐热的蛋白质,100 ℃360分钟可完全消除。 100 360 该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病死率在30~80%
• 中毒的食品。
病原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 生物学特性:病原性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肠道正常
菌群大肠杆菌属于不同的血清型,但一般生物学特性 相同。
• 食物中毒症状:引起感染性食物中毒,发病症状为
急性肠胃炎,1~3天即可恢复。
• 中毒源:
其它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
• 变形杆菌 • 蜡状芽孢杆菌 • 粪链球菌 • 魏氏杆菌 • 副溶血弧菌
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食品腐败变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志贺氏菌炭疽病布鲁氏杆菌病传播人畜共患病结核病病毒病脊髓灰质炎肝炎伤寒和副伤寒霍乱和副霍乱食物中毒概念
食品微生物学第十章第一节、第二节
17
2004 全国食物中毒情况 我国 2004 年食物中毒简况
个 数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报告起数 中毒人数 死亡人数
季节
2004年我国食物中毒分类分析
32% 42%
8% 18%
¢ É Î ú Î ï © Ò Å © » ¯ Ñ §Î ï ¯ Ö ¶ ² Î ï » à ² ÷Ð Ô
葡萄球菌肠毒素(enterotoxin)是单链蛋白质,按其抗 原性和等电点的差异分为A、B、C1、C2、C3、D、 E、F和H9个血清型,均能引起食物中毒。 A型毒性 最强,B型耐热性最强,100℃加热30分钟仍保持部 分活性。
破坏食物中存在的葡萄球菌肠毒素 须加热100℃ 2小时 巴氏消毒和一般家庭烹调温度不能破坏这类毒素
第二节 导致食物中毒的病原性微生物
常见的致病菌
•沙门氏菌 •葡萄球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副溶血性弧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一)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在我国城乡都有发生,在细 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预防食物中 毒的重点之一
病原的生物学特性
猪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 cholerae suis) 致病性最强
摄入含有大量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的 毒素型食物中毒
病 原
葡萄菌属按产生脂溶性色素的不同分为金黄色 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其中 与食品有关的菌株有18个种和亚种。金黄色葡萄球 菌是与食物中毒有关的重要菌种。
1.形态与染色特性
G-球菌,直径0.5-1.5μm,堆积呈葡萄状排 列。无芽孢、无鞭毛,有时形成荚膜或黏液层 。致病性葡萄球菌一般较非致病性菌小。
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ppt课件
主要内容
食物中毒概述 食物中毒性病原微生物 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食品病原微生物
ppt课件 2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述
1、食源性疾病
定义: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 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 类疾病。
致病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毒素、重 金属以及有毒化学物质p。pt课件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症状
急性胃肠炎症状: -潜伏期较短,一般为6~12h,长者可达24h, 大多集中在48h内。 -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发 烧。 -病程通常3~7天,一般愈后良好。 -病死率低于1%
ppt课件
21
3. 引起中毒的食品及污染途径
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
-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 其次为鱼类、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植物性食品引起者很少。 不分解蛋白质,感官改变不明显
ppt课件
19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机理
感染型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在肠道内繁殖, 并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使胃 肠粘膜发炎、水肿)。 细菌可在肠系膜、淋巴结 和网状内皮系统中被破坏而放出内毒素。 沙门氏 菌亦可产生外毒素,称沙门菌肠毒素。内、外毒 素使消化道蠕动增强,呕吐、腹泻。
ppt课件
20
根据O抗原分不同的血清群,再根据K、H抗原 分血清型和亚型。
ppt课件
27
致病因素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粘附和破坏肠粘膜; 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功能受损,导致腹泻
肠道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肠毒素enter otoxin:不耐热肠毒素-60 ℃,30min被破坏; 耐热肠毒素-100 ℃,30min才被破坏
ppt课件 15
食物中毒(微生物源)PPT课件
保持食品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
01
在处理食品前要洗手,确保手上没有细菌或病毒。同时,避免
用手直接接触食品。
保持厨房卫生
02
定期清洁厨房用具和环境,确保厨房的卫生状况良好。
烹饪过程中保持卫生
03
在烹饪过程中,要确保食品的卫生状况,避免食品受到二次污
染。
定期检查食品质量
1 2
检查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在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 质期,避免购买过期或质量不佳的食品。
生产设备污染
生产设备、工具、容器等 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 如清洁不彻底或消毒不严 格。
人员污染
生产人员带菌或患有传染 病,通过接触食品导致污 染。
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温度控制不当
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 温度控制不当,导致细菌 繁殖,如沙门氏菌、志贺 氏菌等。
包装破损
食品包装破损或密封不严, 导致食品与外界接触,受 到污染。
食物中毒(微生物源)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微生物源食物中毒的种类与特点 • 微生物源食物中毒的传播途径 • 微生物源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 微生物源食物中毒的治疗与处理 • 结论
01 引言
CHAPTER
主题简介
什么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分类:微生物源、化学源、动植物毒素等。
轮状病毒食物中毒
由轮状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于婴幼儿。症状包括呕吐、水样腹泻、发热 等,通常在食用后1-2周内出现。
真菌性食物中毒
黄曲霉素食物中毒
