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物体的沉浮
改变沉浮教案及反思
![改变沉浮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132720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7.png)
改变沉浮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浮力概念,知道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概念的介绍。
2. 实验:观察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浮力大小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概念及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讲授法:讲解浮力概念及浮力大小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阿基米德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浮力概念的讲解:讲解浮力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由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所产生的向上力。
3. 实验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4. 实验二:让学生进行浮力大小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浮力计算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浮力大小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PPT:包含浮力概念、实验步骤和浮力计算方法等内容。
3. 作业纸张:用于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
![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https://img.taocdn.com/s3/m/a7d3770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9.png)
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许多种,主要包括改变物体的密度、改变物体受力状况以及改变物体的形状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首先,改变物体的密度是改变物体沉浮的一种常用方法。
物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质量,计算公式为密度=质量/体积。
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就会下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就会浮起来。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或体积来改变物体的密度,进而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例如,可以往物体上添加或移除物质来改变其质量,或通过拉伸、压缩或变形等方式改变物体的体积。
其次,改变物体受力状况也是改变物体沉浮的一种方法。
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由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和重力相互作用决定的。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会浮起来;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会下沉。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或压强,来改变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大小;或者通过改变物体所在液体的体积或形状,来改变物体的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此外,改变物体的形状也是改变物体沉浮的一种方法。
物体的形状直接影响物体受力的分布,从而影响物体的沉浮情况。
例如,将物体改变成船形或空心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受力的表面积,减小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差距,从而增加物体的浮力,使其浮起来。
类似地,将物体改变成球形或重心较低的形状,可以减小物体受力的表面积,增大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差距,从而减小物体的浮力,使其下沉。
另外,改变物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例如,通过改变液体的温度、压强或含盐量等参数,可以改变液体的密度,进而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此外,改变物体所处的重力场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例如,在太空或弱重力环境中,物体的沉浮情况将与地球上的情况有所不同。
总结起来,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包括改变物体的密度、改变物体受力状况以及改变物体的形状等。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所需的沉浮效果。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2c16593b3567ec102d8a69.png)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科学教育理念本课时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改变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并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
一、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本课是青岛出版社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二节”,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之后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科学探究实验课。
本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实践”。
使学生在学习物体沉浮现象的经验认识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增长探究、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今后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本课的主导思想也是引导学生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通过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研物体在水中沉浮变化规律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浮力的复杂名词,如“体积、质量、浮力等内容”,这一切对小学生来说光凭想象很难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器材,如生活中常见的“橡皮泥、浮标、装有沙子的玻璃瓶、易拉罐、吸管、饮料瓶”等物体,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小组讨论,开展改变轻重、大小来改变物体沉浮的探究,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教学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沉浮现象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愿意亲身经历各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从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
12改变物体沉和浮(精品含有Flash视频)
![12改变物体沉和浮(精品含有Flash视频)](https://img.taocdn.com/s3/m/78236647cf84b9d528ea7a4d.png)
鱼为什么在水中能自由的沉浮?
潜水艇为什么能自由地沉浮?
答:潜水艇有水仓,
排水后重量变小就 上浮,进水后重量 变大就下沉。
3.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1)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浮在水 面上,因为铁比水重。( × ) (2)物体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 √ ) (3)改变物体形状使本来下沉的物体 上浮,则物体所受的浮力变大。 ( √ ) (4)篮球始终漂浮在水面上,不管用什 么办法都不能让它沉入水底。 ( × )
现象
沉
浮
改变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或沉。 我的结论是:
活动记录
我们的方法属于下列哪一类(符合的打√) 材料 我的方法
改变物 体重量
改变物体 与泥 玻璃瓶 鸡蛋
说出“死海不死”的道理 答:死海水中含有大量的 盐,比一般的水重。人在 水中受到的浮力很大,即 使不会游泳,也不会淹死。
学习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
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 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 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 的应用。
答:把橡皮泥捏 成碗型,口朝上 轻轻放入水中。
怎样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
6.探究改变沉浮的方法——改变液体。 (1)准备:一个鸡蛋、一杯清水、盐。 (2)步骤: A:把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鸡蛋在水中的 沉浮情况。 B:向水中不断加盐,待盐溶解后观察现象。 名称 水 盐水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沉与浮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沉与浮](https://img.taocdn.com/s3/m/a291f30ca45177232e60a225.png)
∵木块漂浮
∴F浮=G物=1.2N
物体漂浮或悬浮时
F浮=G物
V排=
F浮
液g
1.2N 103kg/ cm3 10N
/ kg
1.2104 m3
120cm3
V露=V物-V排=200cm3:120cm3=80cm3
专题四 漂浮
1、密度计在水和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哪一个大? 放在煤油中液面在密度计的刻线A点,放在水中水 面在密度计A点的上方还是下方?
