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变态反应)分类
过敏反应的种类和应对措施
过敏反应的种类和应对措施一、过敏反应的种类及其特点过敏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某些物质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
了解这些过敏反应的种类及其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了解过敏症状,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1. IgE介导型过敏反应(Type I)IgE介导型过敏反应是最常见也是最经典的过敏反应类型。
当暴露在致敏原上时,机体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表面上。
再次接触该致敏原时,IgE抗体与致敏原结合而激活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例如组胺和白三烯等。
这些物质会引起变态反应所致的不适感受器官或系统。
2. 细胞性毒霉素T介导型过敏反应(Type II)该类型的过敏反应与IgG或IgM抗体通过结合至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或靶受体而引起。
这些抗体与宿主组织发生反应,导致细胞破坏和补体的激活。
它对药物及输血等有关。
3. 免疫复合介导型过敏反应(Type III)免疫复合介导型过敏反应是由于IgG或IgM抗体与溶解在组织液中的可溶性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被各种原因沉积到小血管壁上所产生。
身体试图清除这些免疫复合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炎性反应。
4. 细胞性介导型过敏反应(Type IV)细胞性介导型过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过敏反应,是由遭遇抗原刺激时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所引起的免疫介导性损伤。
该类别包括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肤过敏、鞋装皮肤红斑等。
了解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及其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更加准确和有效的处理和治疗。
二、不同类型过敏反应的应对措施1. 对于IgE介导型过敏反应,如花粉、灰尘螨、食物等引起的过敏,首先要避免接触或暴露于这些致敏原。
如果发生了过敏反应,可以通过使用抗组胺药物来减轻症状。
如果过敏反应严重,可能需要采取紧急医疗措施,如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EpiPen)进行紧急治疗。
2. 细胞性毒霉素T介导型过敏反应通常与药物相关。
当症状出现时,停止服用药物,并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过敏反应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过敏反应的分类和治疗原则过敏反应是机体对外界过敏原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水肿,呼吸困难、喉咙发痒、哮喘等症状。
过敏反应分类包括即时型过敏反应、细胞型过敏反应和迟发型过敏反应。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1.即时型过敏反应:即时型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过敏反应类型,主要表现为机体迅速产生IgE抗体对过敏原进行反应,从而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
这种过敏反应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几分钟内到几小时内发生,症状包括皮肤瘙痒、鼻塞、鼻涕、喉咙发痒、哮喘等。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避免过敏原的接触、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2.细胞型过敏反应:细胞型过敏反应是机体对外界过敏原产生的异常细胞免疫反应。
常见的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包括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药物过敏性休克等。
这种过敏反应的发生通常需要一定时间,症状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几天到几周后出现。
治疗原则包括停用过敏原、减轻症状和预防复发。
3.迟发型过敏反应:迟发型过敏反应是机体对过敏原的异常细胞免疫反应,通常表现为接触过敏原后数小时到数天内出现的症状。
常见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包括接触性皮炎、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
治疗原则包括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对于过敏反应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以下是治疗过敏反应的一般原则:1.避免过敏原:过敏原的避免是预防过敏反应的首要措施。
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应尽量避免接触。
例如,对于花粉过敏的人士,在花粉季节时尽量减少外出,在室内保持清洁环境,使用空气过滤器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过敏反应症状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
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过敏反应引起的瘙痒、鼻塞等症状,肾上腺素类药物可以缓解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逐渐增加接触过敏原的剂量,使机体逐渐产生耐受性,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过敏反应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过敏反应的分类和治疗原则一、过敏反应的分类1. 急性过敏反应a. 即时型变态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结膜充血等,常见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
b. 延迟型变态反应:发生在小时或数天后,如接触性皮炎。
2. 突发型过敏反应a. 过敏性休克:严重过敏反应,往往出现低血压、喉头水肿等表现,可能危及生命。
b. 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引起呼吸困难和呼吸道阻塞。
3. 慢性过敏反应a. 过敏湿疹:常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红斑、积水和搔抓。
