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诫子书正
诫子书-完整版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 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消 磨,最终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大多对社会没有 什么贡献,(到那时)只能悲哀的守那穷困的 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 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 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 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 《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 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 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 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 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 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 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 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谈的是饮酒应尽兴而不乱性。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 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 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 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 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 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 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 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 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 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 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 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课件
《诫子书》是三国 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 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
No 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 出诸葛亮是一位品行 高洁、才学渊博的父 亲,对儿子的殷殷教 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
Image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 性、简练谨严的文字, 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 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 深切,成为后世历代 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课文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 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 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XXX致远的高 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运用了
哪种论证方法?
合作探究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 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 必须有“静”心,如果一 个人“淫慢”“险躁”, 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 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 对照论证的方法。
写作特色
1.观点鲜明,层次清楚。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
祝
天天开心! 4、祝颂语
5、署名 日期
儿子:某某 202X年5月10日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背景知识 · 创作背景
《诫子书》当作于蜀汉
诫子书-完整版
谈的是饮酒应尽兴而不乱性。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 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
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
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 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 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 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 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 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 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 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 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 之辈。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 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 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 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 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 尸走肉罢了。
课外拓展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 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 无致迷乱。
诫子书全文及解读
诫子书全文及解读摘要:一、诫子书简介1.作者背景2.诫子书的历史地位二、诫子书全文解读1.孝敬父母2.谨慎修身3.学以致用4.诚信待人5.节俭持家三、诫子书的现实意义1.对家庭教育的启示2.对个人修养的指导作用3.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正文:《诫子书》是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的一篇家书,全文以诫子为名,意在教导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世。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
