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清徽州经济史为例窥探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简评《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第3 3 卷第 2 期
简评《 明清 以来徽 州 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詹 海波
( 安徽大学 历史系 .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9 )
[ 摘 要] 时任 苏州大学社会 学院教授 唐力行 先生于 1 9 9 9年推 出 了一部徽 学研 究力作——《 明清 以来徽 州 区域 社会经济研 究》 , 全书共三十万字 , 由安徽 大学 出版社 出版 。这本 书辑 录 了唐 先生三十 多年 以来在徽 学领域 的丰硕 研 究成果 , 在该书 中, 唐先生深刻剖析 了徽 州宗族的 强盛 , 徽 商的历 久不 衰, 商人对徽 州文化 的杂糅 整合 , 微 州这 个 传统社会 的时代 变迁 , 以及 对后世 有极大影 响的徽 州人物 。该 书是 对整个徽 州 区域社会 经济各个 方面 的一 次十分
徽 学是 一门新 兴学科 , 它 与过 去的传统史学有着很 多的不同之处 , 主要 是通过 剖析 中 国封 建社会 后期 , 地 处皖南 山区的徽 州社 会这一个 局部 , 去认识整个 中国社 会的基本发展 状态 和特 征。拥 有 悠久历史 的古徽 州地 区, 无论 在经济领域 , 还是社 会文化 领域 , 发展都 十分 完 善。在 其漫漫历 史 中, 有组织 十分严 密 , 势力强 大 的血 缘宗族组织 ; 有 因经 营盐 、 茶、 木、 典 当 四个 行业 而称雄 商界几百 年的徽州 商帮 ; 有理 学支流——新安理学 的昌 盛, 号称 “ 程朱里 阙” 、 “ 东南邹鲁 ” ; 有 因历史 鲜受燹火破 坏, 而保存 了大量 丰富的历史 资料 , 被称为“ 文献之邦 ” 。 故徽州是研究 中国传 统社会 的一个 极佳 的范本 , 通过对 徽州这一 区域史 的深入研 究亦可 以深化我们对 中国整 体史的研究 。 唐 力行 与《 明清以来 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唐先生出生于 1 9 4 6年 , 江苏 省苏州市 人 , 主要研究 方向是 中国社会 经济史 , 其从 上个世 纪八 十年代开始进 行对徽 学的研究 。徽 学对 于先 生而言如一片圣地 , 虽然 路途艰难 , 但是 先生 怀着浓 厚 的兴趣 和探 索 的欲望 , 在 徽学研究这 条道路上 孜孜不倦 的耕耘 。 细细翻阅全文 , 不得不对 先生的学术底蕴和造诣 产 生 由衷 的敬仰 , 全 书主要是 从徽 州 的宗族 、 商人、 文 化、 社会 、 人物这五个 大的方 面来 系统 阐述徽州 区域 的社会 经济发展状 态。唐先 生用 自己独到的见解 , 深刻分析 了 徽州区域史研 究 的 内容 , 以及研究 的方 法与理 论运 用 , 这种研究 方法 和理论对 于徽学研 究 的进一 步纵深发 展 是有很 大帮助的 , 同时对 于全 国整体 史的发展也有 积极 地推动作 用。 对于徽 学研究 所覆 盖 的区域 , 唐先生 认 为, 主要 有 三个层 次 , 最核 心的层 次是徽州本 土地区即徽州府及下
清代徽州商人与经济发展

清代徽州商人与经济发展清代徽州商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徽州地区的经济繁荣,也对整个国家的贸易和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明朝的灭亡和满清的建立,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徽州商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贸易活动,使得徽州地区的商品远销海内外。
徽州商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经营的对象。
清代初期,世界各地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大增,这为徽州商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徽州地区自古以来以制作精美的徽州方言而闻名,徽州商人借助这一优势,大量出口徽州方言到东南亚、东南亚和欧洲等地。
同时,徽州商人还在国内市场经营着丝绸、茶叶等传统产品,享有很高的声誉。
徽州商人在探索国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着国内经济的发展。
清代初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徽州商人正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之一。
他们从各地收购优质的原材料,加工制作出具有徽州特色的产品,推动了当地手工业的繁荣。
同时,徽州商人还积极投资农业,引进了新的农业技术和作物种植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无论是手工业还是农业,徽州商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除了参与国际市场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徽州商人还积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兴修水利、修建道路,既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也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徽州商人在这方面的投资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徽州商人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财富和强大的社会地位,但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商业风险。
徽州商人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欧洲和东南亚其他商人的竞争,他们不得不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力度。
同时,徽州商人还需要面对天灾和政治动荡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需要灵活应对,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
