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思想理论的概述
柏 拉 图 第 的 乌 托 第 迄 今 仍 第 第 第 是 知 觉 哲 一 邦 二 未 三 四 五 的 学 , 中 , 解 , , , 那 中 最 重 要 的 东 西 : 是 他 的 乌 托 邦 , 它是 一 长 串 最 早 的 一 个 ; 是 他 的 理 念 论 , 它 是 要 解 决 决 的 共 相 问 题 的 开 山 的 尝 试 ; 是他 主 张 灵 魂 不 朽 的 论 证 ; 是 他 的 宇 宙 起 源 论 ; 是他 把 知 识 看 成 是 回 忆 而 不 种 知 识 观 。
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贡献
马克思:“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古代最博学的人”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后人简直将他奉若神明。 在他之后的千多年中,亚里 士多德的思想像皇帝一样统 治着欧洲的科学界。两个科 学家在争论问题时,只要其 中一个说“亚里士多德就是 这样认为的”,另一个科学 家立刻就闭上了嘴巴。
探索真知的精神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思考一下:
这句话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
尊师而不盲从
这句话给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 了怎样的启示?
良师益友
勇于创新
亚历山大大帝
• 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的学 生,青年军事奇才,从波斯帝国, 一直打到叙利亚、腓尼基、埃及, 直到印度 • 传播希腊文化,缔造了历史上的 希腊化时期 • 重视学术事业,地理学家绘图, 博物学家收集标本,工程师帮助 攻城 • 有意识的进行欧亚文化融合,建 都巴比伦,与波斯人通婚 •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一分为三 Alexander the Great
首先,这段政治实践的经历深化了柏拉图对僭主政体的认识, 深化了他对公民教育必要性、艰巨性的认识,这些在柏拉图中后期 的著作中都有反映。 其次,政治的失意并没有泯灭柏拉图心中的理想,他开始创办 雅典学园,通过传道授业培养一批既懂哲学、自然科学,又能治国 的人才,即他设想的哲学王,通过他们去改变社会现实,间接地实 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很多对于文艺的论述几乎都要论及摹仿,这成为这一时段文艺理论形态的显在话语。
以往一般把柏拉图关于摹仿的文艺思想视为西方文艺理论摹仿论的起点,其实,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述摹仿了。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相联系的。
从原始巫术的“摹仿”观念,到描述与僧侣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摹仿数”,构成了古希腊早期摹仿观念的发展轨迹。
其中的代表学者有克塞若芬尼、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早起古希腊对文艺的朴识,但是只是从外部触及了瘟疫的本源,显得十分片面。
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
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
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一、相同点: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
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天赋。
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
相反,柏拉图基于“潜能不易挖掘”的忧患意识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于充分发掘人的天赋品格和美德,最后走向已经分配好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师生二人对教育实施的方针目的和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一样的地方,但背后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优生优育”和“因时而教”的具体教育方法。
3、整体主义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
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
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
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
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的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
他把城邦理解为有机整体,而个人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高二历史苏格拉底试题
高二历史苏格拉底试题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师徒关系,以下关于他们两人的说法错误的是()A.都是人文主义思想家B.都注重对人类自身的研究C.都属于智者学派D.后者对前者非常尊重,但不盲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比较、判断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的思想都属于西方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普罗泰格拉为智者学派,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属于智者学派。
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2.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A.苏格拉底B.普罗泰戈拉C.但丁D.彼特拉克【答案】A【解析】理解题干诗歌的主要含义,从"德行、求知、智慧、向善、人性之巅"等可以判断强调品德、智慧、善的灵魂,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相符,因此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3.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A.反对直接的民主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C.反对问政于民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答案】A【解析】希腊男性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轮番而治,苏格拉底反对没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参与政治,反对直接民主。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治理国家需要专门政治知识人。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政治思想。
4.他曾说:“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为了追求真理,他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关系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关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系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师傅,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奠定了西方唯心主义的发展。
