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导学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导学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导学案一.交流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及本课相关背景。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圈点生字词,读准朗读节奏,读出语气。

拜谒()纶巾()末胄()愧赧()倾颓()存恤()殆尽()疏懒()鄙贱()如雷贯耳()茅塞顿开(sè)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鹤氅(chǎng)3.尝试结合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4.理解重点词语。

窗外日迟迟..:未审.得入览否:不胜愧赧..:..:屏人促席奸臣窃命..:..: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惟将军图.之:二、互助释疑5.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重点解决诵读中不理解之处。

6.把握小说情节。

用自己的话说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两次拜访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草庐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全文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

三、互助品赏7.勾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完成以下问题。

⑴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⑵刘备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受到他的诚心诚意,感受到对诸葛亮的尊重?⑶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愚夫”“晋谒”,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⑷归纳刘备的性格特点。

8.勾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探讨归纳以下问题。

⑴第三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⑵“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⑶你认为使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探写作用意9.除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主要人物,文中还有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都有谁?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三)赏精彩语言10.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重点)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分析刘备之“诚”和诸葛亮之“才”;(难点)3.在生活中,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重点)作家作品《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以战争为主线,重点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角逐,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西晋的故事。

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犹为深远.写作背景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事情。

一、字词学习拜谒()愧赧()存恤()鹤氅()末胄()箪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在读课文,文本探究。

1、刘备之“诚”。

研读课文读1-2段,小组讨论:(1)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诚意”?(2)结合上述内容,说说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诸葛亮之“才”。

重点研读“隆中对”部分,探究:(1)针对不同的对象,诸葛亮建议刘备所采取的不同对策。

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对曹操:②对孙权:③对荆州、益州:④对诸戎、彝越:(2)从隆中对策可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五、拓展延伸诸葛亮因其经天纬地之才,得刘备三顾茅庐,成就其千古美名,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六、中考链接1、《三顾茅庐》节选自____________(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____________小说。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2012-04-17 18:56:18)分类:导学园地标签:教育《三顾茅庐》导学案(课前预习)一、扫清拦路虎。

读准并写好下面的词语。

辅助晌午诸葛亮三顾茅庐策略蜿蜒起伏茅塞顿开秀丽宜人二、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三、熟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四、资料搜集。

搜集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理清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揭题解题,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学习过程:一、揭题解题。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顾”、“茅庐”的意思。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二、展示自学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由上黑板教学生字。

3、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交流:文中有几位人物?主要写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三、理清文章脉络。

1、你读懂了什么?2、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拜访?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四、学习“一顾”、“二顾”。

1、读第一段,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二顾”中刘备的印象。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学习过程:一、复习展示,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

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一次双向奔赴的会晤——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夸张、对比手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学习过程】预习案1.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3.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拜谒.()愧赧.()鄙.贱()存恤.()纶.巾()叱.()半晌.()侍.立()鹤氅.()末胄.()涿.郡()谬.举()倾颓.()挟.天子()如雷贯.耳()箪食..壶浆()顿开茅塞.()民殷.国富()(2)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

3、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文中蕴含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等主题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2、难点(1)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2、作者简介罗贯中(约 1330 年-约 1400 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纶巾()愧赧()存恤()箪食壶浆()汉室倾颓()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此人可就见()(2)因屏人曰()(3)欲信大义于天下()(4)遂用猖蹶()3、文学常识填空。

(1)《三顾茅庐》节选自《》,作者,号,(朝代)小说家。

(2)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外,还有《》《)《》《》。

4、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示例:刘备是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

从他“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导学案

23 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1.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学习重点:1.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学习难点: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字,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等。

二、相关介绍《三国演义》:又名《》,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体小说。

所谓“”,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三、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回“”,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三顾茅庐-罗贯中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三顾茅庐-罗贯中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三顾茅庐-罗贯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三顾茅庐》的作者罗贯中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3. 分析《三顾茅庐》中的主题和意义;4. 探讨《三顾茅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价值。