b. 过敏性鼻炎:常见于青少年和成年人,以鼻子充血、流涕和喷嚏为特征。
二、治疗原则1. 避免接触过敏原a. 了解自身对不同物质的过敏情况,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b. 注意饮食,避免摄入过敏源食物或添加剂。
2. 药物治疗a. 抗组胺药:用于缓解急性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如荨麻疹和过敏性鼻炎。
常见的抗组胺药包括氯雷他定、扑尔敏等。
b. 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慢性或严重的过敏反应,如慢性湿疹或支气管哮喘。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
c. 适当抗生素:在出现感染并合并过敏反应时,可能需要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3. 免疫治疗a.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IT):通过注射小剂量的过敏原来降低机体对其的敏感性。
逐渐建立免疫耐受,减少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b. IT通常需要长期进行,且需要在专业医生监督下进行。
4. 应急处理a. 突发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或过敏性哮喘,需要立即进行应急处理。
b. 气道通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利用抬高头部和采取俯卧位的措施。
c. 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肾上腺素能够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血管收缩和循环紊乱。
总结:了解过敏反应的分类对于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过敏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其目标是缓解症状并减少过敏反应发生。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免疫治疗或紧急处理。
严重过敏反应分级标准
严重过敏反应分级标准
严重过敏反应分级标准是指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过敏反应。
以下是常用的严重过敏反应分级标准:
一级:轻度过敏反应。
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红斑、轻微的瘙痒、局部肿胀、皮肤刺痛或刺痒等。
这种反应一般不会威胁生命,可以通过常规抗过敏药物或局部药膏进行治疗。
二级:中度过敏反应。
除了一级反应的症状外,还会出现中度皮疹、持续时间更长的瘙痒、呼吸道症状(如鼻塞、喷嚏、流鼻涕)或轻度胸闷等。
这种反应可能会逐渐加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医生会视情况开具抗过敏药物,并可能考虑使用一些更强效的药物治疗。
三级:重度过敏反应。
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还可能伴随咳嗽、哮喘、气促、皮肤肿胀严重、面部水肿、全身皮疹、全身发热、呼吸困难、胸闷等。
这类反应需要尽快就医,医生可能会开始紧急治疗,包括给予高剂量的抗过敏药物、注射肾上腺素以控制症状。
四级:危重过敏反应。
除了前述症状外,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率不齐、血压降低、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这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救治,医生会采取紧急措施包括肾上腺素和其他紧急药物的静脉注射,并安排住院治疗观察。
总之,严重过敏反应分级标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种在处理过敏反应时的框架,确保了及时正确的处理过敏反应,减少了患者的风险。
鉴于过敏反应的复杂性,患者在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时应遵医嘱并密切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
如果有任何过敏症状出现,应尽快找医生进行了解和治疗。
变态反应的基本类型
变态反应的基本类型变态反应的基本类型变态反应是指人体对某些物质或刺激产生的异常反应,通常表现为过度敏感或过度反应。
变态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以下几种:一、即时型变态反应即时型变态反应是指在接触到某些物质后,机体会立即产生过敏反应。
这种变态反应通常会在数分钟内出现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导致休克、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1.1 食物过敏食物过敏是指食用某些食物后,机体出现不适症状。
常见的食物过敏包括花生、虾、蛋类等。
1.2 药物过敏药物过敏是指在使用某些药物后,机体出现不适症状。
常见的药物过敏包括青霉素、阿司匹林等。
1.3 昆虫咬伤过敏昆虫咬伤过敏是指被昆虫叮咬后,机体出现不适症状。
常见的昆虫包括蜜蜂、黄蜂等。
二、细胞介导型变态反应细胞介导型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时,需要经过细胞介导的过程。
这种变态反应通常需要数小时或数天才能出现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荨麻疹等不适症状。
2.1 原发性免疫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是指机体先天性缺乏某些免疫系统组分,导致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过敏反应。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包括IgA缺乏、IgE高水平等。
2.2 继发性免疫缺陷继发性免疫缺陷是指机体在某些情况下,如感染、化学物质暴露等因素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导致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过敏反应。
三、补体介导型变态反应补体介导型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时,需要经过补体介导的过程。
这种变态反应通常需要数小时或数天才能出现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血管扩张、低血压等不适症状。
3.1 补体缺陷补体缺陷是指机体先天性缺乏某些补体组分,导致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过敏反应。
常见的补体缺陷包括C1q、C2、C3缺陷等。
3.2 补体过度激活综合征补体过度激活综合征是指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时,补体系统过度激活,导致机体出现不适症状。
