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肤翳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一、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最基本方法。
通过四诊获得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盈亏、病邪的盛衰、疾病的浅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种证候。
(一)表证证候特点:病位浅、病程短、起病急。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
常见疾病:如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二)里证特点:病位深达脏腑,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神昏、谵语、尿赤、便结、舌经苔黄、脉洪而数。
常见疾病:如皮肤疖、痈等化脓感染性皮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
(三)寒证证候特点:是感受寒邪可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沉。
皮肤损害常表现为色淡白或青紫,温度偏低,或有疼痛,得暖则缓。
常见疾病:如冻疮、肢端动脉痉挛病。
(四)热证证候特点: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功能亢盛,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冷饮,面红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皮肤损常表现为色鲜红,欣热,肿胀,或脓疱、瘀斑。
常见疾病:如丹毒、败血症出现的皮肤紫癜。
(五)虚证证候特点:是正气虚弱不足。
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故表现各有特点。
一般常见的为精神萎靡,面色胱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舌面光滑无苔,脉细弱。
常见疾病:如瘰疬性皮肤结核、系统硬皮病,系统红斑性狼疮。
(六)实证证候特点:是邪气亢盛有余。
临床表现:包括气滞、血瘀、痰饮、虫积等,因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肤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相关。
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内脏;而一些内脏疾病亦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内脏疾病相同的—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领,皮肤疾病亦不例外。
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寒证与热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基本证候。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常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其着眼点是对疾病大体的病理分类,而非完整而具体的证,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也就是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其中表证、实证、热证是阳证,里证、虚证、寒证是阴证。
(一)辨表里证【表证】表证即六淫邪气从外侵袭机体造成的位于体表的轻浅证候。
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可见于风瘾疹(急性荨麻疼〉之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证。
【里证】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里,即脏腑、气血运化异常所表现的证候。
如溻皮疮(剥脱性皮炎)随病情发展出现皮肤暗红,或见疲斑,偶有青紫,大量糠秕状鳞屑,伴髙热,口干唇燥,甚则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辨寒热证寒证与热证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导致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咣白,手足厥冷,口淡不欲饮,分泌物淸稀置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质润,脉迟或紧。
在皮肤科疾患中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肤温偏低,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
可见于冻疮,手足厥冷(肢端动脉痉挛症:!、皮痹(系统性硬皮病)等。
【热证】热证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心烦易怒,或见血液异常外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皮肤病的辨证】
