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风俗
陕西为什么要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区域有什么不同?
陕西为什么要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区域有什么不同?陕北,关中,陕南,是元朝政府为了利于控制中原汉⼈⽽将三个不同的地理单元划为⼀个⾏政区,所以他们在划分⾏政区划的时候,故意按照不同的地理位置划分的,专门把三块⽓候,风俗,地理不同的地⽅划分到⼀块的。
特别是陕南跟关中隔着秦岭⼤⼭脉,不管⾏政还是交通都不便利,但是古⼈的⾏政区划⼀直到现在都是这样。
要了解关中,陕南,陕北的民俗有何不同,⾸先要知道,这三地的地域划分。
陕北包括延安、榆林地区,靠近⼭西,内蒙古,宁夏,⽢肃等省份,陕北话其实是晋语系的分⽀,地形以黄⼟⾼坡为主,⽓候⽐较⼲旱,少⾬,主⾷也以⾯为主,像经常路边见到的陕北⽺⾁烩⾯,洋芋擦擦,⼀说陕西⼤家就想到住窑洞,头扎⽩⽺肚⼿⼱穿⽼⽺⽪袄的形象就是陕北地区的基本服饰,民俗有唱陕北民歌,⼤⼩场⼦,打花棍,打腰⿎,剪纸,吹唢呐等。
关中包括西安,宝鸡,渭南,咸阳等市,地形上秦岭在关中平原边缘,分割了关中陕南,平时说的陕西话狭义上来说就是关中话,平时以⾯为主⾷,⽐如⼤家熟知的biangbiang⾯,泡馍,三秦套餐(凉⽪⾁夹馍冰峰)等,民俗⼤家参考陕西⼋⼤怪(⾯条像裤带,锅盔似锅盖,辣⼦⼀道菜,帕帕头上戴,房⼦半边盖,碗盆分不开,板凳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还有像户县的农民画,眉户,秦腔,耍社⽕等。
陕南包括商洛,汉中,安康这三地⼜各有些不同,地处秦巴⼭区,汉中与四川靠近,语⾔接近四川话,安康与湖北靠近,语⾔接近湖北话,⽽商洛中⼜细分出说话像湖北话的柞⽔,和关中话⽐较接近的丹凤等,主⾷以⽶为主,⾯为辅,民俗有耍社⽕,花⿎戏,赛龙⾈,舞狮,还有⼀些婚丧嫁娶的特殊习俗。
总的来说陕北关中陕南的习俗⽣活语⾔等还是有⼀定的差异,习俗和别的地区有些地⽅上的特殊性,但⼤致上都差不多。
⾄于⽣活习惯与风⼟⼈情,作为⼀个陕北⼈,⼤⽅⾯讲其实陕北应该以延安北往北算是真正的陕北,延安南部的⼝⾳,饮⾷等都跟关中类似,譬如富县,铜川等等,延安往北⼝⾳相近,但是也有⼀些⽐较有区别的,譬如绥德,⽶脂,清涧等等,⼝⾳与陕北其他地⽅还是不⼤相同的。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
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
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
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
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
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
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
汉中宁强风俗礼仪习惯
汉中宁强风俗礼仪习惯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宁强的巴山人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就连说话也要说吉利的话。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汉中宁强风俗习惯,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节日风俗春节无论城乡贫富,历受重视。
正月初一凌晨,鸣炮接神,室内灯火通明。
这天,不往屋外泼水,以示稳财。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
初五后闹花灯,有狮子、龙灯、彩莲船、竹马、高跷、平台社火等。
十五日元宵节送灯。
春节前后,春官手执春牛到各家说春、散春贴(年历)。
解放后,烧香敬神渐渐消失,其它风俗尚存。
“文-”时,要求过“革命化”年,大年初一上地劳动,在田边地头开批斗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宽松,精神解放,从除夕晚开始,夜空彩花起落,鞭炮声远近相闻。
电影、电视给节日倍增新趣。
二月二俗称“二月二龙抬头”。
是日,炒包谷花,打灰簸箕,以簸箕盛灰,用桃枝拍打撒灰,绕房一周,以驱虫防疫。
解放后,炒包谷花风俗尚存。
清明节扫墓或培土垒坟,坟头挂纸钱,又称笼笼钱。
三月三向有“三月三游河湾”之俗,踏青游春,城镇尤多。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初五为小端阳,十五为大端阳。
人们惯过小端阳。
家家挂蒲插艾吃粽子,喝雄黄酒,戴香包。
解放后,喝雄黄酒戴香包间而有之。
六月六是日晒衣物和书籍,亦有晒脚掌者,俗传可避虫蛀。
中元节七月十五,又称鬼节。
是日,街头路边烧纸赏鬼。
解放后,此俗未绝。
中秋节八月十五,已嫁之女,回娘家团聚。
月出,以果品、月饼献月。
之后,食而赏月。
重阳节九月初九,新谷已收,做糍粑尝新,祭天。
城镇文人雅士登高赏景。
腊八节腊月初八早晨,用大米、小豆、肉丁、豆腐、萝卜等做成腊八粥。
不仅人食,还给树“吃”,期望人康果繁。
千人庖汤宴彩旗招展,红灯高挂,锣鼓喧天,爆竹声震喜迎四方来客,千人同聚一堂,整个民俗村喧闹非凡,魔术、茶艺、美猴王表演等节目前来助阵,赢得现场阵阵掌声,“猴子猴子,金箍棒”到场的小伴侣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时而欢呼雀跃,时而想和台上表演者互动,歌声和欢乐声飘荡在民俗村的上空。
汉中风俗简介
•
汉中市内地形复杂,地域辽阔, “十里风土不一”,饮食习惯也有 差异。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是秦 岭、巴山地区,二是汉中盆地及其 川道地区。总体上饮食倾向于川味, 南北皆汇。山区因水土气候影响, 几天不吃肉心里燥慌,一年四季多 喜欢吃腊肉,并备有干菜如干豆角、 干蘑菇、干竹笋、干萝卜、洋芋片 等煮腊肉,平常夏秋多食自产蔬菜, 冬春以盐菜、泡菜、土豆及干菜。 平川一年四季有新鲜蔬菜,吃肉多 从集市买,习惯与城市居民相差不 多。但平川及西部山区对酸味偏好, 家家备有浆水盆,户户有酸菜坛, 一年四季酸味不断。宁强的川道地 方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 的谚语。所以汉中稀饭、面皮、菜 豆腐、浆水面为家常便饭。
• 锣鼓草 • 4.端公戏 本为古代巴蜀巫师(端公) 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 跳神的歌舞形式,后发展 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 为民间歌舞剧,属地方小 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 剧种,一般为男女二人演 鼓,边唱督工歌,随机随 唱,多表现男女爱情内容, 情编唱,尤其多在进度慢 故又称“对对戏”。适宜 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 排演小型剧目,其唱腔朴 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 实柔和、表现形式活波洒 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 脱。唱词幽默风趣,艺术 生产场面热闹活跃,消除 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 劳动者疲乏、劳累、寂寞 之感 方特色。
