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的意义

合集下载

浅析古代书法蒙学的利与弊

浅析古代书法蒙学的利与弊

本期专题主持人:江苏省盐城市教育局嵇绍玉·主持人语·古代“蒙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正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蒙学”逐渐发展、成熟。

古代蒙学的书法教育具有教育目标实用性、启蒙教材规范性、评价杠杆强制性等鲜明的特征,无论是在教育方式、教学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教材上,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启蒙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深入分析古代蒙学书法教育的优势和长处后,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小学书法教育的重要价值,更深一步地探究当今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关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书法教育的重要任务。

因此,本期我们约请部分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古代的蒙学书法教育对于今天小学书法教育的启示,为进一步推进书法启蒙教育抛砖引玉。

古代蒙学书法教育的当代启示理论浅析古代书法蒙学的利与弊嵇绍玉【摘要】古代书法蒙学作为一个完备的体系,有其一定的组织实施形式、教学方式、教材内容和传授机制。

作为对古代书法蒙学的传承,我们不可为提高其地位而一味加以吸收,也不可为贬低其价值而弃如敝履。

存精去粕,这样才能保持书法启蒙教育的健康走向。

【关键词】蒙学;组织形式;基本技能;传授机制【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5-0007-04【作者简介】嵇绍玉,江苏省盐城市教育局初教处(江苏盐城,224002)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与诸多艺术一样,书法在数千年演变发展中,同样诞生出以破蒙、启蒙教育为内涵的“蒙学”。

对书法蒙学探赜索隐,分析利弊,承继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对开展现代书法教育特别是儿童的书法起始阶段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组织对象得其精而少其众古代书法蒙学,主要是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能力,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扩充知识储备与生活常识,进而培养一定的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观。

传统蒙学对儿童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

传统蒙学对儿童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儿童教育,早在《周易·蒙卦》中记载:“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

”自先秦至清末,几千年蒙学教育绵延不绝,编写了大量文质兼美、适于教学的蒙学读物,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

这些以儿童启蒙教育为编写出发点,充满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儿童的成长教育大有裨益。

历代蒙学读物累世选出,早在周代就有了读书、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最早的《史籀篇》据传是周宣王时的太史所作,唐宋以后,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现了分门别类的蒙学专书,至明清时期,形成了包括识字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比较完整的蒙学教材体系。

据最新统计,中国古代各类蒙学书目多达两千余种,其各类之多,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决定性作用,故特别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颜氏家训》也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孩子思想还没有散滥的时候,及早进行教育,易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能够“绝恶于萌芽,起教于微妙”。

蒙学教育的根本是道德教育。

蒙学德教为先首先表现在明人伦,教育蒙童明白人伦秩序,懂得长幼有别,树立正确的对待尊长的态度。

《三字经》开卷便说:“人之初,性本善。

”接着又提出“首孝弟,次见闻”的价值标准,接着又用典故加以强化“香九齡,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三字经》举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这些故事,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和敬爱兄长的品质。

教育蒙童做人的基本道理。

《弟子规》中也强调真诚与守信,“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奸巧语,秽污语,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

”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

故古人认为在启蒙教育阶段“只教之以事”。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xx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我国的荣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内容不断完善。

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

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xx的界定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

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1]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同。

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蒙学教育,认为它可以使儿童去蒙蔽而变得聪明。

现代心理学认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

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一般特点以及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一)重视儿童的思恕品德教育,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

《汉书?食赞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过:“八岁入小学,学五甲六方,书记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

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童蒙教育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智慧,通过童蒙教育不但要增长儿童的知识,促进其德性发展,而且还能让儿童“存其心”,“宣其志”。

这都反应了蒙学中“道德至上”的教育思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蒙学以识字、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完成了“德智统一”的教育内容。

如《三字经》中明确说“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

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重视道德教育:蒙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也应该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强调基础知识:蒙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打牢,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习习惯:蒙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勤奋、刻苦、自律等。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4. 注重实践能力:蒙学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5. 因材施教:蒙学教育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育。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

总之,蒙学教育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方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蒙学

蒙学

传统蒙学与中国文化精髓(2011、9、26)陈文忠一、传统蒙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蒙学”含义1、“蒙学”辞源“蒙学”一词,源于《易经》。