常见的补体过度激活综合征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结语变态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异常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接触到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
变态反应分类
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
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
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
①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产生脱颗粒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等;②同时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
它以两条途径代谢,分别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和白细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小结: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
(1)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IgG/IgM类抗体同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引起膜损伤,从而靶细胞溶解死亡。
(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C3a、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
这两类细胞的表面有IgG Fc受体,故IgG与之结合并激活它们,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细胞或组织损伤。
(3)免疫调理作用: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 抗体Fc片段同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以及C3b促进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作用。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靶细胞表面所结合的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它们活化,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杀伤作用,使靶细胞破坏。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2014-4-24 摘编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中文名变态反应别称超敏反应应用学科生物适用领域范围医学适用领域范围生态学表现皮肤过敏目录1概述2发生条件3特点和常见病4流行病学5分类▪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6鉴别▪疥螨▪肠阿米巴病▪隐孢子虫▪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1概述若机体已被某种寄生虫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增强,或长期受染,早期过去后的机体反应相似于二次免疫应答反应。
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
1963年起Gell与Coombs按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近代知识,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Ⅰ型——速发型(immediat type),Ⅱ型——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细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 type),以上3型均由抗体所介导;而Ⅳ型——迟发型(delayedtype)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 type),由[1]所介导。
2发生条件变态反应[2]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3特点和常见病变态反应的是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05年,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 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完整word版)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变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4.参与的生物活性介质及生物效应: (a)颗粒内储存的介质: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痒感;激肽原酶使血浆中激肽原变为缓激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痛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应局部聚集。
过敏的反应名词解释
过敏的反应名词解释过敏是人体对某种特定物质或环境因素产生异常反应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
以下将对与过敏反应相关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Ⅰ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又称为即时型变态反应,是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过敏反应类型。
当过敏原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IgE抗体,并与巨噬细胞进行结合。
当再次接触到同一过敏原时,IgE抗体将与该过敏原结合,激活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的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引起过敏症状,如过敏性疹子、呼吸急促、面部肿胀等。
Ⅱ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适用于那些发生于细胞表面以及组织基质中的抗原。
当体内产生特异性IgG或IgM抗体结合到细胞表面时,会引发免疫系统针对该细胞进行攻击。
这种攻击机制会导致细胞受损和溶解,引发相应的炎症反应。
举例来说,半数丙种球蛋白有时会导致血小板凝集,引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P)等疾病。
Ⅲ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主要涉及到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在体内沉积并引发炎症反应。
