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课件学习PPT文档
合集下载
中妇课件产后发热
后续康复
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身体康复;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06 产后发热的病例分析与讨 论
病例一:产后感染性发热
患者情况
28岁,初产妇,顺产后第5天出现 发热,体温38.5℃,伴有下腹部疼
痛、恶露增多、有异味。
诊断
产后感染性发热,考虑子宫内 膜炎。
治疗
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如补液、 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恶露排出
产后恶露的排出也是身体恢复的重 要过程,恶露排出不畅或感染时, 可能引起发热。
产后发热的病理机制
01
02
03
感染性发热
由于产后身体虚弱,抵抗 力下降,容易发生产褥感 染,如子宫内膜炎、盆腔 炎等,导致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产后也可能因乳腺炎、上 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 染等非产褥感染因素引起 发热。
结构
课件按照引言、病因与分类、诊断与 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总结与展望 等部分进行组织,层次分明,重点突 出。
02 产后发热的病理生理
产后生理变化
体温变化
产后初期,由于分娩过程中的体 力消耗和失水,产妇体温可能略 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属于
正常的生理反应。
子宫复旧
产后子宫逐渐收缩恢复至孕前状态, 过程中可能伴随有轻度发热,是子 宫复旧过程中的正常生理反应。
产后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产后发热是指产后24小时至10天内,产妇体温两次或两次以上 ≥38℃的现象。
分类
根据发热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 染性发热主要由生殖道、乳腺、泌尿系统等部位感染引起; 非感染性发热则可能由产后出血、组织损伤、脱水等原因导 致。
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身体康复;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06 产后发热的病例分析与讨 论
病例一:产后感染性发热
患者情况
28岁,初产妇,顺产后第5天出现 发热,体温38.5℃,伴有下腹部疼
痛、恶露增多、有异味。
诊断
产后感染性发热,考虑子宫内 膜炎。
治疗
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如补液、 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恶露排出
产后恶露的排出也是身体恢复的重 要过程,恶露排出不畅或感染时, 可能引起发热。
产后发热的病理机制
01
02
03
感染性发热
由于产后身体虚弱,抵抗 力下降,容易发生产褥感 染,如子宫内膜炎、盆腔 炎等,导致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产后也可能因乳腺炎、上 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 染等非产褥感染因素引起 发热。
结构
课件按照引言、病因与分类、诊断与 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总结与展望 等部分进行组织,层次分明,重点突 出。
02 产后发热的病理生理
产后生理变化
体温变化
产后初期,由于分娩过程中的体 力消耗和失水,产妇体温可能略 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属于
正常的生理反应。
子宫复旧
产后子宫逐渐收缩恢复至孕前状态, 过程中可能伴随有轻度发热,是子 宫复旧过程中的正常生理反应。
产后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产后发热是指产后24小时至10天内,产妇体温两次或两次以上 ≥38℃的现象。
分类
根据发热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 染性发热主要由生殖道、乳腺、泌尿系统等部位感染引起; 非感染性发热则可能由产后出血、组织损伤、脱水等原因导 致。
产后发热PPT课件
2、产后使用消毒会阴垫,注意及时排尿,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妨 碍子宫收缩及恶露排出。
3、产褥期禁止性生活。 4、产后要适寒温,避风寒,注意保暖,夏天保持室内通风。 5、调饮食,宜益气养血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调情志,保持
心情舒畅。 6、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适当下床活动,有利恶
2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恶露未尽者取半卧位,有利
瘀浊排出。 (3)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4)产后出汗较多者,擦干汗液,更换衣服,
切忌汗出当风。
3
2、观察病情
观察体温、神志、面色、血压、汗出、腹痛、 恶露等变化。出现神昏谵语、面色苍白、脉微 而数、烦躁不安、表情呆滞、手足不温、血压 下降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免费在线预览全文产后发热的护理陈欢银1产后发热因产后感染邪毒
产后发热的护理、正邪交争,或外邪袭表、营 卫不和或阴血骤虚、阳气浮散等所致。产褥期 内出现高热寒战,或发热持续不退,伴有腹痛 及阴道分泌物的量、色、质、气味等异常改变 为主要临床表现。
4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高热时可凉服,注意药后体
温的变化。热厥甚者,遵医嘱口服清心开窍药
时,指导用凉开水将药调匀后喂服,并观察热
退情况。
3给药护理
5
4、饮食护理
5、情志护理
饮食以易消化而富有营 养为宜,忌食辛辣油腻 食物。热病初愈、脾胃 功能较差者,饮食仍宜 稀软清淡。感染邪毒, 高热口渴时,可给予鲜 果汁,以清热解毒。
切忌恼怒忧郁,保持心 情平静,以防肝气郁结 而致瘀血内停。
6
6、临证(症)施护
3、产褥期禁止性生活。 4、产后要适寒温,避风寒,注意保暖,夏天保持室内通风。 5、调饮食,宜益气养血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调情志,保持
心情舒畅。 6、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适当下床活动,有利恶
2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恶露未尽者取半卧位,有利
瘀浊排出。 (3)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4)产后出汗较多者,擦干汗液,更换衣服,
切忌汗出当风。
3
2、观察病情
