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简介简介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200字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200字
摘要:
一、闻一多简介
二、事迹一:反对独裁,呼吁民主
三、事迹二:投身教育事业,培养进步青年
四、事迹三: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勇敢发声
五、事迹四:为民族复兴献身,英勇就义
正文: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诗人。
他出生于1899年,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良好的教育。
【事迹一:反对独裁,呼吁民主】
闻一多一直坚决反对独裁统治,主张实现民主政治。
他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痛斥当时的腐败政府,呼吁实行民主改革。
他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当时的民主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事迹二:投身教育事业,培养进步青年】
闻一多曾任教于多所大学,如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
【事迹三: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勇敢发声】
在抗日战争期间,闻一多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
他参与组织了一系列
抗日救亡活动,并勇敢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呼吁民众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
他还写下了许多激昂的诗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操。
【事迹四:为民族复兴献身,英勇就义】
1946年,闻一多因在爱国民主运动中的突出表现,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视为眼中钉。
在一次群众集会上,他被特务暗杀,英勇就义,年仅47岁。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
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
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49年又更名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
姓名:闻一多别名:闻家骅,亦多、字友三、友山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出生日期:1899年11月24日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职业:文学家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出版有《闻一多全集》。
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闻一多之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闻一多先生一生的道路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英勇闪亮而又坎坷的一生。
台湾学者陈永发表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国共内战转折的重要关键。
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红色政权赢得知识分子、学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支持也开始转向。
”。
闻一多被暗杀后,举世震惊,当时在庐山的蒋中正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下令唐纵彻查,暗杀事件很快就破案,李文山和汤时亮由宪兵司令部举行公开军法审讯,两人经审讯后被枪决。
昆明警察局长龚少侠也因此被撤职。
事实上是云南警备总司令霍揆彰安排了两名死囚充当凶手被枪决,真凶早已逍遥法外。
陈永发表示,整个暗杀事件前后浮现出特务严重的问题,蒋中正已无法精准的掌控整个特务情报系统。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主张写诗有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名字由来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绰号。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的文学家,是近代历史上的民主战士。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文学主张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闻一多的说和做故事“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现代文学名家名篇:闻一多
现代文学名家名篇:闻一多人物简介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2]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名家名篇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
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
“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
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
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
首先,多用反语,即运用绮丽、鲜亮的词语表达诗人极度的憎恨,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蒸出些云霞”等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与之绝裂的态度。
其次,作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诗人竭力身体力行。
纵观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隔行押韵,每节各押一韵,体式严整,朗读上口,富于韵味。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青少年时期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闻一多简介
• 闻一多
• (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 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 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 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 者。1899年闻一多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12年考入 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 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代表作 有《红烛》、《死水》等,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 多全集》中。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人物评价
•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认为:“闻一 多,1946年被枪杀了。他的《死水》和《红烛》很好,非常好。 他的《死水》我认为是非常伟大的作品——这是/一沟/绝望 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死水》是闻一多在 诗歌构建方面最成功的实验,是五四运动期间诗歌中最悲哀的 一首诗,是现代中国文学中韵律最完美的挽歌式的诗歌。他的 诗有一种建筑的美,他是个诗歌建筑家,他的诗歌都有一个美 丽的形式,非常好。他有一些短诗诗意很像唐朝时代的绝句。 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 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 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 发牢骚。他的诗歌都是用民间语言写出来的,像《飞毛腿》, 完全是用北京的拉车夫的语言写的——“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 够别扭,管保是拉了半天车半天歇着”,这首诗非常好。”
出版作品
•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 《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 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 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 二南》及 《释朱》等,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 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 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 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 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 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 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 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 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 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闻一多
• • • • • • • • • • • • • • • • • • • •
