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工业文化
古吉州城南郊的永和镇瓷窑始于唐五代,盛于南北宋,衰于 元末,至今遗存24个窑包。据《景德镇陶瓷录》记载:景德 镇自元朝以来所创的青花瓷,是从吉州窑彩绘中脱颖而出的。 吉州居赣江中游,境内江河多,因故造船业兴盛。南唐 保太三年五月,吉州铁铸的十字锚,长2尺,重650公斤,系 战舰或木筏用。北宋天禧末年,江南及西北造船2916艘,吉 州525艘,占38%。南宋建炎二年,据史载“全国造船2676 艘,其中吉州造船898艘,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 《新唐书》所载的吉州贡品中,有丝葛苎麻布。纺织业 的兴盛,促进了印染业的发展。光绪十六年,全国有染工匠 1000余人,最大的染坊在吉安,工匠100多人。吉安的桐子 青布闻名遐迩,销往全国各地。
兴盛的原因
14. 学院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 北方移民大 学院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 量南下, 量南下,在给吉安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带 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2.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吉安的经济发展。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吉安的经济发展。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吉安的经济发展 3. 岭南通道的开掘促进了吉安与南北方的经济 文化沟通和交流。 文化沟通和交流。 展。
第三,庐陵文化有着共同的源头、相似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那就是 随着北民的南迁,输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传播了正统的儒家精神。 “文章节义并重”是庐陵文人的主体形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 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整体,以一种比较稳定的形态存在于中华民族 的史册中。? 第四,庐陵文化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宋代,二是明代。尤其是宋代 处于顶峰,涌现了欧阳修、文天祥、胡铨、杨万里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 文化名人,他们的家乡属于古庐陵郡、县的范围。他们在作品中,常描 述庐陵风情,说自己是庐陵人,庐陵之名伴随这些杰出人物名扬天下。 到了明代,一些著名的人物,如解缙、罗洪先、杨士奇等,他们的家乡 虽属吉安府,不是庐陵县管辖的区域,可他们一直以自己是庐陵先贤的 同乡而骄傲,把欧阳修、文天祥等当作楷模,有时也称自己是庐陵人。? 庐陵有悠久的历史,有显赫于世的代表人物,有辉煌的文化成就, 有较高的历史地位,而吉安之名在古代社会的声望远不及庐陵。因此, 把吉安的古、近代文化称为庐陵文化,是恰当的,是符合地域文化命名 要求的。
商贾文化
商贸业和手工业是一对孪生兄弟。自古“吉安老表 一把伞,走出家门当老板”。湖广、云贵川通都大 邑,都设有庐陵同乡会和会馆。庐陵商帮主要经营 绸缎布匹,南北杂货,也开典当钱庄。庐陵人周富 九是上的大富商。清初,吉安商人刘尔凯,在武汉、 长沙拥有数百的商号和工厂。乾隆皇帝封他为大夫。 他在家乡建造民房60幢、大祠堂5座。历史上庐陵 商人曾修过一条青石板路,从吉安通湖广。路上, 十里一亭,遇江建桥,遇河设渡。 进入清代,庐陵文化慢慢衰退,到了民国以后, 更是落后于文化发达的地区。封建社会后期,中国 文化总的趋势是下滑,但庐陵文化下滑的速度却似 乎更快。
庐陵文化衰退之谜
进入清代,庐陵文化慢慢衰退,到了民国以后,更是落后于文化 发达的地区。封建社会后期,中国文化总的趋势是下滑,但庐陵 文化下滑的速度却似乎更快。曾闪现过夺目光辉的庐陵文化,为 什么没有保持宋明时期强劲的势头反而失去光彩?主要有如下原 因: 一是战乱。 一是战乱。 太平军与革命战乱不断,人口大量流失,生产受到巨大影响。 二是交通地位变化从开放转入封闭。 二是交通地位变化从开放转入封闭。 清代中叶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千年来连接祖国南北交通 的赣江水道和大庾岭商路逐步冷落。京广铁路的修建,赣江的交 通地位再次下降,庐陵地区失去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变成了三面 高山阻塞。
书院文化
庐陵地方历来重视教育的兴盛 。经书启人智 ,智慧创迹 。 庐陵全境有序庠与学 ,民间有塾馆 、义学与书院 。家藏 诗书 ,人多儒雅 ,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 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唐开元年间,吉州 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 先河。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 名流学者讲学其中。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 也来参会,所以有“江南理学在吉安”之说。自南宋至明 清700年间,庐陵城的白鹭书院成为江南四大书院之冠。
