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完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检查 读一读
liào
瞭望
jiǎn
检讨
miǎn
缅怀
pánɡ huánɡ
彷徨
tàn chá
探察

激变
xiù
袖手旁观
cuò
不知所措
tǎo
探讨
gé wù
格物致知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mò )埋没 没
( méi )没有
(yìng ) 应付 应
(yīng ) 应该
预习检查 形近字
儒( rú ) 鸿儒 濡( rú ) 相濡以沫 懦( nuò ) 懦弱 孺( rú ) 孺子
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整体感知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 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引论) (第1段)
分析问题(本论) (第2—12段)
解决问题(结论) (第13段)
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 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
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 的重要性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 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 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 点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我们 能从中找到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 应有 格物致知
合作探究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 “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 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 意义。
合作探究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我们一般写议论文时,不太可能举自己的经验为证, 但这里的情况不太一样。一来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 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 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 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 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 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精读细研 道理论证
第13段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揭示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对比论证
将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 性质的例子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第二课时
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 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 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 样也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品味本文的 语言,分析多样的论证方法。
彷(páng) 彷徨 仿(fǎng )仿佛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瞭望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缅怀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彷徨
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修身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Biblioteka 实际的谈论。清谈预习检查
即心要端正。
合作探究
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朴实通俗。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合作探究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 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 么?
不可以。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 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 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语之间存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 此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 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 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 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 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 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 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 籍院士。
精神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 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难点) 3.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 精神。(素养)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 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 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 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精读细研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运用的论 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精读细研 引用论证
第2段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 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中对“格物致知”目的 的介绍,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精读细研
举例论证
1.借王阳明“格”竹苦思,结果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 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2.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 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3.借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时却束手无策的事例, 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 动手的现状。 4.借作者的亲身体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 毫无帮助,以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精读细研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 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 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 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 希望
精读细研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其含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 物体而得到知识。
精读细研 丁教授认为《大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含
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不能消 极地袖手旁观。
正心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齐家
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一帆风顺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不知所措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回答: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
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