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变革的思考

合集下载

国际格局变化中的公共产品供给读后感

国际格局变化中的公共产品供给读后感

国际格局变化中的公共产品供给读后感首先,从世界范围看,在资源和能源上,各个主权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对自然资源及其他稀缺性自然禀赋缺乏有效管理,不恰当使用和处置导致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以至于许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开始走向“国家失败”( State Failure),即走向了失去竞争力、不断衰退乃至崩溃的道路。

据统计,现今世界上有65%的自然资源位于欠发达的农业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只占到10%左右。

在石油、铁矿石等重要战略物资方面,也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并且控制着新兴工业部门的投资机会。

如果没有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支撑的话,那么很难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气候变暖带来的巨大温室效应,引起淡水危机和土壤侵蚀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

为解决这些问题,大多数国家必须通过投资、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发放低息贷款等途径获得外汇储备。

但由于外汇资源有限,依靠出售资源、借债等融资渠道往往需要耗费相当大的财政资源。

换言之,当今贵资源造就了一种不平等关系——富国吃掉穷国,好的国家剥削弱小的国家。

在某些领域,情况更糟糕。

例如,巴西最近推出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税务改革方案,但其努力却未见成效。

我们注意到,该国每年仍需花费3亿美元从国外购买原材料。

如果按照目前的排放标准,巴西能够节约50%以上的原材料。

相反,这些钱会花在全球减排事业上,帮助发展中国家缓解淡水、空气和粮食危机。

结果呢?在2014年初美国联邦法院作出裁决禁止巴西钢铁厂运营5年后,如今该国又陷入另一场排放诉讼,试图阻挠进口。

《国际格局变化中的公共产品供给》作者将世界经济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是北美洲、欧盟和日本;第二是东亚和南亚地区;第三是发展中国家群体;最后是非洲地区。

通过对这些地区不同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对南北差距拉大、金砖国家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建设、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乱、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内战等五大热点问题进行剖析。

对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对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对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下面我谈几个观点:一、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点一是要以了解公共服务的需求为前提。

就是公共服务的需求侧你要了解。

这个了解应该从基层政府做起,协调动员人大、政协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调研,了解需求侧有什么诉求,而不是政府靠自己的想象来决定,按照政府的好恶来决定供给什么。

现在,公共服务需求的清单,有的地方建立起来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在了解人民群众诸多的诉求基础上,对供给结构和运作方式进行调整。

改变政府旧有的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品种要丰富,质量要精良,数量有保证。

我们提供的有些公共服务看起来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

现在要做加法,要提升,原来没有的要补上,原来质量不高的、数量少的,在现阶段,社会经济水平已经上升到这个层次了,那就要注重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产品的数量。

第二就是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为基本思路。

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稀缺,分布不均,大量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区和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公众的需求很难得到有效的匹配。

什么问题呢?是政府不作为吗?不是。

是钱的问题吗?以前是,现在不是。

现在,有钱的地区投入仍不够大。

优质资源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过于集结。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结构面临着一个调整的压力。

这就要求政府运用一个更加灵活的公共服务供给和管理的方式,这就要创新,供给和管理的流程要优化,不能惰政。

如果服务方法很繁苛,那种服务会让群众很厌倦。

这就要求通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一系列方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其实这话说起来挺顺,做起来还真有点难。

城乡二元化从户籍改起,诸多的社会问题,社保、就学、就业等,要达到一体化,还要假以时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不平衡在发展阶段是长期存在的,我们只能追求把差异缩小,在不平衡中趋近平衡,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所以这个目标我们尽管就提到这,也是很难的,压力很大。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探讨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探讨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探讨现阶段我国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长,并将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市场需求的主流。

但是,面对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公共产品供给却大大滞后。

首先结合现实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旨在提高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标签: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私人供给1 公共产品的概念人类社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

私人需求是由单个人内在产生的、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并得以满足的个人需求。

与私人需求相对应的是公共需求,即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用于满足私人需求的物品是私人产品,而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是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两个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

所谓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公共产品的消费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水平。

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对一种公共产品的消费无法排斥其他人对同一个产品的消费。

2 我国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2.1 公共产品定价困难一方面,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在提供既定公共产品后增加单位公共产品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那么在此公共产品被消费完之前,就不能确定单位消费者所消费的公共产品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公共产品的消费权与消费者个人出价与否无关,消费者就不会受到任何刺激去显示他们的真实偏好,因而不会根据他们之间的交换行为以及类似于私人产品市场的竞价机制。

