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其诊断
2024版传染病学狂犬病PPT课件珍藏版
疫情监测体系不完善
狂犬病疫情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疫情 报告和监测工作存在滞后性,影响防 控效果。
野生动物带毒情况严重
野生动物带毒情况较为普遍,增加了 狂犬病传播的风险和防控难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疫苗接种率持续提高
监测体系逐步完善
随着狂犬病防控工作的不断深入,未来疫苗 接种率有望持续提高,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数据可用性评估
分析疫情数据是否可用于指导狂犬 病防控工作。
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01
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疫情监测数据、病原学监 测结果等信息,对狂犬病疫情
进行风险评估。
02
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狂犬病 疫情划分为不同预警级别。
03
预警信息发布
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狂犬病疫 情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防
护措施。
04
预警响应措施
针对不同预警级别,采取相应 的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狂犬病防控意识不足 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程度和防控意识 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疫苗接种覆盖率不高
部分地区疫苗接种工作存在漏洞,导 致狂犬病疫苗接种覆盖率不高,易形 成疫情传播隐患。
病毒变异与耐药性
病毒变异
狂犬病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导致病毒毒力、抗原性、致病性等方面的 改变。
耐药性
目前尚未发现狂犬病病毒对任何药物产生耐药性,但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 病毒基因变异,从而产生耐药性。
实验室检测方法
03
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样本,接种于易 感动物或细胞培养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 免疫学方法鉴定病毒。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动物的唾液传播给人类,特别是通过狗的咬伤或抓伤。
狂犬病在全球分布广泛,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全球有超过5万人死于狂犬病,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狂犬病在人类中的感染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前驱期通常持续1-3天,患者会出现焦虑、疲倦和头痛等症状。
兴奋期是病情加重的阶段,患者出现恐水(水恐惧症)和抽搐等症状。
麻痹期是狂犬病最后阶段,患者进入昏迷,并最终死亡。
狂犬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两类:动物控制和人类预防。
动物控制是预防狂犬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狗的免疫接种和绝育,可以降低狂犬病在狗群中的传播风险。
各国政府应当制定法律和政策,要求犬只饲养者对其狗进行定期接种疫苗。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流浪狗的管理,通过收容、绝育和安乐死等措施控制狗群数量,从而减少流浪狗传播狂犬病的风险。
人类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和预防措施。
狂犬病疫苗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常规疫苗接种可以提供长期保护,而紧急疫苗接种可以在被咬伤后提供保护。
任何人在被疑似携带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都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并按照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疫苗接种。
在一些高狂犬病发病率地区,政府还可以推行口服疫苗控制措施。
这种措施通常涉及在狂犬病病例报告的地点周围给狗口服疫苗。
这样做可以通过降低狗群中狂犬病的传播风险来预防人类感染。
此外,教育公众和加强媒体宣传也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手段。
公众需要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以便及时寻求治疗和预防措施。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通过宣传广告、宣传册和社区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意识。
总结起来,通过动物控制和人类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的传播。
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应共同努力,加强动物疫苗接种和流浪狗管理,并积极宣传狂犬病的预防知识,从而减少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
2024年度传染病学狂犬病PPT课件ppt(最新资源)
2024/3/23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3
• 狂犬病概述 • 狂犬病流行病学 • 狂犬病疫苗与免疫接种 • 狂犬病治疗与护理 • 狂犬病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 • 狂犬病防控策略与挑战
2
01
狂犬病概述
2024/3/23
3
定义与传播途径
定义
发病机理
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伤口附近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侵入周围神经, 沿着神经轴突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复制,导致急性 脑炎和周围神经炎症。
临床表现
