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
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_温锐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温 锐(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350007) 内容提要:在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农村的租佃制度与华北、苏南、关中等地的租佃制度相比,具有租佃土地多、公田多、分成租多、土地流转快等特点;该地区普遍的租佃制与边区地处三边商品流通、商品经济发展、农业比较效益、农户家庭经营的选择和政府无暇顾及社区公共事业的现状相联系,与当时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村生产要素流通体制相适应,是农村社会的经济选择,对边区农村社会经济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赣闽边 租佃制 经济选择 农村社会国内外史学界对中国租佃制度的传统认识积淀深厚。
赣闽边地区包括江西的赣南和福建的闽西近30个县的广大地区,它地处赣闽两省交界的丘陵山区,相对而言是较为贫穷的省际边陲地区,同时又是闽赣粤三省人口与商贸流通的孔道,近代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腹地;既是20世纪初期前近代传统农村经济较完整的模特,又是较贫困的地区从传统农业经济向近代商品经济转型的典型,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中另一类型。
二三十年代毛泽东等革命家进行的大量调查和当地众多的方志资料,为该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多年来我们在赣闽边地区所做的大量社会调查,则为我对该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研究获得了更多的感性认识。
本文疏理了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农村广泛存在的土地祖佃的特点,分析了地主与佃农的经济选择及其租佃制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赣闽边地区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地方。
在赣南的寻乌、兴国、宁都近10县农村,人均在6.7担(合官称100市斤)谷田,①“五六担谷田占大多数”②。
在闽西地区1929年的分田中,“多至每人十担,少至亦三四担”,一些地方只“分二担”,人均土地一般也应是5-7担谷田。
③可见赣南闽西两地区情况相差不大,人均耕地约在6担谷田左右。
然而,人均土地少的赣南闽西地①②③《中共闽西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关于土问题决议案》(1930年2月25日)。
吸收与互动:西方经济社会史学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

20世纪世界与中国的经济史学界,在打破研究官经济的桎梏之后,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
西方世界以法国费弗尔和布洛赫在1929年创办《经济、社会史年鉴》为标志,把经济社会史写在年鉴学派的大旗上,中国则在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和“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之后,创办《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1938),萌生了社会经济史学。
两者使用的经济、社会两词易位,但其本质特征都是社会史和经济史的结合,学术渊源上都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研究方法和手段都是借助其他人文学科,关注下层群众的社会生活和“私经济”,挑战当时流行的事件史、政治史的叙事模式,其发展都构成“新史学”的动力。
六七十年间,它们在不同的文化土壤、政治社会环境中生长,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
但是学术文化的沟通和传播是不分国界的,这两个存在于不同文化世界的社会经济史学派也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吸收与互动的历程。
这里,我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发展谈谈我的认识。
一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是继承传统学术,接受西方经济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为起点的。
它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以梁方仲(1908―1970)和傅衣凌(1911―1988)为杰出代表,都以明清社会经济史为园地,探讨建立本土的学术意识。
1996年11月,我在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上课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之后,曾说:梁方仲和傅衣凌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经历,具有一些共同点,即(一)都有很深的国学造诣,学术功底深厚,掌握史料丰富,常能发人所未言,起发凡起例的效应。
(二)和传统史学的治史者不同,都受过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训练,思路比较开阔,故能注意相关学科的移植和整合。
梁方仲的研究特色,是把典章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考察,他对田赋制度的研究,注意名物术语、史料考订,又做到本末兼备,源流兼探,既继承了传统制度史的成果,又具社会经济史的特色。
傅衣凌的研究特色,是注重私经济的研究,发掘大量前人所不重视的契约、族谱、墓志铭、乡规民约等资料,以民间文献证史,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历史学”《福建地方史》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5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历史学”《福建地方史》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翻译《天演论》的是____。
A.严复B.林则徐C.朱熹D.程颢参考答案:A2.元代最有名的是被称为元诗四大家之一的____。
A、杨载B、黄清老C、黄镇成D、洪希文参考答案:A3.洛学是福建历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学派。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4.被称为“护法善神”是____。
A.王安石B.吕惠卿C.韩琦D.宋慈参考答案:B5.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20世纪60年代在平潭县海坛岛上发现的平原壳口头遗址。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6.下列不属于福建气候主要特点的是____。
A、夏长冬短,B、气温偏高C、降水丰富D、春长秋短参考答案:D7.福建西部位于闽赣边界的武夷山,为我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峰。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8.李纲被称为“护法善神”。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9.福建新石器时代最典型的遗址为____。
