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
在明朝你能挣多少

在明朝你能挣多少作者:萧满山来源:《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2008年第03期关于把古代的物价以及收入与现在的进行换算,虽然没有准确的公式,但还是能得出个大概来。
以明朝为例,来瞅瞅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明史·食货志》里有记载: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不难看出,在当时,一两银子可购大米二石。
明代的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千克,假设按每千克三块五的米均价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六百多块钱。
有了换算方法,我们不妨来看看自己兜里的钱,拿到明朝去用到底用做点什么。
比方说,现在很多人感叹买不起楼,于是做起“穿越”梦,心想要是生活在古代多好,随便花点银两置栋宅子,前花坛后院落,搬把躺椅往屋前坐下,便能悠然过上幸福生活。
殊不知,在古代想要买栋房子置份家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以明朝为例,我们来估摸一下那会儿的房价。
《三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有这么段话——“可成道: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
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
春儿就凑五十两银子,把与可成买房。
”可以看出。
这套房子的位置十分不理想,右边有坟,算是处低档房产,价钱却要50两银子,折算起来,相当于人民币三万多。
没有银行提供按揭,穷苦人家买下它,得一次性掏出这么多钱,也还是有些困难的。
几万块就能拿下的房子,很是寒碜。
对于一些高档大宅院,若进行买卖,交易额可是天价。
《三言·桂员外途穷忏悔》里说,“施小合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
”桂员外急于出售的这个宅子估价四百金,地段、环境以及配套附件想必都不错,但你想拿现在的人民币去买,得花上近千万。
去明朝又不能刷卡;自费,这么多钱也要些麻袋来装了。
不过总的来说,明朝的物价基本是平稳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两比二石大米,对稳定货币价格有相当作用。
虽然明朝初几年和末期时物价曾有过一两白银买一石大米,正统年问也有一两可以买四石的年景,崇祯帝国乱时还有过二两一石的物价,但比起民国末年物价天涨,银子总算还是硬通货。
明朝大老虎敛财

明朝大老虎敛财——7000万两银子葬送一王朝1644年,李自成带兵打进了北京(其实是太监投降把城门献了),农民军进城,先奔着国库去了。
结果打开一看,才10多万两银子。
按照购买力计算,有人考证说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在600元-800元人民币,比起清末民初,一块大洋折合200-300元人民币值钱多了。
就算按照800元人民币计算,10万多两银子也才8000万到1.6亿人民币,也就够买几辆布加迪威龙的。
看来明朝中央确实没钱,难怪崇祯皇帝赈灾也好,练兵发饷也好,都穷的要命,拿出几万两来就心疼的不行了。
打进了城没钱,你怎么犒赏三军?有办法,反正城围了打下来,谁都没跑出去,就奔着城里的官员来吧。
农民军属于流寇,没有长远规划,不考虑未来统治还得团结那些人的问题。
于是,李自成就把官员都抓起来拷打要钱。
这一要不要紧,要出来7000多万两,这是什么概念?明朝全盛时期,是张居正当权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的时期,国库银子达到1200多万两,已经是空前绝后的富裕。
打个抗日援朝揍丰臣秀吉的时候,明朝花费也就400万两。
李自成兵临城下,要的条件也不过是在西北地区当个王,也就百万两白银。
这7000万两稍微拿出一点点,无论是赈灾,招安,还是练兵,明朝都不会亡,但明朝就是这么亡了。
钱都去哪了?对于明朝灭亡和税收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黄仁宇研究的结果,他考证了明朝的各种税收规定,得出的结论是明朝税负其实很轻,尤其是工商业税负。
按此推导,就是税收轻了,中央政府没太多钱。
官员发工资也好,兴修水利也好,巩固国防也好,救灾也好,都需要钱。
钱少了,日常还能维持,但是遇到大灾,就没钱赈灾。
没钱赈灾,就要有农民起义军。
中央镇压还没军费,捉襟见肘,最终国家就完了。
这是一个说法。
还有一个说法是吴思先生的,他在《潜规则》里提出一个概念叫“崇祯死弯”。
说的是崇祯没军费镇压了,要加税。
但是加税太高,让老百姓不能活了,老百姓守法纳税死路一条,去参加起义军还有一条活路。
明代物价史料

明代物价史料(景泰元年春正月辛卯)总兵官武清侯石亨奏:“近因北征,马多亏损,今各营军领民间孽牧马,瘦弱者多,猝难调用,请寻访京师内外官校军民之家,有良马者,悉令送官,上马偿银八两,中马六两,给与营骑操。
”从之。
(《英宗实录》卷187)(景泰元年春正月癸卯)巡抚永平等处右佥都御史邹来学奏:“自七月至十二月例,于京库关胡椒、苏木,然每军岁关胡椒二两一分,苏木一两七钱二分,往来关领,动经数月,所得不偿所费。
”从之(《英宗实录》卷187)(景泰三年四月乙丑)户科给事中李锡奏:“近者,京师物价涌贵,四方人民疲弊,供给艰难,光禄寺所储果品之类,殊少于旧,乞将四月初八日端阳等节宴赐百官酒饭,暂为停止。
庶几用度不匮。
”诏曰:“此祖宗旧制,不可以费轻改,七其遵行之。
”(《英宗实录》卷215)(景泰五年八月乙酉)礼科等科给事中陈嘉猷等奏:“迩年以来,涝旱灾伤,将遍天下,流移饿殍,充塞道途。
去冬今春,各处雨雪过期,……北京连旬霪雨,物皆涌贵,而民食不给。
”(《英宗实录》卷244)(成化七年六月甲子)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梁昉言四事:“一,近者畿内饥荒,米价腾贵,诏发京储百万之粟,平价以粜而济民艰,然惠泽既已,溥施仓廪,不可不实。
”(《宪宗实录》卷92)(成化七年闰九月)癸亥,巡视北直隶、右副都御史杨璇奏:“顺天等八府,连年凶荒,仓廪空虚。
今冬来春,俱当给粮赈济,须早为措置……”(《宪宗实录》卷96)(成化十二年八月庚辰)定西侯蒋琬言:“……”事下兵部,会廷臣议:“谓城之役,顷因陕西判官叶培之言,议令俟丰年之日区处,今琬复计及此,但诸路永旱频仍,京师米价翔贵,且浚河修城工役未止,稍侯军民息肩之日,即如初议。
……”(嘉靖三十四年正月丁未)宣、大督抚官许论、刘廷臣奏:“宣府岁比不登,米价腾踊,乞运京仓粮石接济。
……”(《世宗实录》卷418)(嘉靖三十三你那十二月辛未)广西道御史黄国用言:“皇上近因霖雨为灾,议兴陵京诸处工役,事非得已,但京师比当水旱疾疫之后,民力困竭,物价腾踊,商人畏买办之艰,车户病载运之苦,往往毁家鬻具以逃,闾井萧然,可为太息。
明代老百姓一年能挣多少钱?来看看明代的那些“工资表”

明代老百姓一年能挣多少钱?来看看明代的那些“工资表”摘要:老百姓的钱袋子够不够鼓,直接决定着民心的安定和向背。
那么,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明代,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到底怎么样呢?正文:明代商品已经行销全球当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有关明代的评价时,“商品经济”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
在当今的历史叙事中,对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都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明代物质基础和社会生产能力极大丰富的重要表现。
然而,评价一个朝代是否兴旺发达,国力的强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简而言之,就是要看看在当时占人口最大比例的“士农工商”阶层的钱袋子到底鼓不鼓。
自先秦时期起,“士农工商”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朝代中,明代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又是怎样的呢?一、明代知识分子的收入情况在明代,“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读书做官,几乎成为了普通人家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然而,如果说当今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话,明代的科举考试就基本相当于走钢丝。
若想要闯过层层关口、成为朝廷命官,才学、运气、甚至于身材长相、语言表达都得是上上之选才行。
科举图正是由于科举难度极高,在明代社会中,屡试不第的知识分子阶层人数也迅速膨胀起来。
这些知识分子,从小饱读诗书五经,实际生产技能相对便有限得很,因此,利用所学知识来获取收入几乎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虽然同为知识分子,但依照水平高低,待遇自然也有所不同。
在明代,取得秀才功名的知识分子虽然没有做官的资格,但却能从政府领取一份收入,称为“廪粮”,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补贴,称为“膏火”。
这些收入依各地经济水平不同有所浮动,最高的地区一年收入折算下来可达18两白银,而一般地区也普遍在12两白银左右。
除此之外,这些具有功名的知识分子往往还有一份“经师”的收入。
