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_1
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优先出版

收稿日期:2016-02-26作者简介:张瑾(1982-),女,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欧美近现代科技、文化史研究。
第18卷第2期2016年03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IT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8No.2Mar.,2016·文学与文化研究·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张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地域、文化、信仰、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方式和进程大不相同。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难题”被很多学者热烈讨论过。
中国明清时期的封建政治制度对科技发展缺乏推动力,经济与科学关系不够紧密,社会各方面因素不够包容来接受新事物以及传统文化保守和不够开放进取,让原本在古代远远领先的中国科学固步自封,最终在近代被西方科学超越。
关键词:中西比较;科技;差异;成因中图分类号:C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1971(2016)02-0074-06纵观世界历史,16世纪以来,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欧洲中世纪以后到近代这段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明、清时期的四百年中,中西科技发展的脚步并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面对这一现象,科学史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为人熟知的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一系列问题,也称“李约瑟难题”,那就是:中国人的智力与欧洲人相同,伽利略、牛顿等伟大人物为什么在欧洲出现而不是在中国为什么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什么15世纪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后来却被赶上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尖锐而切中要害的。
此后的中外学者一直在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解释。
他们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本身以及中国的哲学观、自然观中寻找答案。
转变的中国

斯密型动力
பைடு நூலகம்
斯密型动力在欧洲
1348-1350 15-16世纪
金融机构逐
17世 纪
19世 纪
城市工厂工 业化
人口剧增 步完善 黑死病大大减少了从黑海到地中海,再到北欧的人口,并摧毁了近代手 工业,对城市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银行和交易机构的产生,是以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为基础,可这些发 展的背后是脆弱的农业经济。近代早期欧洲经济成长面临着极限。 17世纪的人口危机加深了马尔萨斯主义者的恐惧。 亚当斯密所处的18世纪摆脱了饥荒的威胁,但其根本上还是农业经济, 经济成长有限度。
A 15世纪后期-16世纪前期 城市手工时期
城市工业由行会控制
B
16世纪中期-18世纪中期 农村家庭工业时期
突破“封建控制”的一 个标志
迈隆.古特曼
把工业的变化看做一系列 互为因果、互有关联的阶 段
C
18世纪后期-19世纪后期 城市工厂机械化工业时 期
工业革命的巨大胜利
西欧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欧洲中世纪的人口资源模式
下篇 社会抗争
前言:政治与抗争 第七章 食物骚乱 第八章 抗税运动 第九章 革命 第十章 比较史学与社会理论
中篇 国家形成
前言:欧亚国家的形成 第四章 近代国家形成的方向
导论
背景:西方国家的全球性政 治扩张,起源于欧洲的资本 主义制度所导致的经济变革 观点1:“本地对西方挑战 的回应”是非西方地区近代 史主流 观点2:非西方社会的文化、 历史不受欧洲影响
大卫.勒旺
彼得.克里 尔德特
原始工业化为工业化 提供了条件,但仍需 要一种“大环境”。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材料二:一些士大夫将此图(《坤舆万国全图》)斥为“邪说惑 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 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②外来科技:对进步的外来科技成果持排斥态度。
明清社会阶段特征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发展
(一)程朱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理之流行,无
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宇宙观(世界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核心思想)
当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个贯通处。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积极: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消极: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 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
地位: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陆王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说: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王守仁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二)明清科技成就
补充:结合教材P68内容,掌握宋元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杰出人物
及著作
雕版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火器升级
人工磁化,广泛应用于航海
沈括
郭守敬
《梦溪笔谈》 《授时历》
王祯 《农书》
宋朝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磁偏角的发现,比哥伦 布足足早了400多年。《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岁,精度与公 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考点27比较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概况

中
经济基础 文明类型
国
欧美列强
完成工业革命, 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 强国, 强国,经济迅速发展 属于工业文明 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船坚炮利、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思想文化繁荣活跃,如文艺复 兴,启蒙运动。科技世界领先
农业为主,男耕女织, 农业为主,男耕女织,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属于农耕文明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 大帝国,不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大帝国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 大帝国, 时势,安于现状, 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 此竭力的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此竭力的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 决斗中被打垮。 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马克思《 马克思 鸦片贸易史》
考点训练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 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而同一时期, 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而同一时期,中国 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变化不大。 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变化不大。