《易经》前四卦:乾、坤、屯、蒙乾卦第一:天乾坤卦第二:地坤屯卦第三:初生蒙卦第四:蒙稚——“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2、“蒙卦”释义:《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今译: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渐启蒙稚;君子因此果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

)3、“蒙学”含义古代“蒙学”也称“蒙馆”,是古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

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等。

“蒙学”者,启蒙教学也,通过识字教学和诗礼教育,开发童蒙智慧。

“蒙学”被古人视为“圣功”,是一种伟大的事业。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教育机构分为三级:蒙学堂、寻常小学、高等小学。

蒙学堂简称蒙学,入学年龄为五岁,修业四年,设修身、字课、读经、史学、舆地、算学、体操等课程。

仅有章程,并未开办。

(二)蒙学之书的产生蒙学之书,由来已久。

可以上溯到先秦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蒙学读物,以识字为主。

秦代李斯的《仓颉篇》:秦朝为了统一和简化文字,改用小篆编写了三种字书;李斯作《仓颉篇》、胡母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作为儿童识字课本。

西汉时合为一本,改为隶书,统称《仓颉篇》。

原书已佚,清人有辑本。

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一名《急就章》。

今本三十四章。

大抵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以教学童学字。

首句有“急救”两字,故以名篇。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

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蒙学名篇《千字文》,就其编撰意旨而言,仍以识字为目的。

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载,梁武帝为了教育儿子读书,让殷铁石选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交给周兴嗣,并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传统蒙学的当代意义

传统蒙学的当代意义

传统蒙学的当代意义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幼儿的一个统称。

与小学、大学并列,是中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等。

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的一个统称。

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另外蒙学也指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吾曾受而读之,蒙学、中学之书都嫌过简,至于高等大学或且仍用旧册矣。

”孔子的出现,被视为中国古代私人教育的开始,孔子的教育思想,源于对“性相近,习相远”的思考。

性,可谓生命的内在本质。

习,则指生命受外部环境的遮蔽而产生的变异。

所以,孔子的教育始终围绕着人性来展开,通过教育,将人类带进一个符合自然天道,富于礼乐文化的人文日常。

通过教育,使人有高度的自觉,使社会有纯正的良知。

这就是老有所养,幼有所爱,朋友有信的天下大同。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的读书人。

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虽然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教育的精神却不绝如缕,薪尽火传。

一儒家教育的主旋律:大学与小学1大学(1)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谈朱熹蒙学教育与现代儿童品德教育摘要:朱熹既是我国的大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之一。

"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教育活动中,朱子非常重视蒙学教育。

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蒙学教育至宋代已趋完善,且元、明、清三代的蒙学教育也几乎都是围绕朱熹的思想展开的。

蒙学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

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

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批判地继承朱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儿童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朱熹”“蒙学”“品德教育”“借鉴”所谓蒙学,就是启蒙的学问。

在极力主张通过教育来敦使社会成员形成良好道德习惯和社会风尚的传统中国,蒙学教育不但有着非常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而且教化方式和教化内容也都相当切中实际,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他不仅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始终积极坚持以“明人伦”、“知孝悌”为教化目标,将中国传统的美德规范贯穿于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而且还在蒙学教育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为我们今天做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朱熹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朱熹编著的著作首先是《童蒙须知》。

它的篇幅甚短一共分为五节,《衣服冠履第一》、《言语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字第四》和《杂细事宜第五》所讲都是日常起居的小事,目的在于教会孩童行规蹈矩、尊重父母长辈师友、注意观瞻、爱惜器物、认真做事等等,不涉及什么大道理。

其次是《小学》全书侧重于行为实践而非空谈。

小学的目的虽然主要在于给孩童提供行为上的准则,但是,小学的精神却在于从小就培育孩童的道德心,从而让他们的性命得以渐渐滋长。

因此,小学所教的种种待人接物的事情,除了要训示规矩以外,最重要还是要培养孩童对人对己的一种敬意。

对于它在童蒙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朱熹本人的评说是:“后之学者,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_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_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_国学经典一、蒙学的定义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品德修养和基本知识。

