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1.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趋势,目前本专业的规模,主要体现北京、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要求。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

目前,市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的设计人才短缺。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

目前本专业的规模是每年招生60人,基本满足北京地区、东南沿海及广东等地对电科专业的人才需求。

2.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尤其要注重以国内外名校同类专业的改革趋势为标杆,分析差距,找出努力方向。

目前,全国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30多所,在校学生约3~4万人。本专业设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着本专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本专业的发展现状总体来说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本专业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增加;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这是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稳步发展相适应的。

3.对本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包括专业的培养方案、学科基础、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其利用、教学建设与管理、教学效果、特色项目等情况)和本专业在国内、省内同类专业中的地位进行合理分析。

本专业经过学校的大力支持,专业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培养5届合格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正从事各种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专业工作。同时本专业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专业培养方案经过几年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通识教育及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及特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得到进一步加强,专业选修课程更加丰富。

师资队伍从办专业初期的7人,发展到目前18位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

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每年资金投入约50万资金,目前实验项目近50项,试验设备或仪器共100台(套),专业实验室面积达250平方米,专业核心课程3门.

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大和综合性课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校内要素是“教”与“学”,“教方”的要素有: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学方”的要素是学习目的、上课态度。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年轻教师不愿干教学,授课教师不稳定;教材选择和讲授内容没有统一标准,仍

然是“因人而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相互结合不够;“宽进严出”的原则正被“宽进宽出”所取代;学生学习多以“自我为中心”,学习目的比较盲目等问题。因此,学校必须从以下的“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抓“质量”: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然而,目前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能够参与本专业实践活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建立长期可靠的实习和研究基地是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

二、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1.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及自身的条件,明确在一定时期内专业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以及规模定位等。

2.明确专业培养方向。要根据专业的性质、社会需求情况、专业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将原有的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等5个专业整合为一个新的专业。因此,在本专业中形成了多个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在各方向的教学中体现本专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集成性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3.紧跟时代要求,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建立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质量观及质量标准。

三、专业建设目标

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熟悉光—电系统和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子系统,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的设计,在仪器、仪表、控制与检测、通讯等领域从事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具体目标:

1.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对学生实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培养模式;鼓励、组织学生参与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推荐专业指导教师加强指导,实现人才培养多层次、多元化;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培养人才理念,不断改进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2.在稳定教师队伍的同时,不断引进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3年内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正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60%,专业教师达到或超过35人。

3.重点抓好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力争5年内有1~2门校级或北京市级精品课程,鼓励教师开设专业选修课程;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优秀专业教材;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拓宽实验的综合性,力争开设2~3项高水平专业综合实验,实验项目达到或超过60项。实验室面积达到或超过60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200万元;校外认识实习基地超过5个,生产实习基地2个。

4.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素质。发表专业教学研究论文2~3篇/年;积极组织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力争实现国家级2项/年。

5.加强并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建立本专业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做到每门课程教学文件齐全;加强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沟通,要求班主任参加班会2次/学期。

四、专业建设措施

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提出建设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做出具体分析,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制订培养目标。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采取措施,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与第二课堂、导师制、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每年引进2~3名高水平人才,实现队伍发展和建设;鼓励教授、副教授投身本科教学,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制定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规划与措施。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学团队的组建规划。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等的规划与措施。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使更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有出国进修的机会,提高外语水平和业务能力。

鼓励教授开设研讨课,

3.课程建设

组成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制定有利于高水平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的规划与措施。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中,力争成为校级或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其他专业课程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方案不断改进提高;加强课程网站、试题库的建设。

4.教材建设

明确教材选用和建设规划与措施,选择国家级重点教材、21世纪课程体系教材和国外优秀教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现代化和立体化。

5.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规划与措施。与北京大华电子集团、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条件使更多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建立产学研在教学上的合作机制,探讨如何推进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提高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开放率以及综合性、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