溶解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以携带到关节、皮肤、肾脏等部位,导致关节炎、皮疹以及肾炎等炎症性疾病。
Ⅳ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主要涉及到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
当免疫系统感知到某个抗原时,活化的T细胞发出信号并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炎症细胞。
这些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引发炎症和病变。
Ⅳ型变态反应较为缓慢,起效的时间一般为24-72小时。
一些常见的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接触性皮炎和肉芽肿性结节。
致敏致敏是指当人体初次接触到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对其产生过敏性反应,形成特异性的免疫记忆。
在此后再次接触到同一过敏原时,免疫系统能够迅速作出反应,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
致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免疫学过程,需要经历抗原捕获、抗原递呈、T细胞激活等多个环节。
过敏症状过敏症状是人体对于过敏原反应的表现。
过敏性疾病(1-4型变态反应)
一、吸入性变应原
蟑螂已被认为是引起哮喘病的主要变应原之一
二、注入性变应原
二、注入性变应原
三、食入性变应原
水果、花生
蟹
虾
三、食入性变应原
食物过敏,实际上是指人对食物产生了过分敏感、过分 强烈的反应。 食物过敏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黏液 样或稀水样便,个别人还会出现过敏性胃炎及肠炎、乳糜泻 等。 2.皮肤症状:皮肤充血、湿疹、瘙痒、荨麻疹、血管性 水肿。这些症状最容易出现在面部、颈部、耳等部位。有些 还可以表现在神经系统,如头痛、头昏等,比较严重的还可 能会发生过敏性休克。
交联后,触发细胞膜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胞外钙离子流入胞内,致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的颗粒排出,释放出颗粒中预合成介质和新 合成介质,这一过程称脱颗粒。
预合成介质——组胺:即刻/早期相反应
新合成介质——晚期相反应
脱颗粒
颗粒内预先形成的贮备介质
预合成介质:颗粒内预先形成的贮备介质,通常以复 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颗粒内,当颗粒排至胞外后,通过 离子交换而释放。
主讲:刘玉琳
南昌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E-mail: lyl2002914@
过敏反应、超敏反应、变态反应概念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 疫应答所致。 An inordinately strong immune response, which causes more damage than the antigen or pathogen which induced the response.
二、注入性变应原
二、注入性变应原
四、接触性变应原
四、接触性变应原
变态反应名词解释药理
变态反应名词解释药理
变态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也被称为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异常或过度敏感对抗某种外界物质或自身组织产生的一种免疫性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暴露于特定物质后,免疫系统会产生过度或不适当的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 I型变态反应:即即时型过敏反应,是最常见和最明显的过敏反应类型。
该类型的反应主要由IgE(免疫球蛋白E)介导,包括对花粉、食物、药物等的过敏,如荨麻疹、哮喘等。
2. II型变态反应:即细胞毒性型过敏反应,免疫系统攻击目标细胞表面的抗原,导致溶血、细胞毒性反应等。
例子包括输血不配型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3. III型变态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过敏反应,特点是体内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在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
典型的例子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
4. IV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过敏反应,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反应发生时间较长,通常在接触物质后的24到48小时内出现。
典型的例子是接触性皮炎、接触性药物过敏等。
药理学上,变态反应的产生涉及免疫系统的复杂调节过程,包括抗原识别、抗体产生、炎症反应等。
了解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机制对于预防和处理过敏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严重过敏反应的分级标准
严重过敏反应的分级标准
严重过敏反应的分级标准通常使用“Gell-Coombs分类法”(也称为Gell-Coombs分型),该分类法将过敏反应分为四个主要类型,每个类型都有不同的亚型。
以下是Gell-Coombs分类法的基本概述:
1.I型过敏反应(即即时型过敏,IgE介导):
-特点:反应迅速,在接触过敏原后几分钟内发生。
-亚型:IgE介导的变态反应。
2.II型过敏反应(细胞介导型过敏):
-特点:涉及细胞介导的破坏性过程,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
-亚型:细胞介导的溶血性贫血、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III型过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过敏):
-特点: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
-亚型: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4.IV型过敏反应(细胞介导型过敏,延迟型过敏):
-特点:反应在接触过敏原后48小时至数天内发生,通常涉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亚型: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如接触性皮炎、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等。
这些过敏反应的分级标准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过敏情况进行评估和分类,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尤其是I型过敏反应,有时还会使用“Mueller分类法”来进一步描述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