徽州历史调研报告

徽州历史调研报告徽州历史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徽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徽州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运用了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的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徽州历史的书籍、论文和历史档案,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梳理。
其次,我们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深入徽州古城,参观了徽派建筑、徽商民居、名人故居等重要景点。
最后,我们邀请了徽州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进行了访谈,听取他们对徽州历史的见解和研究成果。
三、徽州历史沿革徽州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宋代,徽州成为徽商的发源地,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明代,徽州城市规划达到鼎盛,形成了以古城为中心的六大街区和九座城门的格局。
清代,徽州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代以来,徽州深受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
四、徽州文化传承和影响1. 建筑艺术:徽州的建筑艺术以徽派建筑为代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设计风格闻名于世。
徽州的建筑注重平衡和谐,讲究色彩和比例的搭配,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2. 商业文化:徽州是中国著名的商业重镇,徽商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集团之一。
徽商以其勤劳、聪明的商业头脑和务实精神而闻名,对中国的商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文化教育:徽州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中心,拥有众多的文化名人和学府。
徽州出产了诸多文化名人,如宋代文学家陆游和明代理学家王守仁,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徽州历史的价值和意义1. 文化遗产保护:徽州的历史建筑、文物和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旅游资源开发:徽州的独特历史和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3. 精神家园建设:徽州历史文化是徽州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弘扬传统美德、凝聚人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清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

明清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山区社会,徽州人口一方面受制于农田匮乏所导致的粮食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徽州又拥有大量适宜于发展木业、茶业等山林经济的丘陵山地,因而,以木业和茶业为主体的徽州山林经济对明清时期的徽州人口具有重要的维持与改善生计作用,并且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山林产品的商品化步伐显著加快。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徽州的山林物产及其经济价值,在徽州山林经济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买卖、租佃、纠纷与诉讼等社会关系,以及在山林环境这样一种生存与生活场域中所形成的区域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传统习俗以及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等。
具体地说,本文的引言部分在对选题缘起、相关学术史、研究方法与思路进行介绍之后,重点对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和界定。
本文的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
第一章主要论述徽州山林物产与徽州日常生计以及徽商贸易之间的重要关联。
具体地说,在介绍徽州山林经济中的山林物产及其用途价值的基础上,阐述木材与茶叶这两种徽州主要山林物产的种植与贸易情况,并简要述及其他山林物产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第二章主要介绍明清徽州山地的开发、利用以及徽州林业山场的经营与管理情况。
山地是徽州人口重要的财产来源,在徽州山地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形成的大量买卖、租佃、看养等山林文书,是探讨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极好资料。
由大片山地构成的林业山场是徽州宗族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本章第二节以《窦山公家议》为文献依据,以祁门善和程氏宗族为个案,剖析徽州宗族对族产山场的经营与管理。
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徽州的山林纷争及其裁处。
山林纷争在徽州民事纠纷中具有多发性,对之进行探讨,是认识徽州山林经济活动与社会现象的重要途径。
本章将明清时期徽州山林纷争划分为山地经营与买卖纷争、坟山及坟葬风水纷争、山界争议以及徽州的上棚之争等四个类别,分析了民间调处与官府裁决这两种基本的纷争解决途径,并就山林纷争裁处中的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结合,以及山居生活与徽民“健讼”之风的关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古代城镇化研究——以明清徽州为例

