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各高等院校要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各普通高中要认真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做好教学工作;要切实做好高考改革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考生,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坚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坚持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坚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二、高考科类和科目设置
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史、理工、体育、艺术。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高考总分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数学(文、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各300分。
2013年、2014年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3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12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35除以12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3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5除以3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结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新课程改革进程
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1280人阅读问:新课改历程是怎样的?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
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
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新高考制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高考制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新高考制度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传统高考考试制度,推动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
为了确保新高考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以适应新高考制度的要求。
二、改革目标1. 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 调整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3. 引入新课程,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以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 优化现有课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1. 调整课程设置,将现有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
2. 引入新课程,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等。
这些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3. 优化现有课程,将课程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实验、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同时,加强对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4. 推行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积累学分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新高考制度下的课程改革要求。
四、预期效果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将更加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他们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成长。
五、实施计划1. 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 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 调整课程设置,编写新教材和教学资源。
4. 逐步实施新课程和优化现有课程。
5. 监测和评估改革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
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
改革方向
2008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 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 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 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 录取制度。”
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
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及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简称
目录
01 方案共同不同点 04 总论
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New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program;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plan )是自2004年9月开始的、在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及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简称。其中心点或 特点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拉开了 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论坛)改革的帷幕。之后的六年里又有六批开始新课程改革,2005年的江 苏,2006年的辽宁、天津、安徽、浙江、福建,2007年的黑龙江、吉林、北京、湖南、陕西,2008年的河南、新 疆、山西、江西,2009年的河北、湖北、内蒙古、云南,2010年的四川、重庆、甘肃、青海、贵州、西藏。到 2012年,广西也将加入这一行列,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本轮高考改革 的最直接动力。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是,2006年及之前先行实验的各省(市、区)的高考方案相继出台, 有的已经付诸实施。其中,广东省在2009年高考方案的基础上推出了2010年高考调整方案,江苏省2009年高考方 案也将进行局部调整。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1. 引言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全面评估,探讨其意义和影响,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的文章。
2.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新课程标准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对课程设置、内容、教学要求等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的标准。
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是,它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灵活的学习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与过去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3. 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高考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高考评价体系也迎来了一系列的改革。
我认为,传统的高考评价体系过分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填鸭式的教学,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考评价体系也在逐渐转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深度评估与启示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对于教育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度评估,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这提醒我们,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5. 个人观点对于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我持积极的态度。