那么,在公共产品“市场”,就不存在既能反映产品价值和供求关系又能显示消费者真实偏好和偏好强度的价格,也就不存在公共产品的价格或成本补偿机制。

2.2 公共产品供给困难如果要充分满足公共需求,就必须足额提供公共产品;而要保证公共产品的足额供给,就必须要求社会成员足额地负担相应成本。

但“免费乘车”的普遍存在以及成本补偿机制的缺乏导致了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补偿严重不足和公共产品供给困难。

关于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思考

关于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思考

关于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思考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则成为我国公共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的路径选择。

标签: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一、效率的含义本文所指的效率是在经济学中运用的经济效率,是在既定的条件下,有限的经济资源能够得到其价值最大化,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

二、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分析西方经济学家常将帕累托最优等同于效率,即在资源配置一定的状态下,任何现状的改变都无法再增进某一个人的福利的同时又不减少其他任何人的福利,这时就已达到福利的最大化,也就是最有效率的状态。

根据上述效率理论的分析,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准则就是我国居民的福利最大化。

提高我国居民的福利水平,从效率来说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即要达到居民公共产品供求的均衡。

因此,需从我国居民的需求程度来对公共产品进行分类,并按此分类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居民急需的公共产品短缺严重。

今天的中国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已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

然而面对居民急需的公共产品(如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力不从心,居民急需的公共品短缺与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以义务教育为例,随着我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短缺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仍然十分欠缺。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

税费改革后,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县级财政变成“要饭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明显捉襟见肘。

特别是,地区间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平衡,决定了以县为主投入体制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居民较少需要或者不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过剩。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探讨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探讨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探讨【摘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在农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均等。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具有优势,但也面临挑战。

市场化运作模式适用性有限,社会组织参与模式则具有一定特点和影响。

为推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创新,需要寻找合适的路径。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注重整体规划、促进多元参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服务质量。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传统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社会组织参与、创新路径、完善、未来发展、重要性、影响、局限性、优势、挑战。

1. 引言1.1 概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重要性在农村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完善至关重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政府为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生产生活质量,通过公共资源投入,提供给整个社会的产品和服务。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完善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通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可以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完善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支持等公共产品,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的生产力,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不仅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是为了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1.2 问题背景引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而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和产品。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政府主导的供给模式存在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市场化运作模式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暴利而提供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思考和建议我们对公共产品并不陌生,有居民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公共产品存在。

特别是对城市而言,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决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

从城市形成,到城市功能的拓展,公共产品都起着先导的作用。

我国经过多年实践和发展,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有许多不足。

一、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外部环境,是指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

要分析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就要从外部为开始进行分析。

1.供给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相对改革开放前有很大进步,但进步背后,仍存在许多落后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供给滞后、供给超前。

调查表明,我国70%城市未形成主干道网络,交通堵塞严重;近三分之二城市存在供水问题,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10%,水污染严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

这都告诉我们,即使总体已改善,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依然处于较为滞后的阶段。

我国考量政绩的标准往往是GDP,许多领导人追求“政绩工程”,搞奢华形象,超前提供不必要的公共产品。

甘肃省玉门市就出现这样不和谐的景象——城区仍用明沟排水,居民区尘土飞扬,政府却耗资上千万兴建高档办公楼,建80米宽的马路和全省最大广场。

2.忽视支撑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想要政绩,就需要GDP,而建设广场、马路、大桥等硬件设施出政绩的速度更快,便成为了表现政绩的工具,使得政府不关注培育和发展城市产业。

由于忽视这一点,许多城市建起新区,最后却都有“城”无“市”,到了夜晚更犹如“鬼域”。

由于城市产业发展慢,税源不足,供给成本难以收回,也缺乏后续资金。

3.城市人口素质堪忧,供给成本提高随着城市发展,许多农村流动人口成为城市的新居民。

但这些人素质参差不齐,城市意识差,存在许多悖于城市生活方式和规则的习惯。

另外,尽管我国城市人口接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但整体文化水平还偏低,许多居民不执行城市规则,例如毁坏公共设施、到处张贴小广告等,都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提高。