太阳啊, 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 生命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 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 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 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敢于同黑暗势力大胆抗争、热情追求民主的精神,是大家所共知的。这不 仅说明他个性的刚烈、刚强,也显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代的献身精 神。 1925年,闻一多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 敝的社会现实,心中的梦幻破灭了,但诗人还有爱国热情、正义感和向黑暗势力作斗争的 勇气。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对祖国也并非心如死灰槁木,而是从痛恨走向愤激。 诗人当时的确对未来有某种不可知、未能知的憧憬,但为了希望,它让“丑恶”去开垦, 而“丑恶”并不一定就暗示着希望。因为这希望太神圣、太艰难了,它藏得很深很深。 当时的闻一多对人民革命还缺乏理解,在政治立场上还接近国家主义,至少他不在 “五四”以来人民革命的主流之中,但是他心中爱国的火焰始终在跳跃。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烧得很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 出光和热来。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 来。”“死水里藏着火”,于绝望中去寻求希望,是爱国激愤之情的一种表现。这种于绝 望处写希望的诗情,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几乎是同一时期在《野草》里的名言: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这句话是整个“野草”精神的象征。一方面是失望,觉 得希望很虚妄,但没有希望地走下去,是不是就要走向绝望呢?反过来诗人又没办法相信 绝望是一种实际,绝望也是虚妄的,所以这种情绪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正是心中的这一把火,让闻一多先生把一腔热情献给了心爱的祖国。抗战八年中,他 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解放战争时期, 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闻一多传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求学经历和职业发展
求学经历
• 早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后赴美国留学 • 1912年进入清华大学,攻读西洋文学 • 191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艺术和历史
职业发展
• 1922年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 任教 • 1930年代开始研究甲骨文,取得了重要成果 •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闻一多先生的代表诗作及其解析
代表诗作
• 《红烛》: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了祖国的美好河山,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 《死水》:通过对“死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七子之歌》:以祖国的七个孩子为题材,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诗歌解析
• 《红烛》解析: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死水》解析:诗人通过对“死水”的描绘,象征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美好生活 的渴望 • 《七子之歌》解析:诗人以祖国的七个孩子为题材,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和对民族命 运的忧虑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
• 诗歌地位 • 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 • 诗歌风格独特,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闻一多先生的学术研究与贡献
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文 学领域的学术成果
闻一多先生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及其影响
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
• 始终追求民主与自由,反对封建专制 • 在学术研究、社会活动中,积极宣传民主与自由的理念 • 为民主与自由的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献出了生命
对后世的影响
• 闻一多先生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国民主事业的一面旗帜 • 为后世学者和民主事业的建设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简介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简介
闻一多(1906年-1947年),字梦白,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闻一多以深情的诗歌和崇高的爱国精神深受人们赞扬,他的爱国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
闻一多年轻时就热衷于文学创作和研究,尤其是诗歌。
他的诗作大多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自然、故土和人民的歌颂,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入思考。
他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透射出他对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渴望。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最著名的一件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
当时,他在南京大学任教,而南京刚刚沦陷,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区。
闻一多深感国家危难,毅然决定留在南京,与学生们一起坚持抵抗。
他组织了一支抗日小分队,秘密进行抗日活动,为当地人民提供情报和帮助。
他还积极参与地下抗日组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在当时广为传颂,激励了许多年轻人投身抗战,为国家作出贡献。
他的爱国精神也深受后人的敬仰和学习。
尽管闻一多在1947年因抗日斗争殉国,但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依然感染
着人们。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
牺牲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朵奇葩,它展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闻一多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爱国的伟大,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都需要有人以身作则,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为国家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闻一多简介
臧克家 (1905.10.08~2004.02.05),汉族。山东潍 ,汉族。山东潍 诸城人 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 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 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 闻一多先生的高徒 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 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 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 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 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 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 政协第五、 八届委员,第七、 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 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 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 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 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 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 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 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 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 医治无效, 分在北京逝世, 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 年 月 日 时 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99岁。 享年 岁
闻一多的简介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是中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为了国家民主事业而奋斗。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故事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一句话闻一多诗原文讲解
一句话闻一多诗原文讲解
摘要:
一、闻一多简介
二、诗的原文
