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doc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构思:沉和浮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改变浮和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

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探究活动流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篇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第()小组实验一: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第()小组实验二: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第()小组实验三: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增大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篇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兰溪市城南小学童建辉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习交流和成果共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观察研究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推测——发现——否定——再否定”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的活动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二、材料准备①天平、杯子、瓶盖、轻重不一的乒乓球3只。

(教师用)②泡沫、苹果、铁钉、石头、大头针、牙签、蜡烛、橡皮.③大小一样,轻重不一的瓶每组3只;轻重相同,大小不一的瓶子3只。

装水的盆子每组1只。

三、教学活动过程利用课间时间进行掰手腕游戏,目的引导学生当两个物体,进行比较时,应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比较。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①出示杯子,老师这里有只杯子,杯子里放了一样物体,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在不使杯子倒下的情况下,把杯子里的东西取出来?②那其他物体放在水中会不会也像乒乓球一样呢??③揭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④出示瓶盖,你认为把它放在水里会是沉还是浮呢?(分别放在水面和放入水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去研究今天的内容比较科学合理?2、合作研究一:?①你认为做今天的研究需要些什么材料呢?出示8种材料,请观察并推测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将推测的结果填在实验记录表一中。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科学教育理念本课时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改变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并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

一、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本课是青岛出版社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二节”,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之后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科学探究实验课。

本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实践”。

使学生在学习物体沉浮现象的经验认识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增长探究、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今后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本课的主导思想也是引导学生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通过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研物体在水中沉浮变化规律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浮力的复杂名词,如“体积、质量、浮力等内容”,这一切对小学生来说光凭想象很难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器材,如生活中常见的“橡皮泥、浮标、装有沙子的玻璃瓶、易拉罐、吸管、饮料瓶”等物体,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小组讨论,开展改变轻重、大小来改变物体沉浮的探究,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教学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沉浮现象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愿意亲身经历各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从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知识集结知识元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知识讲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上浮:F浮>G 悬浮:F浮=G 漂浮:F浮=G下沉:F浮<G 沉底:F浮+N=G理解:研究物体的浮沉时,物体应浸没于液体中(V排=V物),然后比较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的平均密度可以知道,则物体的浮沉条件可变成以下形式:①ρ物<ρ液,上浮②ρ物=ρ液,悬浮③ρ物>ρ液,下沉浮沉条件的应用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来实现浮沉的;热气球是通过改变空气的密度来实现浮沉的;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物体的漂浮条件,其刻度特点是上小下大,上疏下密;用硫酸铜溶液测血液的密度的原理是悬浮条件。

此外,轮船、气球、飞艇等都是利用了沉浮条件的原理而设计的。

例题精讲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例1.(2019∙安丘市二模)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装有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将体积相等的实心小球A、B、C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放入小球后两个容器中的液体深度相同,且A、C两球排开液体体积相同,B球在甲液体中悬浮,在乙液体中下沉。

则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甲液体比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B.三个小球中密度最小的是C球C.如果把A、C两球对调,A球在乙液体中可能下沉D.A、C两球所受的浮力相等例2.(2019∙商丘二模)如图所示,A、B、C体积相同。

将它们放入水中静止后,A漂浮,B悬浮,C沉底。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所受的浮力大于B、C所受浮力B.B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小于A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C.C所受的浮力一定等于B所受的浮力D.A、B所受的浮力相等且大于C例3.(2019∙开封一模)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烧杯内分别装有不同的液体,把同一个鸡蛋分别放入甲、乙两杯液体中,鸡蛋在甲杯中漂浮,在乙杯中沉底,两液面相平。

