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核心课:3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及的行为特点
课程体系包括哪些要素
课程体系包括哪些要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各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层次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
课程是学生研究的路线,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关于课程的定义,有三种典型观点:一是课程即教学科目,过分强调了向学生传递系统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二是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课程视为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活动总和,容易将重点放在教学活动的结果上,而不是学生的上课体验;三是课程即研究经验,试图把握学生在课程中究竟掌握了什么,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难执行。
高等学校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所建构的某一门研究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教学的共同体。
从课程制定主体来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内容来看,有理论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等;从层次来看,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必修课和选修课。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
通识课程为大学生在校研究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功能在于人类文化财富的传承;专业课程为大学生进一步发展而设置的课程,功能在于超越人类益友文化。
课程体系是由各门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层次性和完整性。
课程体系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和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组成的系统。
它不仅要将内部要素(如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连成一个系统,还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学科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
课程体系研究包括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
目标要素包括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目标和课程目标;内容要素主要指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联系方式和组织方式,包括通识课程要素和专业课程要素;过程要素则是从动态来看课程体系构成要素,具体包括课程体系实施、实施课程需要的技术、方法、手段、途径、课程体系的实施场以及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稿)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为了进一步深化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推行《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本标准是全国设置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标准。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办学特色,根据本标准制定经济学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对本标准中的条目进行细化规定,但不得低于本标准相关要求。
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1.概述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虽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却具有理论指导、学科基础、意识形态等重要功能,因此它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的“王冠”。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形成于十八世纪,以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为标志。
其后经济学的发展沿着两条主要的线索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学:一是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的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另一个是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
两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虽有不同,但在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他们都面临人类社会发展中诸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资源浪费和枯竭日趋严重等共同严峻问题,这就要求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要用新的视角和理论创新解决这些问题,这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经济学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之分,目前的经济学类专业是以理论经济学为主兼有应用经济学属性的相关专业的集合,在所有与经济类相关的专业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决定了该专业的课程应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注重理论素质的培养,同时经济学类专业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培养大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人才对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一览表
科学思想史并不专注于史料考证和故事的阐述,它更注重于历史上科学概念及其形而上学基础的诠释,注重于这些概念及其思想体系的演变,并挖掘随着历史的变迁,科学方法和科学人类学的思考。课程内容将按照历史的脉络展开,将涉及如下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成就与思想;
