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合集下载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变革与政治经济建设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变革与政治经济建设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变革与政治经济建设自二十世纪初期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传入欧洲以来,东欧国家便成为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火炬。

苏俄革命的胜利,更是将社会主义的种子播撒到了整个东欧。

社会主义思想在东欧迅速发展,并迎来了其最为辉煌的时期——社会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宣扬了以人民民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各国政府开始大力进行政治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东欧各国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政治经济建设以及思想变革三个方面,探讨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变革。

一、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思想在东欧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同时也与不同国家的特殊历史背景相结合。

在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从二战结束到社会主义时期初期,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东欧各国的工人、农民以及其他被压迫的群众纷纷投身于社会主义运动。

1948年至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相继宣布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尽管当时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主义还不够成熟,但是它进入了东欧国家。

社会主义时期的登上了更高的阶梯。

在社会主义时期,东欧各国都奉行“以人民民主为基础”、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统一战线的原则,大力推进国内的改革和建设。

特别是中国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大罪名,被广泛引用,并对东欧各国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刻的影响。

二、政治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时期,东欧国家积极进行自己的政治经济建设,各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东欧国家还采取了严格的计划经济措施,稍有不利的因素都会通过控制经济产出、价格和货币调节等方式加以纠正,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的顺利实现。

随着计划经济的推进,东欧国家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

东欧国家转轨十年

东欧国家转轨十年

波、匈、捷、罗、保、阿等国政局于1989—1991年底先后发生剧变并导致社会制度更迭,民主德国遽然消失、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联邦的解体使该地区国家的总数变为12国。

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变化,多数国家转型改制大体定局,但不同区域国家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各国在转轨过程中产生的深层次矛盾也进一步凸现,在世纪之交及进入21世纪后仍将经受新的考验、探索和抉择。

体制改革初步成形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磨合,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外交走向基本纳入西方轨道,整个地区局势产生相应变化。

“西化”政治体制大体定型,社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西方式“民主”议会制度初步确立,三权分立已具雏形。

多数国家各种政治势力间的斗争仍然激烈,但已逐步纳入法制轨道。

党派对垒多在议会进行,议会已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依照宪法进行较量的辩斗论坛。

总统、议会和总理已成为驾驭政权的中心。

剧变后,各国在意识形态上实行政治多元化,在政治领域允许多党并存,一时大量政党和组织纷纷宣告成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党政治的逐步成熟,相当一些政党和组织由于缺乏明确及具有实效的政治经济纲领和社会支持,已经逐步消亡。

同时,现存政党不断向两极分化,基本已形成左右两大派政治力量,相互角逐,在议会选举中力图通过自己的竞选纲领争取民众的支持,以战胜对方,获取执政权。

当前,左右翼轮流执政已成为东欧国家政坛变化的惯常现象。

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初级发展阶段”,大体呈现四大特征: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框架初步确立通过制定新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具体经济领域通过立法来调节经济机制的运行,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初步规范市场经济运作的法律框架已经确立。

二、所有制发生变化。

中东欧国家把私有化当作所有制变革的核心,以此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以促进资源的优化和配置。

三、市场经济机制初步发挥作用,多数国家要素市场初步形成。

竞争性价格体系已经形成;实行经常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实行外贸自由化;进行银行体制改革,建立两级银行体制;改革税制,调整税赋和税制结构,对引进外资和外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按国际惯例,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素市场;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进展与启示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进展与启示

4
二、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前苏联、东欧各国在体制转型过程中饱受经济衰退、失业严重、通胀加速、经济秩序
混乱的痛苦,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尤其是变革初期,一下子转入私有化
市场和市场经济转道,犹如一个人未作准备突然跳入冰河里,引起剧烈痉挛和休克,经济
一片混乱。
但是,伴随着体制转换与策略的差异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图景。经济波动的
俄较斯联邦
50
3
3
2
3
3
2
斯洛文尼亚
30
2
4
3
3
4
3
亚美尼亚
40
1
3
1
3
2
1
阿赛拜疆
20
1
1
1
3
2
1
白俄罗斯
15
2
2
2
2
1
1
格鲁吉亚
20
1
2
1
2
1
1
哈萨克斯坦
20
2
2
1
2
2
1
摩尔多瓦
20
2
2
2
3
2
2
塔吉克斯坦
15
2
2
1
3
1
1
上库曼斯坦
15
1
1
1
2
1
1
乌克兰
30
1
2
1
2
1
1
乌兹别克斯坦
20
2
3
1
3
2
1
一、西方对于体制转型的度量
一般而言,转型(transition)是从命令经济向开放的市场导向经济的转换。转型涉及 到制度变迁。这意味着资源配置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所有权结构与激励一约束 机制的改变。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东欧经济转轨的历程•东欧经济发展现状•东欧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东欧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01引言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转轨。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东欧剧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包括价格、贸易、企业、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改革。

经济转轨通过经济转轨,东欧各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分析东欧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的历程、现状和问题,探讨其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东欧各国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和方法VS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经济转轨的背景和历程、经济转轨的主要措施和政策变化、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经验教训和前景展望。