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杯中的液体密度小于乙杯中的液体密度B.甲杯中的鸡蛋排开液体的重力大于乙杯中的鸡蛋排开液体的重力C.甲杯中的液体对杯底的压强等于乙杯中的液体对杯底的压强D.甲乙两个烧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相等例4.(2019春∙利辛县期末)小明同学利用饮料瓶和薄壁小圆柱形玻璃瓶制作了“浮沉子”,玻璃瓶在饮料瓶中的情况如图所示(玻璃瓶口开着并倒置),玻璃瓶的横截面积为S=1.5cm2,此时玻璃瓶内外水面高度差h1=2cm,饮料瓶内水面到玻璃瓶底部高度差h2=8c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不计饮料瓶和小玻璃瓶中气体的重力,g=10N/kg,ρ水=1×103kg/m3)①用力挤压饮料瓶,发现玻璃瓶仍然漂浮在水面,此过程中h1减小、h2不变;②用力挤压饮料瓶,发现玻璃瓶仍然漂浮在水面,此过程中h1不变、h2增大;③空玻璃瓶的质量为3g;④空玻璃瓶的质量为13g。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实验报告单18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实验报告单18
实验
现象
蚯蚓爬向湿土没有光的一面。
实验
结论
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
注意
事项
实验
名称
怎样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实验
材料
烧杯、玻璃棒、水、土壤
实验
步骤
1、在烧杯中装半杯水
2、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
3、用玻璃棒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
4、静置一会儿,观察水中的土壤
实验
现象
土壤分成了两层
实验
结论
上层的土壤颗粒小,是粘土;下层的土壤颗粒大,是砂。
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注 意
事 项
1.沙子事先一定要在水中淘洗干净,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药品取量要适宜。
3.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杯壁。
实验名称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材料
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1、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瓶口,倒放在支架上,在塑料瓶内分别加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土。
2、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实 验
现 象
砂质土渗水最快,黏质土渗水最慢,壤土渗水适中。停止滴水后,盛砂质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最少,盛黏质土的瓶子剩下的水最多,盛壤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适中。
实 验
结 论
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能差。
实验
材料
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滴管、铁盘、石棉网、一小块土壤
实验
步骤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沉浮子实验报告

沉浮子实验报告

鸡蛋沉浮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鸡蛋在淡水和盐水中的浮力大小对比二、实验日期2014年9月4日三、实验材料1.玻璃杯2.食盐3.鸡蛋4.茶勺5.筷子四、实验过程1.取出玻璃杯,倒入自来水(就是淡水),水量约为杯子容量的3/4;2.将鸡蛋放入淡水中;鸡蛋很快沉入水底:3.取出鸡蛋,往水里加入3大茶勺食盐;4.拿筷子在杯中快速搅拌,使食盐充分溶解在水里;5.将鸡蛋放入刚刚搅拌好的盐水中;6 .鸡蛋没有沉入水底,而是浮在水面上:五、实验结论:1.清水的浮力小,在清水中鸡蛋会沉入水底;2.盐水的浮力大,在盐水中鸡蛋会浮在水面。

六、理论基础(摘自科学网):把生鸡蛋放在淡水中,它会下沉,因为鸡蛋的重力比浮力略微大一些。

实验报告单学科科学实验名称沉与浮任课教师李素丽实验教师李素丽篇三: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1课、吹泡泡液体的配制方法一:用泡好的热茶水滤掉茶叶后加入一些白砂糖,搅匀之后滴入一些洗洁精,搅匀后冷却。

这种水用来吹泡泡非常好,因为白砂糖能增加泡泡的张力,所以泡泡能吹得很大,而且对学生的刺激也会小一些。

方法二:吹泡泡的最佳配方为:2份洗涤剂、6份水、1——4份甘油。

因为,泡泡破了是由于水分的蒸发,因此要在溶液中加入具有吸水性的吸湿剂,防止水的蒸发,甘油就是这种物质。

2课、观察和识别植物的方法观察项目: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观察要点:1.根:根的形状,直根系、须根系。

2.茎: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茎的形状;(圆形、方形、三棱形)3.叶:形状、边缘、叶脉、颜色等。

4.花:颜色、花瓣数量、雄蕊、雌蕊。

5.果实:形状、有无果实、味道、颜色等。

6.种子:大小、形状、颜色、味道等、3课用一个手指能否阻止坐在椅子上的同学站起来实验要求:一名同学端坐在椅子上,双脚前放。

另一个同学用手指抵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实验结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沉与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材说明教材共3页,分为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这部分内容是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关于沉浮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改变物体的沉浮。

使原来浮在水面的玻璃瓶沉下去,学生会比较容易想到在小瓶中装水或沙、石子等,从而让玻璃瓶沉下去。

加多少量就可以使它沉下去呢?这需要估计和尝试。

教材中的3幅图表明了三种情况:玻璃瓶浮在水面;玻璃瓶悬在水中;玻璃瓶沉到了水底。

这几种情况,学生们在探究尝试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现。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也正是要让学生们去经历这样一个使玻璃瓶逐渐下沉的探究活动过程。

当然,玻璃瓶由浮变沉、沉又变浮,这当中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讨论话题。

包括一开知,怎样使浮着的玻璃瓶沉下去,学生们可能会提出把玻璃瓶的塞子拔掉,玻璃瓶进水了就会慢慢沉下去。

这实质都是改变了玻璃瓶的重量。

第二部分:改变浮标的沉浮。

观察浮标的沉浮,研究各种使它下沉或上浮的方法。

说说改变浮标沉浮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与上一部分是相似的,但探究的内容扩展了。

