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
1
2
3
2.怎样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XXX无以致远”这句话? 点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XXX无以致远”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 的总结,更是他对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 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1
2
3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又是如何据此展开论述的? 点拨:本文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 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 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照,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2.一词多义辨析
学 非学无以广才( 学习
)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 )
-4-一二Fra bibliotek3.古今异义区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 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
今义: (环境、心情)安静
。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 懈怠、怠惰
。
今义: 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
(3)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 轻薄
15 诫子书
-2-
一二
一、识记生难字
夫.君子之行( fú )
非淡.泊.无以明志( dàn bó
)
淫.慢则不能励精( yín )
年与时 chí( 驰 )
遂.成枯落( suì)
悲守穷 lú( 庐 )
-3-
一二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语理解
(1)夫.君子之行: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以修身: 屏除杂念和干扰,XXX专一。 (3)非淡.泊.无以明志: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5)险躁则不能治.性.: 修养性情。 (6)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43页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 子书》( 43页pp t)
重点解读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 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怠惰险躁。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 子书》( 43页pp t)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 子书》( 43页pp t)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 己的高尚品德。内心不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 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地)学习之中积累。不(下苦功)学习,没有 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不意志坚定,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 自己的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够修养 性情。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就会变成年老志衰, 没有用处之人,(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够悲伤地困守 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那时知道要悔过)又怎么来得及!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 子书》( 43页pp t)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 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 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 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第15课《 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险要。)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
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学
•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成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完成、实现)
• 遂成枯落
(动词,成为、变为)
•行
• 君子之行
(名词,品行、行为)
• 日月之行
(动词,运行)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行走)
•去
• 意与日去
(动词,失去)
• 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距离)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成语积累 俭以养德: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 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 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 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 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 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 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 作用。
第15课《诫子书》翻译
第15课《诫子书》翻译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可以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是内心淡泊的话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勤奋学习。
不勤奋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15课《诫子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拓展阅读
A、淡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拓展阅读
B、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
坠青云之志(王勃);
“静”与“学”“才”“志”有怎样的关系?
先正面后反面论述:要想增长才干必须学习,而 学习必须“静”;要想“成学”必须立志,而“静” 是“明志”的前提。由此可见,“静”是 “学”“ 才”“志”的前提。 将明志、学习、成才 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 才。
通译全文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翻译: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 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通译全文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淫,放纵。慢,懈怠)放纵懈怠 励精:(励,振奋)振奋精神 险躁:(险,轻薄)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修养)修养性情
翻译: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 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 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 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 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 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 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 悲哀地坐守在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治学: 志、静-学-才
(正面) (反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
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 藤菜, 有时只 喝一碗 稀饭, 偶尔招 待来访 的客人 ,甚至 要向邻 居借钱 ,实在 接济不 上了就 卖书。 傅斯年 一生最 好读书 藏书, 积蓄几 乎全部 用在买 书上, 非到万 不得已 ,是不 卖书的 。
•
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 更高的 阶段也 同样是 要走向 衰落和 灭亡的 。时史 前史的 研究就 是要揭 示史前 时代消 亡的原 因,由 于史料 的匮乏 ,史前 史的研 究还显 得很年 轻。
•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有学 问的诗 跟无学 之诗, 是完全 不同的 。有学 问的诗 ,味道 深远, 有学问 衬底, 故深。 所以陆 游讲, 功夫在 诗外, 主要是 学问。 学问的 累积如 何,决 定了诗 的基本 面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巩固练习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
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 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悲守/穷庐, • 将/复何及!
第三层层意
• 从反面强调,勤学刻苦, 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 之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设问思考
• 1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 要具备那几个条件?它们是什么关系?