研究结构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为第一部分,正文为第二至第四部分,结论为第五部分。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02东欧经济转轨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动荡,其中包括经济转轨的起始。

1989年东欧国家开始实行经济转轨,主要措施包括私有化、市场化和外资引进。

东欧经济转轨的起始东欧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银行体系崩溃、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上升。

1991年至1993年东欧国家开始实施经济稳定和结构调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实行紧缩政策、进行银行重组、实施私有化和吸引外资。

1993年至1998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1995年至1998年东欧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私有化计划,同时继续吸引外资。

1998年至2000年东欧国家开始加入欧盟,这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转轨2000年至2008年东欧国家继续进行经济转型,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法制建设、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吸引外资、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等。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经济研究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一 兵 提 要 90年代是东欧国家艰难的经济转轨过程和经济由严重困难转向逐步发展的年代,在90年代即将过去,新世纪已显曙光之际,东欧经济转轨将获得稳步发展。

其经济发展道路坎坷,具有很大的不明朗性。

主题词 经济转轨 经济发展 东欧 整个90年代,东欧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经济转轨,毋庸置疑,为进行这一艰难的经济转轨过程,东欧国家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各国均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进展:一些国家政局由动荡趋向稳定,经济转轨取得相当进展,经济由严重萧条转向平稳回升;另外有些国家因政局尚未结束动荡,经济转轨进展缓慢,经济只能说稍有起色;一些国家改革缺乏连贯性和彻底性,致使经济发展出现重大反复;而前南斯拉夫地区则多年经历战争的苦难,现正集中力量医治战争创伤,努力恢复和重建经济。

由于各国的国情和起始条件不同,东欧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

鉴于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的进展程度和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别,我们将其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第二类有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第三类是受战乱影响的前南斯拉夫其他4国,即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黑。

一、经济转轨的发展东欧国家对经济转轨的态度,经历了从浪漫到现实的变化过程。

转轨伊始,各国执政当局从意识形态出发,曾提出了一些极端口号,认为矫枉必须过正,将市场万能化和私有化绝对化,对经济转轨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东欧国家经济转轨迄今为止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和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两个方面,或者说经济的市场化和所有制的私有化。

11经济的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发育程度,而市场的发育程度如何主要又看是否建立了市场体系,各种生产要素是否能自由流动,以及整个市场体系运作的规范化水平。

到目前为止,东欧国家已初步确立起市场体系框架,且各国间的差别不大,而商品价格已基本放开,价格自由化程度平均达到80 -90%,某些国家甚至更高。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与现状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与现状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与现状中东欧国家是指位于欧洲东部的国家,也被称为波罗的海国家或楚卡索斯国家。

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进行着经济转型。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本文将简述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并分析当前的现状。

1. 经济转型的前提20世纪50、60年代,中东欧国家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和国营企业,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愈发凸显。

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差、企业不景气等。

同时,计划经济也给政治体制带来负面影响,中东欧国家的政治权威性不断下降,社会经济稳定性日益动摇。

因此,改革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2. 经济转型的进程经济转型的进程因国而异,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阶段:结构改革和困难时期1989年东欧剧变后,中东欧国家迅速推动经济转型。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解决体制问题,包括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引入私营企业和市场竞争,以及推动市场化价格改革。

这期间,中东欧国家遭受了巨大经济困境,失业和通货膨胀率飙升,社会问题严重。

(2)中期:巩固市场经济和投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东欧国家逐渐实现了市场化改革的初期目标,开始探索投资、制造业和出口业的发展。

这期间,许多国家积极争取外国投资,特别是与欧盟国家建立经济关系和推进经济合作。

但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资金不足,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相对缓慢。

(3)发展阶段:持续增长和欧盟一体化21世纪,中东欧国家正在进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这些国家正在巩固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和跨国投资,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与欧盟的接触和经济合作。

此外,中东欧国家也正在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推动自主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这一阶段,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逐渐加速,正变得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3. 发展现状及前景当前,中东欧国家整体上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经济增长稳步上升。

东欧社会变革与发展分析

东欧社会变革与发展分析

东欧社会变革与发展分析东欧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过程经历了苏联解体、政治体制转型以及经济改革等重大事件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对东欧社会变革与发展进行分析。

一、政治变革东欧社会变革的第一个重要节点是苏联解体。

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开始逐步摆脱社会主义体制,并实现政治体制的转型。

政治多元化成为当时重要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东欧国家相继实行了民主改革,建立了选举制度和议会制度,逐渐实行了法治原则。

多党制的出现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保障。

另一方面,民主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转型过程中,一些国家出现政治不稳定、腐败等问题。

此外,政治体制转型也面临来自社会传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阻力。

二、经济改革东欧社会变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改革。

在社会主义时期,东欧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而在社会变革之后,逐渐引入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引入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逐渐转型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私人企业开始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的推行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经济结构也逐渐优化。

然而,经济改革的过程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一方面,各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不尽相同,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制度安排上的不合理。

