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合集下载

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点论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点论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点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如果一味地鼓励学生去“参与”、“去探究”、去发表“独特体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只营造了外表的虚美,而抛弃了语文的本真,失去了语文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回归真切的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来审视和品味、享受语文生活,从而回归到语文的原点。

关键词:语文味主体生活一、追求课堂“热闹”,放大学科“联姻”。

案例:在《黄山奇松》的课堂上,老师是这样教学课本上只用了一句话描写“陪客松”的:“同学们,书上没有画出‘陪客松’的图,你们能不能根据书上的句子把它画出来?”学生齐说:“能。

”于是课堂上能够见到的是学生忙碌的身影:有的学生埋头“苦画”;有的学生在问同学借水彩笔;有的学生转脸询问:“哎,你怎么画的,让我看看。

”……十分钟过去了,老师问:“同学们,画好了吗?”有的同学答:“画好了。

”有的同学着急地说:“还没有,等一下。

”这时,老师让画好的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画,老师问:“画的怎么样?”学生评价:“画的很好!”“画的很像!”老师也在一边赞叹:“真不错!”……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主张模糊学科界限,提倡学科间的融合。

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唱、跳、画、演等多种活动。

当然,学生通过演、画等形式,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之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大大地增强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可是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标的意图,片面追求愉悦教学,使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是干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二、评价简单,表扬泛滥案例:老师说:“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起来读书。

老师说;“你们读得真棒!”、“你读得真好!”、“你真了不起!”“为他鼓掌!”一节课下来,掌声、表扬声不绝于耳。

如果有的学生读的不太好,老师便会说:“还有哪个同学比他读得更好?”当然,老师也没有忘记让学生发挥评委的作用,但学生只会说:“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字读得很准确!”此时的老师也只是点头微笑。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回归原点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回归原点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回归原点经典,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流传于后世的传世之作。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

阅读教育经典文献,必须要走进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老先生的思想世界。

通过阅读“三老”的《认真学语文》《大力研究语文教学》《谈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说工具》《语文教学需要大大提高效率》六篇文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思考。

大道至简教学有法“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 “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

工具不是目的。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以及语文功能作用的论述,言简意赅,切中要害,读过之后让我们明白了语文的功能和作用。

语文是为了运用而学习,语文这种工具是我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有效手段。

语文学习不只是为了会写一个,会组一个词,会造一个句子,会写一篇文章,而是通过写字、组词、造句、作文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

想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掌握好这个工具,透彻地理解字词句篇的内在和外在联系。

一句话来概括,语文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会说话,会写文章,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们看一个人的教育思想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主要看这种思想或者理论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目前,很多专家的论著都很高大上,新词语层出不穷,但大都是故作高深,纸上谈兵,空谈一场。

可是“三老”的文章中可不是这样的,如张志公先生在《说工具》中为了说明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和有语文味的,他用一个成语“破釜沉舟”的教学为实例来谈。

在课堂教学中,第一位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成语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适当的延伸;第二位老师给学生解释了成语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详细分析了成语中的文言知识,并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位老师,给同学们讲了“破釜沉舟”这个故事的来历,自然地引出了成语的意思。

回归教学原点

回归教学原点

回归教学原点,凸显语文本味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大都感慨语文不好教,说实话,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也觉得语文越来越不好教。

若处理不好,就会事与愿违。

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可能导致放任自流,教学效果差;自主合作探究,很有可能成为过场式的“花架子”;信息技术让课堂变得热闹,结果研读文本、落实语文训练被架空;激励式评价,让教师不敢再批评;弱化考试,但各级考试并没有取消,仍是课改的“瓶颈”;“动”起来的课堂,可能导致语文味缺失。

如此多的问题,令教师们深感教不好语文了。

那么,语文教学该向何处回归?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落实读、品、写、说、评,还原语文本来的味道。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好课三味》中这样说道:“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才是扎扎实实的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语文教学应回归朴素原点,凸显语文本味。