二、导学内容1. 作者背景:罗贯中是中国明代闻名小说家,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等;2. 故事梗概:《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三次造访诸葛亮的故事,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3. 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等;4. 主题和意义:忠诚、智慧、信任等;5. 当代启迪:勇于追求梦想,珍惜友情等。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顾茅庐》的书籍封面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2. 进修:阅读《三顾茅庐》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3. 分析:讨论《三顾茅庐》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4. 思考:探讨《三顾茅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价值,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5. 总结:对本节课进修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罗贯中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2. 组织学生进行《三顾茅庐》的相关主题演讲或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3. 鼓励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创作相关作品,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导学反馈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总结本节课进修的重点内容;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导学评判1.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评判学生对《三顾茅庐》的理解和掌握水平;2. 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以上是《三顾茅庐/罗贯中》导学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引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愿学生在进修中不息成长,不息探索,不息进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学习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如雷贯.耳( ) 顿开茅塞.( ) 鹤氅.()沔.水()箪.食壶浆()吴会.()半晌.()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拜谒.(hè)倾颓.(tuí)鄙.贱(bǐ)B.纶.巾(guān) 存恤.(xù) 侥.幸(yáo)C.末胄.(wèi) 殆.尽(dài) 昼寝.(qǐn)D.愧赧.(nǎn) 疏懒.(lǎn) 捆缚.(fù)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顿开茅塞鼎足荒芜避席B.经事奇才豪杰造逆谬举C.如雷贯耳拜揭犹然施礼D.思贤如渴玄德衣襟属咐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山西太原人。

B.罗贯中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C.罗贯中是施耐庵的老师。

D.《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5、解释下面词语如雷贯耳:经世奇才:箪食壶浆:顿开茅塞:6、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人名)的长篇小说《》,山西太原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朝代)著名、戏曲家,是中国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二、自主学习1、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答:.2、根据你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你觉得刘备、诸葛亮、张飞各是什么样的人?明确:。

2023最新-《三顾茅庐》导学案(优秀4篇)

2023最新-《三顾茅庐》导学案(优秀4篇)

《三顾茅庐》导学案(优秀4篇)你知道秀丽宜人是什么意思吗?你会使用这个成语吗?秀丽宜人怎么造句呢?请阅读以下文章,跟着pincai一起来学习!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三顾茅庐》导学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壶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三顾茅庐》导学案篇一一、创设情境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本课学习,了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初步感受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和名著进行扣动心弦的心灵对话,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领略隆中钟灵毓秀的神奇环境,品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二、品读课文1、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简要评价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形象。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属于自己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生甲:我欣赏诚心诚意拜访人才的刘备。

生乙:我佩服韬光养晦、见识非凡的诸葛亮。

生丙:我跟他们的理解不一样,喜欢鲁莽粗鲁的张飞,虽然这不是什么优点,但他莽撞中不失可爱的一面,而且可以反映出对刘备的忠心。

这个人物形象显得真实自然,不做作。

我喜欢。

师:你们片言只语,评说三国人物,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老师尤其欣赏的是生丙,他很有悟性,用心品读人物,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2)师:老师想接着你们的讨论再说几句,既然有人认为张飞粗鲁中不失可爱之处,那么把他和刘备两相比较,一个粗鲁莽撞,一个诚心诚意、彬彬有礼。

课文将他们放在一起三顾茅庐,到底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当然老师相信你们继续发扬积极思考的传统,挑战自我、创新思维,一定会有让老师耳目一新的发现。

生甲: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可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高手中的高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将张飞和刘备安排在一起,似乎是将他和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我们的同学就是不一般。

说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时有惊人之语,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文中将刘备和张飞这两个性格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既形成鲜明对比,在写作上把它称做反衬,又给三顾茅庐增添不少情趣,也生了不少波折。

《三顾茅庐》导学案(精选14篇)

《三顾茅庐》导学案(精选14篇)

《三顾茅庐》导学案(精选14篇)《三顾茅庐》导学案篇1《三顾茅庐》导学案(课前预习)一、扫清拦路虎。

读准并写好下面的词语。

帮助晌午诸葛亮三顾茅庐策略曲折起伏茅塞顿开秀丽宜人二、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茅塞顿开:曲折起伏:三、熟读课文。