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思考

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思考

信息化服务不足:农村地区的 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
信息传播和服务渠道。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点
资金使用不透明:有些地方存在挪用 、侵占、贪污公共资金的现象,导致 实际用于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减少。
政府投入不足:相对于城市,政府对 农村地区的投入较少,导致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地域性、外部性、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点。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01
02
03
04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 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道路、 桥梁、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 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公共服务缺失:如教育、医疗 、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在很
多农村地区较为缺乏。
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 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竞争性和创新性。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 技术骨干,为市场化和社会化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监督和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市场化和社会化的 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改进空间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市场化和社会化在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中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
市场化与社会化的改进建议
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建设力度,为 市场化和社会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完善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财政支 持力度相对较小,无法满足农村公共 产品的需求。

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4篇)

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4篇)

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供给侧改革是指以供应主导、需求引导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增加供给效率、提高供给质量为目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大改革。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供给侧改革,我深刻认识到了这项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同时也对未来我个人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方向。

以下是我对供给侧改革的一些学习心得。

首先,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需求低迷、产能过剩等问题层出不穷。

传统的需求侧政策已经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增加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来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其次,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改革某个行业或领域,而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这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和层面的问题。

比如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需要改革企业制度和金融体制;要优化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需要改革土地、能源等制度。

供给侧改革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再次,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供给侧改革涉及到许多改革难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去推动。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思维,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全局和未来。

同时,供给侧改革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不宜急躁和一刀切。

最后,供给侧改革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机制,只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供给侧改革要引导和支持市场化的改革措施,鼓励创新和创业,打破垄断和壁垒,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通过学习供给侧改革,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增强了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信心。

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问题与思考

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问题与思考

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问题与思考农村公共产品一般是指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能满足不同农村居民消费或享用的农村社区集体共享的产品,与其他公共产品一样,农村公共产品也具有非排他和非竞争的特征。

根据公共产品的性质,我们又可以把农村的公共产品分为农村纯公共产品和农村准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服务、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安全服务、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农业综合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及大江大河治理等。

而准公共产品包括公共性较强的公共卫生、社会保障、防洪涝设施建设、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治等,一般性的高中教育、道路建设、农村医疗、文化馆、水利设施等,和私人性较强的电信、自来水供应、有线广播电视、电影院、娱乐中心等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也有了全面的增加。

但由于公共产品是以自然资源稀缺为基础的,加之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状况中呈现供给普遍短缺的严重不平衡状态,极大地制约了当前农村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能否及时、合理地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及供给效率,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从供给体制上来看,公共产品的提供一般分为国家直接财政供给,引进私人企业进行市场供给,财政与市场联合供给,自给自足自发提供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体制上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要历经的三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前,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身提供,供给水平低。

二是改革开放后,表现为自上而下决策机制、制度外筹资制度,但供给效率也较低。

三是一事一议制度的公共财政框架下的主筹资渠道制度。

我们可以从此看出供给制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农村的公共产品提供现状不为乐观,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很不平衡,总体上看表现为供给总量的严重短缺在公共产品提供商城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首先农村的公共产品总量短缺、且质量不高。

政府对于农村的财政支出比重低,近年来,中国财政对于农业的支出总量仅占财政支出的8%左右,这与农业人口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思考(精)

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思考(精)

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思考[摘要]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非常严重的障碍之一。

原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落后,已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

如何有效地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体制的思路。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它既包括农村交通、电网、农田水利设施、医疗卫生以及教育设施等硬性公共物品,又包括信息、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公共秩序维护、制度安排等软性公共物品。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所以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 如何打破传统的、不适应现行农村经营体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成为了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1.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是经济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意。

改革20多年来农村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原有的“政社合一”高度组织化的经营体制,转变为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原来体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求主体是统一的,其供求能达到基本平衡。

在新的体制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主体发生了分离, 农户是需求者与消费者,乡村政府组织是供给者。

乡村政府组织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会尽量减少公共产品的供给,造成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合作乡村组织的公共产品会供给过度,合作农户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矛盾共存。

这种供求不均衡由于供求双方力量的不对称而加剧。

乡村政府组织具有组织优势、政策优势、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农户既缺乏组织性、又没有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处于劣势。

关于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思考

关于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思考

关于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思考摘要: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不完善是导致其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