A、平原壳口头遗址B、昙石山遗址C、漳州莲花池山遗址参考答案:B10.陈季同与林纾、辜鸿铭同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声名卓著的“福建三杰”。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1.福建背山面海,东北与浙江省接壤,西与江西省为邻,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对,距台湾岛最近处仅128海里。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2.李纲被称为“护法善神”。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3.“七闽”没有属于过_______诸侯国的势力范围。
A.吴B.越C.楚D.齐参考答案:D14.____是福建唯一出省的江河。
C、梅江D、韩江参考答案:A15.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认为诗歌贵在立意、创新,反对摹古拟古,对于纠正当时诗坛流行的“格调说”、“性灵说”的偏颇,起了一定的作用。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6.翻译《天演论》的是____。
A、严复B、林则徐C、朱熹D、程颢参考答案:A17.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唐中央采纳____的建议,于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
论明清福建地区的一般租佃制

作者: 邹萍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搏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3-99页
主题词: 明清史;经济史;福建地方史;一般租佃制
摘要:本文通过对160件明清福建地区一般租佃契及43件乾隆刑科题本案例的计量分析,阐述了明清福建地区普遍存在的一般租佃关系的发展变化.文章认为,明清时期,福建地区的一般租佃制继承了宋元时期的基本特征,但也有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定额租代替分成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地租形态,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货币租,稳定的佃权崭露头角,业佃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等.。
中国古代经济史参考书目及食货志介绍

中国古代经济史参考书目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史记·货殖列传》班固:《汉书·食货志》房玄龄等:《晋书·食货志》魏收:《魏书·食货志》魏征:《隋书·食货志》刘:《旧唐书·食货志》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薛居正:《旧五代史·食货志》脱脱:《宋史·食货志》、《辽史·食货志》、《金史·食货志》宋濂:《元史·食货志》张廷玉:《明史·食货志》《清史稿·食货志》杜佑:《通典·食货》《册府元龟·邦计部》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1980版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商务1937版1993影印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中国社会科学1993版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第二篇《资本的转化》、第四篇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与手工制造业》、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第二十章《关于资本的历史考察》、第五篇第三十六章《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第六篇第四十七章《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一篇第一章《商品》、第二章《货币或简单流通》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二编《政治经济学》、第三编《社会主义》第一、二、三、四部分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章《土地占有者从劳役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第一、二、三、四部分、第五章《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第一、二部分、第六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家庭工业》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中国社会》※郭沫若:《奴隶制时代》※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傅筑夫:《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中国封建经济史》五卷本汤明檖:《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春秋战国——北魏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童书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傅衣凌:《商人和商业资本》、《江南地主经济试探》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91岳琛主编:《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人大出版社1989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大出版社1994※朱伯康等:《中国经济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田昌五等:《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讨论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讨论集》、《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讨论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胡适等:《井田制有无之研究》,建设杂志》第2卷第1、2、5期,1920年2-5月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1934、《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1936※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1936、1980中国社科版全汉升:《中国自然经济》《史语所集刊》第十本1940梁启超:《中国史上之人口统计》《新民丛报》第46-48期,190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1934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1936梁方仲:《一条鞭法》1934年梁方仲:《明代、田地及田赋统计》《中国社会经济研究集刊》3-1,1935谷霁光:《秦汉隋唐间的田制》《政治经济学报》5-3,1937徐中舒:《耒耜考》《史语所集刊》第2本第1分册杨联升:《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马乘风:《中国经济史》1937万国鼎:《中国田制史》1933陈登原:《中国田制史》1936陈登原:《中国田赋史》1936王孝通:《中国商业史》1936冯柳堂:《中国民食政策史》1934邓云特(邓拓):《中国救荒史》1937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1963修订本全汉升:《中古自然经济》《史语所集刊》第10本,1940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史语所专刊何兹全:《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与钱币问题》《史语所集刊》第14本张荫麟:《北宋的土地分配与社会骚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6卷第上期,1939 