此外,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过于依赖某些行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三、社会发展东欧社会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发展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调整、人口流动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结构的调整方面,东欧国家的服务业和知识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工业逐渐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崛起使得社会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

人口流动是社会变革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政治和经济变革使得人口流动加速,人们更容易跨国界就业、学习和生活。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挑战,如社会福利安全等问题。

最后,在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方面,东欧国家开始接收和吸收西方的价值观念,传统的社会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人权、性别平等和多元文化等价值观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俄罗斯)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俄罗斯)

一、坎坷十年:俄罗斯转轨进程千禧新年前夕,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提前辞职。

这位行事常常出人意料的总统在大选刚刚取得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时自愿下台,不仅结束了人们关于他是否会老马恋栈的猜测,而且增加了他中意的接班人当选继任的可能,,为自己为之奋斗过的事业乃至自家的善后达成了现有条件下最有利的安排。

此举可以说是他在民主游戏规则下取得的最后一次、但决非最不重要的成功,也为他两年来麻烦不断的政务画上了一个难得的句号。

鲍里斯·叶利钦作为俄国政坛上的“改革明星”,从他1988年成为戈尔巴乔夫的反对派被逐出政治局起,已经11年了。

从1991年8·19事变后他实际主宰俄罗斯政局、同年年底苏联解体最终结束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而开创了叶利钦时代起,也已经8年有余。

他曾经辉煌过,但更多的却是坎坷;无论是好是坏,他留下了太多的遗产任后人评说。

无论是褒是贬,他无疑是俄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本世纪世界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成功既是俄国人民的选择,他的失败也很难说只是一己之罪孽。

如今他以病夫之躯,在国内问题成堆、声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

虽然他的下台仍然堪称光彩,但告别讲话中的叶利钦还是向俄国人民道歉说:他没能实现他们的期望,把一个繁荣的俄国带入新世纪。

不管怎样,“叶利钦时代”已经落幕,是做总结的时候了。

俄罗斯转轨进程破旧有方,立新乏术做总结就有个价值基点的问题。

叶利钦结束了苏联帝国,这在一些人看来是大功,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大罪。

功乎罪乎,未来的历史会作出判断。

我们不妨用一种中性的眼光看,不谈“姓资姓社”,只说他在瓦解了一种体制而建立一套新体制的过程中,究竟取得了多大成功。

毕竟现在连俄共也指出:叶利钦不仅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生活,也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的制度――无论是西方式的规范市场经济还是民主法治制度,他带来的只是一片混乱。

换言之,在叶的政敌看来,叶利钦最糟糕的一点是能破旧而不能立新,而叶利钦的拥护者则认为他在“立新”上成就巨大。

“郎旋风”中看东欧——《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郎旋风”中看东欧——《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郎旋风”中看东欧——《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一书是郎旋风先生近期执笔的一部作品,该书透过对东欧地区十年的社会经济变迁、政治文化变革及人民思想变化的全景式观察,深入发掘了翻开冰封十年的东欧国家,振奋的探索之路。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该书中的5个例子出发,来证明《十年沧桑》一书的价值和重要性。

首先,该书深入了解了东欧地区在政治文化、教育、媒体等领域的变革。

在这些地区,人民经历了社会主义体制的重重压制,一旦社会主义体制被推翻,东欧各国政府和人民迅速将目光投向了西方世界和民主自由的实践。

该书特别提到,波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大众媒体开始了完全的自由化,迅速变成了现代公共媒体,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充分的信息。

其次,该书也深入分析了邦克与席瓦沃在政治上的刻意斗争。

这两位政治家分别代表了左翼和右翼政党,他们的斗争反映了东欧各国民主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如何保障良好的社会运行和未来发展,以实现人民的愿望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邦克代表的左翼政党倾向于将政治权力从国有企业转移至工会和雇员手中,席瓦沃代表的右翼政党则试图掀起一场国家重组的浪潮,以实现市场经济的更快的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斗争,东欧国家开始了自己的改革转型之路。

接着,该书也谈及了东欧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主义的东欧社会无论在思想、经济、政治上都处于封闭状态,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是由一个集权机构来负责,个人的责任和能动性被大大削弱。

但是,在新的历史情境下,东欧国家逐渐决定要与西方国家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和接触,于是,集中经济管理和计划被抛弃,为自由市场和民间经济的发展让出了空间。

除了逐渐向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转化,东欧国家的产业结构也逐步向服务业、信息产业转移,开拓出了新的发展领域。

第四,书中指出,东欧各国的不同发展阶段也造成了区域功能分化、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预期。

由于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曾经在东欧地区普遍存在的心理隔阂、社会排斥现象得以继续强化。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和思想变迁》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和思想变迁》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和思想变迁》
佚名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05(000)009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5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郎旋风"中看东欧:《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自荐 [J], 秦晖
2.沧桑巨变六十年——建国六十年来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J], 黄丽瑛
3.论中东欧国家转轨十年中汇率制度的选择 [J], 高鸣霞
4.励精图治沧桑巨变——哈尔滨市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J], 徐明阳;石新权;兰宇航
5.风雨兼程七十年沧桑巨变乌后旗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乌拉特后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J], 李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欧经济转轨:进展、问题、经验与趋势