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个月。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等 类似感冒症状,随后出现恐水、恐风、恐光等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 逐渐出现狂躁、兴奋、吞咽困难等症状,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宣传教育
动物管理
开展狂犬病知识宣传教 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
24
加强动物管理,减少流 浪犬数量,控制动物间
疫情传播。
面临的主要挑战及问题
疫苗接种覆盖率不足
部分地区疫苗接种覆盖率低,存在免疫空白 。
公众防范意识不强
部分公众对狂犬病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 。
2024/3/23
疫情监测体系不完善
部分地区疫情监测体系不健全,难以及时发 现和报告疫情。
并处理并发症。
17
患者康复指导
饮食指导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 消化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休息与活动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保证 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机 体抵抗力。
2024/3/23
预防再次暴露
2024版《狂犬病》ppt课件
诊断标准与分类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具体标准包括: 有被犬、猫等咬伤或抓伤史;出现典型的恐水、恐风、咽肌痉挛等症状;实验 室检测狂犬病毒抗体阳性。
分类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可将狂犬病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类。轻型 患者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中型患者症状明显,病程较长;重型患者病情严重, 发展迅速,死亡率极高。
社会参与
3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如支 持动物保护组织、参与疫苗接种计划等,共同营 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
2024/1/26
14
04
狂犬病诊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疗 手段
2024/1/26
15
实验室检测方法介绍
2024/1/26
病原学检测
01
通过病毒分离、抗原检测等方法,确定病原体为狂犬病病毒。
观察与随访
对接种疫苗后的伤者进行密切观 察,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并定期
进行随访和复查。
2024/1/26
13
公众宣传与教育工作
1
知识普及
通过宣传册、海报、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 及狂犬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2
教育培训
针对养犬人士、宠物商店工作人员等特定人群, 开展狂犬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能 力。
鉴别诊断
需要与病毒性脑炎、破伤风、脊髓灰质 炎等疾病进行鉴别。主要通过病史、临 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024/1/26
17
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
2024/1/26
治疗原则
狂犬病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方法,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了“世界狂犬病日”,各国纷纷开展相应宣传活动,“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概述⏹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因其有恐水特征,故又名恐水症,它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1881年法国巴斯德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极小的生物,1903年Negri在狂犬病人尸脑部发现了包涵体,并命名为Negri小体,直至现在仍然是诊断狂犬病的标准之一。
病原学⏹狂犬病毒于1962年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一年后,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
随后在鸡胚组织、神经组织中增殖成功。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大小约75×180n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狂犬病毒是拉沙病毒属的典型种。
从感染动物或病人中发现的狂犬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街毒经过系列传代称固定毒。
⏹根据对不同毒株的血清学反应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将狂犬病毒分为5个血清型:⏹1血清Ⅰ型:为典型的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株;⏹2血清Ⅱ型:拉哥斯蝙蝠病毒,从非洲分离到,包括6个亚型;⏹3血清Ⅲ型:马可拉原型株,在非洲分离出,包括5个亚型;⏹4血清Ⅳ型:杜文海格原型株,首先从南非分离到,以后从南非和中欧的蝙蝠中分离到,含有8个亚型;⏹5血清Ⅴ型:欧洲蝙蝠狂犬病毒。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犬仍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它传染源还有猫、狼、狐、獾、熊、臭鼬、蝙蝠等动物。
近年来对世界上54个国家和地区狂犬病报告的综合分析表明,因犬所致的狂犬病占57%,野生动物所致占33%,因蝙蝠所致占10%。
⏹国内由狂犬传播者约占80%一90%,其次是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如狼、狐、狗獾等温血动物。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区域主要宿主⏹亚洲狗,猫,猫鼬,⏹非洲狗,豺,猫鼬,狐狸⏹拉丁美洲狗,蝙蝠⏹北美洲臭鼬,浣熊,狐狸,蝙蝠⏹加勒比海地区猫鼬⏹西欧狐狸,蝙蝠⏹东欧狐狸,狗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
狂犬病基本知识2013.3.16
• • • 孟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年3月16日
内