谷霁光:《战国秦汉间重农轻商之理论与实际》,《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7卷第1期,1945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6卷第2期,1939 卫聚贤:《山西标号史》,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4傅衣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福建协和大学,1944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1957-7历史研究编辑部:《中国的奴隶制秘封建制分期问题论文选集》三联书店,1956李亚农:《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上海人民王仲荦:《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湖北人民,1957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和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南开大学:《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下册,三联书店,1962贺昌群:《汉唐间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与均田制》上海人民,1958唐长孺:《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上海人民,1957韩国磐:《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1957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历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集》三联,1957王亚南:《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上海人民,1954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侯外庐:《论中国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历史研究》1956-8侯外庐:《关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些普遍原理》《新建设》1959-2胡如雷:《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一些特点》《历史研究》1962-2邓拓:《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人民日报》1955年1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上下册,三联书店,1957 南京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续集,三联书店,1960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1957尚铽主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上海人民,1957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三联,1961,1980傅衣凌:《明清时代的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1957韩国磐:《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1963韩国磐:《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1958梁方仲:《明代的粮长制度》上海人民1957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1982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8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9谷霁光:《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集》江西人民,1980杨宽:《古史新探》上海人民,196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1958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科学,1957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三联,1963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中华1981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1957韦清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196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72-2《明实录经济史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北大版,1990《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四川人民,1989《自贡盐业契约档案契约选辑》中国社科,1985《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的抗租斗争》《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资料选编》福建人民1980王永兴:《隋唐五代经济史料》中华1987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武大1992梁太济、包伟民:《宋史食货志补正》杭大1994※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科1998※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1986,《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中华1992《徽州千年文书契约》(花山文艺,1993社科院历史所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史料丛编》1、2辑,社科版1985、1990※方行:《应当重视对流通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985-1993年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科1983林甘泉等:《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1卷,中国社科1990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齐鲁书社1984李埏、武建国:《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云南人民,1997徐喜辰:《井田制研究》吉林人民1982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1992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中州古籍,1988 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人民1992,《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稿》,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读伍丹戈著《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

