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ch01古建发展概论
中国建筑史(古代)01发展概况
思考题
• • • • 秦咸阳的布局特点。 汉朝作为中国建筑第一个繁荣时期的标志? 高足家具形成的意义。 外来建筑文化如何转变为本土建筑文化?
一、战国建筑及其特征
1.城市建设
工商业大城市: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 魏大梁、秦咸阳、燕蓟、韩新郑。
一、战国建筑及其特征
2.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高低错落,有的已达两层,以夯土 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建筑环抱, 具备取暖、排水、冷藏、浴洗等设施,如秦 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1.城市
规则:《左传》:“大都,不过参(同叁) 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2.合院
出现了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二进院落,具备 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屋顶已经采用 了瓦。目前挖掘的是祭祀性建筑。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3.建材
A 陶瓦:瓦的发明是西周的突出成就,制 瓦技术从陶器发展而来,用于改善屋面构造。 B 陶管:用于房屋地基和院落的排水。 C 出现彩绘及雕刻。 D 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
5.砖石建筑
主要在佛塔的建设方面出现了砖造佛塔,并 且出现了三种类型:楼阁式(大雁塔)、密 檐式(小雁塔)、单层塔(河南登封会善寺 净藏禅师塔)等。其外形已向仿木建筑方向 发展。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6.建筑风格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具体表现在斗 拱雄大、出檐深远、气魄雄伟、严整开朗、 无纯粹的装饰构件,构件的形象与加工都表 明了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 系,庄重、大方。
7.门窗及佛龛
门多用方形,方形圆角,圆券形,五边形等。 窗多用圆券形等。 壁龛和佛龛有圆券形、五边形券形和方形三 种。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convertor.doc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1.旧石器时代的住所(几十万年前~一万年前)2.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
(距今约50万年)岩洞的特点:1、地点近水;2、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3、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4、洞口背寒风,极少有朝向北方和东北方的;5、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处埋死者。
(一)《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推测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的地区多采用巢居,地势高亢的地区则以穴居为主。
(二)建筑遗址:具有代表性的:A、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干阑;B、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这些建筑标志着巢居发展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
(由树上向地面的转化)2、黄河流域的穴居:黄河流域的土质特点: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倒的优点。
穴居可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型。
随着营建技术的不断提高,穴居最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原始构筑方式1.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2.它很适合于黄土地带的气候特点;3.黄土层具有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对黄河流域的寒冬,穴居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4.黄土易于挖掘,运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施工,并且是通过挖掉土方来取得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3、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A、仰韶时期人类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村址多选择在河流两岸的台地,并有了一定的区划布局。
例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B、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
4、祭坛和神庙祭坛位于远离居住区的山丘上,可能是为一些部落群所共用,所祭对象为天地之神或农神。
01_中国古代建筑概述.pptx
木构架的结构技术到秦汉时期已日渐完善,两种 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
抬梁式
穿斗式
汉朝由木构架结构形成的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 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
囤顶
在东汉和三国时期,斗拱已发展到相当 成熟的阶段,适用范围相当广泛。
一斗二升
斗拱
一斗三升
汉朝建筑已经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 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
奴隶主还得以集中大批建筑工匠,专门从事建 筑工作,使建筑技术与艺术得以迅速地提高。奴隶 社会的后期还出现了被尊为土木工程之祖的著名匠 师鲁班。
合金青铜的冶炼技术造出了坚韧锋利的刀、斧、 锯、凿等工具,为木结构构件的制作提供了有利的条 件。
西周已出现了板瓦和筒瓦。
奴隶社会时期在建筑上突出的类型是城市和宫殿。
云冈石窟
这时期歇山式的屋顶更多地出现了,同时 屋顶的组合也增加了勾连搭的形式。
勾连搭
莲花是南北朝佛教建筑上最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 莲花柱础
3.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高峰, 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这时期的建 筑,在继承两汉以来成就的基础上,吸收、融化 了外来建筑的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方
位
数 字
其他
颜 色
阳
天
日
高
上
左
东
南
前
山 南
奇 数
正 面
强
胜
升
实
红、 黄
阴
地
月
低
下
右
西
北
后
山 北
偶 数
反 面
弱
败
降
虚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Free template from
27
1、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平面 为宫室型,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 有廊连接,两侧各有前后相连的厢房各八间,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是 一座相当严整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被誉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四合院,表明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Free template from