我认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6. 总结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体制改革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欣喜和鼓舞。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报告全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报告甘肃省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自2024年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模式。
为主动适应我省新高考改革形势的需要,我校依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有条不紊推进我校新高考改革工作。
一、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新高考改革的指挥棒明确指向了学生个性成长与学校特色办学的方向,这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高中教育。
为主动适应新高考和新挑战,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成立学校高考领导小组,有条不紊推进新高考工作。
学校校层面高度重视新高考改革工作,新学期伊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包级领导为副组长、高一科任教师为成员的学校新高考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省、市、县有关新高考文件精神的学习培训,吃透文件精神内涵,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结合学校实际不折不扣,有条不紊推进我校新高考改革工作。
年级上推进新高考改革思路明确,制定了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新高考“3+1+2”模式实施方案》,方案中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规范指导,选科指导及选科时间都有明确具体的安排,充分说明学校、年级在新高考改革工作实施方面是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有充分准备的。
2、认真解读文件精神,精准掌握新高考改革政策。
学校层面要依据《甘肃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相关精神,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意见》《甘肃省普通高中选科走班指导意见》及市、县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新高考改革相关的文件精神,吃透文件精神内涵,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结合学校实际不折不扣,有条不紊推进我校新高考改革工作。
3、未雨绸缪,扎实开展教师岗前培训新高考是在总结以往高考形式出现的弊端和局限性的前提下,提出的新的能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高考模式。
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关系演变与展望
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关系演变与展望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方向。
高中课程改革主要是对学科内容、选修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改革;而高考改革旨在以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评价方式,更好地选拔适合不同专业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之间的关系演变与展望。
首先,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经历了由割裂到有机融合的演变过程。
过去,高中课程与高考之间存在着类似“拔高”和“深度冲刺”的现象,高中教育被认为是高考的“应试教育机器”,注重教学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训,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浪费了人才资源和培养的机会。
因此,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从分离走向了有机融合。
高中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
而高考改革倡导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可以说,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其次,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展望,应该是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基础,逐步推进高考改革。
高中课程改革可以为高考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使高考成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窗口。
高中课程改革注重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这些能力和素质正是高考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通过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可以为高考改革提供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指标,突破高考的应试性质,更好地选拔适合各个专业的人才。
此外,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还需要借助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有素质高的教师来进行有效的实施,而高考改革则需要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来支持。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专业、系统和全面的培训,使他们具备适应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能力。
高考改革历程
⾼考改⾰历程
盘点历年重⼤⾼考改⾰
1977年恢复⾼考
1983年实⾏定向招⽣,定向分配
1984年开始特殊专业(艺术类等)招⽣实⾏统考+单考
1985年实⾏双轨制。
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考的考⽣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费⽣。
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在⼴东进⾏英语、数学两科试点
1989年⾼考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
1996年⾼校试⾏并轨招⽣,⾼校学费增加
1999年教育部考试推⾏“3+X’”科⽬改⾰,⼴东省率先在⾼考科⽬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改⾰。
英语考试加试听⼒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春季招⽣改⾰,⾼考由⼀年⼀次增加为⼀年两次
2001年取消考⽣年龄和婚姻限制
2002年普通⾼校招⽣第⼀次实现全⾯⽹上录取;同年,北京市在⾼考语⽂、数学、英语三科进⾏⾃主命题尝试
2003年⾼考由7⽉提前到6⽉举⾏。
北⼤、清华等22所⾼校被赋予5%的⾃主招⽣权
2004年全国推⼴的分省命题
2005年开始实⾏的⾼职⾼专单独招考
2006年教育部允许⾹港⾼校在内地⾃主招⽣。
同年,⾃主招⽣⾼校扩⼤到53所
2007年海南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实⾏新课程改⾰后的新⾼考。
后高考时期普通高中新课改纵览
后高考时期普通高中新课改纵览作者:袁海军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第05期【摘要】2007年,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进入关键的第四年,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相继进入高中新课改实验区。
首批实验区海南等4省已经完成了一个教学周期的教改实验,并举行了新课改后首次高校招生考试。
实验结果初步表明,高中新课程方案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成功实现了对接,课改方案所蕴含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特点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到2010年,全国高中将全部实行新课程方案。
要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学分制管理、学生评价、校本教研等根本性教学制度。
【关键词】高中教育;新课程方案;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教学制度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5-0020-03我国自2004年启动建国后第八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目前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进入实验区。
首批参加课改的海南、广东、山东、宁夏4省(区)已经按照新课程方案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实验任务,并举行了新课改后第一次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这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到底有什么新意,新课程改革是否实现了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成功对接,新课程改革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加强?这些都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高中新课改实验在高考中成功实现软着陆1. 新课程方案具有较强的普适性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标志着我国第八次高中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教改方案的推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加之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南橘北枳、水土不服的不良结果。