条件一是立志; 条件二是学习;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三者关系;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 不可。 诸葛亮主张以学广才,志又是学习成才 的前提和基础,而学习有必须珍惜时间。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5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4、根据关键字,梳理《诫子书》的文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必静(俭)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静的好处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 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静后果
5、梳理静、学、志、才的关系
课后习题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 ”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文章重视“志”的作用,首先,“明志” 要靠淡泊、宁静,而有“志”才能“成学”,通过学习才能增 长才干。
课下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积累名句。 2、搜集资料,了解关于诸葛亮的事迹和诗句。
感谢倾听!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不希望儿子 “淫慢、险躁”。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希望儿子“静、学、志、才”。
3、朗读关键字,读出《诫子书》的核心
希望儿子:静、俭、淡泊、宁静、静、学、志、才 不希望儿子:淫慢、险躁
如果诸葛亮只送一个字给儿子,会送哪个字?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说:“至文不过家书写”。 让我们走进一封古代的家书,体会其中的至性至情。
15 诫 子 诸书
葛
亮
学习目标
1.诵读家书,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 2.品味家书,读懂心声,理清逻辑 。 3.答复家书,再现情景,深情对话 。
活动一:读《诫子书》
读准字音 读好停顿 读懂意思 读出感情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 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
第15课《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1. 课文内容理解:《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2. 重点词语解释:- 诫:告诫、警告- 子:儿子- 书:信件- 淡泊:内心恬淡,不追求名利- 宁静:心境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 养德:培养自己的品德- 明志:明确自己的志向- 致远: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3. 课文结构分析:《诫子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
- 第二部分(7-12句):诸葛亮告诉儿子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
- 第三部分(13-18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4. 课文主题归纳:《诫子书》的主题是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5. 课文思想价值:《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这些教诲不仅适用于诸葛亮和他的儿子,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通过学习《诫子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
15《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诫 子 书
1、诫:劝诫、劝勉
2、子: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3、书:书信,一种文体
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伐中写给儿子的家书,不久后病逝,病逝前嘱咐儿子什么呢?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写作背景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翻译: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遂:最终。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拓展迁移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诫子书》课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
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2、总结交流: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课件
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
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 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 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 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 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 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 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 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 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 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 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 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 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夫 (fú) 淡泊 (dàn)(bó) 淫慢 (yín) 遂 (suì) 庐 (lú)
15《诫子书》解读
《诫子书》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2.文题诠释诫,又作“戒”,劝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3.主旨《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4.内容解读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15《诫子书》解读
《诫子书》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2.文题诠释诫,又作“戒”,劝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3.主旨《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4.内容解读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15《诫子书》字词批注翻译知识点(最新版)
(二)一词多义 之: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学而时习之: 君子之行:以: 结构助词,的 来,表目的连词 静以修身: 凭,介词 可以为师矣: 志: 志向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学: 动词,学习 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三)词性活用 1. 志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 广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 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4.多 多不接世: 形作名,多数人
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 , 险 躁 则 不 能 冶 性 。
放 纵 懈 怠
就
振 奋 精 神
轻 浮 薄 躁
修 性 养 情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
与
时
驰
,
意
意 志
与
随 同
日
时日 岁月
去
离开 消失
,
时 疾行, 光 快速流逝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遂
于 是
成
枯
凋 落 衰 残
7.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静 ”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 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 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 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 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 语气。 五、诸葛亮的典故,故事: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 获 挥泪斩马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课堂笔记
第15课《诫子书》一、作者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三、字词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修性,养性。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四、结构层次《诫子书》分三部分:第一层从开头到非宁静到无以致远,写的内容是: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年级上册语文15《诫子书》课件
三、课文翻译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 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XXX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XXX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三、课文翻译
译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 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绩。
四、课文研究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警告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 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七课:性情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 “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情,性情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 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治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情的品质吗?
