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合集下载

著名文学家季羡林

著名文学家季羡林

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季羡林,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 被誉为学界泰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欢迎阅读!的简介:季羡林, 字希逋, 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散文家、翻译家、文学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9国语言, 即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20xx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 祖父季老苔, 父季嗣廉, 母赵氏, 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 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 1920xx年, 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 还是著名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 至今将过耄耋之年, 仍旧不能放下笔, 全出于董老师之赐, 我毕生难忘.1947年夏天, 季羡林回到第二故乡——济南. 季羡林在济南走亲访友, 应酬颇多, 惊动了王耀武. 他派人请季羡林去他的官邸赴宴, 表示欢迎他回山东工作. 王耀武还派人给季家送来了面粉、白糖等礼品, 他的车队惊动了二里长的佛山街,从此季家名声大振.作家卡片他的散文, 质朴而不失典雅, 率真而不乏睿智. 《夹竹桃》等文章便集中体现了这种风格. 季羡林还是一位坚定而忠贞的爱国者. 20xx年4月, 93岁的季羡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 孝顺父母, 尊重师长, 同伴和睦.季羡林的评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 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对此, 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 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 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 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 朋友中国学基分子历程的反映.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 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 传承精神, 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 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 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 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 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您一生坎坷, 敢说真话, 直抒己见, 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的学术成就:季羡林的学术研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 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8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 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 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 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 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 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 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 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 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 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的《校注前言》, 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 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4、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 2万余颂, 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 季羡林经过20xx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 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5、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 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 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作出了巨大贡献.6、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 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 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 约500余集, 800余册, 预计20xx年完成.7、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 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8、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 几十年笔耕不辍, 已有80余万字之多, 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 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 是因为他真诚. 我爱先生文品好, 如同野老话家常.季羡林抄书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 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 一天, 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 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 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 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 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 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 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 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一个礼拜后, 学生如约来到季羡林的办公室. 当他接过季羡林递过来的书时, 感到非常意外, 这根本不是一本书, 而是一叠厚达几百页的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信纸, 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 季羡林歉疚地笑道:很对不起!我没能将原本借给你, 是因为原本太珍贵了, 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 现在这本书我概不外借, 我怕万一被人损坏, 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 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 今天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 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 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 是可以一用的……学生一听, 异常震惊, 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 对于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 要将它完完整整地抄录下来, 要有多大的耐心、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个星期, 季羡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录任务.其实, 当初学生来借书的时候, 季羡林完全可以向他说清实情, 当场婉言拒绝, 学生也是一定能够理解的, 但季羡林却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 实在令人感动、感叹!季羡林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大师, 同样在做人处世方面也是令人崇敬的一世楷模.。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1]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1]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2]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2009年07月11日八时五十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季老生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5次前往北京301医院看望他。这五次探望的时间分别是2008年8月2日、2007年8月3日、2006年8月6日、2005年7月29日、2003年9月9日。 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生前遗愿将骨灰分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还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为季老生前跟好友约好要安葬在一起,“谈一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而另外一部分,则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一、简介季羡林(1911年-2009年),字仲寅,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他先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在国内外多所高校任教。

他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文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此外,他还担任过许多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的顾问或主席。

季羡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并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

他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认为要超越传统知识界限,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精华,才能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季羡林还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家。

他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建议,并亲自捐资助学。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

季羡林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杰出的社会贡献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教育家称号等。

他是中国知识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主要作品季羡林以其丰富而深入的学术研究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他部分重要作品的简介:1.《中国哲学史》这是季羡林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该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全面的考察,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2.《中国文化通论》这是季羡林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与进步。

3.《季羡林自传》这是季羡林回顾自己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原名季羡阜,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巨擘,其学识渊博,广博丰富,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与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季羡林终身追寻中华文化的卓越之美,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不可估量和卓越的影响。

季羡林于1918年12月31日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古书香气十足的世家,父亲是记得有渊博学识的学者,家里的图书馆里藏书甚是丰富。

季羡林从小便受到钜子父辈的熏陶,培养起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兴趣。

季羡林在小学毕业后进入了镇江中学读书,在这里他的学习成绩总是突出的出类拔萃。

1932年季羡林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系,专业方向是古代汉语文学。

期间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陈寅恪等思想家。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回到家乡组织地下革命队伍,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结束抗战后,季羡林回到了中央大学重拾学业,开始东南文化研究。

他开始研究中国文学历史,潜心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此外,季羡林还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科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他与陈寅恪、钱穆等人一起,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季羡林的研究领域覆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他的著作广泛、深刻,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文学领域,季羡林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和著作,如《诗品》、《唐代诗歌》、《宋词文选》、《鲁迅与西方文化》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历史领域,季羡林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思想和教育演变,以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

