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1、文化的意义及特征:意义:广而言之,文化可以包容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1特征:?文化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按照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可以将其做不同的分类和进行阐述;2?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系统的存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多样性的人类文化景观。
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依靠明确的规范或隐含的形式来引导或约束个人的行为来实现大部分人对既定行为遵守。
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5?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内容:从宏观的层面来概括,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下述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源远流长的历史血脉。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第二,博大精深的体系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极为广博,形式丰富多样。
它不仅包括经济、政治、军事、道德、宗教、哲学等理论,还包括科技发明、艺术创作、文物古迹和民间习俗等形态。
在诸多领域创造过辉煌业绩,促进了人类发展。
内容:1内在品质:?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倡导修身治国民族精神及国家责任感 2?崇尚德智礼仪信等强烈的道德色彩3?文化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及热爱国家历史局限:中国文化提倡崇古守常,强调个人服从群体意志,不赞成张扬人的个性,也不鼓励思想上的开拓进取,中国人重感悟轻逻辑的思维方式,也不利于我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接受与运用。
3、中西方文化比较,哪方面比较,规范、道德法、基本精神等。
3-1:基本精神:一、文化精神:中国好古而乎今,西方力今而胜古(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三)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
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
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
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
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
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
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
我们可以从语言上来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
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个词,而在中文则是两个词。
类似的情况很普遍。
英文的词汇相对于中文很缺乏。
它只能表达出一个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样表达出细微的差别,也就无法像中文那样表达出很多细腻完美的情景。
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简单实用,然而缺乏美感。
它们的文学是惨不忍睹的简陋。
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的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
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
对于西方人来说,自己就是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自己是整条链中的一环,承上启下。
西方人努力奋斗是为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及时享受。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另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光宗耀祖,泽披后人。
这种东方式的时间思维方式使我们考虑问题全面和连贯,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各有利弊。
东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则推崇直接开放。
西方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我们要抱沟通的态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要抱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现民族性,突出时代性.文化像火车,简洁高速的往前;而东方文化像房子,讲究结构,较固定,和保守。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的观点是应当以继承为主.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起重要的作用,否则中国早不叫中国了.但是,我们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东西一度采取了完全抛弃的方式,对传统的精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直到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由于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金钱和利益方面,传统的东西更是被冲击的支离破碎.等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一些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佳坡以及我们国家的台湾地区在儒家思想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时,我们才发现,产生于自己国家的精华思想并没有被我们所好好利用,反而是其他一些国家保存的更加完好.恢复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返回到封建时期的状态和思想,而是将有利于我们的精华保留下来,不要让他在我们手中以创新等理由被抛弃.创新是应该的,没有创新,社会发展就不会有动力,但是缺少传统基础的社会,还叫中国吗?长期以来,部分人士把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等同起来表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

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摘要:当今世界全球化日益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的大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压力。
在当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顶住压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命题。
本文从中西文化的交流出发,简单分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之处,进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合理与先进成分,为促进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体系的建设提供经验。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对比;分析一、前言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的深入与开放的扩大,形成了极为广泛的文化交流局面。