他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柏拉图式性爱,即强调精神恋爱,而不要追求肉体的享受,这与当代很多人的爱情是截然不同的,但他却道出了爱情的真谛。
不止于此,柏拉图对于哲学的研究也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的数学哲学观点发展到现在的“实在主义”,被称为现代柏拉图主义。
亚里士多德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受教于柏拉图,因此他有好多观点都是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
但也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我尊重的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真理。
与老师的唯心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客观唯物论,他认为物质是事物的本原。
在很多问题上,他的想法与柏拉图都是大相径庭。
这些差距由于柏拉图是贵族出生,他的思想中有很多理想化的东西,很多都不是很切合实际。
但亚里士多德长期生活在底层,深知百姓疾苦,更倾向于务实的思想,是自己老师思想的一种进步。
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孔子与柏拉图关系孔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顶尖的思想家、教育家,引领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发展。
相差一个世纪,隔着东西方本源性差异,令人费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居然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从经历来说,两人早期都是满怀信心想从政。
孔子花了十多年,列国周游,过程中碰壁无数,如同千里马主动去寻伯乐;柏拉图也在欧洲、北非走了个来回,希望有一位君王能助自己实现满腔的政治抱负。
但结果是双双受挫。
然后就不约而同想到通过教育传播思想。
孔子与柏拉图在教育上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开办私塾的老师,他教授诗书礼乐,提出著名的“仁”的思想。
柏拉图创建学院,名叫“阿卡德米”,主要传授数学几何天文等知识。
用现代的话来比较,孔子更加偏重语文,柏拉图偏重数学。
这与二人的哲学思想也息息相关。
在二人各自的理想世界里,孔子的著作《论语》可看出,他倡导仁义治国,将中庸之道奉为真理,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这种思想发展下去的话,会更偏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也完整阐述了他的“理想国”构想,等级非常森严,分为护国者、卫国者以及生产者,各司其职,这种理念发展到今天便更偏向“法制”。
【史料及解析】对雅典直接民主制的总结和反思
【史料及解析】对雅典直接民主制的总结和反思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民主思想深刻地反思了雅典典型的城邦民主——直接民主制的内在不足,反应了古代城邦民主制走向衰落的消极一面。
古代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实践,孕育了古代政治思想家一代宗师。
他们的研究形成了西方最早的民主理论,奠定了后世民主理论的基石。
柏拉图最早阐述了民主政体的制度特征:一是自由,在这种政体下“如果你有资格掌权,你也完全可以不去掌权;如果你不愿意服从命令,你也完全可以不服从,没有什么勉强你的。
”二是宽容,在这种城邦中,不管你原来是干什么的,品行如何,只要你从政是声称自己对人民一片好心,就能得到尊敬和荣誉。
三是平等,这种政体“不加区别地把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柏拉图对民主政体是持激烈批评的,认为在这种政体下,平等自由发展到极端,会带来极端的奴役,变成无政府状态,必然演变成僭主政体。
他的思想反应了城邦直接民主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对后人启示很大。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民主政体只是共和政体的一种变态类型。
民主政体以穷人的利益为依归,同样不顾及城邦的公共利益。
让既无财产又无值得一提的德性,但人数占优的平民大众出任城邦最高职位,显然是不合适的,他们的不公正和愚昧必然导致罪行和错误。
他真正欣赏的是一种“混合政体”。
他的学说旨在寻求“一个人的统治”(王权或君主政体)、“少数人的统治”(贵族政体)和“多数人的统治”(共和政体)的最佳平衡。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民主思想深刻地反思了雅典典型的城邦民主——直接民主制的内在不足,反应了古代城邦民主制走向衰落的消极一面。
民主制度的发展必须需要寻求新的形式,此后,继承了古希腊政治哲学的智慧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混合政体”思想就反应了这一趋势。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比较(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1、柏拉图的国家起源思想——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把社会分工作为国家起源的基础。
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说并非完全科学,在他那里,把社会的起源混同为国家的起源。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出现了相互合作,出现了一定的分工,但当时并没有导致国家的产生。
2、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思想——人类本性所导致的自然生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进程“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3、两种国家起源观的分歧与实质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关于国家阶级构成的理论关于国家的阶级构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差甚远。
柏拉图崇尚的是一种由哲学王直接统治的、社会中各阶级等级森严的理想社会;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是以法治国。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柏拉图(Plato)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位哲学家。
他们对西方哲学、政治、伦理学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尽管他们有着共同的起源,但他们在哲学观点和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篇文章将分别介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是理论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对话录《理想国》中。
柏拉图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的世界,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影像。
他认为真理只能通过思考和理性来获得,而不是通过感官经验。
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Forms)理论,认为理念是永恒不变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抽象概念。
他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事物只是理念的具体表现,而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来自于对理念的思考和探索。