• 汉中历史悠久、人文远古,是华夏文明较早的开发地区之 一。汉水流域是人类先祖起源地之一。由于地处秦岭和巴 山之间,是我国东西南北的过渡地带,其气候、特产、饮 食、习俗都具有过渡性的特点。稻作文化麦粟文化在这里 兼种并华;又处于荆楚、巴蜀、秦陇三大文化的撞击之中, 兼容并蓄,吸收融合,发展升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 的汉水文化。历史上元代蒙古军占汉中,为了切断汉中地 区与成都地区的联系,让四川“无险可守”,逐渐撤消了 汉中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治所的地位,并入以关中地区为治 所的行政单位,至此汉中开始隶属于陕西省。在历史地理 学、政治地理学案例中,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西 北地区)与自然区划(西南地区)不一致的城市。即使现 在看来无论是地理气候、方言习俗还是饮食习惯,汉中与 陕西的关中、陕北地区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与川北极为相 皮起源于汉中,已有数千年历史。自古 而今,汉中人就有用面皮招待亲友的习惯, 汉中面皮也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地方早餐。
陕西风俗习惯
【陕西风俗习惯】十大陕西风俗习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关于陕南饮食文化特色与习俗介绍_
《关于陕南饮食文化特色与习俗介绍_》摘要:近代七七事变以华北、东北、华东和原相继沦陷陕南成了抗战方东北和北京许多高校、学和沦陷区难民相继迁入陕南京、鲁、豫、湘等菜也陆续陕南登场,米类食品主要有米饭(俗称蒸饭)、稀饭、米面皮子、米糕馍、元宵、粽子、糍粑、甜酒、油炸米饺、米粉等;面粉类食品主要有面条、蒸馍(馒头)、拌汤、烙饼、油条、包子、花卷、麻花、油,秦巴山区主食以玉米、红薯、洋芋、杂豆主面粉、米饭较少单以玉米做食品有玉米干饭、玉米饼、浆粑馍、搅团、糊肚、玉米稀饭、浆粑或玉米、洋芋、红薯、杂豆混合饭或洋芋糍粑、洋芋馍、汤圆等;面粉类食品主要用待客或节日享用陕南是化民族化摇篮也是国饮食化重要发地下面就不妨跟着编起看看陕南饮食化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助陕南饮食化习俗陕南有悠久历史、古老化和得天独厚地理环境我国南北方动植交汇生长陕南有众多地方风味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数千年民俗风情演变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陕南饮食饭菜虽形成独立体系但也不乏己特色风味吃、名肴佳馔琳琅满目如陕南浆水面就是楚汉相争由汉王刘邦和谋臣萧何共品尝命名;汉水蒸盆子、皮豇皮等汉刘邦期可见历史悠久;汉阴炕炕馍民传说牛郎追赶织女所带干粮颇具化韵味西乡李村出土史前陶灶安康还出土有汉代陶灶汉代陕南城固人张骞开通了丝绸路饮食化东西方和各兄弟民族不断地交流着促进了陕南饮食化发展东汉佛教传入陕南斋席、斋饭和吃素习俗开始兴起;元末明初伊斯兰教陕南传播伴随着批回民迁入陕南清真食品传入陕南各地古庙会渐渐兴起民风味吃发展提供了独特机遇近代七七事变以华北、东北、华东和原相继沦陷陕南成了抗战方东北和北京许多高校、学和沦陷区难民相继迁入陕南京、鲁、豫、湘等菜也陆续陕南登场定程上也丰富了陕南饮食化容和促进了陕南饮食化发展陕南饮食类型体可分平川和山区两类但是山区秦岭和巴山有别地处汉江谷地平川地区饮食结构主食以米主面粉次杂粮如玉米、豆类则作调剂正如俗语云秦岭条线南吃米北吃面米类食品主要有米饭(俗称蒸饭)、稀饭、米面皮子、米糕馍、元宵、粽子、糍粑、甜酒、油炸米饺、米粉等;面粉类食品主要有面条、蒸馍(馒头)、拌汤、烙饼、油条、包子、花卷、麻花、油糕、饺子、馄饨等饮食习惯天三顿干饭主偶尔搭配稀饭、面条、拌汤、蒸馍、饼子等秦巴山区主食以玉米、红薯、洋芋、杂豆主面粉、米饭较少单以玉米做食品有玉米干饭、玉米饼、浆粑馍、搅团、糊肚、玉米稀饭、浆粑或玉米、洋芋、红薯、杂豆混合饭或洋芋糍粑、洋芋馍、汤圆等;面粉类食品主要用待客或节日享用平川地区居民饮食讲究饭菜搭配蔬菜十分丰富;山区蔬菜种类较少但山珍野味和山野菜较多陕南饮食化特色安康蒸面让稀稠得当面糊随着底盘动流淌成张薄薄圆面皮然将烙子放进滚水锅盖上锅盖继续加温只两三分钟揭开锅盖就会看到张热气腾腾、白亮透明圆面皮了掌勺人从锅取出烙子放边凉着又继续制做下张面皮待那张已熟面皮稍凉用蘸香油刷子面皮上回刷几刷再拿起对面折用刀叮珰珰珰切这蒸面主就算是做成了但革命并成功还有更繁纷琐细工作要做这就是定蒸面味道关键部分佐材有开水豆芽、芹菜精心调制香醋、芥末、蒜泥、麻油、芝麻酱、油泼辣子等等拿只白瓷蓝花盘子将切面皮用上述各色佐匀地调拌成盘有红有绿、色香味型俱佳成品这才能叫做安康蒸面炕炕馍又种绝佳安康风味吃薄薄面片两面撒上芝麻放木炭火鏊上烤成黄黄到嘴酥不论主食啖嘴俨然口福享受据传前年安康接待六国外宾访问团临行外宾用6密码箱装走了30袋(每袋0)浆水面浆水面就是把葱花油到稍焦将浆水倒入炝到微沸即可舀出然炒盘素韭菜做提味炒菜待手工面下熟浇上浆水调上炒韭菜、油泼辣子、细盐即可食用安康、汉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吃面所起它直是安康民喜爱面食浆水菜菜以芥菜(花辣菜)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将菜洗净沸水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加入面汤至二日待菜色变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调豆腐丁烩入炒熟浆水菜作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红白黄相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功效是安康、汉名吃菜豆腐菜豆腐稀饭是汉、安康地区种民常饭虽然做方法不复杂但因取方便做工较细吃且富有营养所以已成了当地待客佳肴了这种常饭所以被民奉待客上品还有重要原因就是这种饮食极富营养即使从现代营养学角看豆浆、豆腐都有很高营养价值且易消化有利体吸收也不失种配方科学有利人体健康美味佳肴冬季吃这种饮食暖和耐饥夏天吃止渴消暑既美味又实惠不但如这种饮食无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都能食用难怪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这种取材容易且独具乡土风味菜豆腐稀饭却代传代成了常待客饭佼佼者了菜豆腐还常被做成菜豆腐稀饭也十分美味粉皮子粉皮子又称片皮,入口有咸酸辣香冲等味吃方法都是凉拌嚼光滑柔韧带几分凉爽寒热皆宜老少喜传统得粉皮子是由生长山上蕨菜根茎捣碎取其淀粉加工而成民制作程是将蕨粉稀释加微量明矾搅成糊状舀进平底烫锅让烫锅浮沸水上随即左右旋让糊状浆汁匀铺开再放冷开水降温待收汗捞出切成条状色泽鲜亮柔滑如皮条筋丝有弹性粉皮调味非常讲究般都佐以少许菠菜豆芽红萝卜调入盐醋酱油芥末姜蒜汁红油辣椒汁及味精颇能诱发食欲适合青年人胃口豆瓣鱼被誉陕南绝石门麻辣豆瓣鱼见长活鱼快做鱼鲜肉嫩入味爽口红油漫浸柔辣不腻麻透香回味悠长它是饶胜利先生开创褒河鱼餐馆品牌佳肴曾被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报道饶记石门鱼餐馆常有国外友人、影视明星、人雅士惠顾赞赏始创石门水库坝迁现石门国水利风景区所地褒河街褒姒路口该馆不断创新推出有口味各异鱼宴系列佳肴石门旅游到褒河吃鱼已成汉人饱眼福、享口福道风景线米糕馍是城乡老幼皆宜食品以米原打浆发酵蒸制而成味甜、柔软易消化还有种以包谷米原磨浆加食碱蒸制而成叫碱水馍可直接食用也可切片炒肥肉味