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工们对于城市中心区规划与建设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中心区规划与建设

上传时间: 2008-4-29 9:31:30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中心区规划建设

来源:ccpd期刊库

【中文刊名】城市规划, 2007年12期

【作者】杨保军; 王富海

【机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院长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这个“特别论坛”确实有一点特别,我们议论的话题是中心区的规划与建设,但是我们不想简单地把一些中心区在规划、建设、管理当中的成绩或概况给大家做展示,而是想从批判的、反思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看看它们在规划、设计、理念、方法以及建成的实际效果方面存在哪些缺憾。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呢?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在座的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可能对解放以来的前30年的情况不是非常熟悉,我们可能从书本上间接地了解了那个过程。我们涉足城市规划领域,是从改革开放以后。这30年的城市变迁有不少是我们亲身经历,也包涵了我们的梦想,很多城市中心区的建设,都是规划师参与的结果。现在,很多的中心区已经建成了,有的还在建,回头看一看,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到底怎么样?是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基于这个考虑,我们选择了中心区这个话题,因为它高度综合,由中心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反思整个城市的规划。这个论坛的策划是由学会的学术工作委员会几经酝酿确定的,学工委成员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来自规划设计单位;二是来自高校;三是来自一线管理部门。三方的视角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这种多维度的思考,可能更加有助于我们把握研究客体的实质。我们先请深圳市规划院的王富海院长“抛玉引砖”,为什么把抛砖引玉说反了呢?因为他抛出来的案例是经过反复雕琢的“玉”——深圳中心区,几乎所有的知名专家都参与了它的“打磨”,称得上是一块“宝玉”了。今天希望大家也参与进去,看看它是不是经得起大家的“板砖”。

王富海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改革开放后国家快速发展,现在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这意味着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因此在城市规划领域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我们学工委要站在前沿的位置,推动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探讨。今年我们选择的题目是反思与回归,如果不对过去规划工作中的偏差进行反思,就无法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里具体的操作方式是集中讨论城市中心区的实施,从实施效果中发掘问题,找出经验和教训。

深圳的中心区确定于建市初期的1985年,在深圳快速建设中保留了10年并一直在做着各种类型的规划,1996年开始大规模建设,边实施边不断深化规划设计,反复研磨,频度很高,每一次推敲在技术上都有一定的进展,如此多次而多方面的规划加在这个4km2的地方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磨砺得比较完善的项目。

10年建设下来,深圳中心区已基本形成,只剩余25hm2用地。其中的得与失,都具有较强的反思价值。

在“得”方面归纳如下:其一,选址恰当,适应发展;其二,强力预留;其三,规划主导,对建设起到了绝对控制作用;其四,基础先行,整体推进;其五,精心规划设计,在轴线营造、标志性建筑、空间营造、重要街区和主要的节点等方面都做得很细。

而在“失误”方面,站在实施效果角度来看,可反思的教训有:

第一,技术构思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一是路网分出了7个级别,连通度大大受损,这是中心区规划的概念性错误;其次在空间格局上也因为东西轴、南北轴及主干道的分隔而呈离散状态;其三是尺度过大,不利于人的活动;其四在布局上过度设计,功能过度分区,造成实施中的多变。

第二,在开发的策略上,曾提出要以“地价洼地”推动中心区高标准建设,但实施效果适得其反;而在建设秩序上,最早提出的“中心开花”方式,实施中也恰好相反,四个角的住宅区先行,边沿地区跟进,而中心地带至今未完整建设,形成“金角银边草肚皮”格局。

第三,在建设周期上提出5年内建成,缺乏耐心,欲速则不达。为此还改变功能,强加了一个巨大的会展中心,体现的是“为建而建”而非“为用而建”。

第四,建设控制与引导的问题。首先,设计标准门槛过高,充斥着超高层,而市场需求达不到,供需之间发生很大冲突,土地易主,小开发商接手建设“办公地产”,以小单元出售,不利于今后的整合提升;其次是配套功能无序,至今中心区功能严重偏门,在全市格局中的作用有限。

第五,建设启动晚了5年,错过了深圳办公楼建设的高峰期,而这期间的办公楼基本建在了原来的罗湖上步中心区,使得深圳至今还处于单中心状态,阻碍了总体规划确定的“组团式、多中心”格局的形成。可以说,中心区的场景搭起来了,但还是一个空架子,负面影响很大。

从深圳中心区建设效果的回顾中,可以看出过去30年城市规划中标准不切实际、布局突出形式、急于形成效果等种种问题,反映出规划还是要从尊重建设规律、实事求是、综合协调等方面找出路。因此,我们要反思什么?反思最基本的问题!回归什么?回归最基本的道理!希望中心区反思可以作为开头,规划界尽快形成反思的潮流,反思之后才能轻装上阵,使我们的规划工作做得更好。

王唯山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刚才听了王院长从检讨的角度对深圳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的介绍,很受启发。下面结合对城市中心区的反思谈几点看法。

一是城市需要什么样的中心区?过去几年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心区开发,常使城市行政中心等成了中心区的主角或甚至成了中心区替代品。中心区固然可以包含行政功能,但比重过大、单一化的行政功能必定使城市形象表情严肃、性格孤立,使中心区失去应有的多样与活力。CBD也不是中心区的真正内涵,虽然可以给人以一定的中心区视觉形象冲击,但CBD与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又有多大关系呢?对于真实城市生活,好的中心区既要有大饭店也要有小吃街,既要有音乐厅也要有说书场,只有多样化的结合才会吸引人。所以中心区应以满足全体市民和外来游客日常生活多样化活动需求为主,行政办公等不应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主角,这是许多城市在以行政中心建设为先导的情形下发展中心区需要注意避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