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8-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了解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 并找出导致这种变 迁的因素。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 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本 单元的内容,还得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清末:淞沪铁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洋务派创 办轮船招商局;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中国第一 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 话;最早在中国办报的是在华传教士,19 世纪 70 年代 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纸;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 民国以来:“断发易服”、西装传入、旗袍和中山装 流行;西餐的传入;中西合璧和完全西化建筑的出现; 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汽车出现在上海等大城 市;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民 报》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 红牡丹》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渔光曲》 。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要求回 答的是“社会原因”。A 项中“完全西化”表 述有误,排除。“社会原因”是 1912 年中华 民国成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女性开 始追求曲线美, 故选 B 项; D 项不是社会原因, 排除; C 项“城市化”不符合当时实际, 排除。
【例 4】(2014 浙江)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B
3.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 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 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 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 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 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 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课件: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读史指导 (1)史料1列举了辫子、传统服饰的弊端,表明当时人们深受西方思想的 影响,主张剪辫易服。 (2)史料2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上形成一种主张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 的思想潮流,这实质说明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①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表现及特
点;②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①近代以来铁路、公路、水运与航空的发展
进步;②近代以来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变迁及影响
3.大众传媒的发展:①近现代报刊业的繁荣进步;②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 变迁及特点;③互联网的兴起及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4)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 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 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 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 实和丰富。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式由繁琐愚昧改为④ 简约文明
(5)农村社会生活: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知识拓展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
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 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止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2.(2012·浙江文综·T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 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
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本题的解 答要注意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和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
【命题人揭秘】本题以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
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注意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多, 说明传统婚姻仍为大多数人所坚持,城市中婚姻习俗没有多大 变化,也说明婚姻习俗变化需要有一定时间,此外还要注意本 题属于反向选择,要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新增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常有涉及,反 映了高考逐渐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社会习俗、社交礼仪、婚姻习俗的发 展变化是考查的主要角度,特别是婚姻习俗的考查尤为重要。
主要运用新材料或者图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
问题的能力。 3.复习备考时,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和婚姻习俗为重点,要
重视运用史料、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并能够把社会生活变迁与
各种社会运动相联系。
1.(2012·江苏单科·T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 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精讲精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演变。 选项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结论
A
B C D
旧式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社会习俗变迁首先在城市,乡村变化较慢 任何事物都有发展过程,婚姻习俗变化也是如此 一旦某种习俗、观念形成,便具有持久性
2019年届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课件 第7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3张PPT语文
①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① 1979年北京地铁开始
②城市交通:1916年,天津建成了有 运营,结束中国没有城市
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 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
始有公共汽车。
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
③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 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及认识
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认识 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潮流,是一种历史进步。 ②受帝国主义影响和封建势力阻碍,近代社会生活
变迁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留有遗憾。 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深了中国
社会的半殖民地色彩。
一、主要内容: ▲不同时期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1、服饰方面 3、居室建筑 5、交通工具 7、大众传媒
2、饮食方面 4、习俗风尚 6、通讯工具
二、主要阶段: ——四大变迁时期
1、近代:1840-1912(清末 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 近代后期)
2、现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1978-今天 (改革开放后)
②受港台、欧美等文化影响
③改革开放,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④审美水平不断提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莱系 2)形成原因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A,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 B.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
3)西餐传入 :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传入
4)中西餐区别
单元概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信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18-2019高考高三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课件 第1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能力提升】
问题思考1: 西装、中山装和新式旗袍主要从什么时期开始流行? 主要是由于什么原因?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的法令。
【知识梳理】
考点2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废止缠足: ①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最早主张“废止缠足”。 (补充! ) ②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明确规定。 2.婚姻自主: ①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改革传统婚姻制度。(补充!) 主张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民国时期:婚姻自由开始成为时尚。 (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 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俗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知识梳理】
(4)旗袍: 传统服饰:原为满族人穿的长袍。 新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之后,(民国时期) 改良后的旗袍(特点:中西合璧) (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变得称身得体、短袍窄袖)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5)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转向美观、得体、方便、平民化。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 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 纸。原全称《申江新报》, 它从1872年4月30日刊, 直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 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 25600号。
【知识梳理】
考点6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报刊、影视作品等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 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 催生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2.消极影响: (1)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信息良莠不齐。 (2)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反而使人际关系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1.饮食: (1)传统饮食: (补充!)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统称为四大菜系。 (2)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 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课件2-8-2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表现
(1)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逐旗渐袍流 行;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 欢迎。西服、_____等与传统服饰并西行餐馆。