2、地球上有一个死海,在那里人可以躺在海面上 看报。假定人的平均密度与纯水的密度相当,要使 浸入海水中的人有三分之一的体积浮出水面,那么 死海海水的密度约是多少?
3、有一杯水,水上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块全部融 化后,杯中水面的位置将?
{实验与思考}
(A)
漂浮
(B)
悬浮
(C)
下沉
(D)
上浮
F浮 >G 物
物体上浮
F浮 =G 物
物体悬浮或漂浮
F浮 <G 物 物体下沉
练习
一个1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钩 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是0.87N,这个钩码受到的浮力是 多少? 解:F浮= G - F
=1N- 0.87N
=0.13N
解:F浮=G排=2N 2、一物体浸入水中排开了1000cm3水,求受的浮力多大?
解:v排=1000cm3=10-3m3
ρ m排= 液V排=1x103kg/m3x10-3m3=1kg
F浮=G排= m排g=1kgx10N/kg=10N
3、质量为540g的铝块的一半浸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当它浸没在
酒精,所受的浮力?(ρ铝=2.7g/cm3
2 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 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2bf8f610964bcf84b9d57bb8.png)
实验内容: 1 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 改变物体的重量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3 改变液体的密度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实验材料: 小水槽6个 水 橡皮泥 空心小球 盐
盐的密度:2。16克/L 水 1
实验步骤: 1 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取重 量相同的两块橡皮泥 ,一块揉成团,一块做成 近似船型,轻轻放在水面上,同时放手。变物体的重量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取体积 相同的空心球,一个装满橡皮泥 ,另一个没装, 放在水面上,同时放手。 3改变液体的密度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取体积 相同的水和盐水,一块薄片土豆轻放水面上, 沉入水底;再取出来,放在盐水面上,浮在盐 水面上。
利用实验突破重、难点的相关策略:(对此我 采取了一些相关的措施)
突破实验的重点和难点的最好方法是科学实验 探究,在本实验中可以通过物体在水中沉浮规 律变化的实验过程,控制变量条件:同一物体 重量一样,体积不同;体积相同,重量不同; 体积,重量相同,液体密度不同,这样就可以 突破实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题: 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教学目标以及实验设计意图: 经历一个改变物体的沉浮的探究活动过程,获得关于 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以及液体密度有关的认 识,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并运 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能用语言表 述整个过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实 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实验的重点是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方法的探究 难点是通过探究知道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 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轻重、大小以及液体密度 的方法来实现。
注意事项: 1、器材使用时一定轻拿轻放。 2、控制好每个小实验中每一个变量。
实验的结论: 1 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 改变物体的重量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3 改变液体的密度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doc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doc](https://img.taocdn.com/s3/m/3b61ef6025c52cc58bd6be23.png)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1、经历“让瓶子逐渐下沉”的典型过程,会用“推测--验证”的科学方法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观察、实验结果。
能用丰富的口头语言,准确地描述和同伴交流分享观察、实验结果。
2、培养探究物体沉浮的兴趣,激发积极关注科学现象的情感。
3、知道在同体积(重量)条件下通过改变物体的重量(体积)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研究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课前准备:水槽、玻璃瓶(“双黄连”之类的,每组一个)、注射器(每组一个)、大可乐瓶/沙/浮标/泡沫塑料/橡皮泥教学过程:师:我们上节课研究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你们认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生:和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系。
师:什么关系,能说具体一些吗?生: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生:我有补充,应该是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大的物体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都认为是这样?生:是。
(教师板书:重轻大小)师:(教师出示一个双黄连的瓶子)我把这个瓶子放到水里,它会沉还是会浮?生1:会沉的。
生2:我认为它会浮在水面上。
(生:会沉的,会浮的……学生争论起来)师:有不同意见了,怎么办啊?生(齐声):把瓶子放到水里试试看吧!师: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样吧,如果你认为小瓶子放到水中是会浮的请站起来,你认为是会沉下去的请蹲下,认为会半浮半沉的请半蹲,不能确定的就请坐。
(这个环节看似很简单,但是,在学生决定是站还是蹲,或者是坐着,都是经过思考的,这样,就能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教师把小瓶子放到水槽底部,放开手)(这一动作看似很普通,但是其中包含的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操作方法的渗透)生:是浮的,是浮的!(一部分推测正确的学生一起欢呼起来)生:在瓶子里灌一些水就会沉下去了。
(小部分没有推测正确的学生在小声地说)师:你来说说你们还有什么想法?生:我们认为,往瓶子里灌些水(瓶子)就会沉下去了。
改变物体沉浮实验
![改变物体沉浮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9eb601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4a.png)
1.该实验重点是要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体积的关系,可不涉及具体的浮力大小的比较。
备
注
该实验还可以用一空玻璃瓶来做,可通过瓶中有空气(盖子)与无空气作比较,但据此不易看出与体积的联系,可提示此装置在水中占据的水的空间来作比较,进而引入到与体积的关系上。
小学科学实验详解
实验名称
改变物体沉浮实验
实验类别
演示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
实验器材
橡皮泥、水槽、水、铝片、牙膏皮等。
实
验
步
骤
实验一: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