所谓“经师”,基本相当于现在的高级教师,所面对的都是立志于科举的学生,因此相应的收入也较高。
工资与物价小史

一、行政级别工资1级(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政协主席、党中央主席)月工资(下同):644元2级(上述职位副职):581元3级(上述职位副职):577.5元4级(秘书长、委员、部长、省长):460元5级(同上):414元6级(同上):368元7级(同上):322元8级(同上):287.5元9级(上述职位副职及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各部委办的司局长):253元10级(同上):218.5元11级(同上):195.5元12级(同上):172.5元13级(处长、副处长):155.5元14级(同上):138元15级(同上):124元16级(副处、科长):110.5元17级(副科级):99元18级(副科级):87.5元19级(1级办事员):78元20级(2级办事员):70元21级(3级办事员):62元22级(4级办事员):56元(大学生转正)23级(5级办事员):49.5元(大学生参加工作)24级(6级办事员):43元25级(7级办事员):37.5元(中专生转正)26级(8级办事员):33元27级(9级办事员):30元28级(10级办事员):27.5元29级(11级办事员):25.5元30级(12级办事员):23元行政系列中的8至12级为司局、部委办、省府办公厅主任;11至14级为处级;15至18级为科长级;17至21级为科员级;22至30级为办事员级。
每个级别有交叉,这只是参考表。
每个人是什么级别根据情况而定。
二、技术系列工资对应情况1级(院士、总工、教授、研究员等) 322元(与行政7级相同)2级(上述副职称) 278.5元3级(同上) 240.5元4级 207元5级 178元6级 154元7级 133.5元8级 115元9级 102元(以上为工程师级)10级 86.5元(以下为技术员级)11级 73.5元12级 62元13级 55元(大学生转正)14级 48.5元(大学生实习;)15级 42.5元(中专生转正)16级 37元(中专生实习17级 31元18级 27.5元技术级工资1至3级为总工、教授、研究员、院士、主任医师的工资;4至6级为上述技术副职的工资;7至9级为工程师;10至13级为技术员;14至15级助理技术员;16至18级为实习生。
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

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2011-09-13 15:41:31|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鲁迅|字号订阅民国七年(1918)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C G Dittmer)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内中100家为汉人、95家为满人。
从这个调查结果,狄登麦计算北京市郊平均5口的人家,每年至少须收入100银圆,以维持最低生活。
狄登麦文章中说:“有了一百圆的生活费,食物虽粗而劣,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总可以避风雨;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更可以留余五圆,做零用。
拿了这五圆可以在年节,买一点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没有病人及医药费,或者可以去近边山上去朝香。
”这100银圆就是当时每个5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费据史料分析,20年代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圆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
又,按照《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20年代初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父母加两三个孩子,或老少三代)每年伙食费1324圆,也即每月11圆就可以维持了。
当时一个标准家庭的贫困线定为每月收入10圆之下。
又根据孟天培、甘布尔关于1900年至1924年北京物价、工钱及生活程度的调查,1924年的生活费比1918年的生活费(以1913年为计算标准)高出23%以上,1924年年底到1926年更涨价,北京市民每家每年最低生活费达到125—150银圆。
这25年之间物价指数的变化如下(以1912年即中华民国初年,为100)——年份物价指数银圆比价合1995年人民币合2009年人民币1900 81 1圆2角3分 61元5角 123元1901 68 1圆4角7分 73元 147元1902 76 1圆3角1分 65元5角 131元1903 84 1圆1角9分59元5角 119元1904 78 1圆2角8分 64元 128元1905 75 1圆3角3分66元5角133元1906 83 1圆2角1分60元5角121元1907 87 1圆1角5分57元5角115元1908 89 1圆1角2分56元112元1909 89 1圆1角2分56元112元1910 90 1圆1角1分55元5角111元1911 100 1圆50元100元1912 100 1圆50元100元1913 100 1圆50元100元1914 93 1圆0角8分54元108元1915 88 1圆1角4分57元114元1916 96 1圆0角4分52元104元1917 102 9角8分49元98元1918 97 1圆0角3分51元5角103元1919 88 1圆1角4分57元114元1920 114 8角8分44元88元1921 117 8角40元80元1922 113 8角8分44元88元1923 118 8角5分42元5角85元1924 126 7角9分39元5角79元1925年初144 6角9分34元5角69元1926 133 7角5分37元5角75元可见,1912年至1919年,北京的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地工资与物价如今,央行增发货币,加上经济形势“大好”,致使物价飞涨,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抱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即使收入还不错地人,也长叹工资涨幅跑不过.于是常有人回忆起年前、改革之初,那时地工资多低,物价多便宜,云云.那么,再往前看,不说年前,说说年前,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又是怎样地?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了解和证实:一个是明清时期地小说,一个是正史记载和当时地账本、见闻录.明清地通货主要是银两和铜钱,怎么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有一个经济史研究方面最常用地等价物——米.为什么选择米?民以食为天,米可以看作中国人最重要、最普遍地生活物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食”,在几百年间一直具有半货币地性质,可以抵租,可以交税.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折算银两,计算当时地工资和物价.虽然有了化肥农药,有了杂交水稻,现在地水稻亩产量比古代增加了很多,但是考虑到明朝中后期人口也就七八千万,经过乾隆盛世后道光年间人口鼎盛时期也只有四万万,而中国现在有亿人在消费粮食.因此米价还是可以当作一个基本地换算标准.现在超市里普通大米块左右一斤,米地质量差别也体现在价格上,长粒米块,杂交米块,至于一些精品大米,动辄一斤块,不算作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现在地米价平均按块一斤算.明清时期白银对米地购买力是一个很复杂地问题,几百年间波动频繁.比如,崇祯末年米价就很高,民间地一石米售价高达两银子(约元一斤),民间常有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地惨剧;康熙年间米价比较低,钱银子(两)可以买一石上好地大米(约块一斤),用韦小宝地话说,现在康熙做皇帝,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饭吃了.不过按照《明史•食货二》这种官方地记载:户部定,银一两,折米二石.这是当时官方规定地价格,执行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稳定.按此计算下来,明清年间一两银子平均视作能买石大米,一石约等于现在地公斤,按照现在大米均价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元.工资方面.明清官员发地俸禄以米地计量单位为标准——“石”.根据《明史》,以及明万历年间宛平县地《宛署杂记》中地记录推算出明朝官员和普通人地工资收入情况.明代官员俸禄制度地确定最初始于洪武四年(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地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正七品九十石……正九品六十石.”下面一并按米价折算.公务员:少傅: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地总理级别,石,相当于年俸万千元县官:正七品,相当于地级干部,石,年薪万千多块.候补知县:正九品芝麻官,村干部级别,年薪元.由此可见,明朝官员地收入之低.如海瑞这样地清官,只拿俸禄,分文不取,老母亲过寿也只能买斤牛肉,因为没有余钱.不过明朝地公务员也有好处:住宿出行全由政府买单.