【皮肤病的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是论治的前提。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一、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四种诊察方法,亦称“四诊”。
其对皮肤性病的诊断,亦不例外。
(一)望诊望诊就是医者借助视觉来观察病人神态、皮肤、毛发、爪甲和舌、苔等异常变化,以测知机体功能状态和病情的诊断方法。
1.望神态观察病人精神状态,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和动态,从而得出有神、无神的印象,这对病情的轻重可以有一个初步了解。
一般而言,患者目光有神,精神奕奕,表情自如,意识清楚,反应敏锐,是为“有神”,表明患者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虽得病,其势轻浅;若目光晦黯,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意识不清,反应迟钝,则为“无神”,表明患者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已衰,病情严重。
就皮肤性病而言,新病或病情轻浅者,一般神态改变不大,若病久或病传入里,伤及脏腑气血者,则可表现为无神或失神之象,如痈、疖所致的脓毒血症,严重的药物性皮炎,天疱疮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望皮损这是诊断皮肤性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观察皮肤损害的不同特点,包括:(1)类型如红斑、丘疹、风团、水疱、鳞屑、脓疱等。
不同类型的皮损,常提供辨证的重要内容。
如红斑,一般提示营血有热,风团提示有“风邪”,脓疱一般提示有“热毒”。
(2)部位很多皮肤性病有其好发部位,这往往有助于诊断。
例如扁平疣常发于颜面部、手背部;硬红斑多发于小腿屈侧等。
中医学还可根据皮损的部位,联系经络脏腑进行辨证治疗。
如发于唇部者多系脾胃经,鼻部者多属肺、大肠经,胸胁部者多为肝、胆经。
(3)颜色不同皮肤性病的损害,其色泽亦可不同,如白癜风和黄褐斑。
常见铜矿(2021整理)
赤铜矿〔 Cuprite〕化学成分 Cu2O, 可能有时含有铁硅混合物。
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
针状、致密块状、粒状、土状集合体。
针状或纤毛状红色集合体称为毛赤铜矿CHALCOTRICHITE。
红色至近于黑色,外表有时为铅灰色。
条痕为深浅不同的棕红色。
金刚光泽至半金属光泽。
硬度3.5-4.5 ,比重5.85-6.15,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至不平坦。
透明至半透明,均质体。
条痕加盐酸产生白色氯化铜沉淀一般是黝铜矿、黄铜矿及其他铜的硫化物的次生产物,多产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与自然铜密切共生,常与蓝铜矿、辉铜矿、黑铜矿伴生或共生。
炼铜的重要矿物。
原生铜矿的找矿标志。
赤铜矿cuprite化学成分为氧化亚铜〔Cu2O〕的矿物。
虽含铜量高达88.82%,但因分布少,只作为次要的铜矿石利用。
晶体属等轴晶系的氧化物矿物,无解理。
呈立方体或8面体晶形,或与菱形12面体形成聚形,晶形沿立方体棱的方向生长形成毛发状或交织成毛绒状形态,也包括长条形、闪闪发亮的晶体,称毛赤铜矿[1]。
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或土状。
新鲜面洋红色,光泽为金刚光泽或半金属光泽,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即呈暗红色而光泽暗淡,条痕棕红色。
端口贝壳状或不规那么状。
莫氏硬度3.5~4.0,比重6.14。
有时可作宝石,但易碎。
产于铜矿床氧化带中,常与自然铜、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褐铁矿共生。
法国、智利、玻利维亚、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地有世界主要矿区。
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和江西、甘肃等地铜矿区也有产出。
赤铜矿是一种红色氧化物矿物,它比拟软却很重。
一般它是由铜的硫化物经风化后而形成的,这样形成的矿物叫作次生矿物。
赤铜矿含铜量高达88.8%,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石矿物。
但由于它的分布很少,就利用而言只能算作次要的铜矿石。
呈明亮晶体状的赤铜矿很美丽,鲜红的颜色发出类似金刚石般的光泽。
但它们如果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稍长,就会变得暗淡而成暗红色了。
有的赤铜矿那么成粒状或土状,样子没有那么好看了。
中医病历病案标准化术语
中医病案病历标准化术语一、问现在症常用术语(一)寒热l.恶寒微恶寒,背恶寒,寒战,恶风,微恶风寒,畏冷(寒),腹部冷,下肢冷,四肢凉,四肢厥冷,关节冷,(某局部)冷。
2。
寒热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定时,寒热往来有定时。
3。
发热潮热,微热,长期低热,壮热,烦热,午后潮热,身热夜甚,夜热早凉,骨蒸发热,身热不扬,手足心热,五心烦热,烦躁觉热,劳累发热,头面烘热,(某局部)灼热.(二)出汗无汗,少汗,微有汗出,大汗淋漓,喜汗出,自汗,盗汗,左/右/上/下半身无汗,但头汗出,汗出不彻,手足心出汗,(某局部)出汗,汗出如油,汗出粘手,汗质(液)清冷。
(三)疼痛1.疼痛部位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后头痛,眉棱痛;目痛,鼻痛,牙齿痛,咽喉痛,口腔痛,舌痛;头项强痛,身痛,肢体痛,背痛,肩痛,腰痛,腰脊痛,腰痛连足,骨节痛,足跟痛;胸痛,虚里疼痛,乳房疼痛,胁痛,腹痛,脘腹痛,左上腹痛,右上腹痛,脐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阴器痛,肛门痛;(某局部、器官)疼痛。