东欧经济转轨:进展、问题、经验与趋势

东欧经济转轨:进展、问题、经验与趋势∗孔田平∗∗1989年东欧剧变后,东欧国家从政治精英到普通民众无不兴高采烈,人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希望制度转变能实现经济的起死回生。

1990年1月1日,波兰率先实行休克疗法,开启了东欧经济转轨的先河,从此以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风靡东欧,成为了东欧主导的经济政策思潮。

10多载过去了,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经济衰退和失业),人们预期的经济奇迹并没有出现。

东欧国家在跨越了“眼泪之谷”之后,到2000年实现了普遍的增长。

东欧国家间在经济实绩上的分化日益明显,中欧国家与东南欧国家间的差距愈来愈大,斯洛文尼亚宣称其转轨已经完成,已不再需要国际金融组织的财政援助,而南斯拉夫则刚刚开始摆脱半管制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国际援助。

国际学术界开始对东欧的经济转轨进行反思,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讨论一度非常热烈。

本章将主要分析东欧经济转轨的进展、问题、经验及趋势。

第一节东欧经济转轨的进展东欧国家经过10多年的转轨,可以说已经不同程度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框架。

迄今为止,已有4个东欧国家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些东欧国家经济转轨成果的承认。

1995年,捷克成为第一个加入经合组织的东欧国家,1996年匈牙利和波兰相继加入该组织,2000年斯洛伐克成为了该组织的成员国。

2004年,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将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

从整体上看,东欧的经济转轨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改革设计上更加现实:东欧在剧变之初存在许多幻想,现在这些幻想不复存在。

剧变之初的欣喜若狂已被谨慎理智的思考所取代。

一位匈牙利学者指出了制度转变初期的三个幻想:市场无所不能;私有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体制转变后西方援助会大量涌入,情况还立即变好。

上述幻想的破灭反映在体制设计上更加现实,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资源配置机制市场化的同时,注重国家干预,强调国家对于经济的宏观控制;二是在推进私有化的同时,注重现有国有企业的改造,强调其他方面的市场改革;三是在吸引外资、争取外援的同时,把经济体制转换看成是一个内部变化的过程,强调经济体制自下而上的变化。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概述东欧经济转轨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当时随着苏联解体和共产主义制度崩溃,东欧国家开始寻求经济和政治改革。

此后,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东欧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因素。

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挑战1. 政治体制的转型东欧国家在过去的共产主义体制下,政府在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转型过程中,这些国家必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民主政治体制,并加强法治和透明度。

这对于一些尚未完全转型的国家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 经济结构调整在转型前,东欧国家经济主要以重工业和计划经济为主,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因此,这些国家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以适应市场需求。

这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转移。

3. 私有化与市场化东欧国家需要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并加快市场化进程。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面临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股权分割以及市场监管能力的提升等问题。

私有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需要平衡好利益关系,并规范市场秩序。

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因素1. 欧盟成员国身份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是其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欧盟市场的开放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此外,欧盟的财政援助也有助于这些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和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2. 区域合作与开放东欧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开放对外投资,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强经济联系。

这种开放与合作有效地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3. 创新和技术转移东欧国家注重科教兴国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

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

这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并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4. 人力资源优势东欧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力资源丰富。

这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投资优势,同时也推动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2023-11-12目录•引言•经济转轨的过程和挑战•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东欧与西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对比•东欧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和策略•结论引言0102定义东欧通常指的是地理上位于欧洲东部的国家群体。

范围东欧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

东欧的定义和范围经济转轨指的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东欧国家纷纷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融入欧洲经济体系。

经济转轨的定义和背景定义背景期望通过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促进国际贸易,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目标实现经济的高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期望经济转轨的过程和挑战01市场自由化东欧国家在经济转轨初期,逐步放弃计划经济体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放开价格管制,实现市场自由化。

02私有化和外资引入为加速经济发展,东欧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并将外资企业引入国内市场,以增加市场竞争和活力。

03建立法律框架为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东欧国家相继建立了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保护产权,维护市场秩序。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重组产权制度改革01东欧国家在经济转轨中,对原有的国有产权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通过股份化等方式将国有产权转为私有产权。

企业重组和破产清算02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许多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东欧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和破产清算,以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引入战略投资者03为加速企业重组和经济发展,东欧国家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发展。

面临的社会和政治挑战失业问题01经济转轨过程中,许多国有企业破产或重组,导致大量失业,成为东欧国家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

收入差距扩大02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

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

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一、俄罗斯1990年代经济转轨的矛盾与结果俄罗斯10年的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和制度以及所有的经济关系,可以说,如今的俄罗斯已经是另外一种国家了。

这10年当中,经济转轨的目标和任务与实现机制经常发生矛盾。

1.经济转轨目标与实现手段的矛盾。

关于经济改革的目标,“休克疗法”的设计者和拥护者们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以私有制和竞争为基础的自由市场”。