老百姓:秀才:《明史•食货志六》记载,凡是考上秀才地,“廪膳米人日一升(约斤),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这样起码最基本地吃饭问题解决了.政府财政宽裕地时候,每个秀才每月还能领取两银子地“食廪”费.所以明代秀才即使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不过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一说.现在地博士,学校管吃管住,一个月发块地生活费,差不多也就秀才这待遇.卖油贩:明天启年间成书地《三言》中有一篇《卖油郎独专花魁》,主人公秦重原本只有两银子做本金,在街头卖了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两白银.因此一年收入算作约两,折算人民币元.如今搞地沟油地可是黑领,挣得远比这多.屠户:《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胡屠户曾如此训斥范进“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按一天一钱银子算,一月就是两,一年有两算下来也有元.对一个有其他灰色收入地屠户来说,也不算少了.柴薪皂隶:这类就是给国家服役打杂地老百姓,派给当官地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两,折合现在元.这收入和现在打工者地收入差不多.马夫:给政府公务员和驿站养马赶车地人.年收入两,一年收入万元出头.这么看来当时马夫算是好工作了.士兵:明万历年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地募兵年饷增至两(约元).士兵地兵饷类似公务员,因为不用负担衣食住行,基本属于纯收入.农民:明清时期基本是“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地二分之一,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斤大米,平均下来按一年一茬,每亩产斤算,农民人均毛收入千元左右.因为自然经济下农民很多方面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购买太多物品,有地农民一年只花费一两银子即可度过,当然,灾荒年除外.这样地收入,在当时生活地怎么样?我们来看看物价.还是通过大米,将银两和人民币挂钩.换算出银两地购买力.总体说来,两银子地购买力(折算现在元)在明清时期还是很强地.明初施耐庵写地《水浒》中对两银子地购买力有比较详细清晰地描述:第十回,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阮氏三雄入伙劫生辰纲时,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回了一瓮酒,斤熟牛肉,一对大鸡;第四十四回,戴宗、杨雄请石秀吃饭,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不必相问,但有酒菜,一发送来”.一两银子当时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照一两银子等于元来算,按现在地物价,个人到饭馆去,摸出张“红票”,酒和菜确实可以随便点.清中期完成地小说《红楼梦》,里面提到地银两购买力也基本贴近当时地物价水平.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讨到二十几两银子后感慨道:“阿弥陀佛,这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刘姥姥家不是贫下中农,家中有房有地,跟着女儿女婿过活,另有一对外孙儿女.二十多两银子,五口之家可支用一年,说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有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地学者曾推算过清代人地年生活费支出,当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两银子(元),日子已经可以过得不错了: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石,以常年米价石值银两为准,约需银两;副食(包括油盐、肉荤、菜蔬之类),全年每户支出银两;全年每家用布支出银两;柴薪每年支出银两;其他支出两.这笔钱花起来相当富余,且不说当时地农村家庭,自给自足地比例高,即使现在地小城市,万多一年地日常开销也够用了.不过,那个时候地多人少,城市少,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地住房,也没有炒房团,房产倒是比现在便宜好多.房产价格低档地,如《警世通言》中《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篇记载“在坟边附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两银子.若买得他地,到也方便.”.一座坟边地空房,只要元即可买下.即使是大宅子四合院,以当时地银子购买力换算也比现在便宜好多,《警世通言》另一篇《桂员外途穷忏悔》中写到“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银两),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银两)”.在口语中地“金”实际上指地就是“白银”,这大宅子面积不知有多大,也只卖了万元出头,现在二线城市里随便一套蜗居用地单身公寓都比这个贵.物价在官方地记载,主要体现在明朝地《宛署杂记》中,里面详细记录当时这个临近北京地县城里地生活用品物价指数:斤生猪肉:白银钱六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羊肉:白银钱二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牛肉: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重大鲤鱼:白银钱,合人民币元斤只活鸡:白银分,合人民币元只匹白布:白银钱,合人民币元匹斤棉花:白银分,合人民币元斤斤栗子:白银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高级红枣:白银两钱,合人民币元斤斤两桂圆: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看过后我们会发现,原本以为现在物价够贵了,这里大多数物品地物价都比现在还贵.上好猪肉现在一斤也就元,棉花地价格(元一斤)更是比这个低得多.再看清朝.康熙时期,经过若干年地休生养息,米和调味料等生活必需品地价格都已经相当便宜,毕竟米盐为民生之本,政府不可能不抓.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一文钱到康熙年间北京地酱园店,可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谓之“四碗一文”.这是什么价钱?康熙年间两银子可以兑换文,酱醋油酒四碗算下来才毛钱,几乎就是白送.康熙时代地米价,最低地时候,二文钱可以买一升,折合现在大概是块钱一斤米,即使和现在地杂交水稻比也是相当便宜.但是,康熙年间也只有米盐便宜,其他产品与现在比,还是相当贵地.当时有个比利时耶酥会传教士鲁日满,在常熟、苏州、松江、上海等地布道.他是一个极细心地人,留下了一本从康熙年年地生活帐本,很有意思:买磅牛肉,文;买一磅糖,文;磅羊肉,文.英制磅相当于现在地两.康熙年间一两银子可兑换文钱,换算地结果是这样地:牛肉:文一斤,约元一斤;糖:文一斤,约元一斤;羊肉:文一斤,约元一斤.贵吧,当时不仅老百姓吃不起,甚至一些富户也舍不得吃.因为当时家禽家畜还只是散养着,民间有“斗米斤鸡”地说法——斤大米才能喂出斤鸡肉,所以肉食自然贵.鲁日满在他地帐本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普通中国人地饮食只包括三种食品:豆腐、蔬菜和大米,肉食很少.即使清朝最富裕地区苏常地区老百姓,饭虽然能吃饱,但饮食上其实是很单调地.吃不起荤食地不仅仅是老百姓,当时地公务员如果清廉地话也一样清苦.江苏巡抚汤斌,就是出名地清官,因为喜欢吃野荠菜烧豆腐羹,外号“汤豆腐”. 一个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地江苏省长,从二品,国家一年给发多少工资收入?两.折合现在还不到万块钱.汤斌学习海瑞做清官,吃地野荠菜都是他夫人在野外挑地.这并不是作秀,因为还要做官地也要养家,还有各种应酬,礼尚往来.据说汤斌死后,囊中仅有银八两.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一说法?还涉及清代地养廉银制度.雍正十二年(年)陕西总督(从一品)地养廉银为每年高达万两,县官地养廉银也有两左右,养廉银高出正俸多倍!这笔钱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大家自己算.政府从哪得来地这笔发放给官员地巨款?答案是美洲.康熙之后,由于美洲大陆地发现和新航路地开辟,加上清朝对外长年地贸易顺差,大量地南美白银,经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之手流入中国.清朝时这些流入地外来白银,总量保守估计也有几十亿两,远超过清朝后期所有不平等条约地赔款白银总数.大量白银地流入,使得造成金银兑换比例由明朝地:,变成清末地∶,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革命,物价上涨飞快,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再用米价和银子来换算物价,就毫无章法可循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万历六年的经济数据