尤其是中西文化交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人们走进书店,可以说是找不到一本西方小说的,而现在无论是走进书店还是在网上冲浪,随时都可以找到想要的西方经典名著或是科学著作。
跨文化交流在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冲突、互补、共存,是文化交流的历史必然。
各种文化唯有在冲突中彼此融合,在互补中各自增添活力,在共存中寻求共荣,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成熟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国进一步融入了世界这个大家庭,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只有走向世界,民族文化才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从他国汲取营养,在文化差异中找到可吸收利用的信息。
二、中西文化交流人类历史上,关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冲突、共处及整合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进行着。
特别是随着新的交流技术和工具的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广泛。
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21世纪发展的前景。
由此,对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把握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方向。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定义具体来说,我们的中国文化一般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经常用来比较,它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供大家参阅!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国,在历史文化的长流中,中日两国都曾经历过一次接受外来文化的高潮。
虽然日本传统文化几乎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日本人民也将传播而来的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本土化,因此中日文化虽然源于一宗,但仍然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只是在这种特点之下,依稀能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但在近世纪,中国在闭关锁国的政策的禁锢下,在科技上未能紧跟世界步伐,而日本却经过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因此,在现在看来,日本文化主体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发展了富有本国特色的西方文化,比如日本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文化起源文化差异茶文化日本文化的起源因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交流频繁,这种影响十分深远。
但是日本人民也注重结合自己实际,不断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因此日本文化既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又有西方文化的影子,由此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大和文化。
从历史来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唐朝文化,比如汉字、官制、法律、工农业生产技术、饮食、衣着等各方面。
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日本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选择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以此解内忧攘外患。
因而明治维新在这种条件下“出生”。
日本西化在当时有着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发展已经决定了落后国家要成为被掠夺者的境地,所以,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也正是因为明治维新,使日本的文化发生了很大改变,或者说是新发展。
在明治维新之前,不论是在内里的思想上还是外在的表象上,日本文化都烙印着深深的中国印记。
而明治维新,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然还有教育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
以下是明治维新的措施: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将日本划为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报告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报告
近些年来,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自上古以来博大精深,人们在唠叨中信手抚摩出一定的传统礼仪和习惯来有效的管理社会关系;而西方文化历经漫长的形成和发展,拥有更加直接的表达方式。
对比起来,两种文明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比如针对婚姻、家庭、教育等生活领域和精神文化等领域。
在婚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更倾向于以家庭经济、政治利益为主导安排婚姻,相比西方文化更加崇尚自主恋爱以及感情婚姻;而在家庭方面,西方文化更自由,注重孩子和父母彼此的交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中国家庭更加严谨,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上的训练。
再者,在教育方面,西方教育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力求能够自主学习,追求自我实现;中国则更倾向于专业性知识教育,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传统精神文化,西方拥有自身的文化传统,重视个人主义和宽容;而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更加关注集体追求,侧重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观念。
从以上内容中可以发现,中外文化都各有特点,彼此之间相互吸粹,而且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如果能够多样使用消除传统文化碰撞的不合适性,有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
东方文化与中西文化的比较

东方文化与中西文化的比较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同民族之间的重要分野。
而在文化这个广阔领域内,东方文化与中西文化是两种富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
正如一句古语所言,不出门就知天下事,这两个文化体系早已展开了一场深入细节的较量。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东方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比较。
一、审美观念东方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强调内敛、不张扬,注重细节的雕琢和匠人的精湛技艺。
如试马骝,精神极为细微。
这一点体现在中国的文化中尤为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审美观念也逐渐转化,从最初的古朴自然,演变成了以和谐为核心的审美标准。
而相对于此,西方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则更加追求自由、开放和互动。
西方文化中的艺术,更加的讲究个性化和自由发挥,代表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强调个体的创造和独立性。