首先,诫子书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诸葛亮在文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
”这意味着孝敬父母是道德的根本,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忠诚于国家、友善于他人。
因此,诫子书教导我们要以孝为先,尊敬父母,体谅他们的苦心。
其次,诫子书告诫我们要谨慎修身。
诸葛亮认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子应该通过宁静的环境来修养身心,通过节俭的生活来培养良好的品德。
因此,诫子书教导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此外,诫子书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诸葛亮在文中提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这句话表明,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就无法成就大器。
因此,诫子书教导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诫子书还强调了诚信待人的重要性。
诸葛亮认为:“信,行之宗也。
”这意味着诚信是一个人行为的根本。
因此,诫子书教导我们要诚实守信,对待他人真诚友善。
最后,诫子书提倡节俭持家。
诸葛亮在文中指出:“夫理财之道,生财有源,用财有节。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家庭要想财富源源不断,就必须开源节流。
因此,诫子书教导我们要合理安排家庭经济,不奢侈浪费。
总之,《诫子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为人处世的典范。
诫子书文言文加翻译
盖闻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故君子之行,务以自强不息。
夫君子之学,必先正其心,正其心者,所以立其德也。
立其德者,所以安其身也。
安其身者,所以治其家也。
治其家者,所以安其国也。
安其国者,所以天下也。
是以君子之学,自修身始。
吾儿年幼,学未成形,宜早勉力学,勿令岁月虚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非独书也,凡百技艺,皆需勤学苦练,方能登峰造极。
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若一日懈怠,便觉千里之遥。
夫志者,学之始也。
非志无以立,非志无以成。
志不可一日无,学不可一日辍。
夫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吾儿当立大志,勿以小利诱,勿以小害止。
凡百事,必先立志,然后为之。
夫君子之德,莫大于孝。
孝者,所以事亲也。
亲者,所以教子也。
教子必以孝,则子必敬。
敬者,所以事长也。
事长必以敬,则长必慈。
慈者,所以事幼也。
事幼必以慈,则幼必孝。
是以孝为百行之首,孝为百行之终。
吾儿宜以孝为先,孝悌也者,为人之本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是以居家之道,必以孝悌为先。
夫孝悌者,所以事亲也。
事亲者,所以立身也。
立身者,所以立国也。
立国者,所以天下也。
吾儿当敬长而尊幼,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夫人之所以立身,在乎行己有耻,修己以安人。
吾儿宜常思其身,勿忘其初。
夫君子之行,静以养德,俭以养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不可以已,志不可以退。
君子之学,无有穷期。
吾儿宜以学为业,以志为舟,以德为航,以孝为舵,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吾儿其勉之,勿以吾言为迂腐,勿以吾志为荒谬。
人生在世,贵在自强。
自强不息,方得始终。
吾儿当以此为训,铭记于心。
谨此诫之。
子某顿首亲爱的儿子:我听说君子的行为,应当静心修身,节俭养德。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增长才干。
没有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54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Contents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
学
1 章内容。
习 目
2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 握文章主旨。
标
3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 言警句。
作品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 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 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死后追谥忠武侯;其散文代表作有 《出师表》、《诫子书》等。于建兴十二年 (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勤学,学习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是为了奉献于社会,为社会所用。诸葛亮的教子
之心是非常明确的。
一、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要做君子,做一个有才德的人,要修 身养德,淡泊宁静,惜时勤学。
二、
①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治学)和做人(修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 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论题
论证方法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
(正面、反面)
文章思路
1.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论证 (1)阐述“静”的价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治学(须“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正面) (3)修身(戒“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从反面论证“静”的重要性) 3.结论:劝诫儿子惜时勤学
文言文诫子书古文翻译
子曰:吾子,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为人之子,当孝敬父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今吾以素心,著此书以诫尔,望尔能悉心领悟,终身奉行。
夫孝者,百行之原,百善之本也。
父母者,人之根本,恩重如山。
子能尽孝,则天地鬼神,无不钦敬。
吾子当思,父母生我,育我,养我,何其恩深?故当以孝为先,以顺为贵。
勿以小忤而忘大德,勿以小怨而忘大恩。
父母有过,当以礼谏,不可怒形于色,不可疾言厉色。
子欲孝,而亲不在,何以堪之?其次,吾子当立身行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者,所以正其心也;齐家者,所以治其身也;治国者,所以平其天下也。
三者,吾子宜以次第行之。
修身之道,莫先乎正心。
心正,则言行无失;心不正,则言行有亏。
吾子当澄心静虑,克己复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齐家之道,莫重乎和睦。
家者,国之缩影,和为贵,不和则乱。
吾子当以礼待兄弟,以慈爱待子女,以和气待人,以宽容待事。
家不和,则百事俱废;家和万事兴。
治国之道,莫大乎仁政。
国者,民之父母,君者,民之父母也。
君以仁政,则民安而国泰;君以暴政,则民不安而国危。
吾子当学圣人之道,以仁为本,以礼为用,以信为立,以和为贵。
至于交友,吾子当慎之又慎。