而公共产品能有效供给的关键则在于公众是否能真实表达其偏好。

如何使公共产品的供给最为有效,不仅应依据效率原则使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合理的分工,也应改革公共投资及其管理方式,更应切实使民众参与到其监督机制当中来。

因此,对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合理分工;民众参与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

它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只要存在公共产品,“搭便车”现象就不可避免。

而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公共需求全面快速的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和低效的矛盾。

这其中,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其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

要完善和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反馈和监督机制三方面入手。

一、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创新就传统而论,政府无疑是公共产品的唯一供给主体,因为其成本对于私人企业来说过于高昂。

而单一的供给主体,也出现很多问题,如政府财力受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

而让私人部门介入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无疑是缓解供求矛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而如今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的假设条件正逐步放松,只要存在私人提供条件,就有公共产品由私人部门提供的可能。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公共产品消费的外部性可以得到解决,而其生产成本能够得到补偿,这就使得私人生产和提供成为必然。

就拿经济学家所通用的公共产品特例灯塔来说,在许多地方它并不是由政府或公共部门提供的,原因在于其提供者可以通过在码头收费以使其之前投入的成本得到补偿。

因此,使私人部门介入公共产品的供给当中是必要的。

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由政府单一供给造成的财务缺憾,也可以更加明晰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定位,从而使公共产品的供给更有效率。

二、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创新一旦考虑到私人部门介入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在供给方式上的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

国际视角下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改革的思考

国际视角下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改革的思考

国 际 视 角 下 我 国公 共 物 品 供 给 方 式 改 革 的 思 考
黄 慧 , 高 明
( 州大学 公共 管理学院 , 福 福建 福 州 3 0 0 ) 50 2
摘要
从国际视角下对我 国公共物 品供给方式进行改革 , 对于优化我 国公共物品 的供给具有深 远的现实 意
义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 民众对公共 物品的多样 化需 求 日益增长 , 如何公平 、 有效地提 供公共物 品
着 经济社 会 的不 断发 展 , 这 三 者 的 基 础上 还 衍 生 在
政府 间接供 给( 利用其他部 门辅助供给)
市供 昌 场给妥箍 经q 棚 。 参 经 营 政 熙济 府
第 三 部 门 NP NG ; 区 供 给 O; O 社 政 府 与 市场 合 作供 给 P P 合 同 外包 ; 许 经 营 ; 府 P( 特 政
华 中农 业 大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 8 ) 0 9 6 社 ,总 4期 2 0 ()
J u n lo u z o gAg iutr l iest ( o il ce c sEdt n o r a fH a h n r lu a v r i S ca in e ii ) c Un y S o
已成为我国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对各 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进行梳理与总结 , 在分析我 国公共物 品供给存在
的 问题 基 础 上 , 出 我 国 公共 物 品 供 给 方 式 改 革 的 创 新 思 路 。 提
关键词
公共物品 A 文章 编号 :0 83 5 (0 90 —0 70 1 0 —46 2 0 )60 7—4
( miit t e n g me t olg fFu h uUnv ri F z o , ja ,5 0 2 Ad ns a i a e n l eo z o iest u h u Fu in 3 0 0 ) r v Ma c e y,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分析与创新思考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分析与创新思考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仓促上马、频频问世。

一般而言,存在供给过剩问题的公共产品多为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且其供给一般会对基层政府产生较强的激励。

因为这些产品都是由上级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决策者根据“考核指标”、“政绩”、“任期”来安排的,是一些容易出政绩的短平快项目。

显然,这些公共产品的出现难以产生正面效应,大多滋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加重了农民负担。

3、地区间供给不平衡。

地区间供给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城乡之间供给不平衡和农村地区之间供给不平衡。

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从建国以来的50多年间所实行的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形成了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

与此同时,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的大部分中西部农村以及少数东部山区,其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分析与创新思考■李婷摘要: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而且供给结构失衡。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的正常发展,成为阻碍“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而且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因此,面对农村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本文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供给体制进行了制度性分析,并对构建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进行了创新思考。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制度性分析;创新思考一、何谓“农村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妨碍他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

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的消费难以排除不付费者或者这种排除因成本过高而被放弃。

同时拥有这两个特性的社会产品称为纯公共产品,如国防、法律等;而只具有特性之一的社会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如大桥、高速公路等。

