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布兰查德第六版 第6章劳动力市场
宏观经济学 布兰查德第六版 第6章劳动力市场
对于给定的z和m,能得到均衡 1 F (u n , z ) 的实际工资和失业率Un, 1 m
说明
• 换句话说,自然失业率为工资制定关系所选的实际工资 与价格制定关系导出的实际工资相等时的失业率。
• 当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实际工资被称为均衡实际工资; 此时的失业率被称为均衡失业率(Un),即自然失业率。
6.2 失业变动
• 失业率更高时对工人福利的影响(121)
6.3 工资决定与价格决定
• 一、工资决定 (价格给定时工资的决定) • 二、价格决定 (工资给定时价格的决定)
一、工资决定
问题引入:
• 现实中,制定工资的方式有: –厂商与工会谈判确定;——集体谈判 –厂商与雇员商议确定;——单独谈判 –厂商单方面决定。——垄断势力 事实:工人拿到的工资总是超过其保留工资。 原因: 工人一方:有一定的谈判能力;
依据前面推导的失业率、就业和产出的关系,可以得到 自然产出水平: Yn 1
L 1 m
自然产出水平是在相应的失业率下,使得工资制定关系选择的 实际工资等于价格制定关系导出的实际工资。130 •思考:本章的工资制定关系与劳动力供求关系有什么联系?
小结
• 假设Pe = P,则:WS推出的实际工资为失业率的减函 数;PS推出的实际工资为常数。 • 劳动力市场均衡要求WS与PS选择的实际工资相等。这 一条件决定了均衡失业率,该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与其相联系的就是自然就业水平与自然产出水平。
思考:当企业通过逐步提高产出来对需 求做出反应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产出
要求
就业
导致
失业率
施加
产品价格
要求
迫使
产出成本
增加
工资压力
工资
宏观经济学 Ch6
如果劳动市场处于稳态(steady state),表示失业率不 增不减,此时,找到工作的人数应该与失去工作的人 数相等,也即: fU=sE=s(L-U) flf(U/L)=s(1-U/L) flU/L=1/(1+f/s) 例子:若每个月有1%的在职者失去工作(s=0.01,或 者可以说平均每个工作持续100个月),而且有20%的 失业者找到工作(f=0.2,或者可以说平均的待业期间 是五个月),那么,自然失业率为: U/L=1/(1+0.2/0.01)=1/21=0.0476
政策涵义:Any policy aimed at lowering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must either reduce the rate of job separation or increase the rate of job finding. Similarly, any policy that affects the rate of job separation or job finding also changes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懒得翻!) 这个模型没有解释为什么一开始就存在失业, 如果失业者可以很快找到工作(f趋近于1)或 者离职率“非常非常”低(s非常趋近于0),那 么就不存在自然失业率了。这个模型隐含着失 业者不能立即找到工作,但没有解释,以下两 节阐述其箇中道理。
由于工资刚性和职业限量(rationing)所导致的失业称 为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 造成这种劳动市场供求失调,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的 原因有三: 1. 最低工资法案(minimum-wage law) 2. 工会的垄断力(monopoly power of union) 3. 效率工资(efficiency wage) 最低工资法不影响大多数的人,只会对少数,特别是 不熟练和缺乏经验的工人造成影响;工会与公司管理 阶层协议一个较高的工资水平。Insiders vs. Outsiders。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习题精编详解(第6章 失 业)
第6章失业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1.在美国,针对非法劳工加强执法可以使实际工资上涨。
()【答案】T【解析】劳动力供给曲线将会向左上方移动,在更高的实际工资处达到新的均衡,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顺周期的涨价假设。
2.健康的提升增加了老龄化人数,并趋于增加失业率。
()【答案】F【解析】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并不增加劳动力和寻找工作的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将减少就业参与率但并不意味着失业率的增加。
3.因为工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所以存在摩擦性失业。
()【答案】T4.某人因为纺织行业不景气而失业,这属于周期性失业。
()【答案】F【解析】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失业,一般由经济结构变化所引起。
因此题中所述属于结构性失业。
5.在一个经济中政府通过制定50元/小时的最低工资,那么所有以前其工资低于50元/小时的工人都将看到他们的工资上涨。
()【答案】F【解析】最低工资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失业率,使得部分缺乏经验的工人失去工作,并不是所有的工人的工资都会上涨。
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摩擦性失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性失业是在经济正常运行时会存在的长期性的、经常性的失业现象B.企业间劳动供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C.政府的失业保障政策有助于降低摩擦性失业,从而降低自然失业率D.摩擦性失业在长期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所以应努力降低摩擦性失业,以降低自然失业率【答案】B【解析】A 项,在经济正常运行时也会存在的长期性的、经常性的失业现象属于结构性失业,这是由工资刚性和工作限额引起的失业;C 项,失业保障通过减缓失业者的经济困难而增加了摩擦性失业的数量,并提高了自然失业率;D 项,摩擦性失业是短期的,因此它的心理成本和直接经济损失非常小,寻找工作的过程最终使工人和工作更为匹配,所以摩擦性失业在长期能够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章
•摩擦性失业的原因:信息不完全、劳动力
地区流动、部门间转移、市场需求变动和
技术变革等
•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实际工资刚性的存在 •失业保障、最低工资法等政府政策对解决 失业问题有负面影响
Thank You!
