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合集下载

区域分工

区域分工

1、绝对优势理论
一、提出者: Adam· Smith 二、理论背景——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盛行 三、绝对优势理论 1)、假定条件 2)、基本思想 3)、绝对优势的分析
假设条件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产品生产只需要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规模报酬不变。 (4)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5)无运输成本。 (6)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假设条件
(1) 1×2×2模式:一种资源、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2)固定的要素禀赋水平、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4)商品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它们的相对劳动投入量,而且生产成本是不变 的,供给曲线表现为水平线。
(5)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技术的差异,技术水平不变 (6)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 其他壁垒。
则:
分工前 A国 分工后
生产:6W+4C
消费:6W+4C
生产:12W 消费:6W+6C 生产:1W+2C 消费:1W+2C 生产:4C 消费:2W+2C
∴分工后比分工前A国多 获得2C
分工前 B国
分工后
∴分工后比分工前B国多 获1W
结论:分工生产、贸易使两国均能获利。
分析
A 小麦W 6
B 3
布匹C
4
2
3.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代表人物: 赫克歇尔(E.Heckscher) 俄林(B . Ohlin)
1、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 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 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 要素(劳动和资本); • 各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原因,更易于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
1、货殖列传:《史记》中的一章,讲述司马迁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
2、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的,至今仍是经济地理学重要文献之一。
3、规范性分析:从经济区位选定的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4、实证分析: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20、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配第-克拉克定律-科林.克拉克、库兹涅茨法则
21、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类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互相联系所产生的影响。P192
22、综合经济区按空间尺度可以经一部分为大经济区、基本经济区和基层经济区。
6、市场原则下,经济地理学理论有:增长及理论-佩鲁、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创新与扩散理论-、孵化理论
7、人类面临的困难——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
8、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9、区位理论……他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16、区域经济发展: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17、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18、增长极: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
19、支配效应: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20、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2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自身增长极自身增长。

4.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4.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活动
阅读课本94页,第2题 议一议,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理 背景主要有哪些?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 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 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步伐。
02
范围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 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土地 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 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A.航道建设
B.西电东送
C.劳务输出
D.水土保持
5.在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 )
A.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课堂检测
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
劣势: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 乏
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河北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劣势: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 产业基础不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控制北京人口规模。
形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 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的格局。
N
T
E
N
T
S
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战略:
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
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要求:
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 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 同富裕。

区域总结

区域总结

概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分析:主要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主要因素在特定部门的布局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各类产业部门都有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

这种倾向性即为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5、人口容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6、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指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其内容有很多,主要是区域经济政策,结构政策,景观和自然保护政策等。

7、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8、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

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于竞争力,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9、区域分工:亦称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10、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势,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2、土地利用分区:又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课件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课件
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域空间差异是区域 分工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
区域利益的要求是区域分工形成的直 接动力(根本原因)
2013-12-29
15
(二)区域分工的类型
垂直型区域分工 水平型区域分工 混合型区域分工
2013-12-29
16
垂直型分工 ——两地区在不同产业层次上进行专业化生产 资源-加工型 零部件-组装型
“四层推进”


第一单元:区域开发概述
41
目的
经济效益
2013-12-29
29
区域贸易与区域合作的区别
——区域合作比区域贸易更为长期、更为复杂
——区域合作涉及的利益比区域贸易涉及的利 益更为广泛
2013-12-29 30
区域合作的内容
工业贸易合作

生产合作 加工贸易合作(三来一补)
来样生产 来料加工 来件装配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 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的基础 上所形成的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门类。
2013-12-29
13
区域优势的类型
条件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外生比较优势和内生比较优势 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 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2013-12-29
14
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
31
区域合作的内容
资金合作

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 间接投资合作:信贷和证券投资
2013-12-29
32
区域合作的内容
劳务合作