关 键词 : 明清 ; 徽 州; 城镇 化
中图分 类号 : K 2 4 8 ; K 2 4 9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7—9 0 5 X( 2 0 1 3 ) 0 9 —0 0 4 2 —0 5
徽州地处山区向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家园之说徽人只有通过新安江阊江水系将松杉等优质木材漆蜡茶纸黄山松墨婺源砚等土特产和手工艺品行贩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市场同时将浙江江西的米运至徽州通过贸易输出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输入本地匮乏的米粮等物品利用不同地区间的价差获利
2 0 1 3 年9 月
河南社 会科 学
增长 约 3 倍( 从唐 天宝年 间 3 8 3 3 0 户增 至宋 9 7 6 _9 8 3 年间 的
1 1 7 6 3 0 户) , 从宋 到明代初期 , 户数急增 。以歙 、 休为例 , 歙 县 由宋 乾道八 年 的 2 5 9 4 3 户增 至明洪 武二 十 四年 的 4 0 0 6 4户 , 同期 休 宁则 是从 1 9 5 7 9户增 至 3 6 8 6 3 户 。 ( 2 ) 农业 的发展 。
HE NAN S OC I AL S CI E NC E S
S e p. , 2 01 3
第2 1 卷 第9 期
V0 l _ 2 1 No . 9
中国古代城镇化研 究
梅 立 乔
以 明 清徽 , k l t I 为 例
( 苏州大 学 社会 学院 , 江苏 苏州 2 1 5 1 2 3 ; 安徽 大学 徽 学研 究 中心 ,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9 )
从明清徽州家谱看女性经济活动及其特点【社会学论文】

李鲜摘要:明清时期徽州女性在家庭、宗族的经济活动中,均有突出的表现,即便如此,她们在家庭和宗族的的经济地位还是处于劣势。
本文以徽州家谱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层层的枷锁的束缚下,徽州未婚、已婚女性在家庭和家族中的的经济活动及其特点。
关键词:明清;徽州;家谱;女性;经济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08-0032-03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社会,小农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要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对男女进行了严格的分工与定位——“男主外,女主内”。
而徽州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男尊女卑思想严重,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整天被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操持家务、侍奉丈夫与公婆,社会经济活动无从谈起。
《休宁县志》记载:“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
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朱子为归。
凡六经传注、诸子百家之书,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
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
”朱熹理学对徽州思想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夫为妻纲”等严重束缚着女性的手脚,其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下降到中国妇女史的最低点。
在此条件下,徽州女性在家族和家庭的经济活动却不容忽视,且贡献甚大。
一、徽州未婚女性的家庭经济活动在徽州的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思想嚴重,如果出生的是女孩,在7岁之前尚有自由活动的空间,7岁之后,女孩活动范围就受到限制。
《礼记》:“七年,男女不共席,不同食。
”上层社会的未婚女性,虽然摆脱不了沦为男人的附庸的事实,但仍有一定的权力。
在出嫁前,居住在二进以上的阁楼上,是不能轻易下楼的,整天呆在秀房内学习女红或者琴棋书画。
朱熹《家礼》曰:“六岁开始女子要练习初步的女红。
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女子也要诵习《孝经》、《论语》。
八岁,女子不出中门。
九岁,女子要知晓《论语》、《孝经》、《列女传》、《女诫》。
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状况探究

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状况探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清代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
在这一时期,农村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文将探究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状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
一、地理环境背景明代时期,中国的农村经济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弱。
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许多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而北方缺乏水资源,自然环境也相对恶劣,农业生产和经济状况都受到限制。
清代时期,由于满族入主中原,各地因而出现了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转变。