• • • • • • •
容
一、狂犬病病原学 二、狂犬病流行病史 三、狂犬病发病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四、狂犬病诊断治疗及防制措施 五、狂犬病流行病学 六、狂犬病控制措施 七、狂犬病疫情处理及资料收集
一、狂犬病病原学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可感染
一、狂犬病病原学
• (一)病原分类: 1、病毒种类 由于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形态呈子弹状。 1970年国 际病毒分类命名委员会正式确定狂 犬病毒为弹状病毒科(Rabviridae) 中的一个属。 弹状病毒科中能感染 人类、构成对人类威胁的只有狂犬 病毒。从感染动物或病人中发现的 狂犬病毒称街毒,街毒经过系列传 代适应特定宿主后称固定毒
P r o t e c t i n g
l i f e
r i g h t
f r o m
t h e
s t a r t
世界上狂犬病发病情况
35 000 India
Pakistan Bangladesh Vietnam Philippines China Sri Lanka
每年世界上因狂犬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在 35 000 例以上,亚洲占98%以上。 > 99% 以上的狂犬病由狗咬伤引起
孟连县狂犬病流行情况
• 2011 年 1—12 月全县六个乡镇共上报被狗伤暴露人数 194人,人狂犬疫苗全程足量接种人数177人,未全程足量 接种10人,未接种疫苗者7人。 2012年5月25日从富岩乡灯嘎拉村上英朗组采样送到 市疾控中心的病狗脑组织检出狂犬病毒抗原阳性,县卫生 局下发通知到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于5月30日起实行每 日疫情“零”报告制度。5月28日普洱市人民医院报出1例 居住在娜允镇的宣威籍菜农疑似狂犬病病例,5月30日从 公信乡班别村永红一组和勐马镇怕良村东扩小寨分别采来 的 3份病狗狗脑实验室检测均查出狂犬病毒抗原阳性,证 实了我县富岩、勐马、公信都存在犬间狂犬病疫情的流行。 1—12月全县六个乡镇共统计上报被狗伤暴露人数1885人, 人狂犬病疫苗接种人数为1581人,未接受疫苗接种者304 人,其中有13人同时接种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ppt课件
02
CATALOGUE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狂躁型
患者表现出极度狂躁和攻击性, 同时可能伴有畏光、怕水、呼吸 困难等症状。
麻痹型
患者初期出现疲劳、头痛、发热 等症状,随后出现肢体麻痹、面 瘫等症状,最终可能导致呼吸衰 竭。
狂犬病的诊断方法和步骤
01
02
03
04
1.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被犬类或其他动 物咬伤或接触过可能携带病毒
提供即时的免疫保护。
狂犬病人的护理和管理
隔离和观察
狂犬病人应该被隔离,以避免病 毒传播。同时,他们应该被密切 观察,以监测病情的发展和预防
并发症的发生。
疼痛管理
狂犬病人可能会出现疼痛和其他不 适症状,因此需要使用药物来缓解 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心理支持
狂犬病患者可能会因为病情而感到 恐惧、焦虑和不安,因此需要提供 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应对病情。
病原学
狂犬病毒是一种弹状病毒,属于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病毒表面有糖蛋白和神经 氨酸酶两种主要成分,其中糖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与病毒的致病性和 免疫原性密切相关。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01
02
03
传染源
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 犬,其次是其他携带病毒 的动物,如猫、狼、狐等 。
传播途径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通过咬伤或抓伤传播,病 毒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或 黏膜侵入人体。
狂犬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治愈率
如果狂犬病患者得到了及时的疫苗接种和伤口处理,并且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那么他们的治愈率 通常是非常高的。然而,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或者治疗不当,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导致死亡。
预后
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1-2008)
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1-2008)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1-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狂犬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狂犬病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狂犬病街毒street virus自然状态下从感染动物或患者中发现的狂犬病病毒。
2.2 狂犬病实验室固定毒 fixed virus狂犬病街毒株经过动物或细胞系列传代适应特定宿主后,其致病性减弱。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有被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等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未愈合伤口的感染史。
3.2临床表现3.2.1狂躁型狂躁型是我国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有: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常感觉,以后出现高度兴奋、恐水、怕风、阵发性咽肌痉挛和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吐沫、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
逐渐发生全身弛缓性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2.2麻痹型麻痹型在我国较为少见。
临床表现为:前驱期多为高热、头痛、呕吐及咬伤处疼痛等,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喉痉挛和吞咽困难等表现。