道颇佳秦巴山区县制作较多麻辣鸡用鲜活公鸡加工制成色泽金黄余味浓长味兼麻辣有开胃益神作用群众节日佳肴和招待宾客名菜宁强县城制作者柿饼古朝廷贡品将成熟柿子皮制作成干食品宁强代坝柿饼、质软、雪面红瓤、味道甘美曾远销省外出口东南亚及日等国豆腐饺子香油散子油炸豆腐饺子香油散子是细拉圆面条绕竹筷子下锅绕成萝形炸成又酥又脆吃不烦炸豆腐饺子是种素食加上韭菜咬开股子香味喷鼻蒸雪糕是糯米粉放欲子里加豆带水糖用刀刽块块卖割块上边是红色糖白色糕下边豆沙粒三色三层带艺术色彩吃起柔软可口核桃馍汉略阳罐罐茶其实是民种早要用茶叶茴香荷香叶煮面茶其加了豆腐丁核桃油炸锅巴鸡蛋肉丁又加以些许熬汤作出锅再配菜味道美极了核桃馍汉宁强核桃馍用核桃填满上表皮热火苏酥脆脆非常吃陕南特色吃蒸面说起陕南吃安康蒸面是要排位做蒸面程其实也是颇有艺术性锅滚水沸腾着只见掌勺人端着盆调和稀稀面糊用勺舀起勺倒进只直径约尺用白铝皮做成浅腰平底圆蒸面烙子里随即顺势将烙子轻轻几让稀稠得当面糊随着底盘动流淌成张薄薄圆面皮然将烙子放进滚水锅盖上锅盖继续加温只两三分钟揭开锅盖就会看到张热气腾腾、白亮透明圆面皮了掌勺人从锅取出烙子放边凉着又继续制做下张面皮待那张已熟面皮稍凉用蘸香油刷子面皮上回刷几刷再拿起对面折用刀叮珰珰珰切这蒸面主就算是做成了但革命并成功还有更繁纷琐细工作要做这就是定蒸面味道关键部分佐材有开水豆芽、芹菜精心调制香醋、芥末、蒜泥、麻油、芝麻酱、油泼辣子等等拿只白瓷蓝花盘子将切面皮用上述各色佐匀地调拌成盘有红有绿、色香味型俱佳成品这才能叫做安康蒸面八件安康八件是安康饮食风俗正宗代表据传说明末清初全国移民南方居民向四川方向迁徙南方移民流落安康形成南北人群杂居格局至乾隆四十八年(783年)清政府加强地方统治升兴金州兴安府府城设安康县取安宁康泰随安康人口增业兴旺朝廷派巡抚察视谢皇恩名门望户都想请巡抚人吃宴知府遂命城高门户者各出凉热精美菜肴奉上每八户组既品尝南北美食又给了各各户面子连三日巡抚喜乐不思归因讹传加上凉热菜各八件八菜被传称八件八件是安康酒席桌上种菜肴组合名称就象清代皇宫举行盛宴会定要满汉全席安康八件被用招待非常尊贵客人或者有喜事主人才认真地备上八件与亲朋分享并酬谢乡亲只有年候是例外安康户户招待客人律上八件精美菜肴非常讲究吃法表示尊重客更能展现主人客心喜悦情庭富裕主妇厨艺也就完整地表现出亲朋友高声称赞宾主尽欢年快乐吃喝洋溢每人脸上安康吃八件讲究极虽说年户户都要备下八件等亲朋友共贺新春做工与选却非般庭主妇能熟练掌握但按照做八件歌四荤四素、上醋;上青下白、角荤边素实施也能做出色香味俱佳八件八件菜品分凉菜和热菜两类凉菜亦下酒菜上席正必须放叶青菠菜左右两边分别卤猪耳朵和酱香牛肉左边正炝菜右边正卤魔芋下边正定是莲藕边白河变蛋边酸辣鸡胗定要按上青下白四角荤四边素菜摆法青叶上代表青天莲藕根代表地尊天敬地思想完美体现饮食凉菜以酸、辣、咸三味主正善酒者提供了佳下酒菜也老年人和年轻不酒朋友打开了品尝美食胃口佐凉菜者必是精美醋汤八件凉菜细心刀功下有着优美外型但不加佐食用前要放桌子正调味盘醮取醋汤汲取汤酸辣麻等香味这醋汤调制有讲究安康十凉菜九永远不就是醋汤调制用开水煮醋汤味必然尖酸用烫油泼醋酸味定沉闷如用滚烫水兑了八香熬制香汤再入安康手工制作香醋加入少许黄豆制成老抽酱油待汤泠调入香油和麻辣油盘奇香无比醋汤就陈列吃客面前慢慢地放进凉菜细细地品尝凉菜色、香、味尽现客然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酒就非常快地进了豪男烈女咽喉下酒菜起到了引导着白酒杯杯下肚作用不善饮者也有很菜肴伺候凉菜正吃着热菜就按照汤干先蒸炒先咸甜顺序缓缓而热菜以红烧、清蒸、烹炸主口味上有酸辣、甘甜、清淡、醇浓别据安康化名人张枫先生介绍年候安康人吃八件有约定俗成规矩就是道热菜必上清蒸鸡皮粉鸡肉要带皮粉条定要宽阔;二道菜糖醋鲤鱼合起寓吉(鸡)庆有余(鱼)以图年吉祥其余菜肴按令安排按照带汤蒸菜炒菜序上齐八菜标准而蒸菜提前备菜肴给厨房主妇烹制下菜提供了充足菜要么是豆腐乳蒸肉要么是蒸酒米二者出其酒席桌上宾朋都会明白这是封席菜表明菜已上完到了吃饭也有爱嬉耍主人会酒米端上当场撒上白糖浇上少许烤头子酒用火蓝焰酒米更香也是新年里红红火火地象征起动筷吃酒米正席菜肴算是上吃饭再上四素菜作下饭菜是清水绿豆芽是酸辣泡白菜是猪血豆腐干再是木耳拌桃仁酒足饭乘着酒兴唱起安康花鼓敲着锣鼓什忘了安康八件欢愉到深夜年喜庆就这样直延续着直到二天重上酒席再次面对八件又忘了欢乐花鼓安康地处南北交汇地带饮食习俗上表现出鲜明山地性和交融性食物构成上既有稻作化色彩又有麦栗化印痕川道以麦米主两山以麦玉米主粮食作物品种繁多南北品皆有种植干、鲜可月月品尝;木耳、香菇、松菌、地耳等特产应有尽有;肉禽鱼蛋品种繁多成稻作化与麦栗化交融带呈现出既有南方食米而生聪慧又有北方啖馍而成质朴而且安康人善储藏食物城乡随处可见屋檐下挂着干辣椒、干豇豆、干萝卜灶头上挂着熏腊肉、熏豆腐盆盆罐罐里装着干豆豉、豆腐乳坛坛腌制着各色素菜这些五花八门食品或通晒晾风干或通盐腌水泡或通烟熏火燎都可以作八件主要原年四季贵宾了任走进足不出户便能半刻端上七碟子八碗集四季菜蔬摆得满满桌让人目不暇接炕炕馍又种绝佳安康风味吃薄薄面片两面撒上芝麻放木炭火鏊上烤成黄黄到嘴酥不论主食啖嘴俨然口福享受据传前年安康接待六国外宾访问团临行外宾用6密码箱装走了30袋(每袋0)浆水面浆水面就是把葱花油到稍焦将浆水倒入炝到微沸即可舀出然炒盘素韭菜做提味炒菜待手工面下熟浇上浆水调上炒韭菜、油泼辣子、细盐即可食用安康、汉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吃面所起它直是安康民喜爱面食浆水菜菜以芥菜(花辣菜)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将菜洗净沸水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加入面汤至二日待菜色变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调豆腐丁烩入炒熟浆水菜作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红白黄相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功效是安康、汉名吃菜豆腐菜豆腐稀饭是汉、安康地区种民常饭虽然做方法不复杂但因取方便做工较细吃且富有营养所以已成了当地待客佳肴了这种常饭所以被民奉待客上品还有重要原因就是这种饮食极富营养即使从现代营养学角看豆浆、豆腐都有很高营养价值且易消化有利体吸收也不失种配方科学有利人体健康美味佳肴冬季吃这种饮食暖和耐饥夏天吃止渴消暑既美味又实惠不但如这种饮食无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都能食用难怪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这种取材容易且独具乡土风味菜豆腐稀饭却代传代成了常待客饭佼佼者了菜豆腐还常被做成菜豆腐稀饭也十分美味粉皮子粉皮子又称片皮,入口有咸酸辣香冲等味吃方法都是凉拌嚼光滑柔韧带几分凉爽寒热皆宜老少喜传统得粉皮子是由生长山上蕨菜根茎捣碎取其淀粉加工而成民制作程是将蕨粉稀释加微量明矾搅成糊状舀进平底烫锅让烫锅浮沸水上随即左右旋让糊状浆汁匀铺开再放冷开水降温待收汗捞出切成条状色泽鲜亮柔滑如皮条筋丝有弹性粉皮调味非常讲究般都佐以少许菠菜豆芽红萝卜调入盐醋酱油芥末姜蒜汁红油辣椒汁及味精颇能诱发食欲适合青年人胃口豆瓣鱼被誉陕南绝石门麻辣豆瓣鱼见长活鱼快做鱼鲜肉嫩入味爽口红油漫浸柔辣不腻麻透香回味悠长它是饶胜利先生开创褒河鱼餐馆品牌佳肴曾被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报道饶记石门鱼餐馆常有国外友人、影视明星、人雅士惠顾赞赏始创石门水库坝迁现石门国水利风景区所地褒河街褒姒路口该馆不断创新推出有口味各异鱼宴系列佳肴石门旅游到褒河吃鱼已成汉人饱眼福、享口福道风景线米糕馍是城乡老幼皆宜食品以米原打浆发酵蒸制而成味甜、柔软易消化还有种以包谷米原磨浆加食碱蒸制而成叫碱水馍可直接食用也可切片炒肥肉味道颇佳秦巴山区县制作较多麻辣鸡用鲜活公鸡加工制成色泽金黄余味浓长味兼麻辣有开胃益神作用群众节日佳肴和招待宾客名菜宁强县城制作者柿饼古朝廷贡品将成熟柿子皮制作成干食品宁强代坝柿饼、质软、雪面红瓤、味道甘美曾远销省外出口东南亚及日等国豆腐饺子香油散子油炸豆腐饺子香油散子是细拉圆面条绕竹筷子下锅绕成萝形炸成又酥又脆吃不烦炸豆腐饺子是种素食加上韭菜咬开股子香味喷鼻蒸雪糕是糯米粉放欲子里加豆带水糖用刀刽块块卖割块上边是红色糖白色糕下边豆沙粒三色三层带艺术色彩吃起柔软可口核桃馍汉略阳罐罐茶其实是民种早要用茶叶茴香荷香叶煮面茶其加了豆腐丁核桃油炸锅巴鸡蛋肉丁又加以些许熬汤作出锅再配菜味道美极了核桃馍汉宁强核桃馍用核桃填满上表皮热火苏酥脆脆非常吃看了关陕南饮食化人还看日拉面做法浅谈饮食化特色旅游3国饮食化礼仪春秋期饮食化有什么特色5西餐化礼仪知识6北美洲饮食化有那些特色7西方餐饮礼仪.。
