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教案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3)了解文章的背景和意义,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文章。
(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汇报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2)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阅读其他孟子的文章或相关书籍。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写一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的情况,以及学生写的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较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较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1、知识目的(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才能目的(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的(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奉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构造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理解一种可以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一、直接导入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八、一分钟试背、涵咏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十、小结十一、诵读中结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
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及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完成练习的教学方法(导读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和《孟子》,探究孟子的思想。
2学情分析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学生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理解分析的基础较差,缺乏语感,教学本文采用感知、理解、记忆、运用、迁移的认知发展线。
3重点难点重点: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论证中心和论证方法的把握。
难点:探求孟子思想的核心4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九年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中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以及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案例、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分析一个身边的人或事,并在下一堂课上分享。
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以及这样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八、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
(2)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成语的构成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成语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字面意思和实际意义。
2. 成语的来源、结构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成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2. 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成语资料、案例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词典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一幅描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成语。
(2)提问:你们知道这幅图片中的成语是什么吗?它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查阅词典,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字面意思和实际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总结经验。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运用是否恰当。
(2)学生发表意见,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强调成语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收集含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句子或文章,加深对成语运用的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一段话。
六、教学拓展1. 成语接龙: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起点,举行成语接龙比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成语知识,增加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2. 成语故事: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成语,查找其背后的故事,并在课堂上分享,通过故事的形式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10篇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10篇初中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朗读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_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_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郭”“池”“畔” 等实词和“之”“以” 等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逻辑。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人和” 的重要性,体会孟子“仁政” 思想的内涵。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论证方法。
3.理解“人和” 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体现,体会孟子的政治主张。
三、教学难点1.领会孟子论证结构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得道” 与“人和” 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让学生理解孟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一些历史上因为得民心或失民心而导致成败的事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因重视民心而开创贞观之治,隋炀帝杨广因失民心而导致隋朝灭亡等,引导学生思考民心在国家兴衰中的作用。
然后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介绍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强调议论文朗读时应突出论点和关键语句的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朗读节奏和重音。
(三)字词讲解1、重点实词讲解•“郭”:外城。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米粟”:泛指粮食。
•“委”:放弃。
•“去”:离开。
•“畔”:同“叛”,背叛。
2、重点虚词讲解•“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2024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实践•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PART01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材背景及作者简介教材背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文章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核心思想,阐述了人们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正确的道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和正义;引导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背景,讲解文章大意;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第三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和练习。
时间安排每个课时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PART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梳理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及主题。
阐述“得道多助”的道理,以历史事实为例。
阐述“失道寡助”的道理,同样以历史事实为例。
总结全文,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重要性。
引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关键语句解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阐明君主必须实行仁政,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极端情况说明“得道”与“失道”的不同后果。
善用排比和对偶句,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说服力。
语言简练,意蕴深厚,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
2024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
(3)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观点。
3. 例题讲解:以一道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文章观点进行论证。
(1)给出例题,分析题目要求。
(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观点进行论证,给出答案。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设计练习题,涵盖文章的重点、难点。
2024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语文》第八单元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该文章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详细阐述了“道”的重要性以及得道与失道的区别,强调了道德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词句、篇章大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具:教材、《语文》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道德的思考,导入本课。
(1)展示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道德冲突事件,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
Hale Waihona Puke (2)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词句、篇章大意。
(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 练习题的类型应多样化,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正确解题。
四、板书设计的内容与结构
1.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板书结构:
a. 文章结构及观点
b. 重点词句及解释
c. 道德观念的领悟
a.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内容;
1. 讲解文言文时,语言要清晰、准确,语调要富有感染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
2024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语文》第九单元《论孟》章节,详细内容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课。
本课主要讲解道德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强调正义和道德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即道德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素养,使其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古汉语表达和抽象的道德观念。
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语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故事,引发学生对道德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含义,并进行翻译练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 主要观点:道德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3. 难点句子:逐句解释,板书翻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文章中的三个难点句子。
b.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道德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c. 仿写一篇以道德为主题的文章。
答案:b. 开放性题目,自由发挥。
c. 开放性题目,自由发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孟子》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做到言行一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中的解释和答案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设定教学难点:文章中的古汉语表达和抽象的道德观念。
详细补充:古汉语表达方面,应重点关注文章中的生僻字、词组、句式等,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句中的“得道”与“失道”,需解释其具体含义及在文中的用法。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二、重点:目标1、2三、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四、课时:一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国共两D之间的战争,中国**D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 。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
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2)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运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难点: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成语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正义与支持的关系。
2. 新课内容:教师详细讲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来源、含义及用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符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从而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进行造句或写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成语故事或实例,下节课分享;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分享的成语故事或实例,以及感悟文章,评估学生对成语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案例分析:提供真实、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八、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提供相关成语故事书籍,供学生查阅和学习。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成语故事和实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得道多助的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的优秀教案篇一:《得道多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2、了解《孟子》散文,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讨论:“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由“拔苗助长”引出孟子及《孟子》二、互说孟子及《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夫”读二声”畔“读”叛“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3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3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导入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2024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
2024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九年级上册,对应章节为第六单元《论孟》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掌握文章主旨,学习孟子以道义为本的交际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培养学生运用道义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道义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培养学生以道义为本的交际理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道义在人际交往中作用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孟子及其主要思想,让学生对文章背景有所了解。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理解。
4. 课文解析:对文章进行逐句解析,讲解重点、难点。
5. 例题讲解:结合文章内容,设计一道实际应用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道义观念分析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文言词语、句式2. 道义观念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旨七、作业设计案例:小明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没有座位,小明主动让座。
2. 答案:小明运用了道义观念,尊重老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道义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道义观念处理问题,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组织一次以“道义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道义观念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3. 作业设计中的案例分析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2、了解《孟子》散文,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讨论:“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由“拔苗助长”引出孟子及《孟子》二、互说孟子及《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夫”读二声”畔“读”叛“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由”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展开讨论,归纳文言知识“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
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封疆之界(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环:名词作状语围(5)古今异义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去:(古)离开;(今)到池:(古)护城河;(今)池塘(6)补充重点实词道:就是王道、仁政米粟:泛指粮食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内城郭:外城君子:施行仁政的人(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随检、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投影一]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文章是如何体现孟子的主张的。
(板书课题)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投影四]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二段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④原因何在?3、第三段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②战争结果如何?③为什么?明确: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结果攻城失败。
“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投影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明确: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
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三、总结: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
(指名学生总结)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四、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学生回答)[投影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委而去之②环而攻之③池非不深也④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⑤亲戚畔之2、翻译下列句子: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填空: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
3、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五、随检、布置作业背诵翻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