他还认为理念的最高形式是善,所有其他事物都是善的不完美表现。
他认为人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和善,并通过哲学、数学和逻辑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是实证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存在于自然世界中,通过观察和实证方法可以获得。
他批评柏拉图的理念理论,并提出了他自己的“实体”(Substance)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其形式和物质之中,形式是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而物质是事物的实体和实质。
他认为真理不仅仅是理念的概念,而是存在于自然世界中的实际事物。
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对抽象概念和智慧的追求者。
他们都认为知识不仅仅是感官经验的结果,而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的。
其次,他们都关注人类的幸福和道德伦理。
柏拉图认为追求真理和善是人类的最高目标,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最后,他们都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柏拉图提出了他的“哲王”理论,认为理想国应该由哲学家统治。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展开全文柏拉图的灵魂观最大特点是将灵魂实体化,其著作《斐多》就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自已观点,他认为,灵魂是善的东西,肉体是恶的根源,两者是可以分离的,他认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而灵魂和肉体结合时,真理是永远不能求得的,因为肉体使我们充满热情,欲望,惧怕,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
他认为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非得甩掉肉体,全用灵魂去看待事物,我们要求得智慧,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所以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
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
另外,柏拉图也在〈斐多〉中阐述了关于形式与质料即支持与殊相的关系,并以来论证灵魂的性质,他认为存在着绝对的善、恶等概念,这些概念是作为共相而存在。
所以他说生并不可转化为死,而生的生物可转化为有死的生物,而灵魂是作为不朽而存在的,灵魂是具有不朽的形式,在这里,很明显柏拉图将灵魂当成实体,这个实体是纯洁神圣,而跟它结合的另一实体即肉体是阻碍灵魂进行认识的不洁的物体,灵魂无可奈何与之结合,而人死后作为共相的灵魂便会离开殊相的肉体,去到天神们的世界即柏拉图所描述的充满共相的世界。
而作为他学生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比他有更详尽的论述,他某程度上跟随柏拉图相同,即认为灵魂是共相开始,亚里士多德是利用潜在这个概念来描述灵魂的,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性,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所谓生命,是指自已摄取营养有生灭变化的能力,而生命的躯体是实体即质料,但躯体并不是灵魂,灵魂就像睡眠的现实性,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有所谓独特的共相存在,所以,他不赞成灵魂能跟肉体分离。
显然,亚里士多德是将生命作为有灵魂的东西和无灵魂的东西的区别,而什么条件下被认为是有生命呢?他认为如理智、感觉、位置上的运动和静止,或摄取营养等。
对植物来说,摄取营养是其为有关生命即有灵魂的重要条件,而动物的基本条件则是触觉。
在论灵魂的结尾,亚里士多德得出灵魂的一般性的结论。
[原创]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在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影响最大的人物.但是,对于科学史家来讲,至少是前面那两位,比起那些苏格拉底以前的哲人们来,许多方面是不太令人满意的.较早的哲学家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不仅重视抽象思维,而且也重视技术上的进步,重视制造业、工艺.贸易以及实际的发明创造.当时有一种被法林顿称作为“启蒙宣传”“的思想,这种明智而确定的思想认为,通过理性思维和实际的工艺技术,人们能够清除世间的神秘与无知,能够了解人类、生命以及整个大自然.虽然柏拉图以及他以后的哲学家们经常说,苏格拉底把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从他的爱奥尼亚先辈们的抽象而唯物主义的影响中解救了出来,但对科学来说,希腊知识界的这种新气氛却是一个倒退.以前的哲学家们并不只是全神贯注地研究天堂而把人世间的事务都排斥掉了,他们认为人类同整个宇宙一样,是由同样的物质组成的,并为同样的自然规律所支配,对天上事物的理解可以增进对人类本质的探索.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一前399根据柏拉图的说法,在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只包括物理学,是苏格拉底给哲学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伦理学.苏格拉底很可能对自然科学也感兴趣,但是他主要的兴趣是在伦理学和政治学方面.苏格拉底的老师,雅典的阿基勒斯Archelaus必定对自然哲学很感兴趣,而且,他本人就曾作过阿邓克萨哥拉的学生.据说,苏格拉底警告他的学生们说,学习科学会使人变得疯狂,阿那克萨哥拉就是一个例子.由于阿那克萨哥拉在讲学时,丝毫也不提及神抵们,苏格拉底则决心排斥科学.很可能是由于他看到阿那克萨哥拉因为对神不虔诚而被赶出雅典,就深感学习自然科学的危险了.阿那克萨哥拉曾经说过,太阳并不是什么神,它只不过是一块灼热的料石罢了.如果真是这样,因为“对神不虔诚”,雅典人把苏格执底判了死刑,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人们控告苏格拉店如绝承认国家所规定的神抵们,而引进了一些新的不同的神批来腐蚀青年.由于这个“罪行”他被判处了死刑.他的朋友们都劝他逃走,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毒芹——定罪人服用的毒药,在监狱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苏格拉底认为,在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美好的,那就是知识;只有一样东西是邪恶的,那就是愚昧.他宣称自己的神圣使命,就是探究和检验任何人所提出的所有命题.同时,他认为自己的作用是当助产婆,就是说,他并不是去教导别人,而是去诱导人们怎样思考问题,给予他们的思想以生命.苏格拉底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和讨论k,而从来不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他宠爱的柏拉图所创立的哲学体系,其基础显然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9—前347柏拉图的哲学体系虽然包含着关于宇宙本质的理论,但他首先关注的却是伦理学、政治学和神学.他对自然的解说是为支持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而设计的.据说,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广泛地四处游历,向其他的哲学家、数学家,甚至埃及的祭司们请教.回到雅典以后,他在雅典郊外的橄榄树林创办了一个学园,在那里聚集着他的学生.柏拉图给他们讲课,写下了关于苏格拉底言论的回忆录以及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他的学生中,也并不是人人都完全专心于哲学的.