纯粹的劳务贸易:工程承包、一般意义的劳务 输出 信息咨询业 旅游业
2013-12-29
33
区域合作的内容
技术合作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全部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整理资料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客观性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经济背景,主要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水平、社会、资源和环境)(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的社会经济状况肥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指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7、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2)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质的评价;目的——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对象——各自然资源的质量构成因素内容: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2量的评价;目的—-确定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的保证程度内容:绝对数量-—确定优势资源相对数量-—对需求的保证程度、服务年限、人均占量○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6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6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一、区域分工的基本理论 ——五种经典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1)亚当·斯密:英国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 的创始人,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1)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2)地理分工的类型:
① 绝对的地理分工:完全不能生产 ② 相对的地理分工:生产成本高 3)地理分工发展的动力:经济利益 4)地理分工的公式: Cv > Cp+t 产品:销售地价格 > 产地价格+运费和关税
(六)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
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中,除土地 不能自由流动外,劳动力和资本都可以自由流动
按照相对价格差异的理论,可以根据生产要素的 构成,将所有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 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等类别。
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土 地较充裕,资本和劳动力较稀缺,故形成小麦 、羊毛、肉类等产品的专门化。
展的基础和动力。 区域间经济联系: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的途径 区际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从国内局部性地
区分工,到全国统一市场下各区域之间的全国 性分工,从国内地域分工到国际地域分工。
(二)模式
垂直分工:相关区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 段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一个完整生产过程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等三个主要生产阶段,并需要相关配 套服务,不同区域承担不同生产阶段而形成分 工,是发展水平差异大的地区间的分工。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①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好相似性,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农区与牧区)②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枢纽区,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联系,如城市经济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的尺度、目的不同划分: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3、区域发展: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5、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内陆地带、西部边远地带八大区域:大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划分:(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上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其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其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精品)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精品)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和黄田镇),尤以精锡、“汉白玉”大理石享誉国内
外。

(六)农副产品多样
展 平桂管理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多样,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
优 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给农、林、牧、渔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
的自然条件,盛产公会晒烟、芳林马蹄、栗木莲藕、鹅塘油粘米、
势 青梅、大平腐竹、旺牌食用油等优质农产品,品质纯正,美名远扬,
33
第一节 区域优势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与模式
三、区域联系分析
34
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五)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第一节 区域优势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1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二、区域优势的确定
2
一、区域优势
(一) 区域优势概念 (二)区域优势特点 (三)区域优势类型
3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区域优势
• (一)、区域优势概念
• 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 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 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 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 保持在较高水平。
•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8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一)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二)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方法
9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用改革创新的思维,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

在十年来区域发展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作出了新的部署,明确提出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为了将党中央这一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未来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更具实质性的区域发展机制与政策创新。

一要进一步强化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中心城市通常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源头,而围绕中心城市的城市群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21年的64.72%。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原、成渝等一批城市群快速发展壮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全国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已经形成,未来我国要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城市群的发展优势,更好地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要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基础,而区域比较优势发挥的途径则在于推进不同区域间实现高效的产业分工协作。

这一方面要求不同地区要着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的差异化错位竞争;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区之间要形成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三要进一步完善空间治理体系。

区域经济布局的优化还要求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完善空间治理体系。

区域经济第十章:区域分工

区域经济第十章:区域分工

食品、纺织、普通机械制造等) 食品、纺织、普通机械制造等)向新兴行业集中,交通运输 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正逐渐成长为第二代 支柱产业,并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汽车,1993年 支柱产业,并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汽车,1993年 车部汽车产量占全国52 %,其中乘用车〔轿车和客车〕 车部汽车产量占全国52 %,其中乘用车〔轿车和客车〕产 量占全国62% 量占全国62% 。中西部在冶金、纺织、食品、卷烟等传统 行业领域得到稳定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 第二, 第二,南北之间区域分工更为明显。我国的地域分工从 工业结构和区际贸易方面来看,明显呈“北重南轻” 工业结构和区际贸易方面来看,明显呈“北重南轻”的格 局。北方地区主要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初级产品和作为原材 料的中间产品; 料的中间产品; 而南方主要提供多为轻工业产品的最终消 费品。北方地区的输出部门都是重工业部门, 费品。北方地区的输出部门都是重工业部门,尤以采掘业 贸易比率为高,而轻工业部门都是输入部门, 贸易比率为高,而轻工业部门都是输入部门,均需不同程 度地通过区际贸易输入轻工业产品来满足本地需求; 度地通过区际贸易输入轻工业产品来满足本地需求;而南 方
(5)技术 (5)技术
总体看,中国区域技术梯度大体呈东高西低态势。当然, 以“三五”和“四五”时期“大三线”建设为中心展开工 三五” 四五”时期“大三线” 业布局,使中西部工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 人员的集中程度也相当高。有资料显示,在航空、电子、 精密机械和核工业技术等单项技术方面,西部一些省区甚 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90年代前后期,原机械工业部1. 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90年代前后期,原机械工业部1. 5 万 多个主要产品中,属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水平的产品中占 多个主要产品中,属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水平的产品中占 26.7% ,其中陕西、贵州这一比例分别34.40%,32.2%,在 ,其中陕西、贵州这一比例分别34.40%,32.2%,在 全国各省区居第一、二位 。

