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
教育学第十章德育

06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7.教育影响一 致性和连贯性
原则
01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02
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03
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和家 庭、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五、德育途 径与方法
德育的途径
德育方法
1
德育过程是提高 学生自我教育能
力的过程
2
自我教育能力的 主要特点与构成 因素
3
二.自我教育能 力在德育过 程中的作用。
能力的过程。
4
德育要促进自我 教育能力的发展。
四、德育原则
•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它 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 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第十章 德育
壹 德育概述 贰 品德发展规律 叁 德育过程 肆 德育原则 伍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概述
”
0 1 杜威-------间接教育
0 2
德育的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 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人类选择的 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 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 社会理想的教育。
(3)锻炼
1
锻炼是有目的地 安排学生生活, 组织学生进行一 定的实际活动与 交往以培养他们 的良好品德的方 法。
2
包括:练习、委托 任务和组织活动。
1. 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
2. 适当指导 3. 坚持严格要
《教育学》课程大纲

教育学》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当代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基本原理的层面,对教育自身的有关理论作全面阐述。
二、课程的任务: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有关教育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并从操作层面上掌握一些有关教育措施。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教育原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并能应用这些思想、理念、原理自觉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解决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四、课程学习建议:认真收看教师讲课影像资料,阅读指定教材,深入思考,领会理解,并适当阅读参考文献,完成单元练习和课程作业。
五、课程的对象公修课,限非师范类学生。
六、课时与学分:课堂教学:28学时总学分:1.5教育学课程大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2、理解教育的组成要素、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等基本概念;3、了解教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其教育思想;4、理解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5、了解当前教育学发展存在的危机与契机〔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内容〕导言: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①广义的教育;②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2、教育的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3、教育的形态①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③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4、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①古代教育及特征;②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及特征;③近代教育及特征;④20世纪以来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思想来源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②西方古代教育思想;③近代教育思想。
第10章_德育-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第十章 德育 主讲:郭孔生
第三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一、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P363,识记)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 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教育 活动过程。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P363-364,领会) 前者是有目的地促进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而后者则是 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 杂、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二者属于教育与发展的关 系。
第一节 德育与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的概念(P346,识记)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说来, 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 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 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 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P348-351,领会)
三、德育方法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P367,识记)
《现代教育学》第十章 德育 主讲:郭孔生
通常,人们把教育者借以表达教育要求或意向、传授或呈现德 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诸如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与 氛围、纪律和规则、奖励和惩罚等归为德育手段,而将在德育 过程中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法,称为德育 方法。
和其他教育目标一样,德育目标具有方向性、预见性、超前性 等特点,可以对德育活动发挥导向、选择、协调、激励、评价 的作用。
与智育目标、体育目标、美育目标等相比较,德育目标具有 以下特点:(P356-357,领会)
第一,社会性。 第三,参照性。
第二,层次性。
(P356-357,领会德育目标的层次)
《学校德育教案》

《学校德育教案》word版第一章:德育理念与目标1.1 德育理念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介绍学校德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2 德育目标制定学校德育的具体目标提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第二章:德育课程与教学方法2.1 德育课程内容制定学校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介绍学校德育课程的组织结构和教学资源2.2 教学方法介绍德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提出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第三章:德育活动与实践3.1 德育活动设计制定学校德育活动的具体计划强调活动与学生兴趣和特点的结合提出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3.2 德育实践环节强调学生的德育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介绍学校德育实践的途径和方式提出学校与社会、家庭合作的德育实践模式第四章:德育评价与反馈4.1 德育评价标准制定学校德育评价的标准和指标强调评价的公正、客观和全面性提出评价中的多元化方法和工具4.2 德育反馈与改进建立德育反馈机制强调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提出德育教学的改进措施和方案第五章:德育教师培训与发展5.1 德育教师角色与职责强调德育教师的重要性和专业性介绍德育教师的角色和职责提出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领导力和示范作用5.2 德育教师培训与发展制定德育教师的培训计划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提升提出学校支持和激励教师发展的措施第六章:德育环境与文化6.1 德育环境建设分析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如何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环境强调环境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6.2 德育文化建设阐述德育文化对学校的重要性介绍学校德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提出如何将德育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第七章: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7.1 德育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探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强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7.2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提出学校心理辅导和支持体系的建设第八章:德育与社会实践8.1 社会实践的意义阐述社会实践对于学生德育的重要性介绍社会实践的类型和形式强调社会实践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8.2 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制定社会实践的具体方案介绍社会实践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提出学校与社会实践资源整合的策略第九章:家校合作与德育9.1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分析家校合作在德育中的作用介绍家校合作的形式和途径强调家长在德育中的参与和支持9.2 家校合作实践制定家校合作计划介绍家校合作的具体活动提出提升家校合作效果的措施第十章:德育案例分析与启示10.1 德育案例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德育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德育问题和解决策略强调案例对于学校德育的启示作用10.2 德育案例分析与讨论对选取的德育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案例讨论提出从案例中获得的德育启示和建议10.3 德育案例应用与实践引导学生将德育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学校在德育教学中运用案例的策略和方法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学校德育教案的设计,包括德育理念与目标、德育课程与教学方法、德育活动与实践、德育评价与反馈、德育教师培训与发展、德育环境与文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与社会实践、家校合作与德育以及德育案例分析与启示等十个方面。
10第十章 德育