2。
疼痛性质冷痛,灼痛,胀痛,刺痛,窜痛,绞痛,挛痛,牵掣痛,游走痛,酸痛,重痛,闷痛,空痛;隐痛,剧痛;阵发痛,持续痛;痛处固定;痛无定处。
疼痛喜按,疼痛拒按,疼痛喜冷,疼痛喜温,得食痛减,得气行(暖气、矢气、肠鸣等)痛减,活动痛缓;夜间痛甚.(四)饮食口味1。
不欲食久不欲食,食少,食欲不振,纳谷不馨,纳呆,厌食,厌食油腻,恶闻食臭,进食无味,饥不欲食,拒食.2.多食多食易饥,消谷善饥。
3.偏食饮食偏嗜,喜食异物,嗜食生冷,嗜食肥甘,嗜食辛辣,喜食香操,嗜酒。
4.口渴口不渴,口干,口微渴,口大渴,口渴引饮,渴不欲饮,渴喜冷饮,渴欲饮热,但欲漱水不欲咽;口不渴。
5。
口味口淡,口苦,口酸,口甜,口咸,口腻,口粘.6。
呕吐食后呕吐,纳药呕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吐急迫,干呕,呕吐酸水,呕吐苦水,水入即吐。
(五)二便1.便秘大便秘结。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之六淫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之六淫辨证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之六淫辨证病性辨证什麽叫做病性辨证?病性辨证-就是对临床症状,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之下,分析它当前的病位、病性。
看它属于什麽性质的一种辨证方法。
属于什麽性质?这个性质,就是病变的本质,属性。
它属于什麽?属于痰?属于虚?还是属于阳亢?这样一种辨证方法。
这个病性,有的地方,特别是在《素问》裡面,《至真要大论》是叫做病机。
当时叫做病机十九条。
实际上,病机和病性的概念也不完全相同。
病机主要是讲它的机理,作为病因讲得多一些。
我们是诊断性的辨证结果。
病性和病因概念上有什麽不一样?这两个实际上我们说病性辨证,包括了病因、六淫等等这些内容。
我们讲“病因”,一般《中医基础》裡面讲病因、病机,病机这两个字在《中医基础》讲得多。
它讲的角度,是讲的原始致病因素。
风邪损伤人体,可以导致一些什麽表现?寒邪侵犯人体,可以导致它的特性凝滞、收引等等。
这是病因说讨论的内容,六淫,情志,外伤,劳倦等等。
这些因素,对人体有什麽影响?可以导致哪些病理改变?这是从病因学,发病学的角度来谈。
而我们现在讲的“病性”,是属于辨证学的问题,属于诊断。
是对于这种病情表现,我们现在不是讲的“你收了风,受了寒”我们首先不讲这个问题。
是看它这个表现,病人的这种表现它符合什麽特点?符合风的特点,还是符合阳虚的特点,根据它的表现,是作的一个诊断性结论。
我们在写病历的时候,在作诊断、在作结论的时候,是作为一个诊断性的结论。
而不是一般的机理分析。
它属于辨证学,诊断学的范畴。
但是两个是非常密切的,我们讲的是从症来求因。
病因学可以说它是根据这个病邪,推论它可能导致什麽表现?我们现在从这个表现来看,它可能是什麽病因?是这样的审证求因,或者从症来求因。
病因,所以它是由因来析果。
我们辨证施由果来分析它是什麽原因。
可以说有这样一点不同。
它的内容,我们讲辨证有笼统的、纲领性的证,病性裡面,哪些我们曾经讲过?表裡,八纲是讲辨病位的。
除了表和裡外,寒、热、虚、实,实际上都是辨别疾病的性质。
中医科学院2017年698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698中医综合I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臵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50题中医诊断学20题中药学35题方剂学35题中医内科学25题针灸学1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1型题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A2型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B型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X型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大全(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大全(完整版)更多相关内容:医疗卫生招聘考试题库中医专业医疗卫生招聘备考: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科中有不少专业的名词术语,中公医疗卫生网站为了方便大家备考复习,将常见的中医名词术语进行汇总,助大家顺利备考。
骨痿: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
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恶露:指产妇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
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超过三个星期,仍然持续淋漓不断,或排出很少,均属病理范围。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有时呕吐,是常有的反应,无需治疗,不久可逐渐消失。
若恶心呕吐严重,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者。
瘿瘤:瘿与瘤的合称。
或单指瘿。
瘿:又名大脖子。
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