直到现在俄罗斯部导人为了取悦于西方仍要求使“经济进一步自由化”。

这种提法本身就混淆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提高经济绩效,在现有的生产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最多的物质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对任何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

尽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证明了它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但也不能由此认为市场本身就是经济改革的目标。

此外,“休克疗法”的实质是反危机,并非单纯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措施,这是导致俄罗斯1990年代经济灾难的主要原因。

2.价格自由化的矛盾。

把价格从各种形式的计划管制当中解放出来被认为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奠基石,所以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全面的自由化。

自由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素,但这一要素是与另一要素——竞争有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完善的竞争制度下的自由价格才能不依赖于市场交易主体的意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看不见的手”。

而在俄罗斯普遍存在垄断,没有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之时,价格自由化实际上只是变成了生产者对自己商品任意规定价格的自由,结果使俄罗斯人民饱尝物价飞涨和生产崩溃的恶果。

3.反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矛盾。

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一般总是货币现象”,所以反通胀措施一般总是货币政策问题。

实际上,控制货币量远不能解决问题,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远比货币主义者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东欧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崩溃和改变

东欧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崩溃和改变

东欧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崩溃和改变回顾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东欧地区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崩溃和改变是欧洲历史上最深刻和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个广阔的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

这个转型时期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苏联的全面改革运动已经启动,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动荡和不稳定。

在东欧地区,许多国家也在经历类似的变革过程。

最终,在1991年四月爆发的波兰选举后,东欧地区的转型加速推进。

不久之后,柏林墙也在同年的11月份被推倒,东德和西德也开始进行和解和统一。

此外,在苏联共产党的垮台后,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也着手进行了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这个时期的许多国家中,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崩溃是一个逐渐的、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

在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由于社会不稳定的愈演愈烈,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崩溃逐渐升级。

这些国家的崩溃是由于大规模的劳工运动和反政府示威活动,政治领导层对经济改革的失望和地方政府的最终脱离,以及经济系统的完全瘫痪等原因导致的。

在其他国家中,例如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国家解体过程则更为深入。

这些国家的转型是由于其他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推动而来的。

例如在拉脱维亚,国家的崩溃始于1987年,当时无政府主义份子开始在首都里加押运物资的火车车,以此做出议会和政府的无用性。

然后,国家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活动和群众运动,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此后,拉脱维亚的政治领导层致力于重建一个民主和自由的国家。

虽然每个国家的转型过程略有不同,但整个东欧地区的转型是具有普遍性的。

这个地区的转型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由加速改革、以开放经济、有开放政治、以及继续积极推动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国家,最终会重返正常的发展和秩序的脉络。

通过东欧的转型经历,我们也能够发现,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需要进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当制度无法跟上变化的时代,这样的国家就会陷入困境。

【免费下载】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免费下载】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系统介绍苏东诸国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在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第三个十年,这时候苏东诸国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它们过去与我们有着相同的体制,我们的改革也受到过东欧早期改革的启发。

但苏东诸国转轨期间的情况到底如何,国内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苏东研究,他们认为,苏东诸国在转轨期间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是事实,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

本书在对中国与东欧改革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比较和解释了中国与东欧改革的不同进程。

俄罗斯、东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20世纪末重大的世界性事件,这一过程至今仍未终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过程正在验证着苏东政治转型的成败得失,因此,它理所当然受到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关注。

在这一关系到中国改革道路选择、路径评判的问题上,思想界再次按意识形态分别为两大阵营。

主张渐进(缓行民主)的一方认为俄罗斯、东欧的经济转轨大体是失败的。

失败既是由于此前的政治激进,也是由于经济体制变革使用了激进的“休克疗法”;失败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同样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结果很可能就是整体崩溃。

主张激进(民主即行)的一方原则上认同俄罗斯、东欧转轨。

他们无法否认俄罗斯、东欧目前面临的困难局面,于是着眼于论证困难只是暂时的,俄罗斯、东欧已理顺基本体制,经济发展的“后劲”胜过中国;即使是俄罗斯、东欧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目前的困难,主要也不是“改革的错”,它部分是改革前积累的,部分源于“操作不当”。

中国思想界对待俄罗斯、东欧转轨的不同态度,凸显了“意识形态主导”的痕迹。

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渐进派的观点吻合于国际主流。

激进派居于弱势,因此会经常自动回避此一话题。

可能是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国自由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秦晖先生,秉承其“关注问题”的学术进路,对俄罗斯、东欧转轨作了大量实证性研究,在与金雁合著一书,为激进派观点提供了足以自圆其说的充分性论证。

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转型与发展

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转型与发展

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转型与发展近代历史上,中东欧地区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聚集地。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全球形势的变化,这个地区经历了历史的转型与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转型与发展。

一、经济领域的转型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时期,中东欧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国家对经济的控制非常严格。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些国家开始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转变并不容易,中东欧国家在经济结构、产权制度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首先,转型过程中最迫切的问题是私有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需要重新定义其所有权和经营模式。

从国有企业到私人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资产评估、业务调整等。

这使得转型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过去依赖重工业的国家,开始转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以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这也是为了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而进行的有益的调整。