也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追求教学的务实。

一潜心会文,读出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理解课文、获取知识、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手段。

“语文味”是读出来的,例如,读《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课文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定格在心间;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我引领学生用低沉、缓慢的音调朗读,感受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融为一体,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如临其境,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智慧。

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

”阅读贵在“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才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精品文档 (139)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只是“读”

精品文档 (139)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只是“读”

摘要:阅读是汉语言教学的传统,是上好语文课的根本。

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去朗读,品读,诵读,研读;读出真,读出善,读出美。

通过阅读,去发现,去欣赏,去探究,去创造,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语文课应该是生命的春天,语文课应该成为孩子们飞翔的天堂,语文课应该是孩子们成长的舞台。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大世界,欣赏语文独特的美,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我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在成长中快乐学习。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就是为了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

研究中心思想,透视主旨,欣赏写作特色,划分段落,体会情感,肢解文本,探究深意。

为了应付中考,所有能出的题目拿给学生去做,却少了语文“味”──阅读之本色。

学生有课辅资料书,老师有教学参考书,师生围绕着分数转,有几位能静下来去读透文章,所以“读”了很多书,学生不会做题目;教了很多书,学生不会写作文,其实是学生根本不会读书。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今天又有几人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呢?就是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总觉得没有时间读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语文课首先展现给学生的是一行行文字,如何把冷冰冰的文字转换为鲜活而灵动的音符,这需要学生倾心的阅读。

所以语文课的第一步是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向下一步的学习迈进,而且不是一次阅读就能完成对文本的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

为此,我们的语文课必须重视一个“读”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读呢?一、语文课“阅读三部曲”(一)亲近文字,读出“写什么”在语文课上,每接触到一篇新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去阅读,一人一段赛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当堂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时纠正错误。

读后再交流感悟,说说文章的要义是什么,想想作者要传达的内容是什么。

依托文本,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原点

依托文本,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原点

依托文本,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原点现代语文教学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渠道,在把握、内化文本原初内在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共同建构起对文本意义的追求与超越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依托,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契机。

然而,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阅读而完全忽视了文本作为教材的确定的意义,盲目探究教材文本意义的生成,致使阅读教学偏离了语文的轨道,缺失了“语文状态”,学生也缺乏对文本真正的感同身受,进入不了文本所描绘的真挚丰富的情感世界。

因此,依托文本才能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原点。

一、要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价值1.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儿童的心理、个性及认知规律,选取了大量富有浓郁童真、童趣和生命活力的,既有厚实的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课文。

这些文质兼美、意境深远的文章,寄寓着编著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教材中有注释、提示、补白、插图、附录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语言规范、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这些都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为课堂互动对话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课堂信息交流的最主要的形式,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与学生对话转变为学生、作者、文本、教师之间的互动对话交流。

“文本”也由在传统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或手段,变成了师生都必须认真对待的主要认识对象和对话伙伴。

对学生来说,要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文材料及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对教师来说,只有先与文本对话,然后才能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以指导学生理解并多元解读文本。

3.为儿童的成长建构了丰厚的文本人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在凸显生命灵动特点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中的导语、学习伙伴、综合实践活动、课后练习、展示台、口语交际与写作、选文等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

回归语文的原点

回归语文的原点

读与想是相辅相成 的 。

在张康桥 、 于永 正 、 崧 舟 、 桂 梅 的课 王 窦 堂上 ,补 白” 他们 常用 的一 种方式 , 补 白 “ 是 而 大多表现 在想象上 。如《 宋定 伯卖鬼 》 中宋定 伯的心理 活动 , 鬼 ” 对“ 的心理活 动的想 象 , 使
学生进一 步感 受 了人物 的 品质 ; 枫桥 夜泊 》 《
第三 , 读想悟情 , 感受语文魅力 。 语文课是 以一 篇篇 文章 为 媒介 的, 语文 课 的魅力 也 就在这 一 篇篇 文章 之 中。因此 ,