17
1.3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 隶社会的开始。从夏朝起经商、西周而达奴 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春秋 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Free template from
Free template from
14
三、父系氏族社会
(一)概况
约据今5千年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农业和饲养业的发展,促使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出现了私有制。
(二)龙山文化 (三)聚落布局特点
聚落布局有了变化,已经没有仰韶文化时期那种居住与制陶窑场的 明显分区,也没有中心广场。多数房屋面积变小,并出现了吕字形的双 室平面。
Free template from
3
一、概述
1.2 原始社会建筑
(一)穴居与巢居
原始人群成群地居住在靠近水源的天然岩洞里,距今约50万年前的 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处。还有些是构木为巢以应付 风雪和猛兽虫蛇的危害。 1、两种原始的构筑方式
(1)巢居:地势低下而潮湿的地区 (2)穴居:地势高上而寒冷干燥的地区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1 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1 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母系氏族社会 的仰韶文化和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 仰韶时期为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村落多选在河流 两岸的台地。村落有了初步的区划布局。
陕西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居住区分为五组,每组以一大房子为核 心,其他较小房子环绕中间的空地和大房子做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南面为居住区,北端为墓葬 区,东面为制陶窑场,居住区和窑场、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
第1 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第1 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1.2.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中国奴隶制的诞生
重要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 宫殿遗址
这座建筑遗址是至今 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 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的实例。
第1 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第1 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仰韶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墙体多采用木 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屋顶往往也是在树枝 扎结的骨架上涂泥而成。
为了承托屋顶中部的重量,常在室内用木柱作支撑,柱 数由一根至三四根 不等,说明木架结构尚未规律化。柱子 与屋顶承重构件的连接,推测是采用绑扎法。
第一编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史(总)
附注
⑴、新疆:克孜尔石窟; ⑵、甘肃地区的石窟主有:敦煌 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 ⑶、中原地区的石窟主有:河南 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
• 莫高窟的图片
莫高窟内中心塔柱造像
东峰第3窟
莫高窟壁画---飞天
莫高窟壁画---飞天
莫高窟壁画---飞天
•
• • •
• 2 、商:在商朝我国已经有了文字记载的 历史。(一定规模的宫殿和陵墓 ) • ①、 殷墟实例: • a 、台基和“四阿顶”俱成为标准的形式。 • b 、房屋采用木骨架结构;夯筑技术日趋 成熟。 • c、出现了院落群体(院落式的建筑群开始成型)
• ②、甲骨文记载,可看出各种形象。表明 建筑的全面发展。
发展
• ②、南方:气候炎热潮湿
• 巢居→干阑式… (木:轻巧精致) • 干阑式: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常见的一种居住建筑 类型。
巢居:“构木为巢”,巢居可能是地 势卑下潮湿而多虫蛇地区采用过的 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 其形似鸟巢,蜂窝、帐蓬等。有的则在两个大的 树枝中间搭巢,有的在平地上用树枝搭成帐蓬或 蜂窝状,然后用干草或树枝叶扎密而成。
神坛 打座 向拜 向拜
•
塔院型 ①
②
佛殿型
③
僧院型
• ①塔院型:以塔为中心,在印度称为支提窟,即将窟的中 心柱刻成佛塔形象,和初期佛寺以塔为中心是同一概念。 (见附图) • ②佛殿型: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 这类较普遍。 • ③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座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 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人打座。( 见附图)
两座规模巨大的崖墓,开凿石方量达5700米3,墓穴高达7.9米,进深达51.7米。 ③石墓(主有2种) 石梁板墓:其中东汉末年三国间的东山沂南石墓,系梁柱和石板构成。 (T1-33) 石拱券墓:其砌法与砖拱券墓相似.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宋代城市规划注重布局和整体美感,街道和巷弄规划得 有条不紊。同时,园林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 了以山水园林和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建筑与文化融合
宋代建筑更注重与文化的融合,许多建筑都融入了诗词 、书法、绘画等艺术元素,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一种文 化的载体。
元明清建筑艺术特色
古代建筑对后世影响
01 02
建筑技艺传承
古代建筑的技艺和工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技艺、砖石结构及施工技艺等。这些技艺在当代的建筑实践中仍有着 广泛的应用。
文化符号
古代建筑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许多古建筑成为国家级或世 界级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3
唐代建筑不仅注重建筑的造型和空间布局,还注重与园林的和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园林 建筑风格。
唐代建筑传承发展
01
传承方式
唐代建筑的传承主要依靠工匠传承和文献资料,其中工匠传承是最为
主要的方式。
02
文献资料
唐代留下了大量的建筑文献资料,如《营造法式》、《木经》等,这