不同地域的科学成就及思维特色;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方法;科学工作者研究的个性特色及思维精华;一些科学研究及成果引起的科学人类学案例探讨。类别课名称课程内容备注
■■■
社会调查与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社会调查方法概念体系、社会调查的逻辑与程序、如何选择调查课题,如何进行变量测量与操作化,如何进行抽样方法与问卷设计、如何进行资料收集、处理与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内容的介绍。本课程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是大学生必备的基础性知识。
多元社会与全球化
心理学
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线,适当增加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内容,既探讨心理的生理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既包括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又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法律文化与法治
本课程分为两部分:法律文化,本部分主要采取讲授加讨论的教学方法,从理论高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法的价值;2法的历史;3法的本质;4法的作用;、法的原则等。法治社会,本部分主要采取讲授加讨论的教学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各部门法的具体制度,重点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宪法要义;、民法要义;、行政法要义;、刑法要义;、诉讼法要义;、国际法要义等。
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一门具体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国内诸多知名高校的通识课程。本课程从微观到宏观介绍了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对各类社会问题及其社会控制的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整体的正确认知。
通识核心课:4自然资源的社会学分析
资源制度的变迁(3)
建立在私有的产权制度基础上,资源 占有极不平衡,社会极不稳定。
最初目标是“耕者有其田”的资源平均占有。 民主革命胜利以后,实现了自然资源产权的公 有制。
我国的四 个阶段
民主革命时期前 的资源产权 民主革命胜利后 的资源产权 计划经济的资源 产权
市场经济的资源产 权
资源产权形成了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 的二元结构的资源产权制度
Clean air
Open ocean and its fish
Migratory birds(候鸟)
Wildlife species
Examples of Such Resources
Publicly owned lands
(such as natural forests, national park, and wildlife refuges)
资 源 产 权 的 内 容
收益权
处置权
指资源所有者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以 内对所拥有资源进行处置的权利。
资源产权制度 (4)
是界定给特定人的那些资源产权,它们的权 利人可以自由地行使该资源所有者相应的权 利,具有并排性。 是界定给特定集体组织的那些资源产权,是 集体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是以国有形式界定的那些资源产权,国家是 资源的所有者,其权力由国家机构按照某种 公共选择的方式来决定它们的行使。 指没有所有者或者控制者的那些资源,如空 气、阳光、公海资源等。
资源制度的变迁(1)
诱 发 性 变 迁
随社会 制度而 变迁
诱致性变迁是产权学派将交易成本概念引人制度分析,使制度 经济学也能应用经济学中普遍使用“成本一收益”方法,同时, 还特别强调利益〈或受损〉外部性对制度运行成本的影响,揭 示了产权度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一变迁理 论重点讨论的是所有权私有制结构下的不同产权安排。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90%
离散型 Hopfield 网 络 、 连 续 型
Hopfield 网络、卷积运算、池化、卷
积网络的手写体数字识别。
人脑视觉机理、深度学习的基本思
40% 50% 40%
10%
想、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研宄的
基本内容、神经元数学模型
合计
100% 100% 100%
100%
各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权重(自行賦值)
掌握连续 Hopfield 神经网络 用于优化计算的
一般步骤。
掌握连续 Hopfield 神经网络的
结构和运行机制,理 解连续 Hopfield 神经 网络用于优化计算
的基本原理。能够针
对创新点开展切实 有效的理论和应用 研究
目标 5.1
注:1.此表可用于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或某门综合实践课程
2.实验类型:选填”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习类型:选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对人工智能课程
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 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的各个章节产生
性。
兴趣,从而促进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阔的
支撑指标点:5.2 能够在物 学习热情,在之
专业视野,具有计算机软硬件 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 后的理论教学中
相关产品分析、开发、测试和
能更好地理解技
维护能力,能够用系统的观点 建模、模拟或解决过程中, 术的先进性与实
实习项 号
目名称
教学内容
实验 学或实思政融 时 习 类 入点
型2
学生学习 预期成果
课程目标
做
实验要
参 考 A*
具有批
熟悉和掌握启
A* 算 法 算 法 核 心 代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201K)一、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现代企业经营的理论和知识,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管理实践、沟通协调能力,能自主创业,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与特色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相关管理软件,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与管理沟通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突出管理实践、自主创业和中小企业管理特色。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知识(1)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对核心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并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精华的有关基本知识。