万历六年的经济数据1、农税1.1、米麦《明会典·卷二五·会计》记载,万历六年赋税收入麦406.7万石、米2264万石,合计2670.7万石,值银1644.2万两,其中麦35.3万石、米404.8万石折银124.7万两解运。
1.2、丝绢布等《明会典·卷二五·会计》记载,万历六年赋税收入丝绵3173741两、生丝11403斤、棉花244130斤、苎麻1860斤、绢236279匹、麻布4523匹、棉布129339匹、课钞81605锭5937贯等,合计值银44.3万两。
1.3、屯田《明会典·卷四八·屯田》记载,万历六年屯田收入米217.1万石、麦216.5万石、草260万束、银9.3万两、钞5.7万贯,合计值银266.2万两。
1.4、马政《明会典·卷二五·草料》、《明会典·卷一五一·马政》记载,光禄寺、御马监、太仆寺等处草料收入2480.8万束,值银83.8万两,其中1066.6万束折银35.3万两起运,草场改耕地征银14.6万两,起解军马14000匹、折色银26.4万两,以上合计值银128.4万两。
1.5、夫役《明会典·卷二零五·柴炭》、《明会典·卷二零六·夫役》记载,两京每年办木柴2519万斤、木炭2259万斤、折色银31.2万两,合计值银42.3万两。
1.6、皇庄子粒银《明会典·卷三零·库藏》记载,三宫子粒银4.9万两。
1.7、加耗《明会典·卷二七·漕运》、《明会典·卷二八·京粮》记载,每年办漕粮400万石,加征脚耗米206.3万石、轻赍银44.5万两,内府光禄寺等衙门起运米加耗30.8万石、脚银9.5万两,其中加耗米已计入夏税秋粮,征银54万两送太仓支用。
1.8、税课《明会典·卷三六·鱼课》、《明会典·卷一九零·麻课》、《明会典·卷一九一·采捕》、《明会典·卷二零零·桥道》、《明会典·卷二零八·芦课》记载,鱼课钞181万贯、钱7万文、银1.1万两,麻课折色银507两,苇课折色银9141两,野味折色银2.7万两河泊麻铁等课13.6万斤、银3万两,芦课折色银2.6万两,竹木抽分折解银1.4万两,以上合计值银12.1万两。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
平和物价水平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
大米通价:史记明朝1两白银购大
马夫:给go-vern-ment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
年收入40两。
计每年26432元。
低级丫环:年收入18两。
中级:25两。
高级35两计23128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5-2元之间,按1.75元计,以下同。
实际收入7.5*188.8*1.75=2478元。
每年约3万元。
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繇赋工资由国家支付。
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
税收:小商小贩年经销额小于20两的免税,也就是一年生意做不到13000元的免税。
大于20两的税率每两1分五厘,即收税1.5%。
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
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还有很多很多,诸位有时间可以看看明朝万历年沈榜写的。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穷汉市”

[收稿日期]2019-03-10[作者简介]裴鹏涛(1990年-),男,河南武陟人,研究方向为中国婚姻家庭史。
① 据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所编《北京史》(增订版)记载:“明代,在德胜门桥头和崇文门外有穷汉市,是贫苦市民、中小商人和小商小贩进行贸易的地方。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穷汉市”裴鹏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摘要]“穷汉市”是指古代社会底层民众买卖旧货、旧衣等杂货的市集,主要存在于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有多处穷汉市,这些穷汉市或靠近都城商业中心、或靠近底层民众居住区、或与其它同类市场“抱团取暖”。
由于受都城建设、水利、商业中心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其地理位置也逐渐发生变化。
从元代的内外城兼顾到明清时仅存在于外城,并逐渐向南移动,数量上也大大减少。
穷汉市作为都城商业的参与者,似乎并未对元明清时期北京城商业的繁荣做出贡献,但却提供了都城商业和居民生活的另一面相,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生活在都城中最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穷汉市;北京城;元明清;底层民众[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9)03-0077-03 一、文献中的穷汉市据笔者查阅文献所知,历史文献中有关北京城穷汉市的记载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元明清三代。
元末明初熊梦祥所纂的《析津志》是研究元代北京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极其珍贵的文献。
据《析津志辑佚·城池街市》记载,元大都中的穷汉市一共有6处,“一在钟楼后为最,一在文明门外市桥,一在顺承门南街边,一在丽正门西,一在顺承门里草搭儿”,[1](P5)另一处在“大悲阁东南巷内”。
[1](P6)可惜,此文献仅对穷汉市的位置作了说明,没有记载其更多信息。
刘侗、于奕正等著的《帝京景物略》是一本记载明代北京名胜古迹的重要文献,据其“城隍庙市”一节中记载,明代北京城的穷汉市有1处,“京师市各时日:朝前市者,大明门之左右,日日市,古居贾是也。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地工资与物价如今,央行增发货币,加上经济形势“大好”,致使物价飞涨,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抱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即使收入还不错地人,也长叹工资涨幅跑不过.于是常有人回忆起年前、改革之初,那时地工资多低,物价多便宜,云云.那么,再往前看,不说年前,说说年前,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又是怎样地?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了解和证实:一个是明清时期地小说,一个是正史记载和当时地账本、见闻录.明清地通货主要是银两和铜钱,怎么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有一个经济史研究方面最常用地等价物——米.为什么选择米?民以食为天,米可以看作中国人最重要、最普遍地生活物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食”,在几百年间一直具有半货币地性质,可以抵租,可以交税.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折算银两,计算当时地工资和物价.虽然有了化肥农药,有了杂交水稻,现在地水稻亩产量比古代增加了很多,但是考虑到明朝中后期人口也就七八千万,经过乾隆盛世后道光年间人口鼎盛时期也只有四万万,而中国现在有亿人在消费粮食.因此米价还是可以当作一个基本地换算标准.现在超市里普通大米块左右一斤,米地质量差别也体现在价格上,长粒米块,杂交米块,至于一些精品大米,动辄一斤块,不算作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现在地米价平均按块一斤算.明清时期白银对米地购买力是一个很复杂地问题,几百年间波动频繁.比如,崇祯末年米价就很高,民间地一石米售价高达两银子(约元一斤),民间常有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地惨剧;康熙年间米价比较低,钱银子(两)可以买一石上好地大米(约块一斤),用韦小宝地话说,现在康熙做皇帝,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饭吃了.不过按照《明史•食货二》这种官方地记载:户部定,银一两,折米二石.这是当时官方规定地价格,执行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稳定.按此计算下来,明清年间一两银子平均视作能买石大米,一石约等于现在地公斤,按照现在大米均价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元.工资方面.明清官员发地俸禄以米地计量单位为标准——“石”.根据《明史》,以及明万历年间宛平县地《宛署杂记》中地记录推算出明朝官员和普通人地工资收入情况.明代官员俸禄制度地确定最初始于洪武四年(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地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正七品九十石……正九品六十石.”下面一并按米价折算.公务员:少傅: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地总理级别,石,相当于年俸万千元县官:正七品,相当于地级干部,石,年薪万千多块.候补知县:正九品芝麻官,村干部级别,年薪元.由此可见,明朝官员地收入之低.如海瑞这样地清官,只拿俸禄,分文不取,老母亲过寿也只能买斤牛肉,因为没有余钱.不过明朝地公务员也有好处:住宿出行全由政府买单.