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关于就业歧视的文献综述研究

合集下载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的论文报告一、题目:性别歧视在女性大学生求职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女性大学生是当前求职市场中充满活力的一群,但在求职过程中,面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性别歧视在女性大学生求职中存在,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就业歧视和女性自身条件差异等。

建议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创造开放的就业环境,提高女性自身素质。

二、题目:女性大学生职业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女性大学生职业偏好的研究对于其职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女性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有一定的偏好,挑选职位时更看重社交价值、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等因素。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角色、文化背景和就业环境等因素。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为女性大学生创造具有吸引力的职业环境,同时加强女性的教育和培训等建议。

三、题目:女性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对家庭的影响女性大学生的就业有利于家庭的经济稳定,同时也对家庭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女性大学生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和工作压力等因素对她们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女性大学生的就业也会对家庭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和改变家庭生活方式等。

建议在职场中建立性别平等制度,同时提高女性大学生的自信心和专业技能,实现家庭和职业的平衡。

四、题目: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不断提高,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人性格特质、社会支持和就业环境等。

建议提高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素质,同时优化就业环境,吸引更多女性大学生参与创业。

五、题目:女性大学生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女性大学生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女性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水平和减轻职场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女性大学生在职场压力、性别歧视、职业身份认同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反就业歧视立法研究》范文

《反就业歧视立法研究》范文

《反就业歧视立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完善,就业歧视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业歧视不仅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阻碍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因此,对反就业歧视立法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反就业歧视立法的背景、现状、问题及完善措施进行研究,为相关立法提供参考。

二、就业歧视的现状及背景就业歧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因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残疾、婚姻状况、国籍、地域等因素而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当前,我国在反就业歧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部分企业对劳动者存在歧视现象,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因此,反就业歧视立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反就业歧视立法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立法,可以明确规定禁止就业歧视的原则和具体内容,为劳动者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反就业歧视立法有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反就业歧视立法还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法治水平,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反就业歧视立法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法律法规的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性;其次,执法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继续实施歧视行为;最后,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

五、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的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具体、操作性强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行为。

2.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企业不敢实施歧视行为。

3. 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利和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

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

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综述——基于对2003年—2012年118篇学术论文的分析摘要:当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而就业歧视的存在无疑又对大学生“就业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2003—2012年10年间学术论文的梳理、分析,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揭示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综述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向“自主择业”转变,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目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一方面是“僧多粥少”,工作机会匮乏,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抬高门槛,要求苛刻。

广泛存在的就业歧视,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还危及社会公正、社会稳定。

一、“就业歧视”的界定我们要研究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需要对“就业歧视”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歧视”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概念。

歧视是平等的反义词。

平等是同样的人同等对待,不同的人以区别对待,同样的人在特殊的情况下给予优惠才能实现的权利。

①可见,平等也不意味着消除区别,区别对待不一定是歧视。

那么歧视是什么呢?195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

该公约认为“歧视是指政府或私人组织基于人的某些先天性的与能力不相关因素作出的任何区别、排除、限制或优惠。

这种区别、排除、限制或优惠对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或其他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基本权利具有消除或减损的危害。

”其它对“歧视”的定义与之表述不同,意思基本一致。

对于“就业歧视”的界定,学者们的观点也是大同小异。

胡拥军认为就业歧视指“基于职业自身需要以外的各种因素而产生的导致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②。

蒋阳飞认为“所谓就业歧视是指条件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及就业过程中,由于某些与个人能力无关因素的影响,自己不能够享有与他人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其平等就业受到侵害的现象”③。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①国外研究综述就业歧视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Gary S. Becker根据1957年的一篇论文发表了《歧视经济学》,提出了歧视的偏好模型,他的歧视理论,是基于“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这表明有些人可能会支付高昂的费用独自一人享受,也不愿与特定群体的成员约会。

个人偏好歧视理论是贝克尔歧视理论的发展。

该理论将歧视视为歧视者的偏好。

这是指与不同种族或性别的成员相关的个人偏好。

她认为歧视来自个人。

用贝克尔的话来说,包括雇主、雇员和客户,不来自个人品味。

“如果一个人有歧视性的偏好,”他愿意用另一组代替一组,并为此付出一些代价。

这些成本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例如放弃部分收入。

贝克尔进一步指出:“当歧视行为发生时,该人要么直接支付特权,要么放弃部分收入行使特权。

这样看来,他只是触及了偏见和歧视的本质。

Riskin提出的“就业分离理论”而Ruth则基于简单的供求概念,具有有限的歧视范围,假设部分雇主有限制就业的理论。

人们对不同的人群有主观的好恶,无论他们的能力如何。

阿尔斯特皇家警察局局长Shaman表示,英国是一个古老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传统观念是雇主可以以任何理由拒绝求职者,普通法中不存在就业歧视。