二、价值观念价值观的形成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东方文化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是义、仁、礼、智,讲究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
而在道家思想中,则主张“无为而治”,即守拙无事,静心安神,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厚重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其独特的代表性质,在西方文化中流行已久。
这种思想强调自我实现,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我表达,同时也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公正。
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本源的根,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
东方与西方的传统文化,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等等,被认为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文化内涵。
而在东方文化中,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等等也始终是受到世人的关注。
而在东方文化的强调下,诗、书、画、印、文房四宝成为了东方文人的最爱,被一直被奉为文化的王冠。
四、生活方式在东方文化中,强调的是节制、克己、和谐与自然的相处。
千万人各自为政,但又总是形似。
这种强调文化背景的思考方式,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不断优化自我的前进路。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1. 中西文化差异的概念解析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共生、道德伦理等观念,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激励、自由选择等价值观。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道为本”的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而西方现代文化则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
在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孝道、忠诚等美德,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法治、人权、民主等价值。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涉及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2. 中西方历史背景的差异分析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时,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各自独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中国自古注重家族、宗族观念,历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注重礼仪、和谐与长期关系。
农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顺应时令的文化特色。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整体性、统一性和连续性。
例如中国的哲学体系儒释道交融贯穿中国历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历史上所诞生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背景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文化面貌。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绪论一、传统的价值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
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
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
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
“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一传统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涵义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
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
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
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西侠文化对比

中西侠文化对比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分类,与西方文化相比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侠的价值观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点,也更加切合人类文化的普遍特征,具有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与侠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没有明确的“侠”的概念,但他们历史上的骑士文化既包含自由、荣誉、勇气和无私精神等相似特点,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中西方侠文化的异同点。
侠的起源和意义侠,字义为仗剑自立、依仗才华之人。
在古代的中国,侠被视为一种尊贵的品质,他们代表了正义和荣誉,以维护社会的安全与和谐为使命。
而在西方,骑士更多是指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化中穿着华丽盔甲的战士,他们以勇气、荣誉和忠诚为中心,追求名誉和财富,也会为了国家和被认为正确的事业而战斗。
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侠文化既强调个体的力量,也注重团体的生存发展,无私行动反映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奉献与义务的价值观。
而西方骑士文化则更重视个体的个性、自由和追求,信奉“权利”和“自由”为中心的价值观。
侠意味着一种深刻的“道德责任”,追求“仁义礼智信”,始于善而终于美,骑士则更专注于荣誉、名声、财富和个人实力的表现。
骑士文化表达了追求成功和个人权力的冒险精神,而侠文化则代表了一种深厚的道德情感,重视团体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行为准则侠讲求的是义务和奉献,该承担的责任,他将会毫不犹豫地承担和完成。
而骑士的行为则更强调自由和权利。
在西方骑士文化中,他们奉行坚固的道德准则和信仰,自尊、勇敢、强壮和战斗技能都是他们所尊重的特质。
骑士也可以追求公共福利,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他们往往是追求快乐和私人财富的个人主义者。
不同的道德观念侠文化坚信无私奉献和道义原则。
为了维护正义,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和冒任何风险。
骑士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是忠诚、勇气、智慧、慷慨和礼仪等等。
两种文化在道德观念方面都有共同点,比如都相信正义和团队合作。
但骑士文化的高度重视荣誉和忠诚,往往让人们将他们视为模范。
不同的标志物在中国古代,侠人常常身着闪闪发亮的长袍,往往装备有刀、剑、弓箭和类似武器的装备。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论文

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摘要:文化是指人类生活的总和,即人类生活的方式,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狭义的文化是人们创造的全部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心态、观念、习惯等等。
