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区域分工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根本 上也来源于内生因素的作用。
表3-1 分工模式 决定模式 定义 旧区域分工 新旧区域分工决定模式比较 新区域分工
外生比较优势(外生因 内生比较优势(内生因 素) 素) 事前的资源禀赋条件的 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 差别而引起的生产率的 方向的决策而造成事后 差别 的生产率的差别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 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 优势理论;俄林的要素 学;克鲁格曼的新贸易 禀赋理论 理论
2.

动力性基础:对区域与全国经济 利益的追求
地区与国家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从 理性的角度讲,地区与回家都追求自身利 益的增长。 但是,追求区域利益并不是区域分工的唯 一根本性基础。除区域利益外,全国利益 也是区域分工的驱动力。

第二节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
一、区域分工的经济性 1.分工的经济性
机遇
公司策略结构竞争
需求 生产
相关产业
政府
Cluster
企业集群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4)企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的重要意义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高科技企业集群
传统产业集群
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
集群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2.基本观点 1)贸易的原因不仅仅是比较优势,还有 规模递增收益。 2)要素禀赋差异决定着产业间的贸易, 而规模经济决定着产业内部的国际贸易。 3)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是真正的优势。 4)竞争优势是由区域内集聚、竞争、合 作、创新、“干中学”等内生因素产生。
3.纯粹比较优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模经济下的分工模式比较 1)不存在规模经济的分工模式
第三章
区域分工理论

分工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的重要标志。 区域分工也被称为劳动地域分工、地理分工

所谓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 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 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 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 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 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
七、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提出 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rter) 1990 《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二)内容 国家的竞争优势是通过创造得来的,它形成的关 键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 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优势是由一组决定因素和辅 助因素决定的。(National Diamond)
2.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区域国民经济在国 内外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实力的强弱 程度。 狭义上讲就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 发展在其所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 化配置的能力。
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区位优势 制度供给优势 聚集优势 产业结构优势 社会发展环境优势
第四节
区域分工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 1.提出 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国富论》 1)从利己角度出发 2)绝对成本(人*时) 3)国家拥有的优势有两个:自然优势、获得性 优势
2.内容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 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 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 彼此进行交换,这将使各国的资源和劳动力、 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社会财富将得到更快增长。 3.评价 1)促进世界经济交流,解释了国际地域分工 和劳动力布局。 2)该理论适用于生产力并不发达,两国贸易 并不发达的情况。
四、资源禀赋理论(比率理论)
表3-4 资源禀赋优势 单位价格 小麦 单位成本 纺织品 土地1 劳动力10
土地 美国
英国
劳动力 2
1
土地5 劳动力1
1
4
7
21
21
14
根据生产要素构成分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 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四、资源禀赋理论(比率理论)
3.评价 1)该理论的基本特点:根据经济结构中 的土地、人口、资本的相对比重说明贸易走向。 2)与李嘉图的理论相比,采用了供求理 论体系
3.相关产业
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对国家竞争 优势的影响因素表现为三个方面 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性。 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3)相关产业企业密集程度和信息 环境质量。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包括企业的建立、组织和管理
的环境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
其他因素:
机遇 政府
第一节
区域分工的性质与客观基础
一、性质 区域分工从单个区域角度看,表现 为区域生产专门化(两个结果) 区域专业化生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 条件
区域分工具有的四个特征
二、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
1.自然的与历史的基础:区域差异



自然的差异是区域分工的重要原因。 一国内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差异同样是导 致区域分工与贸易的基本前提。 历史的差异包括区域劳动力、资本、技术与 发展水平的差异,此类差异是历史发展的结 果,也是区域分工的重要原因。
四个决定(基本)因素:
生产因素
需求因素
相关产业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1.生产因素
基本生产因素 高等因素
要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最关键的 是创造有利于高等要素不断生 成、发展、提高、升级换代的 环境。
2.需求因素
需求状况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国 家竞争力 1)各国需求状况的时间差 2)各国需求结构的规模差
表3-5 里昂惕夫计分表
1947 类别 资本 劳动 出口 2550780 182 14015 进口 3091133 170 18184
1951 出口 进口 2256800 2303400 174 168 12977 13726
a
1.3
1.06
六、新贸易理论
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表现为:要素禀赋相似的 国家或地区之间从事着产业内的相似产品的贸 易。 1.提出 赫尔普曼(Helpman)、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斯蒂格里茨(Joseph E.Stiglitz)
区域A(资本 充裕) 制造品 粮食
区域B(劳动 充裕)
2)规模经济的分工模式
区域A(资本 充裕)
制造品
粮食 行业间贸易
区域B(劳动 充裕)
行业内贸易
4.规模经济分工的特点