观察体温、神志、面色、血压、汗出、腹痛、 恶露等变化。出现神昏谵语、面色苍白、脉微 而数、烦躁不安、表情呆滞、手足不温、血压 下降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免费在线预览全文产后发热的护理陈欢银1产后发热因产后感染邪毒
产后发热的护理、正邪交争,或外邪袭表、营 卫不和或阴血骤虚、阳气浮散等所致。产褥期 内出现高热寒战,或发热持续不退,伴有腹痛 及阴道分泌物的量、色、质、气味等异常改变 为主要临床表现。
4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高热时可凉服,注意药后体
温的变化。热厥甚者,遵医嘱口服清心开窍药
时,指导用凉开水将药调匀后喂服,并观察热
退情况。
3给药护理
5
4、饮食护理
5、情志护理
饮食以易消化而富有营 养为宜,忌食辛辣油腻 食物。热病初愈、脾胃 功能较差者,饮食仍宜 稀软清淡。感染邪毒, 高热口渴时,可给予鲜 果汁,以清热解毒。
切忌恼怒忧郁,保持心 情平静,以防肝气郁结 而致瘀血内停。
6
6、临证(症)施护
最新8.产后发热解析PPT课件
解毒药。
34
结语
1、本病以预防为主。 2、诊断强调“三审”及西医检查。 3、辨证抓住热型、恶露及腹痛三大要点。 治疗遵循“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 4、临床以感染邪毒最急最重,按卫气营血传变。
外感发热可按伤寒六经传变。中暑发热病情较 重,威胁生命。
35
结语
5、产后发热中感染邪毒发热可导致盆腔炎、腹 膜炎、胸膜炎、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后遗产 后身痛、关节痛等病证,退热后仍需追踪随访, 防患于未然。
4
2、特点:
时间性:产褥期内,多在产后24小时 以后的10日多见。
特殊内环境 :多虚多瘀,血室正开 热型不一: 感染邪毒、外感、邪火内盛, 水亏阴虚、去血过多,瘀血内阻等。
可伴有生殖道及全身症状。
5
历史沿革
• 产后发热的记述最早见于:战国时代 《内经·素问》 “乳子而病热”。 • 汉代《金匮要略》产后病有4条经文论治 产后发热,占主要地位:分别为大承气汤、 阳旦汤、竹叶汤证治,并在杂病中提出“热 入血室”病证及小柴胡汤治之。
24
2、外感型:(分清风寒、风热、中暑之异,
参考内科学) ( 1)外感风寒 主证:产后恶寒发热,流清涕,头痛,肢体
酸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方药: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方见经行感冒)
25
( 2)外感风热 主证:产后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咳嗽
痰黄,口干咽痛,微汗或无汗,舌红, 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 (《温病条辨》)
38
常见病原菌 (1)厌氧菌:通常为内源性。感染的主要特征是化脓, 有脓肿形成和组织破坏。① 链球菌和杆菌属:寄生于 阴道及肠道中② 梭形芽孢杆菌:是专性厌氧菌,以产 气荚膜杆菌毒性最强,寄生于阴道和肠道,在产伤感染 中不常见。 (2)需氧菌:① 链球菌:包括A族、B族及D族,以β-溶 血性链球菌致病力最强② 大肠杆菌及相关的革兰氏阴 性杆菌:如变形杆菌,存在于正常阴道菌丛中,在会阴 和尿道周围上皮细胞内也有寄生,产后迅速增加,是产 褥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易引起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也是医源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③葡萄球菌类:主要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不是产褥感染常见的 病原菌。 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在孕妇生殖道内可分离出人型及T株支原体,有产后即出现支原体血症的报道,沙眼衣原 体感染的潜伏期长,发病较晚,多在48小时至6周发病。 一般症状较轻。
34
结语
1、本病以预防为主。 2、诊断强调“三审”及西医检查。 3、辨证抓住热型、恶露及腹痛三大要点。 治疗遵循“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 4、临床以感染邪毒最急最重,按卫气营血传变。
外感发热可按伤寒六经传变。中暑发热病情较 重,威胁生命。
35
结语
5、产后发热中感染邪毒发热可导致盆腔炎、腹 膜炎、胸膜炎、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后遗产 后身痛、关节痛等病证,退热后仍需追踪随访, 防患于未然。
4
2、特点:
时间性:产褥期内,多在产后24小时 以后的10日多见。
特殊内环境 :多虚多瘀,血室正开 热型不一: 感染邪毒、外感、邪火内盛, 水亏阴虚、去血过多,瘀血内阻等。
可伴有生殖道及全身症状。
5
历史沿革
• 产后发热的记述最早见于:战国时代 《内经·素问》 “乳子而病热”。 • 汉代《金匮要略》产后病有4条经文论治 产后发热,占主要地位:分别为大承气汤、 阳旦汤、竹叶汤证治,并在杂病中提出“热 入血室”病证及小柴胡汤治之。
24
2、外感型:(分清风寒、风热、中暑之异,
参考内科学) ( 1)外感风寒 主证:产后恶寒发热,流清涕,头痛,肢体
酸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方药: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方见经行感冒)
25
( 2)外感风热 主证:产后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咳嗽
痰黄,口干咽痛,微汗或无汗,舌红, 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 (《温病条辨》)
38
常见病原菌 (1)厌氧菌:通常为内源性。感染的主要特征是化脓, 有脓肿形成和组织破坏。① 链球菌和杆菌属:寄生于 阴道及肠道中② 梭形芽孢杆菌:是专性厌氧菌,以产 气荚膜杆菌毒性最强,寄生于阴道和肠道,在产伤感染 中不常见。 (2)需氧菌:① 链球菌:包括A族、B族及D族,以β-溶 血性链球菌致病力最强② 大肠杆菌及相关的革兰氏阴 性杆菌:如变形杆菌,存在于正常阴道菌丛中,在会阴 和尿道周围上皮细胞内也有寄生,产后迅速增加,是产 褥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易引起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也是医源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③葡萄球菌类:主要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不是产褥感染常见的 病原菌。 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在孕妇生殖道内可分离出人型及T株支原体,有产后即出现支原体血症的报道,沙眼衣原 体感染的潜伏期长,发病较晚,多在48小时至6周发病。 一般症状较轻。
产后发热ppt演示课件
原则。 临床以感染邪毒最急最重,按卫气营血传变。
外感发热可按伤寒六经传变。中暑发热病情较 重,威胁生命。 产后发热中感染邪毒发热可导致盆腔炎、腹膜 炎、胸膜炎、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后遗产后 身痛、关节痛等病证.,退热后仍需追踪随访30 ,
.