文化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做事原则,它深刻地体现为我们对事物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印记着这个民族的特点。
因此,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总体说来,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而西方文化则主要是科学性的或者说是理知性的其内部不同文化传统间的彼此融合,促进了西方文化这个大系统的自我更新,本文从文化的动态与静态,文化的源流传统,文化精神方面以及文化的本体与形态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O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Abstract:Culture is the summation of human life. It is the way of life style and it is a principle of work which reflects the principle of things for us the wrong judgments and value judgments. Different nation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Therefor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espite it has a long history tradition. It still creates a brilliant in the long history process. As a whole, Chinese culture is a kind of ethics with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has the footprint of the distinct personality and mark the Chinese culture character and culture spirit. It also reflects Chinese value and aesthetic pursuit. Based on the thought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nature and human,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ynamic and static culture, the origin and spirit of culture, the ontology and form of culture, etc.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目录前言 (1)1 中西方文化精神特点 (2)1.1中国文化精神特点 (2)1.2 西方文化精神特点 (2)1.3东方文化特质形成因素 (2)1.4西方文化特质形成因素 (3)1.5轨迹不同,相得益彰 (4)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2.1人本精神 (4)2.2宗教文化 (5)3 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6)3.1科学精神 (6)3.2宗教文化 (6)4 中西方文化在精神方面存在的差异 (7)4.1中国文化:内敛 (7)4.2西方文化:超越 (8)5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 (8)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后记 (10)。
中西文化对比与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 品。
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元素,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 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自我认同: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认同,增强自我认同感 自我提升:通过学习和传承优秀文化,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 自我发展: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发展和成长 自我实现:通过文化自信,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文化自信 的体现
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 的基础
文化自信可以促进文化传承 和创新的发展
文化多样性是 社会发展的源 泉,可以促进
创新和进步
文化多样性可 以促进不同文 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增进 国际友谊和合
作
文化多样性可 以丰富人们的 精神世界,提
高生活质量
文化多样性可 以保护文化遗 产,传承和弘
扬民族文化
个人角色: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积极 参与文化交流活动。
语言障碍: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存在困难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 行为方式等存在差异
历史遗留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可能导致 文化冲突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可能导致文化交流 中的障碍和冲突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可能导致文化交流 中的障碍和冲突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可能导致文化交流 中的障碍和冲突
跨文化交流:促进中西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融合创新:中西文化融合可以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和理念 合作共赢:中西文化合作可以带来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共同发展 文化自信:中西文化交流可以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影响力
浅析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

浅析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以茶与咖啡为基本切入点,其代表着不同的物质文化,茶文化与咖啡文化被称为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代表,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对其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从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起源入手,对其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不同点进行细致详尽的探讨,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标签:茶文化;咖啡文化;对比一、引言茶与咖啡是当今社会中普遍流行的饮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从茶与咖啡的文化方面的角度来看,其二者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从古至今流传而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咖啡文化则是西方国家的典型象征,由于历史背景、生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其二者有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茶和咖啡,有着不同的内涵、历史,那么这个时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
本文对此进行详细叙述。
二、茶的历史起源及茶文化概述不同年代,茶的功能也不相同,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犷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