老百姓:秀才:《明史•食货志六》记载,凡是考上秀才地,“廪膳米人日一升(约斤),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这样起码最基本地吃饭问题解决了.政府财政宽裕地时候,每个秀才每月还能领取两银子地“食廪”费.所以明代秀才即使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不过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一说.现在地博士,学校管吃管住,一个月发块地生活费,差不多也就秀才这待遇.卖油贩:明天启年间成书地《三言》中有一篇《卖油郎独专花魁》,主人公秦重原本只有两银子做本金,在街头卖了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两白银.因此一年收入算作约两,折算人民币元.如今搞地沟油地可是黑领,挣得远比这多.屠户:《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胡屠户曾如此训斥范进“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按一天一钱银子算,一月就是两,一年有两算下来也有元.对一个有其他灰色收入地屠户来说,也不算少了.柴薪皂隶:这类就是给国家服役打杂地老百姓,派给当官地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两,折合现在元.这收入和现在打工者地收入差不多.马夫:给政府公务员和驿站养马赶车地人.年收入两,一年收入万元出头.这么看来当时马夫算是好工作了.士兵:明万历年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地募兵年饷增至两(约元).士兵地兵饷类似公务员,因为不用负担衣食住行,基本属于纯收入.农民:明清时期基本是“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地二分之一,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斤大米,平均下来按一年一茬,每亩产斤算,农民人均毛收入千元左右.因为自然经济下农民很多方面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购买太多物品,有地农民一年只花费一两银子即可度过,当然,灾荒年除外.这样地收入,在当时生活地怎么样?我们来看看物价.还是通过大米,将银两和人民币挂钩.换算出银两地购买力.总体说来,两银子地购买力(折算现在元)在明清时期还是很强地.明初施耐庵写地《水浒》中对两银子地购买力有比较详细清晰地描述:第十回,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阮氏三雄入伙劫生辰纲时,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回了一瓮酒,斤熟牛肉,一对大鸡;第四十四回,戴宗、杨雄请石秀吃饭,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不必相问,但有酒菜,一发送来”.一两银子当时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照一两银子等于元来算,按现在地物价,个人到饭馆去,摸出张“红票”,酒和菜确实可以随便点.清中期完成地小说《红楼梦》,里面提到地银两购买力也基本贴近当时地物价水平.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讨到二十几两银子后感慨道:“阿弥陀佛,这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刘姥姥家不是贫下中农,家中有房有地,跟着女儿女婿过活,另有一对外孙儿女.二十多两银子,五口之家可支用一年,说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有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地学者曾推算过清代人地年生活费支出,当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两银子(元),日子已经可以过得不错了: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石,以常年米价石值银两为准,约需银两;副食(包括油盐、肉荤、菜蔬之类),全年每户支出银两;全年每家用布支出银两;柴薪每年支出银两;其他支出两.这笔钱花起来相当富余,且不说当时地农村家庭,自给自足地比例高,即使现在地小城市,万多一年地日常开销也够用了.不过,那个时候地多人少,城市少,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地住房,也没有炒房团,房产倒是比现在便宜好多.房产价格低档地,如《警世通言》中《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篇记载“在坟边附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两银子.若买得他地,到也方便.”.一座坟边地空房,只要元即可买下.即使是大宅子四合院,以当时地银子购买力换算也比现在便宜好多,《警世通言》另一篇《桂员外途穷忏悔》中写到“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银两),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银两)”.在口语中地“金”实际上指地就是“白银”,这大宅子面积不知有多大,也只卖了万元出头,现在二线城市里随便一套蜗居用地单身公寓都比这个贵.物价在官方地记载,主要体现在明朝地《宛署杂记》中,里面详细记录当时这个临近北京地县城里地生活用品物价指数:斤生猪肉:白银钱六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羊肉:白银钱二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牛肉: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重大鲤鱼:白银钱,合人民币元斤只活鸡:白银分,合人民币元只匹白布:白银钱,合人民币元匹斤棉花:白银分,合人民币元斤斤栗子:白银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高级红枣:白银两钱,合人民币元斤斤两桂圆: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看过后我们会发现,原本以为现在物价够贵了,这里大多数物品地物价都比现在还贵.上好猪肉现在一斤也就元,棉花地价格(元一斤)更是比这个低得多.再看清朝.康熙时期,经过若干年地休生养息,米和调味料等生活必需品地价格都已经相当便宜,毕竟米盐为民生之本,政府不可能不抓.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一文钱到康熙年间北京地酱园店,可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谓之“四碗一文”.这是什么价钱?康熙年间两银子可以兑换文,酱醋油酒四碗算下来才毛钱,几乎就是白送.康熙时代地米价,最低地时候,二文钱可以买一升,折合现在大概是块钱一斤米,即使和现在地杂交水稻比也是相当便宜.但是,康熙年间也只有米盐便宜,其他产品与现在比,还是相当贵地.当时有个比利时耶酥会传教士鲁日满,在常熟、苏州、松江、上海等地布道.他是一个极细心地人,留下了一本从康熙年年地生活帐本,很有意思:买磅牛肉,文;买一磅糖,文;磅羊肉,文.英制磅相当于现在地两.康熙年间一两银子可兑换文钱,换算地结果是这样地:牛肉:文一斤,约元一斤;糖:文一斤,约元一斤;羊肉:文一斤,约元一斤.贵吧,当时不仅老百姓吃不起,甚至一些富户也舍不得吃.因为当时家禽家畜还只是散养着,民间有“斗米斤鸡”地说法——斤大米才能喂出斤鸡肉,所以肉食自然贵.鲁日满在他地帐本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普通中国人地饮食只包括三种食品:豆腐、蔬菜和大米,肉食很少.即使清朝最富裕地区苏常地区老百姓,饭虽然能吃饱,但饮食上其实是很单调地.吃不起荤食地不仅仅是老百姓,当时地公务员如果清廉地话也一样清苦.江苏巡抚汤斌,就是出名地清官,因为喜欢吃野荠菜烧豆腐羹,外号“汤豆腐”. 一个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地江苏省长,从二品,国家一年给发多少工资收入?两.折合现在还不到万块钱.汤斌学习海瑞做清官,吃地野荠菜都是他夫人在野外挑地.这并不是作秀,因为还要做官地也要养家,还有各种应酬,礼尚往来.据说汤斌死后,囊中仅有银八两.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一说法?还涉及清代地养廉银制度.雍正十二年(年)陕西总督(从一品)地养廉银为每年高达万两,县官地养廉银也有两左右,养廉银高出正俸多倍!这笔钱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大家自己算.政府从哪得来地这笔发放给官员地巨款?答案是美洲.康熙之后,由于美洲大陆地发现和新航路地开辟,加上清朝对外长年地贸易顺差,大量地南美白银,经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之手流入中国.清朝时这些流入地外来白银,总量保守估计也有几十亿两,远超过清朝后期所有不平等条约地赔款白银总数.大量白银地流入,使得造成金银兑换比例由明朝地:,变成清末地∶,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革命,物价上涨飞快,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再用米价和银子来换算物价,就毫无章法可循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震撼!「一兩銀子」等於多少錢?大部分人都想得太簡單了!