读伍丹戈著《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林仁川【期刊名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年(卷),期】1983()2【摘要】最近读了伍丹戈先生的新著《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得益非浅。
此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十万余字,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明代的官田和民田。
第二、第三部分探讨明代均田、均粮运动的由来和发展。
第四部分阐述明代均田、均粮运动的历史意义,也是本书的结束语。
全书内容充实,分析缜密,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汇集。
它的出版,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特别是对于明代经济史的研究来说是一个可喜收获,读者会因此而有所裨益。
(一)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曾是我国史学界热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
有的主张,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的则认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形态。
然而就实际的土地问题作具体细致的分析,还是很不够的,特别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土地制度的具体深入研究更是欠缺。
作者选择了明代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官田和民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这种研究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围绕这个问题,首先研究了明代官民田土的来源。
作者认为,明代官田的来源,常常是凭借封建国家的统治权力,通过各种籍没形式而取得的。
虽然屯田,牧地和赐乞庄田不是来自籍没,但也是依靠统治权力取得的。
【总页数】3页(P114-116)【关键词】赋役制度;周忱;土地制度;赋税改革;均田;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籍没;地租;赋税制度【作者】林仁川【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相关文献】1.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读《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有感[J], 苏家梅2.土地权利、制度约束与中国发展——刘守英教授著《中国土地问题调查》评介[J], 张清勇3.宪政:支撑美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石——读钱福臣著《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背景》 [J], 魏建国4.城乡中国阶段的土地制度往何处去?——刘守英教授著《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评介 [J], 廖炳光5.经济发展如何改变制度规范?——读邱澎生著《当经济遇上法律》 [J], 桂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史论文丛】浅论清代福建地区的永佃制

上契中,胡兆光为了生产造纸原料而租佃山场,种植竹木,这样,山林永佃直接成为封建商品 生产中重要的一环,胡兆光也成为手工业工场主兼山园永佃经营者。这些山园永佃经营者的身上明 显地表现出商品经济中的生产者、经营者为利所趋不计较佃户之名的特性。在主佃关系中,他们与 一般租佃制下衣食不周的佃户截然不同,被称作“钱主”,是受到尊重的一方,是有实力的一方,是 处于较主动地位的一方。若从本质上看,与其说他们是佃户,还不如说他们是新兴的封建商品经济 的经营者更为准确。
一。
立认据人侄友章,在族众地认出本乡土名阉脚口黎思永屯祀田,受种子一斗,年载大租米九升
三合五勺,又载小租三百五十斤,前来耕种,逢年冬成之日,备谷送仓交纳。其大租米随田办纳,
不敢少欠。年有丰险,租无增减;如欠租,田付众等起佃别安,如无欠租,付其永远耕种,另代贴
租三百斤,今欲有凭,立认据为昭。
(此贴租系前耕士叔等欠,过与友文耕)
欠少。自批之后,其山内任听郑家永远栽种松树杂木等树,其租欠少,其山听山主另召别人。今欲
有凭,立批山约乙纸付执为照。
嘉庆贰拾伍年正月 日
立批山约刘根良(花押)
同侄克行(花押)
代字中侄克志(花押)(注:师契第498页、藏契号00475。)
此契中的佃方郑宗子是侯官县汤院一个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的经营地主,业主根良因经营无方,
多不同之处。
首先,山园经营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与一年生的粮食作物相比,种植利润往往与
种植年限有很大关系,所以永佃权可谓是山园经营利润的必要保障。
其次,山园永佃均以货币租为主要地租形态。货币租在明清福建地区的一般租佃制中尚属新生
清代闽东畲族社会经济的一个个案分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二○○六年第一期 清代闽东畲族社会经济的一个个案分析3陈支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内容提要]清代前中期闽东畲民的的经济生产方式日益与邻近的汉民相类似,政府也逐步完成了对于畲民的图籍管理化。
在这种情况下,畲民与畲民之间、畲民与汉民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物产交易形式也基本趋向一致,所谓的畲民受到汉族地主阶级和封建政权的剥削压迫,缺乏史实上的强有力印证。
[关键词]清代闽东畲民社会经济[中图分类号]K24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422x(2006)0120019206关于畲族历史的研究,成果很多。
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族源及其变迁史之上,对于畲族民众的一般社会经济状况,涉及者相对较少。
即使偶有涉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在于所谓的“封建王朝和地主阶级对畲族人民的反动统治”等等问题上。
以阶级观念作为研究畲族历史的一个出发点,固然能够比较清晰地解剖畲族历史的许多重要问题,但是不能解释畲族历史的所有问题。
近年来,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同仁们深入闽东地区畲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调查,搜集到一批畲族的契约文书。
本人素来对于民间契约文书怀有兴趣,仔细翻阅之后,感觉到畲族社会经济史中的有些问题,值得重新引起讨论。
一这批畲族契约文书发现于闽东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清代又称“拜井里”)的一位雷姓畲民家庭里。
据当地的口传资料,松山镇八井村雷姓畲民的先祖原迁居于兴化府莆田县山区,明代前中期又迁居于罗源县白花乡,接着又迁牛洋、白岩一带,最后才迁入八井村,在八井村聚居形成家族,分成福、禄二房。