但是,由于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并且南方的贸易市场比北方更为繁荣,所以农村经济在南方地区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二、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农民使用的农具主要是犁、锄、镰、耙等传统农具,农作物主要包括稻、麦、豆、油菜等。
而且,在明清时期的一些政策推动下,许多农民逐渐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多种经营转变,从而增加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
商业发展方面,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开始逐渐走向繁荣,尤其是在南方地区。
清代时期,南方的一些城市和商业中心如广州、福建、江苏、浙江等地都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商业活动。
同时,由于一些政策的鼓励,许多农民也开始参与到商业活动中,如从事货运、货币兑换、借贷等。
三、劳动力和社会地位明清时期,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许多人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但是,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许多工匠和商人。
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地位方面,以地主、农民、工匠和商人为主要阶层。
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社会地位较高;而工匠和商人的地位则较为低下,尤其是在传统封建社会的观念下,他们通常被认为是“低贱之人”。
四、税收和经济政策在明清时期,税收是对农村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之一。
在明代,由于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误,许多农民负担过重,导致了许多的起义和农民反抗。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出版

作者: 京川[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动态
页码: I0001-I0001页
主题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资料;第二辑;徽州;明清;政治经济形势;土地买卖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编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一书,最近,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川版问世。
全书四十九万余字。
书前附有文契原件照片插图多幅。
中国古代的土地买卖文契直接记录的是土地交易活动,间接反映的是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如政局治乱、土地兼并、战争灾荒、赋役征课、生产消费、交换流通,以及数量计量和民风民俗等等,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大部内容。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王廷元⼀芜湖地当⼤江长河汇流之处①,交通便利,商业素称发达。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芜湖进⼀步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都会。
据县志记载,元朝末年,芜湖曾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的居民仅剩⼋⼗三家,全县岁纳税粮只有⼗七⽯②。
但经过短期的休养⽣息,很快就出现了繁荣景象。
明初⼈黄礼说“芜湖附河距麓,⾈车之多,货殖之富,殆与州郡埒。
今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彩布帛鱼盐褪⾄⽽辐辏,市声若潮,⾄⼣不得休③。
”万历初,已成为“辏五⽅⽽府万货”的都会④。
逮⾄乾嘉之际,繁荣更甚往昔。
“四⽅⽔陆商贾⽇经其地,阛阓之内百货杂陈,繁华满⽬,市声若潮。
”“阛阓之盛甲于江左”⑤。
每逢端午节,这⾥的商民龙⾈竞渡,热闹的场⾯吸引着南京游客。
时⼈有诗称其盛况云“华灯照⽔笙歌沸,不枉⼈呼⼩建康。
”⑥芜湖在商业上的重要地位还可以从明清两朝在这⾥设关征税的情况中得到说明。
明成化七年,朝廷始在芜湖设置“⼯关”万历时,⼜在⼯关之外另置“户关”,征收过往商船的船税与货税。
泰昌、天启间,芜湖户关虽⼀度被罢停,但到崇祯初年⼜重新建⽴,从此遂为定制⑦。
康熙年间,芜湖关已成为全国“税额俱多”的常关之⼀⑧。
乾隆时,芜湖户关每岁征银三⼗⼀万余两,⼯关征银七万余两。
其税额在全国常关中名列前茅⑨。
关税之多固然表明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但也反映出当时的芜湖确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枢纽。
值得注意的是,芜湖商业的发展并不是当地⼈从事商业活动的结果,⽽是借助于客籍商⼈的⼒量。
明初⼈黄礼说在芜湖“居厚实,操缓急,以权利成富者,多旁郡县⼈。
⼟著者仅⼩⼩兴贩,⽆西贾秦翟,北贾燕代之俗”⑩。
对于这种情形《芜湖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同光以来,⾢⼈以商致富者颇不乏⼈,较之旧俗,⼤有进步。
然城镇乡各处,,⼤率业碧坊者居多,此外各业,仍不若客籍之占优势”11。
那么这种客籍商⼈究竟来⾃何处呢+据县志所载,清末各地商民在芜湖所建的会馆已有⼗⼋处之多。
徽商研究综述

徽商研究综述——关于对徽商起源、特点和经营历程的分析概述摘要徽商萌生于东晋, 成长于唐宋, 盛于明, 衰于清末。
而徽商, 指的是明清时期, 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其辉煌达三四百年。
明清时期, 徽商称雄商界数百年。