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状,麻痹多开始于肢体被咬处,然后里放射状向四周蔓延。
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故称“哑狂犬病”。
3.3实验室检查3.3.1 直接荧光抗体法(dFA)(见A.1)或ELISA(见A.2)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毒抗原阳性,或用RT-PCR(见A.3)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
3.3.2细胞培养方法(见A.4)从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到狂犬病病毒。
3.3.3脑组织检测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dFA)(见A.1)或ELISA (见A.2)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T-PCR(见A.3)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见A.4)分离到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诊治范例
(一)周围血象及脑脊液
白 细 胞 总 数 轻 至 中 度 增 多 ( 12.0 ~ 30.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
脑脊液细胞数可稍增多(大多在 200×106/L以内,以淋巴细胞为主),蛋 白质可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二)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
取病人的唾液、脑脊液、泪液接种鼠脑分离病毒。 至少需1周才有结果。
(四)预防接种
免疫血清与疫苗联合应用有可能防止狂犬病 发病。
但免疫血清可干扰宿主的主动免疫,影响抗 体生成。
因此,对严重咬伤注射免疫血清者,在完成 末次接种后10、20、90天再注射1次,能触 发回忆反应,产生大量抗体。
(五)干扰素
在 传 统 免 疫 开 始 时 加 注 一 剂 干 扰 素 ( 100 万~300万单位)可显著提高免疫效果。
Positive dFA
Negative dFA
(The 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直接荧光抗体检验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流行病学 有被狂犬或病畜咬伤或抓伤史。
2. 临床表现 出现典型症状如恐水、怕风、咽喉痉挛, 或怕光、怕声、多汗、流涎和咬伤处出现麻木、感 觉异常等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最有意义的早期症状:在愈合的 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 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本期持续 2~4d。
(二)兴奋期
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恐怖表情、 恐水、怕风,体温常升高(38~40℃);
恐水为本病的特征,怕风、怕光、怕声; 神志多清晰,少数病人可出现精神失常; 本期约1~3d。
(三)麻痹期
6. 尚要注意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四)预防接种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措施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措施引言: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可怕传染病。
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对人和动物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这种疾病的传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关于狂犬病流行情况的调查方法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
一、狂犬病流行情况的调查方法1.1 采集患者资料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首先要收集和记录已知感染者或受到攻击者的详细信息。
这些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居住地点、是否接受过免疫接种等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评估风险因素。
1.2 收集动物样本动物也可能成为携带或感染者,因此收集野生和家养动物样本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样本来自于潜在宿主如野生哺乳动物、猫、狗等。
通过采集血液、唾液或脑组织等样本,检测病毒的存在和水平,可以帮助确定暴露的风险。
1.3 确定疫情传播链在调查过程中,了解感染者与疫情传播链之间的关联非常重要。
通过追踪患者及其可能接触过的动物,揭示病毒在社区内传播的方式。
这有助于确定潜在流行源以及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1.4 分析统计数据流行病学调查还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感染率、致死率、年龄和性别相关因素等进行比较和计算,可以得出关键结论并提供有效支持决策制定。
二、预防措施2.1 动物强制免疫针对家养和野生动物群体,实施动物强制免疫是控制狂犬病流行最重要的预防举措之一。
通过为家养宠物接种有效并定期更新的灭活或减毒狂犬病疫苗,可以有效地提高免疫率,并阻断病毒在动物之间的传播。
同时,对于野生动物,例如狐狸、浣熊和野兔等,也应定期进行口服或投放诱杀性免疫采取措施。
2.2 加强宠物管理针对家养犬只和其他宠物,加强管理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建立宠物登记制度和责任险制度,加强出售、领养和饲养动物的规范。
此外,要督促宠物主人做好平时的喂养、卫生清洁工作,并教育宠物主人正确对待和抚摸动物。
2.3 提高公众认知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度是预防控制的重要一环。
狂犬病讲课稿课件-2024鲜版
发病率和死亡率 抗体水平检测 症状改善情况 生活质量评估
统计狂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评 估防控效果。
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如发热 、头痛、恶心等是否缓解。
2024/3/28
22
06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2024/3/28