材料一:英国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英国的社会变革:查理一世被押上断送 改变世界的蒸汽机。 台;改变世界的蒸汽机。 材料一说明当时的英国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 (1)材料一说明当时的英国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 政治: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① 政治: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 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经济: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科技突飞猛进, ②经济: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科技突飞猛进, 经济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经济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学案)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习重难点】1.明清时期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出现的原因。
2.明清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社会背景。
【学习过程】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农业的发展(1)背景: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2)表现: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3)问题思考材料:阅读《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思考:据图指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状况:新型农作物广泛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刺激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进步(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①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表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③发展: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深化理解:古代手工业的特征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③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
④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⑤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商品经济繁荣(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自明朝中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商帮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3)问题思考:材料:思考:据图指出晋商经商路线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提示:特点:遍布国内,走出国门。
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2、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清朝比明朝进步(见探究) 3、 其它(见全品)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明 朝 的 统 治
特点及原因:承古萌新 (见课本、见全品)
成就:( 见全品)
思考: 1、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本质上的差异、原因 答:差异: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等生 产发展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取传统 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 学家的研究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且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 (1)社会经济方面:西方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下,资本主义 产生并得到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而中国封 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原 因 (2)政治方面:中国的封建专制极力限制和阻挠资本主义 发展。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制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诞生、 推广和应用,闭关政策障碍了中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而西 方的专制王权则是站在了资本主义势力一边,奉行重商主义, 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
中央机构的演变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加大皇权)
清 朝 的 统 治 (
设内阁 置六部 强 化 君 主 专 制 君主权力 逐步加强 保留议政王 大臣会议 (实权) (清初) 设立南书房 (康熙) 设军机处(顶峰) (雍正)
AD1644-----AD1840
AD1368----AD1840
AD1368----AD1840
年 )
年 ) 时 期
经过:陕北起义:1627年 王二首义
张献忠先后起义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原因 明 朝 的 统 治 ( 进军河南:1640年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农 民 灭亡 战 争 攻占襄阳:1643年 建立政权 、结束流动作战
《转变的中国》讲了什么内容

《转变的中国》——读书笔记《转变的中国》是王国斌所著的一篇关于欧洲与中国历史比较研究的书籍,主要比较欧洲与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同与异、民族国家形成的方式的同与异、抗税活动即社会动荡三个方面。
作者在导论中主要表达了本书比较欧洲与中国的历史不是基于抽象的理论研究而是基于历史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摈弃“欧洲中心论”,主张从欧洲看中国,从中国看欧洲的研究方法论,认为历史变革是由多元因素影响而成,变量越大影响因素越大。
本书分三章进行叙述,我就依照作者的思路,整理归纳我的理解。
一、经济变化第一章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本章中作者强调中国明清及近代时期的经济变化动力与欧洲早期的经济变化动力均属于斯密型经济发展动力,即劳动的区域分工和市场的绝对优势。
作者对中国学者否认斯密型经济动力是中国明清及近代中国经济变化进行了反驳,认为斯密型经济动力是在欧洲城市工厂工业化出现之前存在的,虽然中国未出现由商业发展到资本主义发展的现象,没有突破性经济变化,但仍然不可否认的是斯密型经济动力存在于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发展。
中国与欧洲也同样落入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可能性,即人口压力带来的资源匮乏的经济危机。
斯密型动力引起的欧亚经济的明显扩展,并未逃脱马尔萨斯主义的限制。
古典经济学家所划定的世界经济的限制,仍然存在与19世纪以前的中国和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第二章近代早期欧洲与明清时期中国工业扩展的动力本章主要强调近代欧洲工业化与明清时期的工业化有相似性,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关键性的差异是亚欧两端未出现相同经济发展制度的原因所在。
欧洲工业化经历了城市手工业时期——农村家庭工业时期——城市工厂机械化工业时期。
欧洲早期工业出现在城市和城镇周围地区,这些区域附近存在着农村工业。
欧洲农村工业发展因素主要为良好的市场机会(稳定的村社)、土地可分割继承、有季节性非农业工作可做,而同样的因素中国也存在。
有学者(孟德尔斯)将农村工业化称为“原始工业化”,在欧洲原始工业化发展为工业化,但是中国却未出现原始工业化发展为工业化的现象,即中国未发展资本主义。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苏州府志》
14、15世纪,西欧也是稀疏地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中国只比西欧晚了两个世纪。 历史同样赋予我们发展自己的机会,可 遗憾的是几百年后,中国的资本主义仍 处在萌芽状态,已经衰落的封建王朝最 终败倒在欧洲资本主义脚下。 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命运与西欧 截然不同?