其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 可谓首屈一指, 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而近60数年来, 徽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世人对徽商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本文通过对徽商的定义、徽州人外出经商的因素、徽商的特点、徽商经营成败的因素以及徽商的历史影响进行的简介和分析, 并浅谈了自己对徽商这个特殊的历史现象的见解。
关键词: 徽商徽商的起源徽商特点徽商的兴衰目录一徽商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徽商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徽商的起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徽商的资本积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徽商的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徽商兴衰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徽商兴盛...............................................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兴盛的表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徽文化及其经济功能的探究

徽文化及其经济功能的探究作者:戴卓玲来源:《时代金融》2018年第05期【摘要】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
徽州文化亦是如此。
无论是东汉西晋,还是唐末、北宋,四朝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并将这块土地发展成为华夏名区,可以说,徽州文化包容并整合了中原文化。
徽州文化起始于北宋,在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期间,徽商的出现促使了徽州文化的全面发展,并将徽州文化带到了其他区域。
本文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了文化与经济联系的基础上,从徽文化的形成、徽商精神及其特征、徽商精神的现代经济价值三个方面探讨了徽文化及徽商对古徽州的经济影响,进而立足于徽文化本质角度,深入分析了徽文化经济功能的促进。
【关键词】徽文化徽文化经济文化经济徽州地区自古以来都以其中古社会的典型文化特色而闻名,并由此发展出了徽州文化,这一地域文化不但反映了中古社会在徽州地区的发展与延伸,也在徽商经济的基础上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并服务于徽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下文将从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徽州的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徽文化经济这几个角度,对徽文化以及徽文化经济两者的发展与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一、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文化是经济形成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经济是在文明存在的前提下才出现的,由文化带来了物品的交换,从而产生了经济。
物品的交换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物质条件逐步改善以后,人们开始有时间和条件来探索和研究新的事物、新的认识,并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再次发展。
以国内为例,建国以后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设和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意味着全国广大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能够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当这些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的文化知识以后,他们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并将所学到的文化和技术运用到了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去,创造了大量的价值,使每一个人带动他们的家庭,再由家庭带动周边人群和地区,才实现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家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以及GDP的持续高速增长就是实证。
熊远报著《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

熊远报著《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3年常建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近年来海内外不断有研究徽州的学术专著问世,徽学研究呈现出兴盛的局面,旅居日本的学者熊远报博士又以《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境界·集团·ネットヮ―クと社会秩序》一书,为徽学研究的殿堂锦上添花。
该书除了序章、终章外,分为两部四章。
第一部《乡村社会交错的境域与集团》,由第一章与第二章构成。
第一章《清代徽州的村落图——农村社会景观复原的尝试》,使用徽州地方志与族谱中村落图,论述了聚落的设施与居住形式、信仰与政治·文化的象征系统、社会的结构和村落的整合等景观·象征问题,还讨论了村落与境域问题。
第二章《归属与自主之间——乡村社会组织》,探讨了徽州的宗族、联宗通谱和祖先史的再构成、地域社会组织特别是会与乡约。
第二部《冲突·纷争的乡村社会与国家》,由第三章与第四章构成。
第三章《村的纷争·诉讼及其解决——以清代婺源县庆源村为中心》,论述了村的纷争和乡村社会的秩序、村的纷争处理(涉及中人、宗族、乡约与保甲、官府对纷争的处理)。
第四章《清代徽州地方地域纷争的构图——以乾隆时期婺源县西关坝诉讼为中心》,分为西关坝建设诉讼案的成立与展开、地方行政与县内“中心·周缘”的构图、诉讼文书的揭示·批发·传送和诉讼展开三节论述。