据说,他在讲解他的对话体著作《灵魂篇》的时候,只有忠实的亚里士多德一个人听到底.这个学园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几乎延续了约九百年.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主要著作都完整地幸存下来的,要数柏拉图为首位.哲学被看作是对神授的智慧的渴望.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的任务是去阐明永恒的价值.这些知识不是从对自然界直接的观察得到的,它只能通过抽象的思维和数学才能得到.在物理学和论理学之外,柏拉图给哲学增添了第三部分——辩证法.与他前辈们的唯物主义理论不同,在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中,充满了大量的超自然力的、或者说是“神意”的内容.正如他的呼迈欧篇渐反映的那样,柏拉图对创世的看法是高度宗教化的.他认为是永恒的完美的神按照理性和智慧的设计,才从原始的混饨中创造出了世界.根据柏拉图的创世观点,人类不是从比它更简单的生物进化而来的产物,它是首先被创造出来的.在人体各个部分中,首先形成的是头.因为它最近于球形,而且它是不灭的灵魂所在的器官.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固定在大脑中的理性部分,在.心脏中的感情部分,以及在肝脏中的食欲部分.在传统的逆向进化过程中,其他生物都是由人类退化而成的.甚至连女人也是次等产物.她们是由那些“胆怯的、在错误中浪费了生命”的男人们的灵魂变成的.对于柏拉图的先辈们,他的理智多于同情.他曾经写道:“那些与人无害但智慧不足的人,他们研究大国,但由于他们的单纯无知,认为只有亲眼目睹这类事物才是可以相信的”,这些人便成了鸟类.而那些对于哲学不起作用的人,只能变成四只脚的兽类.可怜的阿那克西曼德则遭到了更加可悲的命运,因为他曾经假设人类是从像鱼类那样的生物所演化来的.根据柏拉图的观点,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是由那些最愚蠢、最呆滞的人们所退化而成.他们的灵魂被自己的罪恶玷污得太脏了,以致神祗们认为他们不配呼吸纯净的空气.柏拉图就这样地分别论述了那些力图对宇宙做出彻底自然主义解释的人们,以及那些认为应该用感官来获得资料,并且认为这些资料的价值至少和抽象思维相等的人们.在柏拉图的世界中,真正实在的事物只能在抽象思维之中找到,被感官觉察到的东西就像墙上的影子一样,只是永恒假想中的事物,不完善的影像.在生物学方面,柏拉图虽然没有直接做过什么研究,但是他的思想则影响、指导了后辈科学家的研究.物种和属的概念以及系统分类学的基础,都来自柏拉图探索的永恒观念的形式.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门徒,并已是使老师失望的法定继承人.在长期动乱的生活中,他似乎越来越背离他老师的教导.亚里士多德死后的二千多年之后,他的思想依然引起哲学家和现代一些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的兴趣.例如,德尔伯里克M.Delbrtick最近谈到了他对亚里士多德怀着极大的尊敬.德尔伯里克充满夸张地说,他称赞亚里士多德早在二千三百年以前就预见了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现在则称为由DNA进行传递的信息.就像柏拉图是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保留下来的哲学家一样,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有这样荣誉的自然科学家.他著作的数量极其庞大.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特别感兴趣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他的著作中反映了亚里士多德智慧形成的历史过程.其次,在亚里士多德个人传记中,有许多反映了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政治和风俗习惯等等的材料.亚里士多德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亚镇.在当时先进的、历史悠久的希腊各城邦中,这个小镇只能称是一个半开化的地区.马其顿是当时希腊最大的城邦,由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the Great 的父亲菲利普Philip统治.亚里士多德的父亲纳柯梅奇Nicomachus,是一个成功而富有的宫廷御医.年轻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想必听到过阿斯克勒庇俄斯兄弟会的秘密和希波克拉底学派的传统以及受到皇室保护的许多好处.在马其顿,他虽然可以得到医疗技术、科学和宗教方面的教育,但作为一个内科医生所受的完全教育,还必须包括哲学.因此,当亚里士多德十七岁时,他被送到柏拉图的学园进行学习.在这里,亚里士多德面临着一种完全不同时把抽象思维置于实践之L的思想方法.柏拉图哲学与实业医生的哲学大不相同.但是很明显,这个新的世界,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他在那儿一直待到柏拉图去世为止,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已使自己确立为一个公认的哲学家.著作家了.他甚至对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哲学中的某些内容也表示不满.很可能柏拉图非常不高兴地注意到了这点.后来,他指定了另一个才能平凡的人,他的侄子斯彪西波Speusippus作为继承人,而不是亚里土多德.亚里士多德在激怒和失望之下离开了柏拉图的学园,也离开了雅典,并且放弃了数学.来到累斯博斯Lesbos岛.在他一生中的这一阶段,他的主要兴趣是研究生物学.当一场革命推倒了他的保护人——阿塔纽斯的暴君赫米亚斯Hermias之后,他不得不逃到马其顿,待在菲利普的宫廷中,当了三年公元前338前335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虽然他们的师生关系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但不是富有成果的.当然,亚历山大对战争和征服比对哲学感兴趣得多.但他在征服当时的已知世界期间,还常常把他的老家庭教师放在心上,经常给亚里士多德送回他在外国发现的新奇动物的标本和报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就是亚历山大常带着亚里士多德的《伊里亚特》一书,并同他的短剑一起放在他的枕头下.公元前334年,亚里士多德五十岁时回到了雅典.在那儿他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吕克昂The Lyceum学园,并且制定了严密的讲学和写作计划.不幸的是,这个多产而相对平静的时期实在太短了.政事的变动又迫使他再次成为逃亡拜.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起来反对马其顿的统治.亚里士多德为了躲避“对神不虔诚”罪名的控告,他逃出了这个城市,“避免了对哲学的又一次罪恶”.他逃亡到卡尔基斯Chalets,在极度失望中聊度余岁.一年后,这位哲学家与世长逝了.亚里士多德留下了大量涉及各个领域的著作.尽管他的著作保留得是比较完整的,但仍然有不少遗漏,在某些写作顺序上也还不确定.有些著作显然是他的同事编辑的,有些还是他学生的记录.这些都可能混淆了亚里士多德真正的言论和思想.由于他有善于组织、应用别人的材料,以及找出类同关系的天赋,因此他讨论的问题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关于他以前的学者们的许多情况,人们就是通过他的评论才知道的.在他的评论中,亚里士多德对于他所不同意的观点常常进行讽刺甚至歪曲.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物理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即以地球为中.心的、封闭而有限的宇宙学说.这一学说,直到哥白尼N.Copernicus 1473—1543时代,一直在西方思想界占统治地位.(2)伦理学和政治学:虽然这些内容并不属本书所讨论的范围,但必须指出,即使在纯属哲学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包含着许多联系自然观和社会观的问题.他常常运用许多生物学的例子来阐明哲学上的难点并提供类比.(3)逻辑学和形丙上学:这方面的著作中,有许多是批评他的先辈们的,特别是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的.