此外,还有针对特定过敏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因此在具体应用时,建议咨询医疗专业人士的意见。
过敏分级标准 abcd
过敏分级标准 abcd过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物质时,会出现一系列的过敏症状,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为了更好地对过敏进行评估和管理,医学界制定了过敏分级标准,即过敏分级标准abcd。
下面将对这一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A级过敏。
A级过敏是指轻度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症状。
例如,接触花粉、宠物毛发、某些食物等过敏原后,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皮肤不适。
A级过敏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缓解。
B级过敏。
B级过敏是指中度过敏反应,症状可能包括呼吸道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
比如,接触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过敏原后,可能会出现鼻塞、咳嗽、咳痰、腹泻、呕吐等症状。
B级过敏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进行治疗,避免症状加重。
C级过敏。
C级过敏是指重度过敏反应,症状可能包括严重的呼吸道症状、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等。
例如,接触某些药物、某些食物、昆虫叮咬等过敏原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喉头水肿、面部肿胀、心悸、昏厥等症状。
C级过敏是一种急性严重过敏反应,需要立即就医进行抢救,以免造成生命危险。
D级过敏。
D级过敏是指特发性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过敏性休克,是一种急性严重过敏反应。
例如,接触某些药物、某些食物、昆虫叮咬等过敏原后,可能会出现血压骤降、意识丧失、休克等严重症状。
D级过敏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过敏反应,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处理,以免造成悲剧。
总结。
过敏分级标准abcd对于评估和管理过敏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过敏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
因此,对于患有过敏症状的人群来说,应该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定期就医进行过敏原检测,以便及时发现过敏反应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过敏分级标准abcd的了解,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过敏反应,保护自己的健康。
变态反应分型口诀
变态反应分型口诀
记忆口诀:一速二毒三复合四迟发。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分为四类,般习惯用罗马数字I一IV来命名。
最常见的是I型和V型。
I型过敏反应,有时也称作速发型过敏反应或特应性过敏反应。
此类反应是指当机体遇到抗原后的数秒钟或数分钟即刻发生的反应,在数小时后可能趋向缓解。
常见的疾病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
Ⅱ型过敏反应,即细胞毒性反应。
当吸附于细胞上的抗原性药物或微生物,或细胞膜本身的抗原成分,与IgG或IgM抗体作用后,结合或不结合补体,使细胞溶解或被K细胞杀伤,或被吞噬细胞吞噬,从而引起机体病变。
常见疾病有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药物性溶血等。
Ⅲ型过敏反应,即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反应。
当抗原进入体内,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大分子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小分子复合物通过肾排泄掉了,而可溶性的中分子复合物却留下来,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吸引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聚集而引起组织损伤。
属于此型的主要病变为血管炎,例如血清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等。
Ⅳ型过敏反应,即迟发型变态反应。
本型过敏反应并非在接触抗原后立刻发生,而是要延迟至24~72h。
致敏T细胞参与是本型反应的关键,它不需抗体参与。
接触性皮炎、结核菌素试验等都属于这
类反应。
过敏反应的类型和处理方法
过敏反应的类型和处理方法一、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身体对一些外界物质产生异常反应的结果。
根据过敏反应的症状和发生机制,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 即刻型过敏反应:即刻型过敏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通常在接触到引起过敏的物质后立即出现。
这种过敏反应主要涉及免疫系统中的IgE抗体和肥大细胞。
当某个人暴露于引发过敏的物质时, IgE 抗体会与该物质结合,并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导致变态反应。
此类过敏表现为皮肤红疹、荨麻疹、眼部水肿或流泪、呼吸困难等。
2. 细胞介导型过敏反应:这种类型的过敏是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
在接触到特定抗原后,T细胞会被激活并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导致局部组织损伤或全身性炎症反应。
细胞介导型过敏反应的症状因引发原因而异,可能包括接触性皮炎、药物反应性炎症、接触性鼻炎等。
3.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过敏反应:当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时,这些复合物可能在身体的解除巡回血液中堆积下来,并引起不同系统或器官的损伤。
这种类型的过敏可以引发风湿性关节炎、感染后心脏瓣膜损害等。
4. 延迟型过敏反应:延迟型过敏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过敏类型,其特点是潜伏期长,在暴露于致敏原后数小时或数天内才出现明显的临床反应。
这种类型的过敏通常涉及T细胞和细胞因子对局部组织产生直接毒性作用,表现为接触性皮肤炎、药物副作用等。
二、处理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1. 即刻型过敏反应的处理:对于轻度的即刻型过敏反应,可以使用抗组胺剂如非处方的双丙氨林等药物缓解症状。