二、政治领域的转型与发展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与发展不仅在经济领域有所体现,在政治领域也有重要的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垄断性政党制度开始逐渐放松,政治体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转变的标志之一是民主选举的实施。

社会主义时期,中东欧国家的选举是由政府主导的,而转型后的选举更加注重公正和透明。

民主选举的实施使得政府对人民的承诺更加具有约束力,也提高了政府的合法性和信任度。

此外,中东欧国家还进行了法律体制的改革,以确保政府的权力不被滥用。

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也得以制定和完善,使得国家的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三、社会领域的转型与发展在社会领域,中东欧国家的转型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以国家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转型后开始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个人和企业自主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这一转变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灵活和可持续。

未来十年中东欧的经济和政治变革

未来十年中东欧的经济和政治变革

未来十年中东欧的经济和政治变革中东欧是欧洲东部地区的一个文化和历史背景非常复杂的地区。

它在历史上曾是帝国、王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聚集地,在现代历史中,中东欧经历了很多变革和衰退。

21世纪初的东欧复兴,是这个地区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今天,中东欧国家和地区正经历另一次历史性的转型。

本文将探讨未来十年中东欧的经济和政治变革。

经济转型中东欧的经济开始逐渐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衰退。

但是,这个地区的经济情况稳定性仍然需要提高,其增长水平也不及欧洲其他地区。

因此,中东欧国家需要打造一个更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框架。

首先,这个地区需要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

现在这个地区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这里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水平不够高,而这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

未来十年,中东欧国家应该着重于发展铁路和公路,以提高地区的通信水平并增加物流效率。

其次,中东欧国家应该开始重视创新和科技。

这个地区的企业化路径和战略已经开始受到全球化的推动而改变,创新和技术将是未来的关键。

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开始培养一个创新和高科技投资的文化,并追求那些不断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公司。

政治转型政治变革对于中东欧的未来至关重要。

20年前,该地区的政治局势还处于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的时期。

今天,这个地区已经成为欧洲的一部分,也成为西方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和其它合作的重点。

但是,中东欧必须继续改革,并整合其经济和政治系统。

首先,反腐倡廉和整顿官员的人力资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解决腐败的时候,中东欧政府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并全力追根溯源。

他们应该会同其他政府机构,创设合适的标准和配合机制,以帮助打击国内腐败问题和制定长期政策,防止再度出现腐败现象。

其次,这个地区应该融入更广泛的欧洲共同体,包括欧洲联盟和北约等等。

这个地区的一些国家和政治体系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帝国和封闭国,因此参与一个更广泛的政治系统将对其发展和强化其经济甚至军事安全至关重要。

最后,中东欧国家降低对俄罗斯依赖。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系统介绍苏东诸国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在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第三个十年,这时候苏东诸国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它们过去与我们有着相同的体制,我们的改革也受到过东欧早期改革的启发。

但苏东诸国转轨期间的情况到底如何,国内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苏东研究,他们认为,苏东诸国在转轨期间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是事实,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

本书在对中国与东欧改革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比较和解释了中国与东欧改革的不同进程。

俄罗斯、东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20世纪末重大的世界性事件,这一过程至今仍未终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过程正在验证着苏东政治转型的成败得失,因此,它理所当然受到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关注。

在这一关系到中国改革道路选择、路径评判的问题上,思想界再次按意识形态分别为两大阵营。

主张渐进(缓行民主)的一方认为俄罗斯、东欧的经济转轨大体是失败的。

失败既是由于此前的政治激进,也是由于经济体制变革使用了激进的“休克疗法”;失败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同样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结果很可能就是整体崩溃。

主张激进(民主即行)的一方原则上认同俄罗斯、东欧转轨。

他们无法否认俄罗斯、东欧目前面临的困难局面,于是着眼于论证困难只是暂时的,俄罗斯、东欧已理顺基本体制,经济发展的“后劲”胜过中国;即使是俄罗斯、东欧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目前的困难,主要也不是“改革的错”,它部分是改革前积累的,部分源于“操作不当”。

中国思想界对待俄罗斯、东欧转轨的不同态度,凸显了“意识形态主导”的痕迹。

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渐进派的观点吻合于国际主流。

激进派居于弱势,因此会经常自动回避此一话题。

可能是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国自由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秦晖先生,秉承其“关注问题”的学术进路,对俄罗斯、东欧转轨作了大量实证性研究,在与金雁合著一书,为激进派观点提供了足以自圆其说的充分性论证。

东欧国家经济与政治的转型

东欧国家经济与政治的转型

东欧国家经济与政治的转型引言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的转型过程,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这些国家在冷战结束后,逐渐走向市场经济体系,并进行民主化改革。

本文将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探讨这些国家的转型过程,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一、经济转型1.1 背景冷战结束后,东欧国家摆脱了原苏联的影响,开始面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历了长期的中央集权控制,生产效率低下且缺乏竞争力。

因此,转向市场经济成为了必然选择。

1.2 市场化改革东欧国家的市场化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取消价格管制,引入市场定价机制;•鼓励私有企业的发展,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推行国际贸易自由化,加强对外开放。