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思考: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 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 恤,…… ——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具有的超稳定性 使人们无需同外界有太多交流,是落后 材料二:远在清代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南夷(指由南部 的封建经济的产物;惧怕外国势力的深 沿海入境的西方人)之通商,不异西戎之马市。夷人贪而不亲,求 入,破坏统治秩序,是对西方殖民者的 而无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 一种消极抵御,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 矣;假令姑允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 矣。” 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中国封建社会进 ——引自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 入衰落时期,统治者失去兼容并包的开 放精神,以“天朝上国”自居,固步自 材料三: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 信心,或着竟毫未想到。凡取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虏来一 封,盲目自大;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的 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过敏了, 思想。 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1、明朝一条鞭法 1581年
1)原因 A、明朝中后期,农民负担的赋役过于
沉重,不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而且 国家财政也面临极大困难。 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 的需要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3)内容:一条、银两、人丁、田亩 4)影响:减轻、松弛、适应、有利于
公元14世纪—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概念解析
2.开辟新航路
2.从多元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
(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解析41
3.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甘薯与玉米的 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 速增长创造了条件。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 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外交: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 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 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 州行,开始实行“闭关”政策,是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 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 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是近代中国逐 渐落伍的根源之一。 文化:“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 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
农耕文明顶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 展(风力水车、美洲粮食植物入华;棉布成为主
政 治
命、价格革命),殖民掠夺、海外 要衣料;彩瓷、珐琅彩;私营工业超官营工业; 贸易、贩卖黑奴等促进资本原始积 商帮、中小市镇兴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累;重商主义(世界市场雏形拓展)重农抑商;大量白银流入、闭关海禁 反教权、反专制王权的资产阶级革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命发生,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少数国 (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采用八股取士); 家内确立:英国光荣革命,确立君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康熙-平三 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1787宪 番、设立台湾府,亲征平定葛尔丹、崇儒尊孔、 法、民主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开始 册封四大活佛。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 条约》
没有。特点:官商经营为主;生活性消费和奢侈品消费 为主;政府消费为主。
2020届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高三下学期综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2020届高三综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2. 柏拉图指出,“在雅典由于过分民主,尊重权威已经在群众中消失了,没有一个人学会如何服从”。
这表明当时雅典城邦A. 人文主义精神过于凸显B. 政府管理处于失控状态C. 公民参政热情日渐增强D. 道德沦丧摧残了民主制3.下表是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代表情况表,据此可知1787年宪法C.宣扬了自由平等D.强调实际的集团利益4.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 ℃,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
这表明统一后的德国A.带有普鲁士专制传统B.君主立宪政体正在逐步建立C.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D.统治阶级极力维护自身利益5.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
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世界经济发展年表

