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资料
[精品]高中三年级学习语文一轮复习 早读人物素材 季羡林1
人物(季羡林1)一、人生缩影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
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二、懿行美德1.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的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
新生暗想: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老人愉快地答应了。
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
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
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人,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分析:有人评价季羡林,朴实之外,什么也没有。
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落入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
适用话题朴实、境界、爱心、平凡与伟大2.礼貌待人中央电视台编导周兵在回忆拍摄《东方之子》一些铭刻在心的经历时,特别提到了季羡林。
周兵见过老人三次,第一次是和白岩松在1995年做《学者访谈录》时。
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
白岩松掏了较长时间,季羡林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
季羡林研究的文字 -回复
季羡林研究的文字-回复季羡林(1911-2005)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语言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本文将就季羡林研究的文字为主题,逐步回答一些关键问题。
一、季羡林的研究领域有哪些?季羡林研究的文字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考古学、地理学、语言学以及传统文化的演变等。
他一生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季羡林在研究中有哪些重要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领域,季羡林有许多重要的研究发现。
例如,他曾对《红楼梦》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跋”与“续”两个版本的存在,为《红楼梦》的修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他还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发现了不少珍贵的历史事实和文化遗产,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考古学领域,季羡林也做出过一些重要的贡献。
例如,他在上世纪50年代参与了对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揭示了商代的贵族社会、宗庙制度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他还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铭文和器物,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在语言学领域,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汉语学家,他发表了很多关于汉字和汉语的重要论文和著作。
他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准确地进行了研究,并对古代史书和经典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语言学分析。
他的工作不仅丰富了语言学理论,也为汉字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季羡林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有何特点?季羡林在研究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善于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
他主张将文献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以形成更完整、准确的研究结果。
他强调对历史文献的详细分析和细致甄别,以揭示其中的真实性和价值。
季羡林的研究思想以“继承与创新”为核心,他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活化。
他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未来的资源,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一、简介季羡林(1911年-2009年),字仲寅,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他先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在国内外多所高校任教。
他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文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此外,他还担任过许多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的顾问或主席。
季羡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并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
他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认为要超越传统知识界限,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精华,才能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季羡林还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家。
他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建议,并亲自捐资助学。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
季羡林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杰出的社会贡献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教育家称号等。
他是中国知识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主要作品季羡林以其丰富而深入的学术研究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他部分重要作品的简介:1.《中国哲学史》这是季羡林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该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全面的考察,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2.《中国文化通论》这是季羡林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与进步。
3.《季羡林自传》这是季羡林回顾自己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
关于最后的大师--季羡林
关于最后的大师--季羡林“最后的大师”,这个已被用滥的称谓,现在用在季羡林身上,或许才是最恰当的。
他的去世,使我们不仅损失了一位文化老人,同时也带走了20世纪那一辈学人最后的学术精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师出自“草根”季羡林,字希逋,生于辛亥革命爆发前的1911年8月,山东清平县(今属临清市)人。
在很多人印象中,在当时能店铺的年轻人,非富即贵。
但季羡林不是。
按照他本人的说法:“清平是全山东最穷的县,官庄是全县最穷的村,而我又出生在全村最穷的人家。
”在他的早年回忆中,唯一的关键词就是饥饿,能吃上一顿白的(面),曾是他最大的奢望。
季羡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始于6岁那年的第一次背井离乡。
依靠在济南谋生的叔父接济,他有机会进城读书。
在济南,这个敏感而聪慧的农村孩子,一直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他接受的基本是现代教育,他的中学老师中有前清的状元,也有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鲁迅的好友董秋芳。
在校园里,他还遇到了作为教师家属的上海滩“文小姐”丁玲,她穿着高跟鞋一瘸一拐的摩登形象,让他记忆深刻。
1930年,季羡林同时考取了当时最好的大学:北大和清华。
为赶上“出国热”,他最终选择了出国更容易的清华,入西洋文学系。
但他很快就不满意了,因为系里的外国老师们大多只会照本宣科,基本属于“误人子弟”。
倒是一些旁听课,如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朱光潜讲的美学,让他感觉如醍醐灌顶,以至于影响了他一生的学术方向。
在清华,季羡林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小有名气的文青。
常与同学李长之、吴组缃、林庚等交游,指点江山、品藻人物,人称清华“四剑客”。
像今天的文学青年韩寒一样,他们会为“茅盾是不是好作家”这样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学生时代,他已开始在著名的《大公报》等报章副刊发表文章。
1934年清华毕业后,无权无势的季羡林一度遭遇“就业难”,只得“改行”回济南中学教国文。
一年后,他终于等到了一个难得的出国机会,考取了清华大学与德国大学的交换研究生,撇妻别子,第―次踏上出国之路。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识广博,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出生于1901年,是安徽省桐城人。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学习非常刻苦,17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
毕业后,他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学习哲学和文学。