对于严重过敏反应,特别是引起呼吸困难或休克等情况时,及时就医是至关重要的。
急救人员可能会注射肾上腺素以帮助恢复正常呼吸和循环。
2. 细胞介导型过敏反应的处理:细胞介导型过敏反应通常需要通过诊断测试确认致敏原,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适当的治疗方法可能包括局部激素药物、口服抗组胺药物、寻找替代品避免接触致敏原等。
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
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药物过敏反应的分类引言:药物过敏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它可能出现在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多样,有时轻微可自行缓解,但也可能引发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防治药物过敏反应,对其进行分类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一、按病理机制分类1. 与机体免疫系统过敏相关的反应: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等。
IgE介导的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病疹、药物疹性表皮松解等。
2. 与药物与细胞或细胞器结合相关的反应:药物与细胞或细胞器结合,导致自身抗原生成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例如抗癫痫药物导致的药物相关性皮肤病。
3. 非免疫相关的反应:包括药物毒性反应、催化剂作用等。
药物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系统的直接损害,不需要免疫系统参与。
催化剂作用则是指药物作为催化剂催化机体内其他物质产生自身免疫反应。
二、按发生时间分类1. 即刻反应:在药物给药后即刻出现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这种反应一般是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引起的。
2. 迟发反应:在药物给药后较长时间才出现过敏反应,常伴随着体液中IgG、IgM等免疫球蛋白的增高。
典型的例子是药物病疹,可能出现在药物给药后数天至数周的时间范围内。
三、按临床表现分类1. 皮肤黏膜反应:包括荨麻疹、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 呼吸道反应:如气喘、喉头水肿等。
3. 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4. 血液系统反应:如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
5. 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昏迷等。
四、按严重程度分类1. 轻度过敏反应:如轻微荨麻疹、呼吸困难、恶心等。
2. 中度过敏反应:如中度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喉头水肿等。
3. 重度过敏反应:如药源性休克、呼吸道阻塞、进行性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结论: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类常见但又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过敏反应的分类与缓解方法
过敏反应的分类与缓解方法一、过敏反应的分类过敏反应是指人体对某些外界刺激物产生异常反应。
它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它们产生过度反应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
根据过敏反应的发作方式和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即I型、II型、III型和IV型过敏反应。
I型过敏反应又称即时性超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过敏反应。
当人体接触到致敏原后,免疫系统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IgE抗体。
这些抗体结合在组织细胞——如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上,并引发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和白三烯等。
这些物质会引起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以及其他特征性的变化,导致皮肤红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II型过敏反应主要通过免疫介导靶标细胞损伤所产生。
它通常出现在组织移植和输血时。
致敏原与靶标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引发免疫系统产生IgM和IgG类的抗体。
这些抗体与靶标细胞结合,通过激活补体系统或直接诱导其他免疫细胞参与,最终导致靶标细胞溶解。
III型过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超敏反应。
它主要由于过度沉积在组织中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引起。
当抗原进入人体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在小血管壁、关节等组织中。
这些复合物会激活补体系统和炎性介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损伤和炎症发生。
IV型过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它是一种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由T淋巴细胞介导而不涉及抗体参与。
当遭遇到某些刺激时,T淋巴细胞会释放出多种淋巴因子,如干扰素、趋化因子等。
这些物质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细胞和组织损伤。
二、过敏反应的缓解方法对于过敏反应患者来说,寻找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缓解方法供大家参考。
1. 避免接触致敏物质:了解自己的过敏来源是首要步骤。
一旦确定了过敏原,尽量避免与其接触。
例如,对花粉过敏的人在春季可以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对某些食物过敏的人可以避免食用相关食物。
2.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医生可以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药物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型变态反应
即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
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