发病与水土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致气滞痰凝而成。
症见颈前生长肿物,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缨络”形状。
瘤:是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
臌胀:指腹部胀大,腹皮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微肿)的病症。
多因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虫积日久,使肝脾损伤,气血瘀滞,水湿不运所致。
气滞: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
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
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瘀,形成“气滞血瘀”,使局部的疼痛加剧(刺痛拒按),甚则结成肿块或腐损肌肉。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
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颌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
痹证:有闭阻不通之意。
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如鼻涕,或如脂膏,溲行不畅。
152个中医药常用字,你都能读对的话就厉害啦!来测试下
152个中医药常用字,你都能读对的话就厉害啦!来测试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数量众多,读音和形体比较复杂,容易把握不准而误读、误写。
中医药中冷僻字和特殊用字较多,如果阅读时对字形字音不认真对待,书写时不注意用字规范,就更容易发生误读和误写现象。
以下分六类列举容易误读误写的中医药常用字,希望有助于为中医药行业及相关人员正音释义。
一、脏腑生理(27个)1、囟:脑门,婴儿头顶骨缝未合处。
读xìn(信),不可误读误写为“囱”(cōnɡ)。
2、頞:鼻梁。
读è(饿),不读ān(安)。
3、涎:口涎,口水。
读xián(嫌),不读yán(延)。
4、颌:上颌,下颌。
读hé(合),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与肌肉等组织。
5、颔:下巴骨,下巴部。
读hàn(汗)。
与“颌”不同。
6、肓:膏肓,肓膜。
读huānɡ(荒),不可误读误为“盲”(mánɡ)。
7、膻:膻中,读dàn(旦),不读tán(坛);表示羊膻味,读shān(山)。
8、贲:贲门。
读bēn(奔),不能按“喷”类推读pēn。
9、睾:睾丸。
读ɡāo(高),不取ɡǎo(搞)。
10、脬:膀胱。
读pāo(抛),不能按“浮”类推误读fú(浮)。
11、臀:臀部。
读tún(豚),不读diàn(殿)。
12、尻:臀部;尾骶骨。
读kāo(考,音平),不读jiǔ(九)。
13、髂:髂骨。
读qià(洽),不读kè(客)。
14、髁:表示股骨读kē(颗);表示髋骨时同“胯”,读kuà(跨)。
不读huái(怀)或ɡuǒ(果)。
15、肱:肱骨,读ɡōnɡ(工),不读hónɡ(宏)。
16、跖:跖骨,即脚掌骨。
读zhí(直),不读shù(庶)。
17、腓:腓肠肌。
读féi(肥),不读fēi(非)或fěi。
18、胫:小腿,从膝下至脚上部分。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疾病名称(英文)seborrheic dermatitis拚音ZHIYIXINGPIYAN别名中医:白屑风,面游风,西医疾病分类代码皮肤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是一种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多发生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
本病以红斑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成人及新生儿多见。
中医释名《医宗金鉴》中白屑风为:"此证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
"而面游风为:"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
"西医病因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有人认为卵圆形糠秕孢子是导致本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因素。
另外,大量增多的皮脂,通过原来有在于皮肤上的非致病微生物如痤疮丙酸菌等作用,分解出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
脂溢性皮炎也是免疫功能障碍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最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据统计发生率约46%~87%。
内分泌紊乱如乳腺癌术后辅助使用雌激素拮抗剂也可诱发或加重脂溢皮炎。
其它因素诸如遗传、精神紧张、饮食结构、化学性刺激、洗头过勤、生活无规律、B族维生素缺乏、嗜酒等均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联。
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成人及新生儿多见。
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因肌热当风,风邪入侵毛孔,郁久血燥,致肌肤失养而成;或因过食辛辣厚味及油腻,湿热内蕴,外受风侵,以致阳明胃经湿热挟风而成。
