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课后答案(1--15)
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答案

价值理论的内容。
亚当·斯密坚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在通过深入的论证和概括后,指出所坚持的价值理论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的问题,其理论包括:价值的两个意义、价值尺度、价值构成等。
价值的两个意义。
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在这里,他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
价值尺度。
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斯密认为价值尺度具有二重性,既是作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
由此,我们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具有两重性,即耗费劳动论和购买(交换来的或购买的)劳动论,甚至是三重性的,即加上一种工资决定论。
关于价值构成,斯密着重探讨了其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
在斯密看来,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之后,商品价值不再决定于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购得劳动。
因此,商品价值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三种基本收入构成,即工资、利润、地租。
启示1、要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亚当斯密的价值价格理论。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既有其优越性,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借鉴不同的价值价格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为发展生产力和深化改革服务。
2、要重视价格理论中人的心理因素分析亚当·斯密在其价格理论中强调心理因素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中,要重视价格理论中的心理因素分析,比如,差别定价、市场营销等等,不考虑人的需求心理是不行的。
总之,经济理论的优劣不在于经济理论本身,而在于时代的选择。
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历史命运已验证了这一论断。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的伟大实践正呼唤正确理论的指导。
为此,不仅要学习发展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有必要科学、全面、客观地认识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吸收其合理成份,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事业服务。
经济史课后答案(1--15)

经济史课后答案(1--15)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除去交换之外,所剩无多,不足心应付家庭正常支出的需求,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实际上附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
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土地所有制结构,二是租佃关系。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意义。
在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土地占有关系成为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
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质、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1,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
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1)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
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2)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B: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
C: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国开金融学1-15章节自测答案

证券发行方式不包括()。
正确答案是:溢价发行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资本市场特点的是()。
正确答案是:筹资的目的是满足周转性资金需要狭义的资本市场专指()。
正确答案是:有价证券市场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融通交易活动的场所,又称长期资金市场。
正确答案是:1年证券发行市场的参与主体有()。
正确答案是:证券发行人,证券投资者,证券中介机构有价证券市场包括()。
正确答案是:中长期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层次包括()。
正确答案是: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股份转让报价系统与“新三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
正确答案是:“错”。
证券发行市场是投资者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
正确答案是:“错”。
货币政策的调整对证券市场具有持久但较为缓慢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错”。
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场内交易在交易规模和品种上占有主导地位。
正确答案是:“错”。
金融深化表现为金融与经济发展形成一种()状态。
正确答案是:良性循环证券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作为证券发行人与投资人交易媒介的证券承销人,它通常是负担承销义务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其他机构则不能作为证券中介机构。
正确的答案是“错”。
我国学者对金融功能表述多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展开,若考虑到金融各个要素及其组合后所提供的功能,金融功能可概括为()。
正确答案是:投融资功能,服务功能,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主要通过()方面从总体上提高了金融作用力。
正确答案是:提高了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配置效率,社会投融资的满足度和便利度上升,金融业产值的迅速增长,增强了货币作用效率资本市场有利于促进并购与重组。
正确答案是:“对”。
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
正确答案是:“错”。
国和英国都是实行多元化监管体制的代表,正确答案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金融监管理论体系中不包括()。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