关于陕南饮食文化特色与习俗介绍
关于陕南饮食文化特色与习俗介绍陕南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为此,下面就不妨跟着一起来看看陕南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陕南饮食文化习俗陕南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南北方动植资源在此交汇生长。
陕南有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点,经数千年民俗风情的演变,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
陕南的饮食饭菜虽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风味小吃、名肴佳馔琳琅满目。
如陕南浆水面,就是楚汉相争时,由汉王刘邦和谋臣萧何共同品尝后命名的;汉水蒸盆子、皮豇皮等,源自汉刘邦时期,可见历史的悠久;汉阴炕炕馍民间传说为牛郎追赶织女所带的干粮,颇具文化韵味。
西乡李家村出土的史前陶灶,安康还出土有汉代陶灶。
汉代陕南城固人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和各兄弟民族之间,时时不断地交流着,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东汉佛教传入陕南,斋席、斋饭和吃素习俗开始兴起;元末明初伊斯兰教在陕南传播,伴随着大批回民迁入陕南,清真食品传入陕南各地,古“庙”会渐渐兴起,为民间风味小吃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近代,“七七事变”以后,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原相继沦陷,陕南成了抗战的大后方,东北和北京的许多高校、中学和沦陷区难民相继迁入陕南,京、鲁、豫、湘等菜也陆续在陕南登场。
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内容和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陕南的饮食类型大体可分为平川和山区两大类,但同是山区,秦岭和巴山有别。
地处汉江谷地的平川地区,饮食结构中,主食以大米为主,面粉次之,杂粮如玉米、豆类,则作为调剂。
正如俗语云:“秦岭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大米类的食品主要有米饭(俗称蒸饭)、稀饭、米面皮子、米糕馍、元宵、粽子、糍粑、甜酒、油炸米饺、米粉等;面粉类食品主要有面条、蒸馍(馒头)、拌汤、烙饼、油条、包子、花卷、麻花、油糕、饺子、馄饨等。
饮食习惯一天三顿干饭为主,偶尔搭配稀饭、面条、拌汤、蒸馍、饼子等。
陕西春节习俗
陕西春节习俗陕西春节习俗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
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
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陕西春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办年货每年交上腊月,农村贸易市场空前活跃,办年货的人络绎不绝。
这个时期农村的贸易中心,无疑是为过年而服务。
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种节日的繁荣景象。
市场上有农副产品的交流;有京广杂货的陈设;有节日礼品的供应,等等。
各种杂货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最突出的是木版年画、门神、窗花和品种繁多的花炮、烟火,以及民间泥塑玩具、各色纸张,美不胜举,供不应求;那些各式各样的名贵点心,什锦南糖、名烟、名酒,简直叫人口馋;还有那些为年节准备的肉类、蛋类、鸡、鸭、鱼各种副食品,货堆如山,任君选购。
写春联春联是什么?就是一种用大红纸写成的对联(也有用其它颜色纸写的)。
据史载春联是从桃符演变而来的,传说古代的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它们枝叶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门而入。
树下有两位神仙,一个名叫神荼(tu),一个名叫郁垒(lei),时常把守着鬼门,监视鬼的行动,发现有为非作歹者,即用单绳捆起来喂老虎。
于是从春秋战国时起,每逢过年人们就用两块桃木板,上刻神荼、郁垒的画像,竖立在门前,以示避邪,这就是桃符的来源。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夕守岁农历腊月三十日的晚上,是年末最后一个时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是新旧年的交替,人们最重视过除夕,所以有“除夕守岁”的风俗。
守岁,就是守住时间,不愿意让这一年空空地过去。
祭神灵每逢春节(过年),人们都要祭祀神灵,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
差不多每个村庄,寨子,都有土地庙、老爷(关帝)庙、城隍庙等,镇守一方。
大年初一,即除夕十二时以后,各村各社都要为这些庙宇烧香,祭祀神灵。
陕南民间挑花艺术造型及内涵
浅析陕南民间挑花艺术造型及内涵摘要:陕南挑花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族艺术,它属于陕南民间大众性艺术式样,它有自身思想基础、历史背景和文化根源,又受巴蜀文化及荆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符号。
陕南民间挑花以千姿百态的图案和神奇动人的造型与审美,表现出源远流长独特的陕南民间文化神韵,展现陕南民间地区原始风格的自然美与拙朴之美,它在“百花”中诉说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陕南;民间挑花;造型;审美1 陕南民间挑花艺术的造型艺术造型是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法。
任何艺术都需要造型来揭示艺术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中国民间艺术造型有:形象化造型、谐音化造型、寓意化造型、功能化造型、情势化造型等共有的造型规律[1]。
陕南民间挑花也具有以上造型规律。
但是,陕南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历史背景等又上启巴蜀文化和下受荆楚文化,所以陕南民间挑花形成了地域广阔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具有民俗民风浓厚的艺术造型特点。