自古“琴、棋、书、画、诗、酒、茶”则是文人雅士的七件雅事,俗事文化和雅事文化都包含“茶”,由此可见在这雅、俗两个文化层面,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对茶的历史起源与茶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茶文化有更加系统的了解。
2.1茶的历史起源。
人类的饮茶史据传说从上古神农尝百草之后就开始了,那个时候是作为药用。
相传彭祖得饮茶养生之道,活了八百多岁。
后其携二子彭武、彭夷定居于闽北山中,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后来周朝统治者借鉴商纣灭亡的原因,颁布禁酒令,倡议群臣百姓以茶代酒。
闽北某山被时闽王划为茶山以备上贡茶叶之用。
有历史记载的是西汉时一个道人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植茶叶,此后茶叶种植才作为经济作物推广开来。
而中国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固定下来形式化的茶道,甚至说,中国没有“茶道”这个概念。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报告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去探索其中的共通之处与融合之道。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特点。
中西方文化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观念,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价值。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喜欢煲汤炖菜,而西方人更倾向于简单的烹饪和生吃食材。
在礼仪习惯方面,中国人讲究尊重长辈和传统,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些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评判或排斥。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非黑即白的。
中西方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对待友情和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在对待自然和环境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倡导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我们要重视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积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交流与对话,可以增进中西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交流团等方式,让中西方文化能够相互借鉴和吸收,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对话,才能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和谐共处,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同繁荣。
让我们携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文化交流环境。
【这篇文章旨在辅助理解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非文化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浅析中西诗酒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诗酒文化的差异酒,作为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
酒又像魔水一样,渗透到每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的生活中。
关于酒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中西方的诗歌作品中,酒的文化意义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文以酒增色,酒以文生辉,诗词中多表现出个人的感伤离愁、忧国忧民之情;在西方,追求的是狂欢宣泄,表现的是个人欲望的释放,抒发的是集体式的解脱。
本文以李白和普希金中有关酒的诗词进行对比,从而探讨中西诗酒文化的差异。
酒作为一种文化事业,包含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方面面,从诞生伊始就备受关注。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疗保健、器具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琼浆;诗,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孕育出来的高雅的文学奇葩。
”诗与酒的碰撞在中国远古时间就已经开始,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的《诗经》中就有四十四首涉及酒。
从西方诗歌中来看,酒在西方诗歌中的分量就不如中国这样重要。
这也许与酒的来源,酒在中西方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有关。
当沁人心脾的酒香和回味无穷的诗作结合时,人们可以从李白和普希金这两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中,找到酒的魅力所在。
一、酒的来源要比较中国诗酒文化的差异,首先人们需要了解中西方酒的来源是怎样的。
在中国,关于酒的来源说法是不胜枚举,也正好说明了一茶一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两大主流。
据考古学家证实,近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门的酒器,这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
关于酒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等。
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康造酒。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说文解字》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杜康于是被称为高粱酒的鼻祖。
还有种说法是杜康是黄帝时期的一位专门管理粮食的官员,随着农耕的发展,粮食每年都有很多剩余,杜康在寻找储存粮食办法的同时意外发现发酵后的粮食加上雨水的浸湿发出阵阵清香,于是杜康把这浓香水带回家让人们品尝,酒就这样在民间普及开来,杜康也因此被称为“酒神”。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节日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是彰显文化特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在于其文化传承的不同背景,因此在形式、内容、庆祝方式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庆祝方式、习俗传承等三个方面谈一下它们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不同,反映了各自特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在东方文化中,节日起源于祭祀活动,传统的节日与人们的精神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时候,中国人民主要信仰儒教、道教、佛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些重要节日就形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西方节日的起源主要是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后来随着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农业时代节令不同,每年的季节变化所带来的不同风貌逐渐形成了西方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情人节、万圣节等。
二、庆祝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主要有祭祀祖先、赛龙舟、放烟火、掉颗糖花等活动。