(3)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知识:具有相对广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后续学习必需的数学、计算机等相关知识。
(4)外语知识: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知识,并能够简单交流、阅读与翻译;同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外语基本知识。
2.能力(1)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和解决。
(2)具有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变迁具有较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5)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6)具有较强的检索、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职业再发展的学习能力。
3.素质(1)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敬业、创业精神。
(2)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标准、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通识核心课:5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资源的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 表现形式
三 种 价 格 表 现 法
稀缺价值对价格的影响 劳动价值资本化 地租资本化 其他方法 是计算自然资源天然价值的 价格的一种方法。自然资源 价格是各年地租的总和,把 今后若干年中尚未实现的地 租包括进来,故称地租资本 化。并考虑利率的折扣。
市场比较法
自然资源的供给
自然供给
是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 的各种自然资源的可得 数量。
P
经济供给
在远离自然供给 极限时,经济供 给的弹性较大, 接近自然供给的 极限时,弹性越 来越小。
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某用途的资 源供给随该用途的增加而增加的现 象称为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有 弹性的供给。
SP自 然供 给曲 线
t
-3
-2
-1
0
1
2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3 0
T=t+3
0
1 温 贫困 饱
2 小康
3
4 富裕
5 极富
6
发展阶段
1 En En
1 1.67 2 100%60%50%
3
4
5 20%
6
33%30%25%
生长曲线和恩格尔系数求生态价值的 发展阶段系数
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举例
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需求分为农业用水和城市用水。在 没有大型引水工程情况下,水资源 的供给完全是没有弹性的,是一条 直线,即总量是一定的。它是随着 水文因素而变化。 通过政府价格调节,实行双重价格, 提高生产用水价格;如果再次出现 了超用水现象,又由于种种原因不 能够提价,则采用取水定额分配使 用。如:火力发电、钢铁、石油、 印染、造纸、啤酒、酒精等7个行 业的取水定额指标
必修1】4.3_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下列问题。
(4)1954年和1998年
该流域都发生了严
重防的洪洪工水程灾发害挥, 了作用,综合国力有了较大
但提1高998,年具洪备水了造 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 成行的有经效济的损抗失洪比 抢险;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 1而亡发失9人 35展十.43员年万分,伤大人严资亡得,重产(多19。密1,9985度年4年加因因灾大灾死,死所以造成的经济损
来
料、沼气等
源
上 划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 原子核能 地热能
分
能量来自日、月对地球的引力: 潮汐能
40
2.按能源的利用状况,可分为 常规能源:如煤 石油 天然气 水能 生物能 新能源: 如太阳能 地热能 风能 沼气 核能
3.按能源获得方式,可分为 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柴草、风力、太阳能
二次能源:如电力、煤气、焦炭、汽油、煤油
措施不可取的是( D)
A.倡导节约用水 B.南水北调,缓解供水紧张 C.适当提高水价 D.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27
积极促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发展风力发电最有优势的地方是
( B)
A.E地 B.F地 C.G地 D.H地
43
国的1/3以上,也是我国的产煤大省。但煤炭
开采无序,非法采挖,小煤矿多,屡禁不止,生
产手段落后,事故多发,有的地方因为煤矿死人
事故而成了“寡妇村”。
12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煤炭的大规模 开采和利用开始于什么时期?
13
能源结构的转变
(﹪) 100
80
煤
60
40
20
通识核心课:2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生 存 空 间 的 基 本 模 型
L f (V , R, E, ) A
i 1
n
p
j 1
m
2 ij
(n, m)
V:物理空间;R:资源系统;E:环境系统;:相 关系数;A:极限空间;Pij:人类对各系统 i中的不同 组分、过程 j 进行有效占据的程度;n、m分别为系数 及系统内组分、过程数。
生存空间的相对性度量(2)
狭义 生存空间及其 有限性 广义 生存空间和它 的扩展性
指物理空间、 自然资源和自 然条件。
特性: 有限性或绝对性 潜在性
以狭义生存空间 为基础,以生产 力水平为背景的 相对概念
特性: 扩展性或相对性
潜在性为扩展性提供物质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生存空间的基本类型(1)
类型划分 指标
时空联系
空间
不同地区的生物圈资源存 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一 般来讲,生态系统的生态 链越长,系统越稳定,自 身恢复的能力就相对比较 强;生态系统的生态链越 短,系统易遭受破坏,自 身恢复的能力很差。 因此,大陆两岸的热带、 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生态 链长所以生物资源就丰富。 大陆内部的荒漠、戈壁、 冰川等发布区,生态链短 所以生物资源就匮乏。
转换 断层
无
轻微、碎 裂变质
个别转换断 层形成盆地 ,有沉积
无
与转换断层 有关的 矿床类型
矿床类型
实例
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矿床
超基性—基性岩中的铜镍铂矿床 碱性岩—碳酸岩中的稀有—稀土矿床
西非、巴西、中国蒙阴、大连
塞拉里昂、埃及 巴西、纳米比亚、安哥拉 泰国 巴基斯坦 红海
板块内部 的矿床类型
伟晶岩型锡—锂矿床 热液作用有关的锑矿床 红海盐卤水作用形成的多金属软泥