④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 ”末期,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亚洲_____第__一,位世界第四位;2006 年,______青__藏__铁全路线通车。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上__海__等大城市,外国近 代筑路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起比较密集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思考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 特点及认识。
[解读] 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帝国主义国家 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帝国主 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
[提示] 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 人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
材料三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 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思考2] 根据材料三分析报纸在近代中国起 到的作用。
[解读] 材料三反映了报纸具有社会评论、 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真题链接] (2016·海南高考)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 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 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 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岳麓版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近代史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知识回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 房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习俗
②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菜篮子工程”丰富了餐桌。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安居工程”。 ④习俗: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基础知识回顾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④民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 (2)现代因素 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 ③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高考真题例析
外国杂货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反映出中 国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问题可转化为社会习 俗的变革有何进步意 义?可从反封建、民 主、平等等角度回答
据上述材料可知近 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受到了民主革命和 民主思潮的影响
重点知识精讲
2.近代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②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3.互联网的兴起 (1)历程 ①诞生: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被称为 “第四媒介”。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 ①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 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2019版高考历史A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38张PPT)
03 近现代水运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水上 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
商局,打破列强垄断局面,推动中国水
上交通近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水运发展较快;20世
轮船招商局
纪90年代以来,轮船运输业急剧下降
04 航空事业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开始)
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
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00基础 考点&考法
考点66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点67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点68 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66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法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法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③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病,既保留中国文化 的精髓, 又顺应时代变革。
④生活: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 会的进步。
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
加快人们生活节奏,提高工作效率,提
30年代才有所改观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业发展迅速
高生活质量
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电报局
福建巡抚沈葆桢 清朝邮票
考点68 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法1 考法2 考法3 考法4 近现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 大众传媒的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精讲课件第9单元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9张ppt)
最新考纲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 习俗的变化 的因素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 交通、通讯工具 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 的进步 影响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 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 大众传媒的发展 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 大变化
轮船招商局 ,打破了列强 ②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
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 ④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5)航空 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 ①1909年,_____
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 通。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①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②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a.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 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b.社会风 无私奉献 是社会主流。 尚:勤俭节约、_________ (2)改革开放以来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 ①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
公报》等。
②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申报 ____》。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社会 思潮。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
毛泽东思想发展、“双 文化 百”方针提出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建设
2019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通用版)课件:专题九 第3讲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12张PPT)
[图解识记]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思维发散】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的 变迁从根本上说是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 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然后政治、经济、思想领域 的变化又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变迁的结果。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
材料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 社会已渐成时尚,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 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 材料 2 :在 19 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 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 “易服”。清亡后, 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 由沿海到内陆 • 由上层到中下层 •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 中西合璧
三、特点 1、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2、地域的严重不平衡 3、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4、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加深
【能力提升—史料探究】 图2 从善坊老街区方位图
思考2:从图2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新旧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孙中山的三民主 义思想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 活。
表现
中山装与旗 袍 断发与不缠 足
1872年《申报》 1884年《点石斋 画报》 维新派:《时务 报》、《强学报》 电影: 《定军山》 《难夫难妻》 《歌女红牡丹》
新式交际 礼仪:握 手、鞠躬、 免冠等 新式婚丧 礼仪
[易混辨析] 1.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
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政治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
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 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 导发起女权运动。 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
2019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课件第八单资料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0讲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本 讲
(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旗袍进
栏 目
入生活。
开 关
(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目
开 关
(三)互联网的兴起
1.产生与发展
(1)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2)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3)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0讲
2.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
讲
栏
(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目
开
(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关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
(6)种类:海陆空。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0讲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本 讲
(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创办报刊,比较著名
第20讲
第 20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 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
本 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讲 栏
