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黃典誠《詩經通譯新詮》
采來采去的蒼耳子, 斜口筐子可還沒有裝滿。 可憐我惦記那遠行的人, 把籃子擱在那大路邊。
於在春《國風普通話翻譯》
采呀采呀卷耳菜, 不滿小小一淺筐。 心中想念我丈夫, 淺筐擱在大道旁。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譯》
直譯的優與劣: • 忠實于原文的語言,古今詞語基本對應,
可以幫助讀者對應理解原文的語言結構,
• 5.增添
• 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通過增補被省略的 成分或隱含不顯的成分來翻譯文言語句。
• 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左 傳〃定公四年》
•
6.刪
• 即通過刪去不必譯或無法翻譯的文言詞語 (發語詞、主謂短語的“之”、偏義複詞等) 來翻譯古文。
• 夫戰,勇氣也。
《曹劌論戰》
• 7.正反法
意譯:
• 意譯:就是按照原文所表達的意思去翻譯。 “意”指文章的思想內容,為了更好地、 更清楚地將原文的思想內容表達出來,意 譯時可增刪、調換詞語,可以重新安排句 子的結構,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 礎上,從原文詞句的束縛中爭脫出來,只 統攝原文大意進行翻譯。
采采卷耳, 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 置彼周行。 卷耳葉子青又青, 淺口筐兒裝不平。 可歎我的心上人, 老在大路走不停。
•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 廚也。 •
《孟子·梁惠王上》
達與雅
• “達”就是要求翻譯過來的字句要通 順、明瞭、自然,即讀著順口,理解 起來容易。
• “雅”是指譯文語言的藝術性,即
要求錘煉譯文的語言,以再現原作的 語言風格,保持原作的語言特色,使 譯文的語言鮮明生動、維妙維肖,在 表達上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
B.句式的替換 • 名詞作狀語,各種特殊動賓關係(包括使 動式、意動式、為動式、處置式等),判斷 句,被動句,雙賓語句,各種習慣句式等, 都需要替換。
3.調整 • 即調整原文的語序進行翻譯。 如:古漢語介賓結構作補語為常,現代漢翻 譯為狀語;賓語前置句;主謂倒裝句等。
4.保留
• 即保留原文中的詞語,不進行翻譯。主要 是一些專有名詞。 • 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孟子〃滕文 公下》
古
文 今 譯
一、古文翻譯的歷史
1.周代(西元前11—3世紀)有掌管翻譯的官 員“象胥”。
• 《周禮〃秋官》:“象胥掌蠻夷、閩、貉、 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 親之。”
• 《說文》:“譯,傳譯四夷之言者。”與“ 驛”同源。
2.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至六朝唐宋而盛極, 產生了很多翻譯大家。 • 鳩摩羅什(344—413) • 真諦(499—569) • 玄奘(602—664) 3.明清 嚴複(1853—1921):信、雅、達 4.古文今譯的開始 1922年郭沫若《卷耳集》,選譯《國風》中 40首抒情詩給它“換上一套容易看懂的文字”
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 侯。 諸葛亮(《出師表》 )
• 譯一:只想著在混亂的世界上保全自己的 性命,並不企圖飛黃騰達,使名聲傳播到 各諸侯國中去。 • 譯二:只求在亂世裡苟全性命,不想在諸 侯中顯身揚名。
五、古文今譯的步驟
1.理解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樂其樂。
歐陽修《醉翁亭集》
從全篇著眼,掌握文章的基本精神。
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眾 也。”
見巡起,或起或泣。巡曰:“女勿怖!死,命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2.表達 • 譯文一 盤庚將把都城遷到殷 ,臣民不願往那個處所。
3、修訂 • 查找脫漏與訛誤
譯文二 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會再得 到的,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嘲笑。
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左傳〃僖 公三十二年》)
譯文一 你知道什麼?六七十歲,你墓上的樹 木兩手合抱了!
譯文二 你知道什麼?(如果你只活到)六七 十歲,你墓上的樹木(現在也該長到)兩手相合那 麼粗了!