第十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对德育的理解P301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教育,使受教育者逐步社会化,形成社会需要的品质的活动。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补充:德育的意义1、重视德育是历代学校教育的普遍规律2、加强德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3、加强德育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需要。
4、加强德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补充:德育的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等,——基础思想教育:对人的态度、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教育——目标政治教育: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信仰的教育——目标德育的外延和内涵内涵:养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动。
外延:不同观点;一因素说德育即道德教育二因素说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三因素说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四因素说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因素说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1、强制灌输式德育2、庸俗功利主义德育3、形式主义德育4、价值相对主义德育二、德育的功能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生存功能德育的核心作用就在于促进儿童习得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享用功能人一般倾向于追求自我完善。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是比较幸福的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幸福与满足,而且也是有所得的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发展功能智能是所有正常人都的基本素质之一,但这种素质发展到什么程度。
为什么所用,则是受人的价值观、信念等的支持,个体越崇尚和追求真善美,就越具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动力,个体的智能发展水平就越高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为人豁达的人,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往往也是比较长寿的人。
现代德育论笔记(全)

绪论一现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理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主体,培育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是现代德育的主要任务。
社会现代化不但要求德育现代化,也为德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向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含义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本书所说的“德”即个体“品德”,指人的个性品质中的德性,狭义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广义指“思想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
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广义的德育,从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当前我们所说的德育,大多指广义德育。
从性质说,现代德育与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紧密联系的。
现代德育是德育现代化的结果,现代德育和德育现代化是对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现代德育是以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德育。
㈠德育是有目的地通过传递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德性社会化,在现时代也就是促进个体德性现代化。
㈡现代德育突出了人,突出了主体性、发展性,要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解放。
㈢现代德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德育具有现代教育的各种特点如全民性、发展性、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世界性等。
㈣现代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认识、体验、践行的结合,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活动。
三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代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主体性表征德性发展的主体,发展性表征主体德性的发展。
㈠“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含义“主体——发展性”明确表述了现代德育的主体性,表述了主体德性发展的内容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
《教育学》课件第十章 德育工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 特定阶段。
11
第一节 德育概述
(四)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 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 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 觉树立法律权威。
14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 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定的社会 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从宏观上看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微观上看则 指学校教育中具体的道德教育过程。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 约束的能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信念的支配下,对自身、他人、群体、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和采取的行为。
17
6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中小学要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文 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具有勤奋学习、 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优良品德和文明习惯。 同时,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学校德育必须培养受教育者 具有强烈的法纪观念,做到懂法、守法、护法,并能够自 觉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12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五)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 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 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第12章 当代学校管理)