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就是看花灯、吃汤圆等。
看灯会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有代表性的节日庆祝方式,灯会有纸灯、玻璃灯、花灯、河灯等等。
吃汤圆则是对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完整体现。
而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则主要是家庭团聚、互赠礼物、舞蹈表演等。
例如圣诞节,人们会在家里装饰圣诞树、吃火鸡宴、交换礼物等活动。
很多西方节日也会有花店、甜品店的促销活动,让各个年龄层的人们欢度节日,增强人际关系。
三、习俗传承的差异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习俗传承方式也不尽相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传承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传承来培养后代,父母会传给孩子包饺子、挂红灯、放鞭炮、串门、看龙舟赛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习俗。
而在西方,由于家庭文化的转变、群体的流动及知识的积累,传统节日的习俗传承方式就较少依靠家庭而转向学校和社会机构了。
而传承节日的媒介也有所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广泛地应用于影视、文艺、绘画等文化领域,经久不衰。
而西方节日的习俗则积极运用于制作卡片、采购礼物、赠送花束等,通过市场等途径来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文化不仅是丰富多彩,而且拥有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
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何更好的去理解不同文化、信仰所存在和真正精神,是我们当下必须要学会的。
只有你理解了这种文化的本质,精神层面的才能更好的被理解。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有某些由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传统,如语言、文字、习俗或某些原始的、不变的或难以改变心里定式,正是这些文化特质或文化基因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本身是无形的,而文化精神是有自己独特的形态的。
无形的文化本身也决定和规范了有形的文化精神的内涵。
东西方文化虽然历史发展轨迹不同,但其各自的特点也较为明显,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正是当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
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1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渊源传统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各自都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
这些不同的渊源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中国的文化展现的是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融合的特点,在悠悠几千年的文明中,思想观、道德观逐渐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基准的文化特点。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只有我们的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保留至今。
以文化的传承作为依托,我们的历史、文化、发展存在了五千年之久。
欧洲历史上存在文明程度最发的罗马帝国也早已不复存在,而我们的文明和文化传承是其它任何国家、民族是不可比拟的。
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千百年以来我们一直把儒家文化作为我们文化的标尺,只有遵从儒家文化的思想才是思想的主流。
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又是道德教育,所以我们遵循的礼仪孝道成了我们对人起码的要求和必备的素质。
并且中国文化它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外来的文化在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都有这一现象。
以佛教为例,佛教是印度起源的,在印度的佛法理念中是不讲究忠孝的,而在最初引入到中国的时候加入很多的儒家文化的特点,把忠孝这些儒家文化都加入其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的佛教文化特点。
所以说我们中国文化对佛教的改造,可以说是很明显。
与佛教在中国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从个体文化出发,强调个体的重要程度和文化的特征,强调个体自由发挥,注重个体的自由性。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观念的共识,西方文化中注重文化的个体性,以发散性的角度融合这个社会,所以造就了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行成这种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欧洲历史上的不断扩张和兼容,从罗马帝国开始便遵循着融和这一理念,在横跨三洲的罗马帝国中各种文化的融合和互相影响是存在的。
渐渐的形成了一种更为广泛的包容的理念和开放的心态。
这样的意识也逐步的向欧洲蔓延,形成了如今这种多种文化所兼容的文化形态。
西方的文化特点是采取吸收优点进而发扬的特质,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西方人愿意并喜欢外来文化的冲击力,注意抓住这些文化的特质与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这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是不断地自我否定,那么这样就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不断地跃迁,不断地相互否定。
那么就导致了一种超越的浪漫神精。
东方文明起源于亚洲的辽阔大陆,对外交往相对困难。
在这种情形下,商品经济很难发展起来,并且受长期的思想影响下我们重农轻商的思想很难做出有效的改变。
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只有强烈的中央集权才能保证社会有序的运行。
因此,中国文化形成了集权专制制度、并且由于长期受儒家的思想熏陶我们学会了重视群体、强调个人的服从和义务承担的文化特质。
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很难做到自由、竞争和个人利益重要性的体现。
中国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化,和我们东方其它国家一样我们都是一种遵循“仁”为中心思想的民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圆形的,善于整体地考虑问题。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宗族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强调个人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
把人看作是群体的分子,认为人需要群体才能生存的、有伦理道德限制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互相依存的。
从个人来讲,中国文化视“修身为本”,把善良、诚恳、仁义,看作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从群体来讲,注重思考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讲求伦理道德,尊卑有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和谐统一,从不以如何征服自然为出发点,而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观念。
寻求一个完整的循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也是以这样一个轨迹而延续的。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以及对自然万物的尊重、承认和包容,通过沟通、协调而达到和谐的程度,我们要求万物之间相互融合统一。