如《中国哲学史》、《中国文明史》、《中国科技史》等,通过他的研究,打破了“先圣后师”的思想禁锢,大力宣扬了中国古代文明所传达的思想道理。

在人文、哲学、科学等领域,季羡林所作的著作,对于现代的中国思想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著作以外,季羡林在教育界也创造了卓越的业绩。

他曾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教授职务,对于教学、科研有着独到见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识广博,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出生于1901年,是安徽省桐城人。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学习非常刻苦,17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

毕业后,他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学习哲学和文学。

1927年,他回到中国,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曾经主持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除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季羡林还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曾经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学者中的文学家”。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成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他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总之,季羡林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文化贡献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继承他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大师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

03 季羡林的文化观点
CHAPTER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尊重与传承
季羡林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 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传承。他强调对传统文 化的深入研究,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批判地继承
季羡林认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 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剔除其中的糟粕,保 留和发扬其精华。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勤奋好学,精益求精
勤奋好学
季羡林先生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被誉为“国学大师”。
精益求精
季羡林先生追求学术研究的精深和完美,不断探索和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谢谢
THANKS
1946年回国后,先后在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教育背景
01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士( 1934年)
02
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1940年 )
03
德国哥廷根大学梵文和巴利文 博士(1946年)
主要成就
深入研究印度语、梵语、巴利语等语言,为中 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等职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学术交流。
对古代哲学的研究
总结词:深入研究
详细描述:季羡林对古代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 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揭示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对古代哲学的研究
总结词
跨文化比较
详细描述
季羡林在研究古代哲学时,注重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哲学 思想进行比较和对照,揭示了哲学思想的共性和差异,为世界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
《中国文学史》
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的梳理和解读, 从先秦文学一直到近代文学,涵盖了中国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我出生在辛亥革命年代,经历 过清朝、民国、军阀统治、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等时期。 作为“五朝元老”,我的一生见证了许多的历史,国内的、 国外的,但从未看到过像目前这么好的一个时代。 ——季羡林 季羡林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长期在 北大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 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通英文、德文、梵文之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 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罗摩衍那》等。 先生还是散文高手,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的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 文、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 中亚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德国及 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散文及杂文创作。
中国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 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 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 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大学 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 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 国,即应聘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 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大 学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 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 季羡林于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南亚 学会会长,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 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任中国外语教学 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被选为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1985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名誉会长等职。

季羡林

季羡林

季羡林: (1911.8—2009.7), 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山东临清县人。

1930年毕业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时年19岁。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

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礼,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

他感到“被开除了‘人籍’”,“自我感觉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

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

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

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

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自杀了”,“还是活下去吧”。

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

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 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 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 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 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 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 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 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 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 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 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 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 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 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 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 您一生坎坷, 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 敢说真话,直抒己见, 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 们学习的。 们学习的。

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 赋得永久的悔》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 留德十年》 万泉集》 《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 日记》 牛棚杂忆》 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 季羡林散文选集》 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 名作欣赏》 人生絮语》 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 林谈师友》 季羡林谈人生》 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 塌杂记》 忆往述怀》 塌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 存》 等。
时 间 是 亳 不 留 情 的 , 它 正 使 人 在 自 己 制
物 的 。 我 还 发 现 , 坏 人 是 不 会 改 好 的 。
物 一 样 , 是 并 不 知 道 自 己 是 坏 人 的 , 是
根 据 我 的 观 察 , 坏 人 , 一 7.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 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 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 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 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 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 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6、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 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 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 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造 的 镜 2、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 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 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 价值。 价值。 1、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 的。 百完满的人生 的。 我 人生。 说, 完满 人生。 4、对 一 、 的人, 的人, 都 一个 一 , 意 , 人, 人, 。 , , ,二 , 。 对 。 子 里 照 见 自 己 的 真 相 !
学术思想
20世纪 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 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 世纪 年代后期以来, 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 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 世纪的人类 文化等重要问题, 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 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季羡林认为, 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季羡林认为,“文化 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 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 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 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 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 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 年来积 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 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 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 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 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 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 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 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 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 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 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 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 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 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 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 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世介绍 2、季羡林经典语录 3、季羡林作品 4、人物评价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年 月 日 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 字希逋, 年 月 日),字希逋 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 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 语言学家、 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 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 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 国语言。 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 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 副校长、 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 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 所所长。 年 月 日北京 时间8点 分 时间 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 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 医院病逝, 林在北京 医院病逝 98岁。 岁
主要译著 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 年)、《五卷书》 (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 年)、《优哩婆湿》 年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 卷 ~ 年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安娜 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 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 国宝” 对此,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季羡林在 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 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 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 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 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 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 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 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 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 我竟独占'国学大师 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 国学大师'的尊号 下,我竟独占 国学大师 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 国学小 都不够, 大师'! 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 师'都不够,遑论 大师 !”“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 都不够 遑论'大师 ”“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 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 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 ”“三顶桂冠一摘 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三顶桂冠一摘, 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 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