1.1 “寄善”写意造型中国自古就有“扬善惩恶”思想,陕南民间挑花者就是从“寄善”着想,洞察自然事物,民俗生活,来发现“善”美;用“寄善”的造型方法,托物喻理,晓谕人生,融入于艺术之中。
寄托了陕南民间的万事万物,它使人们打破常规,开阔意境,畅意写神,塑造出万物生灵的美好意境。
陕南民间挑花者在造型中,追求自由、随意、平静等意趣,感受生活的脉搏,探索自然意象的“善”形,从而发现生趣和神韵的意象。
从艺术的形式中,探索“善”与“意”的各种造型,使挑花艺术达到内涵丰富,意趣盎然的境地。
例如:团花的造型,它以均齐式辐射状和回旋状、平衡状等基本造型,塑造出千姿百态、变化多端、造型夸张的景象。
[2]例如:独狮“斗”绣球,将图案的雄狮猛虎加大的夸张,实际宣扬了扬善惩恶的文化内涵,那些形神各异的图案则透出了不同的“善”美。
这种“寄善”中写意,从写意中又透出“寄善”的图案造型是陕南民间挑花的一大特征。
1.2 寓意生灵造型陕南民间挑花造型继承了对事物“活”的表现、“灵”的表现,在形和神上,以传神为主;在朴实和华丽上,以朴实为主:越看越有艺术的精神内涵。
陕南丧葬民俗
陕南,顾名思义,陕西的南部,它北临秦岭山脉,南靠大巴山,纵横数百里,一条汉江横贯东西,有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近三十个县区自西向东分布,周边与甘、川、渝、豫、鄂、几省相接,俗称秦巴山区。
长期以来,受周边多种民俗文化的影响,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笔者借民俗文化网站这个窗口,对自己仅了解到的安康旬阳一带丧俗文化与众多网友一起鉴析,错误之处请予以更正。
丧俗丧俗在陕南几十个县中,由于东西南北跨度较大,表现实施不尽相同,但较有代表的还数旬阳汉江两岸,这里的丧俗文化经数百年演化,至今它兼容了陕南丧俗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报丧、筹划过事、待职客、全席、散孝、孝子、老衣、奠酒、关殓、打太司、打井、出灵、丘坟、园坟、服三、过五七、过百天、过头周年、过三年、三年换孝、箍墓立碑等等。
旬阳民间一带“老了人”,如果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且子孙满堂,丧事也当喜事,自古以来都把它叫做“红白喜事”(红喜事一半指结婚、过大寿、盖房等,白喜事特指老人高寿后去世的)。
报丧它是指人过世后,给主要的亲戚朋友送信,就叫做报丧。
一般都要根据主人家亲戚多少、远近、分布情况,分多路去报丧,报丧的主要任务是把去世人的过世时间、去世的原因、主人如何安排,如什么时候关殓,什么时候上坡(出灵)等,尤其是娘家亲人(主人的娘舅家)等等,再决定出发和赶到的时间。
派出去报丧的人,一般都是责任心强、不误事的人,要求报丧须把信送到门上,当面陈述。
不过有些亲朋好友住的太远,报丧人当天无法往返者,也有借助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告知的。
穿老衣给亡者穿衣服,有些地方把“老衣”叫“寿衣”。
寿衣一般在老人在世时候提前做好的,有些重病的老人还要亲眼看看给自己做的寿衣,不称心的还要叫儿女们补做,通常以上身衣服,按单数论“件”计,分三、五、七、九身。
孝敬的晚辈或者条件较好的人家都要给老人做七身或者九身寿衣,以体现孝敬之心。
老人过世时,一般都由儿女和媳妇们给老人穿好寿衣,先放在堂屋(客厅)的草埔上,待帮忙的人到后一起放在棺材内,把棺材盖斜盖在上边。
陕南民间“哭嫁”习俗
陕南民间“哭嫁”习俗□巫其祥□旧时,陕南秦巴山区民间的姑娘出嫁时,普遍有“哭嫁”的传统习俗。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哭嫁”习俗,随地区变化和祖籍不同而大同小异。
陕南山民历史上95%以上都是外省籍移民,土著无几。
特别是湖、广、闽、鄂、川、渝等省移民居多,而这些地区正是我国历史上“哭嫁”风俗最为盛行的地区。
移民们随之都把他们原籍的“哭嫁”婚俗传了进来,各自展示,可以说陕南是“中国‘哭嫁’婚俗的博物馆”,也是研究中国“哭嫁”婚俗的最佳地区。
笔者幼年时期,曾多次随父母参加过一些亲朋的嫁娶喜事,并目睹过鄂、渝、川、闽、湘、粤等省籍移民的“哭嫁”仪式。
尤以广东移民的“哭嫁”最为动听,哭腔悠扬委婉,哭词有板有眼,曲调优美动听。
说是哭,实际是唱。
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
陕南山区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姑娘。
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会被视为不吉利,就会被邻里亲朋看做没有教养,没有孝心,父母脸上也无光。
还被传为笑柄,并被人瞧不起。
“哭嫁”之风,现已在绝大多数地方消失,只有在闽南、鄂西、湘西和渝西等地的彝、壮、侗、土家等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还可见到。
在陕南山区民间,哭嫁成了最富地方特色的一种婚嫁仪式。
姑娘从出嫁前十天半月,有的是前一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
旧时《山阳县志》记述:“泣而上轿”就是见证。
陕南各府州县志均有记述。
出嫁前一天达到高潮。
出嫁姑娘是主角,亲人陪着哭,并请来亲朋妇女陪着哭。
哭嫁的内容多为哭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哭诉兄妹和亲友的离别之情,哭诉对少女生活的留恋,哭诉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利用“哭”这一形式尽诉心中的感情。
娘家人边为出嫁姑娘置办嫁妆,边相互倾诉离别之情及叮嘱的话语。
会哭的姑娘不哭现词,哭的内容丰富多彩,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亲朋、哭媒人、哭嫁妆、哭开脸、哭上头、哭换露水衣、哭上轿、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有长短句,有五言七言,有板有眼,抑扬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
陕西婚嫁习俗
陕西婚嫁习俗到了一定年纪,恋人之间就开始谈婚论嫁。
谈到婚嫁,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传统风俗和特色。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陕西婚嫁习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陕西婚嫁风俗(一)关中婚俗过去在关中,婚姻全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娃娃亲”特别盛行。
父母在娃娃长到十二三岁时,就托媒人给娃订了婚(当地男娃叫“占媳妇”,女娃叫“寻主儿”),娃娃亲一旦订妥,双方就不能随便反悔。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娃娃亲愈来愈少。
娃娃长大后。
自由恋爱,只不过还要有个中间人“介绍”一下。
定婚之后,双方商定一个“吉日”准备结婚。
男方修整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
过去结婚,仪式繁琐。
迎娶时,男方去7人(6男1女),拉着箱子,提着篮子,内装猪肉5斤,公鸡一只,酒一瓶,红帖一个,到女家后送上红帖,女方以酒席招待。
新娘上花车,多由平辈兄长背到车上,鞋不着地,脚不沾土,上路后撒“路帖”,(用红帖纸剪成碎片边走边撒以之引路),女方家有送女客人,一般视亲戚多少定人数。
大多数在40——50人之间。
花名为避邪。
此时新郎出门迎车。