节优质 的语文课就应该 引导学生体会 到蕴
藏 于文章之 中 的情 感 , 让学 生经 历一 次 精神 的洗礼 , 感受语 文的魅力 。
“ 小壁虎爬啊爬 , ……” 一句 , 并且将“ 啊爬 ” 爬 去掉后再与原 句进行 对 比, 引导学 生体会 这
一பைடு நூலகம்
做好 自己“ 内” 份 的事 。
于水正老师《 给予树 》 一课教 学, 就给我们 展示了一个简洁的课 堂。首先 , 于老师带领大
家 读 生 字 词 , 过 联 系 上 下 文 理 解 “ 愿 以 通 如
这 节 课 上 , 老 师 并 没 有 安 排 太 多 的 学 于
字 》 课 时 , 重 点 放 在 了 “ 中 介 绍 了哪 几 一 将 文
个文字”“ ,分别代表什 么样 的文字” 以及“ , 你
还 知 道 哪 些 大 自然 的 文 字 ” 的讨 论 上 。现 在 看 来 , 一 课 教 学 , 只是 完 成 了 科 学 教 师 该 这 我 做 的事 , 略 了语 文课 的 本 色 。于 是 , 重 新 忽 我
节成功 的课需 要 的东 西很 多 , 要 教 需

回归语文原点构建“真学”课堂[论文]

回归语文原点构建“真学”课堂[论文]

回归语文原点构建“真学”课堂[论文]————————————————————————————————作者:————————————————————————————————日期:回归语文原点构建“真学”课堂回归语文原点构建“真学”课堂米歇尔曾说过:“良好的教育是谁都无法从你身上拿走的东西。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给学生良好的教育?真正的语文教学剩下来的是什么?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语文教学的“原点”,教学的原点,就是语文最本质的地方。

追寻语文课程的“原点”,就是要追寻语文本身的性质、语文本身的任务、语文本身学习的方式。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学科。

追寻语文课程“原点”的真正的语文课应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语文课应该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当学习经验转变成能力,变成学生的思维、行为方式,进入到学生灵魂深处,长期积淀,就会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就会和学生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

要想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就要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方式和规律,就应该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学的课堂,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探究,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品味,丰富语言积累,学习语言的表达,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语文的魅力。

因此,立足文本,面向儿童,让学生经历“真学”的过程,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发展,这才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种回归。

一、真阅读:立足文本,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教学要以“表达能力”为核心引领教学,“读”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语文教学要回归原点,首先要让读回归课堂,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从而多角度、多层次、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独当之任。

1.理清脉络会真意。

衡量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首先要看能否快速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语文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其本源,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度逐渐降低。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注重文本的精读语文课堂的本源在于对文本的精读和理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倾向于强调词汇的识记和短语的套用,而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老师们应该注重文本的精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也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强调语言运用的实践语文课堂的本源也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更注重语法知识和句型的训练,忽略了对语言运用的实践。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老师们应该强调语言运用的实践,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和体会语言,使语言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需求。