实际上,2004年首批进入实验区的海南、广东、山东、宁夏4个省(区),其社会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基础均有很大差别。
从当年的统计数据看,山东和广东都是人口大省。
山东省有人口9180万人,居全国第2位;广东省8304万人,居全国第4位。
我国高考改革历程及其新课改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作者: 谢晶[1] 孙晓敏[2] 陆一萍[3]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博士 [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生
出版物刊名: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页码: 38-40页
主题词: 高考改革 新课改 发展趋势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高考命题以及招生政策等方面较以往已发生很大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全面推行,新高考改革也迫在眉睫,主要有如下趋势:分省命题,分层考试,多元录取;突出高中会考的辅助功能;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健全相应政策和法律机制。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新课程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对于高中学科教学来说,新课程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学科整合。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就要求高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强调问题导向。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通过挖掘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注重实践教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要通过实际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 强调个性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化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新高考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高。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学科素养。
新高考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和素质评价的理念,要求学生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教学变革
二、高考改革,为什么这样改
新华社北京2017年9月24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 求的关键能力。
认知能力: 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
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 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科教学要求:
坚持
以《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及调整意
见为本,加强数学基础的教学;
坚持 坚持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促进对数学内容的
结构化理解;
用好数学教材,关注数学应用价值;
以《课程标准》及《调整意见》为本,加强数学基础的教学 明确一个认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仍然是我们高中教学
学习意识和能力 人际沟通与合作 创新意识与素质
职业素养与潜力
当前存在的问题
1. 课业负担重 2. 高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创新——问题解决)与 基础水平(知道、理解、运用等——内涵把握)不匹配 3. 立德树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4. 做题时间多、做事时间少 5. 学习经历,尤其是实践性学习经历有待丰富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上海高考综合改革: 一个核心文件、两个实施办法
《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上海市教委配套印发: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上海市政府印发:
三、高考背景下,我们该怎么做
1.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上海高考改革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方案提出“以考试改革为龙头拉动人才培养体系
的变革”。上海出台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制度的改革
新课改高考的改革趋向
• 1.改革高考形式与内容,注重能力考试。
• 新课程确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高考应在 知识考试的基础上更注重能力考试,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独立分析、综 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上。 • 2.体现地区特色和差异,逐步下放高考权利。 • 3.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考试选拔制度。 • 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考试选拔制度,变高考“独木桥”为“立交 桥”,应该成为高考改革的有益尝试。在考试层次上,可以考虑将一 般本科、重点本科和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分开进行, 每个层次的考试 采用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内容。或者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各 高校依据自己的培养需求,通过统一高考、自主招考、毕业会考、综 合素质评价等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方式的组合对学生进行考查并 择优录取。
高考改革与新课改的关系
1.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 • 理论上高考是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却 在一定程度上“指挥着”新课程改革。 •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问题。 •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发 展,因此人们担心考生单凭个人爱好、兴趣去选课, 而忽视了高中本该掌握的基础课程。与此相反,还 有部分教师和家长担心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将隐性加 重考生的学业负担。虽然为扩大考生的自主权, 高 考新方案增加了许多选考模块和科目,评价标准也 从单一迈向了多元,但同时也扩大了考试范围,拉 长了考试战线。由于高考仍然是选拔性考试,为了 争取多次机会、提高竞争筹码、保证高考成绩,考 生容易陷入新的备考误区,形成新的应试学习现象, 继而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 主要内容
• 1.新的课程观 •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 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 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 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 2.新的学生观
50.(红一)新课特点分析及一轮复习应对策略(红安一中 胡双全)
新课程高考生物科特点分析及一轮复习应对策略 (红安一中 438400 胡双全 红安一中 438400 刘国林)本文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对近几年新课改地区高考试卷进行认真研究比对,从新课改高考要求、试卷组织形式、考查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做好新课改高考复习备考的可行性应对策略,希望能从中获得我省2012年高考生物复习备考的一些启示。
一、新课程改革进程简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4年启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
2005年,江苏成为实验区。
2006年,实验范围扩大到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五省市,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省市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的格局。
2007年秋,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等5个省市高一新生进入新课程实验。
2008年增加山西、江西、河南、新疆四个地区。
2009年进入新课改的有内蒙古、云南、湖北、河北四个地区。
2010年秋四川、甘肃成为最后进入新课改的地区,至此,全国除港澳台外全面进入新课程教学。
自2007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第一批新课改地区进入新课改高考以来,目前,全国各课改地区都陆续进入新课改高考。