直到1970 年代,英国才开始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人生来权利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相关的维护运动也越来越多。

支持社会组织的平等权利,英国政府一直承受着通过立法来规范雇主观念的压力,英国是国际条约的签署国和欧盟的成员,即法律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和欧盟的法规,必须履行其采纳相关法规的义务。

简而言之,成员国有义务反对工作场所的歧视。

英国政府的社会排斥部门表示:“社会排斥是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特定个人或地区遭受失业、缺乏技能、低收入、住房问题、犯罪环境高、健康和家庭损失等情况,它是一个综合问题”(Social Exclusion Unit,2019)。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作者:XXX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近年来,教育界和人力资源专家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一定研究,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关键词:教育就业经济人才需求。

一.前言: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规模不断上升,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金融危机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经济发展模式、大学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等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从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四个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正文【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人学校的迅速扩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连续快速增长,给就业形势带来极大压力,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现象。

【3】2、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大,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虽然国家和各省近年来出台了一些就业新政策,但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与全社会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很好的衔接。

【3】3、人才需求信息难以整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高。

网络资源开发不够,投入不足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远未完善。

【4】4、许多学生在大三就开始为工作做准备,到处联系工作单位,而理论上这一年应该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业至关重要。

学生不能很好利用这段时间可能会因为专业知识不牢靠而对以后的就业再成障碍。

【4】5、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重视不够,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随之就业歧视现象日益增多。

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常常遇到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等诸多行为,一方面大大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与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极不和谐。

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文献综述由于就业歧视问题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因此本文运用个人偏见理论、统计性歧视理论、社会排挤理论以及社会性别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以其更客观、全面和准确的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这一社会问题。

一、个人偏见理论的研究综述个人偏好歧视理论是贝克尔歧视理论的发展。

这种理论把歧视看作是歧视者的一种偏好,指的是个体偏向于不同某些特定种族或性别的成员打交道。

认为歧视来源于个人,包括雇主、雇员和顾客。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Gary S Becker, 1957)在1957年根据其博士论文出版了《歧视经济学》,提出了歧视偏好模型。

他的歧视理论是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含义是某些人宁肯承担一定的费用,也不愿意同某个群体的成员打交道。

不愉悦的感觉来自个人的偏好,用贝克尔的话说就是。

“如果某个人具有歧视的偏好”,那么,他就乐于以某一群体代替另一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这种费用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如宁愿放弃一部分收入。

贝克尔进一步论证到:“当歧视行为付诸实施时,为了行使这种特权,该人要么是为此直接支付费用,要么是放弃一部分收入。

当把问题简化为以这种方式来看待时,我们才触及到了偏见与歧视的精髓。

”里斯金和鲁斯提出的“就业隔离理论”是根据简单的供求概念,分析将被歧视者限定在有限的就业范围内的理论。

假设一些雇主对一部分人具有主观的偏爱或对另一部分人具有嫌恶情绪,而与其技能无关。

关于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人才市场逐步放开,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大学毕业生分配方式已用原来的统分配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然而大学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其中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广大学者们亦发出相应的种种声音,本文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出现原因、现状、消极影响以及消除措施进行了总结概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平等就业随着人才市场逐步放开,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大学毕业生分配方式已用原来的统分配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给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中有限的工作岗位,以及社会中潜在的失业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压力加大。

在男性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女性在就业问题上处于不利地位这一不争事实,也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 %,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

【3】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篇文献综述是从资料室以及期刊网上通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选取了2005年到2011年的30篇文献进行阅读研究,对目前我们存在的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现状、危害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总结整理。

(一)调查显示目前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遭受用人单位各种理由的歧视,无法得到平等的就业权利和资格。

平等就业权是指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就业权利和资格,不因性别等因素而受限制;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就业机会,在竞争同一个岗位时,任何人不得享有优惠待遇,也不得对任何人进行歧视;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就业条件,同等条件同样对待。