三、重视文学修养的培养语文课堂的本源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更注重考试成绩和分数,忽略了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老师们应该重视文学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也应该注重对学生品格、情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语文课堂的本源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引入更多的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同时也应该注重课程的个性化设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语文课堂的本源还在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需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二十韵》: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语文教学二十韵》: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课 改 初期 遭 遇质 疑 , 是 因 为 大家 认 为 叶圣 陶重视
的基 础上还 有批 判 和发 展 。比如 , 他 主张 “ 陶不 求
甚解 , 疏 狂 不可 循 ” , 否 定 了 陶渊 明的 “ 好 读 书 , 不
语 言教 学 , 弱 化 了 人 文 精 神 。于 是 课 改 以 来 , 语 文
文 者 情 动而 辞 发 , 观 文者 披 文 以人情 , 沿 波讨 源 ,
虽幽 必显 ” 的 观 点 。 自然 , 叶 圣 陶 先 生 在 继 承 前 人
务 : 教 语 文 是 帮 助 学 生 养 成 使 刚 语 文 的 良 好 习
惯。” [ 3 1 D  ̄ - 老 最 早 提 出 的 语 文 的性 质 是 ] 具性 . 在
教 学 过 于 突 出 了人 文 性 , 实 践证 明 , 此 举 无 疑 是
一 、 澄 明 语 文 课 程 的 性 质
什 么是 语文 ?叶圣 陶先生 说 “ 口头 为 语 . 书 面 为文 ” , 遂成“ 语文” 一 词 。关 于语 文 学科 的性 质 . 一 直 是 有 争 议 的 问 题 。 吕叔 湘 先 生 说 : “ 通 观 圣 陶 先 生 的语 文 教育 思 想 , 最 重 要 的 有 两 点 其 一 是 关 于 语 文 学 科 的性 质 : 语文是工具 , 是 人 生 H用 和 不 可 缺 少 的1 二 具 。 其 二 是 关 于 语 文 教 学 的 任
他 的 语 文 教 育 思 想 既继 承 和 发 扬 了我 国语 文 教 育传统 , 又充 分 吸 收 了外 来 的 积 极 因素 , 是 近 百 年来 影 响 最 大 , 最 有代 表性 的语 文教 育 思 想 。 叶
出版工作 , 《 语文教学二十韵》 ( 以下 简 称 《 二 十 唷 \ … 韵》 ) 写于 1 9 6 2年 , 发 表 在 当年 的《 人 民教育 》 第6 开 \ l ‘ 1 期 上 。其 具 体 内容是 : 玄 一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作者:韦健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5年第03期在语文课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强烈提出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归之路。

回归,不是简简单单的回来,也不是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更不是倒退,而是回到原点,寻找一种新的平衡,酝酿新的突破。

那么,语文教学要回归什么?就是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一、教学内容:基于“素养”,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可现在却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大的难题。

于是,语文教学“表面热闹花哨,实质低效无效”的有之;“追赶潮流,人云亦云”的有之;“这个主张,那个流派,唯我独尊”的有之……笔者认为语文课得干语文的事,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据文本独特价值,合理确定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语文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

[1]这类教学内容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往往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

但语文姓“语”,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可见,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文课有时却失去了自我,“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从而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

对语文的理解仅着眼于课文内容,即重视“说了什么”,而忽视“怎么说”。

对于其他课程,懂得教材“说什么”就可以了,无需知道“怎么说”,但对语文来说,弄懂课文“说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应当侧重于引导启发学生去领悟课文“怎么说”,如果离开了“怎么说”,不但不能深刻理解“说什么”,而且更不可能从中去领悟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守正语文教学的原点

守正语文教学的原点

守正语文教学的原点教无定法,但是学贵有法。

无论语文教学的方法、模式如何变化,其教学对象是恒定的。

语文教学回归原点,不仅仅是“怎么教”的变化,更应该是“教什么”或者说让学生“学什么”的变化。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首要的是教师要回到语文本体教学,将优秀文本蕴含的精气神挖掘出来,让学生真正汲取其中的优质文化基因。

本文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探讨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到的“三个注重”,守正语文教学的原点。

一、注重传承民族精魂优秀的文学作品,从鉴赏层面来说,是没有民族和国界的,但是就内容来说,一定是有着内在的民族气质。

古今中外的名作,有不少都是蕴含着民族精魂的优秀作品,语文教学不应该回避这一点,而是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汲取其中的民族养分,真正将其中的精气神传续下去。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果和学生空对空地谈论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性,有时候会显得无处着力,这时候教师应该营造特定的背景和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为何这样写、为何写这些内容以及想传达什么思想等,也只有“代入”作者自身的创作情绪,才能真正明白其中蕴含的神与魂。

