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教案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3)了解文章的背景和意义,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文章。
(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汇报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2)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阅读其他孟子的文章或相关书籍。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写一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的情况,以及学生写的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较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较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1、知识目的(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才能目的(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的(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奉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构造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理解一种可以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一、直接导入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八、一分钟试背、涵咏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十、小结十一、诵读中结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
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及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完成练习的教学方法(导读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和《孟子》,探究孟子的思想。
2学情分析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学生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理解分析的基础较差,缺乏语感,教学本文采用感知、理解、记忆、运用、迁移的认知发展线。
3重点难点重点: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论证中心和论证方法的把握。
难点:探求孟子思想的核心4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九年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中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以及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案例、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分析一个身边的人或事,并在下一堂课上分享。
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以及这样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八、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2、了解《孟子》散文,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讨论:“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由“拔苗助长”引出孟子及《孟子》二、互说孟子及《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夫”读二声”畔“读”叛“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由”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展开讨论,归纳文言知识“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
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封疆之界(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环:名词作状语围(5)古今异义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去:(古)离开;(今)到池:(古)护城河;(今)池塘(6)补充重点实词道:就是王道、仁政米粟:泛指粮食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内城郭:外城君子:施行仁政的人(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随检、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投影一]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文章是如何体现孟子的主张的。
(板书课题)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投影四]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二段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④原因何在?3、第三段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②战争结果如何?③为什么?明确: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结果攻城失败。
“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投影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明确: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
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三、总结: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
(指名学生总结)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四、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学生回答)[投影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委而去之②环而攻之③池非不深也④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⑤亲戚畔之2、翻译下列句子: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填空: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
3、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五、随检、布置作业背诵翻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