它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重,并注重学生的性格培养和身心健康。

二、蒙学的历史背景蒙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周朝时期,至明清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它是一种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乡村地区,为农民子弟提供基本的教育和培养。

三、蒙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九种书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歌赋、算术、历法、射箭、乐律以及一些礼仪和仪容等方面的知识。

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强调品德的培养,重视礼仪规范和家国情怀的灌输。

蒙学的教育方式独特,采取师徒相传的方式,由老师亲自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

蒙学教育注重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蒙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学教育强调德育,注重品德和修养的培养,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教育和价值传承方式。

此外,蒙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经典书籍和古代文化的传统知识,培养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蒙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虽然现代社会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

蒙学教育强调德育和品德培养,这是当代社会教育体系所需的重要补充。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关注越来越多,蒙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此外,蒙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蒙学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影响研究共6页word资料

传统蒙学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影响研究共6页word资料

传统蒙学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影响研究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统称为蒙学。

《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养正”即培养各种优秀的品格和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蒙以养正”正是延续华夏数千年文明的核心所在。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国人对“蒙学”概念越来越陌生,但却越来越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

如今,大多数城镇的学前教育并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家长舍得投入,是国人对待当代学前教育的一大特点,也表明了一种态度。

“蒙学”教育延续至今,学前教育、早教机构等掀起新时代的“蒙学”热潮。

国人重视学前教育并非无水之源,无根之谈,而是一以贯之的做法和行为,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一学前教育的文化根基在蒙学1980年之后,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建设迈出了扎实的一大步,取得了斐然的成果。

在学习、引进和借鉴西方学前教育理论模式的基础上,一步步夯实了国内学前教育理论系统。

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对学前教育愈加重视,各类早教培训、公私幼儿园纷纷创办,供家长选择送读。

“蒙氏教具”“华德福幼儿园”“瑞吉欧”等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尊奉西方虽然是潮流,但能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本土的问题。

教育是依据社会需求来培养人的过程。

这个社会需要就是具体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的需要,这个过程是个体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适应的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得到身心教育和发展,最终达到德才兼备。

同理,学前教育环环渗透、处处彰显着特殊的价值和文明,势必和所在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有必然的联系。

现在,文化也是流行语,方方面面的研究与解读都渴求从文化这个最高级层面给予诠释,学前教育也不例外。

然而,反观学前教育发展史,我们知道中国学前教育的文化根底是以蒙学为代表的文化。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衰的原因便是一切生活、生产、教育和文化都是直指人心,回归人性。

略论中国传统蒙学养正教育的现代借鉴意义-2019年文档

略论中国传统蒙学养正教育的现代借鉴意义-2019年文档

略论中国传统蒙学养正教育的现代借鉴意义传统蒙学教育,相对于中国古代的经书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持久的影响力,因此它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最重要、最基本、也最成功的教育类型之一。

几千年来,它承担着开启蒙昧、化育国民、传承文化的重任。

在中华民族善良、诚实、勤劳、智慧、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热情好客、重责任、重气节、重品德修炼、重文化修养等等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的形成过程中,蒙学养正教育发挥了它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今天,传统蒙学虽已淡出中国教育史,但蒙学的文化精义和合理内核仍然生生不息地传扬在我们的现代文化教育中,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养正”是中国几千年教育思想的核心,蒙学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养正”教育。

什么是蒙学?蒙,古语解释它是物之稚也”。

稚,就是幼小。

所以这个“蒙”字也引申为“蒙昧无知”。

《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王弼注:“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

蒙学,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蒙学教育尽管内容驳杂、形式多样、途径各别,但教育目标都共同指向学生的成人、成才这一根本的目的。

中国古代向来重视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又以“养正”教育为重。

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培育儿童的品德,使之健康地成长。

元许衡的《小学大义》云:“当其幼时,如不克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

”明沈鲤《义学约》云:“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

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

”等等,都不约而同地把蒙学“养正”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

据有的学者统计,蒙学教材自《史籀篇》始,到“三百千千”,两千多年间约有1,300 余部。

它们通过极其明达晓畅而又精准隽永的语言形式,将诸如德性的彰显、人格的培育、生命的完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等中国式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美丑观等注入到少年儿童的心坎上,渗透到他们的意识深处,因此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扬、对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形成和促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蒙学对启蒙教育的意义