新娘下车后由执事人撒麦草节于新娘盖头布上,随撒口中随念“一撒草二撒草,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
新娘下花车,踩着芦席,由男方嫂子陪送到洞房。
然后男方开早饭请亲戚朋友吃臊子面。
中午时分,几声炮响之后,新媳妇在嫂子陪送下,行至堂前,行拜堂礼。
一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夫妻,四拜亲戚朋友。
拜完堂即开午饭,以酒菜为主。
饭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由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说:“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
”现在结婚,仪式大大简化。
男方带上红包(内装多少不等的钱),用车去迎接新娘子。
经过一番热闹的嬉闹,新娘和女方客人来到男方家里,然后举行“文明婚礼”;放鞭炮,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向双方父母,来宾鞠躬,双方家长,来宾讲话,新人家少恋爱经过,送新人入洞房等。
大家喜欢在新人介绍恋爱经过时,故意提出一些刁钻古怪、引人发笑的问题让回答,使气氛更加欢乐热烈。
陕西地区婚礼上的酒礼习俗_酒桌礼仪
陕西地区婚礼上的酒礼习俗_酒桌礼仪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自古以来就与各种节日仪式有不解之缘。
婚庆嫁娶概莫能外。
我国陕西地区的结婚酒俗之多也是在全国之先的:相亲酒陕北在订婚这天,男方的礼品中少不了有两瓶好酒。
两瓶酒贴上双喜字红酒花,用红头绳拴在一起,表示两人拴牢不离。
两瓶喜酒被众人喝完后,男方必须把酒瓶带回去,且带回的酒瓶不能是空的,女方要在酒瓶内装些熟米、香、艾和青叶等物。
熟米表示两家亲事已如生米做成熟饭,永不反悔;香、艾谐音“相爱”,香和青叶谐音“相亲”,表示男女相亲相爱。
四色礼男方择定迎娶吉日,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俗称送日子,又称送单或送期单,这就是古代的请期。
古礼请期用雁,现代多用四色礼,即烟、酒、糖、茶。
感恩酒关中和陕北的新郎不参加吃离娘饭的仪式,只派人送去礼品。
而陕南巴山地区的新郎则要亲自将酒、肉及糕点等食品送到女家,并同新娘一起亲自入厨炒菜做饭;这天不让母亲进厨劳动。
酒菜摆上桌子,推娘亲上坐,请父亲和亲友作陪,兄弟姐妹围坐两边。
新婚的一对青年,双双给娘行礼,两人轮番给娘亲敬奉酒菜,并唱“感恩歌”,唱了一曲又一曲,惜别之情绵绵不尽,酒宴一直要进行到深夜。
这种风俗至今仍在巴山地区流行。
离娘酒迎亲带去的礼品,各地大同小异,在关中西部除了离娘布、离娘酒,还必须有四斤猪肉,称为礼吊;并有猪蹄一对。
女方将礼吊收下,将猪蹄退回,叫“蹄蹄来,蹄蹄去”,意谓今后来往不断。
下马酒关中和陕南都有新郎迎亲的习俗,此即古礼中的亲迎。
而陕北的新郎则不迎亲,轿夫抬着新郎,只走出村口就下轿返回,名为压轿。
迎亲队伍快到女方门口时,炮手装上火药,鸣炮三声(现在由鞭炮代替),称迎亲礼炮。
乐队唢呐长鸣,锣鼓紧三慢四。
女方亲属出门迎接,到了门口,轿门朝喜神所在的方向停落。
下书人手捧大红喜帖,双手交给女方执事人,新郎下马恭立,女方执事人递给三杯酒。
新郎只饮一杯,称下马酒;其余两杯奠地,名为祭门酒。
花圆酒新娘送入洞房后,便开宴待客,陕南称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
陕西的风土人情
陕西的风土人情1、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陕西人民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
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2、陕西的锅盔历史悠久。
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
3、陕西人吃辣的水准是当仁不让的。
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一般来说陕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当然与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性分不开的。
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4、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
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
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
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
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5、老太太头顶手帕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
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
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6、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
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
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
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7、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陕西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
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
陕西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陕西人自的姑娘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8、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我的享受。
陕西民俗风情
人生礼仪—生子 人生礼仪 生子