1.简述《圣经》中对农业、土地、公平价格和劳动的论述。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
它对一些问题的阐述对以后的经济思想特别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有很大的影响。
(1)《圣经》反映了以农业为根本的思想。
如《旧约》的格言中提出,“贸易之利虽大,可以失之于俄顷之间,故不应对买田之事有疑惑”;“惟耕田之人所获为多。
”重农思想,反映在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且对近代的农业国家的经济思想有相当的影响。
(2)《圣经》视土地的家庭所有为社会力量与保持社会经济结构稳定的最重要的源泉。
土地的外姓异化是被禁止的,只有全家同意时,土地才允许出卖。
如果土地被迫出卖,血缘最近的亲属有购买的第一选择权。
摩西法规定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土地继承权。
(3)任何形式的欺诈和不诚实都被上帝和法律所不允,包括伪衡、重息、滥价、囤积居奇皆等,并对违反者处以罪行。
这意在价格的公允,是为公平价格。
(4)《圣经》十分强调人类劳动的尊严与价值。
劳动被看作是带给人类生命的福祉之举。
劳动的尊贵源于上帝代表人类利益所进行的劳动。
辛劳被赋与荣誉,懒散受到谴责。
2.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理想国》的目的是回答什么是公正这一难题。
他借助于人类的自然不平等和劳动的分工构建了一种理想国,这种国家对他来说便是世间公正的体现。
柏拉图认为,健全的国家应该根据正义原则即按照人们的天性分别任事,并以他的分工学说为基础描绘了他所理想的国家组织。
理想国由三个阶层组成。
最低阶层是由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等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构成。
这些人好比人的手足,他们没有思考能力, 没有参预国政的能力,只能从事生产活动, 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第二个阶层是卫国御侮的战士。
好比人的肠胃,其职业是保卫国家。
他们平时进行体育活动,从事任何的经济活动,战时保卫国家。
最高阶层是哲学家,他们好比人的头脑,是掌权者。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能够以正义治国。
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绪论。
一.名词解释:,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
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
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
: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精编版)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学》形考任务1-15答案

以下属于金融总量统计指标的是( )。 A. 财政赤字总额 B. 信贷总量 C. 保险市场规模 D. 国民生产总值 E. 货币总量
判断题(每题 6 分,共 5 道) 金融供求及其交易源于社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 调整利率的高低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投融资决策和经济金融活动。√ 居民会基于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来进行赤字管理。× 金融总量是一国各经济主体对内的金融活动的总和。× 从一个国家(地区)来看,所有经济部门之间的金融活动构成了整个金融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行( )是财政最常用、最普遍的筹措资金方式。A. 政府债券 居民进行储蓄与投资的前提是( )。C. 货币盈余 居民的赤字可以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弥补( )。B. 消费贷款 现代金融体系建立的基础是( )。D. A 和 B 采取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在国外建立新企业的“绿地投资”属于( )投资。B. 国际直接投资
判断题(每题 6 分,共 5 道) 外汇即外国货币。× 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称为升水;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称为贴水。√ 浮动汇率制允许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由波动,各国货币当局无需干预外汇市场。× 汇率是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 不管是直接标价法下还是间接标价法下,买入汇率总是低于卖出汇率。×
A. 进出口 B. 物价 C. 资本流动 D. 金融资产的选择 E. 汇率制度安排
若其他条件不变,一国货币贬值将引起该国( )。
A. 进口增加 B. 出口增加 C. 进口减少 D. 出口减式卖出外汇时,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
A. 电汇汇率是外汇市场的基准汇率
B. 信汇汇率低于电汇汇率
)。
A. 金属货币的币值相对稳定,而纸币和存款货币受物价影响较大
B. 金属货币可以作为资产保值增殖的一种手段,而纸币和存款货币不可以
经济学说史章节课后答案及名词解释

第十一章 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1、西尼尔的价值论西尼尔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效用、供给有限性和可转移性三个因素构成。
效用是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能力。
一种物品随供应量增加,效用越来越小。
价值生产三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是有限的。
劳动者的劳动是对快乐与自由的牺牲,资本家的资本是资本家欲望的节制,个人消费的牺牲价值就由这两种牺牲生产出来。
他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先驱。
2、节制论西尼尔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了节制论。
节制是指资本家牺牲了目前的享受,把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一部分资本,不是用于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宁愿有计划地从事收益在于将来,而不是在于当前的生产。
因此,西尼尔认为,“所谓生产成本,我们说的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与节制的总和”,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生产成本决定的,它包括劳动得到工资,节制带来利润。
3、约翰·穆勒的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约翰·穆勒认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
他说:“财富生产的法则和条件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
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论人类生产什么,都必须按照外界物品构成人类身心结构固有性质所决定的的方式和条件来生产。
”“财富的分配要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
决定这种分配的规则是依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感情而形成的。
这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内是很不相同的。
”4、工资基金论约翰·穆勒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生活的资本的数量,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人数的比例。
最低工资的规定,不能超过平均工资水平。
由于工资基金的数量是一定的,因而总会有一部分失业工人存在。
除了增加用于雇佣劳动的总基金数量以外,工资率是不能上升的。
5、凯里的再生产费用价值论凯里认为,在一切发展的社会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良,降低了再生产的费用。
再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费用的减少,已经不可能交换到比再生产时所需费用更多的价值量。
王玉茹 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

