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2、了解《孟子》散文,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讨论:“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由“拔苗助长”引出孟子及《孟子》

二、互说孟子及《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夫”读二声”畔“读”叛“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由”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展开讨论,归纳文言知识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封疆之界

(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环:名词作状语围

(5)古今异义

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

去:(古)离开;(今)到

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6)补充重点实词

道: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内城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随检、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文章是如何体现孟子的主张的。(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