世界经济发展年表公元1世纪 - 16世纪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繁荣时期,通过海上贸易带动经济发展。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实施明代经济政策,加强内外贸易,推进农业生产。
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启欧洲殖民主义与全球贸易。
公元1500年:亚洲的明清时期,加强国家贸易,并且发展了制瓷、绘画等领域。
公元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国际贸易和金融业。
17世纪 - 18世纪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标志着欧洲东方贸易进一步扩大。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推动经济繁荣。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深远影响。
19世纪1800年:工业革命开始,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加速了全球经济发展。
1815年:维也纳会议,为欧洲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奠定基础。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推动了生物科学和农业的发展。
1870年:德国实施统一以及俄国大面积的农业改革,拉动了欧洲整体经济增长。
20世纪190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全球经济动荡和重构。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世界经济大萧条。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规范国际货币体系,推动了战后经济恢复。
1947年:美国制定《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经济重建。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1992年:欧洲单一市场形成,促进欧洲一体化和自由贸易。
21世纪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各国采取刺激政策应对。
总结这个简要的世界经济发展年表从公元1世纪到现代,概括了世界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经济变革。
从古代罗马和中国的繁荣,到近代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兴起,再到现代的全球化和金融危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一直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试析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

36试析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周 静(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0)摘 要:明清时期(1500-1800)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色彩。
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置于世界范围之内加以进一步认识,无疑会对之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明清时期(1500-1800);世界经济;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1-0036-0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周静(),女,山东临沂人,专门史硕士,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明清时期(1500-1800)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色彩。
在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经济又会占据一种怎样的地位呢?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认识?笔者认为,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以科学的态度和比较的视角来加以客观地具体地认识。
大体看来,在这三百年多年的时期,将中国放置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可以区分为1500—1640年和1640—1800年两个阶段。
在前一阶段,主要特点是欧洲经济逐步赶上中国,而在后一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欧洲经济开始超过中国。
当然,这些特点并非在所有领域都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格局展现,故而笔者试以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欧洲与此相对应的内容为例,以一种对比分析的方法来加以探讨与认识。
一、明清时期(1500-1800),中国政治上经历了新旧王朝的更替与动荡,在经济发展上也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的萌芽在农业生产方面,中国明清农业生产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水稻种植和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以及推广。
不仅在福建、浙江等地出现了双季稻,而且在广东还出现了三季稻,可以说明代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方面,原产南美的玉米和花生在明代经由南洋传入至我国。
经济作物如烟草、番薯、向日葵之类也于此时期从吕宋引进。
对于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穿着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的棉花,也在明初推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
2023年高考历史中国史、世界史热点专题突破

2023年高考历史中国史、世界史热点专题突破中国史热点专题突破[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新视角] 从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社会转型。
(2)政治生活①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
②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繁性。
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
(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
[特别提醒]1.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
