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地图、文献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课堂讲解: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进行详细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
a.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b.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c.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矛盾冲突及其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原因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讲解、补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1.选择题:围绕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设计10道选择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简答题:设置2-3道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3.论述题:让学生结合所学,论述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1.必做题: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
(2)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轴,标注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加深对战争过程的理解。
2.选做题:
(3)针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启示。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评价与反馈:
(1)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侵略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这部分历史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分析历史影响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师对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进行指导和反馈,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4.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监控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将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置身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以及鸦片战争的起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通过展示林则徐的禁烟令和英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
3.培养国际视野,了解历史事件的国际背景和影响;
4.学会尊重历史,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不偏激、不盲目;
5.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所学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氛围。具体措施包括:
在作业小结环节,教师将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作业可以包括撰写心得体会、论文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观点。同时,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教学的引入:本案例通过引入多媒体手段和生动的语言描述,成功地创设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情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具体措施包括: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及结果,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地点、主要战役及影响。
2.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了解这些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损害。
3.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4.阐述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以及这些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损害。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理性的历史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2.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难பைடு நூலகம்:深入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损害,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拓展资料,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化进程的探索,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一个话题,如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废除等,进行深入探究,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研究成果。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一、课程标准及分析】(一)课标内容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二)课标分析根据课标,识记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对于中国社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阅读相关史料,把握三元里抗英的斗争事迹的性质与历史意义;概述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探讨其认识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在该专题中的地位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专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一课,上承第四单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
自此,以“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和“华夏儿女的救亡图”存为两条主线的近代史由此展开,既有贯穿中国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状况对比,即战争爆发的深刻历史大背景(根本原因);第二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最后一目则体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
以全球史观作为认识鸦片战争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民族复兴范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影响1) 林则徐 《四洲志》魏源 《海国图志》徐继畲 《瀛寰志略》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影响2)【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6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因---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 (冲击---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应---应对) 根本原因: 农业文明VS 工业文明 直接原因:“林则徐禁烟” 基本过程 战争结果: 《南京条约》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 基本过程 战争结果: 《北京条约》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2.引导学生从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影响和启示等方面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掌握鸦片战争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史实,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
3.能够运用史料,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的严重性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平凡人的努力和奋斗构成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场面、历史图片和相关文献,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会发生?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案【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本节内容】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二、两次鸦片战争三、开眼看世界【知识梳理】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 不断发展,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中国: 依旧顽固,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二、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导火线: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英国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2)过程: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战争以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而结束。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起因:,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2)进程:1856年,对中国发动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类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进攻大沽炮合→1860年,英、法联军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不平等条约的签订(4)影响:中国的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三、开眼看世界1. :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两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等书稿。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一书,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课堂探究】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历史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这幅图片的了解和认识。
3.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封闭政策、英国的工业革命等,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4.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次鸦片战争,强调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的重要影响,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两次鸦片பைடு நூலகம்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
2.掌握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和结果,提高历史思辨能力。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结合现实问题,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客观评价,增强历史责任感。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力求创新,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讲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痛苦和教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民族责任感。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脉络和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子课题,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每个教学案例都有其独特的亮点。以上五个亮点正是本节课的突出之处,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旨在通过深入剖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使高中生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本节课内容涉及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也注重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事件,以期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进行互评和师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其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2.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多元化和多角度的评价。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能力。
(2)开展历史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历史知识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的人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如鸦片烟、虎门销烟、圆明园遗址等,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思考:“这些图片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它们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何关系?”
(2)战争过程: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到虎门销烟,再到战争爆发,讲解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
(3)战争结果: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4)战争影响: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地图等历史资料,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进行实证研究,提高历史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反思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启示,撰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感悟文章。
5.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自己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6.推荐阅读:《近代中国的历程》、《鸦片战争史》等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1.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认真检查,确保内容完整、准确。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论文:
a.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b.两次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
c.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d.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扩张
4.结合所学内容,为我国政府制定一份关于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政策建议,字数不少于800字。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主要战役、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战略、战术失误及其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主权、领土、关税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5.进行一次课堂演讲,主题为:“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汲取的历史教训”,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时长控制在5-8分钟。
6.制作一份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思维导图,涵盖战争背景、过程、影响等关键信息,要求条理清晰,便于理解。
4.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何避免类似历史悲剧的重演。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
1.列出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主要战役和结果。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设置具有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导入:以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画面或相关历史文物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两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够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各方的立场、动机和目的,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3.学会运用史料实证,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战争画面、史料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两次鸦片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设置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采用历史小论文、历史地图绘制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部编版历史高一年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经过、主要战役及其结果;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理解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和评价能力,学会查找、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学生活动:学生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教师点评。
4.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体系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整个教学内容与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知识方面: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经过、主要战役、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影响。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和评价能力。
3.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设计意图: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及历史教训。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关注国家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简答题: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涵盖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主要战役、结果及影响等方面,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工业革命、鸦片贸易、林则徐禁烟等。
2.鸦片战争过程:战争爆发、主要战役、南京条约的签订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鸦片战争的后续影响,英法等国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4.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战争爆发、主要战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等。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主要战役、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领土割让、赔款、通商口岸开放、关税自主权丧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以下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两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
-鸦片战争为何爆发?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何关联?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沟通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导入:以林则徐禁烟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引导: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相关知识。
3.展示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战场图片、视频等资料,创建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二)讲授新知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案例背景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是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重点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对中国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使他们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我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我力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针对学生分析问题的片面性,教师需提供丰富多样的史料,帮助学生全面、多角度地理解历史事件。
3.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故事讲解等,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历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重点分析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内容。
5.对比两次鸦片战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讨论:
1.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讨论其对近代中国的启示。
2.探讨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何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近现代史有一定了解,但两次鸦片战争的具体史实和深层原因可能掌握不够深入。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纠正。此外,学生对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价值观的认识有待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也需要进一步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方面:
3.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思考两次鸦片战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并撰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心得体会。
4.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小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如林则徐、关天培等?
