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合集下载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特出版《课程》。

⼀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研究领域诞⽣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程碑:泰勒。

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现代课程理论之⽗。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

是通过合法规律的⾏为⽽对环境加以控制的⼈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课程1959年9⽉,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学的⾃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没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者。

1623年《⼤教学论》把⼀切事物教论⼀切⼈类的全部艺术。

本书标志着理论化。

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影响深远。

指导思想:出⾃造物之⼿的东西,都是好的,⽽⼀到⼈的⼿⾥,就全变坏了.10、裴斯泰洛奇:瑞⼠伟⼤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家。

(1)教育教学原理:1.⾃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2)教学的⼼⾥学化:第⼀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理活动:专⼼、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起来,概括出⼀般概念和规律,⼀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D.⽅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于各种情境⽽使之进⼀步充实和完善。

(3)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的。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绪论简答: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如何理解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3.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有哪些?判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一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本体判断:1.课程定义的分歧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正确2.课程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

简答:1.西方和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

2.常见的主要课程观有哪些?3.古德莱德提出的五种层次的课程。

4.教学概念的主要归属类型有哪些?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第二章小学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名词解释:学校课程规划判断:进行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主要是基于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学校实际。

简答:1.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路径。

2.学校课程研制的保障条件。

3.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4.小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5.小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判断:在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坚持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的特点。

简答: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

2.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4.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哪些?5.设计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论述: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四章小学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2.校本课程开发3.教学内容简答:1.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哪些?2.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

3.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有哪些?4.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5.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有哪些?6.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论述:1.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2.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第五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组织名词解释:1.课程组织2.课程类型3.显性课程4.班级授课制简答: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 著)试题库(含答案)_董少华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 著)试题库(含答案)_董少华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试题库(含答案)作者:董少华目录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3)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0)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25)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30)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38)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40)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4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课程(博比特观点)2.学术中心课程3.观念4.统觉5.经验课程6.作业(杜威)7.教学二、填空题1.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3.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

4. 被誉为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

5. 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6.在1924年的《》中,博比特进一步把人类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10大领域。

7.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8.1934年,泰勒出版了《》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9.1949年,泰勒出版了《》一书,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

10.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和。

11.施瓦布在《实践3:转换成课程》一文中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即实践性课程,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13.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其1632年用捷克语出版了《》一书,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该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设计的回顾
与展望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实施概述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 取向与策略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 规律
第四节 教学原则与 方法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主体、对象与
类型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实施
06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组 织
目录
07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设 计
08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 施
09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 价
010
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管 理
011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改 革
012 参考文献
本教材是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供自学参考使用。 本教材的编写试图从整体上设计和思考课程与教学两个研究领域,立足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实践, 在系统阐述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本教材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 论。绪论是对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概括性认识,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含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 法等。第二章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通过梳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为学习者全面展示 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第三章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本章着重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第四章是课程与教学 内容。课程与教学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本章主要阐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结构、类型以及选择,介绍了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第五章是课程与教学组织。本章主要论及了课程组织的标准与取向,课程的纵向与 横向的组织结构,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第六章是课程与教学设计。本章分别论述了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一些基 本理论问题,回顾与展望了我国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第七章是课程与教学实施。本章阐述了课程 与教学实施的三种取向、基本模式,以及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具体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第八章是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章涉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主体、对象与类型,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介绍了我国基 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第九章是课程与教学管理。本章主要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意义、特点 及人本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第十章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本章介绍了课程与教学改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一、课程实施的涵义1.课程变革: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2.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

3.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4.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

5.课程变革过程: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环节、课程采用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个阶段,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个阶段,它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变革的程度及影响变革的因素、课程变革的最后阶段是对变革总过程的评估,即课程评价,它包括了课程变革的所有方面,其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因素与变革的研究和传播有关,怎样测量变革的实施程度,以及如何评估课程变革产生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实际效果、课程变革是这些环节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而非单向的由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线性运作过程6.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1)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是就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这种理解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常常会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的变化对理解的课程作出调整。

(5)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1.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

2.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

3.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

4.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课程采用)相混淆。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章节题库(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圣才出品】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章节题库(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圣才出品】

第6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A.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B.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C.启动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D.计划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答案】B【解析】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①启动阶段。

在本阶段,课程变革的发起者致力于使人们支持课程变革计划,这需要对课程变革计划的目标作出解释,以使教育实践者理解和接受。

②实施阶段。

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对既定课程变革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

③合作阶段。

在本阶段,所实施的课程计划已成为现行课程制度的一部分,这需要课程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2.美国学者帕里斯对课程实施研究持课程创生取向,由此提出了课程变革的()观。