【4】然而现在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环节中,除妨碍正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大学生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大学生或提高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大学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情况。

关于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献综述1

关于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献综述1

关于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人才市场逐步放开,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大学毕业生分配方式已用原来的统分配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然而大学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其中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广大学者们亦发出相应的种种声音,本文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出现原因、现状、消极影响以及消除措施进行了总结概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平等就业随着人才市场逐步放开,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大学毕业生分配方式已用原来的统分配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给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中有限的工作岗位,以及社会中潜在的失业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压力加大。

在男性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女性在就业问题上处于不利地位这一不争事实,也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 %,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

【2】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篇文献综述是从资料室以及期刊网上通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选取了2005年到2011年的30篇文献进行阅读研究,对目前我们存在的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现状、危害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总结整理。

(一)调查显示目前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遭受用人单位各种理由的歧视,无法得到平等的就业权利和资格。

平等就业权是指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就业权利和资格,不因性别等因素而受限制;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就业机会,在竞争同一个岗位时,任何人不得享有优惠待遇,也不得对任何人进行歧视;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就业条件,同等条件同样对待。

【3】然而现在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环节中,除妨碍正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大学生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大学生或提高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大学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情况。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高考扩招,我国的大学生数量激增,导致供过于求,大学生也再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21世纪影响中国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在这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就业问题以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1]。

这严重违反了就业平等权,并且造成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形扭曲,已经成为了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状况的分析,探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目的在于探讨有助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相关对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一、就业歧视相关定义1、《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一条规定“对妇女的歧视一词指基于性别而做的任何区别、排除或者限制,其作用是为了妨碍或者破坏妇女基于男女平等、无论已婚还是未婚享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3、就业性别歧视,在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规定中首先提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

4、刘秀英、孙水裕、金更欢(2009)认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个环节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

刘秀英;孙水裕;金更欢;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二、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孙慧敏;田保状;张小村;张安涛1、刘秀英、孙水裕、金更欢(2009)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女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据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

许多被调查者指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文献综述-精选作文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文献综述-精选作文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文献综述目前,随着高校中女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歧视的现象愈发明显。

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女生比例已经高达44%,真正是撑起了校园的“半边天”。

然而,尽管女大学生数量日益变多,而且女大学生在学习成绩、工作态度和能力等方面与男生不相上下,甚至略高一筹,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率次依旧远低于男生。

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在2009年6月13日发表的《中国职场性别歧视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招聘中基于性别的歧视依然严重,平均每4个女性被调查者就有1个因自己的性别而被用人单位拒绝录用。

调查还显示,学历高的女性求职被拒率也呈升高的态势。

这一系列数据都表明,当前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分析和探讨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无论是对女大学生还是对我们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而且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分析对于就业歧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给予了不同的界定。

其中,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第111号公约――《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及建议书,将就业歧视定义为“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

”而目前国内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就业歧视是指在条件相等或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或者受聘者在就业时因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的因素不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工资配置、升迁、培训机会、就业安全保障的平等待遇,从而使其平等就业机会受到损害的情况。

所谓的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就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在招聘或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基于性别而采取各种手段来区分、排斥或限制女大学生,从而导致女性平等择业机会丧失的一种行为。

对于女大学生遭遇到的就业歧视,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刘秀英、孙水裕、金更欢(2009)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规模不断上升,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并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影响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当今不少学者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对文献观点进行梳理,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变量。

并指出目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二、正文1、大学生就业现状2011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比例下降,读研比例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

有9.3%的人处于未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在毕业半年后调查时有约499万人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有近10万人自主创业,近57万人处于未就业状态。

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3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3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2013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问题研究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扩张时期,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伴随着就业难的现状,大学生就业歧视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造成了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才的均衡发展。

研究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策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保障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平等权益,提高人力市场效率,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文从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就业平等提纲一、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情况分析(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的总体情况分析(二)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的具体类型分析二、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一)户籍歧视(二)年龄歧视(三)经验歧视(四)性别歧视三、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一)健全就业劳动立法(二)改革相关配套制度(三)加强规范就业市场五、结语正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未来;更直接关系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 2009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 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2010 年的毕业生人数 630 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必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探讨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象和原因,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案措施,这对于保障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平等权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对于避免人才浪费,提高人力市场效率,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活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途径,旨在为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许多学者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中,关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研究角度多元。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研究,包括政策层面、教育体制、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