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含解析)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之小船创作1.农业(1)明清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中涉及的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2)双季稻大面积扩种,水稻亩产量增加。
(3)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4)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1)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工商业市镇。
4.综合国力(1)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年增长率高于欧洲地区。
(3)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1.标志明中叶以后,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
3.地位只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4.迟滞因素(1)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2)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强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
(3)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1.清朝——海禁政策(1)背景①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东南沿海人民与西方人的私人海上贸易已很频繁。
②明清易代之后,东部沿海的抗清势力比较强大。
(2)影响: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政治:1640年,英国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2)经济: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又化(1368~1840年)【课标目标】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新课导入】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可以说,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变化,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
因此,著名的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樊树志提出了“晚明大变局”发概念,一时引起人们的共鸣。
那么,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玉米、甘薯、烟草等)解说:据著名史学家何炳棣研究的结果,大约在16世纪中叶前后,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的吕宋去做买卖,于归途中把番.薯的品种带回本县种植。
其后到了1594年,当福建发生饥荒的时候,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把收成的番薯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并说明栽种番薯的益处。
金氏便劝勉人民广为种植,以济饥荒,因此它被称为“金薯,②明朝中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解说: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一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判断明朝后期中国是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材料1: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商业的新变化
1.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材料一 明清两朝,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人口和经济却是在大幅度地扩张。在低 价值的铜钱无法满足经济和人口扩张对货币的需要,纸币发行又免不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只 能寄希望于渐成气候的白银,这却导致在16世纪中叶前后,出现了……的银荒。但也恰在此时,世界也 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洲银矿的意外发掘解决了当时中国的货币饥渴问题。
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
徽商主要经营粮食、棉布、文房四宝。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
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
趋没落,课税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徽商主要经商路线图
4.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材料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 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 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 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 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 销远方市场。
探究: 明清经济形态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清代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
——康熙《江西志》卷172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
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
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 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4)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丝织、榨油、制瓷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 工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PDF版)

欧洲的许多变化,不论是建立民族国家,还是由启蒙运动引发的种种思潮,其立场都是反对罗马教廷的,天主教教士因其地位,不会以同情的心态,向中国人揭示欧洲正在进行中的变化。