友者,所以辅吾之短,成吾之长也。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吾子当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至于读书,吾子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子当好学不倦,好问不疲,好思不穷。
吾子当以诚信为本,以正直为基,以谦逊为德,以勤劳为力。
勿以富贵骄人,勿以贫贱失志。
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吾子若能谨记吾言,勤而行之,则吾虽死,犹生也。
吾子若能广行仁义,惠及他人,则吾虽死,犹生也。
吾子若能立德、立言、立功,则吾虽死,犹生也。
吾子勉之,吾虽不才,亦望尔成器,光宗耀祖,不负我教诲之恩。
《诫子书》译白:孩子啊,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43页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 子书》( 43页pp t)
重点解读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 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怠惰险躁。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 子书》( 43页pp t)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 子书》( 43页pp t)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 己的高尚品德。内心不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 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地)学习之中积累。不(下苦功)学习,没有 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不意志坚定,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 自己的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够修养 性情。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就会变成年老志衰, 没有用处之人,(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够悲伤地困守 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那时知道要悔过)又怎么来得及!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 子书》( 43页pp t)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 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 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 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七年级语文上课课件:《诫子书》
精读细研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 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 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 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精读细研 说一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3)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课堂检测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诸葛亮 ,字 孔明 ,三国 时期的 政治家、军事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三顾茅庐 ,俗 语有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本文题目中,“诫”的 意思是告诫、劝勉,“书”的意思是 书信 。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 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 慢”“险躁”。
板书设计
诫子书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勤学励志 修身养性 珍惜年华
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劝miǎn( 勉 ) 遂( suì ) 淫慢( yín ) 淡泊( bó ) 夫君子之行( fú ) 险zào( 躁 )
课堂检测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静以修身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15《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诫 子 书
1、诫:劝诫、劝勉
2、子: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3、书:书信,一种文体
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伐中写给儿子的家书,不久后病逝,病逝前嘱咐儿子什么呢?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写作背景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翻译: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遂:最终。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拓展迁移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文言文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子嗣吾儿,吾居心言志,愿以一言告之。
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瞬息万变。
吾儿年幼,正宜力学成才,以光前烈。
故吾特作此书,以诫吾儿,愿吾儿谨记。
夫学,乃立身之本。
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是故,吾儿当勤学不辍,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非一日之功,乃积年累月之努力。
吾儿宜以勤学为本,以读书为乐,以明理为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修身之道,首在正心。
古人云:“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吾儿当以正心为本,诚意为先,修身养性,方能为君子。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吾儿宜以节俭为本,以勤为本,以静为本,以诚为本,以敬为本。
处世之道,贵在宽容。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吾儿当胸怀宽广,容纳百川,以宽容之心待人,以谦逊之态处世。
与人交往,当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以信相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家庭之道,重在和睦。
古人云:“家和万事兴。
”吾儿当以和睦为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和顺邻里。
家庭和睦,则万事皆顺。
吾儿宜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勤为本,以俭为德。
事业之道,贵在坚持。
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
”吾儿当以事业为重,勤勉工作,坚持不懈,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事业有成,则家国得以安宁。