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考

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考


法定水平 。二是城 乡公共产 品供给 的不公平性 。 1 [在公共产品 3 根据公共产 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产 品的供给应按 供 给上 ,城 市居 民与农村居 民的待遇 存在 巨大 反差 。城 市居 照事 权与财权相一致 的原则合理 划分各级政 府的责任 。 我国 民免费享受政府提供 的各种公共产品 ,而农 民还得为其享受的 《宪法 》赋 予 了乡 镇政 府 广 泛 的职 能 ,而 其财 权 却 极 为有 公 共产品付 费。 由于长期 对农村公共 领域投入 的不 足 ,导致 限 。1 9 9 4年的 “ 税制 ”改革 ,造 成了财权 和财政 收 入的 分 上移 ,乡镇政 府 由于处 于政府间 博弈 的不利地 位 ,最 终造成 财政收入 大幅度减少 的局 面 。我 国 《 民委员会组织法 》规 村 定 :“ 民 委员会办理 本村 的公共 事 务和公 益事业 ,调节 民 村 农村 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 是农村各地区间公共产 品供给 的 l 4 三 不公平性。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以及财 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缺 陷 , 济发达 、地方财政 收入充裕的 农村 地区公共产 品供给 经 相 对充 足 ,其 他地 区 的公共 产 品供 给 则严 重不 足 。 由此可
文分析 了我 国农村公 共产 品供给 存在 的主要 问题 ,对如 何促进 农村 公共 产品供 给提 出 自己的建议 【 键 词 】 公 共 产 品 ;农 村 ;供 给 关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农村公共产 品的有 下 。四是部分公 共产品 的提 供损害农 民利益 ,导 致资源的严 效供给已经 成为制约广大农村地 区经济社 会发展 的主要 因素。 重 损 失与 浪 费 。 因此 ,如何 改革与创新农 村公共产 品供 给的体制机 制 ,促进 3非均衡的二 元公共 产品供给制度安排 ,导致农村 .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 公 共 产品供 给 严 重 不足 和在 某 些方 面显 失公 平 实 而 紧迫 的 问题 。 公 共产 品供给上的不公平J f 生主要表现在 :一是财政支农支 当前农村公共产 品供给存在 的主 要问题 出 占财政支 出的比重低 。改革开 放以来 ,虽然财政支农支 出 农村公共产 品的供给问题 ,实质上是如何在农村地区配置 的绝对数连 年增加 ,但 所 占比重 却一直在下 降 ,据 《 中国统 社会公共 资源 ,由于长期 以来实行城 乡有别的差异性 公共产品 计年鉴 ) 0 6 计算得出 :1 9 ~ 0 5 ,我 国对农业 的基本 X 0) 2 9620 年 供给制度 , 结果导致 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 总量不 足 、结 构失衡 、 建设投入总额为 4 2 .4亿元 ,仅 占同期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 0 01 效率低下 等问题 。具体 而言 ,当前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方 面存 建设总投资的 1 .5 93 %,年均增长率仅为 1 .2 65 %,低于同期全 在的 问题主要 表现 在 : 国财政 收入年均增长率(76 %) 1. 7 的水平 ,远未达到高于 2 %的 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演变、困境及对策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演变、困境及对策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演变、困境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显得非常突出,因此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也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演变,接着探讨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困境,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转移支付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区内私人不愿意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主干网络、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特点。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仅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且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和推动国家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相比城镇公共产品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还比较短缺,因此如何满足农村公共产品需要以及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演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经历了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家庭承包制实施至农业税取消前、后农业税时期四个时期。

(一)农业合作化时期和人民公社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施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目的是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

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种组织形式,从组织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发展到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我国出现了初步的农村公共产品制度。

1958年,我国实施农业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人民公社制度拥有对人、财、物的绝对控制权,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保证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基本供给。

这一时期,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主干网络、低水平的社会保障等方面。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考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考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考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指在农村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过程。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

首先,要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需要加强政府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水平,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充足性和质量。

其次,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此外,要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

最后,要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变革的思考2006-10-23 11:50朱儒顺【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摘要]由于理论和实践因素,导致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所占比重太大,私人供给严重不足,其结果造成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严重匮乏、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和质量低下。