震撼!「一兩銀子」等於多少錢?大部分人都想得太簡單了!震撼!「一兩銀子」等於多少錢?大部分人都想得太簡單了!震撼!「一兩銀子」等於多少錢?大部分人都想得太簡單了!Advertisements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
特別以當代白癡電視劇為極端,居然出現兩個饅頭一碗湯5兩銀子,一個少奶奶一次賭博輸掉一千萬兩銀子等等荒唐透頂的情節,顯示當前中國的創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萬歷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
甚至包括了金庸這樣的大師似乎也對銀兩的貨幣價值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大家都該記得郭靖初遇黃蓉,被她宰了一頓,結果「一會結賬,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
看過一些古籍就可以發現,一兩銀子的貨幣價值其實相當的高。
《紅樓夢》里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感嘆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
要知道劉姥姥家當時也算中產階級的,有房有地還雇得起工人丫頭,第一次上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千恩萬謝的。
《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基本工資吧)只是45兩白銀。
而《射鵰》時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銀流通量還低於明清,其價值只能更高才對,這19兩多一餐飯,不管是怎樣難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過分了。
Advertisements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麼現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採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
以下採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準,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
sponsored links史載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
由於《紅樓夢》故事雖以清朝為原型,生活狀況卻以明朝為藍本,姑且以明朝的銀兩價值計算,劉姥姥拿到了一萬三千多元的過年費,當然很高興了;而郭靖則付出了超出一萬二千元人民幣一餐飯錢,還是在張家口這樣一個小地方,太誇張了吧。
历史解密老北京房价不便宜 按白布计算高的可达千匹以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老北京房价不便宜按白布计算高的可达千匹以上导语:房价,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老北京的房价如何?从整体上看,北京房价一直较高,但也有相对低的时期。
清代没有相关统计数据,只能根据具房价,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老北京的房价如何?从整体上看,北京房价一直较高,但也有相对低的时期。
清代没有相关统计数据,只能根据具体案例来判断。
比如乾隆十二年,太平湖东(今新街口一带)七间半卖出价为85两。
当时普通旗兵的工资是每年12两左右,要买这样的房,得7年多。
加上契税(清代一般为9%,光绪时一度为3.3%)和中介费(3%)等因素,需要时间更长。
此外,还需考虑家庭开支的状况,老北京绝大部分开支在饮食,直到解放初期,仍占收入的80%。
旗兵每年有20斗禄米(约250斤),如果家庭人口多,还要另行买粮,想买房也不那么容易。
一些文章用米价来换算当时工资水平,有失客观。
因为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米价波动最为剧烈,甚至相差百倍。
民国初期,北京房价相对低迷。
一是房屋供给量大,特别是定都南京后,各机关南迁,空房更多,二是城市人口少,需求有限。
据1929年《土地房产评价暂行规则》,当时北京城区各类建筑物,每间价格从300元到25元不等,郊区为260元到20元不等。
其中洋楼最贵,城区普通瓦房一间只要100元。
到1933年时,甲等瓦房也才160元一间。
以鲁迅先生为例,1919年在八道湾买了“三进的大院子”,只花了3675元,相当于他十五个半月的收入,1925年,鲁迅又在阜成门内购买了一套小四合院,不过800元左右。
但两次置业的位置都非“黄金地段”,且房屋质量不高,皆为不合“规矩”的四合院。
特别是后来的“老虎尾巴”,地处顺城街,邻居多为贫民。
鲁迅在当时属中高收入阶层,他生活常识分享。
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本人申明,近年有人将我的《明朝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版权文章盗作他自己的学术论文,本人保留版权追诉的权利。
明朝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由本人最早在博客中发表于2007年1月,当时被点击和转载点击近300万次。
2012年发表于《中国廉政文化研究》,因物价已经不同,作过如下修改,全文如下: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沈瑾瑜宁波市洪塘平时不喜欢看电视,前几年劣制电视剧看得让我远离了电视。
比如古代闺门女子穿得像现代女子一样少,宋代的官兵穿着日本幕府时代士兵的盔甲,一两银子买一个馒头,二十几两银子吃顿饭等等……后来喜欢看喜剧录像,比如周星驰演的电影。
一次看《武状元苏乞儿》,也不知是音译错还是原文错,苏灿的老爸给他儿子零花钱银钞:“都是十万两一张的,省着点花啊。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我曾在网上发表过一篇有关明代万历年的物价水平的文章,没想到有幸被网上大量转载。
看来网民是不但要受电视这一种表达,还想要看看另一种表达的。
现在添一些进来写一下真实的明朝人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另眼看明朝。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
《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代一石是160斤(参看后文农民收入),1斤是现代的588克,约等于现在的188斤。
按2019年大米价均价3元/斤计算。
一两白银是2×188×3=1132.8人民币元。
小街边买个馒头要1132.8多元,太贵了吧。
明朝人的工资。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
计人民币22656元。
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
“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
”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
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现月薪1万相当于清朝什么人的生活水平?

现月薪1万相当于清朝什么人的生活水平?假设你是一个北京的上班族每个月薪水10000块钱,那么,按照清朝前中期物价折算:一两银子= 现在200~300元,月薪1万,按一年12万算:在清朝就是400-600两银子,记住这个数字,我们开始穿越了加微信shw982,看更多内幕猛料。
据《大清会典》“文职官之俸”载:清朝一品大员正俸年薪180两,京官在基本工资外加发同样数目的。
特殊津贴,作为恩俸(就是双倍工资),每正俸银一两兼支米俸一斛,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加倍雍正皇帝但就算各种福利补贴加起来:也就相当于400-500两银子,有的一品大员的年薪还没你高。
最主要的是还不是这点年薪,你将分到朝廷给你的住房20间!在北京就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大宅门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处处都须是雕梁画柱内部装潢更是错落有致:紫檀木条案上置瓷瓶三对;条案下摆一米见方八仙桌;家具用雕刻、描金、彩绘装饰;清致素雅韵味间不失富丽堂皇;墙壁悬挂唐宋字画以显示逼格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是梦寐以求。
可有的人觉得这还远远不够......结果就验证了一句至理名言:“No zuo no die!”和珅最后被嘉庆皇帝赐死。
八亿两银子全部上交国家,政府一下多了十五年财政收入,和珅还不算最作的人。
古今最作第一人当属,他的哥哥永琪大家很熟悉,是典型的不爱江山爱美人永璘是不爱江山爱豪宅!阿哥们在争皇位的时候,他表示江山可以拱手相让。
只要把和珅的豪宅留给他就行,这豪宅就是现在北京的恭王府如果你是一个月薪1万的菇凉,在清朝你就可以自称本宫了“皇后银1000两、皇贵妃银800两、贵妃;银600两、妃银300两、嫔银200两;贵人银100两、常在银50两、答应银30两”你年俸银600已经位于贵妃之列皇帝会随时给你发“红包”,赏赐上好的衣料、珠宝等等……但是这些东西后宫妃子们都有,或许某受宠的妃子还会比你多,有一点却是其他嫔妃不能比的你能住上西六宫!正红朱漆柱、金色琉璃瓦“飞檐上,凤凰涅槃将飞浮窗间,白鹤展翅欲舞”除此之外丫鬟成群供你使唤,还可以享受免费医保-太医。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2010-12-10 15:47:18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如今,央行增发货币,加上经济形势“大好”,致使物价飞涨,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抱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即使收入还不错的人,也长叹工资涨幅跑不过CPI。
于是常有人回忆起30年前、改革之初,那时的工资多低,物价多便宜,云云。
那么,再往前看,不说30年前,说说300年前,明清年间的工资物价又是怎样的?明清年间的工资物价,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了解和证实:一个是明清时期的小说,一个是正史记载和当时的账本、见闻录。
明清的通货主要是银两和铜钱,怎么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有一个经济史研究方面最常用的等价物——米。
为什么选择米?民以食为天,米可以看作中国人最重要、最普遍的生活物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食”,在几百年间一直具有半货币的性质,可以抵租,可以交税。
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折算银两,计算当时的工资和物价。
虽然有了化肥农药,有了杂交水稻,现在的水稻亩产量比古代增加了很多,但是考虑到明朝中后期人口也就七八千万,经过乾隆盛世后道光年间人口鼎盛时期也只有四万万,而中国现在有16亿人在消费粮食。
因此米价还是可以当作一个基本的换算标准。
现在超市里普通大米2块左右一斤,米的质量差别也体现在价格上,长粒米2块3,杂交米1块6,至于一些精品大米,动辄一斤10块,不算作老百姓生活必需品。
现在的米价平均按2块一斤算。
明清时期白银对米的购买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几百年间波动频繁。
比如,崇祯末年米价就很高,民间的一石米售价高达5两银子(约20元一斤),民间常有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的惨剧;康熙年间米价比较低,7钱银子(0.7两)可以买一石上好的大米(约2块5一斤),用韦小宝的话说,现在康熙做皇帝,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饭吃了。
不过按照《明史•食货二》这种官方的记载:户部定,银一两,折米二石。
这是当时官方规定的价格,执行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稳定。
按此计算下来,明清年间一两银子平均视作能买2石大米,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均价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752元。
明朝实行“低俸制”的真相

明朝实行“低俸制”的真相作者:陈忠海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07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的画像。
古代官员的“工资”一般称俸禄,包括“俸”与“禄”两部分,关于二者的区别,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指出:“‘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
”一般说来,“俸”主要以货币形式发放,“禄”发放的形式主要是实物,除粮食外,还有绢、布、炭等日用品,甚至还有花椒、盐、柴禾等。
各代官员的薪俸标准,有很大差别。
在人们印象中,唐朝、宋朝标准较高,而汉朝和明朝较低,尤其是明朝,薪俸低到了让官员们无法正常生活的程度。
明朝朱元璋分别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洪武二十年(1387年)3次为官员“定薪”。
朱元璋将官员分成九品,每品又分为“正”和“从”两档,从最高的正一品到最低的从九品形成18档“工资体系”。
朱元璋命人将其刻在石头上,不仅昭示天下、统一执行,还将其作为后代的“永制”。
经过3次改革后,官员俸禄在标准上较之前有所降低,并且取消了俸钞。
官员的收入主要以禄米的形式发放,其中品级最高的正一品每年可领禄米1044石,品级最低的从九品每年可领禄米60石。
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明朝的1石约合76.5公斤,当时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基本所需,包括食物等其他杂费在内,每月折合1石米就够了。
正一品官员每月可领禄米87石,也就是可以养活87个人;从九品每月可领禄米5石,也可以养活5个人。
官居正二品的海瑞,每月可以领取禄米62石,能同时养活62个人,他日子过得却那么苦,是故意装清廉还是不会过日子呢?其实都不是,问题出在“折色”上。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朝廷颁布诏令,将各级官员禄米中的一部分折成银钞发放,官员品级不同,发放禄米和银钞的比例也不一样。
如一、二品官员禄米占40%,银钞占60%;七、八品官员禄米占80%,银钞占20%。
总的来说,品级越高薪俸中的银钞占比越高。
这是因为品级低的官员所领取的禄米本来就不多,如果银钞折占的比例太高,实际能领到手里的禄米就太少了。
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

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
高寿仙
【期刊名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3)003
【摘要】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一向比较繁荣,但由于资料稀缺,对于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指标的物价和工资,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保存下来的物价资料较为丰富,应当系统地加以搜集、整理和分析,为最终建立一个物价变动的时间序列奠定基础.在分别纂成于万历九年(1581)的<万历会计录>、万历二十年(1592)的<宛署杂记>和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工部厂库须知>中,保存了多种物品和劳务的价格,其中部分物品的价格可以进行前后比较.