1.结构性失业
由于工资不能自由下降,劳动力市场
供求失衡所形成的失业
工资刚性→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工
作岗位配给
实际工资
失业人口 刚 性 实 际 工 资
供给
需求
就业 人口
愿意就 业人口
劳动
结构性 失业
2.结构性失业出现的原因
最低工资法:政府制造的工资刚性
——造成不熟练工人、青年人的失业
——初衷是保护工人利益,但结果可能
四、政府政策与失业
1.公共政策与摩擦性失业 • 传播岗位信息和提供培训支持可降低自 然失业率 • 失业保障增加了摩擦性失业 2.最低工资法 • 当最低工资低于均衡工资时,降低了劳 动量需求 • 对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影响是不确定的
本章小结
•自然失业率是长期经济中接近的失业 •失业的类型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就业的稳定状态:新就业者人数=离职者人数 f U= s E
U s 可以得到:自然失业率= L s f
例:假设一国的成年人口由以下构成: 就业人数为1.34亿、失业人数860万、非劳 动力人口7090万。求: (1)劳动力人数。 (2)劳动力参与率。
(3)失业率。(武汉大学2011研)
解:(1)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 人数=1.34+0.086=1.426(亿)。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数/总人 口=1.426/(劳动力人数+非劳动力人口) =1.426/(1.426+0.709)≈0.668。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第8章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一、概念题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答: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得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后来的学者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如图8-1所示。
图8-1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
它意味着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在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2.工资-价格螺旋(wage-price spiral)答:工资—价格螺旋又称为“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是一种关于工资与物价相互促进而引起持续通货膨胀的理论。
给定预期价格,工人认为就是去年的价格,更低的失业导致更高的名义工资,更高的名义工资导致更高的价格,更高的价格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
这一机制被称为工资—价格螺旋。
其作用机制为:(1)低失业引起更高的名义工资。
(2)作为对更高工资的反应,企业提高它们的价格,价格就升高了。
(3)作为对更高价格的反应,工人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
(4)更高的名义工资致使企业进一步提高价格,最终价格进一步提升。
(5)作为对价格进一步提升的反应,在他们再次制定工资的时候,工人进一步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
价格和工资之间的这种竞赛,导致持续的工资和价格膨胀。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核心部分中期【圣才出品】
Ⅱ中期第6章劳动力市场一、概念题1.非社会公共机构的平民人口(non institutional civilian population)答:非社会公共机构的平民人口是指总人口中除去低于工作年龄的人口(16岁以下)、军队服役和监狱服刑的人口外所剩余的人口。
2.劳动力,非劳动力(labor force ,out of the labor force)答:(1)劳动力指一国或地区法定劳动年龄以上的,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重新得到工作的所有人。
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
一国劳动力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劳动力参工率以及移民等因素。
劳动力是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量,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
(2)非劳动力指一国人口中不工作也不找工作的那部分人。
需要注意的是,失业者属于劳动力而不是非劳动力,同时非劳动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部分失业者可能因为较长时期的失业丧失了劳动能力而成为非劳动力。
成年人口的增加将减少非劳动力的数量,退休人口增加将增加非劳动力的数量。
3.参工率(participation rate)答:劳动力参工率是指劳动力人数与属于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比率。
这一统计指标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中选择参与劳动市场的人的比率。
劳动力参工率用公式表示为:100%=⨯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劳动力参工率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的发达程度。
影响这一指标的重要因素是劳动资源中从事家务劳动的人数和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劳动资源中受教育的人所占比重上升。
因此,在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力参工率有稍许下降的趋势。
4.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答: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失业率是劳工统计中用来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失业程度的主要指标。
宏观经济学 布兰查德第六版 第8章 菲利普斯曲线
用
e代表预期通货膨胀率
公式推导,见附录
e (m z) u
若预期通货膨胀率增长,→实际通货膨胀也增长(因为预期价格 实际价格 ) 名义工资
若给定预期通货膨胀率,企业选择的加成
m
提高,
或者影响工资决定的因素越大,通货膨胀就越高; 若给定预期通货膨胀率,失业率u越高,通货膨胀越低。
©2005 Pearson Education, Inc.