23
本次讲课内容回顾
狂犬病的病原学
介绍了狂犬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和传播途 径。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
鉴别诊断
与破伤风、病毒性脑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注意事项
避免误诊和漏诊,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14
04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Chapter
2024/3/28
15
疫苗接种程序及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对象
犬、猫等易感动物,以及经常接触动 物的高危人群。
接种程序
注意事项
接种疫苗前需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 避免在动物生病或怀孕时接种;接种 疫苗后需观察动物反应,如出现异常 情况应及时就医。
狂犬病讲课稿课件
2024/3/28
1
目录
2024/3/28
• 狂犬病概述 • 狂犬病病毒与宿主关系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 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 • 总结与展望
2
01
狂犬病概述பைடு நூலகம்
Chapter
2024/3/28
3
定义与传播途径
定义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急性脑炎和脊髓炎。
2 3
跨学科合作与综合防控
狂犬病防控需要医学、兽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 的共同努力,未来跨学科合作将更加紧密,形成 综合防控策略。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狂犬病流行病学
在中国,狂犬病曾一度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根据卫健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仍有数 百人因狂犬病死亡。为加强预防和控制工作,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公众认知 和加强流浪犬只管理等。
02
狂犬病流行病学特点
地区分布特征
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 但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
传播途径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病兽咬伤、抓 伤或舔舐皮肤黏膜破损处等方式 传播。此外,宰杀或剥皮当中不 慎刺伤手部等也可感染发病。
易感人群
人群对狂犬病病毒普遍易感,兽 医、动物饲养员和与狂犬病病毒 接触较多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全球及中国流行现状
全球流行现状
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但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和流浪 犬只管理的加强,一些发达国家的狂犬病发病率已大幅下降。
防控措施不到位
部分地区对狂犬病的防控措施执行力度不够,存在疫 苗接种不及时、疫情监测不敏感等问题。
野生动物传播风险
野生动物携带狂犬病毒的现象较为普遍,给人类带来 潜在感染风险。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发病率持续下降
随着狂犬病防控知识的普 及和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预计未来狂犬病的发病率 将继续下降。
监测体系完善
05
监测与防控策略
监测方法与技术进展
病例监测
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狂犬病病例报 告系统,实时监测狂犬病发病情 况,包括病例数、地区分布、人
群特征等。
分子生物学监测
采集疑似狂犬病病例的唾液、脑 脊液等样本,进行病毒分离、鉴 定和基因测序,了解病毒特征和
变异情况。
病原学监测
采集人群和动物血清样本,检测 狂犬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评估 人群免疫状况和动物感染情况。
传染病学狂犬病
传染病学狂犬病关键信息项:1、狂犬病的定义与病原学2、狂犬病的传播途径3、狂犬病的症状与分期4、狂犬病的诊断方法5、狂犬病的预防措施6、狂犬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7、责任与义务8、争议解决方式1、狂犬病的定义与病原学1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
111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为单股负链 RNA 病毒。
112 病毒具有嗜神经性,主要通过感染神经细胞进行传播和复制。
2、狂犬病的传播途径21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而传播。
211 常见的感染动物包括狗、猫、狐狸、狼、蝙蝠等。
212 人传人极为罕见,但在器官移植等特殊情况下可能发生。
3、狂犬病的症状与分期31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 1-3 个月,短则不到 1 周,长则可达 1 年以上。
311 前驱期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同时伴有伤口部位的疼痛、麻木、瘙痒等异常感觉。
312 急性神经症状期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313 麻痹期患者逐渐进入安静状态,出现肢体软瘫、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等症状,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4、狂犬病的诊断方法41 主要依据患者的暴露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411 暴露史包括明确的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史。
412 临床症状典型者易于诊断,但对于症状不典型者,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
5、狂犬病的预防措施51 暴露前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狂犬病研究人员等,可提前接种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