幼儿园课件-认识自然资源保护
幼儿园自然资源保护的实践 与探索
幼儿园自然资源保护的未来 展望
幼儿园自然资源保护的挑战 与对策
对未来幼儿园自然资源保护的 展望
推广环保理念:将环保意识融入幼儿园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孩子们参与各种环保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自然资源的珍贵
创新教育方式:利用科技手段,如VR、AR等,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自然资源的保 护和利用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然资源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物质、 能量和自然过程形成的状态、条 件和过程,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 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更新资源:如水、土壤、森林等 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化石燃料等 恒定的自然资源:如空气、阳光等 气候资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着 重要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 础
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有着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保障
03
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自然资源有助于维护生态平 衡,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培养环保习惯:通过日常教育,培养孩子们节约用水、用电等环保习惯,让他们成为环 保小卫士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某幼儿园通过开展自然资源保护教育活动,成功提高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失败案例:某幼儿园在自然资源保护教育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导 致孩子们的参与度不高
福州大学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福州大学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拓宽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建设一批教学效果好、具有学校特色、能够面向全校学生长期稳定开设的高质量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课程体系设置第二条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由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人文社会科学类、文学与艺术类、创新创业类四大模块构成。
1、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和众多的工程技术领域,使学生通过对所涉领域的总体理解,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
2、人文社会科学类:主要涵盖哲学、历史学、伦理、政治、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领域。
旨在使学生了解哲学分析的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用历史的方法和眼光认识事物;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文学与艺术类:主要涵盖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
旨在培育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使其在文学艺术作品的赏析过程中感悟文学与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创新创业类:主要包括创新方法、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创新创业基本素养等内容。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等)。
第三章课程设置原则第三条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原则如下:1、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
2、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
5、有利于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5篇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5篇通识课程心得体会这两天一直看到被转载的批驳通识教育的文章,作者是我很喜欢的老师朱绩崧。
朱老师在文章中提到,通识教育之矫枉过正,在有限的时间内,什么都学,后果自是平庸。
其实我部分程度上也认同他的观点,但是我想说,这是他根据自己的生命经验所拼接出来的通识教育的一个画面。
而我来到复旦两年,通识教育的课程我基本也已经修完了,根据我的生命体验,通识教育完全还有其他的图景。
老师提到,有英文系的学生因为学3分的社会学导论而不背他的十四行诗了,但是给我这个机会让我遇到朱老师,有幸在他课上读了莎士比亚的原著,看了各种对于莎翁作品的文学批评论述的,也是通识教育。
那是一门叫莎士比亚悲剧的通识选修课。
如果没有通史教育,我一个学国政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大学的校园里去上一门跟英文文学有关的课程,而这样的课程对我来说就是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文学可以有多大的魅力。
一个学国政的学生会读pre-modernenglish,读着莎翁的原著,会在万老师的英语作品鉴赏课上读各种类型的英文诗,学习诗歌的韵脚,会在世界文学导读的课上听一口纯正英音的汪老师分享着自己的阅读体验,给我们念爱经、别离辞甚至是说说萨德的奇怪的癖好。
这些体验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
一个在自己专业领域及其精通的学者,当然是非常好的,而且是有必要的。
但是在我看来,本科教育本来就不是为了培养在某个领域极其精通的学者。
更多时候,是给学生们一个机会,可以去了解不同的学科,只有在真正了解了不同学科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在今后的日子里可以有方向地去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是培养自己的阅读趣味。
之前打过大学教育的辩题,看了很多学者的论述,其中有一句话对我感触很深。
大意是大学教育是为了发展人,使人可以使自己的性格、知识更完善,可以真正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其实我在走出去跟别的同学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其他学校的同学是没有通识教育的课程的,因此他们学的也大多是专业相关课程。
阐述课程的主要类型并举例说明