该书还有三个附录,附录一:清代民国时期北京的水买卖业和“水道路”,附录二:村落图资料和照片,附录三:文献目录。
作者熊远报,1963年湖北省出生,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后赴日留学,200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并取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岸本美绪教授。
熊远报先生现为早稻田大学工学部副教授。
我与先生相识于1991年在山西举行的中国谱牒学研讨会,当时他提交的论文是《湖北地方新(续)修宗谱的若干问题》,关心农村社会尤其是宗族问题。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前言

作者: 刘和惠
出版物刊名: 安徽史学
页码: 70-71页
主题词: 徽州社会;明清时期;经济资料;中国社会经济史;重大意义;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山区经济;契约文书;安徽省博物馆
摘要: <正>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扩大,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各方面的情况错综复杂。
对于这一阶段社会经济状况研究的重大意义,早为学术界所认识。
可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基础薄弱,前人既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现成。
明初徽州经学衰微试探

一 、 元代徽州学界 繁荣 的经学研究
宋廷 南 渡 以后 ,徽州 文 风大 畅 。科举 社会 、大 量 士人 的存 在 、地方 本 位 意识 的 增强 以及 家族 的经 营 ,这些 因素使 南宋 徽 州 的地 域 社会 特 征 凸显 了 出来 。士 人 们 在 地方 上 越 来 越 扮演 起 重 要 的角 色 , 理学 也 开始 在这 个 地域 社会 浓 墨重彩 地 登上 了舞 台。在 南宋 时代 的徽 州 ,担 当理 学传 播 使 命 的地 方 士人 们 已无 望 于顶 层设 计 ,所 以他们 把 主 要 的精力 放 置 在 以理 学 塑 造基 层 社 会 这 一层 面 上 ,经 学 研 究则 成 为他 们维 系 个人 与家 族声 望 的有 效手 段 。
其中四书学著作如四书发明四书考异四书章图纂释四书通四书辑释易学著作如易学启蒙通释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周易发明启蒙翼传周易本义通释读易编周易旁注春秋学著作如春秋经传阙疑春秋胡氏传附录纂疏春秋集传春秋师说春秋金锁匙春秋属辞春秋左氏传补注这些著作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有过相当大的影响
确州警列 2018.02
【A N zH oU XUE KAN
为 了求 得进 身 之 阶 ,元代 后期 的徽 州 士人普 遍 踏上 了科举 考试 与游 谒投 赠 的征 途 。但 他们 的实 绩 却乏 善 可陈 :不仅 在科 举上 成就 不大 ,在 游谒 投赠 的层 面也 颇 为寂 寥 。无奈 之 下 ,他们 只好 回归 乡 里 ,以教学 著 书 了却 余生 。于是在 元 代 前期 理 学 家 群 体逐 渐 淡 出 后 ,徽 州 一 域 又渐 渐 以朱 升 、郑 玉 、 赵 、 访为 核 心形成 一个 更 大 的理学 家群 体 。两代 理学 家之 间存 在着 师 承关 系 ,也存 在 一定 学 术理 念 的 前 后沿 袭 。无论 元 代前期 的徽州 理学 家 ,还 是元 代后 期 的徽 州理学 家 ,都 因为 与政 治 的疏 离 ,使 得 他 们 的注意力 下移 至 基层 教育 ,是 以其 社 会 角 色 以 山长 、经 师 、塾 师 为最 多 。为 了教 学之 需 要 ,编 纂 合 适 的经 学教 材就 成 了他们 的首要 工作 。元 代徽 州一 域 的理学 家群 体其 规 模不 小 ,其 经学 著 述在 数 目 上 也 十分 可观 。其 中《四书》学 著作 如 《四书 发 明 》《四书 考 异 》《四书 章 图 纂 释 》《四书 通 》《四书 辑 释 》,《易》学 著作 如 《易学 启蒙 通释 》《周 易本 义 附录纂 注》《周 易发 明启 蒙翼传 》《周 易本 义 通释 》《读 易编》《周易旁注》,《春秋》学著作如《春秋经传阙疑》《春秋胡 氏传附录纂疏》《春秋集传》《春秋师 说》《春秋金锁匙》《春秋属辞》《春秋左氏传补注》,这些著作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有过相当大 的影响。 可 以说 ,元 代徽 州理 学家 偏好 经学 ,他 们 的偏好 几乎 贯穿 了整 个元 代 。
从区域史到全球史:徽州茶商研究路径的新转向

从区域史到全球史:徽州茶商研究路径的新转向目录一、内容概览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4)(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6)(四)创新点与难点 (7)二、徽州茶商的历史沿革 (9)(一)古代徽州茶业的发展 (10)(二)明清时期徽州茶商的兴起与发展 (11)(三)近代以来徽州茶商的转型与挑战 (12)三、徽州茶商的区域社会影响 (13)(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4)(二)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16)(三)对区域社会结构的影响 (17)四、徽州茶商与全球贸易网络 (18)(一)徽州茶商与海上丝绸之路 (20)(二)徽州茶商在全球茶叶贸易中的角色 (21)(三)徽州茶商与全球消费市场的互动 (22)五、徽州茶商的现代转型与挑战 (24)(一)现代转型背景与动因 (25)(二)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27)(三)徽州茶商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28)六、结论与展望 (29)(一)主要研究发现与结论 (31)(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32)(三)徽州茶商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33)一、内容概览本论文以“从区域史到全球史:徽州茶商研究路径的新转向”旨在深入探讨徽州茶商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
