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针对中高职衔接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构建合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减少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促进有效衔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需求。

标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职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我国中职有四类即“中专”“技校”“职高”“成人中专”。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属于大专层次教育。中高职衔接教育指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的是改变中高职教育两个阶段各成一体、互不沟通的现状,解决传统的中高职人才分段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立时间早、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学科分布广泛、就业缺口较大、从业人员较多的一个专业。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如何使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能力和素养养成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

一、中高职衔接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过于笼统,培养目标存在相似、差异性不显著的狀况,没有充分体现中高职在层次上的具体差异,有的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有些过高,而高职院校又常忽略了中职生源的职业基础,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会与中职学校交叉重叠,二者对各自的培养目标缺乏沟通。

在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方面,一些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技能课程较多,文化基础课程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实践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关注学生熟练操作能力,忽视对原理的透彻理解,在能力素质培养上,关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些问题导致中职毕业生在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方面虽然较强,但综合素质能力却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继续学习的要求。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中高职院校之间还没有形成可以推广应用的统一课程标准,使得中高职阶段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重复甚至脱节,专业技能也没有系统设计和持续提升,如中高职均开设了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没有体现中高职教育的层次性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性,在现实操作层面,形成中高职自由决定理论及实践的教学内容,课程各成体系,结合点较少,形成课程内容重复较多,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基本一样,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不少于30%,有的高达60%,而老师又不了解课程重复的状况,造成了学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课程结构、课程教材在衔接上缺乏对接意识,内容上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渐进、深化、提高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重复率高。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原则与路径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要从学生的成长角度、适应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人手,统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衔接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衔接、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衔接等。中、高职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区别,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重复,要有所衔接,搭建“引桥”。中职强调的是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的定位是高层次、高技能,培养一线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及广泛的适应性,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时既要使中高职教育之间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学校除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统一的课程标准外,还须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探索有利于减少衔接损耗的模式,使中高职衔接系统的每个衔接点实现最优化。

课程体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关键,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分层化、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建设思路开展工作,构建一个自身完整、能够“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能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技术技能提升及实现长远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使高职的知识、技能在中职课程中建立基础,中职的知识、技能在高职课程中得到延续和加深。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应,以人才的素质结构为中介构建一个由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课程体系交互作用,双向构建的理想模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调研、分析、岗位面向、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知识、职业素养分析,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设计等步骤,应做到“专业对口、课程对应、内容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措施

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表述要清晰,体现对培养人才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各方面的要求,中高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的类型与范畴,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就是“职业性”,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它们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体现不同的层次。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应根据调研对该专业所面向的主要岗位(群)进行梳理和归纳,理清中高职岗位提升的路径和关系,对学生展开一体化培养,要注意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具有明显的阶梯区分,有承上启下继续发展的特点,中高职学校相互信任、协调,使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得到统一规范。明确规定各自培养的规格、层次等,防止中高职教育的断层,最好能够共同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规格与教学内容的相互协调。这样既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能促进职业教育适应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如:在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学生能从工长到助理工程师、施工员再到二级建造师等,工作任务复杂度和难度不断提高。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应按照从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的顺序进行编排。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衔接的重点在于一体化的设计。相关部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并制订精细化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初

级到高级人才培养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层次,保证中高职课程顺畅衔接。可由行业企业专家、中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订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中高职院校分段培养、联贯教育的管理制度,界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中高职院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坐到一起,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避免重复、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如中职生修完与高职接续专业的某些课程,考试合格甚至有的已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认定、认同机制,到了高职这些已学过的课程得不到承认,还得重复学习,如果采用学分或课程认同机制,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能有效避免课程重复设置的问题。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从两个层次人才规格人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不同,根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有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认真分检、细化、定位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再据此编写出各自应知、应会的教科书就更好,还应强化教师对教材的整合处置力度,重构课程结构,实现衔接创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需要归纳整理各阶段各院校建工专业开设的课程,提取典型实用的课程名称和门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划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层次,从中分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专业提高课程,根据课程层次分配给各教育阶段,理顺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开设顺序,分清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结构上下承接顺序和平行支撑关系,在课程的分配上避免两个阶段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建工专业课程衔接的方式,包括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同一门课程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找准衔接点,明确核心衔接课程的门数和名称。对于核心衔接课程,两个阶段都必须开设,根据各个阶段与培养目标对应,对口高职招生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突出课程的核心地位,以确保不同类型的生源具备基本一致的核心素质。中高职院校间还应开展多形式的联合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比如可以构建“技术平台课+专业方向课”课程体系,技术平台课主要培养学生本专业技术领域通用的知识与技能,相对稳定,为学生奠定职业知识与技能基础,专业方向课结合技术应用行业领域而设置,培养的是专项技能,相对灵活,可以根据服务的行业岗位技术需求设置或开发。比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设置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预结算等核心课模块,以实现中高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分工与衔接。中职阶段专业基础课包括施工技术基础、测量基础等,高职阶段课程包括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测量等,高职通过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与中职的施工技术基础等、建筑工程测量与中职的测量基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衔接,从而避免专业基础课程的重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理实一体化课程、单项技能训练、校内综合实训、校外实习等教学环节组成,递进式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技能部分,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为主,高职阶段则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技能和创新能力。

探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开发适用于对口教育模式的建筑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