当今区域分工的发展趋势正在由传统的分工形 式向以规模经济分工为主导,比较优势分工为 辅的方向发展。 比较优势分工表现为行业间的分工,而规模经 济分工则表现为行业内的分工。 规模经济分工较比较优势分工的贸易量大,商 品种类多。 人口增长在规模经济分工条件下,会促进生产 率的增长。
相互需求原理(码/单位劳动时间) 细麻布 10 10 国内交换 两国交换 15:10 15:10 20:10 两国交换 20:10
得到5亚麻 无好处 剩余5亚麻 无好处
通过大量交换,两国利益应是均衡的,均衡 贸易决定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对各自对方商 品需求的程度,国际交换比例越是接近外国的 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有利。
学说
二、区域利益与区域竞争
1.区域利益 区域经济利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空间 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所得到的经济利益。 区域利益的特点: 首先,区域经济利益是区域分工产生的 原因,也是区域分工的结果。 其次,区域利益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第三,区域经济利益具有二重属性,即 自主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第三节 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
第三节
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一、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 1.外生因素 不依赖于分工,区域客观存在 的自然与历史的条件。 是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 是区域外生比较优势的重要来 源。
2.内生因素 分工演进过程中形成。 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系统自身能 够决定的变量。 内生因素决定了区域的内生比 较优势。
Heckscher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需两个条件: 1)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2)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要素比例不同。 Ohlin 1933年《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认为,商 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 需求上:消费者欲望、要求、偏好;所有权分配状况。 供给上:资源禀赋;生产的物质条件。
(1)直接经济因素的竞争优势 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企业 间合作与竞争形成。 (2)非直接经济因素的竞争优势 由支撑机构和企业群间相互作 用形成。
4)企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的重要意义
企业集群的发展使区域按劳动分工理论 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有利于提高区域竞 争优势。 企业集群战略能放大乘数效应,有利于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企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的 形成。
二、相互需求理论
四、资源禀赋理论(比率理论)
1.提出 赫克歇尔(E.Hechsher),俄林(B.C.Ohlin) 2.内容 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参与贸易的国 家与地区能更有效地利用本国资源及生产要素 禀赋。各个国家与地区应利用自己有利的生产 要素,生产与输出本地丰裕和廉价的生产要素 商品,积极输入那些需要利用本地稀缺资源而 生产的产品。
四、资源禀赋理论(比率理论)
五、里昂惕夫之谜

W.Leontife 1953.9《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 利用投入产出法研究200种产业
ki / li a ke / le



a资本劳动比率 k商品所含资本 l商品所含劳动 i进口 e出口 a>1进口商品为资本密集型;a<1进口商品为 劳动密集型。
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 复杂劳动被分解,提高管理效率 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迂回生产 方式的发展

2.区域分工的经济性特点
比较优势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 水平,增加福利 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 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二、区域分工的外部性
1.整体功能效应 2.产生乘数效应 3.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区际自由流动 4.区域与社会整体无效率
3.评价 1)较好的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 2)国际贸易的纯理论。
二、比较成本理论
三、相互需求理论
1.提出 约翰· 穆勒(J.S.Mill,1806-1872) 1848年《政治经济学原理》 2.内容 论述两个国家(地区)两种商品的贸易条 件是由什么因素,什么力量确定和如何确定。
表3-3 国别 英国 德国 亚麻布 15 20
一、绝对成本理论
二、比较成本理论
1.提出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 2.内容
即使一个国家和地区各个行业的生产都 缺乏效率,无低成本产品,但通过国际贸 易和区域分工,双方都可以获利。
表3-2
比较成本优势
国别
呢绒

比较利益
葡萄牙
英国
90
100
80
120
10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