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做功了吗(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10.3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10.3做功了吗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 10.3 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和做功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2.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3. 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能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 让学生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做功公式计算物体所做的功;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做功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细绳、滑轮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观察并描述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力以及这些力是否对小车做了功。

2. 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3.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1)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发生了位移,位移的方向是否与力的方向一致。

(2)实验法: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物体位移的大小,根据做功的计算公式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4. 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做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做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

举例:一个力的大小为10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为30°,计算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沪科版八下物理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八下物理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机械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而是“劳而无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各个力做功的计算.【教具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老师播放视频“叉车运货”:叉车搬运货物时,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叉车对货物做功了吗?要想知道答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做功了吗”.【课堂导学】【指导预习】阅读课本P195-P197页的文字内容和插图,在基本概念、定义、规定及规律上,用红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知识点1 机械功学生小组内部按课本图10-2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机械功,并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1.通过实验,有什么发现?生:1.Fs≈Gh.师2.什么是机械功?生:2.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知识点2 怎样才算做功学生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师1.课本图10-24中(a)、(b)、(c)哪些物体未做功?哪些物体做了功?生:1.(a)中人没有做功,(b)中汽车牵引力做功;(c)中吊车做了功.师2.通过上面的实例分析,你认为做功的必备条件(或必要因素)是什么?生:2.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做功的图例,如图所示,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对应实例:(1)踢足球,球离开脚后前进了一段距离,踢力消失未做功.(2)推桌子推而未动,缺距离未做功.(3)背着书在水平路上前进了一段距离,力与距离垂直不做功.师生互动归纳总结:(1)缺力无功(有距离无力):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物体向前滑动.(2)缺距离无功(有力无距离):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如人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起.(3)垂直无功(有力有距离.但力与距离方向垂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距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如提着一桶水沿着水平方向前行.知识点3 怎样计算功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引导点拨.师1.物理学中是怎样规定“功”的?生:1.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师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怎样?计算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生:2.计算公式:W=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N·m),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符号用J表示.1J=1N·m.解题中应注意:(1)单位要统一;(2)s必须是物体在力F上通过的距离;(3)重力做功W=Gh,克服摩擦力做功W=fs.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98页作业1-5.2.请同学们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教材习题解答(P198)1.没做功,因为他对苹果施加了力的作用,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2.300 03.运动员对杠铃施加的力F=G=mg=165kg×9.8N/kg=1617N,她在挺举过程中对杠铃做的功W=Fs=1617N×1.6m=2587.2J.4.扶梯对小兰的支持力F=G=mg=40kg×10N/kg=400N.扶梯对小兰做的功W=Fs=400N×112m=4.48×104J.5.雪橇在水平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vt=15m/s×2×60s=1800m.水平拉力做的功W=Fs=200N×1800m=3.6×105J.(一)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二)怎样才算做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不做功的几种情况:(1)缺力无功:F=0,s≠0;(2)缺距离无功:F≠0,s=0;(3)垂直无功:F≠0,s≠0且F⊥s.(三)怎样计算功1.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2.公式:W=Fs3.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耳=1牛顿·米.本节课首先通过实验探究使用机械和直接用手时效果相同,引出功的定义,然后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自已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使学生能熟练判断做功和不做功的现象.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增大了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实验技能技巧的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使课堂充满了生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力和物体在作用力作用下的位移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

•熟练掌握力所做的功的计算方法。

•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滑轮、绳子等)。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

2.引入:进行简要复习,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力的作用和变化,并与本节课的内容建立联系。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1.通过教师的讲解,详细介绍力所做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力的作用方向与物体位移方向相同时的功和方向相反时的功。

2.利用课件和黑板进行示意图的绘制,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和讲解。

步骤三: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力所做的功。

2.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案例,确定作用力、物体的位移和力所做的功,然后进行计算,并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四:实验探究1.将实验器材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2.实验内容:使用弹簧测力计、滑轮、绳子等器材,测量木块在不同斜面上运动时的力和位移,并计算力所做的功。

3.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体验力所做的功的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步骤五:知识巩固1.针对学生容易出错或理解不深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

2.利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

步骤六:拓展延伸1.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使他们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步骤七:课堂总结1.对本节课学到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物理知识。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完成教材中相关的习题,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做功了吗》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做功了吗》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功的定义和单位,能够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境对力是否做功进行判断;(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功的计算问题;(3)经历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中对力是否做功进行判断的过程;(4)有将是科学技术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判断、功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做功的判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机车牵引行李拖车做功》。

教师设问:在视频中,我们看到,牵引车牵引行李拖车,行李拖车向前运动。

请同学们对拖车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拖车的受力状况,然后举手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理答。

教师口述: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拖车前进的功劳是哪个力的呢?是重力,还是机车的拉力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按:初中不谈负功,故设问时不提摩擦力。

二、教学过程(一)机械功教师活动:分别分析重力和机车的拉力对拖车运动的贡献。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拖车的拉力是在水平方向上的。