21
自然失业率(可以重新定义) Pe t = P t-1 时的失业率 ↓
πet = πt
时的失业率
于是由菲利普斯曲线:
t (m z) ut
e t
就得到自然失业率( u n ):
un
©2005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5 Pearson Education, Inc.
14
变异的进一步讨论
假设:预期是根据
t t 1
e
形成的,
:
去年通货膨胀率对今年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它取值越大, 预期通货膨胀率越大。
•只要通货膨胀低,工人和企业忽视过去的通货膨胀并假设今 接近 年的价格水平大致与去年相等就是合理的。索洛时代: e 于0,预期大致由 t 0 给出。 •当通货膨胀变得更加持久时,工人和企业开始假定如果去 年通胀高,今年通胀也同样高。参数 ,去年的通胀率对 今年预期通胀率的影响开始稳步增加。70年代, 1 。
©2005 Pearson Education, Inc.
24
四、重温货币中性
回顾名义货币水平变化在中期对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 产出不受名义货币水平的影响,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 价格水平随着名义货币水平变动而同比例变动,使得实 际货币存量不变。 现在分析:名义货币增长率变化在中期对失业率和通货 膨胀率的影响。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所有市场:AS-AD模型)【圣才出品】
第7章 所有市场:AS-AD 模型一、概念题1.总供给关系(aggregate supply relation )答:总供给关系说明了产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产出的增加导致失业下降,工资上升,价格水平上升,它是从劳动力市场均衡中推导出来的。
由价格决定和工资决定两个公式联立得到关于价格水平、预期价格水平和产出的总供给关系:()11,e Y P P F z L μ⎛⎫=+- ⎪⎝⎭ 结论:①预期价格水平提高,实际价格水平会提高相同的比例:e P W P ↑⇒↑⇒↑;②产出增加,价格水平上升:Y N u W P ↑⇒↑⇒↓⇒↑⇒↑。
图7-1 总供给曲线如图7-1所示,总供给曲线的三个特征为:①向上倾斜,对于一个给定的预期价格水平e P ,产出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②曲线必然通过A 点,在A 点,e n Y Y P P ==。
也就是说,如果产出等于自然水平n Y ,那么价格水平就等于预期价格水平e P ;③预期价格水平上升使得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相反,预期价格水平下降使得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
2.总需求关系(aggregate demand relation )答:总需求关系说明了价格水平对产出的影响,价格水平的上升减少了实际货币存量,提高了利率,减少了产出。
它是从物品和金融市场均衡推导而来。
(物品市场)IS :()(),Y C Y T I Y i G =-++;(金融市场)LM :()M YL i P=; 总需求曲线的表达式:,,M Y Y G T P -++⎛⎫ ⎪= ⎪⎝⎭产出是实际货币存量的增函数,政府支出的增函数和税收的减函数,其推导过程如图7-2所示。
图7-2(a )画出了IS 和LM 曲线,最初的均衡点为A 点。
当价格水平从P 上升到'P 时,LM 曲线向上移动。
均衡从A 点移动到'A 点,利率从i 上升到'i ,产出从Y 下降到'Y 。
价格水平上升导致产出下降。
劳动经济学(第六版)第四章劳动力市场
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 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 • (1)劳动权的内涵 • (2)劳动权的实现 • (3)劳动权的维护
2)劳动力商品
• 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交 易内容的劳动力。
• (1)劳动力商品的出 现
• (2)劳动力商品的价 值
• (3)劳动力商品的使 用价值
• (4)劳动力商品价值 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4.2 劳动力市场均衡
(2)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
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 量增加,反之,均衡工资率 降低,均衡就业量减少。
4.2 劳动力市场均衡
(3)劳动力供求同时变化
4.2 劳动力市场均衡
比较静态分析结果汇总表
劳动力供求变化 供给增加,需求不变 供给减少,需求不变 需求增加,供给不变 需求减少,供给不变 供给增加,需求增加 需求减少,供给减少 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需求增加,供给减少
均衡就业量 提高 减少 提高 减少 提高 减少 不确定 不确定
均衡工资率 降低 上升 上升 降低 不确定 不确定 降低 上升
劳动经济学
20
4.2 劳动力市场均衡
❖ 2)多维市场的均衡
❖ 多维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是:各个劳动力市场的 工资率基本相等。其隐含的条件是劳动力具有“同 质性”且不存在流动成本。现实劳动力市场是不同 的劳动力是不同质的,且从一个劳动力市场转移到 另一个劳动力市场是有成本的,从而多维市场的相 对静止均衡并不是各个市场工资率相等,而是在附 加上机会成本之后不存在流动收益的状况。