这些改革措施为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1.3 经济发展成果市场化改革为东欧国家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经济增长率显著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外贸规模扩大,国际竞争力提高;•政府收入增加,财政状况改善;•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力增强。

尽管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总体来说,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政治转型2.1 民主化改革东欧国家的政治转型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90年代,这些国家逐步进行了民主化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多党制和选举制度,确保政权由选举决定;•加强公民权利保护,倡导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推行司法独立,维护法治传统;•加强社会组织自由,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这些政治改革使得东欧国家逐渐走向了民主政治体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 挑战和困难政治转型过程中,东欧国家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政党体系和选举制度尚不完善,政治信任度较低;•部分国家存在腐败问题,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矛盾和不平等问题;•适应欧盟等国际组织的要求和规范。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以保持政治转型的良好势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系统介绍苏东诸国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在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第三个十年,这时候苏东诸国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它们过去与我们有着相同的体制,我们的改革也受到过东欧早期改革的启发。

但苏东诸国转轨期间的情况到底如何,国内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苏东研究,他们认为,苏东诸国在转轨期间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是事实,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

本书在对中国与东欧改革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比较和解释了中国与东欧改革的不同进程。

俄罗斯、东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20世纪末重大的世界性事件,这一过程至今仍未终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过程正在验证着苏东政治转型的成败得失,因此,它理所当然受到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关注。

在这一关系到中国改革道路选择、路径评判的问题上,思想界再次按意识形态分别为两大阵营。

主张渐进(缓行民主)的一方认为俄罗斯、东欧的经济转轨大体是失败的。

失败既是由于此前的政治激进,也是由于经济体制变革使用了激进的“休克疗法”;失败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同样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结果很可能就是整体崩溃。

主张激进(民主即行)的一方原则上认同俄罗斯、东欧转轨。

他们无法否认俄罗斯、东欧目前面临的困难局面,于是着眼于论证困难只是暂时的,俄罗斯、东欧已理顺基本体制,经济发展的“后劲”胜过中国;即使是俄罗斯、东欧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目前的困难,主要也不是“改革的错”,它部分是改革前积累的,部分源于“操作不当”。

中国思想界对待俄罗斯、东欧转轨的不同态度,凸显了“意识形态主导”的痕迹。

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渐进派的观点吻合于国际主流。

激进派居于弱势,因此会经常自动回避此一话题。

可能是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国自由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秦晖先生,秉承其“关注问题”的学术进路,对俄罗斯、东欧转轨作了大量实证性研究,在与金雁合著一书,为激进派观点提供了足以自圆其说的充分性论证。

秦晖是当代中国思想界一个特殊人物、特殊现象。

作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一方面他比其他习惯于从观念到观念的自由主义者更关注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他又是个信仰坚定的自由民主主义者。

因此,他的“关注问题”,就是以自由民主主义原理来套解现实问题。

在这种研究方式和学术过程中,对于研究者来说,问题一旦进入视野,结论就已经决定--它必然是符合自由民主主义基本理念的结论。

许多人是直接从观念得出结论,秦晖与他们的不同是,他更为关注经验资料与先验结论的一致性,即致力于在经验资料中寻找可以支撑先验结论的论据。

一旦论据找到了,“研究”也就完成了。

以秦晖、金雁一书为代表的激进辩护者首先从俄罗斯、东欧转轨结果的差异来论证后果不理想是由于操作不当。

他们将俄罗斯与东欧某些转型较好国家相比的差异归结为操作得当与否的差异;他们论证说,东欧个别国家较好的转轨表现,证明了激进改革本来可以做得更好,都是由于“操作不当”破坏了良好预期;所以,转轨结果的不如人意,不是“改革的错”。

他们完全“忽视”了俄罗斯与东欧国家在具体约束条件方面的差异。

无论从对象的基本特征还是从初始状态而言,俄罗斯与东欧都具有不可比性。

俄罗斯的人口、国土、经济规模是其它东欧国家远远无法比拟的,其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因而也具有不可比拟性。

而且,东欧一些国家在上
世纪六、七十年代即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造,经济已具有相当市场化因素;而俄罗斯则是计划经济的大本营。

在这种繁简难易迥然有异的具体条件下,东欧某些国家转轨比俄罗斯顺利一些、快一些,不是很正常吗?许多人将俄罗斯转轨不顺利归结为政策摇摆不定,不象东欧一些国家一样将激进进行到底。

秦晖、金雁一书更进而提出俄罗斯之所以在转轨后出现金融寡头控制经济的局面,不是由于起先的证券私有化,而是由于后来的货币私有化;换言之,是“变分为卖”的结果。

证诸中国的实践经验,我可以赞同秦晖、金雁上述事实判断。

但是,秦晖、金雁认为论证至此已可结束,他们已为“激进改革”洗脱了罪名,已可根据自由民主主义理念将负面效应归结为“民主不足”;而我认为,论证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俄罗斯的证券私有化会半途而废,为什么会“变分为卖”?秦晖等自由民主主义者似乎都不愿意问出这种可能令自由民主主义理念陷入尴尬、从而再也不能轻轻松松假设怎么在历史中“发点球”的问题。