第10章当代学校德育一、选择题1.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活动。
A.人格B.品德C.情操D.修养【答案】B2.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A.道德品质教育B.自我批评教育C.道德规范教育D.道德情感教育【答案】A3.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B.科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依德【答案】B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答案】C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答案】A6.在科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答案】B7.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答案】B8.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答案】C二、概念题1.德育的发展原则(华东师大2002研)答:德育的发展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进展的一种原则。
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发展的。
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对立,而且往往前后并不连贯。
如果不加以组织则必将削弱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通过书刊、影视接受的信息大大增加。
第十章 德育工作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思想品德教育必 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又要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按现行的方针政策要求学 生。 1、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突出体现为不同阶段社会政治 、 重心虽有区别,但总的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运行。 重心虽有区别,但总的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运行。 2、现实包括社会现实和青少年儿童的实际。 、现实包括社会现实和青少年儿童的实际。 ①社会发展过程中体制的转型是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 段的事实为基点的。 段的事实为基点的。 ②我国的一国两制的实际,在思想品德方面提出了一 个崭新的课题。 ③把学校德育置于社会大背景中。 ④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三、正面疏导与纪律约 束相结合的原则
即不仅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而且要用一定 的规范和纪律对学生加以约束。 1、疏导是要做到入情入理,因势利导,“堵” 和“压”会使矛盾激化,造成抵触和逆反的心 理。 2、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3、对具体行为规范要讲清应该如何做,还要 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 4、坚持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合理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应当是教育。而不 是一种结果的评定。
二、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2、德育制约学生发展的方向:德育对个体 德育制约学生发展的方向: 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完善个性的塑造上。 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导向功能。青少年处 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同地影响将 带来不同的结果。“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 黄”,学校德育要与学校教育之外的社区, 家庭教育联合,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使他 们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第十章
德育工作
对学生进行主流道德价值观的要求与社会上存在的 多样化道德价值观的矛盾;一元化的道德价值教育 方式、方法与学生多样化的道德信息接收渠道之间 的矛盾;教师的道德价值观与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 突;脱离主流的家庭道德价值教育与学校主流道德 价值教育之间的冲突。 科尔伯格把“必须在学生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 意见不一”作为道德价值教育方法、原则之一。 价值澄清创建人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 斯思称“价值澄清法的主要任务不是认同和传授 ‘正确的’价值观,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澄清他们的 价值陈述与行为。”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圣才出品】

第10章当代学校德育1.试析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答:政治教育是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必要的、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①政治与道德具有深层联系。
政治与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源于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
尤其是政治中有别于政治实体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同属社会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
第一,政治与道德都是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作为社会主导的政治和道德在方向和性质上始终是一致的。
第二,政治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补充、渗透、交叉,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精神生活的捍卫和建设任务。
第三,政治与道德在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处于上层建筑核心地位的政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道德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产生过较大的制约作用。
而道德对政治也同时发生较大的选择与约束作用。
②青少年社会化具有对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双重渴求。
青少年社会化是人生社会化的几个关键期之一,包括基本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两个基本方面。
基本社会化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主要指个体学习语言和其他认知技能,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感情联系,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
预期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他将要扮演的角色,而不是眼前的角色,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一般属于预期社会化。
青少年社会化不管是基本的还是预期的,都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的双重任务。
(2)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两种教育①政治与道德虽然同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但是它们在其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密切程度、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政治与道德的不同也必然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必然使两者在过程、阶段、条件和结果上都有所不同。
当代教育学[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当代教育学[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abd981d4431b90d6c85c7b6.png)
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一、道德、品德与教育1.道德与德育(1)道德特点与德育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而大多数行为规范不包含这种标准。
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
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2)道德类型与德育从类型划分的角度看,德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私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公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及符合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3)道德层次与德育从层次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
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形式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对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
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错位,会导致教育功能的丧失。
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的层次结构影响学校的德育功能。
2.品德与德育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道德情感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憎等情感;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第十章-----德-育

第十章德育典型例题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A.人生观教育B.价值观教育C.素质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参考答案:D专家点评:心理健康教育也属于德育范畴。
2.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课B.心理辅导C.班主任工作D.共青团活动参考答案:A专家点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3.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德育的认知模式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它具有以下( )特点。
A.社会性B.历史性C.阶级性D.民族性E.继承性参考答案:ABCDE专家点评: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
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2.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哪几点要求? ( )A.坚持严格要求(锻炼法)B.注重宣传和教育C.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D.与启发说服相结合(陶冶法)E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参考答案:BCE专家点评:坚持严格要求是运用锻炼法要注意的要求,与启发说服相结合是运用陶冶法要注意的要求。
三、填空题1. 2O世纪70年代,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了的道德教育模式。
参考答案:体谅或学会关心专家点评: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o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2.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
参考答案:行专家点评: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和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第十章德育》PPT课件