比如,在教学朱启平的《落日》一文时,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地就文章先进行解读,而是利用实例讲解了新闻(包括消息和通讯)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区别,最主要就是用词的严谨、冷静、客观,情感倾向几近于无。

同时点明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所在,并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看过的新闻作品,他们大多表示同意。

此时,笔者再要求大家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明显隐含或表露了作者情感态度的词汇、议论、细节描写等,大家发现这篇通讯最大的特色反而是这种蕴含着对日本战败的嘲讽,对过往中国屈辱史的痛心,对未来开启新篇章的展望,可以说情感倾向非常强烈,民族意味浓厚。

在这样看似违背新闻规律和要求的情况下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会更加理解文本的民族性,也就更能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在精魂。

同样《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其突破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满怀情感倾向地表露了其内在的民族精魂。

夏旭回归语文教学原点

夏旭回归语文教学原点

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知识整合的探索: 课堂实例:
对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讲解
1、微观整合——单元之内的整合。
这一个单元,主要学习的是议论性的文章 。通过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议论文 的文体特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提炼出每一课的论点。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会深化学生对社会 、人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回归语文教学原点
——新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探索
目录
1 回归语文教学原点——初中语文教学的初衷 2 回归语文教学原点——初中语文学什么? 3 回归语文教学原点——学生如果学? 4 回归语文教学原点——教师如何进行教学?
回归语文教学原点——初中语文教学的初衷?
语文教学属于母语教学,是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 史使命以及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功能。同时也 是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是陶冶思想的手段。
二、寻找能力训练突破点。
回归母语教学,寻找恰当的能力训练突破点。 选准目标,定好主题。
比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时候,提 到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那么难点是什么呢?难 道不就应该是什么是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或者二 者的区别么?其实不然,我认为,难点应该是如何 “托”和如何“借”的问题?如何托如何借就要寻 求方法:比如环境烘托、化静为动,感官互通、各 种对比、联想、修辞等,而这些才是学生真正不会 的,真正需要我们去教授的。
2、中观整合——单元之间的整合。
这一单元与本册书的第五单元可以进 行整合。那么一本书中,出现两个以议 论文为主的单元,就需要教师进行思考 了。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做出整体 规划和合理安排,形成梯度教学。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单元在难度上是有区别 的。第二单元中的《敬业与乐业》是典型的议论,《而就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雷上尉的信》和《精神的三间小 屋》却不是那么典型的议论文,这个单元主要侧重的是让 学生了解议论文文章的基本特点,把握作者观点,了解常 见的论证方法,初步学习。

回归文本“原点”,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回归文本“原点”,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回归文本“原点” ,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以文本作为教学的“原点”,积极创设情境,授以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精选教学切入的角度和拓展时机,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学会品析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探究文本,最终达成逐步提高感悟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创设学习情境,让所要学习的文本与学生的主体之间产生一种密切的联系,当情境唤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时,学习会成为他们自身的一种需要。

例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自身近期的阅读经历讲起,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散步追求智慧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引起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的无限期待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思考本课作者所写的“散步”是否也有智慧的存在。

这对于学生最终能够理解中年人的责任感和文中的孝心、生命等主旨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散步》有一句看似平淡却又非常特殊的句子.“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句子蕴含的浓浓亲情和特殊的句式美,我首先请学生谈谈平时是否有散步的经历,是和谁一起散步。

学生回答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偶尔和爷爷奶奶一起散步。

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我和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一起散步。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比较原文和学生自己概括的句子,发现原文句中人物的先后排列是两对母子的关系,与学生自己概括的句子语序有较大不同,学生通过比较读出了句子结构中蕴藏的浓浓亲情,也读出了句子“子母母子”词语排列中的形式美。

二、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品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教会学生以下两种基本的品读文本的方法。

一是语境还原法。

词语在语境中既可以传达作者的思维和情感,又可以唤醒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结合具体语境品读文本,进行阅读,可以避免误解,加深理解,尽快把握文意,提高学习的效果。

