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金黄的稻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主要意象: • • • • • • 红的炭火: 我们民族曾有过的辉煌; 灰烬的遗留: 光辉闪耀后的灰烬; 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静静承受着苦难,坚毅顽强地生活着。
第三节主要意象:
• 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 • 锄头,牛轭,石磨,大车, • 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表现了农家安闲、宁静的生活,与开头形成对照,在凄 清中感到宁静。诗人在以自然景物烘托民族苦难时,也以 自然景物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顽强。
这首诗是写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诗人 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
在一个金色的黄昏中,诗人看见了一片 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在夕阳 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使作者想起安于奉献 的疲倦的母亲们,当这一情景触动作者灵魂 时,使作者不由自主地写起这首诗来。
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 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 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 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 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 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 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 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 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 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 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 久的一个思想。 ——郑敏
诗人除了富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之 外,更重要的是他的那份坚韧,“在别 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 的勇敢去突破”。 这首诗中哪些意象能够表达出诗人的这 份坚韧的精神?
“一幅厚重的,多纹的脸”
“儿郎的哭声” “一样地躺下” “一样地打鼾” “风” “红的炭火” “祖先” 等意象。
• 诗中重点描写了一老一少两个人物形象。是怎样描 写的?又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 明确:一个写脸色:“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 一个写哭声:“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唔—— 唔——从屋顶传过屋顶”。 • 父亲的这张脸是勤劳农民的象征,也是久经沧桑的 苦难民族的象征。 • 儿郎的哭声则应代表新生和希望。 • 然而子辈长大成人后,仍和父亲“一样地躺下,一 样地打鼾”,一样地劳作、辛苦,一样地麻木、呆 滞,这是何等的不幸,何等的悲凉。
九叶诗派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陈敬容、 郑敏、唐祈、唐湜(shí)、杜运燮(xiè)、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 人。
九叶诗派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 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 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 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 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结:
• 诗人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表达了什 么样的情感内容? • 明确:表达了对祖国的苦难和人民的 痛苦,对人类命运和民族忧患的悲凉 而深沉的情感。
• 作业: • 朗诵和背诵。 • 完成“品读与探讨”和练习册的练习。
金黄的稻束
Baidu Nhomakorabea郑敏
仔细品读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 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 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 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 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 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 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 国后曾在中科院工作。 1960年后在北师大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 著有诗集《寻觅集》《郑敏诗集》《诗集1942--1947》 等,“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
郑敏是在冯至的引领下与里尔克的诗结下一生的情 缘。她嗜读里尔克的诗,特别是对里尔克的名作《豹》更 是情有独钟。她与里尔克一样,总是从日常事物引发对宇 宙与生命的思索,并将其凝定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 每一个画面都仿佛是一幅静物写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 凝结着诗人澄明的智慧与静默的哲思,建国前写的《金黄 的稻束》就是这样的作品。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这些意象构成中国北方农村的景象, 意境却是荒芜、冷寂、压抑、古老、固 化……作者正是“借一景喻民族”,这 北方的农村正是我们饱经沧桑的苦难民 族的象征,是古老而灾难深重的中国的 象征。
“借一景喻民族,取一夜喻人生”
诗人创作风格
穆旦不是悲观主义者,他是一个早慧且早熟的诗 人,在20 世纪40 年代以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抒写了 深沉雄浑的生命之歌。他的诗歌,透露了敏感而具有 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苦难岁月里丰富复杂的精神境遇, 呈现出诗人对人类生存状况、民族前途命运思考的痛 苦。生的希望与绝望,爱的欣喜与怅惘,民族的期望 与灾难等在他的诗中交织、扭结、 矛盾和冲突。透过 其诗,可以感受到诗人躁动、苦闷、压抑和焦灼的痛 苦灵魂。
现代诗歌二首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穆旦
穆旦生平
穆旦(1918—1977), 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 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 天津,祖籍浙江海宁。曾 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 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 叔伯兄弟,20世纪80年代 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 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笔名的由来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 “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 初写作“慕旦”)之名。正如查良镛后 来将“镛”名一分为二,成为“金庸”。
• 诗 歌 朗诵
阅读诗歌,找出意象
(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冻结的)小河 (北方的、枯干的)田野 (古老的)路
(堆着沙土的)窗
(泥草的)屋顶
(低矮的)小街
(旧了的)镰刀、锄头……
(飘落的)雪花 ……
这些意象让你联想到什么?
写作背景
1941 年,中国处于抗战最激 烈的阶段,中国土地大片被日本 占有,此时的中国正是灾难最深 重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