可以通过往浮标的气囊中填入重物(改变重量)来改变沉浮,也可以通过改变上下两段嵌套重叠部分的多少(即改变体积)来改变沉浮。

这里,改变沉浮的方法、因素更多了,但这部分活动的重点应落在通过改变体积大小来改变浮标的沉浮。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浮标,不是商店出售的用于钓鱼的“浮标”。

而是作为一种能通过改变体积、重量而改变沉浮的学具。

所以,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需要为学生提供符合要求的探究材料——专门制作的浮标。

如果没有现成的浮标,教师可用塑料管等自制一些类似于浮标的学具材料。

第三部分: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把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物体放在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想办法使沉的物体浮起来,使浮的物体沉下去。

教材在这里列出了一张表格,旨在提示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沉浮。

使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可以把它捏成碗状(或船形),碗口朝上放入水中;也可以把橡皮泥粘在很轻的会浮的物体上(如泡沫塑料、乒乓球等),从而达到不沉……方法还有很多,包括怎样改变泡沫塑料、石头等的沉浮状态,也都有很多种方法。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实验操作: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如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底。

2. 讲解:讲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解释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5. 总结: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强调影响物体沉浮的关键因素。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知识的理解。

7. 拓展: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沉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浮力较大的物体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木块、石头等)、水槽。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和实验过程。

3. 参考资料:有关物体沉浮的科普书籍和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教案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导入(5分钟)、讲解(10分钟)、实验(15分钟)、讨论(5分钟)、总结(5分钟)、作业(5分钟)。

《改变沉浮》 说课稿

《改变沉浮》 说课稿

《改变沉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改变沉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改变沉浮》是教材版本年级学科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以及改变沉浮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物体的沉浮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后续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沉浮的原因,并介绍了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如改变物体的重量、体积、液体的密度等。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于物体沉浮的原因以及改变沉浮的方法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物体沉浮的原因,知道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决定物体的沉浮。

(2)学生能够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体沉浮的原因。

(2)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对沉浮的影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实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实录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堂实录一、设计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和学具,并通过课前的实物导入、课中的录像介绍、课后的游戏探究等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品味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实验探究过程。

2.使学生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主要方法。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主要方法。

四、教具准备:小玻璃瓶、浮标、水槽、夹子、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笔帽、小木片、吸管、钉子、滚珠、沙粒、铁丝、矿泉水瓶、抹布等。

五、教学过程:(实录)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模型,你们看它是什么?(出示潜水艇模型)生:潜水艇。

师:关于潜水艇的内容,你们知道哪些?生:我知道潜水艇上面有一个很厚的玻璃镜。

生:我知道潜水艇既能浮在水面,又能潜入水底,还能停留在水中。

生:我知道潜水艇是用来打仗的。

生:我还知道潜水艇中有一个能进水和排水的开关。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那么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沉又能浮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学习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出示小玻璃瓶)生:小药瓶。

师:如果把它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生:浮在水上。

生:沉入水底。

生:浮在水中。

师:放入水中试一试,(教师演示)师:怎么样?生:哇,浮在水面上。

师:你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小玻璃瓶沉下去吗?生:能。

师: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各小组讨论一下,看一看哪一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并把它记在报告单上。

2.2改变沉浮教学设计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2.2改变沉浮教学设计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一、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选择题1.地球内部存在塑型流动的岩浆的是()。

A.地核B.地幔C.地壳D.地表2.太阳的热是通过()方式传播到地面上来的。

A.热辐射B.对流C.热传导3.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

A.地壳B.地幔C.地核4.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海底火山爆发,甚至会形成一个新的()。

()A.温泉,小岛B.温泉,海岛C.温泉,小山5.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桨会从火山口流出来,易形成()。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岩6.关于地球内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B.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小C.地球内部全是岩石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内部是静止不动的B.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C.地球内部有时禁止,有时运动8.不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是()。

A.火山B.地震C.冰川9.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A.地震B.岩石的风化C.喜马拉雅山复一年的隆起10.从火山的喷发情况和喷发物不能推断出的事物是()。

A.沉积的石、砂胶结与压合B.地球内部温度很高C.地球内有炽热的岩浆D.地球内部压力很大11.下列自然现象中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是()。

A.暴雨B.风化C.地震12.地球内部主要由铁和镍组成的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13.下列不是地球内部结构的是()。