四、今譯八法
• 對譯、替換、調整、保留、增添、刪節、正 反、分合。 • 對譯:將文言語句中的字詞逐詞逐句翻譯成 現代漢語中的詞語。一般是以雙音節或多音 節對譯單音節。如: • 子無謂秦無人。 《左傳〃文公十三年 》 • 您不要認為秦國沒有人才。 • 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史記〃貨殖列 傳》 • 所以,別人拋棄,我便取來;別人要取,我
2.替換 • 即將文言語句中的字詞,轉換成字面意思與 之不同的現代漢語中的詞語,包括換詞和換 句。 • A.詞語替換(包括古語詞和古今異義詞,古 漢語虛詞等)。
胡適打油詩: 文字沒有雅俗,卻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 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本來同一字,聲音少許變了。 並無雅俗可言,何必紛紛胡鬧? 至於古人叫字,今人叫號; 古人懸樑,今人上吊; 古名雖未必佳,今名又何嘗少妙? 至於古人乘輿,今人坐轎; 古人加冠束幘,今人但知戴帽; 若必叫帽作巾,叫轎作輿,豈非張冠李戴,認虎作 豹……
•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 借於藏書之家。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譯一:我年幼時,即嗜愛學習,家裡貧窮, 無從致書來觀讀。每逢假期借於藏書的家 • 譯二:我年幼時就愛好學習,家裡窮,沒法 得到書來閱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
六、古文今譯的基本要求
• 1、信 • “信”就是要求譯文表達再現原文的 內容要真實、準確,要忠實于原文。 這是對文言文今譯最基本的要求。
• 指翻譯時把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互相變換。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韓愈《師說》
8.分合法
• 把原文一句分譯,或幾句合譯。 • 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 矣。韓愈(《師說》) • 唉!求師的正道不能流傳,這已經很久了; 要想人們沒有疑惑,那是很難的了。 • 非死則徙爾。 柳宗元(《捕蛇者說》) • 不是死了,就是遷到別處去了。
二、古文今譯的意義 1、反對Biblioteka Baidu譯古文的理由
注釋可以代替翻譯
翻譯有害于原作的藝術風格 2、古文今譯的意義 為一般人閱讀古籍創造條件 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增強運用現代漢語的能力
古文今譯的原則 • 直譯:就是按照原文的語序和語法結構進 行翻譯。
• 重視譯文中詞語與原文中詞語間的對應關 係,要求譯文和原文儘量做到詞詞相關聯, 句句相對應。直譯對原文的忠實,甚至要 求譯文的語言單位和原文的語言單位之間, 要構成等值的關係。
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語言風格。但往往顯得
語句拘謹,有時會表達不清。
意译
• 不拘泥原文字句,對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細
緻挖掘,便於讀者理解原作思想內容。但
不利於讀者理解原文字句,有時會喪失原
文的語言風格。
3.古文今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韓非子〃五蠹》) 譯文一 希望再撿到碰死的兔子,結果當然不 能再得到兔子,這件事卻成了宋國的一個笑話。
采來采去的蒼耳子, 斜口筐子可還沒有裝滿。 可憐我惦記那遠行的人, 把籃子擱在那大路邊。
於在春《國風普通話翻譯》
采呀采呀卷耳菜, 不滿小小一淺筐。 心中想念我丈夫, 淺筐擱在大道旁。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譯》
直譯的優與劣: • 忠實于原文的語言,古今詞語基本對應,
可以幫助讀者對應理解原文的語言結構,
• 5.增添
• 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通過增補被省略的 成分或隱含不顯的成分來翻譯文言語句。
• 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左 傳〃定公四年》
•
6.刪
• 即通過刪去不必譯或無法翻譯的文言詞語 (發語詞、主謂短語的“之”、偏義複詞等) 來翻譯古文。
• 夫戰,勇氣也。
《曹劌論戰》
• 7.正反法
意譯:
• 意譯:就是按照原文所表達的意思去翻譯。 “意”指文章的思想內容,為了更好地、 更清楚地將原文的思想內容表達出來,意 譯時可增刪、調換詞語,可以重新安排句 子的結構,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 礎上,從原文詞句的束縛中爭脫出來,只 統攝原文大意進行翻譯。
采采卷耳, 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 置彼周行。 卷耳葉子青又青, 淺口筐兒裝不平。 可歎我的心上人, 老在大路走不停。
•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 廚也。 •
《孟子·梁惠王上》
達與雅
• “達”就是要求翻譯過來的字句要通 順、明瞭、自然,即讀著順口,理解 起來容易。
• “雅”是指譯文語言的藝術性,即
要求錘煉譯文的語言,以再現原作的 語言風格,保持原作的語言特色,使 譯文的語言鮮明生動、維妙維肖,在 表達上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
B.句式的替換 • 名詞作狀語,各種特殊動賓關係(包括使 動式、意動式、為動式、處置式等),判斷 句,被動句,雙賓語句,各種習慣句式等, 都需要替換。
3.調整 • 即調整原文的語序進行翻譯。 如:古漢語介賓結構作補語為常,現代漢翻 譯為狀語;賓語前置句;主謂倒裝句等。
4.保留
• 即保留原文中的詞語,不進行翻譯。主要 是一些專有名詞。 • 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孟子〃滕文 公下》