A.情境B.整合C.适应D.互动【答案】A【解析】美国学者帕里斯对课程实施研究持课程创生取向,由此提出了课程变革的情境观。

帕里斯的研究基于以下三个假设:①课程的知识包括情境知识,这些情境知识是教师在“不断前进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②课程变革是个体在思维和行动力方面成长和变革的过程,而非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组织程序;③教师不论是创造和调整他们的自己的课程,还是对别人创造和强加的课程作出反映,他们的课程实施总是基于他们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

3.教学认识过程自然必须符合人类一般认识()这一基本路线。

A.思维——直观——实践B.直观——思维——实践C.实践——思维——直观D.实践——思维——实践【答案】D【解析】因为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一个过程,所以人类的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

4.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基本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

A.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B.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C.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D.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答案】B【解析】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基本因素包括两个方面:①精深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教学才能高屋建瓴,有足够回旋的余地;②丰富的教育学知识,教师必须踏实系统地学习,掌握教育学知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非选择题汇总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P14 2017年4月简答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及本质。

P17 P20 2016年4月简述夸美纽斯教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P26 2018年10月请谈谈您对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的认识。

P38 2020年10月筒答“教育性教学”思想。

P40 2016年10月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P41 2017年10月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P49 2019年4月简述有关课程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P53 2019年4月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P54-56 2017年4月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简述泰勒模式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P77 2018年10月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P77 2017年4月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

P80-81 2016年4月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P83 2018年4月简述发现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P97-98 2019年10月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8 2017年10月简述有意义学习所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

P103 2020年10月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成就动机的三种驱力。

p109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的基本特征。

P122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P125 2019年4月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P126 2016年10月简述相比于传统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131 2020年8月请论述程序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意义。

P135 2019年10月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简述普遍性目标存在的缺陷。

P149 2019年10月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

P155 2019年4月请简述“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P160 2020年10月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涵义及特点
(一) 教学过程的涵义
由教师、学生、教学内三个要素构成,三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复 杂的教学过程。
(二) 教学过程的特点
双边性、间接性、发展性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个体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课程教学交往过程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过程的统一
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在于考察实际中发生了什么, 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实施的过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实施与课程采用涵义
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新课程方案的决定的过程。 “课程采用”是从文件规定的课程到实施的过程的过渡环节。
教育变革分三个阶段: 第一是启动、动员、采用阶段;(课程采用) 第二是实施、开始使用阶段;(课程实施) 第三是持续化、常规化阶段
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课程设计的主体。 四个基本理念:一是信任我,
二是展示给我看, 三是做我需要做的事, 四是与你在一起。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 课程实施的忠实观、相互适应观、课程创生观的关系 三种观点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方法的演变
(一)教学方法的历史 (二)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以学论教,重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 3.重视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4.强调教学方法的整体化、综合化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

A.课程采用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计划【解析】B比较“课程改革”与“课程革新”而言,“课程变革”是最常用的概念。

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故选项B正确。

2.提出著名的“课程层次理论”的教育家是()。

A.华虚朋B.克伯屈C.古德莱德D.杰克逊【解析】C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及其助手在1979年出版了一本名为《课程探究:课程实践之研究》的专著,在本书中古德莱德提出了课程的五个层次,形成其著名的课程层次理论。

故选项C正确。

3.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

A.量化研究B.质的研究C.实证研究D.理论研究【解析】A由于忠实取向探究的基本问题是测量课程实施对预定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的基本因素,所以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

故选项A正确。

4.“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的观点属于()。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课程变革取向【解析】C在课程创生观看来,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

课程创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故选项C正确。

5.在“兰德课程变革动因研究”中,麦克劳林指出,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关键是()。

A.学校机构对课程变革的接受性B.具体实施课程计划的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需要C.参与课程实施的学生对课程变革的需要D.参与课程计划编制的专家对课程变革的分析【解析】B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变革的需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麦克劳林在“兰德课程变革动因研究”中指出,学校机构对课程变革的接受性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具体实施课程计划的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需要才是关键。

故选项B正确。

6.“校长应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信念,以及教育创新意识,并且能够与教师、学生一起不断创生新的课程”,这符合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哪一种领导形象()。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二、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目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也以通选课的形式为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或关心关注教育事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一)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界说和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考察、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五、教材与推荐读物1.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2.靳玉乐:《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3.徐学福:《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谢利民《现代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7.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学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靳玉乐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学生成绩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学习表现、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三部分,各部分成绩在学期总成绩中的比例为10%、20%、70%。

七、其他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三是继承和批判的结合;四是学习与研究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重点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变革:是最常用的概念。

指课程及其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课程采用:指做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它是一项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它锁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