今年参加新课改高考的有19个省市,2012年将达到23个,2013年全国各地区将全面进入新课改高考。
我省高中新课改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2年将正式迎接第一次新课改高考。
笔者从新课改高考要求及对近几年课改省份的高考试卷从试卷结构、命题导向、试题难度、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希望能给正在进行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的同行们一些帮助。
高考与课改的关系
怎样认识高考与课改的关系杨骞(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连,116023)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逐步进入了高中。
在高中课改中,人们议论最多的莫过于高考。
在许多的场合,甚至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讲话中,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高考不改,高中课程改革难以推行。
比如有人说:“校长和学生是否支持课改主要取决于新课改是否会影响到学校的升学率。
所以,新课改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招生和考试制度的改革”。
[1]还比如“2007,高考能否与新课程同行”,“新课改呼唤新高考”,“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怎么考”,这样的话语在一些重要报刊上也能见到。
为何高考对课改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其实这里存在对高考与课改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问题,这不只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
“观念问题很重要,观念较为明确了,对于该怎么做的问题,可以各自独辟其径,可以各显神通。
一个纲领导致千万个行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由丰富多彩的生活来烘托。
反之,观念不清,没有把握其基本精神,做起来就容易走样,容易变味。
”比如“素质教育并不是提出了额外的一种教育,并不是要抛开眼下的教育另起炉灶,而是要对现有的教育作些调整,包括视角的调整、结构的调整乃至教师角色的调整等,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一个教育思想的变革问题,是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
[2]因此,如果不从理论上澄清高考与课改之间的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不仅要阻碍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而且也成为人们指责高考制度的一个理由,影响高考改革的方向。
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中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是,在高中教育实践中,我们清楚的看到,“应试教育”俞演俞烈,学生负担愈减愈重,素质教育愈讲愈空,高考对高中教育的指挥棒作用越来越大,学校被异化为训练考试熟练工的“工厂”。
“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学”成为“应试教育”最为典型的表现,以致于一些学校在高考方案没有出台之前,课程改革处在观望之中,高考不考的科目或模块学校就不开设;“唯分数论”作为“应试教育”最为直接的结果,导致一些学校以牺牲学生和教师的健康为代价、以牺牲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甚至不择手段的追求升学率。
2023年高考最新综合改革及转变政策
2023年高考最新综合改革及转变政策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教育部今天(9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展情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教育部已陆续出台了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强和改进综合素质评价、规范高考加分、实施强基计划、推进高职分类考试、改革艺术体育考试招生等一系列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配套政策,分五批指导29个省(区、市)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
前三批14个省份(第一批为上海、浙江;第二批为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三批为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的新高考已平稳落地。
第四批7省区(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的新高考将于2024年落地,第五批8省区(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的新高考将于2025年落地。
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并有序组织实施,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通过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不断强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进一步强化了高考的育人功能与积极导向作用。
加强教考衔接,提高命题质量,注重夯实基础,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
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目前已达到27个。
有关地方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高考综合改革进行了跟踪评估。
各方面普遍对新高考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特别是学生对自主选课选考等改革举措认同度较高。
中学和高校普遍认为这一轮改革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文理交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材施教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高考体现三个主要转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高考改革体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二是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三是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
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改革
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改革高考,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着千万学子的未来发展,也对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高考改革逐渐推行,这也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高考改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考试科目。
这种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在新高考背景下,课程改革首先面临的是课程设置的调整。
为了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选课需求,学校需要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课程体系。
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固定组合,而是增加了诸如艺术、技术、体育等特色课程,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这就要求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
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教学能力。
例如,一名物理老师可能需要了解一些化学和生物的相关知识,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
此外,教师还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改革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高考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践的教学方法。
例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高考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除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表现也将纳入评价体系。
这就要求学校建立起一套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机制,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浅析新高考综合改革进程
浅析新高考综合改革进程新高考综合改革是指对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的过程。
这项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改善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
新高考综合改革进程的关键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改革新高考综合改革中,课程是重要的一环。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实现“精而化、深而细、大而全”的目标。