他们通过对不同角度的研究,深入分析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研究方法多样。

在研究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学者们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

这些研究方法不仅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和可靠,也为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路。

再次,研究成果丰富。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如加强职业指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就业政策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和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改善毕业生就业环境,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二、毕业生就业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学者们在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业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无法获取到准确的就业信息,导致错失就业机会。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其次,职业指导不足。

当前,虽然高校开展了一些职业指导工作,但仍存在指导内容单一、指导方式陈旧等问题。

毕业生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容易迷失在就业的迷雾中,影响了就业效果。

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研究

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研究

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研究一、内容概括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就业歧视现象也愈发严重。

文章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院校歧视、专业歧视等。

这些歧视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对其个人发展和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文章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

其中包括: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增大、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不明确、高校教育体系不完善、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文章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歧视会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影响其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

就业歧视也会降低用人单位的招聘效率和质量,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

文章提出了减少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主要包括: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高校应完善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招聘观念,注重员工的综合能力和潜力;家庭和社会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减轻其就业压力。

1. 就业歧视现象的定义与背景即指在招聘、录用、晋升、调整等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因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残疾等隐私原因对求职者或员工采取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这种现象使得某些求职者或员工在就业市场上失去平等竞争机会,损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社会观念: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使得人们对性别、年龄等隐私问题较为敏感,容易对求职者产生歧视。

部分用人单位受到落后观念的影响,认为女性、低龄者、少数民族等群体不如男性、年长者、多数族群体更适合某些岗位。

企业需求: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招聘标准,以年龄、学历等隐私原因为依据进行筛选,从而形成就业歧视。

法律法规不完善:虽然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就业歧视现象,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企业为规避法律法规,在招聘过程中采取隐蔽的歧视手段,使得就业歧视现象更加隐蔽。

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就业问题的社会政策之文献综述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大体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进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青年就业问题已经成了世界性的问题。

世界各国各自采取政策解决这一难题。

本文主如果以欧洲发达国家(包括德国、英国、葡萄牙、瑞典、丹麦等国家)、日本、中国等等几个国家进行世界就业政策的文献综述。

主题:一、欧洲发达国家的就业政策。

1、欧洲发达国家青年就业情形,如下表:欧洲青年失业现象有以下几个特征:(1)、所有国家的青年失业率都远远高于成年人;(2)、青年失业率具有不稳固性和过渡性,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年劳动失业率慢慢下降,同时青年长期失业现象日趋凸显,失业青年中的长期失业比率迅速上升,在欧洲多个国家里达到50%;(3)、从性别、种族、家庭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来看,青年失业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其中,青年弱势群体的失业率远远高于青年平均失业率,他们包括青年中的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贫困人群和低文化人群。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欧洲各政府不能不采取办法促青年就业,以增进社会和经济的和谐进展。

2、德国的青年就业政策。

(1)VET(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

这种体制是以社会伙伴的集体决策为依据、以联邦立法为框架、以全国协调为基础,从雇主动身的制度安排,能够与劳动力市场有效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法案》对对VET体制作了原则规定:一、培训的内容和时期。