标题:探秘课程的多种类型及案例分析在教育领域,课程作为知识传授和学习的重要载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课程的主要类型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1. 通识类课程通识课程是大学教育中的一大特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以清华大学为例,其《自然世界与人类文明》课程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引导学生跨越学科边界,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学习。
2. 专业类课程专业课程则是针对特定专业领域的学习需求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特定领域内获得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医学院的《病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疾病形态和病理生理的认识和理解,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实践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地实习、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类专业的《实验力学》课程,通过设计并完成一系列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工程实践中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4. 研讨类课程研讨类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讨论,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文学院的《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中,学生将阅读和讨论文学作品,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总结回顾:课程类型多种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通识类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类课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实践类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讨类课程则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不同类型的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既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又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是教育体系的一大亮点。
希望未来能够更加注重课程的质量和实效,确保每一门课程都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识核心课:3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及的行为特点
新石器时代
氏族公社
仰韶文化
母系氏 族公社
河南 渑池 县仰 韶村
山东章丘县龙山镇 甘肃广河县齐家坪
龙山文化 齐家文化
父系氏 族公社
工 早期 业 阶段 社 会 , 人 与 自 然 资 源 的 关 系
• 17 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工业 革命, 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史上 的一个里程碑。 • 小规模的手工生产被大规模的 机器生产所取代;以牲畜为动力 的马车、犁租、收割机和以风为 动力的帆船被以化石燃料为动力 的火车、 汽车、拖拉机、收割 机和轮船所取代。 • 从资源利用方式上说就是以人 类智慧来提高人均能源消耗量。 •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 后果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
早 期 工 业 阶 段 的 影 响
在非城市地区环境退化、资源耗 损 , 而城市地区则被这些资源利用 后的排泄物:烟尘、垃圾和其他 废物所污染。 农业机械和化肥的使用, 农业生产 力的提高又使从事农业的人数大 为减少, 于是大批农村人口迁入城 市 , 城市化进一步扩展 , 废气、废 水、废渣和噪声在城市里蔓延开 来。
﹖
成功了
适应成败的衡量
失败了
﹖
采用 代价最小的 适应策略 适应能力
生存的博弈
是否维持 生态系统 平衡 适应状态
完美适应 现有环境
能力>状态
最可能成功的物种 是能用广泛多样的 方式适应资源和环 境的物种。
增强物种应付可能 出现的食物 供给、 环境变化、生存空 间等挑战的能力和 手段才是第一位的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教训
科技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年代
1600 煤 铁
1700
1800 稀有 金属
1900
1950 稀碱 金属
高一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3
• 3.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 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科学的资源观、环 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 学习时间:2课时
;佳境配资 佳境配资 ;
梁弥颌 502 著名的有左思的《三都赋》 [79] 就是刘牢之统率的北府兵 打下帝业基础 晋(317年-420年) 改建业为建康 政局得以稳固 南北互市和海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掌握 风格高超 ?农学 [55] 公元296年晋惠帝时期关中发生齐万年之乱 甘肃南部 淝水大战 后赵 前燕 前秦都 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统帅 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 3,“每岁数至” 江左王马两轮日-晋中宗元帝司马睿 萧道成拥立宋顺帝刘准 已为帝矣” 与“因果报应”的佛教学说抚慰当时的人心 明帝晚年因为政失误 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 对科技的发展 具有贡献 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 中军直属中央 在405年时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 士大夫备受压抑;历史编辑 ?秃发傉檀 后秦亡 [83] [45] 至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匈奴大军第三次围攻洛阳 它与山东 江左所传承的魏晋文化相比 梁罢义阳(河南 信阳)镇兵以后 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 [8] 统一天下 国号宋 建都洛阳 完全统一南朝 and [2] 世系 称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南燕 至569年开始陆续收复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 直到东晋中期发生改革 由于要求老百姓“顺天知命” 很有可能并吞长江流域 [50] [40] 宗教以佛教 道教为主 12 宕昌王 梁弥泰 510-525 占田制包括下列内容: 曹魏时期压抑的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抬头 围陷后燕首都中山 尚书台(省)以尚书令 尚书仆射主掌 任命汝南王亮与卫瓘掌政 兵千五百人 谋夺帝位的战争告一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机制 科技进步 社会体制 政策伦理