1927年,他回到中国,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曾经主持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除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季羡林还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曾经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学者中的文学家”。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成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他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总之,季羡林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文化贡献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继承他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季羡林英语介绍作文加翻译
季羡林英语介绍作文加翻译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和翻译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关季羡林的个人资料介绍
有关季羡林的个人资料介绍季羡林是中国乃至国际上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有许多的职业,但是比较著名的就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还有作家,在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季羡林一直被称作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还有国宝,但他自己说过自己不是圣人,也就是这样的季羡林让我们觉得大师很可爱。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比如英语、德语、梵语、巴利文、还能阅读俄文、法文,还有最神奇的是他精通吐火罗文,这是世界上很少有学者会的语言。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民家庭,长到6岁开始读书写字,1923年在山东小学毕业后,在中学期间,季羡林参加了古文学习班,晚上又学习英语。
1926年初中毕业进了山东大学的附属高中,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季羡林以希道的笔名创作了多篇小说在天津发表,此后进入济南高中,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封散文,均在山东和天津发表,高中毕业考进了清华专修德文,1934年毕业被母校邀请担任教员。
1935年清华与德国交换研究所,季羡林被录取去德国主修印度学,后来又学习了多种文字,在学校的汉学系做讲师,直到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1946年回国,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经常以学者身份访问出国,直到退休。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季羡林也有过学生时代所以在《清华园日记》的节选里面,季羡林的日记一经出版就走红了,因为其中的一句“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抱怨教授整日考试。
其实在出版前编辑曾建议将这段删改,但是季羡林说不改任何一个字,他说自己70年前不是圣人,以后也不会是圣人。
季羡林的日记被网友当做是励志书,这些日记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季羡林也是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对考试有满腹的牢骚,而且真的和现在一般的学生很像,比如说女子篮球的不是看打篮球而是看大腿,毕业论文东凑西凑终于完成了。
扬名海内外的季羡林在学生时代也和我们一样迷茫而无知,但是季羡林最后还是学有所成的。
议论文人物素材摘抄
议论文人物素材摘抄1: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
推荐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颁奖词: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梁实秋的演讲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
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
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
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
”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话题:“语言的妙用”“幽默人生”3: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
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
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
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
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季羡林2015作文人物素材(DOC)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季老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
先生又是散文高手,另外尚有诸多的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
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人物简介:“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送给一位九旬老人的颁奖词,这位老人家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现年98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季老为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有人评价季羡林:“他就是大海,站在他面前远望看不到边,向下看不到底。
”他用一生浓缩的品与格、学与证明,他乃当代圣贤。
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季羡林cym
主要译著 《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 (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 《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 《安娜· 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 战前,剑桥大学向季羡林发出聘约。 季羡林接到剑桥大学聘约时,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他 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全世界只有欧洲最全,剑桥大学 的藏书则更丰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地方。可是,一想到祖国正处 在灾难中,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置家国于不顾,那简直就是 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但是,如果回国,自己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 流。最后,他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回国看看。 回国后,季羡林受到北大的优待,本已打消了去剑桥任教的 念头,可是面对中国图书馆梵文典籍空空如也的现状,他又感到 前途黯淡。剑桥大学丰富的藏书、优越的研究条件,令他向往不 已。最后,他决心回济南老家看看,再作决定。 • 当他迈进老家家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家庭经济困难的 程度远比他想象中要严重很多,两个孩子瞪大眼睛望着陌生的父 亲.眼前的一切另他痛苦万分,流下了眼泪.悔恨、内疚、痛苦的 心情一齐涌上心头,他立即作出决定:拒绝剑桥大学的聘请。 • 后来他在书中写道:“我立即忍痛决定,不再返回欧洲。我不是 一个失掉天良的人,我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必须承 担起来。”
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 国”人物。颁奖词中称:“智者
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 欲。一介布衣,言有物, 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 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 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 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
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 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 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 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怀念母亲》、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
中国国学大师
阅读指导课:走进季羡林
礼貌待人 中央电视台编导周兵在回忆拍摄《东方之子》一些 铭刻在心的经历时,特别提到了季羡林。 周兵见过老人三次,第一次是和白岩松的在1995 年做《学者访谈录》时。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 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白岩 松掏了较长时间,季羡林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 场所有人感动不已。后两次再采访他时,虽然他已经有些 不记得记者们,但大家每次走的时候,他依然会站在家门 口,很有礼貌地望着大家渐渐走远。周兵感叹道:“做人 做到这分上真让人敬佩。”