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
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
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
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
原因在于:(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
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电大国开大学习网金融学自测题库1-15章 形成任务答案word

1. 采取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在国外建立新企业的“绿地投资”属于( B )投资。
、A. 国际间接投资B. 国际直接投资C. 国际金融投资 D. 国际结算2.现代金融体系建立的基础是( D. A和B )。
3. 各经济部门的金融活动及其彼此间的平衡关系可以通过( C资金流量表 )来反映。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行( A. 政府债券)是财政最常用、最普遍的筹措资金方式。
5.( A信用证)属于贸易融资的行为。
1.发行股票属于( A)融资。
:A. 外源融资B. 内源融资C. 债务融资D. 债权融资2.居民的赤字可以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弥补( B. 消费贷款 )。
3.居民进行储蓄与投资的前提是( C. 货币盈余 )。
4.现代社会中,不同的经济部门之间有的总体是盈余的,有的总体是赤字的,他们之间主要通过( A金融 )活动来实现平衡。
5.从整体上看,( D )是最大的金融盈余部门。
: A. 企业B. 金融机构资C. 政府D. 居民汇率变化常给交易人带来损失或盈利,下列( D. 黑客入侵外汇交易系统导致损失)不属于汇率风险。
目前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 B.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国际借贷说认为本币贬值的原因是( D. 流动债务大于流动债权)。
汇率自动稳定机制存在于( B.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
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我国外管局每个交易日公布的汇率是( D. 中间汇率)。
汇率作为重要的金融价格,其变动会影响()。
或多项:A. 进出口B. 物价C. 资本流动D. 金融资产的选择属于早期汇率决定理论的是()。
或多项:A. 国际借贷理论C. 利率平价理论D. 汇兑心理说E. 购买力平价理论银行以不同方式卖出外汇时,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或多项:A. 电汇汇率是外汇市场的基准汇率B. 信汇汇率低于电汇汇率D. 票汇汇率低于电汇汇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或多项:A. 直接标价法下,外币的数额固定不变,本币的数额随币值变化B. 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本币价值越低E. 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本币价值越高根据利率平价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经济学说史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指在教会的学院里讲习的基督教哲学。
基本任务在于用繁琐空洞的形式主义抽象推理方法来维护基督教教条与教义,在观察生活实际的一切现象时并非观察现象的内在联系,而是观察它们是否符合圣经中的教义及教会制定的信条2.公平价格:奥格斯丁接受了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定义,认为公平价格是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的影响,大多数从事交易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的,实际上是平均价格;亚尔贝兹·马格努则将公平价格看做与生产劳动耗费相等的价格;阿奎那接受了马格努的观点,同时又把价格范畴说成是一个主观的范畴,所以又把公平价格说成是能使卖主获得“相当于他的等级低位的生活条件”的价格,认为公平价格取决于从物品所得到的利益大小,取决于它们对人们的效用,还认为公平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1).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它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评判优秀与否的标志是能否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2).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1. 物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两种功用2. 并不反对简单商品交换的存在(3).十分重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最重要的职业(4).肯定了分工的必要性,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1. 认为分工提高了商品的质量2. 局限性在于认为分工不会使产品变得更便宜。
(5).不知道价值问题,但了解商品价格的波动依存于供给与需求的变化(6).了解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原因:货币可以购买到一切有用物)2.简述阿奎那的经济思想及其特点(一)阿奎那的封建农奴制度论1.主要依据“自然法”的观点论述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2.在“自然法”观念中,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的东西应该受制于高级的东西,私有制不仅符合“自然法”的观念,而且还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二)阿奎那的公平价格论1.亚尔贝兹·马格努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将公平价格看做与生产劳动上耗费相等的价格2.阿奎那的公平价格观(1)继承了马格努的公平价格观,认为公平价格即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间均等(2)公平价格是由物品效用决定的,物品的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是取决于某种评价,取决于从物品得到的利益的大小(3)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三)阿奎那的货币论1.在货币的作用上,认为货币起辅助与从属作用,不能成为社会财富的代表2.在货币的起源与性质上,认为货币由交换产生,交换是人们为了双方共同的利益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货币就是这种有意活动的结果,货币铸造是统治者的特权,由统治者决定货币的购买力(货币名目论)3.货币价值认识的二重性:既认为货币价值只是君主给予的指定价值,并为领地内的铸币贬损辩护,对货币是商品,要求有价值稳定的货币。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习题答案大全