4.1.5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1)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寻优配置 2)刺激人力资本投资
3)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劳动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第六版-第6-7章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i
IS
LM(P1)
AD
LM(P2)
P1
P2
Yn
Y
Y0
Y
现在假设投资对利率不作出反应,假设经济开始于产出的自然水平。由 于对综合变量z的冲击,AS曲线上移。
e.对价格和产出的短期影响是什么?用文字解释
正确。自然产出水平指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时的产出水平。当 价格等于预期价格水平时,产出就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当价 格等于预期价格水平时,产出就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故从总 供给关系中可以得到经济的自然率产出水平。
c.总需求关系之所以下滑,是因为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 购买的商品减少。
错误。总需求关系表明了价格水平对产出的影响。总需求关系 是从模型中推导出来的。在该模型中,价格水平的上升减少了实 际货币存量,提高利率,从而减少产出
率等于i。货币扩张短期影响使LM曲线从LM移动到LM',均衡从 A移动到A'。利率下降,产出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 平进一步上升,从而减少了实际货币存量,使得LM曲线又向上 移动。因此LM沿着IS曲线不断上移:利率上升,产出下降。最 后,LM又回到名义货币增加之前的位置。中期内,经济在A点 达到平衡。
e.在中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正确。在中期,货币是中性的,他对产出没有影响,货
币变化反应为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因此,扩张性货币政 策对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f.财政政策在中期不能影响投资,因为产出总返回它的自然 水平。
错误。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为例:预算赤字下降时,IS 曲线左移;中期内,虽然产出反悔自然率水平,但利率低于 原利率水平,投资提高。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第1篇导论第1章世界之旅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本书之旅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2篇核心部分第3章商品市场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金融市场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IS-LM模型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劳动力市场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所有市场集中:AS-AD模型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美国次贷危机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增长的事实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储蓄、资本积累和产出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技术进步与增长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技术进步:短期、中期与长期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3篇扩展部分第14章预期:基本工具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金融市场和预期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预期、消费和投资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预期、产出和政策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开放18.1复习笔记18.2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开放经济中的商品市场19.1复习笔记19.2课后习题详解第20章产出、利率和汇率20.1复习笔记20.2课后习题详解第21章汇率制度21.1复习笔记21.2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政策制定者是否应当受到限制?22.1复习笔记22.2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财政政策:一个总结23.1复习笔记23.2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货币政策:一个总结24.1复习笔记24.2课后习题详解第25章后记:宏观经济学的故事25.1复习笔记25.2课后习题详解。