[课 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课件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④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⑤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用。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经历了一个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随着中国民主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③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④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③大城市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
(2)中国近代住房的特征:洋房和里弄并存,体现了中西建筑 艺术的融合。 6. (1) ①中国古代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
②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 (2) ①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
(2)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 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维护和扩大侵华权利,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 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
②变革情况: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广大
(3)丧葬风俗: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 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例1、烟标和火花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根据图片信息判断, 下列烟标或火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解析:①“抗美”是建国初的抗美援朝;②是1953~1956年的三 大改造;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④是1966~1976十年文革所 以,D项正确。
(2)
③民国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迅 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3) ①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审美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精品课件:2-8-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目录CONTENTS @《创新设计》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010204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近代中国的交通成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03社会史观: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二 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自主学习1. (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
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 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C.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D.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提示 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西化或中西合壁是主要特征。
西餐2.右图示人物服饰从左至右前三人依次是 、长袍、。
其反映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变化的怎样特征?B 中山装西装3.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鸦片战争后,吃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4.右图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 ,鸦片战争后,欧式洋房或 的豪宅出现在中国大城市中。
提示 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5.[史料](2014年 · 天津高考,T13)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问]史料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四合院中西合璧6. 后“ ”“废止缠足”成为一种趋势;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提示 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
7.[史料] “革命后,……①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论点睛】 一、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双重 影响 1.西方的物质文明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 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 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 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2.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 式,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落后的生 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 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 革。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________》《红旗》等 人民日报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民航大国
2. 通讯工具: (1)电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_________;20世纪初,上海 电讯网络 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 (2)电话:19__。改革开放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
司 第一位。
(3)作用: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捷和简便,改变着人 们的_________和生活方式。 思想观念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________”“废止缠 断发易服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反清革命 彩。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________ 剪辫易服 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认识 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 业化进程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一:1876-1894年铁路发展为什么缓慢?
同治二年(1863)上海洋商禀请造上海至苏州的铁 路时,总理衙门即指示李鸿章:“铁路与发铜线, 事同一律,万难允许”,并要求“密致通商各口岸, 一体防范”。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政府明令禁止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淞沪铁路。但 不久即被拆毁并掷入大海。
▲新中国成立: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 思想影响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
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1、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 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近现代工商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城市 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3)思想上: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促进 思想解放,自由平等观念等深入人心 (4)科技上: 科技水平进步,物质产品、生活 用品、娱乐设施等不断丰富
(5)进步人士的推动
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向 西方学习,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如:维 新派人士倡导的不缠足运动) (6)民众心理: 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心理
三、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鸦片战争:列强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数据来源:《剑桥中华民国史》与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
3.5 3 2.5 2 1.5 1 0.5 0 0.04 1.27 1.03
3.1 2.56
1876年- 1894年- 1928年- 1949年- 1978年- 1894年 1927年 1949年 1978年 2006年
思考一:1876-1894年的18年铁路发展为什么缓慢?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服饰: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②女装: 旗装 西装 改良旗袍 中山装
(2)变化趋势: 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走 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 放” (3 )变化特征: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西装流行的原因:
阶段 鸦片战争 前
鸦片战争后 至新中国 成立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长袍马褂 旧式旗袍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新式旗袍
宽大拘谨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君主专制 等级森严 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 烙印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后至十一届 干部服 三中全会前
绿军装
政治色彩强烈, 巩固独立 与革命相关的 阶级斗争 服饰成为主流 改革开放 思想解放
老北京的四合院
西方建筑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西方建筑文化以 外向和开放著称
四、习俗风尚变化 1、表现:
①剪辫易服 A留美幼童,揭开序幕 B维新派提出主张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 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 念已为民主、自由、平 ②废止缠足 等观念所取代 A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 B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 ③婚姻: 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 用人格的平等 代替身份的不 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 平等 ④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⑤节气:民国开始改用阳历,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③观念转变,有钱阶层追 求时尚
阅读下列材料: 反映了日常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 “从前亲友礼尚往来所
三、居室建筑变化(了解即可)
1、传统建筑:地域差别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2、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 西式住房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住宅
③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 城市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 如:里弄 ▲原因: ①西方入侵,西方人来华 ②经济发展,官员、商人效仿 上海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应如何正确应对外来文化?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一轮复习)
单元概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信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服 饰
饮 食
居 住
社 会 习 俗
交 通 工 具
邮 电 通 信
报 刊
文昌鸡
宫保鸡丁
糖醋排骨
探究
饮食丰富、 习惯多样 四大菜系的特点与成因 地方特色鲜明
徐珂《清稗类钞》说:食品之有专嗜者,食性 不同,由于习尚也。兹举其尤,则北人嗜葱蒜,滇、 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 鲁菜 特点 咸鲜 粤菜 清淡 川菜 偏辣 淮扬菜
偏甜
气候 成因 依山傍海 气候潮湿,吴楚口味 (产盐之地) 炎热 预防疾病 历史影响
改革开放 以来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款式 多样彰显个性
二、饮食方面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粤菜是以广 州、潮州、 东江三地的 菜为代表而 形成的。粤 菜的用料达 数千种。
鲁菜:咸、鲜 、脆嫩,风味 独特、制作精 细,用料广泛 、选料讲究、 刀工精细,注 重用汤,精于 制汤,尤其讲 究“清汤”、 “奶汤”的调
列强侵略和控制。
思考一:1876-1894年铁路发展为什么缓慢?