因此,拖车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是由于重力产生的,这个功劳不是重力的。

我们说重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做功。

机车的拉力向前拉拖车,拖车向前行进。

机车既付出了力,也在这个力的方面上产生了作用效果。

因此,拖车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功劳是由机车的拉力产生的。

教师活动:讲解功的概念。

为了表述力的“功劳”或“功效”,人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行李拖车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对拖车没有做功,牵引车的拉力对拖车做了功。

(二)怎样才算做功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重锤沉柱做功1》。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重锤对桩柱的弹力是否做功,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活动:理答。

因为重锤对桩柱的弹力的方向是向下的,而桩柱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了一段距离。

因此,重锤对桩柱的弹力对桩柱做了功。

第三节 做功了吗 教案

第三节 做功了吗 教案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材分析】《做功了吗》是上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三节内容。

在学习这一节以前,已学习了运动和力等知识。

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1)知识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为探究功的原理做好了相关知识准备,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探究还有一定的难度。

(2)认知能力。

学生思维较活跃,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学习动机。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以多媒体技术、实验支持物理问题解决具有浓厚的兴趣。

(4)学习风格。

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较容易受外界影响,焦虑水平适中。

【教学设计】●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提供身临其境的物理情景,快捷传递信息,增大课堂容量。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培优辅差,资源共享,突破难点,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

●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的环境,在讨论、交流中生成资源,共享资源。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关注学生经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

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激励性评价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能深入探究、体验;通过反馈练习落实双基。

●即时反馈,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功能。

●利用反思性自我评价,培养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初中物理_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做功了吗》教案一.引入。

播放龙清泉视频。

师:这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龙清泉最后的决赛时刻,中国最终获得冠军。

龙清泉为了为国争光,平时努力训练,坚持不懈,不放弃每一分,终于站在了世界的巅峰,一举成功。

龙清泉的这种不放弃,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我们物理中也有功,物理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怎样才算是做功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板书课题:二.新授1.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任务。

2.活动一。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搬箱子。

四组任务卡,从中选出分值最高的一组。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着分析,最终得出“力X距离”这个概念。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机械功。

板书机械功的定义。

3.活动二从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做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力与距离。

利用身边的物品,为大家展示一个做功的实例,并阐述理由。

学生利用自己的物品,讲授做功的实例,并说明原因。

4.活动四(1)推墙不动,原因是什么?有力没有距离。

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是这样的?教师出示图片,这四幅图都没有做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传球教师让学生协助完成传球的演示。

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推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并说明有整个的传球过过程中,都没有做功吗?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是这样的?教师出示图片,这四幅图都没有做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3)举杠铃教师让学生来完成举杠铃的情景,并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有没有做功?平移为什么没有做功?课件演示原因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是这样的?教师出示图片,这三幅图都没有做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总结:做功必须要。

不做功的几种情况。

5.功的计算。

(1)演示课件中的吊车的运动情况,在整个的过程中,总共做了多少功呢?怎么去计算呢?引出功的计算公式 W=FS介绍单位N*m,以及专用单位J。

介绍焦耳的事迹,进行思想教育。

1J=1NX1m,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做1J的功的感觉。

八年级《做功了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做功了吗》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功的概念:介绍物理学中“功”的定义,即力在物体上的作用导致物体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2.功的计算公式: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即功=力×位移× cosθ,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功的正负:阐述功的正负表示力对物体的做功效果,正功表示力使物体运动,负功表示力阻碍物体运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生活中物体做功的图片和视频,如人们推车、拉锯、抛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和视频中,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运动的?力对物体运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3.引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做功了吗”,进而导入新课。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章节的过程中,学生将: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发现问题,培养观察力和问题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讨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培养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力的作用对物体做功的效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内容:
a.计算给定力、位移和夹角的功;
b.根据图像判断力的做功效果;
c.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做功现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做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做功的因素等。
2.归纳要点:
3.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强理解: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图示、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物体做功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

第一节认识浮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数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并能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

用细线系住物体,挂在力传感器()(1)让物体全部浸没到水中,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实验步骤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复习上节课内容,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 .流体速度越快,压强越小。

一2.深秋时节,汽车飞快的开过铺满落叶的路面时,树叶是会向内(选填”内“或”外“)。

一二、知识讲解课程引入:正是由于各种各样船的出现,才使人类的足迹由陆地延伸到海洋正是有了潜水艇,人类才能象鱼儿一样在水底欢快的游动。

飞艇和热气球的出现给人类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人类能展翅高飞。

这一切都离不开“浮力”O考点/易错点1、浮力的方向及产生原因1.思考:乒乓球从水底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又如何?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

---------- )施力物体:水(1—(2)方向:竖直向上------------ (3 ()气体中:受选填”受“或”不受“)浮力一前面我们展示过热气球的图片,这些事例说明气体与液体一样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也具有竖直向上的力,即也有浮力的作用。