四、课文研究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警告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 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 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有规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 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四、课文研究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警告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 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 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 容易到达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涣散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过度懈怠。
淫:过度。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赏析】(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
部编版15《诫子书》课件 (共37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 词和虚词。(重点) 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赏析精彩论点,积累 名言警句。(重难点)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难点)
“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子”在文中 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是古代一种应用性文 体。以“诫子书”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 洁明了。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使学习 有所成就。 精析:从立志方面来谈,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 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于是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可 悲地守着贫寒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精析:对爱子反复告诫,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刻苦 学习。
(2016·山东聊城中考,12分) 阅读【甲】【乙】两文, 完成下面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 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 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 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依__靠__屏__除__杂__念__和__干__扰__来__修__养__身__心__,__依__靠__节__俭__来__培__养__自__己____ _的__品__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①淫慢:放纵懈怠。②励精:振奋精神。③接 世:接触社会。
15 诫子书——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
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精读细研
15 诫子书/
说一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第二一课时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明__确__、__坚__定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修__养_________) ③年与时驰. (____疾__行__,__指飞速逝去____) ④非学无以广. 才(_____增__长_______)
课堂检测
15 诫子书/
(2)选出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 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 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 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
关系?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
联系、缺一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
又必须砥砺品德。
精读细研
15 诫子书/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 与“静”有何关系?
课堂检测
15 诫子书/
15 诫子书
(3)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诸葛亮 ,字 孔明 ,三国 时期的 政治家、军事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三顾茅庐 ,俗 语有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本文题目中,“诫”的 意思是告诫、劝勉,“书”的意思是 书信 。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劝miǎn( 勉 ) 遂( suì ) 淫慢( yín ) 淡泊( bó ) 夫君子之行( fú ) 险zào( 躁 )
课堂检测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静以修身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诫子书
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 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读一读
fú
夫
yín
淫慢
lú
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
பைடு நூலகம்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古义:懈怠; 淫慢则不能励精 今义:指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
的时间长)
一词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
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 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 守道不移;
“宁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静。不 受世俗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 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 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这一句,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 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 达成志向。
对比论证 5、 文中道出了哪几层关系?
学与静、学与才、学与志
6、 诸葛亮的治学之道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 诸葛亮认
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
(1)要淡泊宁静(2)要有志学习(3)要惜时 8、 文中人物理想人才必备的三个条件是:志、学、才。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志是成才的前提基础,品德修养是 成才的保障。 9、 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
方法:“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 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是节俭、简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 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作用。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 点)是哪一句?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想有才学必须 通过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成就学业
不努力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 ,不明确 志向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 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于是,就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 月而消失,于是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凋落, 衰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 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成语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 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 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 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 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 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 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 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 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 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lú) ,将/复何及!
典故、故事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赤壁之战Βιβλιοθήκη 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代表作: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背景简介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 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 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 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提出论点: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证明论点: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反)。
告诫儿子: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 (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诸葛亮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立志”是成才的前 提和基础,而“学习和惜时”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 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非淡泊 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与“ 明志”“成才”的关系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 必然是孤独寂寞之旅,只有心无旁骛,潜心专 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 学有所成。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 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 夫,最忌怠惰险躁。
【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 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 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 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 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 “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 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 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 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对比论证,突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 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 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 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 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ōu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qú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è行 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品德高尚的人 修养身心 节俭
夫(fú)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行
培养品德
品德高尚的人的品行,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 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身心宁静 非淡泊 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
不是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没 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静心专一 才学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1)讴: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 ; (2) 于:向; (3)穷:尽,完; (4)遂辞归:于 是就告辞回家;辞:告辞 (5)弗止:没有劝阻; (6)饯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用酒食送行; (7)抚节:打着节拍: (8)遏:阻止; (9) 谢;古义:认错,道歉;今义:感谢 (10)反:通 假字,通“返”,返回。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 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 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 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 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 证。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品行,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 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是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 不是身心宁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不努力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 , 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 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凋落,衰残,对社 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 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老师寄语心中记
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 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 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 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1、 本文的名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 本文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提出论 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 诸葛亮写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 志,须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4、 从哪几方面论述:学习、做人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10、道出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
11、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12、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 变老,才悲叹浪费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的 句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志当存高远的名句是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 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学习时要心境清净,同时学习态度也要端正。