1.将一团橡皮泥放在水中,观察它的沉与浮。
2.将该团橡皮泥做成船形,再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
3.思考观察到的现象(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
实验二:物体的沉与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以牙膏皮作实验,观开撑成筒状,再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
4.思考:在此过程中,牙膏皮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5.讨论交流。
6.再以铝片做实验验证所得出的结论。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b3f82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6.png)
《沉与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材说明教材共3页,分为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这部分内容是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关于沉浮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改变物体的沉浮。
使原来浮在水面的玻璃瓶沉下去,学生会比较容易想到在小瓶中装水或沙、石子等,从而让玻璃瓶沉下去。
加多少量就可以使它沉下去呢?这需要估计和尝试。
教材中的3幅图表明了三种情况:玻璃瓶浮在水面;玻璃瓶悬在水中;玻璃瓶沉到了水底。
这几种情况,学生们在探究尝试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现。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也正是要让学生们去经历这样一个使玻璃瓶逐渐下沉的探究活动过程。
当然,玻璃瓶由浮变沉、沉又变浮,这当中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讨论话题。
包括一开知,怎样使浮着的玻璃瓶沉下去,学生们可能会提出把玻璃瓶的塞子拔掉,玻璃瓶进水了就会慢慢沉下去。
这实质都是改变了玻璃瓶的重量。
第二部分:改变浮标的沉浮。
观察浮标的沉浮,研究各种使它下沉或上浮的方法。
说说改变浮标沉浮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与上一部分是相似的,但探究的内容扩展了。
可以通过往浮标的气囊中填入重物(改变重量)来改变沉浮,也可以通过改变上下两段嵌套重叠部分的多少(即改变体积)来改变沉浮。
这里,改变沉浮的方法、因素更多了,但这部分活动的重点应落在通过改变体积大小来改变浮标的沉浮。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浮标,不是商店出售的用于钓鱼的“浮标”。
而是作为一种能通过改变体积、重量而改变沉浮的学具。
所以,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需要为学生提供符合要求的探究材料——专门制作的浮标。
如果没有现成的浮标,教师可用塑料管等自制一些类似于浮标的学具材料。
第三部分: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把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物体放在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想办法使沉的物体浮起来,使浮的物体沉下去。
教材在这里列出了一张表格,旨在提示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沉浮。
使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可以把它捏成碗状(或船形),碗口朝上放入水中;也可以把橡皮泥粘在很轻的会浮的物体上(如泡沫塑料、乒乓球等),从而达到不沉……方法还有很多,包括怎样改变泡沫塑料、石头等的沉浮状态,也都有很多种方法。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eb727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3.png)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实验操作: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如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底。
2. 讲解:讲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解释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5. 总结: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强调影响物体沉浮的关键因素。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知识的理解。
7. 拓展: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沉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浮力较大的物体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木块、石头等)、水槽。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和实验过程。
3. 参考资料:有关物体沉浮的科普书籍和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教案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导入(5分钟)、讲解(10分钟)、实验(15分钟)、讨论(5分钟)、总结(5分钟)、作业(5分钟)。
2.2改变沉浮教学设计湘科版新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2.2改变沉浮教学设计湘科版新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3fa652f524ccbff0218419.png)
一、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选择题1.()与生锈有关。
A.铁受潮B.铁被煅烧C.瓷盘的瓷少了一块D.钉子打入墙内2.太阳的热是通过()方式传播到地面上来的。
A.热辐射B.对流C.热传导3.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会冲出地表,形成炽热的()。
A.石灰流B.泥水流C.熔岩流4.()不是由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A.地震B.火山C.侵蚀5.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海底火山爆发,甚至会形成一个新的()。
()A.温泉,小岛B.温泉,海岛C.温泉,小山6.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桨会从火山口流出来,易形成()。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岩7.关于地球内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B.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小C.地球内部全是岩石8.地球内部的最外层是()。
A.地幔B.地壳C.地核9.下列自然现象中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是()。
A.暴雨B.风化C.地震10.下列不是地球内部结构的是()。
A.地壳B.地皮C.地幔D.地核11.地球内部构造中最薄的一层是()。
A.内核B.外核C.地幔D.地壳12.地震和火山是()引起的。
A.太阳和月球运动B.地球外部运动C.地球内部运动13.()的结构跟地球内部的结构相似。
A.鸭蛋B.乒乓球C.鹅卵石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岛、火山口湖等B.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C.火山地区多半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常常分布着许多热泉和温泉15.下列现象中,()与地球内部运动无关。