31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
24
辨证论治(外感暑热)
证候: 主症:发热; 兼症:汗多,口渴心烦,倦怠乏力; 舌脉:舌红少津,脉虚数。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清暑益气汤。
.
25
辨证论治(血瘀)
证候: 主症:热型:乍寒乍热 腹痛:拒按 恶露:不下或少 舌脉:舌紫黯,或瘀点淤斑,脉弦涩。
方药:八珍汤
.
20
辨证论治(感染邪毒)
证候: 主症:热型:发热恶寒或突然寒战高热 腹痛:拒按 恶露:色紫黯,质如败酱,臭秽 兼症: 舌脉: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解毒活血汤;五味消毒饮合失笑
散。
.
21
辨证论治(感染邪毒)
热盛伤津:白虎加人参汤 热结在里:大黄牡丹皮汤 热入营血:清营汤 热陷心包: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醒脑
.
7
病因
感染途径 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病原体 需氧菌 厌氧菌 支原体与衣原体
.
8
生殖器官感染途径
图1 粘膜上行性感染
图2 淋巴性感染
图3 血循感染
.
9
临床表现
外阴伤口感染 急性阴道、宫颈炎 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 血栓性静脉炎 脓毒血症及败血症
褥感染首先出现的症状并不是发热。据国外报 导44例死于阴道分娩的败血症患者,首先出 现的症状是恶露异常,接着才出现的症状是发 热;死于剖腹产后败血症的患者,首先出现的 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减弱等腹膜炎症状。”
外感发热可按伤寒六经传变。中暑发热病情较 重,威胁生命。 产后发热中感染邪毒发热可导致盆腔炎、腹膜 炎、胸膜炎、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后遗产后 身痛、关节痛等病证.,退热后仍需追踪随访30 ,
.
31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
24
辨证论治(外感暑热)
证候: 主症:发热; 兼症:汗多,口渴心烦,倦怠乏力; 舌脉:舌红少津,脉虚数。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清暑益气汤。
.
25
辨证论治(血瘀)
证候: 主症:热型:乍寒乍热 腹痛:拒按 恶露:不下或少 舌脉:舌紫黯,或瘀点淤斑,脉弦涩。
方药:八珍汤
.
20
辨证论治(感染邪毒)
证候: 主症:热型:发热恶寒或突然寒战高热 腹痛:拒按 恶露:色紫黯,质如败酱,臭秽 兼症: 舌脉: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解毒活血汤;五味消毒饮合失笑
散。
.
21
辨证论治(感染邪毒)
热盛伤津:白虎加人参汤 热结在里:大黄牡丹皮汤 热入营血:清营汤 热陷心包: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醒脑
.
7
病因
感染途径 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病原体 需氧菌 厌氧菌 支原体与衣原体
.
8
生殖器官感染途径
图1 粘膜上行性感染
图2 淋巴性感染
图3 血循感染
.
9
临床表现
外阴伤口感染 急性阴道、宫颈炎 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 血栓性静脉炎 脓毒血症及败血症
褥感染首先出现的症状并不是发热。据国外报 导44例死于阴道分娩的败血症患者,首先出 现的症状是恶露异常,接着才出现的症状是发 热;死于剖腹产后败血症的患者,首先出现的 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减弱等腹膜炎症状。”
产后发热 中医妇科学 教学课件-PPT精选文档
四、血瘀型
主证:寒热时作十血瘀证 治则:活血化瘀,和营除热 主方:(1)生化汤+丹皮、益母草、白薇
预后与转归
血虚、血瘀-----症情较轻 外感-----变化多,可内传,其中中暑发热较 重。 感染邪毒-----最急最பைடு நூலகம்,危及生命,可致残疾
预防与调护
(见教材
P201)
现代研究简介
1、发病特点探讨 2、辨证要点的研究 3、退热法研究 4、危重病案总结报道 5、发挥特长,防治结合(生化汤) 6、中西医结合扬长补短,抢救产褥感染
血 栓 性 静 脉 炎
危重症处理
1、产褥感染——支持疗法 抗感染 双黄连、穿琥宁、醒脑静 急重证中西医结合 2、产后中暑—— 迅速改善环境 纠正酸中毒体征 预防感染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热型、 腹痛、恶露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P458指出: “约有1/3—1/2产褥感染首先出现的症状并 不是发热。据国外报导44例死于阴道分娩的败血症 患者,首先出现的症状是恶露异常,接着才出现的 症状是发热;死于剖腹产后败血症的患者,首先出 现的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减弱等腹膜炎症状。” 治疗原则: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危急重证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1、感染邪毒(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主证: 热型:发热恶寒或突然高热寒战 腹痛:多在下腹→全腹压痛、反跳痛、 全身感染症状及舌脉 恶露:异常、色紫暗如败酱,有臭气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1) 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银花、黄芩、 益母草 (2)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大黄、败酱草、 益母草 。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逐瘀通 腑。 药理研究其有较强抗感染作用,能 降低内毒素,早期应用阻止 病情发展。 (3) 下腹外敷双柏散
产后发热(产褥期感染)诊疗方案 PPT课件