古
文 今 譯
一、古文翻譯的歷史
1.周代(西元前11—3世紀)有掌管翻譯的官 員“象胥”。
• 《周禮〃秋官》:“象胥掌蠻夷、閩、貉、 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 親之。”
• 《說文》:“譯,傳譯四夷之言者。”與“ 驛”同源。
2.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至六朝唐宋而盛極, 產生了很多翻譯大家。 • 鳩摩羅什(344—413) • 真諦(499—569) • 玄奘(602—664) 3.明清 嚴複(1853—1921):信、雅、達 4.古文今譯的開始 1922年郭沫若《卷耳集》,選譯《國風》中 40首抒情詩給它“換上一套容易看懂的文字”
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 侯。 諸葛亮(《出師表》 )
• 譯一:只想著在混亂的世界上保全自己的 性命,並不企圖飛黃騰達,使名聲傳播到 各諸侯國中去。 • 譯二:只求在亂世裡苟全性命,不想在諸 侯中顯身揚名。
五、古文今譯的步驟
1.理解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樂其樂。
歐陽修《醉翁亭集》
從全篇著眼,掌握文章的基本精神。
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眾 也。”
見巡起,或起或泣。巡曰:“女勿怖!死,命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2.表達 • 譯文一 盤庚將把都城遷到殷 ,臣民不願往那個處所。
3、修訂 • 查找脫漏與訛誤
譯文二 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會再得 到的,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嘲笑。
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左傳〃僖 公三十二年》)
譯文一 你知道什麼?六七十歲,你墓上的樹 木兩手合抱了!
譯文二 你知道什麼?(如果你只活到)六七 十歲,你墓上的樹木(現在也該長到)兩手相合那 麼粗了!
四、今譯八法
• 對譯、替換、調整、保留、增添、刪節、正 反、分合。 • 對譯:將文言語句中的字詞逐詞逐句翻譯成 現代漢語中的詞語。一般是以雙音節或多音 節對譯單音節。如: • 子無謂秦無人。 《左傳〃文公十三年 》 • 您不要認為秦國沒有人才。 • 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史記〃貨殖列 傳》 • 所以,別人拋棄,我便取來;別人要取,我
2.替換 • 即將文言語句中的字詞,轉換成字面意思與 之不同的現代漢語中的詞語,包括換詞和換 句。 • A.詞語替換(包括古語詞和古今異義詞,古 漢語虛詞等)。
胡適打油詩: 文字沒有雅俗,卻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 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本來同一字,聲音少許變了。 並無雅俗可言,何必紛紛胡鬧? 至於古人叫字,今人叫號; 古人懸樑,今人上吊; 古名雖未必佳,今名又何嘗少妙? 至於古人乘輿,今人坐轎; 古人加冠束幘,今人但知戴帽; 若必叫帽作巾,叫轎作輿,豈非張冠李戴,認虎作 豹……
•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 借於藏書之家。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譯一:我年幼時,即嗜愛學習,家裡貧窮, 無從致書來觀讀。每逢假期借於藏書的家 • 譯二:我年幼時就愛好學習,家裡窮,沒法 得到書來閱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
六、古文今譯的基本要求
• 1、信 • “信”就是要求譯文表達再現原文的 內容要真實、準確,要忠實于原文。 這是對文言文今譯最基本的要求。
• 指翻譯時把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互相變換。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韓愈《師說》
8.分合法
• 把原文一句分譯,或幾句合譯。 • 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 矣。韓愈(《師說》) • 唉!求師的正道不能流傳,這已經很久了; 要想人們沒有疑惑,那是很難的了。 • 非死則徙爾。 柳宗元(《捕蛇者說》) • 不是死了,就是遷到別處去了。
二、古文今譯的意義 1、反對Biblioteka Baidu譯古文的理由
注釋可以代替翻譯
翻譯有害于原作的藝術風格 2、古文今譯的意義 為一般人閱讀古籍創造條件 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增強運用現代漢語的能力
古文今譯的原則 • 直譯:就是按照原文的語序和語法結構進 行翻譯。
• 重視譯文中詞語與原文中詞語間的對應關 係,要求譯文和原文儘量做到詞詞相關聯, 句句相對應。直譯對原文的忠實,甚至要 求譯文的語言單位和原文的語言單位之間, 要構成等值的關係。
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語言風格。但往往顯得
語句拘謹,有時會表達不清。
意译
• 不拘泥原文字句,對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細
緻挖掘,便於讀者理解原作思想內容。但
不利於讀者理解原文字句,有時會喪失原
文的語言風格。
3.古文今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韓非子〃五蠹》) 譯文一 希望再撿到碰死的兔子,結果當然不 能再得到兔子,這件事卻成了宋國的一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