现今八井村承继下来的家族字辈排行是:安—邦—民—飞—永—君—子—辅—朝(枝)—廷(大)……。
①清代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这个畲民家族大致已经延续到第六世的“君”字辈,由此推算,可知八井村的雷姓畲民大体在明末清初之时在这里定居的。
雷姓保存契约文书的主人介绍,这批契约文书是其祖先从清代中期积累下来的,原先有五六百张之多,后因社会变迁,散失漶漫一部分,目前尚存二百张左右。
有关明朝乡村社会的书

有关明朝乡村社会的书有关明朝乡村社会的书一、文化研究1、《明清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作者:张瑞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ISBN:9787-302-13888-5。
本书从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了明清两代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并从社会学的角度探析了乡村社会变迁的有关原因、过程以及影响等问题。
2、《明清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作者:彭鹏,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ISBN:9787-300-08524-5。
本书以朴素而确切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明清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渊源及其演变过程,揭示了各类社会现象及其影响。
3、《明清时期乡村社会研究》,作者:谢玉梅,出版社:中华书局,2001年,ISBN:9787-50-01364-8。
本书从明清时期乡村的地域概况、人口构成、人口流动、社会组织、经济制度、语言文化等方面,详细描述了当时乡村社会的特点与变迁。
4、《明清乡村社会研究》,作者:李文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ISBN:9787-50-00498-5。
本书分析当时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系统考察了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揭示了明清乡村社会的发展特点及其文化性格。
二、历史研究1、《明清乡村的历史研究》,作者:汤国军,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ISBN:9787-504-02122-1。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明清乡村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明清乡村社会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其实践经验。
2、《明清乡村社会发展史》,作者:许振萍,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ISBN:9787-50-00250-3。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深入研究了明清时期乡村社会的演变过程,重点探讨了明清时期乡村社会发展的历史因素及其历史变迁。
3、《明清乡村社会历史研究》,作者:张友华,出版社:中华书局,2005年,ISBN:9787-50-00933-2。
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

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以上可见,边区农村通行的土地租佃制,是租佃双方即地富与佃农在这种长期的生存竞争和经济博弈中,各自在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时共同接受并作出的经济选择。
它作为优化配置农村生产力资源的运行方式,与当时边区商品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相联系,与边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相适应的。
以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看,历史上的租佃制是随着地主阶级的发展而壮大的,由雇工经营转向租佃经营是地主阶级进一步腐朽的产物。
然而,如果按照制度学派的说法:地主制,也就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土地租佃关系,是市场经济的范畴之一,是市场发展后的产物。
(注:赵冈:《从制度学派的角度看租佃制》,《中国农史》1997年第16期。
)经君健认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是以商品交换关系为条件的。
商品经济在地主经济的运转中不是附加,不是外生的,地主制经济和商品经济有着本质的联系。
(注:经君健:《论地主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也可以说,没有市场原则的作用就没有租佃制发生与发展!许多中国区域经济史研究个案证明,市场的存在是租佃经营的前提,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农村,近代商品经济越发展或受其冲击越大,农业经营因其生产的特殊性和所处的弱势产业地位,并没有导致所谓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农场经营的出现或发展,倒是农户家庭经营式的土地租佃制反而越发展。
赣闽边区是这样,民国时期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农村也是这样。
(注: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第224—226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据有的学者研究,这种发展趋势早在中国明末就已现端倪。
(注:赵冈:《历史上农地经营方式的选择》,可参见《沈氏农书》。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三如前所述,在清末民初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赣闽边农村传统社会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相对农业的比较效益更加明显,这是人多地少、资源有限与土地高度集中的赣闽边地区农民所面临的新的生存挑战。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十)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十)
傅衣凌;陈支平
【期刊名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卷),期】1988()3
【摘要】关于王在晋:《越镌》中的海上贸易资料,我已在《从一篇史料看十七世纪中国海上贸易商性质》(载《文汇报》1962年11月2日)一文中加以引述。
事过二十余年,《越镌》一书更难获见,为了保存资料,爰就我当年所抄转载于此,以供同好们更好地分析这篇资料。
浙海距倭盈盈一水,片帆乘风,指日可到,是真门庭之寇,操戈砺刃以相待者,倭未尝一日忘情于我,惟是杜勾引之奸、断往来之路,因我之藩篱,绝彼之睥睨,而后内地可长无事耳。
【总页数】4页(P104-106)
【关键词】经济史料;海上贸易;明清福建;《文汇报》;贸易商;造船;社会;普陀;朱明;人犯
【作者】傅衣凌;陈支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 [J], 傅衣凌;陈支平
2.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五) [J], 傅衣凌;陈支平
3.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七) [J], 傅衣凌;陈支平