11自然分娩后体温超过自然分娩后体温超过3838剖宫产三天剖宫产三天后体温超过后体温超过383822全身及局部检查全身及局部检查仔细检查心肺腹部仔细检查心肺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33辅助检查辅助检查bb超彩超多普勒超彩超多普勒ctct等检测等检测手段能够对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手段能够对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
3、血虚型
• 治法:补血益气 • 方药:八珍汤加黄芪、地骨皮。
4、血瘀型:
•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清热 • 方药:丹归活血汤《中医妇科临床方剂》 加柴胡、黄芩。丹参 当归 赤芍 红花 川芎 桃仁 甘草
(二)外用药物治疗
• 大黄 芒硝按照1:3比例配成,磨成粉装入 透气的棉布袋,敷于红肿热痛处,待其结 成块状或者变硬及时更换,一天数次。
产后发热(产褥期感染) 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闫密桃
一、诊断
• (一) 中医诊断:产后持续发热不解,或 突然高热,并伴有其他症状者,为产后发 热。若在产后一二天内,由于阴血骤虚, 阳气易浮,常有轻微发热,不兼有其他症 状,一般能自行退热,此非病态。
(二)西医诊断:
• 1、自然分娩后体温超过38℃,剖宫产三天 后体温超过38℃ • 2、全身及局部检查 仔细检查心肺、腹部、 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 • 3、辅助检查 B超、彩超多普勒、CT等检测 手段,能够对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 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血清C-反应蛋白 >8mg/L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 • 4、病原体培养、分泌物涂片检查。
四、疗效评价:
• 有效:身热渐凉,诸症减退
• 无效:热度不退,愈演愈烈,甚或谵妄, 热血妄行
• 舌脉:①舌苔薄白,脉浮紧⑵舌尖红,苔 薄黄,脉浮数
3、血虚型
• 治法:补血益气 • 方药:八珍汤加黄芪、地骨皮。
4、血瘀型:
•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清热 • 方药:丹归活血汤《中医妇科临床方剂》 加柴胡、黄芩。丹参 当归 赤芍 红花 川芎 桃仁 甘草
(二)外用药物治疗
• 大黄 芒硝按照1:3比例配成,磨成粉装入 透气的棉布袋,敷于红肿热痛处,待其结 成块状或者变硬及时更换,一天数次。
产后发热(产褥期感染) 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闫密桃
一、诊断
• (一) 中医诊断:产后持续发热不解,或 突然高热,并伴有其他症状者,为产后发 热。若在产后一二天内,由于阴血骤虚, 阳气易浮,常有轻微发热,不兼有其他症 状,一般能自行退热,此非病态。
(二)西医诊断:
• 1、自然分娩后体温超过38℃,剖宫产三天 后体温超过38℃ • 2、全身及局部检查 仔细检查心肺、腹部、 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 • 3、辅助检查 B超、彩超多普勒、CT等检测 手段,能够对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 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血清C-反应蛋白 >8mg/L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 • 4、病原体培养、分泌物涂片检查。
四、疗效评价:
• 有效:身热渐凉,诸症减退
• 无效:热度不退,愈演愈烈,甚或谵妄, 热血妄行
• 舌脉:①舌苔薄白,脉浮紧⑵舌尖红,苔 薄黄,脉浮数
产后发热分析PPT幻灯片
叶天士、吴又可论产后发热列入到温病学中或热 入血室论治。
• 1964年版《中医妇科学· 产后发热》编入“感染邪毒” 7 型”,一直沿用至今。 .
病因病机
临产
贫血 体虚 房事 早破水 消毒不严 产道损伤 失血过多 阴道异物 胎衣残留
感 染 邪 毒
邪毒入胞 (血室正开 或产伤创口 正 邪 交 争
产时
邪侵全身 (正虚邪盛)
急性输卵管炎
.
15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
16
血 栓 性 静 脉 炎
.
17
危重症处理
1、产褥感染—支持疗法 抗感染 双黄连、穿琥宁、醒脑静 急、重证 中西医结合 2、产后中暑—迅速改善环境 纠正酸中毒体征 预防感染
. 18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热型、 腹痛、恶露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P458指出:
感染治疗无效、弛张热、白细胞升高、下肢肿胀发 硬,皮肤发白,小腿腓肠肌与足底疼痛与压痛,甚 者痛不可着地,舌暗脉弦。中医可按“脉痹”论治, 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通络——抵当汤 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西医认为多为内源性细菌所致,且多为需氧菌 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一般可选青霉素及先锋霉素、 灭滴灵静滴;严重者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常选用先 锋必、复达欣、菌必治,短时加地塞米松以发挥抗 炎,抗毒素和抗休克作用。
病例
某女,35岁。 主诉:产后22天,发热12天。 患者因子宫收缩乏力行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 好,恶露不多,体温正常。12天前因休息不好, 开始出现发烧,恶寒,腹痛,心烦,口渴,小 便正常,大便未解,恶露不多,色黯,有臭味。 体温38.5度。 舌红苔薄,脉细数。 妇检:外阴(-),阴道畅,少量暗红色血污, 有臭味;宫口已闭,子宫前位,略大,压痛明 显,双附件增粗,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
• 1964年版《中医妇科学· 产后发热》编入“感染邪毒” 7 型”,一直沿用至今。 .
病因病机
临产
贫血 体虚 房事 早破水 消毒不严 产道损伤 失血过多 阴道异物 胎衣残留
感 染 邪 毒
邪毒入胞 (血室正开 或产伤创口 正 邪 交 争
产时
邪侵全身 (正虚邪盛)
急性输卵管炎
.
15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
16
血 栓 性 静 脉 炎
.