(4)生物学:这里特别显示了亚里士多德观察自然的天才.尽管有反对体力劳动的偏见,但是他还是乐意解剖甚至是最低等的动物.他在生物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铜物自然史》、《动物的组成部分》人动物的繁殖》.《论灵魂》.在这些著作中,亚里士多德以两种身分出现:一是理论家和逻辑学家的身分.他认为逻辑和现实的东西很可能是完全同一的:二是观察家的身分.他深深地懂得自己是在一个还没有人开发过的领域里开拓,因此他告诫自己的学生们要信赖自己的观察,而不是他的话.柏拉图认为“形式”或“理念”只存在于理性世界中.亚里士多德吸取了这种高度抽象的理论,并把它用来指导对自然的研究.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讲,“形式”或“理念”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它并不是超脱自然界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真正的自然哲学家,应当能够在自然界的每一领域中都发现令人惊奇的东西,不会“像孩子似的由对于考察那些低等动物感到厌恶”而退缩.在他那著名的关于海洋生物的研究中,他说科学家必须“兴致勃勃地去研究每一种动物,因为研究一种或多种动物都能揭示出真和美”.对大自然所完成的业绩仔细地进行探索,就会发现“她的生成和组合”总具有“一种美妙的形式”.“形式”Forms理论对刺激人们去研究动植物的种类是相当重要的.当时亚里士多德虽然已经知道有五百二十多种不同的物种,并且他还解剖了五十多种动物,但他认为这只是迈入整个新领域的第一步.亚里士多德是系统分类学的伟大先驱,但在他的工作中还没有正式的分类学.他运用了“属”geuns和“种”species作为分类的范畴.他承认对动物进行分类和描述是一项不朽的工作.但是我们仍然要对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和习性进行研究,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分类系统.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的调查研究感到是很愉快的事,并且也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只是亚里士多德的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这样,亚里士多德虽然准确地描述了许多动物,甚至对某些很小很精细的鱼和软体动物的卵和胚胎都作了精确的描述,但是由于他在研究过程中介人着“事物应该是这样的”的主观想象,因此他的高度的观察力也被歪曲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过的那样,“正是我们的理论决定了我们的观察对象”.因而在他的理论中,对于生物体内重要器官功能的论述,存在着某些错误的概念.他认为心脏是灵魂和智慧活动的中心.解剖并不永远是了解一种器官的全部手段,因为一种器官的功能是不能完全从其结构中看出来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大脑仅仅起到分泌轮液和冷却血液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明确地创立一个分类学体系,但他已经相当仔细地探讨过了这个问题.人们从他对动物的描述和对分类系统必要条件的探讨中,已经能粗略地勾画出一幅分类草图.他和柏拉图不一样,柏拉图使用一种简单的两又式分枝法来划分动物的种类.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为了确定动物间的亲缘关系,必定要先研究许多性状.人们只有研究动物的结构、生活特性、环境、运动形式以及生殖方式,才能对这些动物有所了解.自然分类的体制就是要在生物功能与结构多变的情况下,注意若干特征,来估量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例如,只是按照动物的栖息地来分类就很不合理,尽管这条件曾被某些中国的植物学家和中世纪自然哲学家用来作为分类的标准.这种分类法把编幅、鸟和飞鼠分在一起;把生活在水中的鱼同海洋哺乳类如海豚和鲸划作一类.这种分类法除了会产生上述此类荒谬的归并之外,它还很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意图.因为它将使人们无法决定某种动物在那宏大的“生物阶梯”水处于较高级的还是较低级的位置.通过研究动物所有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发现了一种研究动物的方法.即以生殖的方式方法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便可得出令人满意而连续创造物的阶梯.同德漠克利特一样,根据有无红色血液,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动物划分为两大类群.这两类动物就相当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我们只找到了“属”和“种”起源于希腊语“形式”饲这两个术语,前者的意思大体是同族或近亲,后者则是我们平常所认为是同样的动物或植物.在亚里士多德的生物阶梯略图中,动物的次序是根据它们出生时的发育程度排列的.我们称为哺乳类的动物处在阶梯的顶端,因为这些动物的成员都是温暖和潮湿的,没有土性.它们的幼体生下来时就是完善的,就能自己活动,这些幼体由这类动物的雌体喂奶长大.低一级的生物,虽然暖气较少,但仍然是潮湿的.这些动物也是一生下来就能自己活动,但它们是由卵发育而成,这些卵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再往下一级的是温暖但干燥的动物,它们产出完全的卵,如鸟类和爬行类动物.比它们再低一些的则是那些冷的和土性的动物,它们产的是不完全的卵,例如青蛙和乌贼.在一切有性生殖的动物中,最低等的形态是蠕虫,它们会产卵.沿着这个阶梯再往下,则是蚤虱了,它们是自然发生的.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以植物为底层到以人类为顶点的阶梯.某种生物所具有灵魂的多少及其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它的习性和能力,同样也决定了它的结构和物种的完善性.植物只有一个植物性灵魂,适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还有感觉的灵魂,便于动物的感觉和运动;而人类则除此以外,还具有理性的灵魂,这个灵魂位于人的.动中,而不在大脑.亚里士多德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是自然发生,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第二种是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这类动物就是由这种方式繁殖的.在海洋生物中,较为普通的再生现象也被认为是生殖的一种形式.第三种是有性生殖,即指比较高等的动物,甚至还包括某此昆虫,例如蝗虫.亚里士多德赞许自然发生论,反对米利都学派哲学家们的进化理论,这对生物学的发展来说是很不幸的.自然发生论直到十七世纪仍然很流行,并且在十九世纪再次以不同的形式登台表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使自然发生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只有在某些特定的软泥中才能产生出某些特定的昆虫和蚤虱.毫不奇怪,雌雄两性的出现才产生了有性生殖.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雄性更为完善和温暖,而雌性就比较地不完善和不温暖.关于雌雄两性对子代的贡献的这个老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教,雄性的作用是提供形式、运动和活力.雄性的产物或‘种子”是在血液中,经过完善的“烹调”cooking过程而形成的,并继承着最纯净、最能创造“形式”等等性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雌性的作用是提供完全被动的质料.月经是一种不成熟的精液,可能是雌性的只加工了一半“烹调得半熟”half-cooked的产物.正好像一块大理石只是一个塑像的材料,而只有雕刻家才能使它成为一尊雕像或具有一定的样式一样,雌性提供的质料只具有潜在能力,通过这种物质,雄性提供形态的原则,使它成为实体.在怀孕期间,那些平常在月经期应流失的血便用来形成胚胎,并使之增大.亚里士多德的生殖理论的主要优点在于他对人们已知的事实加以说明,适应了他那个时代的偏见;这个理论的缺点是存在着完全错误的东西,但是这个缺点是次要的.