产业经济学考研:专业课名词解释(分章节)

产业经济学考研:专业课名词解释(分章节)

产业经济学考研:专业课名词解释(分章节)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小编整理产业经济学考研重点名词解释系列文章为考生挑选出产业经济学各个章节中的重要考点,方便了考生记忆背诵。

第一章1、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2、产业政策:政府制定的关于产业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等方面的政策总和。

3、产业: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讲,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讲,产业是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集合。

4、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关系。

5、产业组织: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

6、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

7、产业布局:产业在空间上的结构8、秩序型产业政策:是指与产业经济行为有关的规则性产业政策,它一般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法律或者通过诱导、说服和规劝等方式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

9、过程型产业政策:是指对产业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的变更或调整,以改变具体经济变量,从而保证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10、产业管理: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套管理措施的总称。

11、自组织理论:是探索系统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规律的理论。

12、系统动力学:是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的理论。

第二章1.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过程中对资本需求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或是说是资本有机结构水平较高,在其生产的产品中物化劳动即投入资本量所占比例较大的产业。

2. 产业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各种主观因素和条件的估量,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知识点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知识点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知识点第⼀章绪论第⼀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上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地区和区域的区别:地区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是泛指。

2.区域的划分:(1)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2)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第⼆节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1.区域发展的概念: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分⼯全球化(2)区域间竞争和合作并⾏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主体3.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的区域资源观念(有形的物质资源、⽆形的信息资源)(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4)确⽴全⾯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第三节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分析的概念: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条件)(2)区域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向及策略研究第⼆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节⾃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然资源的概念:⾃然资源是指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然条件。

2.⾃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因此⽽获得绝对地租)、区域性(因此⽽获得级差地租)、整体性、多⽤途性、社会性;绝对地租:⽆论租种任何⼟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绝对地租产⽣的原因是⼟地的所有权。

级差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质量上有差别的⼟地,⽽交纳的有等差别的地租。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地质量优劣的差别。

3.⾃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产发展的规模⼤⼩(2)⾃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条件影响区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4.⾃然资源的评价⽅法(1)A.⾃然资源质的评价:考察⾃然资源的可利⽤价值和对⼀定⽣产部门的适合程度(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 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它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 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有机组成, 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都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任何部分, 产生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经济区域: 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读并且补课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点辐射: 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 逐步扩散到较远的地区。

4.线辐射: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得带状源, 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5.面辐射: 点辐射和线辐射大大加快了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

其结果, 就会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辐射干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即为面辐射。

6.古典区位论: 也叫成本决定论, 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 认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于生产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

7、区域经济一体化: 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 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 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 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 进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 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8、经济特区: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 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地区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9、比较优势论: 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同类外国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 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 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 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 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10、欧盟: (European Union)最早由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建立的, 于1958年成立, 最早成为欧洲共同体, 其基本目标是避免欧洲的冲突、流血事件和破坏事件的发生, 维护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实现对全体人民有利的经济一体化, 向政治联盟迈进。

深化区域分工优化宁夏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深化区域分工优化宁夏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现代经济信息深化区域分工优化宁夏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杨丽艳 宁夏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区域要素禀赋优化配置的过程,同时也是区域分工的结果。

宁夏要打造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先行区,就必须要突出区域优势,深化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功能互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新的区域竞争力。

关键词:区域分工;产业空间布局;宁夏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6-0482-02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区域分工与格局、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都在发生着全球性的重大变化。

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伴随着城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普遍进入快速转型升级阶段,使得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发生重大变化,这也使得我们必须对宁夏的区域分工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行理性思考,作出科学合理决策,为打造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先行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深化区域分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变革的重要手段区域分工也称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它是劳动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

区域分工是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受一定利益机制的支配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分异。

①它实际上是“生产力因素趋优分布规律”下,人们为获得各种区域利益而出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选择过程。

②深化区域分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变革的重要手段。

一是深化区域分工可以充分利用各地比较优势。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由于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要素禀赋方面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这些要素禀赋的流动性较差,进而就形成了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因此,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各地区为了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按照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然后在区域间进行交换,能够使各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都得到最有利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增进区域经济利益。

二是深化区域分工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

深化区域分工更有利用于形成地方专业化,地方专业化是形成地方产业关联的基础,当关联企业及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效应有利于形成区域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比较优势研究