A.地壳B.地皮C.地幔D.地核14.下列属于自然作用改变地表的是()。

A.岩浆活动B.毁林开荒C.开山修路15.()的结构跟地球内部的结构相似。

A.鸭蛋B.乒乓球C.鹅卵石16.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发地表后,冷却后形成()。

A.岩石B.卵石C.地层17.()不是铁生锈的条件。

A.潮湿B.干燥C.接触空气D.盐水18.下列情况下,铁钉最容易生锈的是()。

A.B.C.D.19.下列物体中,不会生锈的是()。

A.铜B.塑料C.铁20.铁生锈后,会变()。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最全可直接打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最全可直接打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周次第一周实验方法实验法实验目的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班级实验器材水槽、橡皮、萝卜、小刀、回形针、木块、水、砖块、小石块、泡沫塑料块、蜡烛、带盖空瓶指导教师探究过程 1、把橡皮和苹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大、四分之一大、八分之一大,直到切得更小,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2、把回形针两枚或者是更多枚穿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再把同样大的小木块三个、四个甚至是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实验结论改变橡皮、苹果、回形针和小木块的体积,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不会改变。

发现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改变的。

实验等级良第 1 页共24 页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课题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周次第一周实验方法对比法实验目的知道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实验班级实验材料水槽、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带盖小瓶子、水。

指导教师实验过程 1、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2、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发现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实验等级良第 2 页共24 页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课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周次第二周实验方法探究法实验目的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改变。

实验班级实验材料水、橡皮泥、烧杯指导教师实验过程 1、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观察他的沉浮;2、再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它浮在水面上。

3、比较实心形状和能浮形状橡皮泥的排开水量。

三年级实验

三年级实验

一、实验题目:物体的沉浮。

7二、实验要求:判断物体的沉浮。

三、实验器材:盛水玻璃缸一个、硬泡沫塑料一块、气球、易拉罐、手绢。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中,观察讨论它受到浮力没有。

3、泡沫受到的浮力,是什么方向的力。

4、用手反复向下按它,体会一下浮力是一个什么方向的力。

5、依次用吹鼓的气球、木块、封口的易拉罐实验一下,它们受到浮力的方法是什么样的。

6、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一、实验题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8二、实验要求: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三、实验器材:带盖玻璃瓶、橡皮泥、气球、自行车铃盖、砂、水槽、水、线等。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把带盖的空玻璃瓶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3、把一团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4、设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

5、设法使沉在水底的气球浮在水面。

6、设法使自行车铃盖浮在水面。

7、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感受浮力实验十三、让小水轮转起来9一、实验题目:水流力量大小的决定条件。

二、实验要求:知道水位越高,水流力量越大;水量越多,水流力量越大。

三、实验器材:搪瓷托盘、小水轮、大排水孔易拉罐、小排水孔易拉罐、一烧杯水、抹布。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介绍两个易拉罐,使学生知道两个易拉罐排出的水量不同。

3、学生实验,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

4、只用小排水孔易拉罐,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一些。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把桌子擦干净。

注意:A、两个易拉罐排水孔的孔径要有较大区别,如小孔径为3毫米,大孔径为7毫米。

B、做水位越高水流力量越大实验时,低高水位差别要大。

如低水位可只高出叶轮1至2厘米,高水位可高出水轮40到50厘米。

C、钻易拉罐孔时,应由外向里钻,使孔边毛刺向里,用手堵孔时不扎手指,便于实验。

空气占据空间10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并占据空间。

实验器材:漏斗一个,广口瓶一个,橡皮泥一团实验步骤:1用橡皮泥绕广口瓶的瓶口粘贴一圈,使漏斗能固定在中央位置。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教学章节:一、浮力概念的引入二、物体重心的理解三、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四、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五、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重心,并知道如何通过改变重心来影响物体的沉浮。

3.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5.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浮力概念的引入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教师通过实际物体在水中浮沉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浮力的存在。

二、物体重心的理解1. 教师讲解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重心是物体平衡的中心点。

2. 教师通过实际物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心的位置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三、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物体在水面上的位置,观察和体验物体沉浮的变化。

四、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1. 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教师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可以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装置。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评估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评估学生对物体重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的关系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浮力与物体体积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物体在水中的体积,观察和体验浮力大小的变化。

科学课《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

科学课《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

科学课《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科学课《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科学课《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课《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水》《有趣的浮和沉》两课基础上设计的,可是所教同学这两节课都没有学,对水的认识只限于感性的外表层次上的认识,不了解水的特性,对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更是认识较少,生活经常太少,因此教学时有一定难度。