由黄曲霉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于发霉的谷物、坚果和食用油。症状包括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损害和死亡。通常在食用后1-2周 内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除前述的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外,其中有少数微生物可对人和动物产生病害作用,这类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或致病性微生物。
存在于食品中获益食品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称为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后,可以引起人类食品中毒以及肠道传染病的食物源性病原微生物。
1.食品中毒及其类型1.1食品中毒的概念概念:指涉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人们食入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以后造成的不良后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急性食品中毒和慢性食品中毒。
因一次性进食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后很快出现中毒症状,甚至被致死,这种中毒称为急性食品中毒。
多次或长期地进食含有微量有毒物质的食品,使得该种有毒物质在人体内不断积累或不断刺激机体,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中毒症状,称为慢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特点:①与饮食有关。
食品中毒的发生与食入某种有毒食物有关,凡进食这种有毒食物的人大多都出现中毒的症状,而没有进食这种食物的人,即使同桌进食,同屋居住,同用生活用具也不发生中毒的症状。
②食物中毒的病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症状,即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症状。
③大多数食物中毒的潜伏期较短,食入有毒物质后几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时,则表现为很多人在同时间内或相继发病,并很快达到发病高峰。
④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直接传染,即食物中毒不具有传染性,因而不能造成大流行。
1.2食品中毒的类型食物中毒按病原分类的方法可分为细菌性、真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4大类型。
连续多年我国食物中毒的统计资料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
这里仅述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人们食入了含有大量活的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这是食物中毒中最为常见的一类。
通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
根据发病的机制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细菌性食品中毒。
所谓感染型食物中毒就是某些食物中毒病原菌污染食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这种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被摄入人体后,在人的消化道中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感染并产生毒素,从而造成中毒。
如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某些细菌污染食品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细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
这种含有毒素的食品被人食入后引起的中毒称毒素型食物中毒。
引起毒素型食物中毒的细菌随食物进入人体后,一般不再繁殖,只是其原来在食品中产生的毒素对人体起毒害作用。
如肉毒梭菌、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随食物摄入活细菌及其毒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发病率较高,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30%-60%。
除肉毒梭菌毒素中毒外,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病程短、恢复快、预后好、病死率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5-10月份,引起中毒的食物中以动物性食品为主。
真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某些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称真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地域性,如南部非洲人常以玉米、花生为主食,常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
这类中毒发生较少,但常常发生慢性中毒,有的可诱发癌症。
2.导致食品中毒的病原微生物2.1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可引起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42.6-60%。
根据致病范围可分为3个群。
第一群:仅对人有致病性,例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
第二群:仅对动物有致病性,例如:鸡伤寒和雏白痢沙门氏菌仅对火鸡致病。
第三群:对动物有致病性,并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例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
生物学特性:G—,两端端圆的短杆菌,周生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多数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
大多数沙门氏菌对营养物质要求不严格,在普通培养基上鞥良好生长。
沙门氏菌对抗热性不强,60℃条件下处理30分钟可致死。
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和冷冻食品中可存活半年以上。
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及症状:沙门氏不产生外毒素,为感染型食物中毒。
由于食入了含有活的沙门氏菌的食物,细菌随食物进入消化道,进一步生长繁殖造成消化道感染而引起中毒。
食入的活菌数越多,发生中毒的机会就越大。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并可由沙门氏菌内毒素的作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发烧、痉挛等。
污染来源及途径:患沙门氏菌病的人和动物及其带菌者是主要的污染源,它们的排泄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各类食品。
例如患沙门氏菌病的动物在屠宰、加工等环境中可直接地或提供水、器具、操作人员等污染其他食品原料。
另外,饲料、昆虫也可作为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原料的媒介。
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多为肉、禽、鱼、乳等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及牲畜的内脏。
预防的措施:①防止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宰前和宰后的兽医卫生检验,区分健康牲畜和有病牲畜,查明病因,并按有关卫生条例及规定处理。
屠宰时,应遵守屠宰过程的卫生要求,防止肉尸河内脏被皮毛、粪便、污水及容器等污染。