天然生态系统
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 的汇聚 需要较 多的人 类控制
后 果
人对资源系统 的控制
干 预 程 度
畜牧业和林 业受人类控 制的程度是 逐渐加强的, 但都保持着 天然再生过 程。
极地、高山和外 海以及自然保护 区
强弱排列
城市
人类的能动作用 对地壳资源开发利用的促进过程
• 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历史的简要轮
廓:“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 足迹所过之
处留下一片荒漠” 。
• 现在人类己认识到,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
自然规律,否则会破坏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
环境和自然资源。一旦资源和环境变化, 500 年。第一 个鼎盛时期在公 元 900 年神秘 地自行毁灭了; 第二个鼎盛时期 出现于两个世纪 之后, 在原地址 以北 250km 也 在 15 、16世纪 前后突然消失了。
•
早 期 工 业 阶 段 的 影 响
在非城市地区环境退化、资源耗 损 , 而城市地区则被这些资源利用 后的排泄物:烟尘、垃圾和其他 废物所污染。 农业机械和化肥的使用, 农业生产 力的提高又使从事农业的人数大 为减少, 于是大批农村人口迁入城 市 , 城市化进一步扩展 , 废气、废 水、废渣和噪声在城市里蔓延开 来。
第3周
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及人类的行为特征
张 丽 萍 教授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讲授提纲
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 狩猎-采集社会 2 农业社会人 3 工业社会 人类的优势地位与能动作用 1 人类的优势地位 2 人类的能动作用 3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教训
自然资源限制下的人类社会未来展望
②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
③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
适
应
干预自然时间很短
然后让其自然恢复
工业化特征
工 业 社 会 的 适
①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 ②专业化生产 ④财富的集中, 使对资源的掠夺更加贪婪
③社会组织更复杂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⑤人口变迁:
应
工业化过程中的适应机制 ①农村人口城市化 ②跨国公司的作用
对资源变动的适应 ——资源供给量的变动
人类大量地与其他 人群交流 , 也卷入 了争夺资源的相互 竞争。
捕食模式:狞猎 -采集、粗耕农业、畜牧社会
低能源消耗
精 耕 农 业 前 的 适 应
人口控制
高度变通的灵活的社会组织
自然崇拜
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
精
精耕农业特征
耕
农 业 期 的
①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
狩 猎 采 集 社 会 人 与 自 然 资 源 的 关 系
者后 与期 采的 集狩 者猎
• 狩猎者和采集者逐渐改良了他 们的工具和武器。还学会了使 用火和陷阱, 学会了焚烧植被以 促进可直接食用的植物和被猎 动物喜食的植物的生长。 后期的狩猎者和采集者对环境 产生了稍大的影响.
-
•
早期和后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仍都属于“自然界中 的人”, 他们通过适应自然来求得生存。
科技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年代
1600 煤 铁
1700
1800 稀有 金属
1900
1950 稀碱 金属
2000
关键矿产
油、气 有色矿
产业部门
工厂手工 机械 油气工业 稀有工业 宇航工业 商业 钢铁 有色工业 电子工业 合成化业 畜牧业 农业 纺织 机械制造 化学工业 电力工业 原子能 信息技术 机器人 自动化
﹖
成功了
适应成败的衡量
失败了
﹖
采用 代价最小的 适应策略 适应能力
生存的博弈
是否维持 生态系统 平衡 适应状态
完美适应 现有环境
能力>状态
最可能成功的物种 是能用广泛多样的 方式适应资源和环 境的物种。
增强物种应付可能 出现的食物 供给、 环境变化、生存空 间等挑战的能力和 手段才是第一位的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教训
迁移:随人口增加或采集季节而迁移 杀婴儿控制人口,病死亡,寿命短 已具有初步的天气预报知识和找水知识 , 他们 发现了很多可食用或可药用的动物或植物 , 能制 作简单的原始武器和工具 早期的狩猎者和采集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和 其他资源 , 至此 , 源于自然界的人类开始了与自 然界的分离。但他们人数不多, 大有自由迁移的 余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很小而且 是局部性的。
农 业 阶段 社 会 , 人 与 自 然 资 源 的 关 系
•
• •
•
(1) 野 生 动 植 物 的 驯 化 —— 农 业 的 雏 形 (生计农业) 约10000年前,家庭饲养动物,刀耕火种的 方式栽培植物,这就是最早的农业和最早 的园艺。 (2) 农业社会阶段的发展 真正的农业开始于大约7000 年前。能利用 被驯化的动物作为使役,修建简单的水利 工程,引水灌溉庄稼。有时还会有富余供 出售或储存起来以应付天灾人祸。 显然 , 男性农夫比男性狩猎者生产的食物 更多 , 因此生计农业向真正农业的发展标 志着父系统治盛行起来。
开垦——侵蚀——土壤退化—— 文明衰落——战争征服以掠夺 邻国的资源。
地中海地区的环境 退化与古文明衰退 苏 美 尔 文 明 消 失
玛 雅 文 明 消 失
适应 失败实例
丝绸之路 沿线文明的衰亡
公元前 3500 年, 两河流域的下游。 降雨稀少——灌 溉——土壤盐化— —土地生产力的下 降。 耕地的减少和人口 的增长——开垦新 的土地——自然资 源状况的恶化——, 文明崩溃——最终 衰落。
战术性与战略性适应
适应的时机
目的性与偶然性适应
适应的空间尺度
适应 策略
缓冲与变动
技术适应与制度适应
政府和社会的作用
当代适应策略研究
需要适应 的资源性 质和环境 变化性质 适 应 行 为 和 策 略 如
受资源环境变化干 扰的人类社会系统 自身特征, 明确其影 响适应策略的性质
农业方面的具体适应措施 改变地形、 灌溉 、改变农作方式、改 变农事季节、引入新品种、农业政策、 农业科技与教育等等。
土地的过度开垦、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天然植被的破坏,土地盐碱化和水资源的耗竭,以及民 族争纷不断、战火摧残农业。
文明结束的原因
人类破坏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生命支持系统”——自然 环境及自然资源。 历史提出了今天 人类社会所面临 的问题
今天的社会比古代社会 能更有力地控制资源的 利用和面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吗 ?