同学对教学仪器也不认识,对于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要求同学也不太了解。

我设计教学设计时也没有细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以后的教学都起到启示作用)。

两节课同学的兴致一直很高。

开始对于我设计的鸡蛋在水中能上浮和下沉很感兴趣,提出问题也很有价值,这正是上课所需要的,说明了这里的小朋友不笨。

他们动手做实验时,做的也很好,虽然不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但我认为已经很好了。

(我想同学的能力是老师培养出来的,你不给他们机会,他们怎么去利用聪明呢?这里的实验课一次也不上,同学怎么能会做怎么会提出问题?)教学中,同学能积极动手,但是他们不会合作,头脑中不存在合作意识,也不注意他人在说什么,根本就不再注意老师要求的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也许是平时养成的习惯,(或者说是由于第一次上实验课,情绪过于激动有关。

)或者说是老师的引导不够。

但是总的来说,同学都想出了方法改变了物体的浮和沉。

同学做完实验后我没有和时让同学整理仪器,是教学中的失误,这样同学就不知道怎么对待用过的仪器,在以后的教中,要尽量完善课堂环节。

还有,同学不知道怎么填写实验报告单,我进行了个别辅导,但是在同学汇报实验结果时我却没有利用好这些数据。

在实验教学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要组织同学和时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筛选,以利用就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同学的拓展与创新中,由于同学的生活经验太少,所以没有互动起来。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一: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所以这一课的学习除了教师演示实验,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

二:教材分析《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它由四部分组成:1改变玻璃瓶的沉浮,2改变浮标的沉浮,3改变其它物体的沉浮,4我们的“潜艇”。

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三:教材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我将本课设计为俩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前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个活动部分“改变浮标的沉浮”改为研究“改变橡皮泥的沉浮”,第二课时专题了解研究并设计制作潜艇。

四: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这一知识,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会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4,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质。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五: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亲历三个活动,探究了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1,试验材料:①水槽、小药瓶(辅助材料:泡沫粒、小石子、木块、橡皮泥);②橡皮泥;③浮标、铁钉、泡沫塑料、石块、胡萝卜。

2,多媒体课件及投影六: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一开课,老师就出示空玻璃瓶,提出问题:把玻璃瓶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师演示:把瓶放入水中,升浮。

再提问:能不能让玻璃瓶沉下去?你有哪些方法?这样通过实物创设情境,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新课。

(二)探究研讨,学习新课活动一: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1、经历“让瓶子逐渐下沉”的典型过程,会用“推测--验证”的科学方法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观察、实验结果。

能用丰富的口头语言,准确地描述和同伴交流分享观察、实验结果。

2、培养探究物体沉浮的兴趣,激发积极关注科学现象的情感。

3、知道在同体积(重量)条件下通过改变物体的重量(体积)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研究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课前准备:
水槽、玻璃瓶(“双黄连”之类的,每组一个)、注射器(每组一个)、大可乐瓶/沙/浮标/泡沫塑料/橡皮泥
教学过程:
师:我们上节课研究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你们认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和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系。

师:什么关系,能说具体一些吗?
生: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生:我有补充,应该是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大的物体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都认为是这样?
生:是。

(教师板书:重轻大小)
师:(教师出示一个双黄连的瓶子)我把这个瓶子放到水里,它会沉还是会浮?
生1:会沉的。

生2:我认为它会浮在水面上。

(生:会沉的,会浮的……学生争论起来)
师:有不同意见了,怎么办啊?
生(齐声):把瓶子放到水里试试看吧!
师: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样吧,如果你认为小瓶子放到水中是会浮的请站起来,你认为是会沉下去的请蹲下,认为会半浮半沉的请半蹲,不能确定的就请坐。

(这个环节看似很简单,但是,在学生决定是站还是蹲,或者是坐着,都是经过思考的,这样,就能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
(教师把小瓶子放到水槽底部,放开手)
(这一动作看似很普通,但是其中包含的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操作方法的渗透)
生:是浮的,是浮的!(一部分推测正确的学生一起欢呼起来)
生:在瓶子里灌一些水就会沉下去了。

(小部分没有推测正确的学生在小声地说)
师:你来说说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认为,往瓶子里灌些水(瓶子)就会沉下去了。

师:你确定?你确定往瓶子里灌些水,就能使瓶子沉下去?
生:应该会吧!
师:应该会?!
生:会的!
师:那你打算怎么灌?
生1:把瓶子放到这个水槽下面,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水进去了。