A.火山喷发B.四季的形成C.地震16.下列属于自然作用改变地表的是()。
A.岩浆活动B.毁林开荒C.开山修路17.下列情况下,铁钉最容易生锈的是()。
A.B.C.D.18.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A.蜡烛熔化B.木材做家具C.铁块变铁水D.铁钉生锈19.铁生锈后,会变()。
A.坚硬B.松软C.银白色20.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改变沉浮》 说课稿
![《改变沉浮》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8e8b1b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6.png)
《改变沉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改变沉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改变沉浮》是教材版本年级学科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以及改变沉浮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物体的沉浮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后续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沉浮的原因,并介绍了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如改变物体的重量、体积、液体的密度等。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于物体沉浮的原因以及改变沉浮的方法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物体沉浮的原因,知道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决定物体的沉浮。
(2)学生能够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体沉浮的原因。
(2)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对沉浮的影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实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8844ebc804d2b160a4ec095.png)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堂实录一、设计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和学具,并通过课前的实物导入、课中的录像介绍、课后的游戏探究等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品味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实验探究过程。
2.使学生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主要方法。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主要方法。
四、教具准备:小玻璃瓶、浮标、水槽、夹子、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笔帽、小木片、吸管、钉子、滚珠、沙粒、铁丝、矿泉水瓶、抹布等。
五、教学过程:(实录)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模型,你们看它是什么?(出示潜水艇模型)生:潜水艇。
师:关于潜水艇的内容,你们知道哪些?生:我知道潜水艇上面有一个很厚的玻璃镜。
生:我知道潜水艇既能浮在水面,又能潜入水底,还能停留在水中。
生:我知道潜水艇是用来打仗的。
生:我还知道潜水艇中有一个能进水和排水的开关。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那么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沉又能浮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学习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出示小玻璃瓶)生:小药瓶。
师:如果把它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生:浮在水上。
生:沉入水底。
生:浮在水中。
师:放入水中试一试,(教师演示)师:怎么样?生:哇,浮在水面上。
师:你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小玻璃瓶沉下去吗?生:能。
师: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各小组讨论一下,看一看哪一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并把它记在报告单上。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7ac44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8.png)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教学章节:一、浮力概念的引入二、物体重心的理解三、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四、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五、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重心,并知道如何通过改变重心来影响物体的沉浮。
3.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5.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浮力概念的引入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教师通过实际物体在水中浮沉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浮力的存在。
二、物体重心的理解1. 教师讲解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重心是物体平衡的中心点。
2. 教师通过实际物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心的位置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三、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物体在水面上的位置,观察和体验物体沉浮的变化。
四、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1. 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教师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可以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装置。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评估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评估学生对物体重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的关系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浮力与物体体积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物体在水中的体积,观察和体验浮力大小的变化。
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4d2535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2.png)
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1.改变物体的密度:物体的浮沉状态与其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则物体越容易下沉;密度越小,则物体越容易浮起。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密度来改变其浮沉状态。