些文献对后世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 展概况》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古代建筑起源与发展 • 秦汉建筑成就与特色 • 隋唐建筑辉煌与传承 • 宋元明清建筑演变与影响 • 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价值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历史悠久,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建筑风格特点
汉代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结构严谨、稳定 ,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构造方式 ,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中国建筑史】1-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半坡F21遗址 之复原
地面 建筑 半坡 f22
西安市半坡遗址 f3 平面呈圆形,中 央有较大柱洞六 处,墙体呈木骨 泥墙式样。火搪 置于六柱中间。
半坡遗址f24 Βιβλιοθήκη 平面为近于方形的矩 形,其室内居住地面 与室外地平已基木一 致。室内除有支撑屋 顶的两处柱洞外,四 周壁体内亦有不同于 以往泥墙中较细木骨 的粗大壁柱,这就保 证了房屋墙壁本身的 独立性。
3)河南省郑州市 大河衬遗址 F1—f4为毗连在 一起的大小房屋 四间,室内大柱 位置不明显,墙 体仍为木骨泥墙。 (为有较亲密关 系的几个家庭的 公共住宅,由于 不断扩建而形成。 汪宁生)
4)河南淅川下王岗建筑 “多开间、长条形”房屋,长达100多米, 共有32开间。每个单元房由一、二个外间 和一、二个内间组成。
2)陕西西安半坡 遗址 居住区分为两片, 每片有一座“大 房子” 。 窖穴分布在各房 子之间。
半坡大房子 公共活动场所。 不是公共住宅, 因为房屋中无 卧室痕迹;也 非单身公所, 因为无日用 品。——汪
半穴居 半坡遗址f37 穴深约0. 80米。 中央有略凹的火 塘, 柱洞底部呈“尖 桩”形,表明在 结构上尚属早期 阶段。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一公元前 21世纪)
(一)旧石器时代( 2-3百万年前——1万年前) 人类成群地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或“构木为巢” 。
– 关于“巢居” ,中国古代有许多传说(见庄子、韩非子 等书)。后世即发展为“干阑”式建筑。 – 关于“穴居”,在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 京人居住过的洞穴,距今已有70万年。这是已知打制 石器和用火的原始人解决居住所利用的天然洞穴。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建筑类型
宫殿、宗庙、祭祀建筑、居住建筑等
建筑特点
木构架、单体建筑、庭院式
秦汉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统一、大型化、砖石结构
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防御建筑等
建筑成就
统一度量衡、砖石结构的出现
建筑特点
大型木架构、建筑群组、装饰精美
隋唐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辉煌、国际化、技术高峰
建筑成就
大运河、都城建设、佛教建筑
南方水乡
南方水乡的建筑风格注重防潮、通风和充分利 用水资源,如水乡民居。
3
北方宫殿
北方宫殿则注重体现皇权神圣、庄严宏伟的气 势,如故宫。
文化传承与建筑思想
儒家文化与建筑伦理
古代建筑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建筑的功能和社会伦理,如孔庙。
道家文化与建筑意境
道家文化强调自然意境和天人合一,对园林和山水建筑的营造有着深远影响,如 苏州园林。
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建筑进行信息采集、建立数字档案,为今 后的修缮和维护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
针对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和功能性问题,采用结构加固和功能 改善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其耐久性和使用性能。
文化传承与教育推广
文化传承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文物建筑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 养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
注重环境协调
古代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依山傍水,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合理 规划设计。
建筑群体组合
古代建筑多以群体组合形式出现,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空间组合,体现 建筑的功能和意义。
装饰精美
古代建筑注重装饰,采用木雕、石 雕、砖雕等技艺,使建筑更加精美 绝伦。
中国建筑史-ch01古建发展概论
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
• ★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
期在技术上和艺术上仍末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 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明堂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夏)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复原图
– 封建社会
• ★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 •
熟的、独特的体系。 ★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 居等方面,在建筑空间处理、建 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 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 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相适应。源自• 仿宋东京(横店)★
2、木建筑采用模数制;
★
《营造法式》(李诫著)
造屋的尺度标准。材分八等。
★“材”:
★
3、建筑组合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突出主 体建筑。如河北正定隆兴寺
河北正定隆兴寺
★
4、建筑造型多变、比例纤细、装饰繁密复杂、总体 风格趋向轻灵、秀美、华丽,因而多了些阴柔之风, 少了些唐代建筑的雄浑凝重之气。
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在
城市建设 木构架 砖石建筑 建筑装饰 设计和施工技术 等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
2、隋唐是中国历史上 最为辉煌的时代。
★隋唐建筑追求雄伟华丽,
首都大兴城规划严谨、 建筑规模空前,城市规 模在1000余年间始终为 世界城市之最。
★木构建筑的标准化程度极
高;
唐长安 大明宫
3、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 梓人(都料将)。
大明宫含元殿: 位于龙首原南端,高 出长安城15米,为 大明宫正殿,殿前 各有一高阁,阁与 宫殿之间用廊相连, 形成一个凹形空间。 大殿前哈有三条近80 米长的坡道台阶, 气势宏伟。
1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3、基本的礼制和空间观念形成于此时 尤其周代的制“礼”作“乐” 建筑方面,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它的后期,建造