如《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实在标致极了。

”学生很容易把“标致”理解为相貌、姿态美丽的意思,但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前文“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的丑态,就不难体会出其龌龊灵魂。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多语 文教 师教学 中最大 的难 题 。 于 现象 。 对 语 文的 理解仅 着 眼于课 文 法 , 培养 学 生 的语 文 素养 。
是, 语 文 教学 “ 表 面热 闹 花 哨 , 实 质 内容 , 即重 视 “ 说 了什 么 ” , 而 忽 视
云亦 云” 的有之 ; “ 这 个 主张 , 那 个 材 “ 说什 么 ” 就可 以 了 , 无 需 知 道
“ 语 文 的外延 和 生 活 的外 延相 就 显 得 尤 为重 要 叶圣 陶 先 生 说
提 让语 义教 学走 } 回归之 路 。 回 等 ” ,所 以语 文 往往 被 赋予 了太 多 过 : “ 教 材 无非 是 个例 子 , 我 们要 借 归, 不是 简 简单 单 的 回来 , 也 不 是 的东 西 。但 语 文姓 “ 语” , 应 致 力 于 文本之 力 , 使 学生 得语 文 之 力 我 重新 l 口 J 到过 去 的老 路 上 , 更不 是 倒 学 生语 言素 养 的形 成 和发 展 。《 义 们 不 能 紧紧 盯着 文本 的 内容 , 满 足
了、 展 开 想 象 的空 间 缺 少 了 、 听说 更好 地 开展 语文 活 动服 务 。 读 写 的扎 实练 习不 见 了 。 孙 绍 振教 潮流 , 实 是 出 于对 音 像 规 律 性 ( 优
认 为语 文 课得 干语 文 的事 , 应该 引 文 “ 说 什 么” 是 远 远不 够 的 , 因 为语 看教 师有 没 有 组 织 有 效 的 言语 实
导学 生 “ 用 课 文来学 语 文 ” , 教 师要 文教学 的最 终 目的 , 是培 养学 生 的 践活 动 、 看学 生语 言 文字 运用 能 力 基 于学 牛 的语 文素 养 , 依据 文本 独 语 言 运用 能力 , 语 文教 学 应 当侧 重 有没有 提 高 。 教 师在语 文课 上 要着

浅谈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点

浅谈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点

浅谈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点一些语文课改被大量眼花缭乱的课件充斥,被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占据,被漫无边际的课外延伸统领,真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笔者曾有幸观摩了几堂名师的课,更深切地感受到“实实在在”带给我们的深度思考。

用简单的教学手段、扎实的双基训练、智慧的激励评价、适度的课堂延伸,同样能轻松、快乐地教好语文!一、简单平实的教学手段记得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位教师功力深厚,那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同样能上出精彩的课。

”此话虽有些偏颇,但也不乏一定的道理,在薛法根,于永正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中,我们常常目睹他们就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演绎出精彩纷呈的课堂。

诚然,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多媒体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突破语言学习的难点,这是值得借鉴和运用的。

但是大量的声音、图象信息的频繁运用,过于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不仅挤掉了学生的读书时间,而且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居次位,语文课的语文味荡然无存!从实际着眼,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不可能每堂课、每篇课文都有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精美绝伦的课件。

因此,教师应该把主要气力集中在研究字、词、句、篇中,结合教学实际,设计简单易行的教学流程,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体现语文教学的精炼美、简洁美。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爱如茉莉》,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理解关键词,教师引入“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景语”“精语”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

学生的所得也是清晰的,厚实的。

课堂看起来平淡无采,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美到极至是自然。

二、扎实有效的双基训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果忽视她的工具性,又何尝能感受到人文的情怀?也许在当前的一些公开课中,我们确实看不到写字训练,看不到理解词语,看不到品味句子……特级教师杨献荣执教的《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让我们领悟到了他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回归原点的语文教学