这就意味着在保证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的基础上,要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精益求精,针对学生兴趣、需求和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教育内涵的大幅度提升。
二、教育评价以往高考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一般只考虑考生在考试中的表现。
而新高考综合改革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多方面表现的评价,以考试、学业记录、综合素质评价和月考等多重方式的并行作为考核方式,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三、学科交叉现实社会当中,所有学科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彼此存在着依赖和联系。
新高考综合改革中,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打通文理科之间的壁垒,从而真正实现文理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兴趣及展望,新高考综合改革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鼓励学生在多学科领域、多项学科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和丰富经验。
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在学生自主选择和实践中实现个人发展。
五、教师发展新高考综合改革中,重新定位了教师作为学生转化的关键角色。
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将成为重要内容,包括教师培训、教师学习支持体系等等。
同时,高考改革总体在推进中,需要学科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师、学业辅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师等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共同实现改革目标。
综上所述,新高考综合改革进程中,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通过课程改革、教育评价、学科交叉、个性发展和教师的更好发展等多个环节的整合,走向更加多元化和灵活的教育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一般素质和特殊技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一基本精神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杀在摇篮中..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二重要举措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通过“3 3”“6选3”“两次机会”“等级赋分制”等措施的提出;增加了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权;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录取模式有了新格局..教育考试指导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为了尊重学生选择权;二是为了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效和考试之间的双向选择..不论是浙江的“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模式;还是上海的“专业群高校”志愿填报模式;事实上都打破了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投档的传统模式..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新高考方案强化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学生将“择大学”变为“择专业”..新高考出现的这种录取和择校模式更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涌而至的冲向所谓的985、211学校;出现“择校热”问题..考生也逐渐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很好的发展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发其所长..学校也会培养一批批拔尖型和创新型人才..对一个发展中的学生来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外;兴趣、抱负、理想、素养等个性化因素更为重要..纵览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这样一个共同理念:品学兼优..这里的品是指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技等综合素质;学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学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很新颖;同时受到各界人士关注与思考;但是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极大地挑战..二、新高考方案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的挑战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给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给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到育人目标等;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感知和了解其所教学科的知识及特性;让学生能从多种学科中认识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生面对选择空间变大;是否能够很好做出选择;做出生涯规划;家长原来只是一味地关注孩子成绩;现在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科目;他们是否能指导好孩子做好生涯规划;这些问题都即将面对这极大的挑战..一学校面对的挑战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不仅对高中学校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高校也有了要求..大学和中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1.中学面对的新挑战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之一是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然而“6选3”意味着不同学科有至少20种组合;显然以前的班级授课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走班制的开设将会面对哪些挑战选课走班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能力水平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课程..学校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面对学生的需求变化;对课程结构要求更加丰富多元化..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由于课程组合增加;选修制和走班教学成为了新常态..课程组合的增加;学校基础设施方面;场地分配和排课难度增大;对学生管理难度上升..如有安排不当将会造成学校秩序一片混乱..2.大学面对的新挑战大学设置专业的时候;在中大教育衔接方面将会面对更多挑战..大学需要提前做好面对学生需求变化的准备..二教师面对的新挑战新高考方案提出;对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要求;教师一是需要一专多能;在专业教学方面;要有开设多门选修课的能力;如有学生选择这门课程少的情况下;不至于无课可上..二是要不仅要做到教书更要育人;实行选班制;班主任主要负责事务性工作;学生在新高考改革的模式下;相当于研究生一样进行导师挑选;实行导师制..育人方面的重担放在了任课教师身上..三是教师将要面对准入和退出..有些学校某课教师多余;有些学校教师短缺;教师要随时做好调配的准备..现在教师就好比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三中学生面对的新挑战学生面对选择空间和自由度的扩大;他们以前不需要自由选择到现在自由选择;他们还对选择意识比较单薄;一时还是挺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科目;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什么科目感兴趣;以前只是一味地想考高分..学生本身对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加上高考科目难度大;范围广;他们一时无法判断自己擅长什么..有些学生误认为我这门课程考得不错就觉得是自己喜欢的科目;有些时候只是被高考原因所导致的;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学生在学好语数外三门科目的同时;需要选科、选课、选分、选教师..首先他们要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势领域;感兴趣的科目;其次要做好生涯规划;最后要结合高校录取选出自己的小三科;在学校组合选课走班中做到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升自己..这些方面都是学生即将要面对的..四家长面对的新挑战面对高考带来的严峻形势;家长在这个时候也需要提升一下自己;首先他们要了解最新高考资讯;对高考形势先自己搞清楚;向孩子介绍一些高考新消息;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一些相关方面的介绍;等到孩子真要面对选择时不至于束手无策..其次好好研究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身上一些优点;感兴趣的事物;擅长的科目;在孩子需要自由选择的时候适当的点拨孩子..三、面对新高考挑战的一些应对措施新高考带来的三大转变:从选拔到选择的转变;从课堂到课程的转变;从成绩到成长的转变..