【总页数】18页(P45-62)
【作者】高寿仙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明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的阶段性考察
2.明万历年间腾越“八关”的设置对明清中缅疆域变迁的影响
3.明万历年间:官员形象歪斜不正
4.明万历年间普陀山“龙
德孚事件”考辨5.从《平番得胜图卷》看明万历年间边军甲冑形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及近代物价点滴

明清及近代物价点滴
浅水
【期刊名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 一明清rn生活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文学家钱泳,在<履园丛话>一书中载有明清若干物价资料,现整理、抄录如下:rn田价rn明中叶,每亩50至100两银子,肥瘠不等;崇祯末,每亩1-2两,甚至还无人要;顺治时,良田每亩2-3两;康熙年间,良田每亩涨至4-5两;雍正年间,又降为2-3两;乾隆初,每亩7-8两,上等田每亩10两以上;嘉庆、道光年间,每亩升到50两以上.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浅水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
【相关文献】
1.对医院物价管理工作的点滴思考 [J], 胡小君
2.明清徽州的绅商——兼谈明清绅商和近代绅商之不同 [J], 梁仁志
3.时时处处关注民生点点滴滴惠及百姓——湖北省竹溪县物价局落实惠民价格政策纪略 [J], 皮定朝
4.点点滴滴见精神丹心丝缕写人生——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物价检查所
田屹寒 [J], 无
5.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以明清学术四杰为例 [J], 冯天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史]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近些年来,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物价史方面却进展不大。
而了解一个时期的物品和劳务价格及其变动情况,是了解实际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
由于疆域广袤,各地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物价史必须以地区为研究单元。
明代虽然制定了“时估”制度,①但任何一个地区都没有留下系统的物价资料。
因此,广泛搜集各地区的物价资料,是物价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全国各地区中,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保存下来的物价资料相对较多,明代后期尤为丰富。
目前亟须系统地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为最终建立一个物价变动的时间序列奠定基础。
本文初步整理了《万历会计录》、《宛署杂记》、《工部厂库须知》中的物价资料,并参照其他一些零散记载,概述了万历年间的物价和工资状况。
一、万历年间的三种物价资料《万历会计录》、《宛署杂记》和《工部厂库须知》分别编纂于万历前、中、后期,记载了多项物品和劳务的价格。
因编纂的时代和性质不同,三种文献所载价格的质量也有一定差别。
以下略作说明和分析:(1)《万历会计录》。
由户部尚书王国光、张学颜先后主持编纂,万历九年(1581)四月纂成,共43卷。
该书卷三○《内库供应》所附“商价时估”记载了内府各库、司、局应收纳的80多种物品价格,卷三六《仓场》所附“商价时估”则记载了各仓场应收纳的9种粮料价格,并加按语云:“其递年上下二估,本部山东、河南等司官,九门、盐法等委官,会同科道,照时岁丰歉,多寡不定,大约亦不甚远。
今备录万历九年题准会估之数,以备查考。
”明代时估制度时有变化,隆庆四年(1570)规定:各仓场及内库监局召买物料,“上半年定于五月,下半年定于八月,俱以十六日为期,务在随时估价,不得执一”。
②《万历会计录》于万历九年四月纂成进览,已载有该年时估价,可见确实贯彻了“随时估价”的原则,并未拘守五月时估之制;除备录万历九年时估价外,凡与万历八年秋时估价不同的物品,亦皆标明增减之数,看来确是据时价斟酌,而非沿录旧估。
当时正值张居正柄政,官员一般不敢敷衍了事,时估应当能够大致反映市场价格。
此外,该书卷三一《光禄寺供应》,记载了分派各地的厨料果品数额及其折价,其中30余种标明了每斤价银。
根据该卷所载嘉靖七年(1528)题准事例:“各项厨料,照依京师时估,定议则例,行各处查照发去价值,征解折色银两送寺买办。
”可知这些厨料果品的折价,亦是依据北京时估而定。
从万历《明会典》卷二一七《光禄寺》可知,这些厨料果品绝大多数是在嘉靖五年改为折银的,《万历会计录》所记价格有可能是沿用旧估。
但既然万历初年仍作为标准价格使用,说明并未发生太大的价格波动,对了解当时物价有一定参考价值。
(2)《宛署杂记》。
由宛平知县沈榜编纂,万历二十年成书,共20卷。
该书卷一四、一五“经费”,分列坛壝、宗庙、陵园、行幸、宫禁、内府、各衙门、乡试、会试、殿试、杂费等项目,详细记载了宛平县的花费数额;此外,卷一○“奶口”、卷二○“志遗五”也记有一些经费支出项目。
除租赁物品不计外,可计算出单价的物品有300多种。
该书所记物价,只有少数标明了年份,最早的为隆庆六年,最晚的为万历二十年;其余绝大多数物品都未标明年份,可视为到万历二十年仍在通行的事例。
关于物品价格的依据,该书未予说明,但这些物品皆需买办,应当也是参照朝廷的会估支付费用。
明朝每年上、下两估的做法,一直执行到万历九年。
该年题准:“各仓场料草及各库物料价银,参酌往年近日旧册,量加增减,著为定规,以后非物价大相悬绝,不得再行会估。
”③也就是说,从万历十年开始,除非物价出现大幅度升降,一般不再进行时估,而是以万历九年的时估为准。
但是,由于物价经常起伏波动,难免出现“旧价不敷”现象,需要作出调整。
万历十七年,工部疏言“畿民铺商之役困累至极”,指出“惟将会估重加订正,则物价自平,众情自安矣”。
④万历二十二年,户部覆刑科左给事中马邦良疏,其中有一条“酌时价”:“甲丁等库召买物料与秋收物件,因岁丰歉,会估不同。
合以上年估定之数为准。