吾儿宜以勤为本,以精为本,以毅为本,以恒为本。
最后,吾儿当牢记:人生短暂,时光荏苒。
吾儿宜珍惜时光,勤学不辍,修身齐家,事业有成,以光吾门,以报国家。
翻译:亲爱的儿子,我心中充满对你的期望和愿望,今天我特以一言告诫你。
人生就像飞驰的白马,转瞬即逝,变化无常。
你年纪尚幼,正是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应该努力学习,以继承和发扬家族的荣耀。
因此,我特别写这封信给你,希望你能牢记。
学习是立身之本。
古人说:“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你应该勤奋学习,不断积累,最终成为大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年积累的努力。
你应该以勤奋学习为根本,以读书为乐趣,以明理为目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原文注音版夫(fú)君(jūn)子(zǐ)之(zhī)行(xínɡ),静(jìnɡ)以(yǐ)修(xiū)身(shēn),俭(jiǎn)以(yǐ)养(yǎnɡ)德(dé)。
非(fēi)淡(dàn)泊(bó)无(wú)以(yǐ)明(mínɡ)志(zhì),非(fēi)宁(nínɡ)静(jìnɡ)无(wú)以(yǐ)致(zhì)远(yuǎn)。
夫(fú)学(xué)须(xū)静(jìnɡ)也(yě),才(cái)须(xū)学(xué)也(yě),非(fēi)学(xué)无(wú)以(yǐ)广(ɡuǎnɡ)才(cái),非(fēi)志(zhì)无(wú)以(yǐ)成(chénɡ)学(xué)。
淫(yín)慢(màn)则(zé)不(bù)能(nénɡ)励(lì)精(jīnɡ),险(xiǎn)躁(zào)则(zé)不(bù)能(nénɡ)治(zhì)性(xìnɡ)。
年(nián)与(yǔ)时(shí)驰(chí),意(yì)与(yǔ)日(rì)去(qù),遂(suí)成(chénɡ)枯(kū)落(luò),多(duō)不(bù)接(jiē)世(shì),悲(bēi)守(shǒu)穷(qiónɡ)庐(lú),将(jiānɡ)复(fù)何(hé)及(jí)!《诫子书》原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诫子书》原文与现代译解
《诫子书》原文与现代译解《诫子书》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旨在教育他如何做人、做事。
这封信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因其深刻的教诲和智慧而备受推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兴德之言,君子悉至,勉尔加斯矣。
现代译解第一段>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的品德,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道德。
诸葛亮首先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对于修养品德的重要性,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的“内心平和”。
同时,节俭是培养道德的必要条件,这表明他倡导的是一种简朴、低调的生活方式。
> 如果没有淡泊名利的心态,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没有宁静的心境,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宁静与淡泊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石。
没有对这些事物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人生容易迷失方向。
>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诸葛亮在这里提出了学习和才干的关系,指出学习和勤奋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
没有志向,学习也就失去了方向。
> 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自己,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他警告儿子,懒散和急躁都是个人修养的大敌,会消磨人的意志和才能。
> 年纪随时间飞逝,意志随日子流逝,最终会变得枯萎衰败,多数人不能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贫穷的角落,那时再后悔又有什么用!这句话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强调要珍惜光阴,及时行动,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时才追悔莫及。
第二段> 那些提倡道德修养的话,君子们都应该听到并努力去实践。
诸葛亮在这里鼓励人们听取并实践关于道德修养的教诲,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结语《诫子书》是诸葛亮人生哲学的缩影,它不仅是对儿子的教诲,也是对所有人的宝贵建议。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1500字《诫子书》原文及注释(1500字)诫子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汉代儒家学者荀子所著。
该书以教育子女为主题,旨在教导父母如何正确地教育子女,使其成为品德优秀、行为端正的人。
以下是《诫子书》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诫子书》始曰:“家之所以立,道之所以行者也。
”意谓家庭的建立和家庭中的道德教育都非常重要。
注释:1. “家之所以立,道之所以行者也。
”此句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个人的成长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是道德行为的起点和终点,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道德价值观,才能促使道德观念在家庭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也;学不学,人之情也。
”意思是孩子们必须要学习,这是他们应有的责任。
是否愿意学习则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意愿。
注释:2. “子不学,非所宜也;学不学,人之情也。
”这句话告诉父母们,孩子们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因为学习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
而孩子是否愿意学习,则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和情感。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原文:“余老矣,尚欲学,如今之人,犹可使学也已。
”荀子自谦地说自己已经年老了,但仍然渴望学习,现在的年轻人也同样可以让他们学习。
注释:3. “余老矣,尚欲学,如今之人,犹可使学也已。
”荀子这句话表达了不论年轻还是老年,人都应该保持学习的心态。
他认为即使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依然有能力和机会去学习。
荀子提醒父母们应该鼓励和帮助孩子们去追求知识和提升自我。
原文:“不教以俭,则使不得与之俭也;不教以勤,则使不得与之勤也;不教以信,则使不得与之信也;不教以正,则使不得与之正也。
”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父母不教导子女节俭、勤奋、诚信和端正,子女就很难学会和培养这些美德。
注释:4. “不教以俭,则使不得与之俭也;不教以勤,则使不得与之勤也;不教以信,则使不得与之信也;不教以正,则使不得与之正也。
诫子书全文及解读
诫子书全文及解读摘要:一、诫子书背景及作者简介二、诫子书全文概述三、诫子书核心思想解读四、诫子书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诫子书背景及作者简介】诫子书是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的一篇家书,作于公元227 年,当时诸葛亮正准备进行北伐中原的前线。