仔细分析三大转变;我们可以得知以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到现在学生自由选择权的放大;从前是班级授课制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到以后课程选择;走班制、导师制课程选择性学习;以前是关心孩子的成绩到现在及以后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成长..全面发展学生..这无疑是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这些转变都是新高考改革的创新点..面对这些转变;我们应将它落实到实处;不能只是说说而已..面对新高考的挑战;我们是否应及时作出应对措施:1.学校选择参照对象;加速适应与转型首先各校应关注沪浙两地改革进程;寻找出适合自身学校的参照对象;加速学校的适应与转型..了解走班制的实施困难;掌握分班依据与原则..做到“最少人走班;最近原则走班”;可以探索利用网络进行选课;排课;信息的发布;综合评价管理;成绩的统计与分析;进行一些选修课网上学习;这样可以节省一些人力;物力;高效运作管理其次要实施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评价自己;做好高考改革方案的宣传与解读工作;让广大的关注者更好的进行了解;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理性地选择适合的科目;职业及人生道路..最后高校要做好中大教育的衔接工作;很好关注学生的需求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学和大学依据新高考改革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2.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新高考方案很好地理解;按着新高考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断发展和提升自身..教师要有对必修课专业方面的知识;也要对选修课有很好的掌握;为了适应学校的师资调配;即使必修课不能教也能进行选修课的教学;不至于到时候没有课程可教..提高教学魅力..首先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的学习和钻研;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学生;并对该学科具有学习特长和自我效能感很强的学生..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更加关注学生兴趣和需要;教学方法采取探究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让学生很好认清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3.中学生增强自主选择意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面对新高考的方案;要进行很好的了解新高考改革的内容;新高考改革更多的是关乎着自身的切身利益;适应新高考..首先学生在学习好语数外三门必修课的同时;也应该多加关注和了解自己对小三门的选择;加强自主选择权的意识;做好对未来生涯规划;这关乎自己一生的事情;现在的选择可能会影响以后发展;所以得小心谨慎的同时;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此事不可小觑..其次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遇到困难;及时与家长老师进行沟通;面对选科;选课多多听取老师家长意见;有时候自己就处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状态;多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助于取长补短..最后一点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进行判断;要有主见;不能随大流;跟风;捕风捉影..加强自身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自己..4.家长要转变观念;对孩子进行适当点拨首先家长要改变观念;改变观念是前提;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人生往往不是输起跑线;而是输在人生的转折点..转变之前只看重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家长之前只是一味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实践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新高考改革参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所以家长和学生要转变这种只关注分数的这种观念;了解高考新动向和孩子的兴趣;特长;擅长的科目;当孩子面对选择空间大;范围广迷茫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点拨..其次家长应多与学校及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对孩子多进行一点耐心指导..最后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总之;我们依据应该根据自己省份的省情、生情;所在学校的校情;极力的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新高考改革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新课改历程是怎样的?
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
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
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
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6年秋季,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天津市、辽宁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7年秋季,北京市、湖南省、陕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10年秋季,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对高考制度也正在进行着相应的配套改革。
详见全国各省市新课程改革进程表。
全国各省市新课程改革进程表
批次(开始课改时间)省份高一高二高三
第一批省份(2004)
山东新新新
广东新新新
海南新新新
宁夏新新新
第二批省份(2005)
江苏新新新
第三批省份(2006)
辽宁新新新
天津新新新
安徽新新新
浙江新新新
福建新新新
第四批省份(2007)
黑龙江新新新
吉林新新新
北京新新新
湖南新新新
陕西新新新
第五批省份(2008)
河南新新新
新疆新新新
山西新新新
江西新新新
第六批省份(2009)
河北新新
湖北新新
内蒙古新新
云南新新
第七批省份(2010)
其余各省新
2007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4省区迎来第一次新高考,
2008年江苏也加入这一行列,
2009年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也随之进入新高考序列。
.问:2013年全国进入“新高考”?
答:是的。
2010年,全国大陆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这就意味着到2013年,全国大陆所有省份都将进入与之对应的新高考。
04年有4套
05年有3套全国一〉全国二〉全国三
06年以后都是两套
2005年:
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安徽
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广西
全国卷Ⅲ:四川、陕西、贵州、云南、新疆、宁夏、甘肃、内蒙
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重庆江西山东(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2006年:
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海南、广西
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贵州、云南、新疆、宁夏、甘肃、内蒙
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陕西省(其中语文、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2007年:
全国卷Ⅰ: 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全国卷Ⅱ: 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西藏
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福建辽宁(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陕西省(其中语文、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2008年:
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全国卷Ⅱ: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
辽宁、山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注:英语考卷划分有所不同,有交叉
2009年:
全国卷I: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全国卷Ⅱ:新疆、贵州、甘肃、吉林、黑龙江、西藏、内蒙、云南、青海
湖北陕西湖南福建辽宁江西(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注:英语考卷划分有所不同,有交叉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教育发达省市均为自主命题,东部中部其它省份使用全国1卷(或文理综用全国1卷),大部分西部省份使用全国2卷.
2010年全国31省市高考试卷种类概览
一、新课标地区
全国新课标卷:黑龙江、吉林、宁夏、(课表全国卷)海南。
山东、广东、江苏、天津、浙江、辽宁、福建、安徽、北京、陕西、湖南。
二、原大纲地区
全国Ⅰ:河南、河北(英语全国大纲2卷)、广西、山西。
全国Ⅱ:云南、贵州、甘肃、内蒙、青海、新疆、西藏。
重庆、四川、湖北、江西(文综、理综。
全国1卷)。
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上海。
四、自主命题17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