例如,可以在物体表面上涂上一层轻质材料,或者在物体内部注入气体,从而降低其密度,使其更容易浮起。
2.改变物体的体积:物体的浮沉状态还与其体积有关。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正比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大小。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来改变其浮沉状态。
例如,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能够更多地排开液体,从而增加浮力,使其更容易浮起。
3.改变物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物体与液体接触的面积也会影响物体的浮沉状态。
例如,当一个物体的底部面积较大时,承受的浮力也会较大,从而更容易浮起。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物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来改变其浮沉状态。
例如,可以在物体底部增加一个宽大的底面,或者在物体底部制造一些凹凸不平的结构,从而增加与液体接触的面积,使其更容易浮起。
4.改变液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也会影响物体的浮沉状态。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浮起;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下沉。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例如,可以向液体中加入溶质,使其密度增大,从而使物体更容易浮起;或者可以向液体中注入气体,使其密度减小,从而使物体更容易下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适用于液体中物体的浮沉状态。
对于气体中的物体,浮沉状态主要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气体的密度的比较。
而在真空中,由于没有气体或液体提供浮力,物体的浮沉状态主要取决于物体的质量。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beb03003169a4517723a3da.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一: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所以这一课的学习除了教师演示实验,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
二:教材分析《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它由四部分组成:1改变玻璃瓶的沉浮,2改变浮标的沉浮,3改变其它物体的沉浮,4我们的“潜艇”。
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三:教材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我将本课设计为俩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前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个活动部分“改变浮标的沉浮”改为研究“改变橡皮泥的沉浮”,第二课时专题了解研究并设计制作潜艇。
四: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这一知识,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会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4,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质。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五: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亲历三个活动,探究了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1,试验材料:①水槽、小药瓶(辅助材料:泡沫粒、小石子、木块、橡皮泥);②橡皮泥;③浮标、铁钉、泡沫塑料、石块、胡萝卜。
2,多媒体课件及投影六: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一开课,老师就出示空玻璃瓶,提出问题:把玻璃瓶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师演示:把瓶放入水中,升浮。
再提问:能不能让玻璃瓶沉下去?你有哪些方法?这样通过实物创设情境,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新课。
(二)探究研讨,学习新课活动一: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物体的沉浮
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小学孙兴福
教学构思:
沉和浮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是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回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
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还学到了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和其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探究活动流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
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1.把里面灌满水
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 (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
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
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
/view/dd31eb040740be1e650e9a32.html、
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
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
)
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
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
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
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
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
)
(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
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
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
(板书:改变重量)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是沉浮的情况也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二)改变浮标的沉浮
1.学生出示:浮标
2.观察浮标放入水中,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把浮标放入水中,学生观察到一个浮标上浮,一个浮标下沉)它会浮上来,还有一个会沉下去。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沉的浮标浮上来,让浮的浮标沉下去?