在这篇家书中,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进行了劝诫和教导,以自身的经历和智慧为儿子提供了人生建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才。
【诫子书全文概述】诫子书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提出了立身处世的原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第二部分,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对待学习和交友,要谦虚好学,慎交朋友,远离损友。
第三部分,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以完成先人的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
【诫子书核心思想解读】诫子书的核心思想包括: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2.谦虚好学,慎交朋友,远离损友,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3.珍惜时间,努力工作,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教材。
【诫子书在现代社会的启示】诫子书虽然写于东汉末年,但其中的道理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在个人层面,我们要注重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在社交层面,我们要慎重选择朋友,与正能量的人为伍,远离负能量的人。
最后,在事业层面,我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工作,努力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诫子书作为一篇历史悠久的家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王昶《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王昶《诫子书》原文及翻译译文:做为晚辈,没有比保全自己正直行事更重要的,凭此来显扬父亲母亲。
(保全自己、成就事业、显扬父亲母亲)这三样的好大家都知道,但是总有人身陷危难家庭幻灭,沦落在身故家亡的灾害中,为何会这样呢?由于他所遵行效法的准则不对。
孝敬、恭顺、博爱、道义,是行事的指南,按这些正确的准则行事才能站得稳,是立身的要本。
孝敬、谨敬的对待尊长,宗族中就站得稳,博爱、守义的对待他人,乡邻就会看重这样的人;这样在宗族乡邻之间行事就能够成就自己,也会在宗族老乡以外传出美誉。
人假如不固守这正道行事,反而背叛这立身之本追求眼前利益,就会使自己陷于短浅的浮华之中,就会使自己沉迷于酒肉朋友之中;陷于浮华就失于虚伪,溺于朋党就得相互防范、相互诬陷。
这二者的祸害,了如指掌,所以受害的人却愈来愈多,追求眼前私利的人愈来愈多,都是由于人被当时的夸赞迷了眼,被眼前的利益迷了心。
荣华名望,本是人人都喜欢的,但是君子有时却获得了也不要,为何?由于憎恶这些荣华名望不是遵循正道得来的。
担忧大家只知道向前殊不知道退后,只知道追求殊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窘迫、恼恨。
话说:“假如不知道满足,就会失掉你想要的。
”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长久的满足。
看旧事的成败,看以后的吉凶演变,没有追求名利,不知满足,却能家世连绵,长保福禄的。
就是想要孩子们行事立身,能按照儒家、道家的教育行事,所以用玄、默、冲、虚这样的字给你们起名字,也就是想让你们想起自己的名字就思想此中的含义,不敢违反正道啊。
古时候人们在常用的盘盂、几杖上边都刻上铭文诫训,不时查察提示自己,不要做错;..事;更况且现在你们的名字中使有教训,怎么能不戒备呢!事物成就的快消亡的也就快,成就的晚就会有更好的结果。
清晨开的花,夜晚就调零了;松柏的茂盛,经隆冬也不会衰灭。
所以懂大道的君子憎恶速成的徢径,戒绝利益之交的朋友。
像范文子答秦国使者却被范武子打了一顿,连发冠上的簪子都打断了,就是憎恶他出风头。
张之洞《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之洞《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赏析诫子书张之洞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虑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
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学校肇开肇:开始B.反足贻堂上以忧贻:赠给C.为贱卒,苦身戮力贱:地位低下D.当必亲炙之炙:熏陶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船以次俱进B.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C.木欣欣以向荣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3.下列对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B.国家纷乱,外寇入侵,边疆国土沦陷C.不跟儿子的秉性气质相违背D.不希望儿子读书入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诫子文言文的翻译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若非梦寐,安得从容?是以古人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愿诸君勿以好色为重,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修身之道,必先正心。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是以君子之学,莫先于正心。
心不正,则见事不明,听言不信,行止失节。
故心正,则志行;志行,则事成;事成,则功业立。
夫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不可独恃,德不可不修。
才德兼修,然后能成大器。
是以古之圣贤,未有不修德而能成大业者。
修德,在于积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众邪自息。
行善积德,而仁义自见。
吾友某某,才高八斗,德薄云天。
虽学富五车,终无成器之日。
盖以才高而德薄,故其行多败。
故吾诫子曰:才高而不德,犹禽兽之有爪牙也,虽强而不可用。
是以君子之才,必先立德,然后可成大器。
吾友某某,性刚而寡言,有才无德。
虽才高八斗,终无成器之日。
盖以性刚而寡言,故其行多败。
故吾诫子曰:才高而性刚,犹利剑之无鞘,虽利而不可用。
是以君子之才,必先养性,然后可成大器。
夫人生于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是以君子之志,必以天下为己任。
古人云:“大丈夫行事,不成功则成仁。
”是以君子之志,必以成仁为己任。
翻译:《诫子书》君子的行为,应该以静心修身,以节俭养德。
如果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不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保持安静,才能必须通过学习来培养。
不学习就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器物。
放纵懈怠就无法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就无法修养性情。
岁月如梭,意志随日消逝,最终变成枯萎凋零,多事不遂人意。