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 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西周以后,春秋时代的统治阶级营建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 大小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原 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 主要结构方式。
封建社会 中期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北宋(辽)、金、南宋(907--1279)
封建社会 后期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36—1911)
•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1.1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文化现象和神话 理论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1万年前~前21世纪)
1、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三个区域: • 南面居住区 • 北端墓葬区 • 东面制陶窑场 居住形式: 早期--半穴居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以一个大房子为核 心,其他小房围绕中 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 形布置,反映了氏族 公社的活动情况。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 史前(1.1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BC2070—BC770) 东周(春秋)(BC770—BC476)
封建社会 早期
战国(BC476—BC221) 秦汉(BC221—AD220)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中国建筑史 第 1 章5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前475年—586年) 年 年
♦ 此阶段属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包括战国、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 型。后期由于佛教哲学与艺术的传入,以及中国社会中玄 学的兴起,建筑形象呈现着雄浑而带巧丽的风格。
四 、 斟 于 成 熟 阶 段
(581年—1279年) 年 年
♦ 此阶段属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包括隋唐、五代、宋、
辽、金时期。此阶段延续近700年,以唐代为高潮,长 安城规模之大,位列入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城市 中的第一。唐代的大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导空间流畅。 个体建筑结构合理有机、斗栱雄劲。建筑风格明朗健壮、 雄健伟丽。
五 、 继 承 与 走 向 程 式 化 阶 段
总结: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1 . 发展过程: 发展过程: – 一、营建意识的启蒙阶段 – 二、雏形初具阶段 – 三、基本纲领成型阶段 – 四、斟于成熟阶段 – 五、继承与走向程式化阶段
一 、 营 建 意 识 的 启 蒙 阶 段
♦ 此阶段属于中国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后
(约9000—4000年前) 年前) 年前
期。从人类为了谋生存栖息的巢与穴,进步到 有意识的建造住房
二 、 雏 形 初 具 阶 段
世纪—前 年 (前21世纪 前476年) 世纪
此阶段属于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奴隶社会。 包括夏、商、周、春秋时期。中国建筑最显 著的特征中的木构架承重、院落式布局等已 然呈现,说明中国建筑的雏形已具。
三 、 基 本 纲 领 成 型 阶 段
(1279年—1911年) 年 年
♦ 此阶段近600年,以明代为高潮,在经历数个由少数民
族统治的朝代之后,明代以一切恢复正统为国策。建筑 方面制定了各类建筑的等级标准。明代修建的紫禁城宫 殿、天坛、太庙、十三陵等建筑都是继承传统,规则严 整的杰出之作。清中叶之后,受《工程做法》约制,官 式建筑过分城市化,建筑风格趋于单一。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建筑成就
统一、大型化、砖石结构
统一度量衡、砖石结构的出现
建筑类型
宫殿、祭祀建筑、陵墓
建筑特点
大型木构架、砖石结构、楼阁式建筑
隋唐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繁荣、国际化、技术高峰
建筑类型
宫殿、祭祀建筑、寺庙、陵墓
建筑成就
大运河、都城建设、佛教建筑
建筑特点
雄伟壮观、木结构技术高峰、石窟艺术
宋元明清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举折特点
木构架体系中的举折工艺使得屋面呈现出优美的 曲线,既美观又实用。
斗拱特点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具有承重和 装饰双重作用,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建筑群体组合特点
中轴线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采 用中轴线布局,强调对称、协调 ,体现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
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建筑 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顺应 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
缺乏专业保护人才
从事古代建筑保护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保证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
对于古代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难以对破坏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
古代建筑保护措施与建议
加大保护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古代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对破坏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罚。
、工艺等方面的特点。
比较分析
03
将中国古建筑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进行比较,揭示中
国古建筑的独特风格与成就。
02
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起始、礼仪中心、木构架
建筑起源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
东周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 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秦雍城遗址出土了砖和质地坚硬、表面花纹 的空心砖,说明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开始 了用砖的历史。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华 丽,建筑装饰和色彩也更为发展。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589年)
东周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 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 高潮。