师:看来已经想好办法了,请小组长到材料支援角领取材料。
(小组长领材料,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哪个小组来做汇报?
学生1:我们把一个浮标拉开,它会大来的,就会浮上来了,另一个按进去,它会变小的,就会沉下去了。
学生2: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启发学生:我们这个方法是改变了物体学生: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板书:改变物体体积)对,体积大小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的轻重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把我们刚才学的都用上了,真棒!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起研究。
(三)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引出研究问题:那么,要改变浮标在水中的沉浮,我们说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办法就是改变物体的轻重;第二种办法是改变这个浮标的。
(大小)
教师启发学生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1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要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很多呢,除了改变它的轻重,改变它的大小,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
在桌上准备了一些材料,你愿意用上这些材料想出一些更棒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沉浮吗?
2请组长到“材料支援角”领取材料,领好后把记录单读给你同一组的同学听,学生:好!
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材料改变物体的重量改变物体的体积其他
玻璃瓶浮标铁钉石头泡沫塑料
(点评:教师设计的记录单,引导学生探究。
今天就感觉到这一点做的很好。
教师把记录单给学生之后,让他们读一读,我平时上课没有让学生读,所以记起来不全面,讨论时达不到效果。
现在让学生读一读,做的时候,学生就会注意,能不能把实验按要求完成,这一步非常必要,记录单本身指导作用,以每组的形式进行表述。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从小瓶子体积不变,重量改变再到浮标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课堂实录片断:
师:这是考验我们智慧的最好的方式,我想玻璃瓶、浮标怎让它没下去怎样让它浮上来还要不要说?学生:不要!
师:现在来汇报一下你那个石头,你是怎样让它浮起来?
学生1:我们是先把石头放在泡沫塑料上,然后用牛皮筋绑在上面,然后放在水中,它就浮在上面了。
师:你们的方法非常高明,把石头绑在泡沫塑料上,石头就由原来的沉变成了?学生:浮。
学生2:我把……
师:哦,他的泡沫随着石头沉下去(举起他们水槽里的泡沫,这个小组的孩子把泡沫塑料分成了小块的,其他孩子们看了都笑了),他们的泡沫怎么样了?分解了。
所以我有一个问题了,(问学生3)你怎么使泡沫沉下去的呢?(学生3说不上来)他们把泡沫怎么样?
学生:分开
师:然后绑上石头,改变泡沫的体积,然后这样就让泡沫沉下去,好了,这个问题呢是怎么让你解决的呢?还有个问题,铁钉在水里面是沉是浮?
学生:沉!
师:你怎样让它浮起来?
学生1:我们把铁钉绑在那个泡沫上。
师:好的,他们把铁钉绑在那个泡学们有一个伟大的创举(拿起第4小组的材料放进展示台的水槽里,他们组把铁钉插在泡沫上,孩子们看了这个装置都笑了,)来看看铁钉浮了没有?
学生:(异口同声地)浮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改变它的体积,改变它的重量,还可以改变什么?我们老祖先非常聪明地运用了一些载体,我们的古老的船就是用木头做起来的,人要过河怎么办呢?站在木头上把我们人载过去,所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改变重量,改变体积大小,我们还可以用一些载体。
(小组长整理材料)其他同学想不
想知道潜水艇到底是改变什么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呢?打开科学书第50页看一下。
教师启发学生潜水艇是改变什么使潜水艇在水中能自由沉浮,能回答吗?
潜水艇是改变什么使潜水艇在水中能自由沉浮?你说
学生:改变重量!
(四)我们的“潜艇”
到材料支援角领取可乐瓶等材料,开始制作我们的“潜艇”,并尝试让“潜艇”,就上浮了。
附:板书设计
改变轻重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改变大小
运用载体
收集“证据”才能证实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