蒙学对启蒙教育的意义

蒙学对启蒙教育的意义蒙学,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启蒙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蒙学是通过教师口传心授的方式,让儿童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培养品德和学识。

蒙学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人格,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蒙学对启蒙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儿童的品德。

在蒙学教育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儿童的品德修养。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友爱他人等美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蒙学对启蒙教育的意义还在于引导儿童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蒙学教育强调“启蒙”二字,即要在儿童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师会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同时,蒙学教育也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蒙学对启蒙教育的意义还在于促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蒙学教育是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其中,形成了一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儿童不仅能够在家庭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还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接受师长和长辈的教育,形成了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总的来说,蒙学对启蒙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人格,引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促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蒙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启蒙教育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当代教育中加以重视和借鉴。

蒙学的意义

蒙学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开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古代蒙养教育的传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蒙以养正。

古人非常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

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

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

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

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

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

”二是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

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

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认为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第二、德教为先。

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

《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

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对违背礼教的行为即使再小也“严诃禁之”;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古代蒙学读物对现代学生书法教育的意义—以千字文为范本

古代蒙学读物对现代学生书法教育的意义—以千字文为范本

古代蒙学读物对现代学生书法教育的意义—以千字文
为范本
古代蒙学读物对现代学生书法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以《千字文》为代表的经典蒙学读物。

以下是具体的一些意义:
1. 书法基础训练:《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文字规范、字形优美,是练习书法的基础。

通过临摹这些经典的文字,可以帮助现代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画、结构和章法,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 文化素养提升:蒙学读物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千字文》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农业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3. 道德教育:许多蒙学读物,如《千字文》,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道德教诲,培养良好的品德。

4. 审美能力的培养:《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文字工整、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文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水平。

5. 心理素质的锻炼:书法练习需要耐心和毅力,这和蒙学读物所倡导的静心、专注的精神相契合。

通过学习书法,现代学生可以培养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总的来说,古代蒙学读物对现代学生的书法教育不仅在技艺层面有所裨益,更在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审美和心理素质等多个层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书法蒙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书法蒙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书法蒙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作者:嵇绍玉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第11期嵇绍玉有清一代系统地总结了前朝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书法启蒙教育体系,并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

冯武《书法正传》、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朱和羹《临池心解》等对书法蒙学均作出了详尽的解读。

从这些书论可以看出,儿童学书总体上先从“状”“摹”“临”入手,这构成书法蒙学的基本内涵。

“状”,意即看字帖、观字帖,而得其形状。

宋曹《书法约言》中说:“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

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

”要求学书者认真观察笔画的行进,间架的安排,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摹”,意即用薄纸覆盖于字帖上加以摹仿。

姜夔《续书谱》记载:“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

”这对于初学者很有指导意义。

“临”,意即对照帖字写字。

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

”临帖是习书中最重要的环节。

古代书法教育重视启蒙,特别是清代重视书法启蒙中的“状”“摹”“临”,个中玄妙,大有深意。

书法蒙学中“状”“摹”“临”,是书法“意”“神”“韵”的基础。

书法蒙学主要体现在书法本体知识、技法的学习与运用上。

诚然,书法的意境与神韵体现书法的高端之美,寄托着书家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内涵,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娴熟的用笔技巧与合度的结字章法,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与水中之月。

这正是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中“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的要义所在。

“状”“摹”“临”构成学书最基本的功夫,王羲之有了这种功夫才有后期流美、中和之韵,米芾有了这种功夫才有后期“刷字”豪迈之神,书家有了这种功夫才能技道互进,卓然自适,心手两忘。

而学生受制于年龄与学识的特定性,要求他们写出清雅、高逸、华丽、洒脱的“魏晋风韵”,写出有骨有气、体兼众妙的风采与神韵,无异于要求他们“挟泰山以超北海”。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因此,学生学书必须从最基础功夫练起。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一、引言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是从先秦时期开始,历经汉、唐、宋等多个朝代,直至清代废除科举制度而彻底消失。