三、诗的讲解
四、总结
正文: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教育家,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创作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为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诗的原文】
这里将展示闻一多诗的原文,以供读者参考:
《一句话》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有一句话能烧开天河,
有一句话能翻天覆地,
有一句话能长出桑叶。
这句话儿不很长,
说得清楚,说得响,
说得有理,说得慌,
说得无邪,说得顽强。
这句话儿不很重,
压得鬼神哭,
压得星辰动,
压得山河倒流。
这句话儿不很亮,
照得人心明,
照得鬼魅怕,
照得世界白。
【诗的讲解】
这首诗以设问开篇,引人深思。
接着,诗人列举了这句话的神奇力量,展现了其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诗中,这句话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既是真理的化身,也是光明的使者。
它能够驱散黑暗,带来光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光明的向往。
他希望借助这句话的力量,激励人们去追求真理,去战胜黑暗,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结】
闻一多的诗《一句话》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他对于真理的坚定信仰。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多。
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著名诗人、学者。
1909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小,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校期间,担任《清华月刊》、《清华月报》的编辑工作,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文学创作活动。
1922年赴美,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丹佛阿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学画,同时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写了不少爱国思乡的作品。
1925年回国,任职、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
1926年任《晨报》副刊《诗镌》编辑。
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回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
同年秋到上海办新月书店,并任《新月》编辑。
次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应聘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爱国抗日运动。
抗战开始,清华和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主张新诗格律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周易》等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
其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等。
关于国学大师闻一多简介
关于国学大师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一、著述《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清华文学社,1922年)《红烛》(诗集,泰东书局,1923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死水》(诗集,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3月)《楚辞补校》(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1948年8月;三联书店,198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闻一多选集》(开明书店,1951年)《闻一多诗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神话与诗》(古籍出版社,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古典新义》(古籍出版社,1956年)《唐诗杂论》(古籍出版社,195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中华书局,2003年6月)《诗选与校笺》(古籍出版社,1956年)《天问疏证》(三联书店,1980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出版社,1984年)《离骚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闻一多论新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闻一多书信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九章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诗经通义》(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6月)《古瓦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古诗神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6月)二、论文诗经的性欲观(1927年)诗新台“鸿”字说匡斋尺牍匡斋说诗说鱼(1945年)释朱龙凤读骚杂记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人民的诗人——屈原端午考司命考廖季平论离骚什么是九歌怎样读九歌“九歌”古歌舞剧悬解东皇太一考天问释天(《清华学报》第九卷,第四期,民国二十五年一月) 类书与诗四杰宫体诗的自赎陈子昂孟浩然贾岛英译李太白诗杜甫岑嘉州系年考证诗的唐朝唐诗校读法举例伏羲考伏羲与葫芦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姜嫄履大人迹考(1940年)什么是儒家——中国士大夫研究之一(1945年)关于儒·道·土匪道教的精神神仙考“七十二”说舞端节的历史教育歌与诗(1939年)从宗教论中西风格复古的空气文学的历史动向律诗底研究(1921年)诗歌节奏的研究诗与批评诗的格律(1926年)三、散文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1926年)真的屈原人民的世纪给西南联大的从军回校同学讲话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民国三十三年昆明各界双十节纪念大会演讲词(1944年)诗与批评(1944年)五四历史座谈(1944年)五四断想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1945年)兽·人·鬼(1945年)八年的回忆与感想妇女解放问题匡斋谈艺“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最后一次讲演(1946年7月15日) 四、序跋《烙印》序(1931年)《西南采风录》序(1939年)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
闻一多先生
文学作品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 红烛》 诗集)1923 泰东;1981。 )1923,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 死水》 诗集)1928 新月;1980。 )1928,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 闻一多全集》(1一 )1948,开明;1982。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 楚辞补校》 古典文学研究)1942 )1942。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 神话与诗》 古典文学研究)1956 )1956。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 古典新义》 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 )1956。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 唐诗杂论》 古典文学研究)1956 )1956。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 离骚解诂》 古典文学研究)1985 )1985。 《离骚解诂,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闻一多先生由 湖南南岳来到长沙,参加湘黔滇旅行团, 湖南南岳来到长沙,参加湘黔滇旅行团,他放弃 了乘车坐船较舒服的条件,毅然和青年学生一起, 了乘车坐船较舒服的条件,毅然和青年学生一起, 从长沙步行经贵州到云南昆明。 从长沙步行经贵州到云南昆明。这时的闻一多先 生还不满40 40岁 布履长衫,安闲沉静, 生还不满40岁,布履长衫,安闲沉静,口角略含 微笑,非常的和蔼可亲, 微笑,非常的和蔼可亲,完全没有一点学者的架 同学们知道和闻一多先生同行很受鼓舞, 子。同学们知道和闻一多先生同行很受鼓舞,但 旅途的艰辛、安危,令同学们担忧, 旅途的艰辛、安危,令同学们担忧,有同学劝闻 一多先生还是乘学校安排的车船更安全。 一多先生还是乘学校安排的车船更安全。闻先生 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 前方将士在浴血抗战, 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前方将士在浴血抗战, 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在后方吃些苦怕 什么?我的身体还可以,保证走得到昆明, 什么?我的身体还可以,保证走得到昆明,你们不 必担心,我不是给你们讲过《楚辞》 必担心,我不是给你们讲过《楚辞》吗?屈原之所 以能写出那些爱国爱民的诗篇, 以能写出那些爱国爱民的诗篇,和他大半生过流 放的生活,熟悉民间疾苦是分不开的, 放的生活,熟悉民间疾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屈 原的书,就要走屈原的路。 原的书,就要走屈原的路。”原计划是由长沙开 始步行,后临时改为乘船, 始步行,后临时改为乘船,时任国民政府湖南省 主席的抗曰名将张自忠将军特地前来送行。 主席的抗曰名将张自忠将军特地前来送行。
