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从回到原点就要以学生为本位、回到原点就要回归语文的本体两个方面,探讨了无论是继承优良传统还是发展创新,我们都要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语文教学“原点”兴趣自主学习

在全面贯彻实施新课标过程中,语文教学异彩纷呈,语文课堂出现了新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组探讨,多元解读,广泛使用多媒体……然而,语文教学每每远离了语文的原点,不容漠视。无论是继承优良传统还是发展创新,我们都要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一、回到原点就要以学生为本位

新课改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引路者和协助者。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主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凸显。因而,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因而语文教学还必须适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循序渐进,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领会方法,还是培养能力,都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积累过程;要确立恰当的目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动脑、自己领悟、体验成功的愉悦。

4.大胆放手,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但是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都值得研究。教学中问题往往由老师提出来,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来回答,学生是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受到束缚。因此,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去合作探究。问题来自于学生,再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决,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拓宽,就能体现学为主体。

二、回到原点就要回归语文的本体

语文本体是什么?毫不含糊地说是语言文字。学语文就是学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使“语文味”凸显出来。当前的语文课堂确实比过去活跃了,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多了,这就淹没了语文的主体。

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灵动、有效的语言实践呢?

1.抓文本语言的“亮点”

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最为精彩的地方。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抓住了亮点语言,反复诵读揣摩,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条捷径。同时,还能重点突出,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如《特殊的葬礼》教学中,当发现学生赞美瀑布的语言比较单调时,就没有必要急于让他们一味地说下去,可将话锋一转,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让他们品悟文中的精彩语言,然后,再让学生起来赞美,发言将可能赢得阵阵掌声。这种积极地内化并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语言,一头连着工具性,一头连着人文性,效果极好。

2.寻文本语言的“空白点”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

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必有“柳暗花明”。作为教者,我们就应该引领学生品得个中真谛。从而,操想象之舟神游于文本之海,或喜,或悲,或歌,或舞,或爱,或恨……感受生命,倾吐性情。

如《荔枝》一文,课文用一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意无穷。怎样引导学生去领悟这无尽的怀念之情呢?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补充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这样就升华了他们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实践中得到了交融。

3.找学生和文本语言的“共鸣点”

所谓共鸣点,就是文本中能够引起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共鸣点最能拨响学生的心灵之弦,找得准,撞得正,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磁场”,就会发生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八国联军放火焚烧了圆明园,“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会对侵略者怎么说?”这既撞开了学生的情感闸门,又加强了他们的语言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一“撞”中得到了升华。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而语言是第一性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也

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原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