对话高考
(08宁夏文综)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 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 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 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观念束缚
五彩缤纷 形式多样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服饰变化的原因: ①文革的影响 ②提倡节俭、艰苦朴素 ③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 ④极左思想影响
▲80年代服饰变化的原因: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生 活水平提高 ②受港台、欧美等文化影响 ③改革开放,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④审美水平不断提高
归纳小结:与时俱进——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③先进的国人向西方学习,积极引进和兴办
近代交通业,促进社会发展
④经济不断发展,推动交通业进步。但经济 发展的不平衡,决定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现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前提) ②经济迅速发展 ③政府的政策推动,改革开放 ④科技不断进步
3、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 ——半殖民地特征
★★★问题探究:中国交通发展变化的特点 (1)动力: 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引进→自制自研 (3)进程: 先慢后快、多层次并行 (4)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6)种类:海陆空 (5)地区差别:沿海→内地、城市显著 乡村缓慢 2、近现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P122 (1)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①工业革命的成果,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列强为满足侵华需要,扩大在华利益,争 相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客观影响)
影 视
互 联 网
广义上说,衣食住行与社会习俗风尚属于“文化” 范畴,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 形态上的反映,这是把握问题的关键着眼点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主要内容: ▲不同时期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1、服饰方面 2、饮食方面 3、居室建筑 4、习俗风尚 5、交通工具 6、通讯工具 7、大众传媒 二、主要阶段: ——四大变迁时期 1、近代:1840-1912(清末 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 近代后期) 2、现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1978-今天 (改革开放后)
2、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 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
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
1、随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传统守旧到逐步近 代化的特点 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 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4、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之 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川菜讲究色、 香、味、形、 器、兼有南北 之长。形成麻 辣、红油、糊 拉、豆瓣、怪 味鱼香、家常 等十分丰富的 特殊味型。
淮扬菜以沿江、沿 淮、徽州三地区的 地方菜为代表构成 。选料精细、工艺 精湛、造型精美、 在造型方面,注重 色彩器皿的有机结 合,展现出精美的 艺术性;可谓淮扬 品味一枝独秀。
酥盐鸡块
2、习俗风尚变革的趋势: (1)由繁琐、落后走向简约、文明 (2)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3、习俗风尚变革的特点: 追新慕异、去土存洋,新旧并存
吾学吾思: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的总趋势和原因P123 (1)趋势: 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 (2)原因: ①内因: 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进步, 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变,技术水平的提高 ②外因: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冲击
(另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部分传统 陋俗因不适应近代社会文明发展趋势而遭淘汰。 )
从根本上说,首先是由于西方工业文明对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 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结果。
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明显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色彩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最典型的特征 3、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
(1)逐渐开始近代化,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受列强操控、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经 济落后、顽固势力阻扰,总体发展缓慢
(3)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之间 的交通发展不平衡
1865年 英国商人杜兰德
思考?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是清政府还是洋人? 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
1876年-2006年中国新增铁路里程数(单位: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