(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被称为“课程采用”)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古德莱特区分了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理解的课程(4)动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具体可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第二,为了理解课程变革失败的原因第三,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决定因素作出解释第四,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相混肴。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以下三个):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忠实取向或(忠实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的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基本特征:(1)课程实施的涵义则是指教师对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等具体的东西在实践中执行的过程(2)课程内容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育的实施而创造的(3)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的过程(4)教师角色的性质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5)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所支配}相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基本特征:(1)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景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景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做出改变(2)不断调整以求适应(3)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4)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5)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包括量化研究质的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大题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大题复习资料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

70年代后,罗杰斯继承了他的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他认为: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他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因此教学应该以真诚、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答:(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答:特点:过程模式强调知识与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即知识与活动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无须依赖于外在的什么目标而存在。

因此课程的设计不一定要从确定目标开始,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并优化学习的背景或环境,使其在与环境的互动及问题解决中提高认知水平。

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但它对模式的建构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设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做很好的调整,这种预想有些脱离现实。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2)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3)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4)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5)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课程论考点

课程论考点

《课程与教学原理》考点—自我总结考试时间:2016年1月6日 19:00 ~21:00考试题型:填空题:10×2分简答题:3×10分论述题:2×15分材料分析题:1×20分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泰勒原理1.泰勒简介拉尔夫·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

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理论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2.《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标志着课程与教学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八年研究”四大成就:⑴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

⑵学院和大学认识到,在那些没有达到特定的学科要求的高中毕业生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业中获得成功。

⑶“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这种研讨班是在“八年研究”发明的,旨在为教师开发教学计划、资料以及获得有助于工作的新的知识技能提供时间和帮助。

⑷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被广泛接受。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⑴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⑵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⑶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⑷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教育计划5.泰勒原理的实质“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而“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技术兴趣是主导现代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

6.对泰勒原理的评价优点:作为基本框架,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囊括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系统模式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缺点:是非常理性的框架, 带有科学至上的时代印记将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性的模式,忽视了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追求“技术理性”,指向对师生的控制二、布鲁纳—学科结构运动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也成为结构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着《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着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学校的特征 (一)校长的角色
1、反应者 2、管理者 3、发动者 (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四、外部环境的特征 (一)政府机构的力量 (二)社区的支持
第五节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7、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
三、课程创生取向
1、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 的教育经验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 教育经验的过程,既 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 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 断前进的过程。在这里,课程知识是一种“ 人格的建构”。
课程与教学论
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一、课程实施的涵义 1、课程变革:指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 安排下所发
生的一切变化。 2、课程实施: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3、课程采用: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过程, 它是一项课程
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它所关注的焦点 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 计划,和课程实施是不同的。 4、课程评价:指课程变革的最后阶段是对变革总过程的 评估包括了 课程变革的所有方面。
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 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4、启示: 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 机构成 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 课程变革政策应 具有变通性 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 变革成败的关键
1、教学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和教师认识 的特殊性这两方面
3、在课程创生观看来,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 与发展过程 ——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 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 序
4、课程创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四、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启示
1、首先,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因为它们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课程实 施的本质 2、三种上取向各有其局限性 3、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在课程变革中 从追求“技术理
第三节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一、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忠实取向 二、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体现的是相互适应取向 三、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体现 的是创生取向

第四节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课程变革的特征 (一)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
需要和适切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
(二)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
4、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 的一个方面
5、相互适应取向倾向于把课程变革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 非线性的和 不可预知的过程。这决不是一个预期目标和计划 的线性演绎过程。课程 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否 与预期目标一致,都是课程变革过 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6、忠实取向旨在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其研究重心在于把 握课程实施 的具体过程,因此它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既 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 质的研究。
6、在忠实取向看来,教师角色的性质就是课程专家所制定 的课程变 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7、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量化研究
8、忠实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所支配的 。
二、相互适应取向
1、美国课程学者伯曼和麦克劳林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最先提 出了“相 互适应”的理念,即是说课程计划本质上要求实施 过程是应用者与学校 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过程,具体项目的 目标和方法是由参与者本人最终 加以具体化的。 2、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 革计划与班 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 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 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相互适应取向看来,“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 科书或变革 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 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 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 变革方案作出改变。
过程 2、忠实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最初的、也是占主流的取向 3、在忠实取向看来,“课程”一词的涵义是指体现在 学程、教
科书、指导用书、教师的教案或课程革新 方案中的有计划的 内容
4、在忠实取向看来,“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 堂之外,用 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5、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 出变革计 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
清晰性,指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
(三)课程变革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程度。
(四)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
质量与实用性,是指课程变革计划所要求的、所提供的课程资料的质量 和可利用 性
二、学区的特征
(一)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 (二)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 (三)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 (四)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 (五)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 (六)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1、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 2、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 3、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 4、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 相混淆
第二节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 支配这些认 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有三个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一、忠实取向 1、课程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 变革计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