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辭彙、語法、音韻等各項基礎知識的前提下,
具備讀懂一般難度的文言文並能運用這些知識
來分析說明一般難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關語
言現象。
9
如: “宮”,上古泛指房屋。“宮”、“室” 是同義詞,先秦都指房屋。秦漢以後。 “宮”專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 宮”、“未央宮”。現在除了某些叫 “宮”的舊有名稱外,只有某些化娛樂 場所才稱宮,如少年宮、文化宮。“宮” 的詞義範圍越來越縮小了。
1
一、古代漢語界定
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是指古代
漢族人民使用的語言 。
2பைடு நூலகம்
(一) 漢語發展歷史分期
上古漢語——先秦兩漢時期
中古漢語——魏晉至隋唐五代時期
近古漢語——宋元以後至“五四”運動前 現代漢語——“五四”運動以來至今
3
(二)口語與書面語
古代漢語分口語與書面語。口語已消失。 書面語包括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 書面語,以及後世仿古作品的語言即文言 文;也包括六朝以後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 的為通俗文學作品所使用的語言,即古白 話文。
7
二、古代漢語課程的性質
(一)語言學課程性質
它是一門語言學課程。它把文言文當作古代
的語料來加以分析研究,歸納出古漢語辭彙、
文字、語法、語音、修辭等方面的特點和規律, 以提高學習者閱讀古籍的能力。
8
(二)基礎性與工具性
古代漢語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基礎 課和工具課,要求在系統地掌握古代漢語文字、
6
及趙武冠,為成人,程嬰乃辭諸大夫,謂趙 武曰:“昔下宮之難,皆能死。我非不能死, 我思立趙氏之後。今趙武既立,為成人,複 故位,我將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趙武 啼泣頓首固請,曰:“武願苦筋骨以報子至 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嬰曰:“不可。 彼以我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報,是 以我事為不成。”遂自殺。趙武服齊衰三年, 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世記•趙 世家》
10
“河”,古代專指黃河。《詩經· 魏風·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內” 指黃河北岸,今河南沁陽一帶;“河東”指 黃河以東,今山西西南部。漢代以前,“河” 的常用義特指黃河。後來泛指一般河流。把 一條河的名稱擴大成為一般河流名稱,由專 稱變為通稱,今義把古義的範圍擴大了。
11
“墳”,古代本指高大的土堆或河堤。《方言》:“凡 土而高且大者謂之墳。”《詩經· 周南· 汝墳》:“遵彼汝 墳,伐其條枚。”(沿著那汝水的大堤,砍伐那枝條樹幹) 《楚辭· 九章》“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 心。”“大墳”是高大的土堆。遠古,人死埋起來並不堆 土,故《禮記· 檀弓》雲:“古者墓而不墳。”後來,墓 上堆土,就把這種土堆稱為“墳”,於是“墳”也就指用 土堆起的墳墓了。今義則把原來的“高大的土堆”、“河 堤”轉移到“墳墓”上來了。 以上諸例,說明古今詞義有差別,屬辭彙知識。
《古代漢語》教材的內容由文選、通論以
及常用詞三部分組成。這是目前古代漢語教材 普遍採用的格局。這三者是有機結合的關係。
16
(三)上述三方面是有机统一体:在閱讀文言文選 時,要注意掌握文選所見常用詞的用法和特點,並 把文選裏出現的語言現象同常識所介紹的知識理論 聯繫起來融會貫通;在學習古代漢語常識和理論時,
4
由於古人的口語無法保留下來, 無法作為我們學習研究的語料來源。 而古白話文相對文言文而言較為容 易讀懂,本門課程學習的內容主要 限於文言文。 試比較下列兩則短文:
5
則為屠岸賈損害忠良,百般的撓亂朝綱;將 趙盾滿門良賤,都一朝無罪遭殃。那其間頗 多仗義,豈真謂天道微茫。幸孤兒能償積怨, 把奸臣身首分張。可複姓賜名趙武,襲父祖 列爵卿行。韓厥後仍為上將,給程嬰十頃田 莊。老公孫立碑造墓,彌明輩概與褒揚。普 國內從今更始,同瞻仰主德無疆。(元•紀君 祥: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
要緊密結合文選的實例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常用
詞的學習應當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
17
四、怎样学习“古代漢語”
1、記誦法:傳統的方法 即 “死記硬背”,这是古人學習文言語 言的方法就是。 2、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科學的方法,這 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學習“古代漢語”的方 法。
18
14
其他諸如文言句型的特點、詞類 活用的現象、文言虛詞的用法及 其詞性等都是“古代漢語”學科 關注、學習的基本內容,唯有掌 握它們才能更好閱讀古籍文獻, 從而顯示出本學科的基礎性與工 具性特徵。
15
三、課程選定教材的介紹
(一)教材——《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
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文選、通论、常用詞三結合的體例特點
12
再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說”通“悅”,高興。 善哉!技蓋至此乎?(《莊子· 養生主》)
“蓋”通“盍”,何。
以上二例屬於古音通假,這就需要有上古
音知識。
13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西元年) “辟”為“避”古字。 不禽二毛(左·僖公二十二年) “禽”為“擒”古字。 以上二例屬於古今字,屬文字學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