正是当今社会全球化今天所需要的精神。
但是,发展形成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
比如对个人思考的独立性有着很大的限制,这对思想的进步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并且过分注重人际关系,使原本为相互之间协助的关系,更多地体现成了制约、限制。
过分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使得个人的权利被严重忽视,个人主体的自我意识很难产生。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希腊地中海沿岸。
并且地中海附近多为优良的海港,为当地的经济贸易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
伴随这种经济形式的建立,也渐渐形成了西方世界中强调竞争、自由,尊重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的文化特质。
具体来说,西方强调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地位,崇尚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竞争、效率。
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是直接的,实际的。
对事物的判断也是客观的。
注重科学论证,努力发掘自然界的奥秘,希望可以征服自然并从中得到利益,确立人的价值。
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由于注重科学的重要性,才能创造来一个又一个科学研究的里程碑,为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做出来卓越的贡献。
资本主义经济环境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进而促进了科学带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促进来人类的进步。
但过分注重个人权利和利益忽视了集体资源的重要性,过分的对自然的征服,导致各种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物种的消亡,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经济实力、优胜劣汰,世界征服论、拜金主义、过度竞争,也扭曲来西方的价值观。
也是局部问题扩大化,矛盾冲突越演越烈。
三千年封建社会中我们长期拥有着接近整个欧洲面积的幅员辽阔土地。
从西部高原到东南沿海平原,从东北的寒带到南海热带,都是极大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并且我国主要发展地区大多数处于温带和热带,所以农业发展迅速并且自给能力充足。
由此,中国文化便建立在一种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自我文化意识当中了。
农耕文化本身就是最“原始”的文化,这就又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内向型”。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大多数农业发展条件不足,并且由于自身经济优势和特点,在许多地区也建立不起太强的农业文化,大多数国家还是崇尚工业轮和工业文化,所以不得不发展对外贸易和殖民等形式进行自足,从而形成一种“分散性”和“外向型”的文化。
我们拥有不亚于欧洲的众多的民族。
长期生活在这个由多种地域特点的,相对封闭的,益于农业长足发展的大环境中,自然是以农耕为主题。
而且,中国人口激进式增长是从明朝开始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在泱泱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口最多的时期不过五千万左右。
始终没有人口与资源间的矛盾。
因而,因此也不用扩张殖民的巨大压力。
由此便决定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非西方的对外扩张和对自然的强烈征服欲望。
并且由于幅员辽阔和资源丰富。
各民族之间的自我矛盾始终没有太突出。
而欧洲虽然形成了许多国家,由于地域面积小形成时间短,不仅国家与国家存在文化差异,而且国家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宗教、语言和文字,而且由于殖民和强烈的占有欲和对外的扩张性形成的自我遵从的文化特点,而中国是一个以汉族、汉语和农耕文化为主体,不同的民族及其丰富多样得民族语言和文化共存的特点。
历史悠久,则意味着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由此形成的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经历了数千年的磨合与交融,凝聚成浓重的“合而两利,分则两伤”的民族大一统历史意识。
正因如此,中华文化才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也只有中国文化体系是数千年延续发展而从未间断的。
而西方文化至少我们可以说有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一种说基督教的或者我们把它叫做日耳曼的,当然不能简单地把基督教等同于日耳曼。
所以文化的延续性和传统性不够强烈,并且文化渊源不明确,虽然希腊罗马等国兴盛一时,但随着向欧洲深部发展后延续性极差,所以文化的传承性及传统性不够强烈。
2.6 发展关系特点东西方文化虽然不是一条发展路线,但它们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的东西方文化终于有了真正相互融合的可能和必要,我们对这两种文化所抱的希望是它们都能学习对方的优点,让两者找到一个相互融合的折中点。
未来的世界文化应该是既注重个体,又能着眼于群体;既强调责任和义务又不忽视尊重和传承。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所产生的新文化,将兼具东西方文化优点,采取系统思考的方式,把全世界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和谐共处的理念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3.1 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的思维一直都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和态度,几乎是直觉就决定了一切,缺少严密的论证和科学依据,这种思维方式,从古至今已经形成一种惯性、都是局部思维很少注重整体性。
但西方国家,通常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依据及有效的论证,特别注重严密论证后的结论,习惯于这种思维方式,渐渐的也形成了一种惯性的定式和思考的方式,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但过于复杂的思考和过于细致的推敲致使一些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话,而东方的直观论也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难以有准确的定义,往往会主观意见主导事情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上都有直接的优缺点,但这一思想得以发展和延续还是拥有其必然的本质优势。
所以学会多角度的看待,多层次的考虑是需要的。
3.2 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我们从历史上看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巨大,个人价值的实现通常是通过社会价值实现才能得以体现,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利益都从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之中。
而西方则遵循的则是先个人而后社会的价值取向。
认为个人的价值的实现才是一个人对社会价值的提升,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就谈不上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我们受文化影响对人生的态度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依靠个人的价值利益的取舍,整体的权利和利益才能深刻的得到体现。
而西方人则认为,人生就是实现自我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达到整体的完备和强大,强调了个人在整体的作用和意义,突出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