若发生在头部称为白屑风;在面部,则为面游风。
病理1.急性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至中等密度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间有少许嗜中性白细胞;浅层血管明显扩张,真皮乳头水肿;轻度灶性海绵水肿(不发展成表皮内水疱);在毛囊口可见鳞屑结痂,其中常可见较多嗜中性白细胞及其碎核。
2.亚急性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表皮呈轻度银屑病样增生,轻度海绵水肿;毛囊口鳞屑结痂(即角化不全及均一、红染的浆液),其中有嗜中性白细胞;由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构成毛囊角栓。
药性赋白话解
药性赋白话解(一)寒性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多种药物的天赋自然性能,此类最为寒凉。
本篇所列药物,基本上都属于寒性,所以开始作一个总的说明,指出下列药物都属于寒性的一类。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犀角味苦咸而气寒,性属阴而清降。
主要入心经,清心热、凉血的作用最强,治温热病邪入心经血分所致的高热神昏诂语及发斑,吐衄等症,最为适宜。
羚羊即羚羊角。
其性咸寒清降,主入肝经(兼入肺),清肝火、熄风、镇痉的作用最强,治高热引起的惊厥、惊痫、抽搐等症,疗效最好。
又能清泻肺热,以治因肺热而引起的心烦发热等症。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既指出了这二味药作用上的特点,又说出了它们的区别。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泽泻味甘淡而气寒,淡能渗利,寒能清热,故能泻肾经之火,利膀胱之湿,通利小便。
对湿热内蕴、小便不通,热淋水肿之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所以赋曰“利水通淋”。
至于“补阴不足”这句话,不应把它当作“补阴”作用来理解,而可以作为清泻肾火来认识。
因肾火祛而真阴不受其耗,故曰“补阴不足”。
六味地黄丸方中用泽泻,其目的在于清泻肾火,而非补阴。
所以不应视为该药有补阴作用。
海藻味苦咸而性寒,咸可软坚、寒能清热,专于软坚消痰结。
为治痰凝气结而成的瘿瘤(俗称“大脖子”,属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的主药。
对于疝气和睾丸肿痛等症,也较常用。
此外,并有利水之功,用治脚气浮肿及水肿,亦有较好疗效。
反甘草,因而忌和甘草同用。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菊花性凉而清散,善清上焦和肝经风热。
“肝开窍于目”,“厥阴之脉上行头目”,风热伤肝、多致目疾、头痛、头晕。
本品清散肝经风热,故为要药。
凡肝阳上升,或内有风热而引起的目赤肿痛、视物昏暗及迎风流泪;或头脑掣痛之“头风”头痛之症,最有良效。
射干性味苦寒,能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喉。
主治咽喉肿痛、喉痹不通、肺热咳嗽痰多等症。
对于喉闭(治咽喉肿痛、气阻、声闭)以及咳逆痰涎壅塞等症,最为适宜。
中医病历病案标准化术语
中医病案病历标准化术语一、问现在症常用术语(一)寒热l.恶寒微恶寒,背恶寒,寒战,恶风,微恶风寒,畏冷(寒),腹部冷,下肢冷,四肢凉,四肢厥冷,关节冷,(某局部)冷。
2.寒热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定时,寒热往来有定时。
3.发热潮热,微热,长期低热,壮热,烦热,午后潮热,身热夜甚,夜热早凉,骨蒸发热,身热不扬,手足心热,五心烦热,烦躁觉热,劳累发热,头面烘热,(某局部)灼热。
(二)出汗无汗,少汗,微有汗出,大汗淋漓,喜汗出,自汗,盗汗,左/右/上/下半身无汗,但头汗出,汗出不彻,手足心出汗,(某局部)出汗,汗出如油,汗出粘手,汗质(液)清冷。
(三)疼痛1.疼痛部位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后头痛,眉棱痛;目痛,鼻痛,牙齿痛,咽喉痛,口腔痛,舌痛;头项强痛,身痛,肢体痛,背痛,肦痛,腯痛,腯脊痛,腯痛连足,骨节痛,足跟痛;胸痛,虚里疼痛,乳房疼痛,胁痛,腹痛,脘腹痛,左上腹痛,右上腹痛,脐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阴器痛,肛门痛;(某局部、器官)疼痛。
2.疼痛性质冷痛,灼痛,胀痛,刺痛,窜痛,绞痛,挛痛,牵掣痛,游走痛,酸痛,重痛,闷痛,空痛;隐痛,剧痛;阵发痛,持续痛;痛处固定;痛无定处。
疼痛喜按,疼痛拒按,疼痛喜冷,疼痛喜温,得食痛减,得气行(暖气、矢气、肠鸣等)痛减,活动痛缓;夜间痛甚。
(四)饮食口味1.不欲食久不欲食,食少,食欲不振,纳谷不馨,纳呆,厌食,厌食油腻,恶闻食臭,进食无味,饥不欲食,拒食。
2.多食多食昐饥,消谷善饥。
3.偏食饮食偏嗜,喜食异物,嗜食生冷,嗜食肥甘,嗜食辛辣,喜食香操,嗜酒。
4.口渴口不渴,口干,口微渴,口大渴,口渴引饮,渴不欲饮,渴喜冷饮,渴欲饮热,但欲漱水不欲咽;口不渴。
5.口味口淡,口苦,口酸,口甜,口咸,口腻,口粘。
6.呕吐食后呕吐,纳药呕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吐急迫,干呕,呕吐酸水,呕吐苦水,水入即吐。
(五)二便1.便秘大便秘结.经常便秘,大便于燥,大便硬结,便如羊屎。
中医眼科学——黑睛疾病
第一节 聚星障
(二)病因 1、西医
感染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偶见Ⅱ型
第一节 聚星障
(二)病因 2、中医
风热或风寒外袭—侵犯于目
肝经伏火 复受风邪
—风 火 相 搏
上攻黑睛
过食煎炒五辛 —脾胃湿热 —熏蒸黑睛