宏观经济学第六讲:L06_劳动力市场
© 2006 Prentice Hall Business Publishing
Macroeconomics, 4/e
Olivier Blanchard
19 of 34
其他因素
Chapter 6: The Labor Market
其他因素:z是一个综合变量: 给定预期价格水平和失业率,影响工资的所 有其他因素: 失业保险:给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使失业增加以及工资上升; 欧洲的高失业率:在提供工人福利的同时,
3 of 34
Chapter 6: The Labor Market
工人的大流动
Chapter 6: The Labor Market 图6-1 美国的人口、 劳动力、就业 和失业(百万), 2006
工人的大流动
Chapter 6: The Labor Market
失业率可以反映两种非常不同的现实: 一是,活跃的劳动力市场,有许多离职的工 人和许多被雇佣的机会; 二是,僵化的劳动力市场,离职的工人少, 被雇佣的机会也少—一个停滞的失业者蓄水 池。 当前人口调查(CPS)产生就业数据,包括工人 的流动。
Macroeconomics, 4/e
Olivier Blanchard
12 of 34
6.3 工资决定
集体谈判在厂商与工会之间进行。
Chapter 6: The Labor Market
工资决定中有共同的力量在起作用,包括: 劳动力得到的工资高于保留工资。保留工 资是指感觉工作与失业无差异的工资水平; 工资一般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环境的条件。 失业率低,工资越高。
工资、价格与失业
W P F (u, z)
e
Chapter 6: The Labor Marke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失业变动
• 失业率更高时对工人福利的影响(121)
6.3 工资决定与价格决定
• 一、工资决定 (价格给定时工资的决定) • 二、价格决定 (工资给定时价格的决定)
一、工资决定
问题引入:
• 现实中,制定工资的方式有: –厂商与工会谈判确定;——集体谈判 –厂商与雇员商议确定;——单独谈判 –厂商单方面决定。——垄断势力 事实:工人拿到的工资总是超过其保留工资。 原因: 工人一方:有一定的谈判能力;
承上启下
作业:P132,1;p133,3
核心部分:中期
第6章:劳动力市场 第7章:AD-AS模型 第8章:菲利普斯曲线 第9章:通货膨胀、经济活动和货币增长
• 为什么要讨论劳动力市场—— • 短期:假定企业愿意且能够在任何给定的价 格水平供给任何水平的产出,因此,短期忽 略供给对经济的影响,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 中期:要考虑供给因素。考虑供给考虑生 产考虑投入要素劳动。 • 因此,假定条件必须放松。
自然失业率:
1 Un 1 m
图形表示
实际工资, W/P
1 1 m
A
PS 价格制定关系 WS 工资制定关系 失业率,u
Un
均衡失业率的影响因素
• 不同国家的“自然失业率”是不一样的。 • 决定一国“自然失业率”的因素——影响 成本加成的一切因素。
128,失业救济金与反托拉斯立法 失业救济金增加,自然失业率提高; 反托拉斯立法,价格加成降低,企业支付的实际工 资上升,自然失业率下降。
• 经济学家把工人的生产率或者效率和他们的工资相 联系的理论称为“效率工资理论”。
营养与健康——高 劳动力更替——低 平均素质——高 努力程度——高 工作的性质和劳动力市场环境会影响工资。 (亨利•福特和效率工资,123)
3. 工资、价格与失业*
工资的决定:W = Pe * F ( u , z ) 名义工资W取决于三个因素:
图形表示
W P
失业率越高 工人的谈判能 力越弱 工资制定者 (工人或企业) 选择的实际工 资越低。 •工资制定关系反映了工人与企业 之间复杂的谈判结果。 •实际工资是失业率的减函数。
WS 工资制定关系
u
2.价格制定关系(Price Setting)
• 由:P = ( 1 + m ) W可知:
1.工资制定关系(Wage Setting)
• 假设:名义工资取决于实际价格水平P,而不是 预期价格水平Pe 。
• 所以:W = P * F ( u , z )( P 代表实际价格)
W/ P= F ( u , z )
(- ,+)
实际工资和失业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失业率越高, 工人的谈判能力越弱,工资制定者选择的实际工资 越低。
详细分析
MR(L)= MC(L) 其中: MR(L)= MP(L)* P MC(L)= W 所以有: MP(L)* P = W
P = W / MP(L) 而“劳动的边际产出” MP(L),则取决于 “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
“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
• 假设:
(1)企业只使用惟一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进行生产。 (2)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为常数A。规模报酬不变。
对于给定的z和m,能得到均衡 1 F (u n , z ) 的实际工资和失业率Un, 1 m
说明
• 换句话说,自然失业率为工资制定关系所选的实际工资 与价格制定关系导出的实际工资相等时的失业率。
• 当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实际工资被称为均衡实际工资; 此时的失业率被称为均衡失业率(Un),即自然失业率。
依据前面推导的失业率、就业和产出的关系,可以得到 自然产出水平: Yn 1
L 1 m
自然产出水平是在相应的失业率下,使得工资制定关系选择的 实际工资等于价格制定关系导出的实际工资。130 •思考:本章的工资制定关系与劳动力供求关系有什么联系?