因此,推动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变革,发挥私人产权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积极作用,最终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上形成政府、私人共同供给的局面至关重要。

[关键词]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私人供给一、公共产品的产权理论对于公共产品问题的研究,经济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里提到,除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发挥基础作用之外,政府还必须提供某些服务,这些服务有三项: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也就是建立国防;第二,尽可能地保护社会上的个人不受社会上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即设立司法机关;第三,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通常能够补偿所费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决不能补偿其所费。

斯密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必须提供某些服务。

但他强调,对大部分公共服务,是否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取决于个人能否充分提供它们,只有个人不能充分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时,政府提供才是必须的。

后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1848)中,对为什么必须由政府提供某些服务做了进一步的论证。

他举了灯塔的例子来说明,认为象灯塔这样的物品,个人不可能主动建造,原因在于,这类物品的建造者和提供者很难对使用者收费以补偿建造费用并获利,解决的办法只能是由政府采用收税的办法建造和提供。

也就是说,对于收费困难的物品或服务,应该由政府提供。

1954年,萨缪尔森在11月的“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

在论文中,萨缪尔森给出了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即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为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指的是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也从中得益;非排他性指不可能将那些未付费的人排除在外。

其后的大量研究表明,公共产品的这两种特征决定了政府的供给或直接生产是不可避免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斯密还是穆勒、萨缪尔森,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然而,戈尔丁认为,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存在着“平等进入”和“选择性进入”。

“平等进入”指公共产品可由任何人来消费,如公园中的露天音乐会。

“选择性进入”指消费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例如付费后,才可以进行消费,如在音乐厅中举办的音乐会等。

我们发现,可以“平等进入”的公共产品一般是纯公共产品,如国防等。

而“选择性进入”的公共产品一般是俱乐部产品———如高尔夫球场、音乐厅等。

戈尔丁认为福利经济学忽视了公共产品在供给方式上的“选择性进入”。

没有什么产品或服务是由其内在性质决定它是公共产品或不是,存在的只是供给产品或服务的不同方式,即“平等进入”和“选择性进入”。

产品和服务采取何种供给方式取决于排他性技术和个人偏好的多样化。

若公共产品不能通过市场手段被充分地提供给消费者,那是因为把不付费者排除在外的技术还没有产生或者在经济上不可行。

戈尔丁的分析尤其是他提出的“选择性进入”方式是极富有创见的。

这为探讨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问题,尤其为解决准公共产品的“拥挤性”问题指明了方向。

继戈尔丁之后,德姆塞茨在《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一文中指出,在能够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企业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他进一步认为,若一个产品是公共产品,那么对同一产品付不同价格是满足竞争性均衡条件的。

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公共产品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可以通过价格歧视的方法来对不同的消费者收费。

可以说,德姆塞茨的论点是对戈尔丁论点的发展,二者都从技术的角度讨论了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可能性,即如果存在排他性技术,则私人就可以很好地供给某些公共产品。

例如,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存在着“选择性进入”方式,即在入口处可以设置收费站。

因此高速公路可以通过私人投资、私人收费的方式来兴建。

其他学者如布鲁贝克尔认为,公共产品消费上的免费搭车问题缺乏经验方面的科学根据,它忽视了现实中许多影响人们表明自己对公共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

例如,社区中某一成员虽然因为免费搭车享受了短期利益,但他会失去社区成员的信任而有损于自己的长期利益。

出于这一考虑,社区成员免费搭车的动机就会大大减弱。

史密兹进一步认为,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消费者之间可订立契约,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来供给公共产品,从而解决“免费搭车”问题。

举例来说,某一社区计划兴建一健身场所,社区成员在一致同意原则下,订立契约,规定该健身场所可由某个成员投资兴建,但使用者需向投资者付费。

这种办法在实际中应该是可行的。

如果说戈尔丁、德姆塞茨、布鲁贝克尔等经济学家是从理论角度论证了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可能性,科斯则是从经验的角度论证了这种可能性。

科斯通过考察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的演变认为,历史表明,英国早期的灯塔是由私人建造并经营的。

这些私人根据船只的大小及航程所经过灯塔的数量而确定,久而久之,不同航程的不同灯塔费干脆印成册,统一收费。

而后来政府收回灯塔的原因不是由于私人无法收费,而是由于收费过高。

所以科斯认为,灯塔的服务可以由私人提供,灯塔可由私人筹资建造、管理和所有,政府的作用局限于产权的确定与行使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科斯认为可将公共产品的产权私有,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