肝肾阴虚 热病后伤阴
—阴虚火炎—上灼黑睛
聚星障
中医古典理论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审视瑶函》:本病大抵多为痰火之患 《眼科奇书》:外障是寒 《眼科菁华录 外障门 。聚星障症》:
角膜各层组织的特征—内皮层
单层六角形细胞 成人不会生长 通过移行扩大进行损伤后修复 主要作用:离子泵,维持角膜内水份恒定
角膜透明性的决定因素
规律排列的基质胶原纤维 恒定的水份 无血管
角膜的营养来源
角膜缘血管网 泪膜 房水 丰富的神经末梢(三叉神经眼支) 空气
角膜的知觉
呈树枝状 ,推之 呈放射状,推之
可移动
不移动
点0.1%肾上腺 素
红赤消失
红赤不消退
第十一章 黑睛疾病
3、白睛混赤(混合充血) 以上两者同时存在。
第十一章 黑睛疾病
(三)治疗特点 退翳明目贯穿黑睛病治疗始终。
第一节 聚星障
第一节 聚星障
(一)概述 聚星障是指黑睛骤生多个细小星翳,伴
有沙涩疼痛,羞明流泪的眼病。相当于西医 学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病由痰火引起,心肝壅热 《眼科纂要 卷中 论星月聚散内障》:
乃是肝经生病,久积风热,不能调顺
第一节 聚星障
(三)临床表现 1、自觉症状:患眼沙涩疼痛,羞明流泪,视力减退。 2、眼部检查: ①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 ②角膜呈星点状、树枝状、地图状或盘状混浊,2%荧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1、何谓中医学?2、何谓中医基础理论?3、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4、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5、《诸病源候论》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6、金元四大家指的是哪四大家?他们的学术观点、临床特点以及代表作是什么?7、何谓辨证论治?8、何谓“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试举例说明之。
9、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0、从生理、病理论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1、《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二、名词术语解释:1、病2、证3、症三、论述题1、试比较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优劣。
2、试…………………对症治疗………。
3、整体观念在中医学中有何指导意义?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一、简答题:1、何谓精气?何谓精气学说?2、精气在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中的含义有何区别?3、宇宙之气的含义是什么?它与人体之气有何区别?4、精气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述之。
5、为什么说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什么?6、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7、为什么把气称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8、人体之气有哪些功能和特点?9、精的一般概念是什么?10、神的一般概念中包括哪些含义?11、怎样确定自然界某些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12、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13、简述阴阳交感的意义及机理。
14、阴阳对立制约的含义及其意义是什么?15、何谓阴阳互根互用?16、阴阳失调的基本类型有哪些?17、用阴阳学说概括的人体病理变化的总纲是什么?18、何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19、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20、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21、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各是什么?22、事物五行归类的意义?23、何谓五行相生?其次序及关系如何?24、何谓五行相克/其次序及关系如何?25、导致五行相乘和相侮发生的原因各是什么?26、怎样运用五行学说以色脉相参来推断病情的顺逆?27、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常见治疗方法各是什么?28、何谓所胜、所不胜?29、简述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的层次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
答案及评分标准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朱震亨 E.张元素
23.以下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 A.筋 B.脉 C.肉 D.目 E.胆
24.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包括( )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E.阴阳亡失