汉朝是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它的突出表 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 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 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作为中国古 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汉代已 普遍使用。
随着木结构技术的进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 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当时以 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歇山和囤顶也已 有应用。
了一个新的高度。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 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 成吕字形。
套间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
在建筑技术方面,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 涂抹光洁坚硬凡人白灰地面层,使地面收到 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祭坛和神庙这两种祭祀建筑也在各地原始文 化社会遗存中被发现。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 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这是一座 建于山丘顶部的、有多重空间组合的神庙。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 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 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也有在同一地区,竖穴、半穴居和地面建 筑有先后交替出现的现象。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唐代建筑掠影
唐代建筑掠影
唐代建筑掠影
唐 长 安 城 复 原 平 面
日
本
古
代
城
平
市
安
古
都
平
安
京
6 宋.辽.金
北宋在政治上、军事上是我国古代史上较为 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有很大进步,产生了指南针、 活字印刷术和火器等伟大创造。南宋时,中原人 口大量南移,南方手工业、商业发展起来。由于 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 新高度,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4 隋 隋朝(581~618)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
战乱和南北分裂的局面,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 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 穷兵黩武,隋朝很快就灭亡了。建筑上主要是兴建 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 和苑囿,并开凿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大兴城是 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这两座城 均被唐朝所继承,进一步充实发展为东西二京,也 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 的范例。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墨子•辞过》中记载: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 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 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 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 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 …是故圣王作 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 ,”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1)
高台建筑特征:
以夯土台为 中心,周围用 空间较小的木 架建筑环抱, 上下层迭二三 层,形成一组 建筑群。
3、装饰与技术
◆ 春秋时期出现砖,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 ◆ 建筑装饰:有彩画。《论语》:“山节藻棁”。《春
秋》:“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色彩的等级制。
4、室内:席地而坐。以 “筵”为为计算建筑体量 的单位。以“几”衡量室 内面积的模数。
1、城市:既统治是阶级居住的场所,也是对外防御 的堡垒。有大小之分。都城:称为镐京。
2、建筑实例: ◆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特点:A、“合院”形式,四周有檐廊环绕,基址下
有排水管和暗沟,排院子里的水; B、平面中轴对称; 源自、布局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 建筑遗址将“茅茨” 演进为“瓦屋”,奠 定了中国建筑以土、 木、瓦、石为基本用 才的悠久传统。
◆ 西周时发明了瓦
◆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西周令方彝
(二)春秋(前770~前476年)
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春秋时期建筑状况:
铁器的使用 匠师:公输般(鲁班) 瓦的普遍使用,并开始用砖的历史 高台建筑开始兴起。作用:攀比、了望。 建筑装饰与色彩
3、河姆渡文化
住屋形式:干 阑式建筑,下层用 柱子架空,上层用 作居住。它是由原 始巢居发展而来。
我国发现最早 的采用榫卯技术的 木构建筑。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木构件
河姆渡遗址
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4. 红山文化 :最早的神庙与祭坛 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 有一定的畜牧和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夏)
★此种布局不仅可以加强防御, 还可以通过宫殿和围廊的建筑 体量的对比,营造出宫殿建筑 所需要的庄严、雄伟的气势。
以后宫殿建筑大多继承了这种 格局。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夏)
★二、商代建筑建筑特点
商代是奴隶制大发展时期,手工业进步,建筑技术有很大提高。 建筑规模、建筑功能较夏朝有很大进步。 城市布局有明显分区,但还不完善。
村落呈椭圆形,面积近2万 平米。其西南向临河,东、 南、北三个方向围以壕沟, 中心为广场。
村落住房分为五组,每组
都以大房子为核心,其他 的小房子都围绕大房子布
局,且房屋的门都开向大 房子。
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平面
• ★仰韶文化后期的建筑己从半穴居过渡到地面建筑。
– 建筑内部空间有分隔,分隔成几个房间。 – 墙体、屋顶住往也是在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而成;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3学时)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公元前六、七千年—公元前21世纪)
•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三个阶段