二、公共产品的政府过度供给所面临的困境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以及考虑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导致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存在着失灵现象,加之公共产品的思想起源于对政府职能的讨论,所以传统的观点认为政府是公共产品最好的提供者,公共产品也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新福利经济学家还从理论的高度论述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必然性。

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接受了上述观点并把政府视为公共产品的当然提供者。

比如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政府不仅提供全部的公共产品,也提供了所有的私人物品,虽然这样的格局从1978年开始有所改变,政府逐渐地从私人物品的提供领域中有效退出,但政府全包全揽的情况在公共产品的提供领域中基本没有改变,各级政府仍然是各种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然而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单一供给形式开始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第一,资金短缺。

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为公共产品的生产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于财政。

为了解决中国经济通货紧缩问题以及有效地改变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现状,从1998年起,中国政府实行了以扩大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有效地缓解了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测算,6600亿元人民币的基本建设债券在1998-2002年分别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了1.5、2.0、1.7、1.8和2.0个百分点。

但是积极财政政策毕竟是政府对于经济的一种强有力的干预,是对原有的资源配置机制的一种改变,所以只应是权宜之计,不能长期实行下去。

以后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会逐渐淡出,公共产品的建设又回到原有的财政融资体系中,又会面临着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所以需要为公共产品的建设寻找多种稳定的资金渠道。

第二,维修的缺乏导致公共产品质量不断下降。

每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公共产品,搭便车的行为导致公共产品损坏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公共产品的质量,影响了消费者的效用。

第三,处于垄断地位的政府部门是公共资金的惟一支配者,无竞争压力导致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有限的公共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豆腐渣工程”不断出现。

第四,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问题。

政府现行的做法是利用中间选民的偏好,自上而下地决定公共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这一方面导致一部分人享受过多,而一部分人享受不足;另一方面导致公共产品供需不匹配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农民急需的某些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被农民称为“形象工程”类的公共产品却屡屡被提供出来。

三、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必要性1.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可以增强竞争意识,有利于经济和社会效率的提高。

对一些具有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只有导入私营资本才可能提高效率,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单纯由地方政府直接提供,必然因缺乏竞争而导致效率低下,使得有效增强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不断被削弱。

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行为的区别主要在于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政府追求的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

如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具备竞争性要求,那么私营企业之间的这种激励机制,必定可以充分地向政府证明自己能够更有效地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竞争的结果将会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公共产品的供应。

同时,由于提供同一公共产品的各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使得政府部门更容易控制和衡量它们的业绩,只有那些成本低、效率高的企业才能最后与政府签约。

在公共产品供应过程中的竞争机制形成,显然有利于宏观效率的提高。

2.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有利于解决基础性项目的资金短缺,消除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投资结构长期以来不甚合理,政府的大部分资金投向于竞争性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财政投资方向有所调整,但过去投资项目的滞后影响造成基础性公共产品项目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

特别是地方公共产品的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地方事业发展的桎梏。

从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看,政府按照公共产品的性质进行分类,向私营资本提供一批可介入的项目,供其选择。

从公共产品的需求方面看,企业资本投入公共产品领域,不仅可以得到较为长期的收益回报,而且可以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

一定会形成对公共产品的旺盛需求。

可见,企业资本介入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是互利且可行的。

当然维系这种供求关系的关键因素是公共产品的价格,政府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力量的比较,结合考虑市场平均利润率水平,建立起调节公共产品的市场价格机制。

由此建立起的公共产品市场体系,完全可以将大量的企业资本吸引到公共产品领域中来。

为提高公共产品的市场效率,可以选择不同的介入方式,比如地方筹资、企业经营模式,政府与企业混合筹资和经营模式、股份公司经营以及企业筹资、企业经营模式等。

3.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有利于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

目前,对公共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与公共产品的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突出,公共产品供给增长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增长速度,如交通基础设施道路、机场、码头等公共产品。

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特征决定了其供给应由政府提供,从而使政府组织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投资和经营成为一种传统和职责,通常表现为由政府直接承担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经济发展证明,这种单纯由政府提供具有竞争性或者排他性产品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反而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