思索: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消失了几个人物?你喜爱谁?为什么?四、资料搜集。

搜集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理清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揭题解题,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访问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访问诸葛亮。

学习过程:一、揭题解题。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顾'、"茅庐'的意思。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二、展现自学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学自由上黑板教同学字。

3、小组争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沟通:文中有几位人物?主要写了哪些人?你喜爱谁?为什么?三、理清文章脉络。

1、你读懂了什么?2、谁来告知大家哪三次访问?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四、学习"一顾'、"二顾'。

1、读第一段,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沟通。

3、选择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二顾'中刘备的印象。

《三顾茅庐》导学案(其次课时)学习目标:1、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讨论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意诚意。

2、学习刘备的诚意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学习过程:一、复习展现,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2、你想进一步讨论刘备吗?要讨论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讨论这两个人物呢?(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2、写作背景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3、字音词义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拜谒. ( yè ) 纶.巾 ( gu ān ) 末胄. ( zhòu ) 倾颓.( tuí ) 存恤. ( xù ) 殆.尽 ( dài ) 疏懒. ( l ǎn ) 鄙.贱 ( b ǐ ) 如雷贯.耳( guàn ) 愧赧.( n ǎ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犹然:仍然。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

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存恤:爱惜,体恤。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4、文学知识《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小说”,指的是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础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

三顾茅庐导学案定稿

三顾茅庐导学案定稿

三顾茅庐
主备人:鞠洪运
授课时间:
课题:三顾茅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二、学习重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
三.自主学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仰()诸葛()冈()驻()
叩()既()恭()拜()2.了解
3、明确词语意思。

出使;晏子出使楚国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5、默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反击楚王的?
四.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的内容。

五、探究点拨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都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3、后来,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
4、晏子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5、在班内复述课文。

6、在小组内表演课本剧。

六、当堂检测。

1、比一比,组词语。

侮()矩()柑()囚()
悔()拒()甘()因()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强盛--- 侮辱--- 故意--- 矮小---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强盛--- 侮辱--- 招待--- 尊重---
4、写出三个描写人物身材的四字词语。

5、根据意思写词语。

(1)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

() (2)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3)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

三顾茅庐导学案(表格)

三顾茅庐导学案(表格)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主备人:李文惠 课题 学习 目标 《三顾茅庐》 课时 辅备人:王润玉 4 课时 魏淑香 课型 签字: 预习+展示 教
1. 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和基本的表达技巧。 2. 学习古代长篇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鉴赏能力和探究意识。 3. 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并能表达出自点:1、 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 2、 “犯中见避”的写法。 难点 :1、 层层烘托的艺术。 粉笔 课件 电子白板 主要内容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 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 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 “有志图王者” ,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 一统天下, 他的政治抱负落空, 而致力于小说 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 过乐府隐语和戏曲, 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关于 他的小说, 《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 数十种” ,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 。今存 署名罗贯中的作品, 除 《三国志通俗演义》 外, 还有 《隋唐志传》 、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和 《三 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的成就最高。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 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起自黄巾起义, 终于 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 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 对 仁君的向往, 体现了鲜明的 “拥刘反曹” 倾向。 《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 , 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 结合, 有现实的描绘, 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 奇色彩。 四. 感受鉴赏 1. 虚、实关系的处理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 《三国演义》 是 “七 实三虚” ,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实有的, 学生活动 二. 整体感知 提示:速读全文,获得总体印象, 然后勾画出每一次拜访中的关键语句, 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 三. 理清人物关系 求贤方: 媒介: 被顾者: 家人: 四(2) 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 古代小说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 在人物正式出场之前,层层烘托,反 复渲染;在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人 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得 到更鲜明的表现。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 为智慧的化身,为充分写出此人的重 要性、神秘性,作者便层层烘托,反 复渲染。 司马徽再荐名士,极力渲染诸葛 亮才能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不仅 使刘备想求得此人辅佐自己,也使读 者欲见诸葛之面目,以睹其风采,观 其才气。一顾草庐,数人荷锄于田间, 吟唱卧龙先生所作的歌,烘托出了隐 逸生活的惬意;尤其是对隆中景物的 2、 “犯中见避”的写法。 预习---------展示----------探究---------展示----------小结-----------练习------------作业 过