–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原始社会
• ★穴居、巢居,逐步地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
创造了原始的★木构架建筑;
– 奴隶社会
• ★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建筑有了巨大
★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 半穴居,外室有窖穴,供家庭储藏。
★墙面和地面用白灰抹面。 ★土坯砖的应用。 ★出现祭祀、神庙建筑。 ★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导致城市萌芽。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一、夏朝的建筑特点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奴隶社会的开始。 夏朝的宫殿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夯土台上的★廊院围合
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复原图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
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 水。 屋顶已采用瓦。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复原图
西周的建筑特点
明堂(礼制建筑,只见于 资料)
陕西扶风西周宫殿复原图
★春秋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诸侯扩建都城,有严谨的城市规划; 高台建筑出现; 砖的应用; 建筑装饰和建筑色彩更为发展; 匠师涌现—公输班。
– 但是随着奴隶制的急剧崩溃,这种建城制度也跟着被打破。 代之而起大量新兴城市。
★建筑布局特点—强调轴线布局。 ★瓦的发明。
瓦 周代宫殿布局—三朝五门
★代表性建筑: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空间序列:影壁、大门、
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堂之间用廊联结。 门、堂、室的二侧为通长的厢
– 为承托屋顶中部的重量,常在室内用木柱作支撑,柱数由一 根至三四根不等,说明木架结构尚未规律化。
– 室内地面、墙面往往有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
避潮湿。
• 仰韶末期
– 建筑面积达150平方 米,柱子排列整齐, 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 确;
– 表明木架建筑技术水 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度。
★龙山文化
★榫卯(sun mao)技术
榫卯技术是木构建筑 的主要连接技术。通 过榫卯的“咬合”, 使木构件联系更紧密。
属于柔性建筑体系, 抗震性能较好。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榫卯与木构建筑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是
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 筑房屋的实例。
同一时期的黄河中上游的建
筑还在采用绑扎和编织的方
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
• ★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
期在技术上和艺术上仍末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 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夏)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复原图
明堂
– 封建社会
• ★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 熟的、独特的体系。
• ★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 居等方面,在建筑空间处理、建 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 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 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法连接木构件。
采用榫卯技术、梁柱承重、 芦席当墙壁。
外观和现在云南等地少数民 族的干阑建筑类似。
★河姆渡文化所代表的长江流
域新石器时代建筑应为中国 传统建筑的一大源头。
2、 ★木骨泥墙房屋
– 黄河流域有广阔面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便于挖 作洞穴。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 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格局。
特点:
–夯土台上有8开间的殿堂一座。
–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
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 (廊院)的面貌。
–殿堂的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柱 径达40cm。
–从殿堂校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 应、开间统一等方面来看,木构 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
– ★这些建筑特点说明,在夏代至商 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 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部已进入氏族社会, 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 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类型主要有两种:
– 长江流域潮湿地区的干阑式建筑;
– 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一、石器石代:穴居和巢居 ★ 1、干阑建筑
长江流域 巢居
干阑建筑
(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河南安阳殷墟
“茅茨土阶”--商代宫殿
墓葬
(商)妇好墓
坑葬
地面建有祭祀用的享堂 不起封土、不立碑
三、西周的建筑特点
西周是宗法分封制度,建筑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
– 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池大小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 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主要 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
– 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
黄河流域穴 居:后河流域穴居向地居演化示意图
二、氏族社会时期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 山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的氏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边的台地,便于灌溉。
春秋时期建筑高台的★目的:
–显示权威; –安全防卫; –弥补当时木构建筑的不足,获得较大的建筑空间。
高台建筑★类型:
–建筑建在夯土台的顶上; –围绕夯土台建造多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