回归原点的语文教学

回归原点的语文教学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几年,历经新课程改革10年,回头看看,不免在心里想: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去教,教到什么程度才最好?20年时间,自己为她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观照目前的语文教学,虽然10年课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仍然受到诟病,表现得浮躁急躁,片面的教学观、质量观扭曲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貌,我们在迷途上越走越远了。

求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道路,必须先从理念和行动上回归儿童的原点、学科的原点和生活的原点。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要回归儿童的原点。

语文课堂要真正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站在儿童的立场,常用儿童的视角审视教学内容、站在儿童的角度反思教师教学的行为。

一切忽略儿童的存在和感受的教育教学行为终究是低效的,盲目的,甚至是徒劳的。

目前的课堂,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的多,一言堂,一刀切,齐步走。

我们经常忘记了到底是谁在学习?人之无存,何谈育人?不要把十岁左右的孩子都当作神童和天才,他们中至少90%都是普普通通的孩子,智力一般,家庭一般,最需要的是基本的兴趣、习惯、知识、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评价比较模糊,质量检测的命题尺度往往把握不准,存在范围过广,挖掘过深的现象。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不是采矿,教师不能当自己是钻机,不知疲倦自以为精神可嘉,实质误人却全然不知。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要回归学科的原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的整合本没有不妥,可是过度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跨学科的整合,明显提升了难度系数,教师的简单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负担。

多年的应试教育又使我们习惯于用理科教学的方式来类比语文教学,讲解和做题仍然是惯用的主要方法,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把大量阅读和坚持练笔的重要任务抛到课外。

就小学语文而言,不就是学习基本的写字与阅读、说话和简单的习作吗?可是小学语文学科却承载了许多不属于语文范畴和处于语文边缘的内容,也承载了一些非小学的内容。

我们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带来 的成功 。
三、 注 重 学 生基 本 能 力 的 训 练

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 步 , 各种高科 技也进入 了现代课 堂。黑板 悟 情 理 。李 振 涛 博 士 说 : “ 语 文 即文 心 , 文 心 之 心 态 。 文 心 培 育 语 粉 笔被大 屏幕 、 鼠标取 代 ; 上课 不用 带 书本 , 平板 电脑 携带 更方 感, 语 感滋养文心 。” 我们进行语文教 学 , 最 重要 的任务就 是培养 便; 学生 书写歪歪斜 斜 , 却能 以每 分钟 1 0 0字 左右 的速 度敲 击键 学生 的文心——语感 。一节语 文课上 , 教师通过 各种听 、 说、 读写 的方式对学生进行 能力训练 , 设计 各种花样 充实枯燥 的训 练。但 这些方法 只是学生 能力训练 的载体 ,而不是主宰课 堂的灵魂 , 教
2 0 1 3 — 0 7
课 改 论 坛
回 刁语
摘 要: 这几年 , 各校在 新课 程 中普遍 重视高效课 堂的研 究, 所谓 的高效课 堂是对教 师教 学方式的改进 , 对 学生学 习模 式的改变。 由此, 大规模的课改 , 形形色 色的主张层 出不 穷—— 小组合作学 习、 多媒体辅助教 学、 导学案教 学法等进入 了课堂。
新课 标表 明,语 文阅读应该 让学生 在积极 的情感 思维 活动
中, 加 强对 文章 的理解 和体会 , 在感 悟 中得 到提 升 , 获得 情感 熏
陶, 启迪心灵 , 要 珍视学生独特 的体验和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过去 的小学语 文阅读教学就是从 让学生学会一篇 文章 出发 , 教授学 生弄 明白文章 的段 落大 意 、 表 现手法 、 中心思想 和语文 特 色。 从语文知识点 出发 , 就是要弄明 白字 、 词、 句、 逻辑 、 修辞等 。 但 现在语文 阅读教学 的 目的是为 了提高 学生的审美能力 , 发 展创 造 力, 充实 自我 。新课标 中也指出 , 阅读是认识世界 、 处理 信息 、 发展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例如知识大而教情缺、方法多而效果低等现象。