小结
• 假设Pe = P,则:WS推出的实际工资为失业率的减函 数;PS推出的实际工资为常数。 • 劳动力市场均衡要求WS与PS选择的实际工资相等。这 一条件决定了均衡失业率,该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与其相联系的就是自然就业水平与自然产出水平。
思考:当企业通过逐步提高产出来对需 求做出反应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产出
要求
就业
导致
失业率
施加
产品价格
要求
迫使
产出成本
增加
工资压力
工资
……
第6章:劳动力市场
6.1劳动力市场漫游 6.2 失业变动 6.3 工资决定与价格决定*(难点)
6.4 自然失业率*
6.1 劳动力市场漫游
• • • • • 劳动力 非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 失业率(116) 阅读118,当前人口调查,并关注我国人口 普查信息。
设定为“正相关”关系!
所以有:W = Pe * F ( u , z )
+
W = Pe * F ( u , z ) – + +
二、价格决定
• 这里认为:价格是由厂商决定的。 • 厂商如何“定价”? • 微观经济学里告诉我们,在完全竞争的条件 下,厂商是按照:MR(L)= MC(L)来决 定雇佣工人的数量。
所以有:W = Pe * F ( u , z )
+
(2)失业率(u)对确定工资的影响
厂商找到替代者的可能性↑ 失业的人找到工作的可能性↓ 货币工资
失业率↑ →
→
厂商的谈判能力↑ 雇员的谈判能力 ↓
→
W↓
所以有:W = Pe * F ( u , z ) –
(3)影响工资确定的其他因素(z)
A、失业救济金、失业保险(125) B、政府对企业的管制政策(最低工资、就业保护)
Y=AN,而且A=1,则 生产函数为Y=N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P = W
在“非完全竞争”时,厂商要在W的基础上进行 “加成”。 P——实际价格 P = ( 1 + m)*W 所以: m——成本加成 因此,当给定工资时,价格由企业的价格加成 决定由市场竞争程度和企业力量决定。 可得实际工资的决定: W/ P = 1/( 1 + m)
W 1 P 1 m
• 价格制定关系决定了企业支付的实际工资。在给定名义 工资的情况下,价格加成m的增加使产品价格P上升,而 实际工资W/ P下降。
W 1 P 1 m
• 公式含义:价格制定关系导出的实际工资为常数, 独立于失业率。 • 若一个企业提高了价格加成,其他企业没有,这个 企业职工实际工资可能不发生什么变化。而当所有 企业都选择了这种价格加成,所有物品的价格都会 上升各个企业的工人的实际工资都下降了。
预期价格水平Pe , 失业率u, 综合变量z,影响工资的其他因素
(1)预期价格( Pe )对确定工资的影响
工人和企业都关心实际工资。
工资取决于预期价格:因为在制定工资时(谈判时), 并不知道未来实际价格变化,而只能预期,并且签定的 劳动合同通常是几年或至少一年,名义工资不能随时调 整。
所以,预期价格( Pe )越高,名义工资就越高。
1.谈判能力
企业一方:愿意超过保留工资吸引工人。 2.效率工资
1.谈判能力
• 工人谈判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
寻找替代者 企业找到替代者的难易程度
他自己找到工作的难易程度
劳动力 市场环境 失业率低时,工人的谈判能力强 失业率高时,工人的谈判能力弱
(bargaining power)
2. 效率工资 (efficiency wage)
图形表示
W P 1 (1+m) 价格关系导出的实际工资是 常数,独立于失业率。
价和失业
• 劳动力市场均衡:就是上述两种实际工资决定方式达到 一致时的状态。均衡失业率为Un。
• 数学表达:
W F (u , z ) P
工资制定关系 价格制定关系
W 1 P 1 m
6.4自然失业率
(工资决定和价格决定对失业的影响)
• 假设:在工资决定过程中,名义工资取决于实际价格 水平P ,而不是预期价格水平Pe 。 • 这个假定内含了一个意思:此刻的Pe=P,工人谈判和 接受的工资都反映了工人愿意接受的水平,便于后来 对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 • • • 1.工资制定关系 2.价格制定关系 3.均衡实际工资、就业和失业 4.从失业到产出(概念的延展)
4. 从失业到就业
•自然就业水平:当失业达到自然失业率时形成的就 业水平。
u U LN N 1 L L L
N L(1 u )
N n L(1 un )
5.从就业到产出
•自然产出水平: 就业处于自然就业水平时的产出水平。
生产函数Y=N
F (1 , z)
Yn Nn L(1 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