撞干爹:婴儿满月后要剃头、换衣, 撞干爹:婴儿满月后要剃头、换衣,抱着婴 儿出门去“撞喜” 儿出门去“撞喜”。如遇到第一人是成年男 就拜他为“干大” 关中称爹为“ 子,就拜他为“干大”(关中称爹为“大”); 碰到成年妇女,就拜为“干妈” 碰到成年妇女,就拜为“干妈”;碰到老汉 干爷” 碰到老妇拜为“干婆” 拜“干爷”;碰到老妇拜为“干婆”。碰到 的第一个人,不问生熟或穷富都拜认, 的第一个人,不问生熟或穷富都拜认,并请 到家里坐客。 日后再备礼品, 到家里坐客。3日后再备礼品,抱上婴儿登 门拜访。被拜者设酒款待亲家, 门拜访。被拜者设酒款待亲家,并赠给婴儿 衣帽等礼品。从此两家结为亲家, 衣帽等礼品。从此两家结为亲家,逢年过节 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拜干亲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祝愿 和厚爱,民间相信“双爹双娘,福大命大, 和厚爱,民间相信“双爹双娘,福大命大, 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礼仪更隆重,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礼仪更隆重, 至亲好友纷纷登门祝贺、送礼。 至亲好友纷纷登门祝贺、送礼。渭南一带娘 家要送虎形馍,希望婴儿健康成长; 家要送虎形馍,希望婴儿健康成长;宝鸡一 带娘家要送“曲连馍” 就是大小不一, 带娘家要送“曲连馍”,就是大小不一,中 间空的圆形蒸馍,祝愿婴儿长大后生活美满。 间空的圆形蒸馍,祝愿婴儿长大后生活美满。 舅家送的曲连馍特别大, 舅家送的曲连馍特别大,扶着婴儿从中间通 祝愿婴儿平安度过难关,顺利成长。 过,祝愿婴儿平安度过难关,顺利成长。过 去,还兴送长命富贵的项圈。办满月时,主 还兴送长命富贵的项圈。办满月时, 人要招待所有的来宾,除了烟、 人要招待所有的来宾,除了烟、茶、酒等还 有助兴活动,如唱戏、演皮影、看电影。 有助兴活动,如唱戏、演皮影、看电影。到 了百日, 百岁” 了百日,行“百岁”礼。
陕南丧俗所体现的文化心态
陕南丧俗所体现的文化心态陕南丧俗所体现的文化心态陕南丧俗所体现的文化心态摘要: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风俗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民俗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人们心态的外在体现。
因此要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以及潜藏在它背后的心态,必然要研究这个地方的民俗。
这篇文章简要的论述了陕南的丧俗中的几个特色环节,希望可以增加人们对于这一片土地的了解。
本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多采用直接陈述的方法,以自己的经历见闻为材料,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并融入了自己对这种现象的分析进而写成。
关键词:丧俗;文化;心态一、绪论陕南地区是指陕西的南部,北靠秦岭,南倚巫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
陕南自西向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
汉中、安康在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区域特征,而商洛则具有较多的北方地区特征。
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该地区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素有“秦风楚韵”之称。
丹凤更是一个明显多山的地方,人们一辈子在黄土地上劳作,生于斯死于斯,对土地充满了深深的依赖和眷恋之情。
这不仅决定了哪里民风之淳朴,也塑造了那里的人们闭塞内向的性格。
这使得他们把生死丧葬结婚这样的大事看得很重。
本文主要讲述丹凤丧俗,并通过丹凤丧俗来展现丹凤人在丧俗中表现出的文化心态。
二、正文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开始进入人生的征程。
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走过了风霜雨雪,最后走向生命的尽头――去向他们来的那个本初世界。
死亡是一个人一生所必须经历的一件大事,不仅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周围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丧事必须要办的风风光光。
一个人在中年以后。
便开始由它的子女为其筹划造墓,丹凤方言叫箍墓,就是先把墓穴挖好。
墓地事先都是请风水先生勘探好的。
因为在人们观念里选一个风水宝地可以庇佑子孙后代。
从一个人死亡的那一刻真正的丧葬礼也就拉开了序幕。
它具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停尸,报丧,入殓,筹划过事,入殓,吊唁,散孝,哭灵,唱孝歌,孝子寻根,起灵,送葬,下葬,丧宴,设灵位,封墓口,五七、三年.。
陕西人过春节的习俗
陕西人过春节的习俗关于陕西人过春节:欢度春节,陕西人叫过年。
"年"的名称出现比较晚。
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为"祀",周代才称之为"年"。
周人起家于陕西,后稷教民作稼,"年"的概念最初是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循环而逐步认识的。
《说文》释年"谷熟也"!《谷梁传》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
""有年"指的是农业有收成:"大有年"指的是农业大丰收。
所以在西周初年,就出现了一年一度欢庆农业丰收的活动。
大体上讲,年节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汉代,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族过年,虽然因地而异,但已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传统。
陕西是汉族发展形成的中心地带之一,加之具有多地域历史文化的特点,在年节方面尤有代表性。
北方的隆冬季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黄土高原干冷干冷的,人和村庄似乎都凝固了,路上行人很少,农民们都绻缩在热炕或暖窑中。
可是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忙碌起来了。
从纪念农耕祖先后稷的"五豆节"开始,就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八节一守,各村的男人们就开始筹备练社火、玩龙灯、闹秧歌,积极准备过年。
这时节也正是男婚女嫁的高潮时期。
但有的地方如临潼仍然保持着古老的禁忌,腊月老人不同意子女结婚,只能选在正月,因为有"年终"的避讳。
即使正月结婚,有些地方也还有"七不出,八不入"的禁忌。
在商洛山中,腊八一过,有趣的事莫过于杀年猪。
天天都有杀猪之家,只要肯去帮忙,杀猪饭可一直吃到大年三十。
春节前的习俗:从过去的"年"到现在的"春节",形成了很多风俗习惯,其中有带有迷信色彩和封建礼教的内容,也有一些生活情趣积极意义的节日传统,节前有一系列含义明确的活动和准备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调查报告
常言道:“一方水土,一方情。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一部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另一小部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民间逐暂形成的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被人们和当地政府所默认。
一般的风俗习惯有婚、丧、嫁、取、生小孩、过大寿,还有扒房盖房等。
优良的传统风俗习惯被人们所敬仰,并代代相传,并且在此基础上又新琢磨出了些新花样。
结婚是人生中一大喜事。
婚俗虽因时代变化,或贫富相异而有繁简之别,但基本仪式程序相似。
即使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
陕南地方,在很早以前的时候会有哭嫁的习俗。