17
危重症处理
1、产褥感染—支持疗法 抗感染 双黄连、穿琥宁、醒脑静 急、重证 中西医结合 2、产后中暑—迅速改善环境 纠正酸中毒体征 预防感染
. 18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热型、 腹痛、恶露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P458指出:
感染治疗无效、弛张热、白细胞升高、下肢肿胀发 硬,皮肤发白,小腿腓肠肌与足底疼痛与压痛,甚 者痛不可着地,舌暗脉弦。中医可按“脉痹”论治, 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通络——抵当汤 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西医认为多为内源性细菌所致,且多为需氧菌 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一般可选青霉素及先锋霉素、 灭滴灵静滴;严重者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常选用先 锋必、复达欣、菌必治,短时加地塞米松以发挥抗 炎,抗毒素和抗休克作用。
病例
某女,35岁。 主诉:产后22天,发热12天。 患者因子宫收缩乏力行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 好,恶露不多,体温正常。12天前因休息不好, 开始出现发烧,恶寒,腹痛,心烦,口渴,小 便正常,大便未解,恶露不多,色黯,有臭味。 体温38.5度。 舌红苔薄,脉细数。 妇检:外阴(-),阴道畅,少量暗红色血污, 有臭味;宫口已闭,子宫前位,略大,压痛明 显,双附件增粗,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
中医妇科学课件产后发热
除了治疗产后发热,还要注意全面调理身体,保持健康。
中医妇科学课件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是指分娩后,妇女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常见于产后48小时内。了解 产后发热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新妈妈们至关重要。
产后发热是什么?
产后发热是指分娩后妇女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常伴随多种症状,如头痛、乳房胀痛,甚至出现寒战或恶寒感。 了解产后发热的表现和症状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应对。
产后发热的表现及症状
1 体温升高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超过38摄氏度。
2 身体不适
头痛、乳房胀痛、乳汁分泌增多等不适症状。
3 其他症状
可能出现寒战、乏力、盗汗等症状。
产后发热的胎盘组织或血块导致感染。
盆腔炎
产后感染导致盆腔器官炎症。
泌乳反应
乳房充血和催乳引起的生理反应。
其他原因
如泌尿系统感染、乳腺炎等。
1
休息充足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
饮食调理
多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材。
3
保持卫生
勤洗澡更换内衣,保持私密部位清洁。
结论和建议
1 及早就医
如果产后发热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尽早就医。
2 了解中医方法
对于产后发热问题,了解中医方法并与医生沟通,选择合适的治疗。
3 全面调理身体
中医对产后发热的认识和分析
中医认为产后发热与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等有关。通过辨证施治, 可以调理气血、祛除湿热,以促进身体康复。
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草药
中药煎剂
如清肺泻火汤、湿热宣肺汤等。
针灸治疗
通过调理经络和气血,促进身体 康复。
艾灸疗法
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穴 位,促使气血运行。
中医妇科学课件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是指分娩后,妇女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常见于产后48小时内。了解 产后发热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新妈妈们至关重要。
产后发热是什么?
产后发热是指分娩后妇女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常伴随多种症状,如头痛、乳房胀痛,甚至出现寒战或恶寒感。 了解产后发热的表现和症状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应对。
产后发热的表现及症状
1 体温升高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超过38摄氏度。
2 身体不适
头痛、乳房胀痛、乳汁分泌增多等不适症状。
3 其他症状
可能出现寒战、乏力、盗汗等症状。
产后发热的胎盘组织或血块导致感染。
盆腔炎
产后感染导致盆腔器官炎症。
泌乳反应
乳房充血和催乳引起的生理反应。
其他原因
如泌尿系统感染、乳腺炎等。
1
休息充足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
饮食调理
多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材。
3
保持卫生
勤洗澡更换内衣,保持私密部位清洁。
结论和建议
1 及早就医
如果产后发热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尽早就医。
2 了解中医方法
对于产后发热问题,了解中医方法并与医生沟通,选择合适的治疗。
3 全面调理身体
中医对产后发热的认识和分析
中医认为产后发热与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等有关。通过辨证施治, 可以调理气血、祛除湿热,以促进身体康复。
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草药
中药煎剂
如清肺泻火汤、湿热宣肺汤等。
针灸治疗
通过调理经络和气血,促进身体 康复。
艾灸疗法
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穴 位,促使气血运行。
中医妇科学课件-产后发热
02
产后发热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产妇的具体症状,采用清热解毒、养血益气、活血化瘀等中药方剂进行调 理,如四物汤、生化汤等。
中药外敷
将中药煎煮后,用纱布蘸取药液敷于产妇的额头、太阳穴等部位,以缓解发热 症状。
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大椎、曲池、合谷等,调和气血,达到退热效果。
中医妇科学课件-产后发 热
• 产后发热概述 • 产后发热的中医治疗 • 产后发热的预防与调护 • 产后发热的现代医学认识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产后发热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产后发热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 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 ,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咳嗽、 胸闷等症状。
中医治疗产后发热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这些方法可以针对病 因和症状进行综合调理。
现代医学与中医治疗的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促进 产妇的康复。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产后持续高热,伴有恶露不畅、小 腹疼痛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数。