第1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简单地说,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稀缺性:人类生活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总是超过人们所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所有的需要都被满足的社会。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时机本钱:为了得到*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时机本钱。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限或生产转换线,它是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两类商品最正确产出数量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考察社会的经济总量。
它研究的变量包括国生产总值、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
实证分析:规分析:是在给出假定的前提下,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预测经济活动的结果。
均衡分析:是指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到达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过程分析:是包含着时间因素的经济分析。
事实上,任何经济变量从不均衡状态变动到均衡状态总是要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分析就是要分析变化发生的过程。
由于过程分析通常要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各期间的变化情况,所以过程分析也称为"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考虑均衡到达和变动的过程,只是在假定条件下分析均衡到达和变动的条件。
比拟静态分析:是在静态分析的根底上,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将如何变化,并分析比拟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量的根底上,考察研究不同时点上诸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经济史课后答案问答题

经济史课后答案问答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经济史课后答案(问答题)一、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
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
这种集约农业最显着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
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经济学说史课后答案解析1~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
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
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而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从事这种工作无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
另外,色诺芬也认识到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
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
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
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
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2、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见解。
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
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
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比色诺芬更明确地分析了物品的两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
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
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
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大学_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课后答案下载第一章导论第一篇古代世界经济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社会经济生活??第三章古代西方社会的经济生活?第二篇中古世界经济第四章亚细亚封建经济?第五章西欧封建经济?第六章1500年以前的.世界贸易?第三篇资本主义的兴起第七章商业革命?第八章农业革命?第九章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第十章金融制度的建立第四篇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第十一章英国的工业革命?第十二章美国的工业革命?第十三章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化?第十四章欧洲国家的城市化第十五章东方的起飞尝试?第十六章自由贸易与世界经济第五篇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第十七章垄断与垄断资本?第十八章大危机和新政?第十九章国际商战?第二十章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第六篇战后世界经济第二十一章恢复与改革?第二十二章繁荣与滞胀?第二十三章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十四章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第二十五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参考文献再版说明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内容简介点击此处下载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课后答案世界经济史(高德步著):目录“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史》、《国际贸易教程》、《经济学说史》、《〈资本论〉解读》、《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中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产业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等20多种。
这套教材也是“国家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的专用教材。
这套系列教材作为经济学院的标志性教材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研究成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创新性、前瞻性等特点。
世界经济史课后答案

