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4、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5、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6、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7、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8、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9、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4、能够通过显微镜自己研究牙缝里的微生物。
5、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6、能够设计控制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7、能够用图和文字表达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8、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9、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3、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4、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5、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姓名:付信刚全册备课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 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排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 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探究活动1.(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并画在黑板上。
木块——移动纸风车——转动易拉罐——滚动单摆——摆动5.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图片:下落的雨滴、跷跷板、转椅、水车、锯木头、火车在直直的轨道上行驶、开启的电风扇、滑滑梯、被反复按动的键盘、玩漫步机等。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三)拓展活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运动时存在着多种运动方式?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惯性六年级科学上学期13《动物的运动》备课稿娄方华教学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对物体的运动进行观察,能用图或文字表述;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动物运动的方式。
2.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道动物运动方式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
重难点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教学准备图片资料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去思考、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小组自行探究1.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运动。
你曾经见过的陆地上的动物都有哪些运动方式?小组内先自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
2. 水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呢?生:游泳师:对,但是它们游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谁能模仿几种鱼类的游泳方式?学生交流3. 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
4. 了解蠕动。
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运动方式都不一样呢?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有利于它们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和迁移,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细菌教学目的: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
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生:自养。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学生分析六年级共三个班120多人。
他们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
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
《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生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篇)篇1: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教学内容:青岛版P22~P23教学目标: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总体思路;能使用简单表格整理相关实验数据;能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2.愿意合作和沟通;愿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知道牛奶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牛奶的用途。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三)制定方案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
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1能具体说说什么能让牛奶变吗?当醋放入牛奶中时,牛奶中会发生混合物凝集。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向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加入盐,牛奶不会发生变化。
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和你分享你们团的制作方法?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中加入适量的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
让老师来听一听,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那你知道这么好喝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下面老师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篇2: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课题《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及工作单位韩城市新城三小薛亚焕教材分析这节课的主要活动是让学生体验制作酸奶的实际过程,感受细菌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认识到并非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从而消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认识。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第二课细菌教学构思: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最新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病毒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1.教师讲解.(四)、展示交流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五)展示交流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细菌教学内容:青岛版P5~P6教学构思: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六年级上册青岛版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青岛版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 科学探究的应用实例。
3. 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 难点: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
2. 教学软件:PPT课件。
3.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等。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科学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活动,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讲授新课: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如何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和归纳。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实例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练习。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效果。
八、作业布置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分析实验结果,归纳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主要围绕“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节“生态系统”,涉及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其功能,掌握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关爱生态环境,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及生态平衡。
难点:生态平衡的维持机制及其在实际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结合挂图、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生态平衡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 内容: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2)生态平衡的定义、重要性3)生态平衡的维持机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解释生态平衡的含义,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2. 答案: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2)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如: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数量过多会导致植被过度消耗,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原因: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
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含单元备课
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含单元备课教案: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引言: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众多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本单元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
课时一: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与分类1. 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意义;- 掌握动物和植物的分类方法;- 识别并描述某些常见生物的特征。
2. 教学内容:a.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意义(PPT展示);b. 动物的分类方法(图表展示);c. 植物的分类方法(图表展示);d. 根据形态特征识别动植物的实例展示。
3. 教学步骤:a. 导入: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b.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实例展示不同动植物的形态特征,让学生了解分类的重要性。
c. 分小组让学生观察一些动植物的图片,讨论并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方法。
d. 学生进行个体或小组活动,根据老师给出的动植物图片,进行形态特征识别,以巩固所学内容。
e.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课时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威胁1. 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2. 教学内容:a.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PPT展示);b.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图表展示);c.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图表展示)。
3. 教学步骤:a. 导入:以案例或图片形式呈现一些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的实例,引发学生对保护的思考。
b. 介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c. 通过图表展示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d. 展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进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愿意使用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课时1教学准备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活动过程单元教学的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首先引导学生预测。
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子教案 全册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教学重难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观察蘑菇.
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7、能够用图和文字表达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8、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9、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3、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4、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第二课细菌教学构思: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
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
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
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
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
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师:不可能。
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
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
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
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
这种观点全面吗?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生:太好了。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一、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与过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五、巩固学习: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食用菌一、教学目标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二、教学策略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
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五.教学过程一.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
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
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观察与思考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
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