比较优势研究

1.区域优势的定义、成因和类型(1)区域优势的定义。

比较优势是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

对于区域优势的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阐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亚当?斯密关于贸易与分工的理论及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定义:区域优势是指能够提供价格低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活动门类。

贸易的原因和动力来自产品的价格差异,同质产品的优势区位所在取决于各国的价格比较。

〔1〕二是大卫?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区域优势是指本国各项产品生产中机会成本相对低的产品生产活动。

国与国之间存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距,即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具有生产率的国家,也只能通过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获取贸易利益。

〔2〕理解“比较优势”,必须对“绝对优势”的概念有所了解。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产品或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其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竞争对手。

一个国家或地区绝对优势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优势,二是获得性优势。

自然优势是先天具有的气候、土壤、矿产等非人力因素的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

获得性优势是通过长期的生产经验积累或培训而获得的在技术和技巧方面的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生产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交换那些对自己来说处于绝对劣势的商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事物总是很少的,区域间的分工更主要是依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商品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使得不同商品存在着成本和效率的差异,造成了某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优势。

比较优势是通过比较而产生的相对优势,既可以是优势中的更优,也可以是劣势中的较优。

判定比较优势有一个最平淡朴素的要求,即特定产品或生产区段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投入品组合,与给定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和相对价格是否匹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终需求


产业1、产业2、产业3… … … 消费、积累、
出口
中 产业1、 间 产业2、
I
II
投 产业3
入 ……
……
毛附加值 (初始投入)
III
合计
•横行——表示产品流向;纵行——表示生产过程中从其它 部门得到的产品投入。
显然,毛附加值=最终需求
22
•其中,投入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料、能源、固 定资产和活劳动;产出指产品生产出来的分配流向 (中间消耗、生活消费与积累)
9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区域联系(自学辅导)
一、理解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 二、了解并评价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模式 探讨如何
发挥优势?
关键词: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基础.经济区划(区 域规划)。
10
一、劳动地域分工
➢指一些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某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 而其它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另一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 它们之间通过商品流通和交流,满足社会对产品成本的需 求,从而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
该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均值 感应系数=
全部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均值的均值
•影响系数与感应系数有三种表达方式——
设ei表示i产业的影响系数; ej表示j产业的感应系数; n为产业数目;Cij为列昂惕夫逆阵中的元素,则
n
Cij
ei

1 n
j 1
nn
Cij
i1 j1
n
Cij
e j
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垂直分工是基于赤松的产业结构雁行形态理论
19
2)水平分工及其形式 ➢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 形成的分工。 ➢区域间选择的专业化生产经济部门不同,其产出也不相同; ➢各区域间选择同类产品,但具体生产的产品有差异。 3)混合分工——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相互交叉与影响结果。
31
➢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思路 ➢政策法制环境改善 ➢市场环境改善 ➢配套服务环境改善
课外思考 1、比较区域发展有利条件与区域发展优势?结合某具体区域 说明如何使区域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 2、各位同学讨论分析你家乡(县域)的“区域发展优势”问 题
32
B (I A)1 A
称列昂节夫逆矩阵,表示某一产业的生产发生了一个单位变 化时,导致各主导产业部门由此引起的直接和间接地使产出 水平发生变化的总和。
4)影响系数——某一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 (产出角度)
该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均值 影响系数=
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均值的均值
27
5、感应系数——某一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 (投入角度)
8
(三)空间要素替代原理 先回忆“韦伯区位理论——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集聚指 向”的有关结论?
1、空间要素替代——当生产中某一要素的节约额 可以补偿或超过另一要素的追加费用时,工业区位 可以发生移动,并从中获益。 2、空间要素替代的微观分析(略)
结论:区域发展优势只有相比较才能存在,而且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比较才有最优。
➢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地域分工的前提或性质是生产产品的区际交换与贸易, 是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 ➢地域分工的规模随着产品交换和贸易的扩大而不断扩大。
11
二、劳动地域分工的经典模式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1、主要观点——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 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即绝对利益原则或优势。 ➢按各处绝对优势进行生产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 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2、评价—— ➢使资本主义下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从流通领域转到生 产领域,促进了世界性经济交流; ➢解释当时国际和区际的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起到了 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足就是不利于落后地区或国家发展国际贸易。
12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或相对成本说 1、主要观点——
➢各地区均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各国之间 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各自均为有利
2、评价—— ➢一方面,他继承了李嘉图从供给和成本方面解释国 际分工和国际的观点; ➢另一方面又从需求方面和交换比率方面加以补充。
14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 1、主要观点—— ➢地区是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地域单位; ➢考虑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个生产要素,区域之间生产 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取决于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财产 占有情况、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和社会的安定程度以及生 产要素的供求关系等。 ➢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引起了相对价格差异,进而引起商 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再加上汇率因素,就会引起商品绝对 价格的差异。 ➢区际和国际贸易的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绝对价格差异 ➢核心思想是相对价格差异。
2、评价—— ➢继承了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约 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后退了一步,比H-O理论也肤浅些。 ➢他从商品销售价格、生产价格、运费方面分析地理分工发 展是符合实际的。该关系又称巴朗斯基公式。 ➢他的关税与地理分工关系分析对发展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 贸易有重大意义;
17
(六)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1、主要观点: ➢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有无一些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 即所谓的竞争优势产业; ➢竞争优势的四因素理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 撑产业、企业战略和结构及竞争,另外还有机遇与政府的 作用。(钻石体系模型)
15
2、 H-O理论的评价—— ➢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作为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基 础,放弃了古典学派以生产劳动来决定价值的观念,而代 之以价格差异的分析。 ➢采用供求理论体系,研究多种生产要素的禀赋、替代、 组合及价格联系 ➢较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经济腾飞的原因
16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1、主要观点—— ➢巴氏的地理分工(绝对和相对地理分工)概括了斯密的 地域分工和李嘉图的国际贸易学说 ➢引起地理分工的原因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结构的, 不同发展阶段主导因素不同
500(x11) 100(x12) 200 (W1)
100 (K1)
100
1000
(Y13) (X1)