但是,俄罗斯、东欧转轨的主要逻辑、主要启示就藏在这样一问中。

按照秦晖的解释,“变分为卖”是由于“民主不足”,被利益集团操纵了改革进程。

但是,这只是从自由民主主义观念直接演绎出的结论。

从实证出发,即使仅从秦晖本人所提供的事实论证看,他提到了如下六个导致“变分为卖”的原因:叶利钦“无主见”,议会的阻挠,利益集团参与博弈,政府急须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

不难看出,上述六个理由都与“民主不足”关系不大,都是在即使“民主很足”的情况下也必然会发生作用的因素。

俄罗斯“变分为卖”的理由很简单,其逻辑根植于“国家”本身的存在理由之中,具有必然性。

国家的主要职能是以集体力量为全体国民提供较好的安全环境和福利增进机会,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国家竞争力尤其是经济竞争力是国家提供这种职能的主要保证。

在苏东解体之初,普遍弥漫着浪漫主义情绪。

原苏东地区人们普遍以为:冷战既已终结,国家安全已不成为问题;西方各国既大力推动苏东政治上和平演变,在经济上它们当然也会大力援助,使苏东能够顺利转型。

但是,冷酷的现实粉碎了这种浪漫。

意识形态对立的终结,使地缘政治冲突的重要性凸显,北约东扩等种种态势使俄罗斯首次面临被封闭包围的危险;经济方面西方援助对俄罗斯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经济和生活水平不但没有象改革的主要理由所描述的那样接近“西方先进水平”,而且还越拉越远。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果说东欧一些国家因规模之小,其难题还可以在西方和欧洲的怀抱中逐渐溶解,其出路还可以设定为“融入欧洲”的话,那么俄罗斯可说已是走投无路。

在满怀希望地砸碎自我后,才被告知一切还主要只能靠自己,这就是俄罗斯转型由浪漫到幻灭最后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的过程。

重新现实化的俄罗斯当然要关注自己的经济竞争力,当然不能任由企业被分割到虚无缥缈的“平均个人”手中,使企业成为无人拥有权力、无人负责、无法作出决策的怪物。

这就是俄罗斯私有化“变分为卖”背后的逻辑,其它都属次枝末节。

东欧一些国家由于规模小,完全可以接受国际资本主导的国际分工、成为西方经济附庸,因此没有俄罗斯那么迫切的竞争压力;它们可以从容不迫地开始私有化过程,将证券私有化进行到底。

经济结构特征也支持这一结论。

俄罗斯经济以重工、军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体,资金是左右这些产业兴衰的主要生产要素。

这种特征要求资本权力相对集中,拒斥平均化的股权结构,尤其在
现代企业制度、金融体系、资本市场极不成熟的背景下,这也是俄罗斯无法将证券私有化进行到底的重要原因。

更深层的原因来自社会力量对比。

历史不能发点球,改革尤其不能;改革过程是各方势力的反复角逐,其最后结局要由各方力量对比决定。

前苏是高度集权、高度国有的社会,更且是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重心,既得利益集团势力极其庞大。

它不但足以控制全苏,而且还曾经长期控制整个苏东地区。

这个庞大的势力群体,在苏东解体后主要沉积在俄罗斯,他们仍然掌控着大量社会资源,拥有极大竞争优势,他们必然要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来左右改革进程。

天下既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白白放弃的利益。

东欧各国的利益结构和力量对比格局与俄罗斯截然不同。

原东欧统治者基本上是(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国例外)借助前苏力量才得以维持的,既得利益群体本身在国内并不具有绝对的力量对比优势,有的还处于劣势。

在苏东解体之际,民众情绪、被压抑能量全部指向既得利益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大多数东欧国家民众力量或外来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既得利益群体的势力被大幅削弱,不能够主导改革进程。

正是这种社会力量对比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俄罗斯、东欧转轨的不同走势。

分析至此,俄罗斯、东欧转轨的启示已昭然而出:改革不是发点球,它有它自己的逻辑;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即使改革者采取相同方案,改革也会滑向不同轨迹,导致不同结果。

从激进改革的俄罗斯、东欧各自不同的轨迹看,中国与哪一方更具有可比性、更可能滑向哪一种轨迹,答案不言而喻。

秦晖、金雁所苦心建构的系列解释,其实经不起认真一问。

秦晖本人的话或许透露了少许玄机:“公平与否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觉”。

毫无疑问,至今已没有哪个自由主义者还敢于宣称自由主义已解决了公平问题;但在苏东解体之前,这样的大言不惭之士曾大有人在。

面对现实的无解之题,自由主义者或许已只能说:公平并非客观性指标,其实它只是主观感受;虽然自由主义方案必然导致事实上的不公平,但只要你宾服于自由主义学说,完全从自由主义视角出发,你就可以说服自己:这种“不公平”其实已经是“公平”,此即自由主义所谓“规则的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