VS
病情。
饮食调理
01
02
03
04
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 鱼、肉、蛋、奶等,以 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避免食用生冷、辛辣、 油腻食物:以免加重病 情或影响身体的恢复。
可适当食用清热解毒的 食物:如绿豆、菊花等, 有助于缓解发热症状。
04
产后发热的现代医学认识
调护方法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需要充足的 水分来散热,因此产妇 应多喝水,补充体内水
中医急诊学产后发热课件
【诊断】
(一)疾病诊断
• 产后发热为产褥期间出现发热(T≥38℃),持续不退,或突然 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
(二)证候诊断
• 1.感染邪毒 • 2.外感 • 3.血瘀 • 4.血虚
1.感染邪毒
• 主症:产后高热寒战,壮热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 色紫暗如败酱,或如脓血,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干 结。
• 感染邪毒型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若治疗不当或延误 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毒内传,热入营血或热陷心包,甚则 发展至热深厥脱危重之候,此时,应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当 出现盆腔脓肿,体温持续不退,具备手术指征时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预后转归】
• 产褥感染为产科常见疾病,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中医药 辨证论治产后发热,对产后发热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避免了滥用 抗生素及其对产后哺乳的影响。但在预测产后发热病情的轻重和转 归时,不能以发热的轻重、体温的高低为唯一标准。
•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急救处理】
• 产后发热之危急重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 疗。
1.热入营血
• 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治 宜解毒清营,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加味。
2.热入心包
• 持续高热,神昏谵语,甚则昏迷,舌红绛,苔黄燥,脉细弦。治宜 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3)伤食发热:
• 产后发热,伴胸脘饱闷,嗳腐恶食,或吞酸吐泻。
(4)产后痢疾:
• 产后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脓血样便,里急后重,或有腹痛、肛门 灼热等,大便检验可见红、白细胞或脓细胞。
2.治疗提示
• 产后发热的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 特点,清热勿过于苦寒,解表勿过于发散,化瘀勿过于攻逐,补 虚勿忘祛邪,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在治疗妇人产后发热病证时要 注意顾护阴血,以期达到治病而不伤正的效果。
第十一章第节产后发热.优秀精选PPT
产后发热
问题
1.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2.产后发热的主证特点是什么? 3.如何他症状 者,称为“产后发热”。
如在产后一、二天内,由于阴血骤虚,营 卫失调,常有轻微的发热,不兼有其他的 症状,一般能自行退热,属生理性发热; 或产后三、四天内,泌乳期间有低热,俗 称“蒸乳”,这种现象以后会自然消失, 亦不属病理范围。若突然高热,或持续性 的低热不退者,均属产后发热。
为西医的产后菌痢,可见发热。临 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脓血样大 便,里急后重,或有腹痛,肛门灼 热等。大便化验可见红、白细胞或 脓球。
4.产后中暑
中医认为产时正值长夏炎热酷暑之 季,外受暑邪而发病,临床所见多 发病急,身热多汗,可突然头晕胸 闷,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其发病有 严格的季节性。
辨证论治
分娩后的生殖道感染,西医学称“产褥感 染”,亦称“产褥热”,属本病范围,是 产褥期常见的严重病症,是导致孕产妇死 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治疗和处理可参照本 病的感染邪毒证。
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篇中,就有产后中风发热持续不愈及产后中风兼
卫阳虚证治的记载。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产后病诸候”两卷,列有“产后虚热候”及“产 后寒热候”,论述病因及证候。唐代孙思邈《千
(2)针灸 针刺人中、合谷、涌泉,配内关、少商; 产后血虚,应用四物汤养血补虚;
乳房胀痛。临床表现为乳房局部红 宫腔分泌物的培养或血培养以确定产褥感染的病原菌,并作药敏试验。
本病以产后发热为主症,常伴有恶露异常及腹痛,辨证主要根据发热的特点,参照恶露的量、色、质、味及腹痛的性质,以及兼症、 舌脉,辨其虚实寒热。 主要证候: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而甚少,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口干不欲饮。
问题
1.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2.产后发热的主证特点是什么? 3.如何他症状 者,称为“产后发热”。
如在产后一、二天内,由于阴血骤虚,营 卫失调,常有轻微的发热,不兼有其他的 症状,一般能自行退热,属生理性发热; 或产后三、四天内,泌乳期间有低热,俗 称“蒸乳”,这种现象以后会自然消失, 亦不属病理范围。若突然高热,或持续性 的低热不退者,均属产后发热。
为西医的产后菌痢,可见发热。临 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脓血样大 便,里急后重,或有腹痛,肛门灼 热等。大便化验可见红、白细胞或 脓球。
4.产后中暑
中医认为产时正值长夏炎热酷暑之 季,外受暑邪而发病,临床所见多 发病急,身热多汗,可突然头晕胸 闷,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其发病有 严格的季节性。
辨证论治
分娩后的生殖道感染,西医学称“产褥感 染”,亦称“产褥热”,属本病范围,是 产褥期常见的严重病症,是导致孕产妇死 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治疗和处理可参照本 病的感染邪毒证。
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篇中,就有产后中风发热持续不愈及产后中风兼
卫阳虚证治的记载。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产后病诸候”两卷,列有“产后虚热候”及“产 后寒热候”,论述病因及证候。唐代孙思邈《千
(2)针灸 针刺人中、合谷、涌泉,配内关、少商; 产后血虚,应用四物汤养血补虚;
乳房胀痛。临床表现为乳房局部红 宫腔分泌物的培养或血培养以确定产褥感染的病原菌,并作药敏试验。
本病以产后发热为主症,常伴有恶露异常及腹痛,辨证主要根据发热的特点,参照恶露的量、色、质、味及腹痛的性质,以及兼症、 舌脉,辨其虚实寒热。 主要证候: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而甚少,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口干不欲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1)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大黄、败酱草、益母草 。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 腑。药理研究其有较强抗感染作用,能降低内 毒素,早期应用阻止 病情发展。)