模仿的作用——攻击反应实验 〔一)
结论
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 习,形成某种道德行为 方式的重要途径。
榜样的作用——攻击反应实验 〔二)
结论
榜样具有一种替代性的作用. 榜样在儿童道德行为方式的形 成和改变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3.情感派
观点和理解
情感是德育的构成性要素,而 且在德育中起着本源的作用。
情感就像酵母发酵一样,渗透 于我们的整个生存之中。舍弃情感, 仅靠理性推理而来的道德,在情感 派看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
情感派启示我们
在德育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至 关重要。当前德育工作中,德育效 果不佳、德育活动缺乏吸引力的一 个重要原因是德育不能寓于情感教 育之中,教育者缺少爱心或缺乏触 动学生心灵的德育艺术。
四、现代德育观的再认识
1.德育是由道德认知教育、 道德情感教育、道德行为 教育组成的有机人格教育 整体.
第二节 现代德育过程
一、现代德育过程的本质
现代德育是由道德认知教育、道德 情感教育、道德行为教育组成的有 机人格教育整体. 一般说,这个过程由一个矛盾、两个 转化、三个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一个矛盾指在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以社会道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 中所产生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应有的) 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基础(现有的)之 间的矛盾。
德育就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相互作用和相 互融合,最终达到形成信仰的境界。
2. 在德育中,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 德行为教育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 在现代学校德育中应强调 行重于知 情重于知
<1>行重于知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9 10 德育与班级管理

6.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从联系上说,德育只有遵循人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对象的有限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0.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认可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对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是班级的____、____和____,是学校办学思想的____,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____,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____。(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贯彻者,纽带,桥梁)
第十章德育(大学教育学PPT课件)

案例:
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 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 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 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 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 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 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 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 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 ”结果,双 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读着读着,泪水涌出了我的眼眶.我激动不已,拿着日记就往教
室里跑.教室里,我向同学们读着张某的日记.才读到一半,已泪流满 面.我嗓子里像被什么东西赌住了似的,再也无法往下读.只好请班 长帮忙.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同学们地抽泣着.我抬头看看孩子们, 连几个调皮的大男孩都在偷偷地擦眼泪. 日记读完了好一会儿了,我终于抑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流着眼 泪向同学们作检讨,向张某道歉.我向孩子们保证,今后再也不这么 粗心,不会让孩子们受这么多委屈.最后我还指出,有了真情实感,就 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自这次事件以后,张某同学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觉做作业,也 不再那么调皮捣蛋.更重要的是,他一扫悲愁之色,露出了孩子应有 的愉悦笑容.
注意:
德育的本质就是实践。
德育活动课必须是以学生为中 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新三中心论”。
第三节
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含义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 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常用的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 则
----“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 好出废品,德 育不好出危险品”
现代教育学 第十章 德育

第十章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关联。
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德育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育的概念、功能;德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德育课程的编制;德育过程及其组织;德育方法及其运用;国外主要的德育思想与流派。
第一节德育与现代德育观一、德育的概念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在伦理学上,“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
然而,在教育学上德育的概念却要复杂一些。
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
在我国,“德育即道德教育”只是狭义上的理解。
在现实的教育中,德育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庞杂,至少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有鉴于此,国内有关教育学专家建议在名称上用“社会教育”来代替所谓广义的德育。
①对于广义德育②的内涵,教育界的看法基本一致,但对于其外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我们认为,从个体的素质构成出发,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所以如此,是基于:第一,人的素质构成各部分的区分。
从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对人的研究来看,人的素质在同一水平上大致可区分为生理性素质、心理性素质和社会性素质三类。
与之相对应,有的学者将素质教育划分为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
③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对应于智育、德育、美育。
由于德育在人的素质培养过程中起导向和促进作用,能够直接影响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价值方向,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正是为了培养这些可起导向和促进作用的品质。
第二,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三者相提并论时,不是从德性、从人类精神、从个体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角度,更主要是从人伦、从社会习俗、规范的角度来理解“道德”一词,是将道德、思想、政治作为德育的社会内容的主体部分加以把握,因为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所培养的品质具有共同性的特质,这个特质就在于:态度、价值是它们共同含有的核心成分,且道德价值是这种核心成分中的主体部分。
10、当代学校德育