25.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6.以下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的是( ) A.气滞 B.气逆 C.气脱 D.气闭 E.气陷
A.风邪 B.燥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38.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化生血液 B.排泄糟柏 C.分泌胆汁 D.贮存胆汁 E.排泄胆汁 39.血液的生成来源有( )
A.津液 B.肾精 C.营气 D.元气 E.卫气 40.影响外环境的因素有( )
A.气候变化 B.地域特点 C..生活环境 D.工作环境 E.社会环境
5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0.5分);手三阳经,从手 走头(0.5分);足三阳经,从头走足(0.5分);足三阴经,从足走腹(0.5分)。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0.5分);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0.5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 于足趾末端(0.5分);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0.5分)。
7.“罢极之本”是指( )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营卫症状首页皮肤干枯治
营卫症状首页皮肤干枯治什么叫营卫?什么叫营卫不和?桂枝汤作用营卫不和的机理+麻黄汤关于营卫气血的思考+一句话引发的感想+解营卫,有关营卫, 从正邪斗争论营卫, 关于中医营卫模型的认识和思考,营卫与气血津液关系什么叫营卫?什么叫营卫不和?桂枝汤作用营卫不和的机理要知道营卫不和首先要知道什么叫“营,卫”.营气从现代分析,营气即营养物质,是指人体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于全身.《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气虽在血管中,但必须通过微循环才能进行物质交换,供组织细胞所需,所以,与经脉流注次序合称的营气运行是针对各脏腑(经脉)所需物质的转化过程而言,如营气运行旺于肝经时,则转化成肝脏所需物质的功能增强,或是肝经所调控的微循环开放.因血液就象一个储备箱,而营气就是箱中的共用物质,各脏腑(机能)所取必需物质具有时序性,所以营气运行是指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代谢的过程.卫气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指卫气运行于脉管外的分肉间隙,也似已感应到T细胞免疫体系等的产生部位,“肓膜”疑指胸腺等中枢免疫器官.营卫的生理功能《灵枢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营气,卫气都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中最清纯,最精华的部分为营气,由于其性质清柔,故能行于血脉之中,其“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依次循十二经脉,督,任,“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灵枢.营气篇》).一昼一夜五十周次,营周不休,并能“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篇》).而“浊者”,即水谷精微中刚悍的部分为卫气,《内经》中又称为“人气”,“阳气”, 由于其为“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素问 .痹论篇》). 故在外能“ 行于四末,分肉, 皮肤之间而不休”(《灵枢.邪客篇》,在脏腑能“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 .痹论篇》). 而且卫气在人体的循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周于五藏”(《灵枢 .卫气行篇》),即白天行于体表, 夜晚则行于内脏,与营气相合,共助五脏之精,以涵养五脏之神,神安则能寐.卫气这种有规律的行阳入阴,与自然界阳气的昼夜变化相一致,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作息机制,即“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营卫生会篇》),在生理上表现为白昼目张而寤,体表温热,机能旺盛,防御外邪能力亦较强,而夜晚则脏腑安和,目瞑而寐.营卫虽然运行途径不同,但其“阴阳相随,外内相贯”(《灵枢 .卫气篇》),“五十而复大会”,所以营卫的相互协调是保证卫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 .营卫生会篇》).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强与弱只是相对的.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和剂祖方.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不同.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麻黄汤关于营卫气血的思考麻黄汤主太阳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