——《万古江河》探索与争鸣:结合导学案与教材,分析思考明清时期的欧洲发生了 什么变化?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又会对 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领先”与“脱节”的时代课程标准: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2.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教学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任务1:结合导学案与教材,整理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突破与局限的基 本史实;并分析思考其“突破”的尺度与影响,以及“局限” 的原因等农业①济作物品种繁多; ②引进高产作物并广泛种植; ③农副产品商业化手工业①开始工场; ②出现了雇佣关系; ③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①白银货币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贸易发展和商业资本集聚)②工商业市镇兴起(四大名镇汉口,朱仙,景德,佛山 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③商帮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如徽商和晋商)农副产品商业化;工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上层建筑的变化人口膨胀与人地矛盾;雇佣工场生产具有行业性地域性;经济上小农经济居主导;政治上君主专制固高压;思想上文化专制禁头脑反思:随着白银货币化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明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缘何未成长起来?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的地租,主要是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
商人在经营活动中所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而不是用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盲目型闭关锁国然而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一、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变化诸问题过去30年中,国际学坛(主要是中国与日本学坛)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学者们逐渐看到在大约10世纪开始的许多变化。
由于新作物的出现和技术的进步,农业中的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都有提高;随着贸易发展、市镇成长和农产品流人市镇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扩大了。
交通的改善、商人组织的形成以及政府对市场交易的控制的放松,都促进了上述变化。
另一方面,对于当代的中国经济,也存在着普遍的共识:尽管工业成长,中国仍然还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仍然以农业为主。
中国力求改变现状的努力,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但是,在上述两种共识所涉及的有关时间起点与终点之间,大约还有1000年的历史。
对于这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变化,我们还缺少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
历史学家们之所以未能解释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到底发生了何种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仍然是以所谓的欧洲经济发展道路为标准,来质疑中国何以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他们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运作,通常以两种基本方法人手。
第一种方法是找出一个中西差别,并将其称为产生差异的关键因素(例如西嵨定生对棉业的重要研究,指出了在中国,棉花生产是如何与农村工业相联系的)。
另一种方法则注重研究某些较小的中西相似之处,并认为这种相似性有可能使中国走欧洲道路(然而并未如此)。
不论是在对农业的商业化、雇佣劳动的使用、手工业生产的扩张的研究中,还是在对城市工厂形成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把中国之未能顺利近代化归咎于下列三大罪魁祸首中之一(刘永成1982;李文治、魏金玉与经君健1983;许涤新与吴承明1985;张国辉1986)。
这三大罪魁包括:第一,中国的国家政权。
它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而阻碍了进步;第二,帝国主义。
它迫使中国的经济变化屈从于外国利益;第三,中国的“封建”势力。
它为保护其社会地位而反对进步。
许多研究都以一种机械马克思主义史观为理论构架,但在非马克思主义的学界,一种类似的史观也颇为盛行,即以欧洲经验为正确模式,来寻求中国究竟错在何处。
伊懋可(MarkElvin)1973年的重要着作《中国过去的模式》,探寻中国何以在达到“中古经济革命”之后,未能出现欧洲式的科学变化与组织变化。
黄宗智的新着《长江三角洲农民家庭与乡村发展》,则重在探讨中国经验与欧洲模式的不同(黄把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理论当做欧洲的理想模式)。
这种关于中国经济史“缺少什么”的探索,也不仅限于中国研究方面的专家。
约翰。
霍尔(JohnA.Hall)从欧洲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世界历史作了范围广阔的评述。
在其着作中,他也谈到了中国“对市场的制度性障碍”。
同时E.琼斯(E.L.Jones)在其第二部饶有兴味的比较经济史中,指出若以欧洲的政府政策为标准来看,中国的政府是“很不尽责的”。
从而阻碍了发展(霍尔1985:56;琼斯1988:141)。
上述各种对中国经济变化的看法有一个共同点,即中国的经济在宋代有一重大变革;此一变化并提供了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派在寻找阻碍向资本主义自然发展的罪魁。
E.琼斯虽决非马克思主义者,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经济一旦上了轨道,就会持续自我再生产。
除非是被某些没有道理的干预使之越出轨道,否则经济成长仍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对于中国,他认为政府是一种负面力量,既未为经济的持续成长提供必要的构架,又阻碍了原有的积极发展。
他代表了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一方面认为国家太过软弱,以致不能积极有为;另一方面则又认为国家十分强大,足以对进步起否决作用。
大多数学者都在探索寻找某种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实在在的障碍。
少数学者则想找出中国所缺少的关键因素到底何在。