直到哈维(W.Harvey 1578-1657)研究了这方面的问题之后,亚里士多德的生殖理论才受到严重的挑战.虽然如此,德尔伯里克还是认为亚里土多德的理论预言了人们将会发现DNA在生殖中的作用.像DNA一样,雄性精液提供的“形式因”,包含了胚胎各个部分的设计蓝图,并控制着各个部分的生长发育.在此过程中,“形式因”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亚里士多德完全忽视了雌性亲代的遗传贡献.而对这个问题,他的先辈们(如希波克拉底)都早已注意到了.德尔伯里克洞察到亚里士多德有这样明显漏洞的理论的这个“新”价值,也许应当授予一次诺贝尔奖金.亚里士多德用含糊的比喻,如用“烹调”来解释胚胎发育,也用同样的两个字来解释营养.某些食物在胃里“烹调”过以后成为食物雾气food vapors,这些雾气上升到心脏,然后心脏把它们变成血液,血液经过运行,把营养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而直接为身体各部分所吸收.亚里士多德虽然有许多门徒,但他的卓越成就使得他们都黯然失色.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中间,他的思想统治着生物学,同样统治了人类思想的其它方面.甚至古代和中世纪的生物学水平都从未能超出过亚里士多德对生命现象的概念范围.尽管亚里士多德教给人们科学方法的许多基本要点——周密而正确地观察,收集各方面的许多事实,从事实出发进行演绎推论,但他教导中的这些部分,却几乎被忘光了,这是很大的不幸.随后的那些研究者不去理解掌握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精神实质,而只是他的词句的盲目追随者.摘自《生命科学史》.。
高中历史 2.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最博学的人” (1)其著作包括逻辑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等, 其著作构成了古代的百科全书。 (2)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 世界体系 的人,同时又是第一个从 事广泛经验考察、对科学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研究总结的人。 (3)亚里士多德对每一个知识领域,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同时, 都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 (4)在自然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尤其是 动物学 的 研究最为出色、最有价值。
第二章
东西方的先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
课标要求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
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
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1.师从苏格拉底 (1) 与苏格拉底相处:从 20 岁起拜苏格拉底为师,并相处 8年之 久。
真理 (2)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
教材互补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理想国》一书影响最大。他所 探讨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
义?……柏拉图认为,当这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
其职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 (人民版)
重点精讲
理念论和理想国产生的背景 (1)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暴露出民主政治的弊端。 (2)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更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 (3)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探究点2 理想国 材料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
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
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
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 ——而且,我相信就
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一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众城邦中雅典处于最重要地位,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后经克利斯梯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希腊的民主政治。
浓郁的民主气氛,追求自由的精神既体现在生活环境中,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更是体现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
古希腊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商品货币经济也较发达,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出现。
古希腊经济既有维护奴隶主自然经济,又有对商品货币经济的探索。
发达的交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融,使希腊文化获得了发展。
希腊人的哲学观念脱胎于宗教观念,而对文学艺术的自觉意识又受着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正反映了文论的演变历程,它们各自在后来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二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有着丰富的遗产。
早在柏拉图前,希腊的思想家、文艺家们就曾对文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这些许多都是柏拉图以来思想的源头。
荷马在他的史诗“序曲”中曾祈求诗神缪斯给他灵感,并在史诗中多次论及诗要给人以快感。
色诺芬尼责备荷马把神写成与人一样有道德败坏的行径。
这一点,被柏拉图所继承和发扬。
哥奇亚斯认为悲剧通过神话传说和情感描写使观众坠入迷魂阵中,所以能迷人的悲剧比不能迷人的画更高明,而被迷的观众比不被迷的更聪明。
哥奇亚斯从观众心理的角度探索文学艺术的效果,对亚里士多德有一定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对文艺的看法,主要包括灵感说和摹仿说。
他从经验论的角度总结出文艺和人的其他活动是起源于摹仿的。
关于灵感,德谟克利特继承传统的看法,承认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把灵感的来源归结为神。
苏格拉底也继承了当时流行的摹仿说。
主张艺术不但是对对象形象的忠实描绘,而且还是对人物心灵和性格的表现。
苏格拉底还强调天才和灵感,认为诗人处于灵感状态,自己不知其所以然。
他的文艺思想得到了弟子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的发扬。
三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过很好的教育,并就学于苏格拉底八年,直到苏格拉底逝世。
阿基米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介绍
阿基米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介绍柏拉图(希腊语:∏λ?των,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其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念论,对西方的哲学思想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原名亚里士多克勒(Aristoklēs),家中排行老四。