闻一多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一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宇》。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话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文章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这些诗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和爱国主义特征,充满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同时也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和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文艺股长。
同年秋天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集内所收28首诗歌表现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艺术上实践了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名人故事】闻一多简介,死水,诗论,一句话闻一多
【名人故事】闻一多简介,死水,诗论,一句话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闻一多本名闻亦多,后曾改用闻多、家骅、一多等名字。
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
从小对看戏、绘画产生了兴趣。
“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思潮的激励,阅读了许多社会科学书刊,越来越关心国家的途。
1920年7月,闻一多出于饱满的政治热情,开始了新诗的写作。
1922年7月16日,闻一多赴美留学,学习美术。
但他的兴趣更多的还在诗歌面。
他常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美国的民族歧视,强烈的思国之情,是他写诗的动力。
他写出了《太阳吟》《忆菊》等名篇。
这个时期是他一生诗歌创作最高产的时期。
1923年9月结集自费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5月离美回国。
1926年,与徐志摩、朱湘等人创办了诗刊《诗镌》,大力提倡和试验新格律诗人创作,起到了影响一代诗风的作用。
1928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以后,闻一多实际上离开了诗坛,承担了教职,并成为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古代社会学研究的学者。
1938年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
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仆先生遇害经过报告会”上,他拍案而起,作了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最后一次讲演》,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当晚就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他是中国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典范。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周恩来称到“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
”死水名人名言提供:/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一多人物简报
闻一多人物简历简介,闻一多文学代表作品介绍一、从清华园到留学美国闻一多本名亦多,又名家骅,号友三,投考清华时改用闻一多这个名字。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阴历10月22日)诞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的乡下。
这里是古之楚地,鱼米之乡,“日有千人撒网,夜有万盏明灯”,景色秀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好些作家,如杜牧、苏轼、刘禹锡、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朱熹、司马光、王世贞等,都吟咏过浠水景物。
在巴河镇,闻家是大族。
闻家流传下来一种说法:闻家是文天祥的后代。
闻一多相信这个传说,并进行过考证。
浠水一带,新思潮流行得比较早。
闻一多的父亲闻固臣,是清末秀才,为人忠厚。
闻一多五岁开始念书,教材是传统的《三字经》、《幼学琼林》、《四书》之类,但也接触到新思潮。
闻一多从小很认真、很要强,专心念书,喜欢看戏和绘画。
他不象一般的孩子那样爱热闹。
1909年,闻固臣决定送十一岁的闻一多到武昌去念书。
在武昌闻一多考进两湖师范附属高小。
在新的环境里他给人的印象是沉静、老实,除了看书,很少过问别的事。
其实他有主见,感情丰富。
1911年闻一多在武昌目睹了辛亥革命,并剪掉了自己头上的辫子。
后来他还在民国学校和实修学校读书。
1912年冬天,十三岁的闻一多在赴京参加复试后,被清华学校正式录取。
清华学校于1911年正式创办,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是用美国退还中国的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经费的。
清华学校学制为八年,高等科和中等科各四年。
在清华学校,闻一多勤奋好学,喜爱深入思考,对问题有独到见解。
四年之后中等科毕业时,闻一多主编了年级纪念册《辛酉镜》。
他最早发表的文章,是他十六岁时写的《二月庐漫记》。
二月庐是他为老家书房取的别名,每年二个月时间的暑假,他都在这里苦读度日。
这些用浅近文言写的读书札记,是他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实绩;论史评诗,是漫记的主要内容,“喜铺陈奇义,不屑屑于浅显。
”他读史书,不是死背书上的结论,尤其不相信古代帝王将相的正统观点。
七子之歌作者简介等
七子之歌作者简介等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他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6年,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特务杀害。
出版了诗集《红烛》《死水》等。
2.相关历史资料:1842年8月,清政府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九龙半岛南端割让给英国;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葡萄牙强据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台湾、旅顺和大连割让给日本。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威海卫租借给英国。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广州湾被租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
“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3.七子之歌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益有甚于凯风之七子。
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即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普法战争后割予德国,凡尔赛和约后归还)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能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澳门(略)香港(略)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简介简介
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闻一多简介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闻一多简介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
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闻一多生平(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
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
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
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
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
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
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
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
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
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
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
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
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
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
《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
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
《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
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
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
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
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
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
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