在这类研究中,最有名的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r)把基督教新教精神与世界其他地区宗教信仰所作的对比。
但是,新教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论点,在好几方面是有限制的。
首先,天主教地区也有经济变化。
而在欧洲之外,对于宗教与经济变化的关系争议更大。
关于中国,余英寸近来证明,16、17世纪儒家的新思潮,与当时随商业迅猛发展而兴起的独特的商人观念,是相并出现的(余英寸1987)。
关于18世纪的日本,名下的研究显示,一批大阪商人,从儒家世界观中,也为自己赢得了受尊敬的地位(名下1987)。
由于两方面的理由,我们很难对以下见解避而不谈,而这些见解已证明是对社会变化至为重要的。
第一,中国与欧洲的情况都指出:相似(或至少是部分相似)的思想变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社会中,并且也不一定以相同的经济变化为动力。
第二,欧洲天主教与新教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指出:无论是有宗教变革的地区,还是没有宗教变革的地区,都能经历相同的经济变化。
思想信仰与经济变化之间的关联,实在非常复杂。
我们不能把这种关联简单化,从而对宗教信仰会对经济行为有何影响的问题,持一种简单的看法。
要借助中国经济史上并未发生之事来解释已经发生之事,会有一些困难。
一方面,有一些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欧洲范畴。
而上述做法使得对这些中国实际情况的评价大成问题。
这一点,我在本书“中编”还要进一步讨论,因为欧亚各地在国家形成与政治经济方面的差异,似乎部分地是被坚持采用欧洲标准的做法蒙蔽了。
另一方面,上述做法使得解释变得太容易。
欧洲资本主义的形成是许多变化的结合,具有众多的历史特定因素。
找出差别并不很费力,但如果缺少一些主要的分析标准,就很难评价这些差别有多重要。
我们可以把能用普通逻辑进行解释的那些相似之处做为底线,然后去找这样的分析标准。
一旦有了这种标准,我们就能在可以找到重要的早期差别的地方,也找到基本的共同性。
然后,可以导人其他的差别,以探讨欧亚不同地区所走的独特道路。
然而,如不首先辨认找出一组共同之处,就无从确定什么差异最值得注意。
下面,我就从亚当·斯密开始,讨论上述相似之处。
二、近代早期欧洲经济成长的动力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劳动分工及专业化所带来的较高生产率。
人们生产其最适宜生产的产品,然后与他人交换,从而在市场上获得较丰的利润。
劳动分工仅止受市场大小所限。
市场扩大,给经济成长提供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分散化的价格体系拓宽了市场范围,并且也扩大了从劳动分工获得的优势(布劳格[Blaug]1985:61)。
这些经济扩张的动力,都受制于人口的节奏以及难以预见的收成波动。
与1348—1350年间黑死病有关的人口损失,大大减少了从黑海到地中海,然后再到北欧的整个欧洲的人口。
城镇受祸最烈,引起了许多经济后果。
首先,近代手工业被摧毁了,城市间的贸易也衰落了。
其次,城市对农业产品的需求下降,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弃农就牧的转变。
西欧的人口与经济在黑死病之后逐渐恢复,到16世纪时,在人口总数与农业总产量方面都达到较以往更高的水平。
在15、16世纪,为了支持远程贸易,一种新的金融经济出现了。
银行与交易机构的完善化,使越来越复杂的交换方式成为可能,而这些交换方式又都承认劳动分工与生产专业化。
然而,这些发展都以脆弱的农业经济为基础。
收成情况决定了每年度的食物价格波动,后者又严重影响到制造业中的劳动成本。
每当连续的歉收提高了手工业与制造业的工资,非农业的生产通常就会下降,结果是歉收引发工业与农业的循环衰落。
欧内斯特.拉布鲁斯(ErnestLabrousse)对这种循环做了详尽的分析。
这项着名的研究指出19世纪以前的经济,具有由长时间的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构成的周期性。
欧洲经济的逐渐恢复与而后的成长,表现为持久的波动。
这种波动包括:欧洲大陆最活跃的经济中心,发生了意义重大的转移。
随着新的市场网络的发展以及纺织品生产和其他手工产品生产的变化,旧有的地中海地区经济中心,逐为北欧经济中心(特别是荷兰与英国的经济中心)所取代。
因此,如果仅止把注意力放在成长最快的地区的话,欧洲的经济成长特别显着。
但是如果我们着眼于一个更大的欧洲,并且承认各个地区经济是此兴彼衰的话,那么我们也就更容易看到近代早期欧洲经济成长所面临的更大极限。
17世纪欧洲最严重的危机之一是人口的剧增。
其影响所及,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各领域。
人口因素有助于解释当时人民所面.临的困难,如30年战争及法国的佛隆第(Frounde)之乱,均与人口的增加有关。
此外,人口的增加亦受经济能力所限。
这一点可从法国的人口趋势看出。
法国人口在1560、1630、1720及1730年代均曾达到其上限,约为2000万左右(勒·罗伊·拉杜里[LeRoyLadurie]1987:269—270)。
马尔萨斯主义者对人口危机的恐惧,在对17世纪的分析中获得了支持。
但是在18世纪,当令的是另一位着名古典经济学家一一亚当·斯密,其思想看来更加合适。
斯密从增加贸易的角度来分析经济,而贸易又以劳动分工和相对优势为基础。
在18世纪,欧洲许多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日益卷入商业。
英国在18世纪摆脱了大饥荒的威胁;在同时期的法国,生存危机也不再像以往那样严重。
斯密所分析的欧洲,处境肯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好,但尚未开始其19世纪的城市工厂工业化,而正是这种工业化,导致了社会与经济的根本变革。
斯密《国富论》时代的经济,基本上仍是农业经济,所以无怪乎斯密强调农业投资,假定经济成长有限度,并认为实际工资最终会下降到维持生存的水平。
马尔萨斯与斯密生活在同一个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很有限的世界。
斯密的世界并不是19世纪的欧洲。
在主要方面,18世纪的欧洲与同时期的中国之间的共同之处,超过18世纪的欧洲与19、20世纪的欧洲之间的共同之处。
三、斯密型动力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在16至19世纪,中国许多地区都存在斯密型动力(译者按:即亚当·斯密所指出的经济成长动力)。
即使我们还没有清楚地看出斯密的原则,并以此来解释当时中国经济变化的许多方面,但是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以及手工业与贸易的发展的主要特点,在中国与日本史坛早已众所周知。
最着名的是长江下游地区丝、棉业的发展。
这两项主要手工业,连同水稻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创造了中国最富足的区域经济。
长江上中游省份如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其中特别是湖南)所产的稻米,大量沿长江而下,以养活长江下游地区人口。
市场的扩展,把越来越多的地方联系起来。
上述省份中的若干地区,也出现了棉花、靛青、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业与相应的手工业,以及陶瓷、纸张等手工业(许涤新与吴承明1985:82—95,143—155,272—276)。
今日的长江及其支流和与长江相连接的运河,承担了中国大约80%的水运运量。
长江流域集中了中国1/3的人口,农业产量则占全国的40%上下(凡·斯莱克[VanSlyke]1988:16)。
市场扩展在长江沿岸为最明显,但并不限于这一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