511 暴露后预防:包括伤口处理、狂犬病疫苗接种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
512 伤口处理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 15 分钟,然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
513 狂犬病疫苗应在暴露后尽快接种,一般于第 0、3、7、14 和 28 天各接种 1 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其诊断孙泉云(上海市畜牧兽医站 201103) 潘水春(上海市南汇区畜牧兽医站 201300)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也是一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死率高居各传染病之首,几乎达100%。
临诊特征为怕光、怕声、恐水、感觉过敏、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
全世界每年有数以百计的人死于狂犬病,因此狂犬病对动物安全和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
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当今世界的16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87个存有狂犬病,其中绝大多数病例(98%以上)与犬有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8)的报告,以亚洲发病数最高(占50.99%),其次为非洲和美洲(各为35.2%),欧洲为1.9%,而大洋洲无狂犬病。
从感染人群数与动物的关系可以看出,以家养动物对人的影响最大(其中犬和猫占96.25%),而野生动物占3.75%,其中犬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占87.8%),对人类威胁最大。
亚洲、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狂犬病流行病学模式为犬狂犬病,仅欧洲发达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以野生动物狂犬病为主要流行病学模式。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2000年通报了49个州的7369个病例,全部为动物,没有人感染死亡的病例,比1999年上升了4.27%。
其中野生动物占了93%比例,浣熊占37.7%,臭鼬占30.1%,蝙蝠16.8%,狐狸6.1%;其他类(包括啮齿类和家畜)占了7%比例,比1999年下降了15.3%,主要品种为狗、猫、羊、牛、马和猪。
由于美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实施了狂犬病控制和免疫计划,已根除了狂犬病的源头 犬狂犬病,人畜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发展,使美国的畜间狂犬病得到了较好控制,人间狂犬病发病率也从每年100例以上降至1~2例。
为了更好地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加强诊断学的研究和发展。
由于狂犬病的特征特点,要求实验室方法必须标准化、快速、敏感、特异、经济和可靠。
建立常规诊断检测方法,对及时处理感染者并实施必要的防治措施提供了技术依据;而阳性狂犬病病例的实验室鉴定,可帮助对目前狂犬病流行病学模式的确切描述,并指导狂犬病控制计划的正确实施。
对感染动物的诊断,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是最常用的方法,样品为可疑动物的大脑组织,但仅用于尸检;对感染病人的诊断,尸检也可采用DFA法,生前诊断则有多种方法,仅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样品可采取唾液、血清、脊髓液和颈背毛囊的皮肤活组织。
唾液可进行病毒分离或RT-PCR,血清、脊髓液可用于检测狂犬病相应抗体,皮肤活组织样品用于检查毛囊底部的皮肤神经中的病毒抗原。
目前标准方法是DFA,本试验已被评估及实施了40多年,被认为是所有检测方法中最快速可靠的常规技术,美国所有的狂犬病检测实验室均采用本方法用于可疑动物的尸检。
其它涉及诊断、检测和研究的方法包括电镜观察、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RT-P CR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等,可用于研究病毒结构、组织病理学、分子类型和毒力等。
1 狂犬病病毒抗原的检测方法1.1 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是被WHO和O IE同时推荐的诊断方法,是一种检测感染动物组织中狂犬病固定株和野毒株的诊断试验。
此方法快速可靠,同经典动物接种试验高度相关。
本试验原理为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 IT C)标记的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同待检组织中的狂犬病病毒抗原进行反应后,F IT C作为荧光染料,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激发下,可释放出可见的黄绿色荧光,从而检出抗原存在部位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
检验时可直接取新鲜患病动物的海马角、小脑或延髓制成涂片,以高质量的冷丙酮固定,用特异的结合物染色后镜检。
对于新鲜病料,本试验可在4小时内得出可靠结果,准确率达95%~99%。
本试验也能用于检测细胞培养物或被接种的小鼠脑组织中的狂犬病抗原。
甘油保存的样品经冲洗后可用于DF A试验,而福尔马林固定的样品只有经酶处理后才能进行。
1.2 快速狂犬病酶联免疫诊断方法(RR EI D):WHO也推荐法国Pasteur研究所研制的RREID试剂为标准诊断试剂,用于检测脑样品中狂犬病核蛋白。
将样品在缓冲液中粗略绞碎或是组织培养液,离心后收集上清,加入至抗体包被的微孔板内孵育,随后结合的抗原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核蛋白IgG鉴别,再加入底物行酶显色反应,最后用4N硫酸终止后测定OD492nm值,结果的判定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二种。
本方法可用于可疑动物脑悬液的检测,不能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的样品,因为固定的抗原不溶,无法与免疫吸附物结合。
1.3 组织病理学检测:是在现代诊断方法建立以前的通用检测方法。
当感染动物的大脑组织经染色(如苏木精染色、姬姆萨和伊红染色)后,有经验的显微专家可发现脑炎的证据,但本试验并不认为是诊断狂犬病的特异方法,灵敏度也不高,特别是当样品出现自体分解的情况下,即使是新鲜样品也会有40%的假阴性结果。