《三顾茅庐》导学案精选4篇

《三顾茅庐》导学案精选4篇

《三顾茅庐》导学案精选4篇《三顾茅庐》导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活动方案】活动一: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自由读课文2~5小节:1、划出能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

2、用心读一读这些句子。

3、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读完这些句子的感受。

活动二: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自读课文,理解下面两句话:(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提示: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小组交流)(2)、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2、把课前搜集到的关于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小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活动三:体会隆中的人杰地灵。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1)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2)讨论:这里的景色描写是为了衬托什么?(3)试着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色。

【检测反馈】1、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三顾茅庐》导学案篇二近,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

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三顾茅庐》表格式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九上第24课】

《三顾茅庐》表格式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九上第24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二、能力拓展题目设计:【选择题: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病句】【语言运用】【课外阅读】女子拱手礼男子拱手礼答:。

三、课外阅读:青梅煮酒论英雄①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二人乃不复言。

②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

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

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

’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

”玄德心神方定。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③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导学案导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导学重点1.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导学难点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演义小说演义小说是小说的体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

“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做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故事内容侧重于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

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

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已分回,并用七言单句标题,这是章回小说“回目”的早期形式。

以后的演义小说则都采用章回形式。

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的时代,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

讲史小说发展到后来之所以叫作“演义”,一般认为是由俗到雅的变化。

《三国演义》介绍1.《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九十七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第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第86~120回)司马氏统一三国,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叹服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全书,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

8《三顾茅庐》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导学准备:课件四、导学过程:第一课时1.预习学案(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2.导学案(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

④检查自学效果。

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①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②小组交流: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刘备用“鱼”和“水”来比喻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反映了什么?通过本文,你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人吗?③师生交流: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相同吗?这样写表现了什么?“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含义?“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一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恭恭敬敬”这些词语表现了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快步”一词突出了刘备怎样的心情?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并理解生字“恭”和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初步感受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并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故事中初步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预习内容(一)收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资料及和他有关的小故事。

(二)读课文,我做到:1、认真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说说下列加点字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蜿蜒..起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翠欲.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秀丽宜.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雄纷.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茅塞顿.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句,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在对于这篇课文的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收获或者是质疑的地方,提出来,写在下面:二、探究学习(一)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

1、课件展示教师所做的批注,并指导方法。

2、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圈一圈,划一划,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三)集体交流指导1、紧扣第三小节中刘备的动作、神态,体会他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了解本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的写作特点。

2、感受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抓住本段中的四字词、比喻句以及“来到……,只见……”的句式学习本文写作上的另一大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通过环境描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辅助贤君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2023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通用8篇

2023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通用8篇

2023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通用8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1.感受课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2.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在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物的身份。

3.在课文中,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这也就是说听听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刘备的心意。

二、悟语言,感受拜访前初印象1.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2.朗读指导张飞的话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指读)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

(指读)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齐读)3.指导朗读刘备的话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指读)(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2小节)二、品动作,感受等候时的深印象1.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用笔画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导学案(课前预习)
一、扫清拦路虎。

读准并写好下面的词语。

辅助晌午诸葛亮三顾茅庐
策略蜿蜒起伏茅塞顿开秀丽宜人
二、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茅塞顿.开:
蜿蜒
..起伏:
三、熟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四、资料搜集。

搜集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理清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揭题解题,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学习过程:
一、揭题解题。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顾”、“茅庐”的意思。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二、展示自学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由上黑板教学生字。

3、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文中有几位人物?主要写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
三、理清文章脉络。

1、你读懂了什么?
2、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拜访?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二顾”。

1、读第一段,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二顾”中刘备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