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大师——黄侃

一、生平

黄侃(1886-1935),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他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1886年4月3日(夏历二月廿九日),黄侃生于成都金玉街三道会馆。1888年,随江叔海先生问字,初授《论语》。1890年,随父还居原籍湖北蕲春。1896年,随父至武昌,读经而外,纵览诸子、史传,能为诗文。次年丁父忧。1900年,应县试,进学。1902年,入武昌湖北普通学堂肄业。1905年,在文普通学堂因宣传排满思想开除,得张之洞资助留学日本。1907年,以运甓、不佞、信川等笔名写作《释侠》、《专一之驱满主义》、《哀贫民》等文。师事章太炎先生。写有《新方言后序》、《国故论衡序》。 1908年,回国侍母疾,不久,母逝。时清廷命逮革命党人,遂仓皇离乡,再走日本。1910年,返国还里,筹设孝义会,宣讲种族大义及中国危急状听者甚众。1911年,辛亥革命起,奔走江湖,然不欲谋仕宦,后退居沪上,主《民声日报》。1914年,勤治故籍,研索《广韵》,综合前说,定古声十九类,古韵二十八部之目。有《仙道平论》、《释若者》等文刊于《雅言》杂志。1919年,于《国故月刊》、《国民月刊》发表《广韵佚字》、《毛诗正韵评》等文。因与胡适等人不谐,转教武昌高等师范。1920年,在《唯是学报》发表《声韵通例》、《与友人论治小学书》等,并为《说文》、《尔雅》等作讲章。1923年,仍任教武昌,有《音略》、《释公士大夫》、《文心雕龙札记》等刊于《华国月刊》、《国学卮林》。1925年,作《中国文学概谈》、《文学记微》等文,刊于《晨报》副刊。1927年,应聘北京师范大学,秋后转教东北大学。1928年,南下应南京中央大学聘,讲章有《礼学略说》、《唐七言诗式》诸稿。1931年,于《金陵学报》、《金声》发表《诗音上作平证》、《章炳麟黄侃往来论韵书》等,讲《三礼通论》,批注《尔雅义疏》。1933年,出版《日知录校记》。1935年,因病逝世于南京。逝前讲授《说文部首》及史汉文例。遗稿有《尔雅郝疏订补》、《说文注》、《广韵注》、《切韵表》、《集韵声类表》、《古韵谱》等。

二、治学精神

黄侃先生以未及五十之年却有这样大的成就,究其原因,其天赋与名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在更主要的是他可贵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1.师古与超新

黄侃敦古是有名的。因为一方面认识到先儒言不虚设,另一方面又有轻易疑古的风气,认为后人指斥为非者,往往不是古人错了,而是后人未晓其精义。师古只是黄侃的一个方面。他对古人只崇拜其手中的真理,并不执迷其缺失。他对前人的驳正,几乎条条闪烁不自僄弃的精神的光辉。

2.恪守师承与博学多闻

跟他对古代学术遗产的态度一样,他即从老师那里继承了已有的成果和治学的方法,又在这基础上努力向前探索。

3.为学务精习

黄侃先生能成为一代大师,主要是由于他的勤奋,而不是靠了过人的聪颖。他自少年时起,就养成了勤苦攻读的习惯。他十三岁早孤,此后在学塾中日夜诵读。他一生阅读极丰,有些书反复多次。

他读书的另一特点是绝不泛泛而过,每日必要动笔。“有所得,辄笺识其端,朱墨重沓,或涂剟至不可识。”

4.开通严谨

黄侃广综博览,不但精于小学,而且是与他所进行的研究有关的领域,诸如名物、文辞义理、辞曲小说,无不涉足,潜心涵泳,并且都有自己独创的见解。黄侃是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任的,他的不轻著书,失不在秘而在谨。他的原则是“言必有中,每下一义,切理厌心”。没有给后人留下更多的著作是令人遗憾的,但从治学的态度来说,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他的谨是为了对社会负责。他说过:“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一曰不知者不道,一曰不背所本,一曰负责后世,一曰不窃。”

5.以愚自处

一方面,他会针对当时混乱的政局和陵替的学风常以傲岸之气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另一方面对于前辈、同道与后学又极为谦虚。他曾说过:“我只要一打开书,就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毫无知识的人。”

三、学术成就

他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1.音韵学方面的成就

黄侃先生提出的古韵二十八部、古声十九纽之说、古音只有平入二声说。黄侃先生继承先儒之说,总和各家发明,成为二十八部,可以说是集乾嘉以来之大成。这一方面固然表现了他在治学上的谦逊态度,同时也不难看出他对古韵学的深刻认识。由段玉裁的十七部或章太炎的二十三部成为黄侃的二十八部,关键在于入声的独立,古韵分部历经王念孙、章太炎等人,入声至、祭、缉、盍、與对都已经独立成部,黄侃在这基础上又把德、沃、屋、锡、铎五部独立出来。主要见于《音略》(《国学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声韵略说》(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声韵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册)。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建立了自己的古声韵系统,即古音学体系。

2.文字学方面的成就

黄侃先生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非常重视《说文解字》。他把治《说文》看作是治小学的门径,训诂学的渊薮。“形声训诂之学莫佑于《说文》。不明《说文》,不足以通古文。”《说文》对每个字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三者统一在每个字的说解中。黄侃重视字形的研究,认为:“《说文》之训诂必与形贴切。”主要见于《说文笺识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说文略说》。

3.训诂学方面的成就

黄侃先生晚年主要是从事于训诂学的研究。这是因为他把训诂学视为研究国学的基石:学问文章宜由章句训诂起,同时它又是小学的终结和归宿。我国训诂学发源甚早,但一直到清末,并没有人提出全面系统的训诂学理论。黄侃在中央大学等学校讲训诂学。现黄焯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