蒙学,即私塾和家塾,是传统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变迁,蒙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及借鉴意义:蒙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蒙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蒙学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影响,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蒙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所谓蒙学,指的是古代私塾和家塾。

私塾是由一些知识渊博的老者和学究创建的,主要是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同时也教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家塾则更多地是由父亲或祖父亲自为家族后代所设立,教育范围主要是家族后代。

这两种形式的蒙学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社会上的教育都是由个别的知识分子为一小部分人传授,没有形成特定的教育体系。

但到了汉朝时期,出现了“家学”和“师古”,也就是私塾和家塾。

学生一般从六岁开始进入蒙学,通常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接受教育。

唐代时期,经学开始成为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宋代时期,科举制度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蒙学也随之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则形成了完整的封建教育体系,科举制度也更加完善。

在封建社会,蒙学教育成为社会统治阶层垄断知识教育的主要方式。

三、蒙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蒙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典和文化知识。

经典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还包括历代文人的诗词、文章和历史典籍等。

蒙学注重学生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教化,重视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蒙学教育把“教人以德,传承中华文化”作为首要任务,要求学生遵循道德规范,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经典和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国学大讲堂之 古代蒙学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国学大讲堂之 古代蒙学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建设新的教材体系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阶段,西周初期到唐代: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 德教育,兼授各种知识。
现存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周宣王时)。
秦代有《仓颉篇》(李斯)、《爰历篇》(赵高)、《博学篇》(胡 毋敬),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的发展。汉代闾里 书师合并为《仓颉篇》, 成为当时学校使用的通行课本。
蒙学教材是古代语文教育的载体,称为“小儿书”、“蒙学书”,种类繁多, 且自成体系,凝结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大量的人生经验、做人的良方、 处世的诀窍。
蒙学教材的实际意义已经超过了启迪童蒙的范围,被很多人终生学习并广 泛应用到生活领域,成了人们汲取文化、获取信的一个重要源泉。
研究古代蒙学教材,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语文教育,了解教材在教育中的 作用,并发掘其合理的成分,这对于审视语文教育的沿革、发展、创新有
五是有关韵对类的蒙学读物,主要用以训练蒙童的古音韵知识,为作诗作 赋、作骈文、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做准备。如无名氏的《对类》、《时古 对类》,蒋义彬的《千金裘》、祝明的《声律启蒙》、李渔的《笠翁对韵 》等。
《声律启蒙》按照平水韵上下平声的顺序排列,涵盖了平水韵106韵部,是童蒙掌握音 韵的必读教材,教材内容丰厚,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也包括了名物典故、 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蒙童在掌握声韵的同时对知识进行综合的梳理。
四是诗歌类,如刘克庄的《千家诗》、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汪注的 《神童诗》等,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又对他们进行语言和美感教育。现 传本《千家诗》共收录唐宋时诗人的诗作227首,其中包括七言绝句95首, 七言律诗48首,五言绝句39首,五言律诗45首。所选诗作大都浅显易懂, 通俗自然,充分注意了儿童的特点。

对蒙学的认识和收获

对蒙学的认识和收获

对蒙学的认识和收获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蒙学的核心理念是“蒙”,即让孩子们在早期通过反复背诵和默写经典文化著作来培养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中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我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我也深有体会地从蒙学中获得了一些收获。

蒙学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反复背诵和默写经典著作,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例如,在《论语》中,我明白了仁、义、礼、智等价值观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四书五经》中,我学习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忠恕、治国平天下等,这些都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蒙学,我深入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蒙学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

在蒙学中,我通过反复背诵和默写,锻炼了我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每天坚持默写经典著作,让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学会了按时完成任务,不拖延,不偷懒。

这种自律的能力在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它让我能够更好地规划时间,高效地完成任务,提高了我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蒙学还培养了我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默写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更注重理解和运用。

我努力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如何运用这些语言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样的训练让我在写作和演讲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组织语言。

这种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在学业上有帮助,在人际交往和职场发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蒙学的经典著作也丰富了我的知识面。

通过反复背诵和默写,我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些古代文化经典,更是了解了其中蕴含的知识和智慧。