(2)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银花、黄芩、益母草
(3)下腹外敷双柏散
19
随证治疗:
(1)若高热不退,大汗出、烦渴引饮,脉虚大而数, 热盛伤津,
目的要求
1、掌握产后发热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重点掌握感染邪毒型产后发热的传变规 律及治疗。
2、熟悉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 3、了解产后发热的预防和预后
1
概述
1、定义: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 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称之。 本病的感染邪毒型发热,与西医产褥感 染可互参,可危及产妇生命,为产妇死 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为1%~7.2 %。
治疗原则: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危急重证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17
1、感染邪毒(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主证: 热型:发热恶寒或突然高热寒战,热势不退 腹痛:多在下腹→全腹压痛、反跳痛、 恶露:异常、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 全身症状及舌脉: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 舌解毒,凉血化瘀
治宜清热除烦、益气生津。方:白虎加人参汤。 (2)持续高热,小腹疼痛剧烈,拒按,恶露不畅,秽 臭如脓,烦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紫暗,苔黄而燥, 脉弦数。为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治宜清热逐瘀、排 脓通腑。
方: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益母草。
20
随证治疗:
(3)热入营血,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 黄燥,脉弦细数。治宜解毒清营,凉血养阴。方:清营汤加 味。
清开灵20-40ml+10%GS200ml,ivdrip
(4)热陷心包,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则昏迷,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脉微而数。治宜凉血清营、 清心开窍,用清营汤 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醒脑静、清开灵之类。
(5)热深厥脱: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候,
当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生脉散或参附汤。
9
鉴别诊断
蒸乳发热 乳痈发热 产后小便淋痛
10
生殖器官感染途径
图1 粘膜上行性感染
图2 淋巴性感染
图3 血循感染
11
12
急性输卵管炎
13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14
血 栓 性 静 脉 炎
15
危重症处理
1、产褥感染—支持疗法 抗感染 双黄连、穿琥宁、醒脑静 急、重证 中西医结合
2、产后中暑—迅速改善环境 纠正酸中毒体征 预防感染
16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热型、 腹痛、恶露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P458指出: “约有1/3—1/2产褥感染首先出现的症状 并不是发热。据国外报导44例死于阴道分娩的败血症 患者,首先出现的症状是恶露异常,接着才出现的症 状是发热;死于剖腹产后败血症的患者,首先出现的 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减弱等腹膜炎症状。”
2
2、特点:
时间性:产褥期内,多在产后24小时 以后的10日多见。
特殊内环境 :多虚多瘀,血室正开 热型不一: 感染邪毒、外感、邪火内盛, 水亏阴虚、去血过多,瘀血内阻等。
可伴有生殖道及全身症状。
3
历史沿革
• 产后发热的记述最早见于:战国时代 《内经·素问》 “乳子而病热”。 • 汉代《金匮要略》产后病有4条经文论治 产后发热,占主要地位:分别为大承气汤、 阳旦汤、竹叶汤证治,并在杂病中提出“热 入血室”病证及小柴胡汤治之。
情志不遂史等。
临床表现:发热为主,伴全身及生殖道症状
检查:关键是检查是否感染邪毒,此型重症威胁产妇生命。
妇科检查:可发现生殖器官感染体征等
辅助检查:血分析、胸透;血液、阴道或宫腔排出 物的病菌培养十药敏; B超:宫腔有无残留胎盘胎膜 , 盆腔有无脓肿。
产褥感染可出现生殖道→全身脓毒败血症等。
8
宫旁组织炎及脓肿形成 盆腔腹膜炎、腹膜炎、胸膜炎 菌血症、败血性肺炎 血栓性静脉炎、双侧股白肿 败血症、脓栓可见于肺、肾、甲状腺、 眼、关节或其他器官。
22
2、外感型:(分清风寒、风热、中暑之异,
参考内科学) ( 1)外感风寒 主证:产后恶寒发热,流清涕,头痛,肢体
酸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方药: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方见经行感冒)
23
( 2)外感风热 主证:产后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咳嗽
痰黄,口干咽痛,微汗或无汗,舌红, 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 (《温病条辨》)
(正虚邪盛)
产后发热
6
病因病机
产后百脉空虚 外感六淫
外 感 风/寒/热/暑 营卫不和
产前失血、贫血
产
产时,产后失血过多 血 虚 产后脾胃虚弱
阳无所附 阴虚内热
后 发
热
恶露不畅,胎衣残留
七情内伤
血瘀
寒、热、虚致瘀
败血阻碍 气机
营卫不通
7
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产程不顺,接生不慎,产创 护理不洁;产后失血过多,产后不禁房事,外感,
4
•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①首见“产后发热”病名,“凡产后发热,头 痛身痛,不可便作感冒治之”
②明确产后发热多虚多瘀的发病机理
③ “当作热入血室治之”
• 明代《妇人规》最全面论述产后发热的辩证论治。
• 清代《张氏医通》提出“三冲”、“ 三急”的危急重 症。
《医宗金鉴》提出“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 。
叶天士、吴又可论产后发热列入到温病学中或热 入血室论治。
• 1964年版《中医妇科学·产后发热》编入“感染邪毒”
型”,一直沿用至今。
5
病因病机
临产
贫血 体虚 房事
早破水
产时
产后下阴护理 不洁
消毒不严 产道损伤 失血过多 阴道异物 胎衣残留
邪毒入胞
(血室正开
感 或产伤创口
染 邪 毒
正 邪 交
争 邪侵全身
21
另外: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产后发热7~14天,抗
感染治疗无效、弛张热、白细胞升高、下肢肿胀发 硬,皮肤发白,小腿腓肠肌与足底疼痛与压痛,甚 者痛不可着地,舌暗脉弦。中医可按“脉痹”论治, 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通络——抵当汤 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西医认为多为内源性细菌所致,且多为需氧菌 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一般可选青霉素及先锋霉素、 灭滴灵静滴;严重者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常选用先 锋必、复达欣、菌必治,短时加地塞米松以发挥抗 炎,抗毒素和抗休克作用。