第二 部类
100(x21) 100(x12) 50(W1) 200 (K1)
50
500
(Y13) (X1)
毛 附
劳动 报酬
200(V1) 150(V2)


利税 与折
200(M1) 150(M2)
•本章重点了解区域投资环境的概念与改善的措施
30
➢区域投资环境指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 组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投资环境
自 经政 文社 周 国 国 然 济策 化会 边 家 际 环 环环 环环 环 环 环 境 境境 境境 境 境 境
狭义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经济、市场、科技管理、资源、 文教、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七个方面。
三、区域间的联系分析 1、区域间联系纽带:区际间要素流动或区际间贸易; 2、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了解,不要求)
20
(1)目标: ➢产出最大化 ➢消耗最小化或中间投入最小化
(2)投入产出法的分析(部门联系平衡分析)— —列昂节(惕)夫首先提出(暂不要求) 首先,编制投入产出分析表
21
产业中间需求

合计
500(X2)
1000(X1)
25
其次,了解若干重要概念 1)投入系数(直接消耗系数)
aij xij / X j
表示产业j在生产单位产品中消耗掉产业i的数量, 由此可得到一个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P131), 2)基本关系式:
AX Y X X (I A)1Y
26
3)完全消耗系数(B)——第j部门每生产单位数量 产品最终消耗i部门产品的数量
2、评价—— ➢相对绝对成本说而言,能较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 易问题; ➢但单用劳动时间来计算比较利益,如同斯密主要从地区 间条件的差异来解释地域分工一样,并不全面; ➢因理论分析与实际的差异较大,故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被称为国际贸易的纯理论。
13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或国家需求方程式 1、主要观点—— ➢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 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 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
不要求掌握分析过程,可结合已学有关知识自已掌握 5
(二)最低成本区位与赢利空间 (收益空间分析理论) 1、静态分析法
6-1 假定某一企业或产业而言,a为完全竞争下;b为非完全竞争下。
6
6-2
假定某个行业的不同企业而言
7
➢结论:在静态情况下,企业的最优区位不变,只是赢利 空间变化而已。
2、动态分析法(分析过程略) •空间要素一致性变化,其结果与“静态情况”下一样; •空间要素非一致性变化,不仅赢利空间发生变化,而且, 最优区位向变化大的要素方向移动。

1 n
i 1 n
i 1
n
Cij
j 1
28
n
Bij
ei

1 n
j 1
nn
Bij
i 1 j 1
n
Bij
e j

1 n
i 1 nn
Bij
j 1 i1
这里的Bij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中的元素.
n
ei Bij j 1
n
e j Bij i 1
29
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一、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二、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原则(自学) 三、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自学) 四、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
2、评价 ➢解释国家的企业(或行业)如何取得持久的国际竞争力; ➢将企业竞争优势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形成国家竞争优 势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