分析:其实,人生本来就是平淡的,能有一点闪光,不要变成通 体金光。季羡林的活法,虽然过于苦索、古老,但却不含腐败的 气息,反有点宗教似的清谧,令人肃然起敬。
“铁皮暖瓶”的友情 季羡林是铁皮暖瓶,外表冰冷而内极热。 他一生阅历极丰富,到过30多个国家,在国内,足 迹也遍及大江南北,像这样的阅历,本应广交天下朋友, 但情况并非如此。他确实交了一些朋友,一些素心人,但 数目却不是太多。反思友情时,季羡林道出其中的玄机, 说:“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 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 成正比。往往有人相交数十年,甚至天天对坐办公,但是 感情总是如油投水,决不会融洽。天天‘今天天气’,哈, 哈,哈!天天像英国人所说的那样像一对豪猪,必须保持 一定的距离,天天在演‘三岔口’,到底成不了真正的朋 友。” 适用话题:淡泊、友情、交往、 所以,季羡林交朋友,决不追求表面的左一握手,右 缘分 一点头,如鱼得水,畅游无碍,他奉行的是“君子之交淡 如水”的原则。 分析:对比季先生“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观, 当今人们的作秀与轰轰烈烈的“虚伪”友情是否有些幼 稚可笑呢?淡泊处世,这是大师之大境界。
二、季羡林轶事
有人评价季羡林:“他就是大海, 站在他面前远望看不到边,向下看不 到底。”他用一生浓缩的品与格、学 与识,证明他乃当代圣贤。
《我的童年》季羡林
3、小结:
其实,我不难发现作者谈到的灰黄就 是心灵的苦难,苦难是家庭的贫穷,苦难 是生活的艰辛,苦难是求知的单调,苦难 是心灵的孤独。这个苦难分为两个方面: 的苦难和精神 的孤独。
生活
细读课文,品童年
1.品读第一部分:
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 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三四岁的时候……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重点品析:为什么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说明了什么? 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哪些词语体现了这 种心情?是不是和“灰黄”不一致了呢? 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 的白面饼子尽情享受了。 重点品析:吃完了饭,为什又偷一块吃?体会“尽情”的深刻 内涵。 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如话家常般的叙述、没有矫揉、没有造作, 只有质朴和真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经受的苦难。
3.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 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自学检测三:
作者认为童年的“芝麻绿豆般的小事”能给人 无限启迪,使人明白人生的道理,明白如何做 人。当然“受用不尽”。 “竟”字有出乎意料之意,表达出作者对自己 的伙伴成为“英雄”感到意外,也有作者感叹 世事难料的意味。这里的“骄傲”有特定的含 义,局限于当时的时代,在作者看来,“哑巴 小”的所作所为给自己灰黄色的童年增添了一 点儿传奇色彩。
总结:灰黄或许就是苦难的家庭,苦难的家世。那些父辈痛苦的记 忆,留给季羡林先生深深的伤痛。
3.品读第三部分: 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 ……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重点品析:“一年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年到底”说明了什么? 你能体会到那种生活吗?
素材:现当代名人语录(实用)
名家经典语录季羡林(1911年—2009年),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
1、要说真话,不讲假话。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2、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
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3、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4、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5、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6、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相互容忍也。
7、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8、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9、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10、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
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北京大学教授。
1.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
2.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3.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4.慢慢走,欣赏啊!5.不完美才是美。
6.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受到广泛尊敬和赞誉。
他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
丰硕的成果,还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季羡林的生平、学术成就、思想观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生平
季羡林生于1911年,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
自幼酷爱读书,深受父亲的启发
和影响。
后来考入北京大学,拜李约瑟为师学习。
在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季羡林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努力钻研学问。
二、学术成就
季羡林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力的见解和理论。
其著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思想观点
季羡林在学术研究中提倡保持谦逊态度,尊重历史事实,注重客观真实。
他认为,要想深入了解一个文化,就必须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它,不能带有偏见和成见。
季羡林的思想观点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季羡林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其学术成就和思想观点都为后人
树立了榜样。
我们应当向他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介绍,读者能对季羡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
和研究中能够更好地借鉴他的学术精神和思想观点。
季羡林的资料
一.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
季羡林的故事: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泰斗之一,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国宝级人物”。
季羡林的家庭背景非常优越,他的父亲季振堂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母亲则是清朝的宫廷歌妓。
季羡林从小受到了优良的家庭教育,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注重,不仅让他学习古典文化,还让他接触了西方文化,并鼓励他学习外语。
季羡林在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学术才华。
他于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主修哲学,次修历史。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1941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在不久后就因为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救亡运动而被逮捕,被判处死刑,后来改为无期徒刑。
在狱中,季羡林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通过狱中的图书馆,继续学习外语和文化知识,并且开始进行翻译工作。
他翻译了很多西方的文化经典,如《圣经》、《唐吉坷德》等,成为了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季羡林被释放,回到南京大学任教。
此后,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并且创建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季氏文化研究所。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涉及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语言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非常显著,他在研究中国文化史、汉字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是中国学术界的权威人物之一。
除了学术研究,季羡林还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
他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等职务,还曾获得过很多荣誉和奖项,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香港特别行政区金紫荆星章等。
季羡林的著作也非常丰富,他出版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中国文化史》、《汉字的故事》、《佛教文化史》、《道教文化史》等。
他的作品风格简练、深入浅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民盟成员。
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