)②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繁殖(沙门氏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但在20℃以上就可以大量生长繁殖,而在较低温度下沙门氏菌生长可被抑制,所以低温贮藏食品是预防沙门氏菌中毒的一项重要措施。
各食品企业应创造条件进行食品的冷藏或冷冻。
适当的食盐浓度也可以抑制沙门氏菌生长,如肉、鱼等可加8%-10%的食盐,防止沙门氏菌繁殖。
)③杀灭沙门氏菌(对疑为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进行食品进行彻底加热灭菌,是预防沙门氏中毒的有效措施。
加热灭菌的效果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加热方法、食品被污染的程度、食品体积的大小等。
)2.2葡萄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中。
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微球菌科的一个属。
在葡萄球菌属中,又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及细胞结构成分的不同将此属分为三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属、表皮葡萄球菌属、腐生葡萄球菌属。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属具致病性,可造成化脓性感染和败血病,一些溶血性菌株能产生引起急性肠炎的外毒素——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金色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G+,比非致病性葡萄球菌小,细部常呈葡萄串状排列,不能形成芽孢,无鞭毛,某些细菌能产生荚膜或粘液层,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7.4 ,耐盐,可在含10%-15%的食盐溶液中生长,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菌落常具金黄色脂溶性色素。
多数菌株能产生溶血性毒素,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圈。
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亦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能产生血浆凝固酶,使含有抗凝固剂的家兔和人的血浆凝固。
引起中毒的机制及中毒症状: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并能产生肠毒素。
肠毒素是一种可溶性蛋白质,耐热性强。
进入人体后,肠毒素使肠粘膜分泌较多水分并使水分吸水量减少,引起水和电解质在肠道滞留,因而产生腹泻和腹痛等急性肠胃炎症等。
潜伏期一般为2-5小时,病程亦较短,1-2日内即可恢复。
污染来源及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特别是具有化脓性炎症病人、病畜的病症部位,含有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直接的或间接地污染食品。
例如患有乳房炎症的牛乳、羊乳中可能含有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适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繁殖并产生肠毒素的食物主要是乳及入乳制品、腌肉、鸡、蛋及淀粉类食品。
最常见的是牛乳,因为牛乳的基质条件更适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和产生肠毒素。
由于肠毒素耐热,牛乳在饮用前虽经煮沸但尚不能使肠毒素破坏,一般认为含乳食品中菌数达106--107个/克时,就可产生足以引起中毒的肠毒素。
预防措施:主要是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食品的污染和肠毒素的形成。
对产乳牲畜应严格检疫,患有乳房炎的乳牛不能作为食用。
定期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患有痔疮、口腔疾病等化脓性炎症的人员,应及时调换岗位。
乳制品特别是含有乳的冷饮食品,必须使用经消毒的优质乳为原料,加工、保藏必须按卫生操作规程进行,防止再度污染。
已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不能再食用,因一般的烹调温度不足以破坏肠毒素。
2.3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在分类地位上属于芽孢杆菌科,梭状芽孢杆菌属,简称肉毒梭菌,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生物学性状:G+,周生鞭毛,能运动,无荚膜,芽孢椭圆状,专性厌氧菌,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37℃,最适pH6.0-8.2,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在庖肉培养基中生长时,混浊、产气、散发奇臭。
主要生化性状为发酵多糖产酸产气,能产生硫化氢,液体明胶,不产生吲哚,在血板上具溶血性。
肉毒梭菌营养细胞的抗性与一般无芽孢杆菌相似,但其芽孢对不良环境因素有强大抗性。
加热至100需6小时或120℃4分钟才能将其杀灭,是病原菌中抗热性最强的一种。
引起中毒的机制及中毒症状:肉毒梭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可产生一种强烈的外毒素——肉毒素。
肉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A、B、C、D、E、F、G等七个型。
人类中毒主要由A、B及E、型引起的,少数由F型引起,C、D型仅引起动物中毒。
在我国发现的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大多数是A型引起,B型和E型较少。
肉毒梭菌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有毒物质中毒性最强的一种。
毒素进入人的消化系统后不能被破坏,被吸收后经血液循环与神经系统结合,导致中枢神经麻痹,头昏、头痛、瞳孔散大,进而肌肉麻痹,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心力衰竭,重者导致死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可高达50%-60%。
潜伏期因食入毒素量及人体健康状况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为2-10天,有的在24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污染来源及途径:肉毒梭菌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土壤、江河湖海的淤泥沉积物、动物的粪便及鱼的肠道内,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食品。
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如鱼、肉、豆制品、乳制品及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蔬菜。
这些食品被肉毒梭菌污染后,在合适的温度及厌氧条件下,肉毒梭菌便生长繁殖并产生肉毒素,最后在食用前又未充分加热处理而导致中毒。
预防措施: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食用新鲜食品原料并避免泥土的污染,加工时应充分烧熟煮透,加工后的熟食应妥善保藏,避免再度污染;生产罐头食品,必须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杀菌要彻底,封罐要严密,对疑有变质的罐头,特别是胖听罐头应严格检验,如有问题应坚决废弃;对一般可疑食品,在食用前应加热处理,在100℃条件下处理10-20分钟,各型毒素均可被破坏。
2.4 病原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在分类地位上属于肠道杆菌科,埃希氏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