狂犬病脑炎在大脑组织和脑脊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周淋巴细胞或多型核白细胞成套,淋巴细胞聚集,内基小体的形成,由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巴贝斯结节的形成等,而其中内基小体(N eg ri)的检出最为重要。
内基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大小为0.25~0.27 m,内基小体最常发现于海马角的锥状细胞和小脑的浦肯野氏细胞中,也发现于不同神经节和髓质细胞及唾液腺、舌、和其它器官的神经元。
可用姬姆萨等染色法区分内基小体,内基小体呈品红色,内有小的深蓝或淡紫色嗜碱颗粒。
在人工感染的病例中,有的脑组织含有内基小体,有的则没有。
临床病例的组织学检查中,发现50%样品含有内基小体,所以检测内基小体的存在仅作为狂犬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1.4 免疫组化(IHC)试验:本试验是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样品中抗原的敏感特异方法,借助于酶标记技术的放大性和专一性,其敏感性优于组织学染色法。
另外,单克隆抗体可用作检测和鉴定狂犬病病毒的变异株。
(下转左页第34页中)35!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4年第4期洗手,经消毒池消毒才可通过参观走廊,且不准进入猪舍内部。
要进行定期消毒,消毒的目的是消灭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发生和蔓延。
最短必须间隔3天,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
平时结合饲养管理应进行随时预防消毒,搞好环境卫生,注意通风,避免高温、高湿及有害气体的危害,及时消除使猪体抵抗力下降的各种因素。
为了防疫灭病工作,必须采取#防预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和其它规模化猪场一样,一定要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猪的发病率。
4 猪舍的环境控制根据猪的生物学特点,采取工程技术措施,为猪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近交系猪群饲养管理的重要标志和手段。
4.1 温度:为猪创造适宜的环境,以克服自然因素的不良影响,最重要的是防寒与降暑。
在现代化管理的猪舍内可采用空调使舍温达到猪最适宜的生存温度,一般在15~20%之间波动,可根据猪的反应情况具体调节,产仔栏温度要适当高点,因仔猪怕寒。
4.2 湿度:高湿和低湿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都有不良影响,多以相对湿度来衡量空气潮湿的程度。
适宜的范围是65%~75%,可通过现代化的干燥、湿润设备来保持。
4.3 光照:光照是猪舍小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猪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可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光照两种,在现代化的猪舍,有大面积的可采光的玻璃,必要时也可辅以人工光照。
4.4 通风换气:通风换气可缓和高温对猪的不良影响,在封闭式饲养的近交系猪舍,通风换气可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
猪舍的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是利用自然界的风力及温差形成的风压和热压使空气自然流动进行舍内外空气交换。
在现代化饲养的近交系猪舍内,靠自然通风不能完全满足猪的卫生和饲养要求,此时要用机械通风方式,根据猪舍内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如产生的CO2总量、水汽或过多的热量计算通风量,然后按通风量和通风方向选择风机,确定安装台数。
5 完善科学管理体系要有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饲养员或实验员一上班,首先应检查水、电、换气、空调等设施的运转情况,登记好温度、湿度,然后观察猪情、饮水、饲料情况,猪的健康情况(特别注意粪便是否正常),还有产仔、哺乳仔猪情况,如有异常,应迅速处理,并报告技术员。
管理人员更要认真细致,从近交的第一世代开始,必须做好详细的配种记录、产仔记录和系谱。
要定期称重,量体高、体尺等各项指标。
保证每头猪的遗传背景清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严格的近交。
6 展望近交系猪的育成非常不容易,常常凝结着几代科学家、专家、教授、技术员和工人等的汗水,而近交系猪因具有基因纯合度高、遗传背景清楚、与人体在多方面相似等优点而成为异种器官移植研究领域中不可代替的实验模型,甚至可能是异种器官移植中组织和器官的最可靠提供者,所以近交系猪群的饲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用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来使它更趋向程序化,使它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1∋张仲葛,黄惟一,罗明等.中国实用养猪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刘震乙,盛志廉,吴显华等.家畜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张忠诚,梁冠生,杨利国等.家畜繁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4∋Leland H.Hartw ell,Leroy Hood,M ichael L.Goldberg et al.Geneti cs from genes to Genomes&M∋(影印版).北京:科学出版社&5∋刘荣宗,康孟松.近交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之遗传标记类型的探讨&J∋.1995,17(增刊):60~62&6∋霍金龙,张娟,罗古月等.近交系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20(12):59~61&7∋霍金龙,罗古月,张娟等.新型实验动物 近交系猪的应用前景&J∋.中国牧业通讯,2004,(4):68~70(上接右页第35页下)1.5 动物接种试验:取患病动物的大脑皮层、海马角、小脑和延髓等脑组织研磨后,用含抗生素的等渗培养液(如Hanks 液)制成20%(W/V)匀浆,离心取上清,接种于3~4周龄的无特定病原(SPF)小鼠脑内,接种量为0.03ml/只,小鼠至少观察28天,第5天开始出现麻痹或其它神经紊乱症状而死亡时,可确诊为狂犬病,最好用DAF试验加以确认。
1.6 其它方法:仅含少量狂犬病病毒的样品很难用常规检测方法进行确认,因此可将病毒在细胞培养物上复制,增加病毒浓度。
鼠神经细胞瘤细胞系(M NA)和乳仓鼠肾细胞(BHK)可提供病毒的体外复制,以适当的培养基在CO2环境下培养,48小时后用DFA试验检测狂犬病病毒核衣壳抗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