一切浸入液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就叫浮力。

【注意】①“一切……都”是指无一例外,包括能浮起来的和放在液体里沉下去的物体。

②“浸入”的正确理解是:物体一部分浸入液体叫浸入,完全浸入液体下(浸没)也叫浸入。

③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总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考点/易错点2、称重法测浮力1 .设计实验:如课本图片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物块、细线、烧杯、水等器材,比较物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1)在空气中称出物体的重力。

(2)将物体浸在水中称出其重力。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4N(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2.0N。

八年级《做功了吗》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做功了吗》优秀教学案例
4.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境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生活中涉及做功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们用力推门、拉抽屉时,感觉比较费劲,这是因为我们在做功。那么,做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做功了吗》这一章节。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4.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互评、讨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导入:本案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八年级《做功了吗》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八年级物理课程中,功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做功了吗》这一章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在物体上产生位移时,功的产生及其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功”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此,本教学案例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做功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初二)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初二)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初二)做功了吗?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明白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讲明功的含义课标的细化要求:①明白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讲明功的含义。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③明白得功的运算公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运算公式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习者分析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差不多在前面已认识,明白了力有方向性。

移动距离这一概念已把握,但关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明白得,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明白得。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学习方法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训练法教学器材钩码、定滑轮、动滑轮、弹簧秤、铁夹台、CAI课件设计思想教学顺序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讲明和媒体运用过程新课引入提出咨询题:人们在使用机械时发觉,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力与距离是什么关系?学生开始做如下实验:得出结论:Fs=Gh讲明:①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专门有意义的物理量②物理学中把那个物理量定义为〝功〞①学生探究②学生在做此实验前,应让学生考虑如何样才能省力?如何样才能省距离?如:上仙公山的路盘旋而上。

如:扳手扳螺丝等等③学生在做实验时,老师应巡视,并启发学生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咨询题?提出课题:做功了吗新课教学提出咨询题:如何样才算做功了呢?给出书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考虑哪些力做了功?①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做功了吗?②吊车的作用力使物资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物资做功了吗?③小孩用力推车,满头大汗,车却未动,小孩做功了吗?④小孩用力推箱,箱子被推动了,箱子的重力与支持力做功了吗?①汽车的牵引力做了功②吊车对物资做了功③小孩没有做功④重力与支持力没有做功教学过程新课教学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由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老师与学生对比做功的两个条件共同分析右边的实例做功情形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⑵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联系实际,举例生活中做功的例子,讨论做功情形①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什么缘故?②当你用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③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什么缘故?④人提早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什么缘故?⑤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学生讨论得出〝功〞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利用多媒体对〝功〞的定义进行分析分析〝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力F②距离S③它们的方向在演示多媒体时,先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并回答,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验证因课件内容较大,在那个地点只粘贴一个版面功的运算公式:W=Fs功的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焦耳,简称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焦,用符号J表示,1J=1N.m教学过程例题讲解咨询题1:足球运动员用400N的力将足球踢出50m,咨询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咨询题2: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力为100N的物体推进10m,咨询该同学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解答在课件中有演示,因而在教案中没有详细解答日常生活中一些力做功的大小①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②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150J③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1800J④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10J学生摸索教学评估学生课堂习题1、以下情形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本节课主要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做功的定义,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3. 做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做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并运用做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做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做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做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做功公式的运用和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片、实例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为后续理解做功的概念打下基础。

3. 讲解做功的定义: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4. 讲解做功的计算方法:介绍做功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解释和示例。

5. 实例分析:给出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做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做功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做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2.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生活中的做功现象及判断方法。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巩固学生对做功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基础题目:针对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设计一些基础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做功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举例和反例,引导学生明确做功的判断标准,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2.针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教学设想:
-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况入手,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熟悉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2.提高题目: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题目: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做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做功的概念,能准确判断物体是否在做功以及做功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生活中涉及做功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探究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理知识。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龙岗中学汪永龙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课标的细化要求①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③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学生分析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已经在前面已认识,知道了力有方向性。

移动距离这一概念已掌握,但对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功的单位:焦耳,
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探究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自学法、分析法、归纳法、训练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

一、复习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进行的一系列铺垫。

铺垫一:( 备注:在学习“10.1 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完成)
回顾学习杠杆的过程中所学的一系列结论
铺垫二
讨论(备注:在学习“10.1 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完成) 在我们学过的知识中,有哪些知识点能够体现出“一个物理量减小而引起另一个物理量增大的”这一变化规律?
回忆已获得实验结论来完成同一项工作时,用力越大,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小。


流体压强的知识以及浮力公式等等。

二、进行新课
5.提问2:
(1)为什么F×s 近似等于0.1Nm,而不是比它大的0.2Nm 或比它小的0.01Nm 于
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不断的讨论,形成以下几个清楚的认识:
学生由于搬书而消耗的能量是相同的,因为他们做的工作是相同的的。

这叠书上,放一串钥匙后再重复上述的工作,所消耗的能量要比刚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