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
①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产生脱颗粒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等;②同时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
它以两条途径代谢,分别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和白细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小结: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
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
(1)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IgG/IgM类抗体同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引起膜损伤,从而靶细胞溶解死亡。
(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C3a、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
这两类细胞的表面有IgG Fc受体,故IgG与之结合并激活它们,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细胞或组织损伤。
(3)免疫调理作用: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 抗体Fc片段同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以及C3b促进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作用。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靶细胞表面所结合的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它们活化,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杀伤作用,使靶细胞破坏。
Ⅲ型变态反应
即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大多数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
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大小:这是一个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分子量为约1000kD沉降系数为8.5—19S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沉积在组织中。
(2)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它同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的沉积程度呈反比。
(3)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复合物中的抗原如带正电荷,那么这种复合物就很容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带负电荷的成分相结合,因而沉积在基底膜上。
(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对于决定复合物的沉积位置是重要的。
肾小球和滑膜中的毛细血管是在高流体静压下通过毛细血管壁而超过滤的,因此它们成为复合物最常沉积的部位之一。
(5)炎症介质的作用:活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
(6)抗原抗体的相对比例:抗体过剩或轻度抗原过剩的复合物迅速沉积在抗原进入的局部。
常见的Ⅲ型变态反应疾病有:Arthus反应、一次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Ⅳ型变态反应
即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与上述由特异性抗体介导的三型变态反应不同,Ⅳ型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
此型反应局部炎症变化出现缓慢,接触抗原24—48h后才出现高峰反应,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
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T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细胞识别抗原,出现分化、增殖,并释放出许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并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组织坏
死。
常见Ⅳ型变态反应有: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多种细菌、病毒(如结核杆菌、麻疹病毒)感染过程中出现的Ⅳ型变态反应等。
在寄生虫方面,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结节,有明显的细胞反应和肉芽肿形成。
血吸虫排出的虫卵随血液流入肝脏,毛蚴成熟分泌可溶性抗原,经卵壳微孔释出,使淋巴细胞致敏,当再接触抗原时,致敏的T淋巴细胞放出淋巴毒素(LT),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因此在虫卵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
在寄生虫感染中,有的寄生虫病可同时存在多型变态反应,病理后果是多种免疫病理机制的复合效应,甚为复杂多变。
如前已述及,血吸虫感染时引起的尾蚴性皮炎(属I型和IV型变态反应)、对童虫杀伤的ADCC 作用(属Ⅱ型变态反应)、血吸虫性肾小球肾炎(属Ⅲ型变态反应)以及血吸虫虫卵性肉芽肿(属IV型变态反应)。
又如由昆虫引起的变态反应,主要是速发型和迟发型,部分是免疫复合物型。
当昆虫叮咬时它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毒毛等(过敏原)侵入人体而诱发局部的和全身的变态反应现象。
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变态反应疾病归纳如下。
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I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其介质血吸虫尾蚴蚴性皮炎,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包虫囊破裂所致的休克ⅡIgM,IgG补体活化,白细胞趋化、活化,NK细胞作用疟疾(三日疟)的贫血,恰加斯病心肌炎ⅢCAg补体活化,白细胞趋化、活化疟疾(三日疟)肾病综合征,急性血吸虫病IVCD8+T细胞CD4+T细胞直接致靶细胞溶解,活化吞噬细胞、细胞因子释放导致炎症皮肤利什曼病,血吸虫尾蚴性皮炎、肝硬化,丝虫性象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