4.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八) [J], 傅衣凌;陈支平
5.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四) [J], 傅衣凌;陈支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经济史专题第一讲

第一讲:序论 • 文献资料方面,傅筑夫、王毓瑚收集各种古籍中 的经济史资料,陆续出版。 • 其他断代经济史资料有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 资料选编》上中下三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年)、 • 王永兴《隋唐五代经济史料》(中华书局1987 年); • 专题史资料有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 主要的农书都已整理校释出版。历代食货志均有 整理校释者,其中以梁太济等的《宋史食货志补 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最为精审。
第一讲:序论
• 此外,许多学者分别把历史地理学、环境生态学、 历史人口学、考古学、民族学等与经济史研究结 合起来,形成一股多学科交叉融汇及其理论方法 相互渗透的潮流。亦பைடு நூலகம்亦合,并行不悖。
• 十七年中国古代史经济研究的评价 :
• (1949-1966)
•
•
一方面,成就不能低估,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促进了相关问
题的研究;
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全面展开及独立研究
1、研究工作发展不平衡:重视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重视经济
基础,忽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重视生产与分配,忽视流通与消 区的经济; •
• 集中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 《中国资本 主义萌芽问题讨论续集》等书中。
第一讲:序论 王亚南,厦门大学; 梁方仲,中山大学 尚钺,中国人民大学; 李剑农,唐长孺,武汉大学 谷霁光,江西大学; 傅筑夫,南开大学、人大、 彭信威的货币研究、杨宽的古史、陈述的契 丹经济史、戴裔煊的盐史研究、张家驹的经济重 心南移研究、史念海的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孙毓 堂的秦汉纺织研究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第一讲:序论
• 民间文书、族谱、碑刻和社会调查、习俗调查、民族调查 • 著名的徽州文书,已出版《徽州千年文书契约》(花山文 艺出版社1993年)、 •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史料丛编》一、二辑(中国社科院历 史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990年)。 • 上海、苏州、佛山、北京等地有关经济史的碑刻资料亦已 整理出版。五十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 员会组织的大规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有关资料亦出 版。
福建省考研历史复习资料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

福建省考研历史复习资料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福建省考研历史复习资料中,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福建省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福建省经济概况明代,福建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十分繁荣。
福建的主要经济支柱是海运贸易和农业生产。
随着福建与西方各国贸易的不断增加,福建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清代,福建省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民间贸易对外,但福建作为沿海省份,依然可以与台湾、东南亚等地进行贸易往来。
清代福建的农产品出口量大增,对外贸易额也呈现上升趋势。
二、福建省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1. 对外贸易的扩展明清时期,福建省与东南亚诸国的贸易日益繁荣。
福建的红毛商人成为了当时福建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带动了福建省的海外贸易发展。
福建的货物种类也从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扩展到瓷器、香料、药材等,增加了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质量。
2. 农业生产的改进明清时期,福建省的农业生产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
传统的耕地为旱地,而在这个时期,福建人开始引入水稻的种植技术,开辟出水田,提高了农业产量。
同时,福建的茶叶、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也逐渐兴起,为福建的农业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3. 工商业的发展在明清时期,福建省的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福州、厦门等地成为福建省的商业中心,各类手工业、商贸业得以兴起。
福建的手工业主要以纺织业、纸业、瓷器业为主,产品远销海内外。
此外,福建还以制造业为基础,发展了造船、制糖、制瓷等行业,为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福建省明清时期经济变革的原因1. 地理位置的优势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福建港口众多,便于贸易往来。
同时,福建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明清史书目

明清史书目: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K248/ZT22刘晓东等点校:《明书》齐鲁书社,2000。
K204/LX4《明实录》, 民国二十九年影,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1983年,K248.6/ZY22明·申时行等重修《明会典》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 960.857/GX64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明万历刊本,见《元明史料丛编》,第一辑,1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K247.6-51/WH3清·龙文彬:《明会要》,广雅书局校刊本。
北京:中华书局,1956.. D691.5/LW2《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K249/ZE21《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四辑.731,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K250.6-51/SY11。
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五辑.741,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K250.6-51/SY11。