培训条条例规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组织实施。

培训时刻为3年,其中三分之四的时刻是在当学徒,由持有执照的人训练指导。

其余四分之一时刻由职业学校负责受训人员的普通教育和学习有关行业的理论知识。

二、公司、职业学校、公共机构和受训人员的职责。

三、雇主、劳动者和政府合作的模式。

原上,公司培训和职业机构教育相结合,目的在于青年人毕业时候能胜任其职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人力资本歧视理论。人力资本歧视理论是有劳动经济学者提出的理论,认为一些人之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被歧视是因为其在人力资本方面投资不足。而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上,最明显的人力资本歧视就是学历歧视。许多企业在招聘广告上标注只招收“985”高校的大学生,更有甚者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四、就业歧视具体分类
五、小结
整理近年来中国学者对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后不难发现:第一,我国学者对就业歧视的研究已经从整体走向研究个体,但对于就业歧视具体现象和发展态势的研究较少,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歧视现象如:第一学历歧视、血型歧视等歧视种类的具体分析较少。第二,就业歧视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研究解决一种歧视问题,要从不同的原因入手,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第三,就业歧视问题是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阻力,还需各界做出反应共同应对当前劳动力市场严重的歧视问题。
在对歧视进行划分的研究方向,有不少学者有自己的观点。张时飞(2010)使用行为评定法、主观排序法等从普遍性和严重性两个维度对每个歧视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矩阵图。最后得出结论:年龄歧视、文凭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和健康歧视“既严重又普遍”,是中国社会当前主要的5种就业歧视类型。⑤
2、按歧视表现形式分类。笔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存在这不同形式的歧视,其中较为显著的有四个方面,即:雇佣歧视、职业隔离、晋升中的职业天花板和薪酬歧视。其中雇佣歧视和职业隔离主要发生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环节中,职业天花板则主要出现在晋升环节中,薪酬歧视则体现在薪酬绩效环节。
就我国而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有了长远的发展,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我国学者对于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张体魄(2013)对当前我国对于就业歧视的理论研究从分层发展角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定义内涵方面目前没有统一定论,主要有“非能力致差别”说、“非职业致差别”说、“非经济致差别”说、“差别对待影响”说、“法定因果综合”说。关于就业歧视的认定规则的研究,从认识发展看,认定规则的研究经历了从外部特征、构成要件到判定原则的过程。①
关于就业歧视Biblioteka 文献综述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愈发明显,就业歧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就业歧视中外研究现状、就业歧视成因和就业分类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总结出了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现状,针对不同类型的歧视现象找出了就业歧视的典型现象,并加以分析,希望能引起求职者及企业对就业歧视的高度重视。
二、就业歧视中外研究现状
平等原则和禁止歧视原则作为国际人权法上的基本原则,在国际立法上早就得到了确认。这主要体现在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中。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和建议书》(第111号公约)中给“就业歧视”下了一个较规范的定义:任何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作的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取消或有损于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从而构成就业歧视。
关键词:就业歧视;文献综述;歧视分类
一、引言
一直以来,就业歧视是各国共同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而在当今中国,一方面就业难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就业歧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上中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规范,所以招聘启事中带有歧视性的条款数不胜数,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中国的就业歧视问题在过去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十八大提倡整个社会要追求公平、正义,就业歧视问题已不容回避。就业歧视是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旨在找出歧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帮助劳动者正确定位消除疑虑,也督促企业做出转变。
在阅读大量关于就业歧视的文献后,笔者发现对于就业歧视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其中较为主流的是按歧视内容分类和按歧视表现形式分类。
1、按歧视内容分类。按歧视内容分类是指按照不同的歧视行为内容分类,具体的有: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等。而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大体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对不同的歧视进行进一步划分,二是对单个歧视进行深入研究。
2、统计歧视理论。统计性歧视是指歧视来源是统计性偏见。现实生活中,许多可观察的个人特征与求职者的实际生产率有相关性,但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统计歧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许多企业对于女性雇员的歧视。由于女性在某些岗位上工作绩效和晋升比例不如男性,有些企业的某些岗位就会拒绝招聘女生,或者工资较低。③
三、就业歧视的成因
不同领域学者对就业歧视成因的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理论也不同,主要的理论有以下几个:
1、偏好歧视理论。也称“个人偏见理论”,包括:雇主歧视、顾客歧视和雇员歧视。最初是在《歧视性经济》一文中有贝克尔提出,指的是由于一些来源于雇主、顾客或者雇员的个人偏见导致的歧视。而在现实情况中,偏好歧视通常发生在垄断企业中,因为这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求远远小于其他企业。例如,我国大型国企在招聘时通常都会对年龄、性别进行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偏好歧视。②
3、社会风俗及惯例理论。社会歧视理论认为社会歧视问题更多来说是一个文化问题。它认为文化因素影响着公众和企业的思维,最后在行为上进行表现为就业歧视。例如,美国对黑人存在着暴力,野蛮的印象,最终企业表现为对种族歧视;中国对一些少数民族存在着未开化、野蛮的印象,所以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会尽量少招或不招少数民族。④
有不少学者从这四个方面对歧视进行研究,发现在企业中职业隔离现象和雇佣歧视现象最为普遍,并且不同层级员工所感受的歧视有所差异:高层员工更多的感受到职业隔离和职业天花板,而低层员工则会感知到较多的雇佣歧视和职业隔离。⑦
但总体来说按歧视表现形式研究就业歧视文章并不多,但是它却对企业中人力资源各个环节行为规范起到重要作用,对相应的立法也有帮助,所以我国学者应该加强相应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