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突破困境,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三个点”——基础、方法、价值,探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途径和方法。

回归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就是基础。

而语文学科的学科性是最根本的性质。

作为学科性学科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是培养学生学科意识、掌握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技能的教学过程。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线,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只有透过知识传授,学生才能够正确抽象概括知识内容,才能够主动掌握知识、状况、方法,让知识入心、活学活用。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于汉字、词语、句子的基本构成和运用,需要重视系统性的学习,打牢基础,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游刃有余。

回归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学过程是被动的、单一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尝试。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教学的关键,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提高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图书阅读、课外作文、朗诵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学科,其特点是是“学以致用、学以练用”。

要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要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中应用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等技术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关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关注教学的本质,并回归到教学的核心要点上来。

本文将从“三个点”入手,探讨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一、重视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或者其他原因而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阅读,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乐趣。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阅读教学。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阅读材料。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阅读不仅仅是看懂文字,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思考。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快速阅读、略读、精读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读的知识。

注重阅读素养的培养。

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强化写作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注重写作情感和意境的培养。

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爱。

三、注重语文精品注重语文精品的创造和积累。

语文精品是一种珍贵的语文资源,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创造和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从回到原点就要以学生为本位、回到原点就要回归语文的本体两个方面,探讨了无论是继承优良传统还是发展创新,我们都要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语文教学“原点”兴趣自主学习
在全面贯彻实施新课标过程中,语文教学异彩纷呈,语文课堂出现了新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组探讨,多元解读,广泛使用多媒体……然而,语文教学每每远离了语文的原点,不容漠视。

无论是继承优良传统还是发展创新,我们都要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一、回到原点就要以学生为本位
新课改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引路者和协助者。

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主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

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凸显。

因而,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

因而语文教学还必须适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循序渐进,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

无论是掌握知识、领会方法,还是培养能力,都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积累过程;要确立恰当的目标。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动脑、自己领悟、体验成功的愉悦。

4.大胆放手,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但是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都值得研究。

教学中问题往往由老师提出来,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来回答,学生是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受到束缚。

因此,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去合作探究。

问题来自于学生,再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决,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拓宽,就能体现学为主体。

二、回到原点就要回归语文的本体
语文本体是什么?毫不含糊地说是语言文字。

学语文就是学语言文字。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使“语文味”凸显出来。

当前的语文课堂确实比过去活跃了,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多了,这就淹没了语文的主体。

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灵动、有效的语言实践呢?
1.抓文本语言的“亮点”
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最为精彩的地方。

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抓住了亮点语言,反复诵读揣摩,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条捷径。

同时,还能重点突出,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如《特殊的葬礼》教学中,当发现学生赞美瀑布的语言比较单调时,就没有必要急于让他们一味地说下去,可将话锋一转,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让他们品悟文中的精彩语言,然后,再让学生起来赞美,发言将可能赢得阵阵掌声。

这种积极地内化并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语言,一头连着工具性,一头连着人文性,效果极好。

2.寻文本语言的“空白点”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
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

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必有“柳暗花明”。

作为教者,我们就应该引领学生品得个中真谛。

从而,操想象之舟神游于文本之海,或喜,或悲,或歌,或舞,或爱,或恨……感受生命,倾吐性情。

如《荔枝》一文,课文用一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意无穷。

怎样引导学生去领悟这无尽的怀念之情呢?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补充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这样就升华了他们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实践中得到了交融。

3.找学生和文本语言的“共鸣点”
所谓共鸣点,就是文本中能够引起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

共鸣点最能拨响学生的心灵之弦,找得准,撞得正,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磁场”,就会发生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八国联军放火焚烧了圆明园,“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会对侵略者怎么说?”这既撞开了学生的情感闸门,又加强了他们的语言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一“撞”中得到了升华。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而语言是第一性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

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也
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

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

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原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