与传统的地域性研究不同,本论文尝试打破界限,将徽州茶商的历史纳入更广阔的全球史框架中,以期揭示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论文开篇即对徽州茶商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徽州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茶文化在该地区的起源与发展。
论文重点分析了徽州茶商的经营活动,如何通过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将徽州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
在这一过程中,徽州茶商展现出了独特的商业智慧、进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随着研究的深入,论文逐渐将视角转向全球史层面。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茶商经营模式,揭示出徽州茶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竞争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引入国际视野,探讨徽州茶商如何参与并影响了全球茶叶贸易体系、世界消费市场以及文化交流等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

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作者:贺为才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8年第12期时值清末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徽商仍然固守“舍利取义”、“耕读传家”古风,观念僵化,儒商变成“迂商”,不能与时俱进,没有与资本主义商业精神和原则同行,错过了发展良机,千金散尽,就被淘汰出局,焉能造就出近代徽州的民族资本家。
明清两朝,徽商曾执中国商界牛耳数百年,徽商故里——徽州也长期弥漫着金银气。
然而,至清末民初,随着徽商的衰落,徽州的繁华便烟消云散。
累金巨万的徽商何以没有成为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家,堆金砌银的徽州何故未能发展成为中国东南部的工商业基地?笔者认为, 其症结就在于两者间没有结成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一、徽州的过量人口孵化出徽商,又拖累了徽商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原系古代少数民族“山越”的栖居地,汉以前人烟并不多。
然而,晋末、唐末及宋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地区输入了大量人口和北方发达的农耕文化。
唐以后,中原汉人始反客为主,统治了徽州地区。
南迁的北人,各家族又竞相繁衍人丁,徽州人口急剧膨胀,人口增长与社会财富增长出现尖锐矛盾。
人口急剧增长,田地拓展甚难,人均耕地骤减,导致古徽州粮食紧缺。
种田人靠买粮活命,徽州人的生存处境确实堪忧,当然这其中也蕴藏着商机,徽商离家“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大批的劳动力就这样被逼上经商道路,有些成功致富了,有些却从此流落他乡。
徽商是徽州人口重压下的产物,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但徽州过多的人口始终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徽商历尽千辛万苦获得的商业利润,由于要供养徽州大量的人口,需要持续购买粮食,扩建房舍,用于各种日常消费,“夫商贾重困,民用日繁,而耗蠹日以甚”(万历《休宁县志·舆地志》),少有积累。
在封建时代,以多子多孙为福,家族兴旺有赖于“人丁”,而大量人丁又需耗费大量“财禄”,成为难以消解的矛盾,人口压力最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拖累。
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2期双月刊2008年3月出版收稿日期:2008-01-17作者简介:谢永平(1965-),男,安徽无为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
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谢永平(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徽商势力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演变在时间上是同步的。
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徽商随着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嘉靖、万历年间,徽商随着东南城镇经济的繁荣而壮大;明清之际,东南城镇惨遭破坏,徽商势力也因之而受挫;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超过了明代的水平,徽商势力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徽商;东南城镇;同步发展中图分类号:F1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59(2008)02-0080-06徽商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商帮之一,这个商帮曾经风云一时,势力最大时,几乎操纵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但是对徽商的兴起的时间和成因历来却有不同的看法。
徽商势力的消长与东南城镇经济发展演变在时间上是同步的。
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徽商形成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初步发展这里首先要说明的问题是徽商究竟产生于何时?史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有东晋说,有宋代说,有南宋后期说,也有明代中期说。