柏拉图是其体育老师给他起的绰号。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理想国》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并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
大约二十岁时,他开始追随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
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并创办了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
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
学园是西方最早的教学机构,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
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
他到达锡拉库萨,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λη?,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学和其它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
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上的异同一、中文摘要:古希腊两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为师生,但他们二人在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论阐述都源于古希腊的传统理论—“摹仿论”。
理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则是亚里士多德,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通过梳理摹仿说的起源,以及探究二者对摹仿论的异同,浅析摹仿论这一西方文论本质观。
二、关键词:摹仿; 理式 ;灵感一、摹仿说的起源古希腊的思想家和文论家历来重视对艺术美本质的讨论,“摹仿”一词一直是古希腊文论的重要词语。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提出“音乐是摹仿天体运动,数的和谐”,这是古希腊最早的“摹仿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认为艺术是和谐的,这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开篇的意义。
随后,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不仅要摹仿自然,而且要摹仿社会和效仿好人。
这是第一位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0) 也是一个摹仿论者,他主张摹仿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
“摹仿说”同样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他的理式摹仿论实际上是关于事物和世界的抽象概念,但是被绝对化、神秘化而作为先于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客体。
后来师从于他的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艺术摹仿现实的唯物摹仿论,成为摹仿论的集大成者。
至此,西方文艺摹仿学说得到极大的发展,后来的文艺摹仿思想大多伏源于此。
二、“理式”论是柏拉图艺术论的本质1、泛化的艺术概念柏拉图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眼中的“艺术”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广泛。
绘画、诗歌、音乐、雕刻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烹调之类也是“艺术”,这些凡是可以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艺术”。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哲学家、政治家之一。
基于二者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在国家的起源、国家的伦理基础、国家阶级构成、所有制、治国方略、政体分类等六个方面,二人的思想存在迥异之处。
回顾两位先哲的政治思想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二人思想实质,更有助于现今政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在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接下来即将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他们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点1、他们关于城邦与个人关系的理念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价值只有在城邦中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抚育、教育等都赋予政治意义,纳入城邦事务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
2、他们关于政体理论基本保持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划分基本以统治人数为依据。
都不主张推翻奴隶制。
3、他们理论的实行目的基本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以城邦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城邦的目的都是实现“至善”。
都讲求正义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都是为了维护城邦统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秩序的城邦社会。
4、他们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都只以所谓的自由人为主体,是将奴隶、外邦人等非城邦公民排除在外的。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思想上的差异1、国家起源: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个体的天赋、才能不同导致了在社会中个体需各司其职以及个体的等级区分。
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个体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的冲突产生了社会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在这种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
苏格拉底提倡以人为中心。
柏拉图认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型世界,即完美的理想世界,一个是感官世界,即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他一生思考物质和人的道德永恒不变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理型主义者,他和柏拉图的思考方向恰恰相反,非常注重我们的感官世界而不在乎理型。
苏格拉底名言
(1)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2)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3)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柏拉图名言