那你用你的办法上来试试,看能不能灌进水。

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
生2:把瓶子上面的孔弄大些。

师:如果不改变这个孔的大小,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其实这个环节还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性)
师:瓶子里灌进水了吗?(教师回过来问生1)
生1:有一点了,但是很少。

师:噢,这样啊,也就是这个办法效率不够高,是吗?那还有更好的办法吗?生3:把瓶子放到水龙头下冲。

(这个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其实也是经常用到的,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不错)
生4:用针筒把水注射进去。

……
师:你们听了这么多办法,觉得哪个办法比较好些?
生:(异口同声):用注射器(针筒)。

师:都觉得注射器比较好些,那你们会用吗?
生:会/不会。

师:这样吧,请一位会使用的同学上来演示一遍,哪位愿意?
(不用教师演示,而请学生演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操作演示)
师:看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刚才灌了多少水,知道吗?
生:大概是2ml左右吧。

师:有什么办法确定吗?
生:看针筒上的刻度好了,一小格就是1ml。

师:你真的很能干!(将针筒用实物投影放大)看清楚了吗?这一小格就是1ml,那一大格就是……
生:5ml。

师:是的。

针筒怎样使用会了吗?
生(大部分):会了。

师:那好,我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实验的时候相互学习吧!
你们估计进行这项研究需要多少时间?
(这一环节看似忽视了一项比较基本的操作技能的学习,但是让学生互相学习,实质上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并不是权威,有时同学也是请教的很好对象)
生1:5秒。

生2:10秒。

师:这里所说的“研究”指的是改变小瓶子的沉浮状态。

你觉得要多久?
生3分钟。

生10分钟。

师:你们打算在这10分钟内研究哪些内容啊?
老师这里有一张建议表,上面有些建议大家不妨去试试。

(电脑屏幕逐条出示)
(建议内容:1、你们有办法让瓶子慢慢沉下去吗?
2、当瓶子注入多少水时瓶子悬在水中?注入多少水时瓶子沉下
去?
3、沉下去的瓶子还有没有办法让它再浮上来?)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来交流一下,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
(小组汇报瓶子由浮慢慢变沉,再慢慢变浮)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小瓶子一会儿沉,一会儿浮?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玻璃瓶的沉浮变化?
生:小瓶子里有水就会沉,水少了就会浮的!
师(取出一个里面灌有2ml左右水的瓶子,放到水槽里):这个瓶子里面也有水啊,为什么没有沉下去啊?
生:这个时候小瓶子不够重,水有浮力的,小瓶子重一点的话就会沉下去的。

小瓶子里没有水的时候,很轻,就会浮,当小瓶子不是很轻也不是很重的时候,就像那个,里面有6ml水的时候,就是半沉半浮的!
(教师板书:重--沉;轻--浮;不重不轻--半沉半浮<悬浮>)
师:同学们太棒了!说得真好!(指着悬浮着的瓶子)这个状态,我们称为悬浮,刚才有同学已经提到了。

但是我这里有个问题了,(教师出示一个250ml 的可乐瓶)如果我往这个里面灌8ml的水,它也能沉到水底吗?
(这里就是一个推进,这时学生会思考,不一样的瓶子,从沉到浮或从浮到沉的界线是不一样的,而这些界线之间有没有共同之处,这是今后孩子们会去思考,也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生:不能,这个瓶子太大了,两个瓶子的大小不一样的。

师:那刚才我们说的加重就会沉,变轻就会浮,准确吗?谁愿意上来修改老师的板书啊?到底怎样才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呢
(一直以来,板书都是老师的专利,老师的板书更是一种权威,现在不仅让学生板书,而且还让学生来修改老师的板书,这样就充分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的科学精神)
生:瓶子的大小要一样的,这样重了就会沉,轻了就会浮。

(板书:同体积改变物体重量重轻)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怎么改变小瓶子在水中的沉浮,收获不错,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老师还准备了些什么物体?能用你学到的知识改变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吗?
那就试试吧,想想它们的沉浮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生:好!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同重量改变物体的体积大小)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棒,老师送给大家一个魔瓶,它很听话哦,我让它沉就沉,让它浮就浮,看!(教师操作“魔瓶”)
师: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下次课再具体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疑结尾,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求知的欲望走出课堂)
生1:我看到了,老师用手去挤外面的瓶子的,我知道了……
生2:不是的,好像也不是的……
板书设计: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同体积改变物体重量重轻
同重量改变物体体积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