曹仁虎等纂:《皇朝文献通考》沈师徐、席裕福辑:《皇朝政典类纂》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八十八辑,871—,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K250.6-51/SY11 。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中华书局1958年版。
嵇璜、曹仁虎等撰《钦定续通典》见《四库》第39——641册。
《唐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本徐家斡《洋防说略》,光绪年间刊本严如熠《洋防辑要》,道光刻本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光绪年间刊本魏源:《海国图志》,光绪二年刊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类书、丛书。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比之《清史稿》更为丰富、全面。
《清会典》与《明会典》不同之处是将事例另列一编。
清代重要的一些官修史籍,如《续三通》、《清三通》、《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大清律例》、《八旗通志》、《赋役全书》、《吏部则例》、《户部则例》、《礼部则例》、《八旗则例》、《军需则例》、《学政全书》、《皇清奏议》、《皇清开国方略》、《平定三逆方略》。
明代粤东北山区的移民与土地关系

明代粤东北山区的移民与土地关系——大埔县《院道府县断示碑》释读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夏远鸣一前言地处岭南的粤东北山区,与福建、江西毗邻,是一个山地广布的边界地区。
明代以前,粤东北山区人口稀少,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从明代以来,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这一地区得到迅速的开发。
①到了明代中期,这里的居民已经形成“流移错杂”的局面。
明代进入粤东北山区的移民,在文献中常常被称为“流民”、“棚民”。
他们多以佃耕的方式,在山区从事农业生产。
如果从阶级成分看,他们其实是这一地区早期土著的佃户。
一般来说,租佃制下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状态,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即地主有权力选择佃户,佃户耕作权随时可以被地主剥夺。
但在现实层面,由于佃户长期佃耕同一块田地,因而出现了“久佃成业”现象,佃户也拥有一定的“佃权”。
如此一来,导致土地产权关系复杂化。
明嘉靖、万历之后,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助力下,这种土地产权关系复杂化的趋势加剧,出现了“一田二主”乃至“一田多主”的土地占有形态。
在这种新的产权结构下,田主的土地所有权逐渐流失,而佃户则有了更大的土地支配权,其结果导致了主佃关系的日益紧张。
②由此导致的社会冲突,即学界所谓的“抗租风潮”。
③粤东大埔县与福建毗邻,位于韩江上游,其境内群山连绵,丘谷相间,是粤东北地区典型的山区县。
自明代以来,这里的山区成为外来移民的栖身之所,各地的山间盆地得逐渐得到开发。
这些进入山区开发的移民,最初大多是以佃耕的方式从事耕作,后来逐渐“久佃成业”,获得对土地的实际支配权。
笔者在该县桃源乡发现了一通万历年间的碑刻,题名为《院道府县断示》,其中详细记述了当地主佃之间长达十余之久的争讼经过。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这一碑刻,探讨明代粤东山区的移民过程与土地关系的若干特点。
①见黄启臣、孙公麟:《明清广东人口与土地的变化》,《学术研究》1987年第3期;吴建新:《明清广东人口流动概观》,《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国名人】傅衣凌简介

【关键字】中国名人傅衣凌简介傅衣凌傅衣凌(1911~1988)中国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主要奠基者之一。
原名家麟,笔名休休生。
福建福州人。
1911年5月29日(宣统三年五月初二)生。
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1933年发表《秦汉之豪族》等论文,开始步入史坛。
1935年赴日本法政大学研究院攻读社会学,博览中国古籍,兼收并蓄经济学、社会学知识。
1937年夏回国。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救亡运动。
1941~1945年,先后应聘到邵武协和大学、闽清福建学院、南平省立师专等校任副教授、教授。
他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特别是农村经济史的研究,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经济,从经济史的角度剖析社会。
他以初步学习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体会,吸收传统学术和日本史学、西方社会学、经济学、民族学的长处,注重民间记录的搜集,进行社会调查,先后编著出版了《福建省农村社会经济参考资料汇编》(1942)、《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1944)两书。
后者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开拓时期的力作之一,很快被介绍到日本,成为战后日本史学界重建中国史学方法论的来源之一;而后又传播到美国,成为美国五、六十年代新汉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6年1月,傅衣凌在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连续发表了徽州商人、洞庭商人、陕西商人、福建海商等系列论文。
1947年写成《清代中叶川陕湖三省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形态》一文,首次提出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在从事学术研究之余,他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于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0年,傅衣凌回厦门大学工作。
历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社科联副主任、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副校长、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古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主编、名誉主编;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
《傅衣凌著作集》共分六册:原已结集出版过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依旧各自成册;原《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二书合为一册;原《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二书合为一册;其余各种散见于报纸杂志上的论文合为一册,根据傅衣凌先生生前的意愿,称之为《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
《傅衣凌著作集》六册基本上保存了傅衣凌先生的绝大部分论著,虽然有某些早期的文章,已经很难寻觅,但是相信其数量相当有限。
傅先生还有一些译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日本学者的《新安商人研究》和《宋代牙行考》等,限于体例,此次整理编辑时一概没有收录。