(1)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
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爱的人万般珍惜它。
(2)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
(3)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名言
(1)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2)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
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3)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1.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重视统治者对智慧的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浸透着对法律的推崇。
但二者都是都是强调理性的作用,只是通过不同的治理手段而达到理性的目的而已。
柏拉图的人治思想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核心观点便是主张贤人政治,即“哲学王”统治。
这种统治的基础是学者所设想的知识精英统治社会的理想。
柏拉图的贤人政治,主要依靠哲学家的智慧治理国家。
《理想国》反复强调这种贤人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忽略了法。
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比法律同志具有很大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和哲学家的智慧相比。
推崇人治,轻视法律是柏拉图早年的思想特征,但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法律的作用能够或根本不要法律,柏拉图在以人治思想为特色的《理想国》中也论述法的问题。
但在柏拉图的晚年时期,它的法律思想开始转变,由于统治国家具有最高才智的人难以找到以及实践中的挫折,他又提出了法治,并认为“法治国”是统治人类的第二等好的选择。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认为,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单靠教育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本性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须有法律来制裁或者惩罚人们的不善行为。
柏拉图后来论述的法治理论开创了西方法治理论的先河。
柏拉图称,法治的关键是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制约,甚至可以以言代法,那么不管在这个国度里有多少法律,也谈不上什么“法治”。
法治的基础是节制。
以法治国不仅要有法可依,还要做到人人自觉守法。
普遍的守法观念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
总的来说,他前期重视人治,后期重视法治。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法治,一种治道,其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式的城邦政治体制。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可以超越但却无法绕过的人物。
他对法治思想和理念的贡献在于:首先,他是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法治理念的第一人。
其次,他还最早提出并阐述了法治的两大要素——良法之治与法律至上。
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我其实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以我的脑壳,应该也读不懂。
不过,既然写到了轴心时代,孔子、释迦牟尼都写了,不写希腊三贤,时代的代表人物就不够完整,所以到处复制,排序加工,希望与大家一起增长知识。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无知】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出生在一个雅典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雕刻匠,自学成才。
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
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暑,都穿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真理和智慧。
他在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室外的一切公众场合,与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教授他们,他称之为“产婆术”。
因为他母亲是一个产婆,他拿来比喻这种教学方法——为思想接生。
在教授某种概念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教育家把他和孔子作了个对比: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由思辨推导结论;孔子,直接给出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及解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约前429—前347)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著名唯心主义者。
柏拉图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观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现实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这样他就完全颠倒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在政治上,柏拉图拥护贵族奴隶主专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国有许多地方类似斯巴达的国家制度。
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校,被人称作阿卡德米(后人常译作学院或学园)。
他一边教书,一边著书,前后数十年。
柏拉图深明学以致用的道理,致力于按照他的政治哲学观点来培养各方面的从政人才,当时,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柏拉图的学生。
柏拉图的著作大都是以对话体裁写成的,这些著作几乎全部传到现在。
他的学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作了批判性的修正。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
希腊大思想家,出身于医生家庭,曾就学于雅典,学业精良,后来被马其顿国王腓力聘为亚历山大的教师。
数年后回雅典开办学校,边教学边著述。
他开设的学科包括哲学、政治学、修辞学、辩证术、物理学等;同时潜心总结前人成果,对当时已知的各种学科都进行了探索,并且加以发展,有所开拓,成为古代世界中最博学的人、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丰富,内容广泛,大多已经散失,现存47部著作,其中有《物理学》《伦理学》《工具论》《逻辑学》《雅典政制》《政治学》《形而上学》《诗学》《修辞学》《植物学》和几种关于动物的书,他解剖过50多种动物,开辟了动物学的新领域。
他的著作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一部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