如果不是梦境,怎能从容不迫?因此古人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希望各位不要把好色当作重事,而应当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之阳早格格创做诫子书籍二汉:诸葛明译文君子的止为操守,从宁静去普及自己的建养,以节俭去培植自己的品德.不恬静鳏欲无法粗确志背,不排除中去搞扰无法达到近大目标.教习必须埋头博一,而才搞去自教习.所以不教习便无法删少才搞,不志背便无法使教习有所成便.搁纵懒集便无法振奋粗神,慢躁浮夸便不克不迭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毅力随岁月而流逝.最后枯败整降,大多不交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可哀思天坐守着那贫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去得及?尾收语词汇,引出下文的议论,无真正在的意义.君子:品德下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止.⑶建身:部分的品德建养.⑷养德:培植品德.⑸澹(dàn)泊:也写搞“浓泊”,浑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浓,不慕名利.浑心鳏欲.明志:标明自己下贵的志背.⑹宁静:那里指宁静,集结粗神,不分别粗力.致近:真止近大目标.⑺才:才搞.⑻广才:删少才搞.⑼成:完毕,成便.⑽慆(tāo)缓:漫不经心.缓:懈怠,懒惰.励粗:经心,博心,收奋,振奋.⑾险躁:浮夸慢躁,狭隘暴躁,取上文“宁静”相对于而止.冶性:陶冶性情.⑿取:跟随.驰:徐止,那里是删少的意义.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⒁遂:于是,便.枯降:枯枝战降叶,此指像枯叶一般飘整,形容人韶华逝去.⒂多不交世:意义是对于社会不所有孝敬.交世,交触社会,负担工做,对于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义.⒃贫庐:破房子.⒄将复何及:又怎么去得及.⒅淫缓:过分的享乐,懈怠.淫:过创做背景诸葛明诸葛明(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做伏龙),汉族,缓州琅琊阳皆(今山东临沂市沂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良好的政事家、军事家、集文家、书籍法家.正在世时被启为武城侯,死后逃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逃启他为武兴王.诸葛明为匡扶蜀汉政权,煞费苦心,全心全意,死而后已.其集文代表做有《出师表》、《诫子书籍》等.曾收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变革连弩,喊搞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收.于234年正在五丈本(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明正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聪慧化身.成皆、宝鸡、汉中、北阳等天有武侯祠,杜甫做《蜀相》赞诸葛明.诫子书籍观赏古代家训,多数浓缩了做家一死的死计经历、人死感受战教术思维等圆里真质,不但是他的后代从中获益颇是一篇充谦聪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做.文章叙述建身养性、治教搞人的深刻原理,读去收人深省.它也不妨瞅做是诸葛明对于其一死的归纳,厥后更成为建身坐志的名篇.《诫子书籍》的主旨是劝勉女子勤教坐志,建身养性要从浓泊宁静中下功妇,最忌怠惰险躁.文章综合了搞人治教的体味,着沉盘绕一个“静”字加以叙述,共时把波折归纳为一个“躁”字,对于比明显.正在《诫子书籍》中,诸葛明培养女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饱励女子勤教励志,从澹泊战宁静的自己建养上狠下功妇.他道,“妇教须静也,才须教也,非教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教”.意义是道,担心定浑静便不克不迭为真止近大理念而少久受苦教习,要教得真知必须使身心正在宁静中钻研探讨,人们的才搞是从不竭的教习中聚集起去的;不下苦功教习便不克不迭删少取收扬自己的才搞;不脆定不移的毅力便不克不迭使教业乐成.《诸葛明培养女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诞.正在书籍疑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女的心吻谆谆培养女子:少壮不全力,老大徒伤悲.那话瞅起去不过是老死常道而已,但是它是慈女熏陶女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死的归纳,果而格中令人爱惜.那篇《诫子书籍》,不但道明建身养性的道路战要领,也指明白坐志取教习的闭系;不但道明白宁静浓泊的要害,也指明白搁纵怠缓、偏偏激慢躁的妨害.诸葛明不但正在大的准则圆里对于其子庄重央供,循循擅诱,以至正在一些简直事务上也体现出对于子女的细微闭怀.正在那篇《诫子书籍》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建身”,“非宁静无以致近”;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佳教的力量:“妇教须静也,才须教也”;有励志的力量:“非教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教”;有速度的力量:“淫缓则不克不迭励粗”;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克不迭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取时驰,意取岁去”;有设念的力量:“遂成枯降,多不交世,悲守贫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那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播出的讯息,比起少篇大论,诫子效验佳得多.文章短小粗悍,一针见血,笔墨浑新俗致,不事雕琢,道理仄易近人,那些皆是那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15课《诫子书》正
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
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疾行,指
岁月
迅速逝去。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穷困潦倒之 又怎么来得 人住的陋室。 及。
译文:年纪随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 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 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随堂小测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A.夫君/子之行 B.非学/无以广才 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
文化常识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意思是信;现在是 书籍的意思。《诫子书》即为诸葛亮写给自己儿 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了解背景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 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 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劳, 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 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诸葛瞻要 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课文解读
1.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淡泊宁静 正面论证 治学(静)
不淫慢险躁 反面论证 修身(躁)
劝诫惜时,有所为
2.文本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将复/何及!
夫 君子之 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助词,用于句 品德高尚 操守、
首,表示发端。 的人。
品德。
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
宁静
无以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品行,以屏除杂念和干扰, 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是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是身心 宁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 专一,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不努力学 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 ,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 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 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 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就像枯枝 败叶那样凋落,衰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阐述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 人修身养性影响不好的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对比论证,突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 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 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 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 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 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 夫,最忌怠惰险躁。
探究文章的结构
提出论点: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证明论点: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反)。
告诫儿子: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 (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典故、故事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赤壁之战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称颂他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代表作: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lú) ,将/复何及!
老师寄语心中记
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 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 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 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品德高尚的人 修养身心 节俭
夫(fú)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行
培养品德
品德高尚的人的品行,以屏除杂念 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 节俭来培养品德。
身心宁静 非淡泊 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
不是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 不是身心宁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 标。
静心专一 才学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诸葛亮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立志”是成才的前 提和基础,而“学习和惜时”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想有才学必须 通过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成就学业
不努力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 ,不明确 志向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 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于是,就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 月而消失,于是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凋落, 衰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 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 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非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一句,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 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 达成志向。
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 的句子 :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与静:以静求学 学与才:以学广才 学与志:以志成学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背景简介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 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 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 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 《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 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 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 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
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
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书中。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夫(fú) 淡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放声朗读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 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 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 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 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 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 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