《傅衣凌著作集》的整理出版,相信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前辈学者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艰难历程,继承和发扬前辈学者的治学精神,弘扬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学术风格,无疑将产生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傅衣凌先生早年在母校厦门大学和日本法政大学受过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双重学术训练,这对于他后来创立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注重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关系至深。
20世纪30年代,刚刚步入史坛的青年傅衣凌,在学术研究的探索道路上,正经历着中国社会史论战和农村性质论战的洗礼。
傅衣凌先生有鉴于歪曲中国历史的种种谬说和一般论说流于空泛教条的弊端,立志写作中国农民论、中国农村经济史、中国商业资本史。
他吸收传统学术和日本社会史学、西方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的长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学方法。
1939年傅衣凌先生在永安福建银行经济研究室工作时,根据在黄历乡发现的民间契约文书,整理成三篇文章,编为《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一书,[2]在福建协和大学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引用民间契约文书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著作。
这本小册子,可说是傅衣凌先生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奠基之作。
它形成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基本研究特点:在搜集史料时,除正史、官书之外,应注重于民间记录的搜集,以民间文献证史;广泛地利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社会调查,把活料与死文字结合起来,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
证史。
在探讨经济史中,特别注意区域性的局部分析,以小见大,从微观到宏观,又从宏观审视微观的研究理念。
对于区域农村社会经济的探索,更进一步引发了傅衣凌先生的深层思索,他把研究的领域从农村扩大到商业上面来。
1946年前后他写成《明代徽商考》发表。
在徽商之外,又发现陕西商人、苏州洞庭商人、福建海商等等都是明代重要的商人,他逐一对这些区域商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解放以后,傅先生把他在以前对于农村问题和商人问题研究的成果充实提升,分别以《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56年)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的书名予以出版。
1949年以后,傅衣凌先生倾心于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诸问题。
50年代初,他把研究重点放在明代的江南地区,也是先从农村经济开始探讨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明代江南地区经营地主与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论文。
嗣后,他又结合《红楼梦》时代背景的讨论,撰写其他文章,辑成为《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一书,于195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环境逐渐恶化,傅衣凌先生一方面继续进行他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史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问题的探索,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较多地关注明清时期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史的研究。
在这期间,他撰写了《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的书稿,作为上课的讲义在本科生及研究生中进行讲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多次对书稿进行修改补充。
为了使自己辛勤写成的著作能够在当时的环境下出版问世,这部著作也不能不带上那个时代的某些烙印。
尽管如此,在傅先生生前,这部著作还是未能及时出版。
直至1992年才由我略加整理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傅衣凌先生着手对于自己半个世纪来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历程及其构想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1982年,经他自己选编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同时,他又对于自己以往的许多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提升。
他尤其关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问题。
他认为“对于后期封建经济的分析,必须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现象一起研究,二者缺一不可。
对前者主要看它的新生的、发展的因素,而对后者主要看它迟滞的、落后的一面。
萌芽
状态与成熟状态不同,两者又不可等同起来,因而作为衡量的标准,也应该有所区别。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长期处于“早熟又不成熟”、“死的拖住活的”的状态。
傅先生曾形象地把中国封建社会比喻为一种“弹性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学术思想指导下,他愈来愈有意识地把这两个表面上看来是矛盾对立的研究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长期潜心研讨的心得融会升华,得出比较系统的见解。
尤为难得的是,傅衣凌先生在晚年病重期间,仍然坚持不渝地进行新的思考,提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的论点,对自己五十年来的学术历程进行了整体的反思和新的总结,发人深省。
他认为,在16世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已发生走向近代的变化,但由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这种变化起伏跌宕,以至中断、后退,但到最后,并未能摆脱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承明先生认为傅先生在晚年所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多元论”和“明清社会变迁论”,“是自梁启超先生提出‘近世’概念以后,对中国近代史最精辟的看法”。
“傅衣凌晚年提出‘明清社会变迁论’,提出‘从16世纪开始,中国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但因种种原因,这些变化有中断以至倒退,但最后仍未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
我深佩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