世界经济史课后答案世界经济史课后答案【篇一:《世界经济史》复习题完整版】s=txt>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ppt1-6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
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
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
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
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
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
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
ppt2-61)经济活动的特点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社会生活的特点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经济思想史1-10章课后答案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第一章1、它们分别是传统常例、声威、逼迫方式、市场。
它们不都存在经济学范围类,也有跨学科的。
2、是一种正常的划分,由于它们吻合主流的现代经济学的要求。
两者之间没有研究先后之分,由于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微观经济理论始于对个体的解析,而且扩大到对社会的解析。
宏观经济学始于对社会的整体解析,并向下发展到对个体的解析。
3.两种主张都正确,他们其实不矛盾,无论什么历史总是幽默的,它是一面镜子,经过先人对事物的认识,我们能够收获更多的新发现,使问题更清楚,况且关于如何解决稀缺性的经济学问题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4、相对论者在办理某项经济理论时,会注意成立那个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就是说研究方法是见解和历史的结合,不侧重谁对谁错侧重见解从错误到正确(渐渐趋向真理)的过程,而绝对论者侧重由错误到正确(渐渐趋于真理)的过程。
5、经过指出不足和矛盾,它们给主流见解教授花粉,使其保持正直和诚实。
比方马歇尔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看见主流发展和非主流发展的相互作用,经过糅合历史导向的经济学家和抽象的理论家之间的竞争主张,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
6.他认为个人财富在社会中发挥着有益作用,不应该制定规则来限制个人手中的财富数量,他一方面训斥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同时又认同个人财富的权益,亚里士多德同意在更宽泛的背景下对待经济活动,经过减少花销改变人们的态度,来对待稀缺性的问题7、戈森关于边缘功能的著作诚然先于杰文斯、门格尔与瓦尔拉斯的著作,但是没有后者影响的巨大,作者就没有将他的包括进来。
9、实证经济学是关注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是经济学的哲学分支,经济学艺术关注政策问题,它将经济学的科学性和规范经济学联系起来。
10、减少无知;在经济思想史中其实研究的是钱币、物价、供给、需求这些永远的主题,但我们先人在不相同时代供给的新经验、新见解、新推理。
这会启示我们,并提高和改变我们的认知。
第二章1、管仲的思想表示经济见解没有独立于制度结构的直接政策含义。
中国经济史答案