农 业 环境 社 影响 会 , 人 与 自 然 资 源 的 关 系
•
大片森林被砍伐, 大片草原被开垦, 许多野 生动植物的生境被破坏而退化, 导致某些 物种的灭绝。
土壤侵蚀大大加速, 森林进一步遭受破坏, 牧区出现过度放牧, 使曾为肥美草原的地 方变成沙漠。 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湖泊和灌溉渠道的淤 塞, 很多古代著名的灌溉系统就这样遭至 毁灭。 城市中人口集聚, 废弃物累积, 使得传染病、 寄生虫等传播开来。
•
工 业 社 会 发达 , 阶段 人 与 自 然 资 源 的 影响 关 系
•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后, • ①生产和 消费极大地增长; • ②对不可更新资源、 ( 如:石油、煤、天然 气、各种金属 ) 的依赖大大增加; • ③合成材料出现; • ④人均能源消耗急剧上升。 地方尺度上, 污染物甚至有毒物渗入地下水
•
•
•
• 农业的发展意味着人类已从狩猎者和采 集者那种“自然界中的人”变成了农民、 牧民 和城市居民,这种开始 “与自然对 抗的人”, 虽然其能力还只能“顺天时 ,
量地利”。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的这种
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很多学者认为这就
是今天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开端。
旧石器时代
血缘家族公 社
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丁村人 等
农业受人类控制的三种基本类型
游动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或称石油农业, 呈工业化趋势, 靠大量投入矿物 燃料维持其高生 产力,这些物质 能量都取自系统 之外,系统内的 有机物也多被取 走而很少返还。
即土地耕 作一段时 间后又弃 耕, 以使 其返还原 来状态, 恢复地力。
它是靠人力和 畜力,并大量 返还有机物或 从周围生态系 统中取得有机 物,以维持其 产量和稳定性 的农业。
新石器时代
氏族公社
仰韶文化
母系氏 族公社
河南 渑池 县仰 韶村
山东章丘县龙山镇 甘肃广河县齐家坪
龙山文化 齐家文化
父系氏 族公社
工 早期 业 阶段 社 会 , 人 与 自 然 资 源 的 关 系
• 17 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工业 革命, 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史上 的一个里程碑。 • 小规模的手工生产被大规模的 机器生产所取代;以牲畜为动力 的马车、犁租、收割机和以风为 动力的帆船被以化石燃料为动力 的火车、 汽车、拖拉机、收割 机和轮船所取代。 • 从资源利用方式上说就是以人 类智慧来提高人均能源消耗量。 •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 后果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劳动的对象
自然界的天然物质和能量,通过人类的物化劳 动,才能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社会财富
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提供:食物、原材料、能源 维护:社会安定
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 狩猎-采集社会,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 农业社会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3. 工业社会,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平均主义取向 的资源分配
资源私有化
生理调整, 或者通 过调节饮食和加工 食物来解决某种营 养成分不足的问题。
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 ——对资源数量的适应
资源所供养的生命— —承载能力。 途经:控制人口, 提 高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