娘家人边为出嫁姑娘置办嫁妆,边相互倾诉离别之情及叮嘱的话语。
会哭的姑娘不哭现词,哭的内容丰富多彩,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亲朋、哭媒人、哭嫁妆、哭开脸、哭上头、哭换露水衣、哭上轿、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有长短句,有五言七言,有板有眼,抑扬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
逐渐衍化成有一定格调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
在我的家乡,根据婚礼的传承和周围人的说法,结婚的第一天,那是女方家的时间。
女方家要备酒席邀请自家的亲朋好友。
此席称之为“花圆酒”,意为女方嫁女。
宴席中女方父母被年龄稍长与他们的亲朋好友用鲜艳的红印泥涂个大红脸寓为红红火火,当然有大家祝福加整治,图的就是开心,自然不会有人生气。
当天晚上,就是女方父母同“总管”(了解风俗习惯及婚礼礼数的亲戚或朋友)商议第二天结婚的注意事项。
当第二天新郎来接新娘时,自然先被女方家的小孩子堵门要红包,然后是吃甜酒汤圆,取甜甜蜜蜜,圆满之意。
接着由新娘的弟弟将新娘背出女方家门口,在门口要铺一张大红纸(因为在此时新娘还不能脚沾地),让新娘踩在红纸上交给新郎官,这时新郎就可以抱着新娘上花车了。
在这段时间里新娘不能回头看娘家一眼(据说这样不吉利。
)当花车接新娘走时,要按原路返回,此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到男方家后,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男方会派人端上一盆清水让新娘洗手,而新娘会给这个送水的人一个大大的红包的。
这天的婚宴就是正席,即男方家娶儿媳妇。
农村随礼很随便,几面之缘的交情也的送,这事风俗习惯,一般随礼一百元。
如果一家过事,十里八村的人都来凑热闹。
第三天由男方家准备宴席邀请女方父母及为女方家送亲的人(俗称“尚亲”)。
此席名为“圆欢席”,取其团圆、欢乐之意。
为的是双方父母及亲朋
好友在一起欢欢乐乐,彼此多些认识、了解。
第四天是新娘回娘家。
早上有尚
亲的人到新郎家接新郎和新娘回娘家,在太阳快落山只前,要将这对新婚夫妇
送回去。
这样婚礼就圆圆满满地结束了。
这里除了婚礼有讲究外,还有送葬。
在陕南一带老人去世后,一般要通过
洗尸、停尸、入棺、闭棺和出殡几道程序。
过去一般为3天,现在多为一天一夜。
在守灵期间,丧家为了悼念亡灵,慰藉人心,便会请歌手来唱孝歌,也有
歌手不请自来的。
歌手大多是业余性质的,他们会唱多种孝歌,有的还能即兴
创作,针对死者的年龄,性别和家庭情况来虽。
有一个人唱的,有对唱的,也
有一人领唱,众人续唱或合唱的。
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
或唱一段再敲一定的套数。
停尸的当天。
室内灵堂已安排就绪,室外庭院点燃香、烛和火纸,燃放鞭炮。
歌手的开场锣鼓是叙述灵堂摆设和孝男孝女的“孝道”,守灵的子女不禁
失声哭泣。
在守灵期间,孝男孝女要出门接待前来吊孝的亲友乡邻,陪祭的人
一进灵堂,歌手便引唱孝歌。
天晚了,灵堂内外灯火通明。
丧家招待歌手和
前来悼念的亲友。
饭后不久,歌手继续虽哭丧歌,亲友也有唱劝人孝敬老人的
孝歌。
到了半夜,由领头人按顺时针方向绕灵柩一周,孝子捧香在后,名曰
“转香”。
在歌手间歇的时候,丧家以茶点招待歌手,并用糖水润喉。
到了天亮,歌手慢慢走出灵堂,来到室外,改唱“还阳”歌。
送灵时,歌手又唱送灵歌,孝子随后叩头。
“尸不见天,棺不二掩”,封棺前,孝家和近亲要看一眼
死者面容,即“辞容”,然后封棺。
第二天早上出殡。
棺木用木杠抬,木杠前后刻有龙头龙尾,歌手一唱“启
龙歌”,孝儿孝女牵着灵柩上系的白纤在前,众亲友在后送行。
在送葬的路上,歌手鸣锣敲鼓开道,遇山唱山,遇树唱树,遇水唱水。
并以祈祷歌给抬杠有人
加油。
在锣鼓鞭炮声中,孝歌一直唱到坟地,下葬时先撒“五谷”,孝子接着
五福,植土,谢恩。
主人家客人的多少,也不同程度决定着职客人数的多少,“事”过的大,
需要帮忙的人就越多,主要职客都是专门聘请的,如“盘头”、“班头”各个
方面的牵头人等。
在“起事”后开席时,各职事(也称职客)坐第一拨专为他
们开的席叫“待职客”(招待有具体职务帮忙的人),“起事”先“待职客”
主要是正式待客时,这些职事的人都要各负其责,为“事场上”服务,先待他
们以便使他们更好的为他人服务。
乡下坐席也很有讲究,开席前“客头”都要
事先将准备好坐“上席”(也就是首席,一般是八仙椅)的名单当场公布,该
坐上席的,该坐前席(上席对面)的,该坐档档的(首席两边)各就其位。
坐
上席的都是主要亲戚及辈分高者,以显示对长者、老者的尊重。
乡下坐席讲究,还反映在“上席”要先动筷子指点一下,其他人方可开吃,敬酒也要从上席开
始敬,以此类推,这也是对长者、老者尊重的有一个体现。
陕南杀猪很有讲究,首先要选择单日为吉日,随后要招呼亲朋故旧和杀猪
人“吃泡汤”,厨师做菜时,要从猪头到猪尾割一块来做,意为一年喂猪,有
头有尾,然后将猪肉腌熏起来。
在走亲访友时,猪肉是最好的馈赠礼品。
这腊肉,又叫烟熏肉,是陕南一带的地方特产,也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
统佳品。
这种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
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
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
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
选用柏树枝、
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
或挂于
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
秦巴山
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
即使城
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
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
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
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
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
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
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
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
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
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
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
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
标志。
陕南的民俗很多,想要了解的更多,不妨多走走,也许有更多地发现。
民
俗
调
查
报
告
系别:中文系
班级:汉语言文学(2)班
姓名:黄艳
学号:201121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