这种分歧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对“徽商”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二是对徽商形成的原因各持不同的看法。
(一)徽商的涵义为了探究徽商形成的时间和原因,首先必须明确“徽商”这一概念的内涵。
所谓“徽商”,不是指个别从事商业活动的徽州商人,而是指在全国商业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徽州商帮,它是以血缘和地域关系为纽带联结而成的徽州商人集团。
我们知道,自从有了社会大分工之后就有了产品交换。
在奴隶社会时期,发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就已经产生了商人。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为数众多的商人见于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章 编号 : 0 8 9 5 ( 0 1 0 — 0 2 0 10 — 2 X 2 1) 3 0 2 — 2
- _ - I ● - - _ 一 - - - 一 ● - _ _ 一 _ - ● 一 _ - - 一 一 _ - - 一 _ -
摘 要 : 几十年 来 , 近 区域 经 济 史的研 究成 为一 股 重要 的国际 学术的 潮流 , O 纪 8 年 代 我 国出现 了区域 经济 史的 热湖 。 2世 0 以中国之 大, 各地 区经 济发展 很 不平衡 , 区域 史的研 究也 就成 为必然。 作为三 大显 学之一 的徽 学, 同样 有 区域性 质 , 而且也 是 当今 研 究领域 上
安微 合肥 2 0 3 ) 3 0 9
… … … … … … … … _ … … … … … …
中图 分类 号 : 3 c
一 - - - 一 一 ● - ● - 一 一 _ _ - ● 一 ● _ - 一 一 _ - - 一 一 - - 一 一 -
文 献 标识 码 : A
_ - 一 - - - 一 - - - _ _ ● _ I _ _ _ - ● - ● ● 一
、
方 法无 疑 要借 助 于区域 经 济学 的研究 方 法 来 对 特定 区域 进 行 分析 方 法 和考 察 。 ( ) 从 宏观 层 面 上看 , 一 种 整体 的眼光 看 待 区域 经 济史 一 、 用 区域 经济 学 是 在 2 世 纪 5 年 代 适 应 围际 与 各 同 内部 地 域 分 的研 究 0 0 T的 深 化 , 针 对 当时 国 家 间 、 区 间 经 济发 展 不 平 衡 的 加 剧 , 并 地 区域 经 济史 的研 究 不 仅要 考 察 本 区域 的 经 济发 展 历 程 , 同时 从 经 济 学 与生 产 布 局 学 中脱 离 出来 的伊 恩 新 兴学 科 。 斯 ( O. 也要 考 察 本 区域 外 的经 济发 展 对 本 区域 的影 响 , 诺 H. 以及 一定 时期 整 N us ) 人类 经济 活 动 的地 理 分 布 和空 间组 织 来 定 义区 域 经济 个社 会 历史 大 背 景 对 该 区域 经 济 的 影 响 。 着 经 济 的 发 展 , 区 o re 从 随 各 学 , 认 为 :“ 他 区域 经 济 学是 研 究 人 们 所 忽视 的经 济空 间秩 序 , 研 域 问经 济发 展 不 平衡 已经 成 为世 界 范 围 内的 比较 普 遍 的 现象 , 没 究 稀 有 资源 的 地 理 分布 的科 学 。 ”高 洪 深 总 结 的 区域 经 济 学 为 : 有一 个 区域 是 脱 离 其 他 区 域而 单 独 存 在 的 , 个 区域 也 需 要 与外 一
域决 策 的 科学 。 从 以上 两种 观 点 中我们 可 以看 到 , ” 区域 经 济学 的 研 究 强调 一 个 地理 的区位 的 概 念 , 就 是 所谓 的 “ 点 感 ” 而 区 也 地 。 域 经济 史 的研 究是 在 一 定 时空 坐 标 中, 述 出一 地 方 的经 济 结 构 描 和经 济发 展状况 , 并在 此 基础 上对不 同 区域 的研 究 结果 进 行 比较 、 归纳 , 以使我 们对 整 个 社会 的经 济史 现象 有更 为 深入 的 了解 。 里 这 的“ 一定 时 空坐 标 ” 让我 们感 受 到 , 区域 经 济史 的研 究 不光 强 调 区
的热点。 本文试 图通过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经济史作为案例进一步详细的探讨区域经济史的研 究方法。
关键词 : 区域 经济 史 研 究方 法 徽 州
吴 承 明曾经 讲过 :“ 以为 经 济史 首先 是 史 , 历史 学 的一 个 例 , 积几 乎 与欧 洲相 等 的广 袤国 土上 自然条 件 干差 万别 , 个 地 我 是 面 各 分支 。 虽 然说 历史 学 的研 究方 法 是 “ 无定 法 ” 但 运用 区域 经济 区的人 文社会 情 况 又 由丁历史 上 本地 区开发 的先 后 、 口的迁徙 、 ” 史 , 人 学 的 方法 分析 各 区域 间在 一定 时 空坐 标 中经 济结 构 和 经济 发 展状 风俗 习惯 的差 别 等等 因 素而 出现 了千姿 百 态 的面貌 , 只有 分 区域 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况 , 在 此 基 础 上对 不 同区域 的研 究 结果 进 行 比较 、 纳 。 以使 行深 入 的研 究 , 能 概况 全 国历史 的总体 。 并 归 可 才 只有 这样 做 , 能使 得 才 我们 对整 个社会 的经 济史现 象有更 为深 入 的了解 。 O 2 世纪 8 年 代 , 0 不平 衡 , 区域 史 的研 究实 属必 经 之路 。 区域经 济史学科 的历史 来源
一
结论 更 接 近客 观 历史实 际 , 高 历史研 究 的科学 性 。 提 区域 经济 史 不是 研 究 范 围 的枷 锁 , 区域 经 济 史 的研 究 不 能 局 限于 某一 特 定 区
我 国出现 区域 经 济史研 究 的热 潮 。以中 国之大 , 各地 区 经济 发展 很 在经 济 史 的研 究 前 提 添 加 了 个 空 问 的 限定 , 这 种 限 定 却又 一 但 域 的经 济历 史 , 要 通 过 对 区域 与区 域 外 的经 济 联 系 看 到那 个 时 更 区域 经 济 史首先 是史 . 这个 问题 吴 承 明先 生 在论 述 经 济史 的 期 社会 经 济发展 的规律 性 的东西 。 方 法 论 中 已经 对 经 济史 进 行 了 理 的定 位 , 区域 经 济 史 的研 究 合 但 三、 以明清时 期徽 州地 区的经 济史 为例 论述 区域 经 济史 的研 究
2 1 年3 0 1 月
Mrh2 1 售 a c . 0 1 薯
第9 期
总5 7 1期
V 1 l O9 o . 7N 5
以 明清 徽 州经 济 史 为 例 窥 探区 域 经 济史 的 研 究 方 法
林 承 园
( 安徽 大 学历史 系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