-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以应对当前国际形势?
3.通过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两次鸦片战争背后原因和影响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5.强化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
-提供丰富的史料,如历史文献、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学会提高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
6.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及结果,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英国会发动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两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或人物,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清晰,体现自己的思考。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完成以下论述题:
-论述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历史学科方面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对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线等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将更加关注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影响以及历史规律。学生在此阶段,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立性。
然而,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较为片面,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史料的解读能力有限,难以挖掘史料背后的深层含义;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及结果,掌握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7.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近代史的基本框架,对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的历史事件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合作探讨中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2.梳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体系,明确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3.强调重点: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强调,加深学生的印象。
4.情感教育: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5.布置课后作业:布置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作业量要合理,避免过多增加学生的负担,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3.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Hale Waihona Puke 知识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细节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战争背后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从课标要求来看,本节课内容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一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本单元内容提出的课标要求为“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鸦片战争”作为西方侵略中国的开端,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林则徐、魏源等人为挽救国家危亡做出的努力和局限性”的认识。
从知识体系而言,本节课内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部分,不仅与之前清朝部分僵化的政治体制、闭关锁国以及经济方面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关联,还和这一时期世界史部分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列强的殖民地争夺的形势相关,故本节课应注重中国史部分与世界史部分的联系。
从知识内容而言,本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为“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这一部分内容聚焦于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依旧浑然不觉,且社会矛盾激化,处在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内忧状态;第二部分内容为“两次鸦片战争”,本部分内容包含两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以及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独立、主权以及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第三部分内容为“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一批有志之士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他们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二)学情分析1.授课对象西安市长安区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2.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在初中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经对虎门硝烟、两次鸦片战争以及一系列的条约的签订等基本史实有了比较详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2)薄弱环节在高中的学习中需要更加注重通过史料分析得出结论,需要学生具备将具体的事件放在一整个时空背景下的全面认识,这些在初中涉及较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案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本节内容】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三、开眼看世界
【知识梳理】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 不断发展,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中国: 依旧顽固,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导火线: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英国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2)过程: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战争以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而结束。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起因:,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2)进程:1856年,对中国发动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类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进攻大沽炮合→1860年,英、法联军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4)影响:中国的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三、开眼看世界
1. :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两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等书稿。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一书,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课堂探究】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
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半殖民地代表着主权逐步丧失,是社会退步的表现,但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半封建化开始打破落后的封建制度,是进步的表现。
【巩固练习】(选择题每题2分)
1.(2019四川成都高一联考)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维护鸦片贸易说”“文化冲突说”“商业贸易说”“侵略战争说”。
其中,多数人最有可能支持的是()
A.维护鸦片贸易说
B.文化冲突说
C.商业贸易说
D.侵略战争说
2.(2019河南新乡高一期中检测)《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这一规定()
A.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C.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D.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
3.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主要战役中的兵力对比情况(单位:人)。
由此可知()
A.清政府腐败无能
B.英法蓄谋侵略已久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清政府军队纪律涣散
4.(2018河北邢台高一月考)恩格斯指出:“当英国终于决计打到北京,法国希望得到某种利益而站在英国方面去的时候,俄国却趁机向中国夺得面积等同于法德两国的领土……同时还狡猾地出来充当衰弱的中国的公平保护者。
”由此可知,这次战争()
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一次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C.使俄国获得了巨大的侵略利益
D.满足了俄国对中国的领土要求
5.在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目的是()
A.打开中国市场
B.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C.建立军事基地
D.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6.(2019浙江绍兴高一月考)英国首相巴麦尊指出,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是最值得考虑的”,于是这五个口岸,便成了条约第三款内容了。
材料中的▲应是()
A.宁波
B.福州
C.广州
D.厦门
7.(2019广东汕头高二月考)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保持和平的“万年和约”,英国人则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者对《南京条约》的不同认识说明()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不同
8.(2019四川宜宾高二月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外交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
B.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
C.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D.英国的目的是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9.(2019河北武邑中学月考)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
”这反映出林则徐()
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
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
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
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
10.(2018河北邢台高二月考)有学者指出,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关注点在于强兵,富国则被相对忽略了。
这说明魏源()
A.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
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
C.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D.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束缚11.(10分)(2019河北衡水中学高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同题。
材料一: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
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
确实,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与中国人对商业的鄙视态度是无法共存的。
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这股潮流。
不幸的是,满清宫廷与中国的士大夫对这些事实一无所知,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使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
——刘卫川《鸦片战争前后差异》材料三: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冲突的表现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5分)
(2)根据材料二、三,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说明鸦片战争是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