欢迎观看 。
古韵庐陵
那些关于庐陵的故事 。
庐陵古城
庐陵简介 :
庐陵是吉安市的别称 。 吉安市是古时候的庐陵府。 吉安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 吉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千年古城——吉安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窑——吉州窑、千年古铜——新干商代青铜器、千年古书院—— 白鹭洲书院、千年古刹——青原山净居寺、千年古村——渼陂和钓源、 千年古墓——吉水东吴大墓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址。这里人才辈出、名士 荟萃,从唐宋至明清,吉安科举进士近3000名,状元20位,榜眼、探花 32位,曾出现过“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历史盛事;“唐宋八大 家”之一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宋代大文 豪杨万里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先后诞生在这里;当代伟人毛泽东的祖籍 也在吉安 。 庐陵文化久负盛名,有文天祥纪念馆、欧阳修纪念馆、西阳宫等一批具 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 。
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
年(1241),吉州太守江万里为来此讲学的朱熹 朱熹、 朱熹 周敦颐、程大中、邵雍、张载、程颐等6位儒学大 周敦颐 师立祠建书院。宋理宗御赐“白鹭洲书院”五字, 由于庐陵一府考取天下最多的进士和天下数量第 二多的状元白鹭洲书院功不可没,所以白鹭洲书 院被世人称道为江南四大书院 江南四大书院。该书院培养造就 江南四大书院 了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等众多状元进士天下 栋梁。书院经历代修葺扩大,古迹犹存。风月楼 高三层,雕梁画栋,雄伟壮观 。
为什么不称吉安文化而称庐陵文化? 为什么不称吉安文化而称庐陵文化
第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必须有源流,不是凭空而起的。 庐陵从秦初设县,汉末设郡,区域范围包括了后来吉安府的 大部分地方。隋朝设立吉州后,还几次恢复了庐陵郡之名。 庐陵作为行政区划名称长期出现在史册中,比吉安之名的历 史长了1500多年。如果称吉安文化,无法统领历史。 第二,庐陵郡、县城,一直是吉州、吉安路、吉安府的行政 驻地,是赣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东晋咸康八年 (公元342年)庐陵郡城迁入今吉安市区以后,1600多年来, 庐陵郡城是牵动区域经济的龙头。历代的文化名人来吉州、 吉安,都在庐陵城留下了脚迹。不管赣中行政区划如何调整, 庐陵郡、县城一直处于核心地位 。
宗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期,是民间流行的方术、 巫术与黄、老学说的某些部分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有理论教义、有行为 仪程(如画符念咒、驱鬼祭神、炼丹导术等)的宗教。道教如同其它宗 教一样,追求“彼岸”幸福,祈求长生不老或升天成仙,为此,道徒们要寻 找潜心修炼的“洞天福地”(道教中分10大洞天,36小洞和72福地)。吉 安的山川形胜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据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江西通 志胜迹篇》载,江西最早在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道观中,就 有吉安市泰和的崇道观、永丰的梅溪观、冲虚观等,证明道教创立不久, 很快就传入吉安并落地生根、发芽。 安福境内武功山,海拔近2000米,终年草木摇翠,云雾缭绕,最高点的 金顶白鹤峰有泉流不涸,是脱尘离俗的理想修炼场所,东汉末就已成为 著名道场,传说魏晋时著名道家学者葛洪曾到山中修炼。西晋末年,道 教上清派的祖师魏夫人因其儿子刘遐出任安成(今安福)太守,随子入籍 安福,传播道教。太守高堂亲自布道,其权位效应、名人效应,无疑是对 道教的有力推介。
谢谢观看 。。
农耕文化
自唐、五代至宋、明、清,吉安市的丘陵,山地垦殖面积不断扩大,“自邑 以及郊,自郊以及野,峻岩重谷,昔人足迹所未至者,今皆为膏腴之壤。”(曾 安止《禾谱》序)就是说,在宋代,吉泰平原就已成为赣中粮仓。宋神宗元 丰五年(1082年),时任泰和县令的黄庭坚曾深入山区,考察民情,作诗10余 首,有“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句;宋绍兴年间(1131一1162 年)诗人张孝祥进入清江、新淦境内,见“沃址百里,黄云际天”,感叹“他 处未有也”,并赋诗:“野水弥漫欲涨川,稻云烘日更连天……黄犊眠处高树 荫,白鸡啼时远炊烟。”农耕文化发达的标志之一是宋哲宗时,泰和人曾安 止撰写了农学专著《禾谱》。仅从残存书稿来看,就已记录当时吉泰平原 栽种的50多个水稻品种。苏轼贬往岭南,过泰和,得见此书,惜其只记农 作物而未记农器具:“过庐陵见宣德郎曾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 亦详实,惜其所缺,未谱农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