(2)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银花、黄芩、益母草
(3)下腹外敷双柏散
19
随证治疗:
(1)若高热不退,大汗出、烦渴引饮,脉虚大而数, 热盛伤津,
目的要求
1、掌握产后发热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重点掌握感染邪毒型产后发热的传变规 律及治疗。
2、熟悉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 3、了解产后发热的预防和预后
1
概述
1、定义: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 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称之。 本病的感染邪毒型发热,与西医产褥感 染可互参,可危及产妇生命,为产妇死 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为1%~7.2 %。
治疗原则: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危急重证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17
1、感染邪毒(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主证: 热型:发热恶寒或突然高热寒战,热势不退 腹痛:多在下腹→全腹压痛、反跳痛、 恶露:异常、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 全身症状及舌脉: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 舌解毒,凉血化瘀
治宜清热除烦、益气生津。方:白虎加人参汤。 (2)持续高热,小腹疼痛剧烈,拒按,恶露不畅,秽 臭如脓,烦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紫暗,苔黄而燥, 脉弦数。为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治宜清热逐瘀、排 脓通腑。
方: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益母草。
20
随证治疗:
(3)热入营血,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 黄燥,脉弦细数。治宜解毒清营,凉血养阴。方:清营汤加 味。
清开灵20-40ml+10%GS200ml,ivdrip
(4)热陷心包,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则昏迷,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脉微而数。治宜凉血清营、 清心开窍,用清营汤 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醒脑静、清开灵之类。
(5)热深厥脱: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候,
当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生脉散或参附汤。
9
鉴别诊断
蒸乳发热 乳痈发热 产后小便淋痛
10
生殖器官感染途径
图1 粘膜上行性感染
图2 淋巴性感染
图3 血循感染
11
12
急性输卵管炎
13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14
血 栓 性 静 脉 炎
15
危重症处理
1、产褥感染—支持疗法 抗感染 双黄连、穿琥宁、醒脑静 急、重证 中西医结合
2、产后中暑—迅速改善环境 纠正酸中毒体征 预防感染
16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热型、 腹痛、恶露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P458指出: “约有1/3—1/2产褥感染首先出现的症状 并不是发热。据国外报导44例死于阴道分娩的败血症 患者,首先出现的症状是恶露异常,接着才出现的症 状是发热;死于剖腹产后败血症的患者,首先出现的 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减弱等腹膜炎症状。”
2
2、特点:
时间性:产褥期内,多在产后24小时 以后的10日多见。
特殊内环境 :多虚多瘀,血室正开 热型不一: 感染邪毒、外感、邪火内盛, 水亏阴虚、去血过多,瘀血内阻等。
可伴有生殖道及全身症状。
3
历史沿革
• 产后发热的记述最早见于:战国时代 《内经·素问》 “乳子而病热”。 • 汉代《金匮要略》产后病有4条经文论治 产后发热,占主要地位:分别为大承气汤、 阳旦汤、竹叶汤证治,并在杂病中提出“热 入血室”病证及小柴胡汤治之。
情志不遂史等。
临床表现:发热为主,伴全身及生殖道症状
检查:关键是检查是否感染邪毒,此型重症威胁产妇生命。
妇科检查:可发现生殖器官感染体征等
辅助检查:血分析、胸透;血液、阴道或宫腔排出 物的病菌培养十药敏; B超:宫腔有无残留胎盘胎膜 , 盆腔有无脓肿。
产褥感染可出现生殖道→全身脓毒败血症等。
8
宫旁组织炎及脓肿形成 盆腔腹膜炎、腹膜炎、胸膜炎 菌血症、败血性肺炎 血栓性静脉炎、双侧股白肿 败血症、脓栓可见于肺、肾、甲状腺、 眼、关节或其他器官。
22
2、外感型:(分清风寒、风热、中暑之异,
参考内科学) ( 1)外感风寒 主证:产后恶寒发热,流清涕,头痛,肢体
酸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方药: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方见经行感冒)
23
( 2)外感风热 主证:产后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咳嗽
痰黄,口干咽痛,微汗或无汗,舌红, 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 (《温病条辨》)
(正虚邪盛)
产后发热
6
病因病机
产后百脉空虚 外感六淫
外 感 风/寒/热/暑 营卫不和
产前失血、贫血
产
产时,产后失血过多 血 虚 产后脾胃虚弱
阳无所附 阴虚内热
后 发
热
恶露不畅,胎衣残留
七情内伤
血瘀
寒、热、虚致瘀
败血阻碍 气机
营卫不通
7
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产程不顺,接生不慎,产创 护理不洁;产后失血过多,产后不禁房事,外感,
4
•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①首见“产后发热”病名,“凡产后发热,头 痛身痛,不可便作感冒治之”
②明确产后发热多虚多瘀的发病机理
③ “当作热入血室治之”
• 明代《妇人规》最全面论述产后发热的辩证论治。
• 清代《张氏医通》提出“三冲”、“ 三急”的危急重 症。
《医宗金鉴》提出“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 。
叶天士、吴又可论产后发热列入到温病学中或热 入血室论治。
• 1964年版《中医妇科学·产后发热》编入“感染邪毒”
型”,一直沿用至今。
5
病因病机
临产
贫血 体虚 房事
早破水
产时
产后下阴护理 不洁
消毒不严 产道损伤 失血过多 阴道异物 胎衣残留
邪毒入胞
(血室正开
感 或产伤创口
染 邪 毒
正 邪 交
争 邪侵全身
21
另外: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产后发热7~14天,抗
感染治疗无效、弛张热、白细胞升高、下肢肿胀发 硬,皮肤发白,小腿腓肠肌与足底疼痛与压痛,甚 者痛不可着地,舌暗脉弦。中医可按“脉痹”论治, 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通络——抵当汤 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西医认为多为内源性细菌所致,且多为需氧菌 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一般可选青霉素及先锋霉素、 灭滴灵静滴;严重者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常选用先 锋必、复达欣、菌必治,短时加地塞米松以发挥抗 炎,抗毒素和抗休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