”⑤看来此前已恢复了每年会估之制。
据此推测,《宛署杂记》所记物价,属于隆庆六年和万历五年的,应当反映了上一年或当年的时估;属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年之间的,可能反映了万历九年确定的时估,当然政府会根据实际市场价格作出一些调整。
(3)《工部厂库须知》。
由曾经两度巡视厂库的工科给事中何士晋纂辑,万历四十三年六月成书,共12卷。
该书自卷三至卷一二,详细记载了工部所属各机构“会有”、“召买”的各项物料数额及单价,以及一些部门的劳务价格,总数达400余种。
该书卷三《营缮司》有一条按语:“以上各监局、各工所仓库一应物料,除会有者照旧取用,其会无者召商买补,临期照依原估价值移会。
”可知该书所记物价,亦属会估价格;但究属何年估价,未加说明。
同卷《营缮司条议》谈道:“买办各项物料价值,载在《会估》。
然亦与时低昂。
往例年一行之,自三十七年后会估法废,未免偏肥偏枯,官商两碍。
以后口以两年为限,公同科道,备细酌定,上下公平,庶措办易而督责易行。
”书中还屡次提到“三十七年会估”,可见每年会估之制,坚持到万历三十七年,自三十八年废止。
卷四《修仓厂》一条夹注云:“一应木价,万历四十三年会估,每两加二钱。
”卷五《神木厂》谈道:“今万历四十三年会估,木商苦称赔累,于长梁、柁木、松木每价一两各加银二钱,当照数补算。
盖时价一二年间各有赢缩不等,故会估之法必须每年举行,囗不失大常,不囗小变,不能执一也。
”卷八《盔甲王恭厂》记载紫花布每匹三分,其下皆注明:“三十五年会估每匹加一分,三十七年会估每匹减五厘,仍旧三分五厘。
”书中还有“新旧会估”、“照旧估”之语。
根据这些情况分析,万历四十三年虽进行了会估,可能只对木植等少量物料价格作出调整,其他大多数物价,都是万历三十七年的会估价,而此年会估价则又大多沿袭了以前的会估价。
而且,此时“厂库二次会估,不过据司厂送册裁酌,而司厂又凭旧卷开造”,⑥会估价与时价不一定完全相符,当然也不会相差太大。
以上三种资料,《万历会计录》、《工部厂库须知》中绝大多数物品都只有一种价格,它们作为招商买办的标准价格,反映的应当是各种物品的中间价格。
《宛署杂记》记录的是实际支出费用,很多物品都有两种以上的价格。
其中少数物品的价格歧异,是由于记录舛误造成的。
比如,书中多次提到红烛,都是每斤值银1钱,只有一次记载:“大红烛一对,重一斤,银一钱;中红烛一对,重半斤,银五分;小烛一斤,银二钱。
”此处所记小烛价格,不仅与大红烛、中红烛的价格矛盾,也与他处所说小烛价格不一致。
还有少数物品,价格相差似乎过大,但又无法判断是否误记。
如速香的价格,书中几次谈到都是每斤4钱8分,只有一次记为每斤4两8分,相差近10倍。
又如书中一次提到磁青纸9张,价银22两5钱,平均每张2.5两,一次提到大磁青纸10张,价银1两,平均每张0.1两,前者价格奇高。
但绝大多数物品的价格差异并非误记,而是实际存在的。
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因为同一种物品在规格和质量方面也会有不小的差别。
《宛署杂记》谈到各种物品时,偶尔会提到质量和规格,如茶和墨均有上、中、下之别,面有上白面、次白面,银硃有上好银硃、中银硃,这些当然都会影响到价格。
如书中所记墨的价格共有6种,每斤最高0.64两、最低0.3两,其中每斤0.6两和 0.48两者,个别地方曾说明为好墨。
书中前后提到的荆筐价银,有每个1两、0.03两和0.025两三种,其中值银1两的荆筐,是长7尺、阔0.5尺、深3.5尺的特大号。
炭篓的价格则有两种,大炭篓每个0.005两,小炭篓每个0.003两。
乡饮酒礼的宴席,上席用重5斤鲜鱼1尾,价银0.1两,上中席用重3斤鲜鱼1尾,价银0.075两,中席、下席均只说明用鲜鱼1尾,未标明重量,但中席每尾价银0.03两、下席0.025两,显然大小有别。
除规格和质量不同外,造成同物异价的另一种可能是各个项目的费用标准确定于不同年代,受原额主义赋税原则的影响,未能根据实价进行调整和统一。
因此,上述三种资料,特别是《宛署杂记》和《工部厂库须知》中的物价记录,只能说大体反映了万历年间北京市场的价格水平。
二、各类物品的价格及其变动本节以上述三种资料为基础,参照其他一些零散记载,介绍一下万历年间北京各类物品的价格及其变动情况。
首先作几点说明:第一,以下所言物价,凡未详细说明出处者,皆出自三种资料。
其中《万历会计录》中的物价皆标为万历九年,《工部厂库须知》中的物价皆标为万历三十七年;《宛署杂记》中的物价,凡有年份者标明年份,未说明年份者一律标为万历二十年。
第二,以下所列物价均指银,单位为两,凡遇一种物品有数种价格,则将各种价格从高到低依次列出,中间用“/”号分隔。
第三,三种资料所记物品种类繁多,为便于查阅和比较,以下根据其性质和用途,对各种物品进行了粗略分类;很多物品的用途不止一种,则只归入一类。
另需说明,关于竹木、砖瓦的价格,主要见于《工部厂库须知》,特别是该书卷五《神木厂》所载“木料等价规则”,详细开列了多种木料的型号、尺寸和价格,限于篇幅,本文未予录列。
l.粮食明代北京的粮食,有麦、米、豆、谷等。
三种资料中,以《万历会计录》记载粮价最多。
该书卷三六《仓场》,载有万历九年春各仓场应收纳粮料的估价,其中牺牲所、神乐观、司牲司只记载了每石估银数,而其他仓场则分别记载了正价、脚价和作为两项之和的总价。
兹将各仓粮料的脚价和正价整理为表1(粮料单位均为石)。
表1中的正价,是纯粹的粮食价格,各仓场虽有所不同,但相差较小;表中的脚价,即运输费,因各仓位置、上纳难易不同,相差较大,如御马仓粮料每石脚价多达0.17两,而吴家驼仓粮料每石脚价只有0.02两。
有些粮料的总价,不同仓场之间差别较大,主要是因脚价差别较大所致。
牺牲所、神乐观、司牲司的粮料,未说明脚价数目,但其估价远高于其他仓场的正价,显然包括脚价在内。
此外,《万历会计录》卷三○《内库供应》也记载了万历九年春内府十库应收纳粮料的估价:小麦每石0.8l两,糯米每石1.12两,黑豆每石0.44两,黄豆每石0.535/0.53两,绿豆每石0.71两,汤绿豆每石0.81两,芝麻每石1.3两。
与表1中相同粮料比对,可以看出,这些估价也是包含脚价在内的。
因此,万历九年春北京的粮食价格,应以表1中的“正价”为基准。
小麦的价格,《工部厂库须知》也有记载,为每石0.7两,与万历九年相差不大。
面的价格,《宛署杂记》记载隆庆六年每斤0.01两,万历五年0.007两,万历二十年有0.01两、0.008两、0.005两三种价格,《工部厂库须知》记载每斤0.008两,也基本保持着稳定。
另据张鼐《宝日堂杂抄》卷末所附万历三十九年正月光禄寺“宫膳底账”,⑦烧饼面每斤0.013两。
《宛署杂记》曾提到上白面、次白面,可见面粉质量是有差别的,宫中食用当为上乘白面,价格自然要贵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