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这些知识在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对当代语文教育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对当代语文教育的指导意义
法 与 学 法
处理 了“ 文” 与“ 道” 的关 系。 ④ 力求 适合少年儿童 的年龄和心 理特 点 , 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 ( 2 ) 在儿童经历 了启蒙阶段的识字教育后 , 大部分儿童 已 经认识两 三千字 , 在 已经具备初级阅读能力 的基础上 , 则开始 进入 以读 写训练为 主的第二 阶段一 阅读教学阶段 。 1 、 在 阅读教学 中,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熟读 、
教师应抓住语文 学习活动的特点, 在大胆探 索实践。 在不 断改进教学 的同时, 善于进行有效地学法 指导, 实现教 与学, 教 法与学法的最佳结合。 达到” 教学相长 ” . 使学生乐学会学.
力呈倒退趋势 。
二、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先进性 从我 国传统蒙学教育读物分析我 国传统 蒙学教育的教学 理念 ,我们不难发现我 国传统蒙学教育 的先进性 主要表现在 人文教育方面 ,这也是我 国传统蒙学教育最需要 现代语文教 育鉴定好发扬 的地方 。而其在这方面 的体现在三方面 : ( 一) 采用知识集约化 的蒙学教材。 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素有“ 三、 百、 千” 之称 , 即《 三字经》 、 《 百家姓》 、 《 千字文》 。 他们遍布全 国的私塾用作基本的儿童启 蒙读 物 , 明人 吕坤在 《 社学要 略》 中介 绍说 “ 初入社学 , 八岁以 下者 , 先 读《 三字 经》 , 以习见 闻 ; 《 百家姓 》 , 以便 日 用; 《 千字 文》 , 亦 有义理 ” , 这种 知识集约化 的教育方式 , 不仅 使学 生获 得全面 的知识 , 也使 中国伟大 的人文精神和薪火相传 。
神州教育
对 州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对 当代语文教育 的指导意义
崔 美华
兰炼二中 甘肃兰州 7 3 0 0 6 0

蒙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蒙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蒙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蒙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以“经、史、子、集”为基础的文化传承和道德规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蒙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于:
1. 传承中华文化:蒙学强调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保留中华文化的精髓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培养道德修养:蒙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质,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3. 培养素质教育:蒙学注重人的整体素质提高,通过多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品德、智力、体魄、美术、音乐、手工、园艺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从而成为具有高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4. 增进社会和谐:蒙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和谐互动,能够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合在社会生活中,增进社会和谐。

因此,蒙学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可以保留中华文化的精髓,还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为社会和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开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古代蒙养教育的传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蒙以养正。

古人非常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

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

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

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

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

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

”二是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

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

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认为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
第二、德教为先。

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

《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

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对违背礼教的行为即使再小也“严诃禁之”;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第三、习惯养成。

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应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进行教育训导。

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

”在我国传统家训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学童的行为习惯规定得具体详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如《弟子规》,在学童刚开蒙识字时,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

第四、环境濡染。

孔子认为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

“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

这一思想与实践被荀子概括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中国传统处世箴言、家训教诲中几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谨慎交友的训诫。

此外,古人也已经注意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问题。

认为“父兄教之于家,师长教之于塾,内外夹持,循循规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陈宏谋《养正遗规》)
传统蒙养教育思想,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首先,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启示我
们在未成年人德育中应注重早教固本。

蒙养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雏形”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否受到家庭(当然也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的正确道德观的教育、熏陶,对奠定我们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质基础极为必要。

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

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重视品德教育从母亲开始、从人生的最初开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如果抓住这一阶段的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养正”的教育,就能为以后优良道德品质的“成型”打下扎实的根基。

其次,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

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

此外,在对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家长更要言传身教并施,注重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训导、激励孩子。

再次,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

当今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比古人复杂得多,社会风尚、现代传媒、法制环境,以及接受成年人示范、熏染的人际关系环境等,对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作用日渐增大,因而更应该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亦即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力度,注意将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以身立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此外,古人提倡的“易子而教”,在今天似乎由学校教育解决了,但这一观点的实质也是强调德育环境问题,它启发我们要注意教育的多主体性,以更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