中国经济史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1【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说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贵族政治的危机出现。
根据所学可知推动我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最重要因素是郡县制的推行,故D项符合题意。
皇权制的核心特点之一是皇位世袭,故排除C项;分封制瓦解和礼乐制破坏并不能充分表明贵族政治的危机,排除A、B两项。
2【答案】B。
解析:“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说明庄园经济有利于防止农民叛乱,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技术的信息,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看出东汉豪强庄园经济威胁中央集权,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显然,公案小说的兴起折射出当时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B项符合题意。
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是小说产生的原因,排除A、C两项;官民价值观念趋同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村消费情况”,与城市化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东部地区的工业制造能力,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中表达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农村消费情况,即北部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而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更深,据此可判断出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先是源于英法联军制定的《租界规程》,后受制于美国做出了一些调整,这充分说明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故选B项。
A项错在“主动”,C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在“根本”。
6【答案】B。
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1957-1960年全国职工总人数不断上升,可知当时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为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大炼钢铁,增加了炼钢工人的数量,故B项符合题意。
图中没有显示职工从事的行业属于轻工业还是重工业,因此A项错误,排除;C、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除去交换之外,所剩无多,不足心应付家庭正常支出的需求,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实际上附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
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土地所有制结构,二是租佃关系。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意义。
在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土地占有关系成为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
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质、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
国家所有的耕地,即官田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这种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但是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只是小规模的。
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精耕细作的程度。
另一方面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极其不稳定,流转速度很快。
一些自耕农通过购买土地上升为地主,更多的自耕农则可能丢失土地而破产。
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兼并机制、土地离散机制同时起作用的结果,造成土地关系的剧烈动荡。
导致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及其高昂,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力量诞生的希望在这种动荡中化为泡影。
所以因为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制约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过程十分缓慢。
2.租佃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主制经济下,地主的土地除部分自营生产之外,大部分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形成租佃制度。
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1)以依附农为主体的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
(2)以分成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租佃质,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拜托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处于半分离状态。
(3)以定额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租佃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
这三种租佃质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
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所有制结构和租佃关系是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主要原因。
三、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变动趋势。
1.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在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进入交换领域,开始商品化。
特别自唐宋始,土地买卖更是合法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2.土地兼并机制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土地占有不断集中化。
土地兼并早在秦汉时代就已产生,这种兼并土地的经济活动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终止。
3.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土地离散机制是使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未能出现稳定的大地产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工商业发展与主要制度安排一、论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及其特征发展阶段: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2、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张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
3、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
发展特征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在原始社会,手工业种类很少,后来逐渐增加了冶铜业、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
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早晚,一旦创立,他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其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细密的。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4、官府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同时并存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手工业的存在,在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官府都设有作坊,从东汉开始,社会分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
到明清时期,官府手工业走向衰落,民间手工业不断发展,但二者并存的发展状况始终没有改变。
5、经济中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后逐渐移至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生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至南方。
二、简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与历史上整个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商业中心也逐渐南移,这一过程,三国南朝始见征兆,唐后期加快发展,到宋代乃告完成。
2、商业活动现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以致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
3、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加,行业细分,为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的地位提升。
4、在农村,商品交换开始只是为数不多的、小区域短距离、产销直接见面的余缺调剂,主要商品通过商业远销于农村的只是少数,后来才有较多种类的商品销往农村市场。
5、商业开始时一般局限于流通领域,到传统社会末期逐渐与生产过程结合,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等。
三、试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制度及其对其时商业发展的影响1、专卖制度所谓专卖制度指的是某些重要的工商业部门禁止私人经营,而由政府垄断,或由政府特许的商人经营。
主要有盐、铁、酒、茶等专卖政策。
专卖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阶段,可能在抑制没落的奴隶主和豪强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政权方面发挥过某种积极作用。
但这种垄断经营一般来说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
由于专卖商品的运销为政府和专商独占,无竞争之虞,他们利用特权,在向生产者收购时任意压价,大秤强买。
运输到销售区就高价卖。
随着社会进步,专卖制度的问题日益严重,普通民众和私营工商业者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私煮私铸的现象无法禁绝。
总之专卖制度是用一种行政的方法管理经济的行为,很难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其最终结果是造成生产萎缩,人民的需求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日趋下降,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不断减少。
2、均输平准法(1)均输法汉武帝时,由桑弘羊创设了“均输法”,规定把郡国应缴贡物连同运费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的正常市价,折为一定数量的、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这些产品是商人们一向贩运出境的物品,郡国只要就地交给均输官就行了。
均输官像过去的商人那样将这些商品运往需要该种物品的其他地方去销售。
这样一来就把贡品商品化了,政府不必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的辗转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民营商业的贩运贸易却部分的被官府取代了。
随着均输法的全国推行,活跃了地区间的各种物资的交流。
大大扩充了财政收入,私人批发商的贩运贸易则受到很大的限制。
(2)平准就是由官府来吞吐物资,平抑物价。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政府的平准机构就以较低的价格抛售;反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过分低廉,就由平准机构收买使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平准与均输一是管理零售市场,一是掌握批发环节,共同对粮食等商品的市场价格起干预作用。
第四章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一、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会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主的演变过程?任何时代的国家都是需要依赖财政收入来维持其统治机器的运转,财政收入由财物和劳务构成,在传统农业社会,财物主要来自土地,劳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农民,专制国家为了获得赋税和力役收入则加强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
由于生产力水平差异和土地制度的差异,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大致分为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
1、人丁为本阶段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且不稳定,国家必然对劳动者人身的直接控制作为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法,便形成了人丁为本的财政收入制度。
按人丁征收赋役的财政原则,反映了专制国家在物质财富尚不丰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劳动者人身来控制社会资源的制度取向。
2、地产为本阶段由于唐中期均田制度名存实亡,逃避赋役,地主兼并等原因,不少农民远离故土,四处流散,没有固定的产籍,严重冲击了赋役征收,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以地产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开始了,其标志是两税法的实施。
以后,宋、元、明、清时期,以地产为本的财政收入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总之在中国古代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经济脆弱,财富剩余有限,以此为基础,为了维护统治,财政制度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政治状况高度关联,财政制度中对劳动者的人身的控制多于对土地的控制,财政收入结构表现为人头税对于土地税,以控制人丁为主,随着农业生产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力役和人头税直逐渐被摊入土地,从控制人丁为主演变为控制地产为主。
三、试从制度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
1、战国秦汉的金钱并行货币制度秦统一全国后,秦汉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但黄金一般只作为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并不作为流通手段,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铜钱,因此,流通手段专用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