一、道德与德育 (一)道德特点与德育 (二)道德类型与德育 (三)道德层次与德育 二、品德与德育 品德 德育
三、教育与德育
(一)教育的道德标准 (二)德育性质与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 间接的道德教育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一)涵义 (二)教材与德育 (三)教法与德育
第三节 德育理论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p206)
二、体谅模式(p212)
二者的异同------
1、大体上说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 情。 2、两者的理论假设不同。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 德判断水平,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 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 判断力的发展;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 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 则。 体谅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 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 的人际 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第一节道德品德与教育一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特点与德育二道德类型与德育三道德层次与德育二品德与德育品德德育三教育与德育一教育的道德标准二德育性质与地位的演变第二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二间接的道德教育一涵义二教材与德育三教法与德育第三节德育理论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p206二体谅模式p212二者的异同1大体上说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3、在教育实践上也不同。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主要围绕道德两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按发 展原则重建学校的道德环境。体谅模式编制 独具特色的教材,主要围绕人际—社会情境 问题进行道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当代学校德育
一、道德与德育
1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3、德育的外延:
①从内容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包含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教育等;(P195-196)
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
②从类型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包含:
①私德教育
②公德教育
③职业道德教育;
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①国民公德与②社会公德。
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②从层次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包含:
①道德理想教育
②道德原则教育
③道德规则教育。
二、品德与德育(P198-199)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知,指道德认识,即道德观念、道德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中的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情,指道德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社会事物爱憎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的一种自我感受。
道德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
意,指道德意志。
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面产生自觉能动性。
它们是支配或调节道德行为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行,指道德行为。
它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行动反应。
道德行为能经常坚持下来则成为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品德形成的具体体现,也是德育过程的目标。
2、德育的任务在于①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③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④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②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③诚信教育,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抓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三大重点。
思想道德教育要①贴近社会实际、②贴近学生生活、③贴近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需要,既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特别是这一代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针对他们的特点,从他们思想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德育的地位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
——赫尔巴特
“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
”
——杜威
德育=教育的道德目的,是学校教学、管理和辅助性服务等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德育“工作化”把实践引入了误区,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因此,我国学校需要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
四、德育的途径(P200-206)
1
2
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德育课程的建构设想:
六、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P206-212)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一致性。
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
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P212)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P210-211)
1.道德两难问题——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
2.道德两难问题的作用:①测量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②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③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其意识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规范和不同的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④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⑤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3.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要求:①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可信的,是学生能够理解的;②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种道德规范且只包含两种道德规范,不宜过于复杂;③涉及的两种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引起学生道德认识上的失衡,从而发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作用。
4.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来源:①虚构的道德两难问题;②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道德两难问题;③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
评论: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向世人提供了一种重视理性思维的德育模式,展示了一种从基础理论到开发应
用的研究模式。
在当代学校德育模式中,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能是理论基础最为坚实的模式。
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借鉴作用:①道德判断发展的六阶段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②将发展性原则运用于学校德育,以开创多种新的模式;③借鉴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局限性:①可能带有西方的文化偏见;②可能带有性别偏见;③未能对道德发展不可逆定理作出圆满的解释;④忽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七、体谅模式(P212-217)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评论:体谅模式的特色与贡献在于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使体谅模式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
更可贵的是:指南全面展示了教材的编制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有可能根据它的思路开发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
其适用性广并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着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发:①将“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面,并建立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
②这套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③这套教材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并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社会戏剧、文字创作、图画创作、小组讨论等。
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①其理论基础既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又带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让人疑惑;②其道德分类系统对不同年龄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冲突情境的普遍适用性遭到怀疑;③其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的“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受到质疑。
八、传统的道德教育的基本特点:
1、性质上,是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
2、目的上,是试图让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需求的固定不变的道德价值观及道德行为习惯;
3、内容上,传授给学生的是人们所推崇和认同的道德规范及宗教信条;
4、方法上,通常采用直接的问答式教学,如:规劝、说服、榜样、惩罚等。
九、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学校德育的重心从道德知识系统传授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敏感性。
第二,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
通过课程和学科教学影响渗透道德影响,会更切实有效。
第三,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境性教材,为吸纳教育过程当事人(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体会留有余地。
第四,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为主,从方法上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